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解读2006年高考作文题上诲卷(教师中心稿)

发布时间:2016-3-24编辑:互联网

武汉市江夏一中  上诲卷     我解读2006年高考作文题

四、 上诲卷

    以“我想握住你的手”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不少于800字;②不要写成诗歌;③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解读:

1、上海卷“我想握住你的手”仍采取命题作文的形式,没有任何提示语,更考验学生分析题目、构思立意的水平。

    从题目看,这是一个完整句子的题目,主语、谓语、宾语齐全。关键的问题是,“你的手”是谁的手?“你”是谁?“我”又是谁呢?在这里,“我”和“你”形成一种直面交流的特定情境。“我”可以是考生本人,也可以是假设的第一人称的叙述者;“你”这一对象,可以是生活中父母、朋友、亲人,也可以产生更多的联想,涵盖古今中外,英雄、弱者、台湾同胞,鲁迅、冰心、白居易,姚明、刘翔、齐达内等等皆可,但要注意“你”一般属单数人称,构思时不能罗列多人。另外,如果把“你”写成抽象的理念、概念,如写“包容”、“诚信”、“八荣八耻”,则明显离题,因为它们与“握住手”的情境不合,而且有宿构套作之嫌。

    题目中的“想”和“握住”,更是大有文章可做:“我想”这种话语方式,突破了现实中具体的两手相握的限制,有利于调动学生倾吐的兴趣与写作热情,容易写出考生的真情实感。从具体操作来看,“想”意味着内心的诉求、思想的转变或者是可能无法实现的意愿,所以文章应该涉及对人物心理的描写刻画。握手是当代人的礼仪,是表示和平友好的肢体信号,“握住”则不同于礼节性的两手轻握,它联系着记忆深处的深刻图景,是分离时的欲语又止,是感恩时的热泪盈眶,是共赴危难时的互道珍重……它是一种富有意味的身体语言,代表着宽容、信任、真诚、团结,珍藏着心与心的相握,意味着彼此的心灵的直接交流。

    2、“我想握住你的手”是一个能充分表现主动关怀和心灵交流的题目,考生可以通过这个题目来谈自己的亲情观、友情观、社会观及人与人之间久违的真情。只要是人间至真至爱的真情,都可以作为话题来写。比如写和同学之间的理解,和长辈之间的感情等等,通过平淡表现出不一样的特色,在平凡中发现真谛。因此,流露真情实感--这是本题最大的构思限制,也是判别作文高下的重要依据。许多学生,最大的写作障碍不在于知识和能力的培养,而在于缺乏个性、性格幽闭、缺少公益心等精神状态。“我想握住你的手”这篇文章针对这样的现状命题,显然有深层的考虑。

    本题审题难度不大,却内涵丰富。因为有“想”,自然要抒发情感,因为有“我”作限制,应该是自己的独特的体验和想法。因为有“握住你的手”作限制,从文体上看更适合写成记叙、抒情类的文体,对于那些只会写议论文的考生,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我想握住你的手”是生活气息浓,而且充满着人情味,兼具开放性与综合性的题目。题目突出了对考生内心情感世界的关注,同时兼顾社会意义。联系上海卷的人间真情和北京卷的文化理性(《北京的符号》),南情北理,二者相映成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