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行为养成教育途径及模式略谈
--使用《初中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手册》的一点尝试
浙江义乌市义亭镇中 楼秀万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教师、学生的价值观念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的价值取向由单一变为综合,由一元走向多元,使整个教育形势变得更为复杂,使教师陷入了“老办法不灵,新办法不明,蛮办法不行”的被动局面;加上部分教师对学生行为养成教育认识模糊,把它视作一种软任务,认为可做可不做,顺其自然发展,学生行为规范得不到落实,养成教育也就无从抓起。
要彻底改变养成教育的“自然”状态,改变德育工作的被动局面,已成为加强学校德育基础工程的重中之重。而如何根据初中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特点,采取行之有效的科学的教育方法,是学校养成教育的关键。
浙江省教育科学“九五”规划重点课题“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成果--《初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手册》一书,在小学养成教育的基础上,根据初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依据“知、情、意、行”的结构,科学地把行为规范内容分解成92个行为养成训练点,构建了一个系统化、层次化、序列化的养成教育系统。该系统言之以理,导之以行,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可操作性,无疑是学校养成教育的好“教材”。
当然,拥有了一套科学实用的好教材,如果没人运用或运用不当,也等于白搭,那么如何用好《手册》,发掘出《手册》更大的资源效应,就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该认真思考的问题。下面就如何使用《手册》,谈点个人的看法和体会。
一、确立《手册》的中心教育地位,细化《手册》教育内容,拓展养成教育领域,分体系多途径强化行为规范养成教育。
在认真分析学校师生实际思想状况的基础上,统一认识,确立《手册》在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中的中心地位,吃透《手册》编排的体例意图,组织力量,将《手册》内容进一步细化、分解,通过各科室多途径予以全面落实。
(一)显性养成教育系列
1、班级常规教育体系
一个学生置身于一个班集体中,他的一言一行,势必都会受到这个班级的学习风气、纪律状况、班级集体荣誉感、道德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影响。学校的养成教育,很大程度上是通过班级来组织实施的,所以班级的常规教育对学生的行为养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班级常规教育体系主要包括纪律教育、习惯教育、日常生活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等。这些主要通过班主任在落实班级常规工作、管理班级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教育,培养学生遵纪守法、文明向上意识。
2、学科渗透教育体系
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中学德育纲要》、《手册》内容,明确学生行为养成与教学之间的关系,把《手册》中的内容结合学科特点,分学科有侧重地结合到课堂教学中。
课堂教学既是学科教师传授学科文化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各种道德意识、学习行为的养成过程。学校要求每位教师根据学科特点,努力寻求和挖掘《手册》中的养成教育素材,适时选择联系点和结合点。在实施过程中,努力做到:
(1)刻意挖掘《手册》潜在素材;
(2)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养成教育内容上升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3)注意教育方法,做到有机渗透,避免单调说教;
(4)注意经常教育,达到“细水常流”的效果;
(5)及时总结经验,及时反馈、交流、激励。
3、主题班会教育体系
组织德育骨干教师,根据《手册》内容,分年级分学期确定重点教育主题,编成主题班会教育体系,供各班班团活动课举行主题班会时参考,由团委负责组织实施、督查,并纳入文明班级量化考核。
4、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宣讲体系
学校将《手册》内容,结合学校实际,相应选取部分内容,编印成具有近五十项内容的专题宣讲材料,通过以下途径予以实施:
A、每周升旗仪式的“国旗下讲话”;
B、各种主题读书活动、团日活动和行为规范达标竞赛;
C、依据体系,外出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5、行为规范养成影视教育体系
在各学科利用现代媒体进行养成教育的同时,根据国家教委所列的有关教育影片和专题片,按《手册》编排内容,编成六部分,供初中六个学期内有选择地组织学生观看,及时组织影视的欣赏指导和影评,达到预期教育效果。
