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山水水总关情--披情入景解读山水田园诗(粤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16-9-26编辑:互联网

 山山水水总关情--披情入景解读山水田园诗 

课时设计: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第一课时:掌握山水田园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赏析意象、品味意境、把握情感。

[能力目标]

1.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意境。

2.通过欣赏、探究、交流活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诗歌朗诵技巧,激发学生的学习创造性。

[情感目标]

1.体会诗人在山水中所寄托的情怀。

2.继续增加古典诗词积累,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意象分析,赏析诗歌的意境,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认识--景、情如何过渡与融合。

三、教学步骤

1.诗歌美读 加强朗读训练,使学生通过吟诵感受诗中的美景,初步把握作者的感情。

2.诗中品画(意境再现) 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再现诗中意境。

3.画中品诗(情感把握) 通过诗歌中意象的分析,深刻领悟作者在诗中寄寓的感情。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发

今天我们继续唐代诗歌欣赏之旅,大家一起回忆一下曾学过的山水田园诗。(略)在这些山水田园诗人的笔下,那一山一水,一花一草,都浸染了诗人的主观情感。这就是山水田园诗最突出的特点--情景交融。(学生答)因此,我们赏析诗歌意境,通过意象的分析,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便是我们解读山水田园诗的一把万能的钥匙。

这节课,我们的任务就是学习如何运用这把披情入景的万能钥匙去解读山水田园诗。(展示课题:山山水水总关情--披情入景解读山水田园诗。)

老师先给大家朗诵一首妇孺能诵的五绝《春晓》,这首诗以天然不觉其巧的语言,写出微妙的惜春之情。知道它的作者吗? --孟浩然

好,让我们一起走进孟浩然的另一首山水田园诗--《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二)诗歌美读

可以说:“诗歌是文字的音乐”。它有铿锵有力的节奏,有内在的或高昂或低沉的韵律。让我们通过反复朗读吟诵诗歌中那形象、生动而立体的语言,感受它铿锵有力的节奏,聆听它内在的或高昂或低沉韵律,体会情景交融的意境。

1. 朗诵欣赏

2.诵读指导 

(1)感性的表现:语音、语调、表情、动作、音乐 

如本诗,语调忧伤、低缓;朗诵到“野旷天低树”时,可以有一个抬起头,望着远方沉思的动作。                                                            

(2)理性的把握:理性的把握。理解诗的内涵,必须走进作者的内心中去,文如其人,言为心声。

3.学生自由诵读,结合诗歌注释解决疑难,整体感知诗歌,学习朗读的技巧。

4.师生共读,注意用情感去点燃情感。

(三)诗中品画(意境再现)

1.找出诗歌中的意象,用想象再现诗歌的画面。(播放相关音乐,渲染气氛)

参考:苍茫的暮色笼罩着浩渺的江面,船儿在云雾缭绕的小岛边停泊。远望原野,空旷辽阔,好像天幕比树还低;近看江水,清澈见底,一轮明月倒映其中,仿佛近在眼前,伸手可掬。

2.思考意象的特征及作者写景的技巧。

“烟渚”:烟雾朦胧

“客船”:诗人的船儿在云雾缭绕的他乡小岛边停泊

“日暮”:苍茫

 “旷野”:空旷辽阔

“低天”:好像天幕比树还低

“明月”:皎洁

“清江”:清澈

技巧:由远到近,白描

3.在画面中感悟诗歌意境

方法指引:充分发挥想象,身临其境,感悟诗歌画面,提炼意境。

参考:    天低水远、空旷寂寥

4.师生共读。(播放幻灯片设计的情景,配乐朗读全诗)

(四)画中品诗(情感把握)

中国古典诗歌 “一切景语皆情语”, 我们在鉴赏景或物的形象的同时,往往要联系鉴赏诗人的形象,并从意象语言的角度分析诗歌中作者透露出的思想情感及哲理思考。

1.感悟诗人情感

方法指引:诗人背景,知人论世--找出诗歌诗眼,把握感情基调--结合意象,感悟诗人感情

诗歌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开元十八年(730)漫游吴越之时。当时,孟浩然告别隐居生活,踌躇满志来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想实现自己为国效力的政治抱负。但是,孟浩然科举考试失利,未能中进士,失意东归。

