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中县第三中学校
【内容提要】
作者在文章中就如何识别意象和形象,意象和意境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形象是没有渗透作者思想感情的客观物象,而意象则是诗人表达情感的载体。意境是文学作品中描绘的生活图画所形成的艺术境界。意境的概念比意象大,它由意象构成,意象包含在意境之中,但意象又不等于意境,二者是两个不同的而又密切联系的概念。我们在诗歌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以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关键词】 意象 意境 能力
人教版新高中《语文》(试验修订本)第3册阅读部分第一单元教学重点之一是感受、理解、品味诗歌的意象;第三单元教学重点之一是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其实,这方面的内容学生在初中阶段就已经初步学习过了,但在高中,就诗歌内容和形式方面的本质特征--意象和象征手法进行专门的讲授,仍属启蒙性质。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得知,学生对诗歌中的形象与意象,意象与意境往往含混不清,混为一谈。从而影响学生对诗歌的正确理解和赏析,很不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据此,我在这里特别地就教学中如何识别诗歌中的意象与形象、意象与意境等问题谈谈自己的浅见,以帮助学生识别意象和意境,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我们先看看下面两个相关例子:
例一 世上有“斗牛”这么一幅名画,两头牛的尾巴翘起,有人认为这名画有个缺点,这就是姿势不对,尾巴应该夹起来,尾巴翘起来那是要拉屎了。
为什么有这种看法呢?原来,观众看画是用形象观来看问题的,而画家则是根据意象观来看问题的。尾巴向上,这是一种力,一种向上升的力,这种力把“斗”的精神显示出来了。
例二 张大千的弟弟喜欢画虎,而且家里还专门养了一只老虎,以专供自己画画之用,因此,他的虎画得特别酷,特别像,但他的画就是不好卖。有一次,张大千酒后画了一只虎,后来被他的弟弟偷偷拿去卖了,赚了一大笔钱,从此,他弟弟的名声大震。
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张大千的弟弟画的是生活中实实在在的老虎,是形象,是生活中的原形,而张大千画的则是融入了自己思想感情的形象,是意中之象,它已经远远超过了现实生活中的老虎,即意象。
那么,什么是意象呢。
美国文艺理论家苏珊朗格说:“艺术品作为一个整体来说,就是情感的意象”。“这是一种非理性的和不可用言语表达的意象,一种诉诸于直接知觉的意象,一种充满了情感生命和富有个性的意象,一种诉诸于感受的活的东西。”苏珊朗格在这里对意象的内涵作了系统的解说,其要点是:(一)意象是个整体,意象中每一个成分都和整体联系在一起。(二)意象中充满情感和生命。它与形象的内容不同,它所表现的东西,我们不是称它为“意义”,而是称为“意味”。(三)意象是富有个性的“活的东西”,是一种生命形式。(四)文学意象是通过语言媒介物化的形式,是一种艺术符号。由此可知,意象即是指能独立表现情感的形象结构(陈涛老师《文字意象论》)。换言之,即诗人意中之象,是寄寓诗人的独特理解和特定感情的事物和景物,是诗人表达思想、抒发感情的载体。
“文学由意象构成,但这不是说文学中的每个成分(形象)都是意象”(陈涛老师《文字意象论》),譬如说“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是温庭筠《高山早行》中的意象。我们在分析时,多以为这句诗中包括了“鸡声”、“茅店”、“残月”、“人迹”、“板桥”和“晨霜”这六个意象,应该说这种提法是不够严密的。其实,它们是六个形象,或者说是六个意象元素。下面我们再举几个例子加以说明,以便使同学们更准确地识别诗歌中的意象。
例一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元曲表现的是漂泊天涯的游子思乡念家之情。全诗情感之所以复杂而流动,是因为诗中有四个意象,四个意象即是四幅画面,第一个意象“枯藤老树昏鸦,”传达萧瑟、衰老的心境,由“枯藤”、“老树”、“乌鸦”三个形象形成;第二个意象“小桥流水人家”,展示安恬、温馨的向往,由“小桥”“流水”“人家”三个形象组成;第三个意象“古道西风瘦马,”表现怆冷、瘦惫的感受,由“古道”“西风”“瘦马”三个形象组成;第四个意象“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呈现的是漂泊者的忧伤和惆怅,由“人”、“天涯”、“夕阳”三个形象组成,这四个意象相对独立,但联系起来。又综合成一个总的中心(意味):“秋思”。我们在分析时,就不能说作品中的每个名词都是意象,因为它只是构成意象的一个个元素(形象),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应特别注意。
例二 诗人徐自摩在《再别康桥》的第2-5诗节中,集中描绘了康桥自然风光的秀美以及自己重游康桥时灵魂的陶醉(有人说这是诗人徐自摩对当时只有16岁的年轻美丽的少女林徽因的眷恋)。诗人在写景时选择了以下一系列具有柔美、宁静、和平等美感特征的自然风光意象:1、夕阳中灿烂若新娘的金柳;2、碧波中依依摇摆的青荇;3、倒映着晚霞彩虹般的清潭;4、暮色中苍翠的水草;5、夜幕下满载星辉的小船。这些优美的意象组成了一幅带有梦幻色彩的仙境般的图画,有力地烘托出了诗人重游康河时满怀喜悦,美不胜收之内心感受,这些意象是意和象的契和,这里的金柳、清潭、小草、小船再也不是原来的单纯的形象,寻常的事物,它已灌注了作者的情思,已是意中之象,成了表达诗人思想感情的载体。
综上所述,形象是没有渗透作者情思的客观物象,如张大千的弟弟画的老虎就是形象。而意象则是诗人表达情感的载体,它不同于形象,它有如此特点。
第一、主观和客观的统一。意象渗透着诗人在特定环境、特定时刻的思想与感情,它不是对事物的客观描摹,即使是诗中最细微、最平常的事物,也都渗透了诗人主观上的情意。例如,《再别康桥》中的金柳、小草、清潭、夏虫等,都是寻常的事物,但在诗人充满离情别意的眼里看来,它们都显得那么美丽、迷人而深情依依。