6、行为规范养成社会、家庭反馈评价体系
学生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是一个以家庭教育为基础,以学校教育为主导,以社会教育为必要条件的立体网络教育,须三个方面紧密配合,通力协作,才能保证教育的效果。
根据《手册》内容及每节内容后的《家长反馈》内容编制学生行为养成教育的反馈、评价体系。根据家长对学生在社会、家庭中的表现,通过家长会、家访、反馈联系卡等形式,及时捕捉学生行为养成训练信息,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措施,协调三方力量,提高“立体教育”的效果。
(二)隐性养成教育系列
显性养成教育是一种面对面较为直接的教育,它是养成教育的主要形式和途径。但是,隐性的养成教育也不可忽视。它可以说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行为养成教育课程。在学校里,凡学生看到的、听到的和想到的一切事物、现象和观念,都是养成教育的内容,也是教师可以用来进行教育的有效资源、途径。
1、结果性隐性养成教育体系
所谓结果性隐性养成教育,是指在学生养成教育过程中,学生无意识得到的一种学习结果或信息,它具有直接性、可感性,如学校的精神,教师对学生的一种关爱,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值,教师的情感、工作态度,学校的规章制度,校风、教风、学风,师生的人际意识、卫生意识、审美情趣等,所有这一些,对学生的行为养成都有着显著的影响。这就要求我们教师首先要树立一种遵纪守法、敬业奉献的为人师表精神,让自己高尚的人格去教育人,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
华盛顿斯诺荷密司中学校长要全校教师时刻铭记:“我是教师,我的言行会直接影响青年的头脑,反馈于社会。我的教学天长地久,影响着人世。”这段话就极其深刻地指明了教师的神圣职责及其言行对学生、对社会的影响。
2、过程性隐性养成教育体系
过程性养成教育是指在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那些隐喻性的、无意识的教学内容、传递形式或手段,如教育教学的方法、师生交往的形式和过程。
在教育过程中,要创造一种民主、和谐、轻松的教育气氛,使学生在行为养成过程中感受不到压抑、强迫的约束,使他们感受到与教师的平等、互信关系。
《手册》中养成教育的形式、内容方面,教师应逐条消化,在传授给学生的时候,尽可能避免单一说教、严厉惩罚等教育形式,切忌当众斥责学生的错误行为,尽可能满足学生正当的、合理的需要、情感和求知欲,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学生能够主动、愉快、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
3、背景性隐性养成教育体系
背景性隐性养成教育是指在教育过程中,学校、班级等构成的整个校园文化氛围,包括校园的美化,教室、宿舍的布置等,它能营造一种积极和谐的教育氛围,陶冶学生的情操,从而对学生行为的养成起到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如树立校训、班训、《中学生守则》、《中学生行为规范》等巨幅标牌,悬挂名人画像和名言警句,在教室、宿室设置文化角,让学生在校园文化、班级文化的大磁场中,产生一种凝聚力,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影响,受其熏陶、感染和鞭策,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培养严谨刻苦的学风。
背景性隐性养成教育体系主要由学校后勤部门和班主任负责施行。在施行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1)整体性原则
背景性隐性养成教育资源应纳入学校整体规划,整体设计,使校园任一风景点,班级的任一角落都以较为完美的姿态出现的学生面前,成为会说话的“教育者”。
(2)层次性原则
背景性隐性养成教育资源建设要体现一定的层次性,从外在形式到内在的教育意义,分批分层建设,逐步完善、深入。
(3)教育性原则
背景性隐性养成教育资源的建设,要以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有利于学生行为养成为准绳,对学生无教育意义的要严格控制。
4、辅助性隐性教育体系
辅助性养成教育主要指一些配合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系列活动。它具有目的明确、教育影响持久强化、寓教于乐等特点。
组织一些辅助性的养成教育活动,是教师对学生行为施加影响和学生主动规范的最佳结合方式,它避开了其它教育方式单一说教的缺点,变简单的灌输为寓教于乐的活动化教育。
根据《手册》设计系列活动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组织活动应教育目的明确,精心安排,不能为组织活动而组织活动,流于形式。
(2)要体现学生主动参与的主体性原则,把任何一次活动,都组织成一次引导学生自我养成教育的有效活动。
(3)组织活动要强调“知”、“行”统一,让学生既能在比较自觉、积极、主动的心理趋势下参与活动,又能把活动规则及教育目的内化为行为准则,持之以恒,转化为一种比较稳定比较自觉的品质修养和行为动力。
在实施两个系列、十大体系教育时,应注意五个结合:
1、显性养成教育和隐性养成教育相结合;
