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中山二中 蒋晓辉
“不可方物”作为成语,在一般语文学习的工具书中很难找到,但是,近年书刊网站里却时有出现。至于它的意思,恐怕多数人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我们先看几个用例:
① 巴西五大名模,美艳不可方物。(“华澳娱乐”网站)
② 红色赵薇--艳丽不可方物。(新浪网“明星论坛”)
③ 她的人明丽非常,这时看起来就更是娇艳不可方物了。(白鹿书院《叩鼎记》)
“不可方物”在这些句子中是什么意思?首先要看“方物”是什么意思。
《现代汉语词典》中没有看到“方物”词条。
“方”的义项很多:
① 与圆相对,具有四个直角的四边形;六个面都是方形的六面体。
② 方向:四面八方。
③ 地方:有朋自远方来。
④ 正直:品行端方。
⑤ 方面:甲方乙方。
⑥ 方圆:今齐地方千里。
⑦ 正好:血气方刚。
⑧ 并行、并列: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
“物”在现代汉语中的常义是“事物”,而在古汉语中意义就杂一点,较常见的意义却是“人”。
“物”这个词原意是“杂色牛”。如“三十维物,尔牲则具”(《诗经小雅无羊》)但后来多作“人”的意义用。
语文教材上的用例有:
①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阳楼记》)
② 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③ 先生岂有志于济物哉?(马中锡《中山狼传》)
古典文籍中多有这种用法:
① 陛下贞观之初,损己以利物。(魏征《十渐不克疏》)
② 既神游自得,不与物交。(郦道元《水经注》
③ 卢志于众坐问陆士衡:“陆逊陆抗是君何物?”(刘义庆《世说新语》)
现代汉语中也保留这种用法:
④ 恃才傲物。
⑤ 待人接物。
⑥ 恐遭物议。
除了作“人”理解以外,还有用作其他意义的:
一、 事物、东西:
① 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袁枚《黄生借书说》)
② 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司马迁《鸿门宴》)
③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苏轼《赤壁赋》)
现代汉语中多有这种用法:
① 物以稀为贵。
② 物美价廉。
③ 物尽其用。
二、 景物:
① 物换星移。
② 物是人非。
三、 物色:
① 为巡船所物色,几从鱼腹死。
“方物”处在“不可”后面,就语法习惯我们可以推断它应该是个动词,而查看“方”和“物”的义项,作动词的就只有“今齐地方千里”之“方”和“操军方连船舰”之“方”;而“物”作动词的只有“物色”。那么,“方物”该怎样解释?
我们先来看一段文字:
及少皞之衰也,九黎乱德,民神杂糅,不可方物。夫人作享,家为巫史,无有要质。民匮于祀,而不知其福。……颛顼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使复旧常,无相侵渎,是谓“绝地天通”。(《楚语下》)
这段文字怎样理解?季镇淮先生的《司马迁》的解释是:
据说历史上有一个时期,人和神住在一起, 无法分别谁是人谁是神,人人都在祭祀,家家都为“巫史”,好像个个都能通神似的。大家被祭祀弄得穷困了,结果也不见有什么福气。到了颛顼的时候,他看见这种情形很不对头,就命南正(官名)重专门掌管天上的事情,大会群神,使各就各位,分出一个次序来;又命火正(官名)黎专门掌管地上的事情,大会人民,使各安旧业,不得互相侵犯。这样人和神就分开了,天上的神事和地上的人事就各管各了,这就是所谓“绝地天通”。
根据这个解释我们可以知道,“不可方物”就是“不可分别”的意思,“方物”自然就是“区别”、“分别”的意思。
那么,“方物”怎么会有“区别”、“分别”意思的呢?
再看一段文字: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周易系词》)
注释:"系辞传"首先阐明《易经》是以宇宙的构造形象为依据的。宇宙在创始万物的同时也创造了宇宙间万物生生灭灭的自然法则。天在上而尊贵,地在下而卑贱。乾卦象征天,坤卦象征地,这一自然序列,形成贵贱不同的地位,卦中六爻的位置,也依上下不同的地位而排列。宇宙运行,动静有一定的规律,阳刚为动,阴柔为静;因而,阴与阳代表了两种断然不同的作用。宇宙间万物都有各自本身的习性,异类分离,同类聚合,形成各自不同的群体组织,他们的相生相克关系,进而产生吉与凶的现象;因而有了吉与凶的占断。宇宙在天上,呈现日月星辰、风雨雷电等现象;在地上,形成山川河海、动植物等各种形体,形成一个有序的自然生物链,在这个自然生物链的大环境下,产生错综复杂的变化。
“《易》曰‘方以类聚,物以群分’。类聚可以辨方,群分可以辨物。今既民神杂扰,则群类混淆,故曰不可方物”。
根据这一段文字,“方”和“物”应该是分类分群的标准。由此引申出后来的“依照一定标准区分”。“不可方物”就是不能区别其属类。
后人再将其引申,“不可方物”就有了现代的意思:无从言说,难以形容,卓尔不群之意。
作者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