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县白湖中学 陈琳 徐少华
[教材把握]
《沁园春雪》是1936年2月20日,毛泽东在陕西清涧县袁家沟指挥红军准备渡河东征抗日时写的一首咏雪抒怀之作。当时毛泽东在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眺望茫茫的北方大雪,诗人诗兴大发,一挥而就写下气吞山河的这首词。
词作上片描写了雄伟壮阔、妖娆美丽的北国雪景,尽现祖国山河之壮丽。开篇以“北国风光”总领全片,接着“千里”、“万里”互文见义,既表现了祖国幅员之广大,又反映了诗人视野之辽阔。一下子把读者引入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冰封”凝然安静,“雪飘”舞姿轻盈,静动相衬,尽现北国雪景妖娆美丽。“望”字将“北国风光”落到实处。展现了长城、黄河、山脉、高原这些最能反映北国风貌的雄伟景观。“长城”照应“万里”,“黄河”呼应“千里”;莽莽”则呈现“雪飘”之貌,“顿失”则写出“冰封”之快,而“舞”、“驰”二字极为传神地把冰雪覆盖的群山高原写活了,赋静景以动态,使之具有活泼奔放的气势。这些景象非作者目光所及,是诗人视野在想象中的延伸扩展,从而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雄伟的气魄,特别是“欲与天公试比高”更使人感受到作为革命领袖的诗人的豪迈意兴。“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三句借助想象,写出雪后晴朗、妖艳、多姿多彩的景象,那赞美之情更是溢于言表。
词作下片议论、抒情。即由上片之景而生情。“江山如此多妖”承上,总括上片的写景,对“北国风光”作总评,是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豪情直接倾诉。“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启下,展开对历代人物的评论,寓情于议,抒发诗人的伟大抱负。一个“惜”字意味丰富,“惜”中有褒,肯定“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他们是中国历史上的英雄,而且是“无数英雄”之中的杰出者,他们具有雄才大略,对历史的发展有过巨大的影响;“惜”中有贬,作者以“略输文采”“稍逊风逊”“只识弯弓射大雕”含蓄地批评他们长于“武功”而短于“文治”,在政治、思想、文化方面建树不多,个人的文字也欠缺;“惜”中寓志,蕴含后来居上的气概,以及超越历代英雄人物的自信。“俱往矣”三个字象一把铁扫帚,一挥扫清万古,将中国封建社会几千年的历史一笔带过,就势折入今天,点出全词“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主题。“今朝”登上历史舞台的无产阶级必在文治武功方面超越前人,创造出空前伟大的业绩,开辟一个崭新的时代。抒发了诗人作为无产阶级的代表,人民的领袖的壮志和抱负。作者以“今朝”作结,一山飞峙,峻增而起,气势磅礴,神韵隽永,意味深长。
这首词熔写景、议论与抒情为一炉,水乳交融,意境壮美,气势恢宏,感情奔放,胸襟豪迈,颇能代表毛泽乐诗词的豪放风格。因此,教学这首词,应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发挥想象,细致感知词中的形象(意象)--诗人笔下的北国雪景图,深切体会诗人的胸怀、气质和思想感情。这也就是课文的“研讨与练习”第一题“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诗人笔下的北国雪景图,并谈谈你的感受。我之所以把它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因为《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而人教版语文课本九年级上册在《怎样读诗》中也谈到“领悟,第一,从诗的意象创造的具体氛围中把握它所要暗示或启迪读者的东西。”为了突破这一重点,我运用洪镇涛先生“改一改,换一换,调一调”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悉心揣摩词作凝练、贴切、极富表现力的语言,让学生在感受之中感悟,体会其中的意蕴和情味,激发读诗、品诗的兴趣。我之所以以揣摩鉴赏语言为突破口,是因为“语言是思想感情的载体”,诗歌是“最高的语言的艺术”,诗的意象,诗人的情感必须借助语言来完成审美表达。课标上也明确提出“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因此我们“读诗,还要学习诗歌精粹的语言”。(人教版语文课本九年级上册《怎样读诗》)。
我认为词中对历代帝王的评论和仔细体会“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含义是本课的教学难点。(其中“仔细体会俱往矣/数风流人流/还看今朝”的含义。是课文中研讨与练习的第二题)。因为这些人物距离学生年代久远,而历史课也只是讲他们雄才大略和对历史有过的巨大贡献,所以学生对词的评论难以理解。课标上也要求“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而“要捕捉诗人真切的思想感情,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岗《怎样读诗》)。为此,我还抓住“惜”字,品析它丰富的含义,围绕“略输”、“稍逊”、“只识”这些词设计“你认为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这五位帝王中,哪位最缺乏文采、风骚,根据是什么?”这一问题,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实现心灵的探索、思想上的感悟。
