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让学生自己上网查阅资料,初步了解中国现代诗歌发展简史。
2.让学生借助课外图书资料,了解戴望舒、徐志摩的生平简历。
3.让学生反复诵读,体会两首诗在章法、韵律及其他方面的特点。
4.让学生深入品读,把握诗的意象,领会诗的象征意义。
二、能力目标
1.指导学生调动自己的情感反复朗读,认真领会和体验诗人的情思,训练学生美读的能力。
2.指导学生学会分析诗歌的意象,培养对诗歌艺术细腻灵敏的感受力和初步的鉴赏能力。
三、价值目标
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初步学会欣赏现当代诗歌,大胆创造美。
教学重点与难点
⒈学习现当代诗歌意象的分析,让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分析的角度与方法;
⒉让学生借助独特的诗歌意象,体验并理解诗歌作品中诗人抒发的思想感情和风格特点。
重点、难点的解决办法
戴望舒、徐志摩都是为现代诗歌的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的诗人。他们的生活道路各不相同,诗歌创作的追求也各自有别,诗歌的风格特点也有所不同,这为学习二人的诗歌带来一定的困难。
“形象大于思想”,这是诗的重要特征。“诗是抒情的艺术”,抒情又是诗的独到之处。所以,本课教学重点放在组织学生吟诵、美诵上,帮助学生把握诗中的意象,并在美诵基础上层开广泛的联想,充分调动他们的历史知识和生活经验,并进行再造想象,这是必要的,如能结合现代技术手段,结合直观教学,也有利于学生依据各自的努力创造出自己心目中的意境。
解决办法
1.指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并翻阅课外书籍和上网查阅有关诗人的生平简历。
2.利用校园内外的各种教学信息资源,让学生了解中国现代诗的发展简史。
3.教师必要的点拨讲解。
4.学生反复吟诵、品味,开展课内外诵读比赛,组织诗歌诵读兴趣小组,激发并带动学生多读诗、多欣赏。
学生活动设计
1.让学生中的“诗歌创作与欣赏兴趣小组”成员在一定的时间内简介中国现代诗发展简史。
2.诵读比赛。
3.学生自己搜集文、图、音资料,在教师帮助下,制作成光碟或输入磁盘,配合诵读。
4.写赏析短文并相互口述、点评。
课时安排 2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了解中国现代诗歌发展简史,了解两位作者的简历及各自诗歌创作特点。学会诵读。
2.体会《雨巷》重暗示重象征的抒情特点;欣赏《雨巷》的音乐美。
二、在预习基础上,充分利用注解,运用多媒体手段简介中国现代诗歌发展简史,介绍两位作者的简历(学生为主,教师补充、梳理完成)
1.中国现代诗歌发展简史
中国现代诗是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国文学进入了光辉的现代时期而形成的。它以现代的民主主义、社会主义思潮为思想基础,诗人们大胆张扬个性,有清醒的自我意识,广泛深刻地反映社会现实生活;以白话为武器,以崭新的形式建立起新的传统;它广泛地吸取外来诗歌的影响,扬弃传统,推陈出新。
胡适是新诗最早的开拓者,文学研究会中诸将严肃地实践着“文学为人生”的主张,致力于否定旧诗,开创新诗风,刘半农、沈尹默、刘大白、朱自清、冰心等人,在形式与风格上进行各种有益的创作。1921年以郭沫若朋帜的创造社成员,“异军突起”,立志创造,郭沫若和他的《女神》,奠定了以创造为宗旨的新诗传统的基础、战斗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基础。
此后,一大批忠实的时代之子,在时代风云的感召下,共同走上了战斗的道路,并显示了各自不同的风格和特色。戴望舒、汪静之、冯雪峰、蒋光慈、柔石等诗人如群星丽天。新诗在第一个十年间,以口语人诗,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形式上仍有种种问题。
