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为谨严--《咬文嚼字》精彩课堂实录片断 (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发布时间:2016-4-4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湖南永州市第一中学 成少华

总结《咬文嚼字》一文时,有学生要“咬文嚼字”。

生:我也要咬文嚼字,实际“领略一下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我看,朱光潜先生在谈到文字的联想意义最易误用而生流弊时,说“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于‘套版反应’,他就根本与文艺无缘”,我觉得未免言过其实。

师:何以见得?

生:小学生形容时光飞逝,能够说大家用滥的“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就不能简单地讲他与文艺无缘,应该鼓励他吧。

生:我赞成。文学缘分都是慢慢培育起来的,模仿是不可避免的。文学家也都是在模仿、借鉴当中走向创造的。“根本与文艺无缘”,这样说,会打压人家学习语言运用的积极性。

生:没有继承,一味讲创新就很不现实。绝大部分学生,如果依照朱光潜先生这样的断语,是否与文学有缘,就被老先生提前判了死刑。可我们大多数学生不是韩寒、不是郭敬明,正处在构筑自己套版的学习阶段、模仿阶段。

(支持的人越来越多)

生:一些套语恰恰能传达特别的文化氛围,表达浓郁的民族风味,如结婚,我们说的不都是“天作之合,白头偕老,早生贵子,天长地久”这样的祝福语吗?过年过节,我们非得去掉“恭喜发财”“国泰民安”“花好月圆”“富贵吉祥”这样由来已久的套语吗?看似机械地套用,但是激发的气氛不是刻意求新的表述所能达成的。(掌声)

师:有道理,我们讲过诗词创作中一种意象叫积淀式意象吧。积淀性意象有文化底蕴,很有民族气质的。如送行,写折“柳”相送的“柳”;思乡,写迁徙越冬南飞的大雁;励志,用搏击九天的鲲鹏;凄婉,就写杜鹃滴血的杜鹃;旷远,就摹写木叶潇潇的“落木”等等,大家沿袭使用,只要化合自己的情景,文学韵味也是很足的,是不是套版效应呢?一些很富有创造力的大作家就谙熟于此,如辛弃疾就以用典著名,只要不是掉书袋子,妙合无垠到自己创设的情景、意境中,朱光潜先生不会认为是套版效应的。朱光潜先生应该批评的是机械的套用,形式上的攀附。(板书:集体无意识 攀附)

生:老师,“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于‘套版反应’,他就根本与文艺无缘”,我还觉得这个句子是一个病句。

师:怎么说呢?

生:关联分句的主语相同,主语可以放在关联词的前面,否则,只能放后面。所以,应该改成:“如果一个人的心理习惯老是倾向套版反应,他就根本与文艺无缘。”

师:嗯,不错的发现。

生:这个句子是病句没有意见,但我觉得这句话并没有言过其实,请大家注意,这是一个假设复句,它前面有一个假设条件:“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于套版反应”,“老是”不就界定得很清楚、强调得很清楚吗,只有符合“老是”这个条件,朱光潜先生才认为其与文学根本无缘。刚才大家所列举的都是特别情景之下的,不是“老是”,有的是学生学习阶段的情景,有的是老师教学阶段的情景,有的是何其相似乃尔的情景下使用积淀式意象的,和朱光潜先生强调文艺上创造不是一回事。(掌声)

师:说得很有高度,大家是在实践“咬文嚼字”的精神啊。对,“咬文嚼字”就是要这样看具体的条件,看特定的情景,看定位的对象,看适宜的场合,看表达的目的,最关键是看语言表情达意的真实效果,如果有表情达意的真实效果,有一点套版反应,有一些套版反应,也未尝不可。但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学创造,“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必须“琵琶起舞换新声”,必须“听曲新翻杨柳枝”,喜新厌旧,新陈代谢,往套版反应的对立面创新的方向走。这就是朱光潜先生这位美学老人的初心。请大家理解“咬文嚼字”背后蕴含的谨严精神。

[咬文嚼字为谨严--《咬文嚼字》精彩课堂实录片断 (人教版高二必修五)]相关文章:

1.咬文嚼字教案

2.有关咬文嚼字教案

3.人教版必修五英语课件

4.人教版英语必修五第五单元课件

5.人教版必修三《劝学》教案

6.人教版高一必修《故都的秋》教案

7.人教版必修四数学课件

8.英语必修五第二单元课件

9.必修五化学知识点总结

10.数学必修五教学计划

湖南永州市第一中学 成少华

总结《咬文嚼字》一文时,有学生要“咬文嚼字”。

生:我也要咬文嚼字,实际“领略一下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我看,朱光潜先生在谈到文字的联想意义最易误用而生流弊时,说“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于‘套版反应’,他就根本与文艺无缘”,我觉得未免言过其实。

师:何以见得?

