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然洒脱游于物外--读苏轼《望江南》(教师中心稿)

发布时间:2016-4-27编辑:互联网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苏轼知密州,适逢施政的困境。密州本是一座穷苦的“寂寞山城”,“火冷灯稀”,“昏昏雪意地垂野”。到任之初,当地“蝗旱相仍”,蝗灾、旱灾交相肆虐,“岁比不登,盗贼满野”。苏轼到密州,本是无奈的选择,自称是“脱网罗之患”的“散材”,心情是极不舒畅的。然而,面对逆境,胸存“尊主泽民”之志的他认为,“今虽在外,事有关于安危而非职之所忧者,犹当尽力争之,而况其事关本职而忧及生民者乎?”只要关涉黎民百姓利益,份外份内之事他都要管。于是,他率领百姓灭蝗抗旱,平绥盗贼;筹措粮食,赈灾救民,使百姓“遂不失所,所活亦数千人”。苏轼的辛劳赢得了不菲的政绩,也赢得了百姓衷心的爱戴,他自己也获得了成功的喜悦,“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于是,好游历玩乐的他,在密州北城修葺楼阁,谓之“超然台”,便于登高望远,饮酒作乐。这首词便作于台上,时熙宁九年(1076年)春。楼成,作有《超然台记》。“超然”者,谓“游于物外”,“无所往而不乐”。

《望江南》以登台游春起笔,勾画了一幅细风斜柳、春水鲜花、万千人家的祥和画图。登上超然台四处眺望,护城河里春水漾漾,密州城内满目鲜花,蒙蒙细雨沐浴着万千人家,令人心境平和,空明澄静。作者笔锋一转,由眼前之景唤起思乡之念,寒食节畅饮之后,如今酒醒,故乡何在?内心不由得发出一声嗟叹。然而,面对同游的老朋友,还是不要去怀想故乡吧,来呀,让我们重新生起火来,品尝品尝刚焙制的春茶,吟诗饮酒,可要趁着尚未衰老的大好年华!作者以一种乐观而豁达的人生态度对待心中的郁闷,以一种高雅而超脱的人生追求平息了内心的矛盾,洒脱地超越了不如人意的现实。

这首词颇能代表苏轼此一时期的思想特点,在他看来,“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如果能摒弃对物欲的孜孜追求,“游于物之外”,便能超越尘世的扰攘,做到“无所往而不乐”了。苏轼的这一思想贯穿了他后来不幸的一生。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