闻一多最早提倡新诗格律化,徐志摩、朱湘等人应和,迅速形成格律诗派,亦即新月诗派。
30年代,“中国诗歌会”聚集了一大批中青年诗人,《新诗歌》也最富时代生气,对诗歌的普及作出了突出的贡献。艾青、臧克家、田间等青年才俊迅速成长,响应时代的召唤。
卢沟桥一声炮响,各种流派的诗人汇聚到抗日救亡的大旗下,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唱响时代的战歌,吹起救亡的号角,向民族传统学习,向民歌学习,向优秀外国诗歌传统学习。穆旦、胡风、李季、阮章竞、郑敏、辛笛、袁可嘉以他们开阔的视野、敏锐的感受,丰富了新诗的表现力。
到全国解放前夕,各种流派的诗歌创作都相当活跃,中国现代诗顺应时代需要,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2.结合所选诗简介三位作者的经历
戴望舒(1905-1950)现代诗人。浙江杭县人。有诗集:《我底记忆》、《望舒草》、《灾难的岁月》。短诗:《雨巷》。他是我国三十年代现代派诗人。诗风低回婉转,情意深长,追求意象的朦胧,艺术感染力很强。
徐志摩(1896-1931),新月派的代表诗人。浙江海宁人。1916年秋离沪赴津、京读大学,曾拜梁启超为师。1918年赴美留学获文学硕士学位。1920年进英国剑桥大学(即诗题“康桥”)皇家学院深造。1922年回国在北京、上海等地大学任教,开始文学创作生涯。1923年发起成立新月社。1931年因飞机失事遇难。十年创作,成就很大。今有《徐志摩诗全集》等行世。
3.反复诵读《雨巷》。
附:板书设计
1.中国现代诗歌发展简史
①诞生:“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
②初步发展:20年代,郭沫若和他的《女神》(奠基)
③30年代:流派纷呈,群星璀璨。
④40年代:为痛苦、战斗和对胜利的呼唤而歌唱
2.徐志摩(学生介绍,重点文字略)
3.戴望舒(学生介绍,重点文字略)
三、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讨论探究《雨巷》中的艺术形象。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之作。当时代理《小说月报》编辑的叶圣陶收到这首诗以后说这首诗替新诗底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而戴望舒也因此得到了“雨巷诗人”的称号。这首诗中的“我”,是一位沉醉于感情追求的青年,他常常孤身一人,彷徨在江南的悠长的雨巷,等待着一位姣好的姑娘,也许是这位姑娘的家就在雨巷的尽头,也许是她回家时必然要穿过这条小巷,冬去春来,日复一日,“我”又穿行在小巷之中了,除了春雨打在油纸伞上的声音之外,雨巷是显得那样的寂寥、凄清,更触人愁思的是“我”希望逢着的这位姑娘又偏偏结着愁怨,她家的篱墙颓圮了,莫非她也受到了命运的打击?惆怅、凄清、太息、迷茫,不过她没有颓唐,没有乞求,她仍然是那么妩媚动人,显得高洁而孤傲,诗人在这里坚持了对于人的尊严和生命力的追求。诗人拿丁香来比喻姑娘显然寓有深意。我国古诗里有好些吟咏丁香的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丁香体柔弱,乱结枝犹坠”,“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等等。丁香开花在仲春时节,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颜色都不轻佻,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总之,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不过丁香姣好,却又容易凋谢。丁香一样的姑娘,即做着脆弱的梦的姑娘,她的愁怨恐怕也少不了吧?在“我”的长久的期待中,姑娘终于来了:“她静默地走近”,“像我一样”--看来两颗心灵已经接近于互相理解了,然而又终于从身边飘然而过,令“我”失望,“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两人的距离又重新拉开。这两位彷徨者都得了同一种抑郁病,因而同病相怜;然而又正因为病症相同,不可能互相拯救,只得分手。他们就是这样既彷徨,又在彷徨中追求着,追求着……