2、常规养成教育和学科渗透教育相结合;
3、学校教育与班级教育相结合;
4、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
5、巩固内化与反馈评价相结合。
二、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科学地设计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模式,提高养成教育的效果。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应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成为复杂的认识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它提供了一种与传统理论不同的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过程不是一个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的过程,而是学习者积极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教师只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一种帮助和促进作用。
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要立足于《手册》系统,科学地设计养成教育的教育模式,科学地进行养成教育训练。
(一)支架式教育模式
支架式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是“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的一种概念框架,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
根据《手册》每个学期的行为养成训练重点,如初二(上)的“做一个守法自强的人”,教师在确定若干条“如何做一个守法自强的人”的明确目标后,通过协调课任教师、家长、同学及学生本人,寻找各种途径,选择各种教育形式,协调行动,促成学生本人思想的内化,以达到教育的预期目标。
(二)抛锚式教育模式
抛锚式教育的理论核心是:教育活动要建立在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
比如两位学生因为一点小事吵闹,最后竟大打出手,并且谁都认为自己占着理。在处理此事时,就应先冷处理再热处理。所谓冷处理,就是等两位学生都心平气和了再处理;所谓热处理,就是等两位学生有了一定认识以后,抓住此事,趁热打铁,作为一个思想教育的契机,组织全班同学就此事进行大讨论,以提高明是非,增友谊的效果。
这次讨论会,就定位在这件真实的事情上,让学生讨论同学间遇到类似事情该如何处理,并以此事为中心,设计讨论以下一些问题,组织学生发言或辨论,以提高教育效度。
(1)如果你和你的好朋友之间发行了不愉快的事,你准备怎样解决?
(2)你和甲、乙都是好朋友,但甲和乙之间闹不团结,甲希望你帮他;乙希望你助他,你该怎么办?
(3)如果你的好朋友做了错事受到老师批评不服气,到你这里来诉苦,要你支持他,你该怎么办?
(4)你答应准备帮好朋友做的事,后来发现是不应该做的,这时你该怎么办?
(5)在班内你有没有关系搞不好的同学?如果有,应该怎么办?
(6)要是你很有礼貌的对人讲话,别人却用不礼貌的粗话回答你,你该怎么办?
(7)当你不小心损坏了邻家的东西,周围又无人知道,你该怎么办?
(8)当你做功课时,同学来向你求教,你该怎么处理?
(9)你能在与同学相处中分清好胜心、自尊心、嫉妒心的界限吗?
(10)男女生之间可以建立友谊吗?应该怎样相处?
(三)随机进入式教育模式
建构主义随机进入式教育模式的理论核心是,在教育中要注意对同一教育内容,要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情境下,为不同的教育目的,用不同的方式加以呈现。换言之,学生可以随意通过不同的途径,不同的方式学到同样的内容,达到同样的教育效果。
在教育学生学习尊师礼仪时,就可运用随机进入式教育模式,引导学生自选一种形式搜集材料,完成自我教育和教育他人的目的。简要教育步骤设计如下:
1、熟悉《手册》有关“尊师礼仪”材料;
2、随机抽取以下形式,按四人小组搜集材料;
(1)朗诵诗词
(2)讲演尊师故事
(3)搜集演唱尊师歌曲
(4)演奏尊师乐曲
(5)表演尊师有关的小品
(6)排练舞蹈
3、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搜集随机抽签到的有关资料后,小组内讨论、排练,后汇集,举行一次尊师为主题的主题班团活动。
初中生的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是德育工作中的基础工程,是德育工作永恒的主题。我们初步探索的以《初中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手册》为教育母本的“一个中心,两大系列,十个体系,三种模式”的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样式,还存在诸多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欠缺,尚需在实践中逐步完善、充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