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寅 人民网《读书》频道
在去拉龙(Raron)之前,我向多位瑞士朋友打听如何前往。他们都知道那是里尔克墓地所在的村庄,但无人去过那里,因为拉龙实在是一个十分偏远的小地方。有朋友告诉我可以坐火车到布里格,再换黄色的邮车可以抵达。
这天一大早,从巴塞尔出发,坐上开往威尼斯的IE列车,一路向南。三个多小时之后,到布里格下车。去旅游信息中心询问,惊喜地得知开往锡恩的区间火车中途停靠拉龙。立刻马不停蹄跳上火车。这是一趟一小时一班、站站停的慢车,车上乘客寥寥。
拉龙是瓦莱州山谷中一个宁静的小山村,罗纳河从村前流过,砖石垒砌的精致小楼前后摆满了鲜花,路旁清澈的水池里漂浮着玫瑰花瓣。很多城里人在村里买了房子,周末和假日前来度假休闲。
里尔克的墓位于山上的教堂里。火车进站的时候,就可以看到教堂高耸的尖顶,山前有陡峭狭窄的步行小径,山后则有汽车道直达教堂门前。拉龙教堂是在大主教马绍斯?席纳要求下,于1508年至1517年之间建造的,教堂内部的墙上是以最后审判日为主题的大型壁画,壁画的表面已经斑驳脱落。
1919年6月11日,里尔克离开慕尼黑前往瑞士旅行。这次旅行让里尔克重新发现了瑞士的好处,雄伟秀丽的山水和仰慕者的殷勤款待,使得里尔克把瑞士看作了自己的第二故乡,他再也没有回到德国。
1921年6月,里尔克在瓦莱旅行的时候,发现了距离锡恩只有半个小时的车程的慕佐。诗人富有的保护者维尔纳?赖因哈德闻讯后,为他租下了这座小巧的中世纪城堡。里尔克十分喜爱慕佐,他在给友人的书信中描绘了城堡光影的奇妙变化:“眼前的山水风光变幻无定,体现出一种创造性的抑扬顿挫来──,古老的房屋和城堡在这光学的游戏中引人入胜地移动着,因为它们大都凸现在缀满葡萄枝蔓的斜坡、森林、林间草地或灰蒙蒙的岩石构成的背景上,宛如方格织毯上一块快图案。”
瓦雷里对里尔克的评价十分贴切:“里尔克是世界上最柔美、精神最充溢的人。”和十年前寄居杜依诺时一样,里尔克既把慕佐当成休养生息的幽居之所,更看作是重新开始创作的精神空间:“这间工作室对我来说,意味着一切允诺和魅力。”诗人将自己的肉体禁锢在城堡狭小的房间里,期待在语言的冒险中重归安宁。沉寂十年的创造力在2月的一天终于爆发,1922年2月2日至5日,里尔克在四天的时间里写下25首14行诗。以后的几天,里尔克接连完成了《杜依诺哀歌》中的五首。2月15日至23日,里尔克将《献给奥尔甫斯的十四行诗》第二部分的29首诗歌一气呵成。里尔克在这里完成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杜依诺哀歌》和《献给奥尔甫斯的十四行诗》,他的哀歌和十四行诗是堪与瓦雷里的《幻美集》、艾略特的《荒原》、乔伊斯的《尤利西斯》相提并论的伟大作品,有意思的是,上述作品均完成于1922年。
1925年10月27日,里尔克在给冯德尔莉夫人的遗嘱中指定了身后的长眠之处,这就是距离慕佐不远的拉龙:“我希望能在拉龙古教堂旁边的那片拱起的墓园中入土。我就是在那里的栅栏边第一次领略到此地的瑟瑟风吟和灿灿天光的。”
拉龙教堂的后花园里墓碑林立,每一座墓前都栽有鲜花。里尔克的墓并不在他遗嘱中所写的位置,而是在教堂南墙下方的正中间,这里的是教堂花园里最好的位置,白天的阳光长时间地温暖着冰冷的墓穴之中诗人孤独的灵魂。墓地正前方视野开阔,越过教堂的木石围墙,河谷中星星点点的村庄和镜子般闪亮的湖泊一览无余。远处群山环绕,山顶上依然有着白色的积雪。墓地中只有很少几个的游客,他们都是为了里尔克而来。里尔克选择这里作为安息之所,除了风景上佳之外,不被人打扰应该也是重要的原因。
拱形的墓碑镶嵌在教堂的墙上,墓碑上镏金的诗句是里尔克自撰的墓志铭:“玫瑰,呵,纯粹的矛盾,乐意在这么多眼睑下作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睡梦”。墓前竖立着一个小小的木制十字架,横的木条上刻着里尔克姓名的首字母R.M.R,竖的木条上刻着诗人的生卒年份1875-1926,长年的风吹日晒,十字架已经变成灰色。
墓石旁布满细小的白色碎石,墓石上种满了鲜艳的红玫瑰。1926年10月,患有白血病的里尔克正是在采摘玫瑰的时候被刺破手指,引发急性败血症。12月29日凌晨3:30,诗人安静地死去。1927年1月2日,里尔克在拉龙教堂落葬。
正午12点,我用ipod录下了拉龙教堂的钟声。两座钟楼上嘹亮的钟声一远一近,一先一后,此起彼伏,经久不息。
从拉龙坐火车去锡恩,那里有里尔克纪念馆。列车车厢连接处堆放了不少军需用品,持枪士兵守在一旁。剃着寸头的士兵肤色白净,有的还戴着眼镜,完全是书生模样。忽然想到斯蒂芬?茨威格在《昨日的世界》中写过的一幕:柔弱的里尔克应征入伍,穿着军装的时候手足无措。这几乎等于把夜莺扔在油锅里炸。可怜的里尔克。
上帝,让每个人死得其所吧
死亡来自于每个生命
在生命中我们拥有爱情、意义和苦难
──里尔克《贫穷与死亡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