鲁迅《死火》导读

发布时间:2016-4-9编辑:互联网

1.《死火》。写于1925年4月23日,发表在同年5月4日《语丝》周刊第25期,后收入《野草》。

“死火”是人的象征,是一个有着卓越的创造力、丰富的想象力,又有抑制不住的生命力冲动的人的恰切的象征。

“冰山”、“冰谷”是严酷而可怕的人生之渊的象征。

“死火”被拘囚在冰谷中,有炎炎的形,毫不摇动,全体冰结,像珊瑚枝;映在冰谷的四壁,互相反映,化为无量数影,使这冰谷,成红珊瑚色。”--这是作者所描述的死火形象。只是尖端有凝固的黑烟,疑是才从“火宅”中出,所以枯焦。

“火宅”,佛家语,《法华经 譬喻品》中说:“三界(泛指世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寒气杀人的冰谷,同时又是一个枯焦生命的“火宅”,以“火宅”暗喻水深火热,人生之苦。人生就是“火宅”中挣扎,像“快艇激起浪花,洪炉喷出烈焰”,息息变幻,永无定型,“总不留下怎样一定的迹象”。

阅读原作,注意作品中的“我”及作者对“死火”的描述:

“我”在梦中,在冰山间奔驰。突然跌入冰谷里,我看见在一片青白的冰上,有无数的红影,像一珊瑚网一般纠结在一起:这是是“死火”。于是,我与死火之间,有了一场谈话。死火告诉我,他被遗弃在冰谷里,如果再得不到温热,就将“冻灭”。我表示愿意将死火带出冰谷,让它永得燃烧。死火回答说:“那么,我将烧完!”这就是说,死火所面临的是一个“冻灭”与“烧完”的两难选择。应该怎样理解这样的两难选择的象征意义呢?这一直是研究这篇《死火》的难点。在人类社会里,每一个人都只能在“冻灭”与“烧完”之间作出选择。也就是说,无论是努力奋斗(“烧完”),还是什么事也不做(“冻灭”),最后的结局都是“死亡”(“灭”、“完”),这是任何人都不能避免的命运。在这一点上,必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不能有一丝一毫的幻想。那么。这是不是说,“冻灭”与“烧完”两种选择之间,就不存在任何区别呢?不是的。尽管最后的结果都是“灭”(“完”),但在“烧”的过程中,毕竟发出过灿烂的光辉,并给人类带来光明,那怕是十分短暂;而“冻”的过程中,却是什么也没有。也就是说,价值与意义,不在于“结果”,而体现在“过程”。因此,死火最后作出的选择是“我就不如烧完”这是一种重视“过程”(的意义与价值),而不顾“结果”的人生哲学(与选择)。“死火”渴求得救,渴求温暖,渴求生命力的发扬。最后“死火”决然地“跃起”,和“我”一同冲出冰谷,一掷他身内的全部热量,通体“烧完”,与对手同归于尽--摧毁旧的世界。

对于“死火”这一意象,可以理解为代表具有某种特定思想状态和精神品质的人,如革命的先躯者;也可以理解为因为生命力得不到发扬,曾经苦闷、寂寞、彷徨,冷却了对未来的希望,而那不容泯灭的激情理想,又重新燃起,并决心拚战,直至牺牲,但愿把光和热献给人们和未来世界。

作品对于冰山、冰谷和死火的描写,情景逼真,诗意盎然。细读文本,创作的激情,超凡的想象,奇警的意象,丰富多彩的词汇仓库的调动,无不令人叹服。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