从诗的更深的象征性意蕴看,这首诗中的姑娘形象其实就是诗人的理想。他的彷徨求索,就是为了寻找姑娘--理想。姑娘出现了,但是她的步履,她的颜色,连同她的太息与惆怅,莫不带有可望而不可即--执著追求但又无法把握的象征意味。诗人就这样表达了他追求美好理想的信念是徒劳的那种孤苦心情。在《雨巷》里,姑娘的形象带有悲剧色彩;抒情主人公--游子的形象(孤独的游子形象贯穿在戴望舒的全部作品中)也带有悲剧色彩。他的追求是那样高洁,带着理想化的色彩,他所期待的姑娘,心灵是美丽的,外表是妩媚的。不过,这样的姑娘实在太难找到。因此,在理想主义的期望面前,他总是困惑的,怀有一种气质性的悲剧感。
戴望舒熟读法国诗人魏尔伦的作品,就多愁善感的气质说,他也接近魏尔伦。魏尔伦《无言的歌集》表达了巴黎公社失败后不知所措的知识分子苦闷沮丧的情绪和精神状态,其基调是对于诗人的理想和他周围的肮脏生活相脱节的悲剧感。戴望舒这首诗表现了从“五四”运动中激昂地飞腾起来的理想,同淹没于血泊之中的1925-1927年大革命现实相脱节的悲剧感。他的诗虽然不是反抗和战斗的诗,但也不是屈辱和忍受的诗。人和理想,惶惶不安的人和无法实现的理想这个悲剧主题蕴涵有时代的特征。
四、指导学生抓住重点意象,体会《雨巷》中象征手法的运用和音乐性特征。
《雨巷》是一篇重象征重暗示的抒情诗。戴望舒把感情放在第一位,然而他使用暗示的方法,尽可能使这种感情隐蔽一些,朦胧一些,设法将真事隐去。《雨巷》虽也有象征派的感觉的不可捉摸,内心状态的飘忽不定,形象的模糊朦胧等特点,但它不带有某些象征派的神秘意味,它叫人看得懂,有真挚的感情做骨子,有古典派的内容,很少架空的感情,铺张而不虚伪,华美而有法度。我们推测,《雨巷》这首诗,它的被隐蔽在“想象”里面的“真实”,可能是诗人的一段感情际遇,在这段生活中的感情体验成了诗的骨子。诗里大概多少还保留了一些真事的影子和细节,但时间、地点和情况也许都面目全非了。《雨巷》的悲剧感和孤独感,是通过悠长寂寥的雨巷,颓圮的篱墙,冷冷的哀怨的蒙蒙细雨等环境渲染和游子对丁香一样的姑娘的期待的描绘来暗示的。一切都没有说穿,没有点透,然而我们懂了,感觉到了。正因为诗人没有把诗的意义限定在一个层面上,我们从诗领会的东西才更多了。
诚如叶圣陶所说,《雨巷》在音乐性方面也具有突出的成就。全诗共七节,每节六行,每行长短不等,押韵的位置错综变化,常用首语重叠,加上奇特的字句组合,似断实连的分节跨行,使得全诗回荡着一种深沉的优美的旋律,细腻而传神地暗示了诗人低回而迷茫的心境。
布置作业
完成“研讨与练习二”。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让学生美读《再别康桥》,完成“研讨与练习三”。
2.让学生了解《再别康桥》形式上的特点。
二、学生诵读比赛,教师点评。
三、提示学生注意诗的节拍与节奏,例: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四、多媒体辅助教学
播放蓝天白云,云彩变幻,岸边垂柳,水草柔婉,小溪潺潺的课件,伴以柔和的富有田园风情的欧式乐曲,美读全诗,让学生感受个人自由天性和自然景色高度融洽而形成的特有的情韵、意境。
五、指导学生完成“研讨与练习三”。
(解答思路及参考答案见人教社编的《教师教学用书》)
六、《再别康桥》是新月派的代表,在“格律诗”上的特点。
1.节奏清纯,富于音韵美。
2.节与节形式相近,内容互相关联,体现了格律诗的“建筑美”。
3.画面色彩鲜明,清新飘逸,有极好的艺术效果。
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四”。
附:板书设计
再 别 康 桥
云彩
星辉--金柳
作者“悄悄地”走--作别
青草--柔波
青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