第二、意象之间有紧密的内在联系。一个意象应用得好坏,不仅在于这个意象是否鲜明,还在于它在整体中的作用。如果一个意象和作品所需要表达的主要思想感情关系不大,没有和其他意象融为一个统一的整体,那么,这个意象就是多余的。如《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中,“破旧的水车”,“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淤滩上的驳船”等单个意象在传达的意思上既有重叠又各有侧重,它们有机组织起来就构成了诗人心目中苦难深重 、步履维艰的祖国的形象。
第三,意象要鲜明、有力。诗歌是一种形象鲜明、语言精练的文体,因此,在意象的选用上,要求鲜明、有力。
我们在鉴赏诗歌时,除意象外,还常常离不开意境。意境是指作者的主观思想感情与客观事物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分开来讲,意即诗人主观的思想感情,境即指具体的诗中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但单独的“意”构不成意境,而单独的“境”也构不成意境。譬如:有人问顾恺之会稽山川之状时,他描绘道:“千岩竟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这里所概括的江南自然风光,形象鲜明,脍炙人口,但不能说它有意境,因为它无“意”。我国几千年诗歌理论传统,非常强调诗歌的思想感情,早在《尚书舜典》中就提出了“诗言志”学说,意思是说诗要表现诗人的内心思想感情活动,把诗人“藏在心里”的志意、意念用语言表达出来,就是诗。汉代的《毛诗序》里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这里的“志”,可理解为思想,这里的“情”即指感情。可见,世上没有不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诗,“情”与“境”二者有机结合,浑然一体,既形象可感,又隽永含蓄,这样才能形成一种艺术境界。 这样才能形成一种艺术境界。
中国诗坛上有一诗画俱佳,且将两者结合妙绝的诗人王维,他在其代表作《山居秋暝》中写道:“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作者写的是秋天一个雨后的傍晚山中的景色:皓月当空,青松如盖,山泉清洌,叮咚石上,月光下泻,犹如一条素练,山林多么的静美。当然,生活在这一片静美土地上的人勤劳善良,无忧无虑,也是一大亮丽的景点。我们知道,作者写山居之景只是表层意思,不是真正意图,作者的真正目的在于要摆脱对狭隘的功名利禄的渴望,从在污浊的政治空气中逃脱出来。于是,作者在尾联中写道:“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青草就随它的意衰败吧,王孙自可留在山中。至此,作者将自己的思想感情已全部灌注到了诗中所描绘的具体景物之中,情与境交融在一起,从而水到渠成,形成了一种诗中有画,情景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即意境。
意象与意境有着密切的关系。意境的概念比意象大,意境由意象组成,意象包括在意境之中。但意象又不等于意境,二者是两个不同的而又密切联系的概念。
我们在诗歌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以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第一、要引导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能理解和试着解说诗中意象及象征手法,多作练习,反复推敲,以分清意象和形象。
第二、从意境出发,是鉴赏诗歌的有效途径。
1 在教学中要明确意境的定义,不要把形象当作意象,把意象当作意境,并在感受、品味诗歌意境时,能通过具体实践掌握一些要领。
2 掌握体会意境的方法:⑴抓住诗歌所描绘的画面和气氛去理解感受诗歌的意境。譬如,在学习王维的《山居秋暝》一诗时,就可以采取这种方法进行感受。当然,我们在教学时,要尽量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以突现那么一种生动活泼的画面和气氛,帮助学生感受诗歌中的意境。在这方面,多媒体教学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⑵充分调动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联想画面。我们要用联想去感受诗人那生动、形象、惟妙惟肖的语言所表现出来的一幅幅具体、生动、形象的画面。这些画面往往是诗人对现实生活的细心观察、体验的结晶,是诗人心中的思想、情感的自然流露。譬如刘攽的《雨后池上》一诗:“一雨池塘水上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我们在理解此诗时,就可以通过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去感受这首诗歌的意境。⑶关注作者的思想感情。诗歌的世界就是情感的世界,作者的思想感情在诗歌中往往有所流露,因此,我们就要紧紧抓住作者的思想感情这一条脉络去感受诗歌的意境。在这里,我们要明白诗歌中情景结合的基本方式:①即景抒情;②直抒胸臆;③寄情于景;④情景相生。
第三、弄清意境和意象的关系。
第四、想办法引导学生调动全部的心神投入到涵泳诗意,品尝意境的活动中。首先,要要求学生熟读背诵、美读作品。诗歌本来就是供吟诵的,只有熟读背诵,才能浙入意境。其次,领悟、联想和想象是填补艺术空白,品尝诗歌意境的好办法。诗人在创作时,将其思想感情由联想、想象化为具体的形象,诉诸于语言文字。我们读诗时,就要通过语言文字去追溯,去再现诗人的思想感情,让语言文字活起来,变成生动活泼的画面,从而进入诗的意境。
另外,要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会,在感受基础上产生新的理解,并且和诗人取得共鸣,或者从诗人那里得到新的启迪,从而真切地欣赏到诗的意境。
形象不是意象,意象不是意境。在教学中,我们要注意引导学生识别和辨认,不能混淆。通过反复练习,科学指导,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将会有一个很大的提高。
【注】此文①被《中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评为三等奖,②资中县学法指导征文获得二等奖。
【参考文献】陈涛《文学意象论》,中国社会出版社,1999年12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