同学们分组讨论总结

参考:羁旅的惆怅,故乡的思念,仕途的失意,理想的幻灭,人生的坎坷

2、如何从意象生出感情:

“烟渚”:烟雾朦胧的小洲,平添几分惆怅和思绪的迷茫。

“客船”:诗人的船儿在云雾缭绕的他乡小岛边停泊,让人感受到了淡淡的羁旅之愁。

“日暮”:苍茫的暮色增添了流浪异乡的愁绪。

“旷野”:空旷辽阔的原野,诗人似乎要把满腔的孤寂惆怅融入到这无垠的旷野之中。

“低天”:好像天幕比树还低,似给人一种压抑的感觉。

“明月”:明月惹人相似,,作者想起了家乡,想起了亲人。在这广袤而宁静的宇宙之中,经过一番上下求索,终于发现了还有一轮孤月此刻和他是那么亲近!寂寞的愁心似乎寻得了慰藉。

“清江”:清澈的江水,脉脉含情,与天上的明月一样给了诗人些许的安慰。

提问:清人黄叔灿<<唐诗笺注>>:“‘野旷’一联,人但赏其写景之妙,不知其即景而言旅情,有诗外味。”你是怎样理解这诗外之意的?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教师提示: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描绘了一幅空旷广阔,寂寥清幽的景色。旷野空旷寂寥,江水清澈平静,明月倒影水中,在这个广阔的天地之中,面对着这四野茫茫、江水悠悠、明月孤舟的景色,那羁旅的惆怅,故乡的思念,仕途的失意,理想的幻灭,人生的坎坷……千愁万绪,不禁纷来沓至,涌上心头,诗人的孤独寂寞愁心已经随着江水流入思想翻腾的海洋。这一隐一现,一虚一实,相互映衬,相互补充,正构成一个人宿建德江,心随月去的意境。

诗人飘泊在外,泊在小洲之上,面对傍晚黄昏,一个“愁”字点出作者情感。表现诗人羁旅之愁。(投影)

5.同学们有感情地在音乐和画面中再读本诗

(五)小结赏读山水田园诗的方法与步聚:

通过《宿建德江》的赏读和分析,我们一起找到了解读山水田园诗的万能钥匙--披情入景。具体做法是,通过反复吟诵感受诗中的美景、美情,吟诵中着重以所写景物的自然属性(景物的特征)为依据,挖掘其社会属性(作者借以抒发的感情、表达的寓意等)。 

  诗歌美读--诗中品画(意境再现)--画中品诗(把握感情)(投影)

(一)诗中品画(意境再现):看画面形、色、动、静,物象的组合方式(欣赏诗的画面美)

欣赏诗的画面美,主要从四方面着手:

1.诗歌所描绘的意象。

2.物象的组合方式(上下、远近、高低、里外、俯仰等);

3.画面色彩;

4.动态、静态;(投影)

(二)画中品诗:由形象画面,把握诗人的情感思想

    一切景语皆情语。读一首诗,首先看它描写了什么景物形象,它呈现一种怎样的色调,并由此推及其内在情感。

    作品所描绘的外在形象画面,具有鲜活,明丽和昂扬向上色调的,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高昂乐观的;反之,外在形象画面具有阴暗、凄冷和低沉色调的,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低沉伤感的。画中品诗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描摹诗歌图景。

2.概括景象(意境)特点。

3.剖析作者感情。(投影)

(六)拓展训练,用本堂课所学的方法,赏读下面一首诗。

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夜渡无人舟自横。 

赏析题:

(1)这首诗歌描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又创设出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意象:幽草、黄鹂、树、春潮、 雨、 舟

  意境 :诗人通过这些意象,创设出一种孤寂、闲适的意境  

(2) 结合诗歌意象,分析作者的感情。

      感情 :作者自甘寂寞的恬淡胸襟  

七、课后练习

试分析《田园杂兴八首(其二)》和《游终南山》中的画面美及诗中所表现的感情。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