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语文学习方式的思考(网友来稿)

发布时间:2016-2-15编辑:互联网

江西省赣县第二中学 封义珑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研究学习方式的变革。变革学习方式,就是要研究学生怎样的学习才能不断促使他追求高质量的生命状态。建构主义心理学最基本的观点是:让学生经历整个学习的过程,新知识的学习要基于已有的经验,学生要成为新知识的积极的建构者。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生命个体,理想的学习方式应该是每一个学生充分的个性化的体验型学习。我们要充分看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多样性,尊重每一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发现。这是我们帮助学生建构新的学习方式所要遵循地第一个要点。对语文教学来讲,语言文字、作品内容本身还有理解上的丰富性、多样性、不确定性,这就更不应追求语文学习的标准性与一致性。

建构新的学习方式必须强调选择性。没有选择就没有真正的自主,也不会呈现丰富的多样。一是学习内容的选择:学生可选择书本中所要表达的重要信息,也可选择自己所需要的信息,从自己的知识基本、学习能力出发去选择练习。二是学习伙伴的选择:让学生自己决定独立学习或选择同桌、好友、教师合作学习。情感体验的选择: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句段、事物、情节、人物进行欣赏。学习过程中,目标自己定,内容自己选,方法自己试,问题自己找,规律自己控……在这样的过程中提高知识能力水平,掌握独特领悟方法,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确立科学价值判断。

学生学习方式建构必须强调问题性。我们追求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因为探究学习呈现出鲜明的自主性、实践性、参与性、开放性及问题性,是一种全新的个性化学习方式,而这种学习方式的实质即是“问题解决式的学习”。它以“问题”为核心,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没有问题的学习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将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产生新的问题作为学习过程的基本流程。问题既可以由教师直截了当地提出,也可以让学生在与同伴的学习中寻求问题,还可以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突然冒出的问题。课堂上教师要抓住大家普遍关注的问题,也要允许学生有各自不同问题的存在。问题的解决可以师生共同研究、讨论,可以学生互相启发、帮助解决。当然,并非所有的问题都必须在课堂上解决,有些可以引导学生课后自行解决,有些甚至可以将疑惑永远留在心底,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随着认识的提高、能力的增强再逐步解决。好的问题应该是启迪思维,而决不能导向学生追求标准答案。有些问题是没有标准答案的,甚至可以没有答案。

作为帮助学生建构各自学习方式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如下几个方面:一、问题注意发散与开放;二、操作强调综合和实践;、三、环节摒弃繁杂与程式。教师在课堂上要敢于取舍,整体着眼,减少环节。教学内容不必面面俱到,教学结构不须完整更不必完善。讨论的论题宜大忌小,要让学生有充分的思维余地。教学过程中要彻底摒弃程式化:教学内容的程式化及教师语言的程式化……一切着眼于学生的疑惑及需要。教师要善于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从学生身上获得信息并及时调整原有的教学思路,增删原定的教学内容。有时课堂需要沉思默想,过多的宣讲往往是教师的单边控制,使学生无暇玩味与体悟。

现代课堂崇尚的是师生在课堂上的“对话”,“对话”的前提立足平等。课堂上师生角色的地位,发表意见的机会,应该得到的评价等均应体现出平等性。对话还必须在思想上沟通,情感上交融。概括地讲:课堂应建立人道的、和谐的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形成互动的交往,交往应弥漫着师生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过去,由于我们将课堂学习目标过于指向知识、技能,因此,教师把注意力、兴奋点主要指向了知识、技能这个因素而忽略了“人”这个最重要的“活”的因素。课堂上,教师目中无人。新课程要求我们将知识课堂向文化课堂转移,不仅要创设知识性情境,还要创设人文性情境。在师生交互学习过程中要体现交互方式的多种层次。其方式可以有师生交互,生生交互,学生与媒体交互,学生与文本交互,学生个体与个体交互,个体与群体交互,个体与环境交互……交互应该是立体的,多向的。课堂学习的评价对这种对话有着很大的影响。传统课堂教学过多地运用教师对学生的单向评价,有时再加上评价的主观性;片面性、随意性、极端性,对学生课堂应有的角色意识反而起到了抑制作用。现代课堂追求评价的多向性、灵活性、自主性、客观性、过程性。课堂上教师可以评价学生,学生可以自己评价自己,可以相互评价,学生也可以评价教师。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

总之,我认为新课程的改革还是要从基础做起,抓住了基础也就抓住了根本。在推进新课程实验中,既要解放思想,大胆尝试,也要摒弃眼花缭乱的招数,避免急功近利的做法,只有这样,新课程推进才能取得理想的成效。

作者邮箱: fy_gd8691@163.com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