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池记》简案 教案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16-1-16编辑:互联网

 24、墨 池 记

曾巩

学习重点:1、体会文章的主旨

     2、体会记叙与议论之间的关系从而把握作者要表达的观点。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笔墨纸砚是我国古代所说的“文房四宝”,用毛笔写字不用时要洗净,因此便有“洗砚池”之说,洗砚池原本是盆、罐之类,后来扩大到湖水、池水。传说“湖水”“池水”因洗砚都变成黑色,说明学习书法得下苦功夫,写得多了“临池”也便成了学书法的代名词。古人有诗云:“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梅花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満乾坤。”

“墨池”用毛笔练习写字时,洗砚洗笔的水池。文章记的是临川地方相传为晋代王羲之学书的墨池。文章根据王羲之一件细小的趣闻轶事,一面记墨池的处所、形状和来历,一面指出王羲之在书法上的卓越成就并非天成,而是刻苦勤学的结果,并就此说明任何成就都要依靠刻苦学习,再进而引申到道德修养方面要有成就更要努力。文章就一件趣事着笔,即事生情,题小意宏,宛转矫动有致,绕有余味。请同学们朗读课文。

二、老师对有关艰难句子及生字词进行解释

三、学生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学生齐读课文

二、学生就有关问题讨论

三、学生散读课文 

第三课时(说理散文)

教学步骤:

一、课文内容点拨

本文名为“墨池记”,着眼点却不在“池”,而在于阐释道理--成就并非天成。强调学习不能依赖天赋天才,必须下苦功夫,专心致志的道理。

所以本文用了叙议结合,略叙详论,其目的在于说理,不在于记池,全文虽不满300字,却是一篇很有特色的佳作。

第一段:从写王羲之墨池的传说入手,提出王羲之书法之善是专心致志、勤学苦练的结果,进而点明要深造道德更要刻苦学习和磨练。

第二段:记王君盛表彰王羲之墨池和向作者索文的经过,并且究其心理,借以勉励后学者努力深造。

二、简析:

1、概括叙述了墨池的地理位置、环境和状貌。因本文目的在于说理,不在于记叙,所以记叙要言不烦,铺向了通向议论的轨道。

2、由物及人,追叙了王羲之退离官场的一段生活经历,言简意赅,展示 王羲之傲岸正直、脱尘超俗的思想性格,这是王羲之学书的思想基础和良好的精神气质不能不提,

3、在记叙的基础上转入议论“羲之书法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非天成也。”也就是说王羲之书法之所以“善”,其原因是专心致志,勤学苦练的结果,不是天生的。这是正面论证,继而从反面论证,指出后人书法之所以不及王羲之的原因,在于缺乏勤学精神,进一步论述了刻苦学习的必要性,最后引申到道德修养更需要努力。

4、第二段更进一步发挥,交代了作记缘由,由推王君之心,深入论说,既能勉励学生们勤修学业,更勉励他们深造道德,不仅要有“一能”,以便像古代的仁人志士一样,有用于当时,影响于后世。

三、写作特色

1、详略得当。记叙简要,为议论服务,墨池的地理位置、环境,王羲之厌恶官场生活,游览名胜,都非常简要。

2、“以记为附,以议为主,记议交错”。像《醉翁亭记》《岳阳楼记》都是先写景状物,尔后抒情议论,本文则是记议交错,浑然一体。

3、大量使用问句。全文共14句,有6个问句,几乎占了一半,其作用不尽相同,有的因为是美好的传说,既不轻信也不否定,像第一问句;有的因为缺乏确凿的证据,所以用商量的口气,推测的语调,持论稳妥,像推测王君之心;有的是论说又是反问,意在引人深思,如第一段最后两句。

附板书:

地理位置╲           辞官不做

         →墨池--→王羲之→专心苦练并非天成→道德修养→不仅有一能

环境状貌╱           遍游名胜   (正反论证)               学仁人庄士

有关资料: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