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离别诗艺术欣赏(教案)
授课理念:
1、 引领学生欣赏唐人诗歌,培养诗歌的兴味,提升鉴赏诗歌的能力。
2、 与学生合作进入诗歌意境,共同创造诗歌中暗示性的新境界。
授课过程设想与操作:
1、 设计导语,带领学生进入抒情情境,为本课界定交流的边界。
李煜曾有这样的词句“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他认为离愁是一种与众不同的滋味,只是郁积心中,无法排遣,甚至无法理清头绪来表达离愁。离愁真的“理还乱”?在唐人离别诗中离愁是这样吗?又是什么一番滋味呢?
注意事项:
(1)临场应从容不迫,能应景设情,符合生活真实或者生活逻辑,避免简单粗糙的设问,避免矫揉造作的设问,倡导修辞立诚;
(2)用赋笔的方法开始课堂,兼以设问;
(3 ) 结合学生实际情景,发现他们酝酿已久但含而未露的信息,调动他们的情绪。
2、 切入课题,引导学生赏析诗歌。
注意事项:
(1)过渡句的处理应得体而且较少人工痕迹;
(2)遵循学生认知规律,从熟悉的诗歌开始,逐步打开学生课堂思考思维;
(3) 寻找诗歌兴奋点、关节点,问在当问处,问在不可不问处,避免空洞无实际价值的形式提问。(教学难点、重点)
一、借眼前景写情
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注意:本节关节点在情景关系上,两诗通篇写景,均是眼前现实之景,三四句所写之景具有什么审美特征?
问题设计:“黄鹤楼”、“烟花三月”与诗题中“送孟浩然”有何联系?
意境是诗词最本质的美学特征,读诗在于得其境,如何欣赏三四句的意境?
李诗意境苍茫阔大,许诗意境凄凉迷蒙,写尽友人离去后诗人怅惘迷茫的心情。
附:
白居易《琵琶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柳永《雨霖铃》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二、虚拟情景写情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桔柚香,江风引雨入船凉。
忆君遥在潇湘上,愁听清猿梦里长。
写情
李益
水纹珍簟思悠悠,千里佳期一夕休。
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
注意:本节关节点在三四句所写情景的真实性和情感性,情为虚,景亦为虚,但虚中有实,虚实变化如何把握?
问题设计:王诗中第三句中“忆君”作何解?“遥”字有何妙处?“愁听清猿梦里长”一句如何欣赏?
李诗中“良夜”“明月”两个意象对诗境有何作用?着“从此”二字有何妙处?
附:
柳永《雨霖铃》(下阙)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二、以物作喻写情
送沈子福归江东
王 维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江陵愁望有寄
鱼玄机
枫叶千枝复万枝,江桥掩映暮帆迟。
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
注意:本节关节点本体与喻体的关系上,情为虚,物为实,虚实如何结合?
问题设计:王诗第三句中“春色”可否换为“秋色”?为什么?体现了诗人怎样的匠心?
鱼诗中以水作喻的手法是否见过?本诗此处有何独到之妙?与王诗相比,喻意有何不同?
拈花妙语:幸福是拥有一个温暖的伴侣。
附: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四、情理相劝写情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注意:本节关节点在怎样劝慰友人。三四句劝慰友人,一以情相劝,劝其更饮,离情更重,为人为己;一以理相劝,劝其自宽,为人解忧,更觉宽厚。
问题设计:王维生活在大唐国力鼎盛之时,当时唐朝经营西域,设置安西都护府,远离中原,无异于异域。
“劝君更尽一杯酒”与一二句有何联系?
“莫愁前路无知己”说明了董大怎样的心境?为什么有这种心境?诗人的观点又是怎样?
诗人这种知己观与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有异曲同工之妙。
3、总结:唐人离别诗常用借景抒情、以物作比、虚拟将来、情理相劝的手法来表现离情别绪,风格上大多忧郁伤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