至于认识“分外、妖娆、折腰、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中加点字的读音,理解、积累“妖娆、折腰、风骚、红装素裹、一代天骄”等词语,则是一般语文课在字词方面所要达到的知识目标,而学会划分朗读节奏,找重音和韵脚则是朗读教学的基本能力目标。
[过程与方案]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给大家讲个故事。那是一九四五年秋天的一天,山城重庆笼罩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中,国民党反动派出动上万的军队和特务,查封了《新华日报》等多家报馆,并把当天发行的所有报纸全部收缴上来。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原来是当天的报纸上发表了一首词,这是怎样的一首词,使得国民党反动派如此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呢?大家想不想知道这首词?那就请大家翻开课本,我们一起来合作探究第一课《沁园春雪》。
二、解题
1、“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题目),它告诉我们这首词所写的是(雪)景。
2、“1936年2月”交代写作背景。投影显示:
背景资料:《沁园春雪》是1936年2月20日,毛泽东在陕西清涧县袁家沟指挥红军准备渡河东征抗日,一场大雪之后,诗人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源上视察地形,眺望这茫茫的北方大雪,诗兴大发,一挥而就写下这首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当时,中央红军已胜利完成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就在这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紧急时刻,中国共产党制定出在全国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为了宣传党的这一政治主张,以实际行动推进全国抗战高潮,毛泽东、朱德率领红一方面军,以“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的名义,于1936年2月20日渡黄河东征,取道山西,奔赴河北抗日前线。
3、“毛泽东”词作者。投影显示:
作者简介: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韶山冲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他创造了井冈山根据地,率领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坚持八年战争,经历三年解放战争,缔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他一生著作很多,所著科学著作是毛泽东思想的集中概括,八(上)我们学习过他的文章《新闻两则》;同时他又是一个伟大的诗人,他在文学上有很高的造诣,创作了大量的诗词,他那“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伟大抱负,“鹰击长空”的雄心壮志,“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英雄气概,“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勇敢和信心在他的诗词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他的诗词气魄雄浑,意境阔大,风格豪迈,描绘出中国革命的壮丽图画,表现了一个伟大革命家的情怀,《沁园春雪》就是其杰出的代表。
三、诵读全诗,整体感知
1、教师示范诵读全词。投影显示:
要求:(1)听准读音
(2)听出节奏和韵脚,用“/”划分节奏,用“ ”标出韵脚
(3)词大致可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两大派,请你感受此词属于哪一派。
2、学生自读全词
要求:①根据大屏幕提示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把握韵脚。
②看文中的注释,感知全词。赵辖拧?br>
②看文中的注释,感知全词。
投影显示:
沁园春 雪 顿失/滔滔。 惜/秦皇/汉武,
(1936年2月) 山舞/银蛇, 略逊/文采,
毛泽东 原驰/蜡象, 唐宗/宋祖,
北国/风光 欲与/天公/试比高。 稍逊(xùn)/风骚。
千里/冰封, 须/晴日,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万里/雪飘。 看/红装素裹 只识/弯弓/射大雕。
望/长城/内外, 分(fèn)外/妖娆(ráo)。 俱/往/矣,
惟余/莽莽(mǎng); 江山/如此/多娇, 数(shǔ)/风流人物,
大河/上下, 引/无数英雄/竞/折(zhé)腰 还(hái)/看/今/朝。
(3)学生个别朗读,教师点评
强调豪放风格,要读出气势,读出激情,声音要洪亮,令人热血沸腾,精神昂扬,心潮澎湃。
(4)全班齐读,教师点评。
(5)整体感知词作。投影显示:
词作分上下两片(阕),上片写景描写了 。先写眼前的 ,再写想象中的 ,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 ;下片议论纵论 ,抒发了诗人的 之情。属于 派。
四、研读欣赏上片,把握词中的形象
1、教师读“北国风光”,男声读“千里冰封……欲与天公试比高”,女声读 “须晴日……分外妖娆”要求有感情诵读。(男声雄浑粗壮,最能体现北国雪景的大气磅礴,壮阔美丽;女声柔和甜美,更能体现雪后放晴的美丽妖娆)
2、逐步研读赏析。多媒体逐条显示:
(1)上片写景,写了什么地方的景,请把写景的句子找出来。
(2)这些景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你的依据是什么?