生:小学生形容时光飞逝,能够说大家用滥的“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就不能简单地讲他与文艺无缘,应该鼓励他吧。

生:我赞成。文学缘分都是慢慢培育起来的,模仿是不可避免的。文学家也都是在模仿、借鉴当中走向创造的。“根本与文艺无缘”,这样说,会打压人家学习语言运用的积极性。

生:没有继承,一味讲创新就很不现实。绝大部分学生,如果依照朱光潜先生这样的断语,是否与文学有缘,就被老先生提前判了死刑。可我们大多数学生不是韩寒、不是郭敬明,正处在构筑自己套版的学习阶段、模仿阶段。

(支持的人越来越多)

生:一些套语恰恰能传达特别的文化氛围,表达浓郁的民族风味,如结婚,我们说的不都是“天作之合,白头偕老,早生贵子,天长地久”这样的祝福语吗?过年过节,我们非得去掉“恭喜发财”“国泰民安”“花好月圆”“富贵吉祥”这样由来已久的套语吗?看似机械地套用,但是激发的气氛不是刻意求新的表述所能达成的。(掌声)

师:有道理,我们讲过诗词创作中一种意象叫积淀式意象吧。积淀性意象有文化底蕴,很有民族气质的。如送行,写折“柳”相送的“柳”;思乡,写迁徙越冬南飞的大雁;励志,用搏击九天的鲲鹏;凄婉,就写杜鹃滴血的杜鹃;旷远,就摹写木叶潇潇的“落木”等等,大家沿袭使用,只要化合自己的情景,文学韵味也是很足的,是不是套版效应呢?一些很富有创造力的大作家就谙熟于此,如辛弃疾就以用典著名,只要不是掉书袋子,妙合无垠到自己创设的情景、意境中,朱光潜先生不会认为是套版效应的。朱光潜先生应该批评的是机械的套用,形式上的攀附。(板书:集体无意识 攀附)

生:老师,“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于‘套版反应’,他就根本与文艺无缘”,我还觉得这个句子是一个病句。

师:怎么说呢?

生:关联分句的主语相同,主语可以放在关联词的前面,否则,只能放后面。所以,应该改成:“如果一个人的心理习惯老是倾向套版反应,他就根本与文艺无缘。”

师:嗯,不错的发现。

生:这个句子是病句没有意见,但我觉得这句话并没有言过其实,请大家注意,这是一个假设复句,它前面有一个假设条件:“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于套版反应”,“老是”不就界定得很清楚、强调得很清楚吗,只有符合“老是”这个条件,朱光潜先生才认为其与文学根本无缘。刚才大家所列举的都是特别情景之下的,不是“老是”,有的是学生学习阶段的情景,有的是老师教学阶段的情景,有的是何其相似乃尔的情景下使用积淀式意象的,和朱光潜先生强调文艺上创造不是一回事。(掌声)

师:说得很有高度,大家是在实践“咬文嚼字”的精神啊。对,“咬文嚼字”就是要这样看具体的条件,看特定的情景,看定位的对象,看适宜的场合,看表达的目的,最关键是看语言表情达意的真实效果,如果有表情达意的真实效果,有一点套版反应,有一些套版反应,也未尝不可。但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学创造,“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必须“琵琶起舞换新声”,必须“听曲新翻杨柳枝”,喜新厌旧,新陈代谢,往套版反应的对立面创新的方向走。这就是朱光潜先生这位美学老人的初心。请大家理解“咬文嚼字”背后蕴含的谨严精神。

[咬文嚼字为谨严--《咬文嚼字》精彩课堂实录片断 (人教版高二必修五)]相关文章:

1.咬文嚼字教案

2.有关咬文嚼字教案

3.人教版必修五英语课件

4.人教版英语必修五第五单元课件

5.人教版必修三《劝学》教案

6.人教版高一必修《故都的秋》教案

7.人教版必修四数学课件

8.英语必修五第二单元课件

9.必修五化学知识点总结

10.数学必修五教学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