(3)“望长城内外”中的“望”字与“看红装素裹”中的“看”字调换一下行不行,为什么?“望”有登高远眺之意,但所见内容却远远超过目光所及,这是为什么?谈谈你的感受。
(4)比较下列句子,字数相同,意思一样,但表达的效果有什么不同?
a、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b、千万里皆冰封雪飘。
(5)下面两句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格,也都赋静景以动态。但表达的效果明显不一样,认真地品味其中的奥妙。
a、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b、山如银蛇,原似蜡象。
(以上(3)、(4)、(5)题就是运用洪镇涛先生的换一换、改一改、调一调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1)写了“北国”的景,“北国风光”总领上片内容,后面全是写景的句子。
(2)从“千里冰封”到“欲与天公试比高”是实景,是所“望”之景。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是虚景,是所“须”之景。
(3)“望”“看”不能互换,“望”既是尽目光所及,又要凭借想象,而看则只有近观之意。“望”字之下,展现了长城、黄河、山脉、高原这些最能反映北国风貌的雄伟景观,照应了“千里”“万里”。这“千里”“万里”又正是诗人视野在想象之中的延伸扩展,所见内容远远超过目光所及,正好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雄伟的气魄,使人感受到作为革命领袖的诗人的豪迈意兴。“看红装素裹”中的“看”有欣赏近观之意,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溢于言表。
(4)“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中的“千里”“万里”互文见义既表现了祖国幅员的广大,也反映了诗人视野的辽阔。“千里”“万里”又与“黄河”“长城”相照应。而“千万里皆冰封雪飘”则是一句陈述句,读起来就没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这两句有气势。
(5)“舞”字极其形象地描绘了披雪的群山“银蛇”逶迤曲折,“驰”字极为生动地描画出白雪覆盖的高原“蜡象”耸动。这两个字不仅极为传神地把冰封雪盖的群山高原写活了,而且使之生机勃勃,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河之情。
五、探究赏析下片,感受诗人的情怀
1、学生自由朗读下片,合作探究
投影显示:
1)开头两句在结构上有何作用?
(2)你认为“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这五位帝王诗人最看不起的是谁?(谁最缺乏文采?)根据是什么?
(3)对杰出的历史人物,诗人发出了“惜”的感叹(评价),这“惜”字含义丰富,你是怎样理解的。
(4)“俱往矣”三字像一把铁扫帚,一挥扫清万古,那到底谁是真正的“风流人物”呢?
2、学生小组探究,教师点拨
(1)下片开头两句起过渡作用,由上片的写景,过渡到下片的议论。“江山如此多娇”承上,总结上片的写景,对“北国风光”作总评;“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启下,展开对历史英雄的评论,抒发诗人的抱负。
(2)最缺乏文采的是“成吉思汗”。诗人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用“略输”“稍逊”表现他们在文治方面的不足,而对“成吉思汗”是用“只识”来说明他完全不懂文治。
(3)“惜”字定下批评的基调,意味丰富:“惜”中含褒,肯定他们是中国历史上的英雄,而且是无数英雄中的杰出者,他们具有雄才大略,对历史的发展有过巨大的影响;“惜”中有贬,委婉批评他们的不足,他们不擅“文治”,在政治、思想、文化方面建树不多,个人的文学才华也欠缺;“惜”中寓志,蕴含后来居上的气概,以及超越历代英雄人物的自信。
(4)“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是全词的主旨句。“今朝”登上历史舞台的无产阶级必将在文治武功方面超越前人,创造出空前伟大的业绩,开辟一个崭新的时代。这句抒发了诗人作为无产阶级的代表,人民的领袖的壮志和抱负。
3、学生背诵全词
六、课堂小结(略)
七、布置课后作业:
1、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诗人笔下的“北国风光”。
2、古代很多写“雪”的诗句,请你摘录两句供大家欣赏。
附板书设计:
沁园春雪
(1936年2月)
毛泽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