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发布时间:2016-5-8编辑:互联网

学习目标:

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2.理解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3.朗读、背诵诗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学习重点:

1.让学生反复诵读这首诗,在诵读中体味诗篇的思想内容和语言风格。

2.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学习难点:

初步鉴赏品味诗歌的美点。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基础达标:

1.作者、作品介绍:

(1)杜甫是________代大诗人,字________,他被称作________,其诗作被称作________,都收集在________。

(2)“三吏”是指杜甫写的______、_______、_______;“三别”是指他写的______、_______、_______;“三吏”“三别”是他现实主义诗篇的光辉顶点,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2.介绍写作背景:

《望岳》写于所谓“开元盛世”,其时诗人才二十四五岁,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春望》和《石壕吏》写于“安史之乱”前期,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注与同情。

3.字音、字形、词语:

(1)给下列字词注音。

岱(  ) 眦(  )搔(  ) 簪(  )逾(  ) 邺(  ) 

戍(  )咽(  ) 妪(  )

(2)解释下面的词。

(1)造化钟神秀 钟: (2)阴阳割昏晓 阴:      阳:

(3)会当凌绝顶 会当: (4)浑欲不胜簪 浑:

(5)吏呼一何怒 一何: (6)老翁逾墙走 逾:      走:

(7)急应河阳役 应: (8)独与老翁别 别:

(二)初读感知:

(1)有感情朗读各首古诗,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疏通诗句。

(2)作者《望岳》“望”到了什么?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

(3)《春望》中,哪些句子是写景,哪些句子是抒情?

(4)一句话概括《石壕吏》的内容。(人+事)

二.合作探究

(一)《望岳》

首句“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苍翠的山峦在齐鲁大地连绵不断望不到尽头。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那种欣喜惊叹仰慕的情形,非常传神。语出惊人,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欣赏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烘托泰山之高。这两句是远望泰山所见的高大形象。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这是近望泰山所见的景象。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写泰山中天门以上时有云团浮现,或高或低;鸟亦时常出没于山谷间,须睁大眼仔细看才能看见。这是细望泰山时所见的景象。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诗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却能“一览”,这显然是诗人神游玉皇顶之所见。

(1)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提醒学生考虑“望”的角度)

这首诗主要描写了泰山地域之广阔(齐鲁青未了),景色之秀美(造化钟神秀),山势之高峻(阴阳割昏晓;会当凌色顶,一贤众山小)。

(2)全诗中最让你感到心胸激荡的两句?说说偏爱这两句的理由。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出了诗人凌云的壮志,勃发的雄心,表达了诗人早年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

(3)作者当时为什么有这样的理解呢?

1、唐朝盛世。2、诗人年轻,意气风发。3、漫游泰山,热情歌颂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进而透露出诗人早年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

(二)《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写春望所见:国都在沦陷后已经变得残破不堪,然而山河依旧是原来那个样子;春天降临到安城,然而眼前却是乱草丛生。如此强力的反差怎能不使人触目惊心呢!一座繁华似锦的城市,曾几何时,竟被毁坏到了“无余物”“无人”的地步,是何等可悲啊!这一联虽是写景,却也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写春望所感,作者触景生情。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

诗的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写所盼:自安史叛乱以来,“烽火苦教多信断”,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急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写所思: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得铿锵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而不衰。

(1)从表现手法、词语、句子等角度赏析《春望》。

(2)学生再读《春望》,体会作者情感。

(3)比较两首诗风格的异同

1.学生齐背《望岳》《春望》。

2.请学生辨析两首诗的风格。作者的心境有什么不同?(让学生联系写作背景回答)

明确:《望岳》形象高大,境界壮阔,显示出气势磅礴、雄放健拔的风格。《春望》感情凝重,景象凄清,风格沉郁,具有悲怆美。

(三)《石壕吏》

(1)理清《石壕吏》的故事情节。

致词的由来:写诗人日暮投宿,夜遇捕吏捉人,烘托紧张气氛。

致词的内容:写老妇自述,展示一个饱受战祸家庭的悲剧。

致词的结果:写诗人独与老翁告别,暗示老妇被捉。

(2)阅读古诗,找出诗中有几个人物,他们各有什么特点?

(3)引导学生在理解诗歌思想内容得基础上,分析诗歌流露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学生提到时,要求学生有感情的反复朗诵)

(4)赏析《石壕吏》巧妙独特的构思艺术。

有人说:“《石壕吏》”中老妇的“致词”全都是吏步步紧逼出来的。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三.拓展延伸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 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注:剑外:四川剑阁以南,指梓州一带。唐朝都城长安在剑阁东北。当时以长安为中心,所以剑阁以南称剑外。蓟北:现在河北省北部和北京市一带。那里当时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

1.解释下列词语。

(1)妻子:

(2)纵酒:

2.诗中哪句点明了“闻讯”的地点?

3.诗中哪个词语揭示了全诗的主题?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

4.诗人听到消息后,百感交集。诗中是如何描述这一点的?试做简要分析。

答案:(1)妻子和儿女 (2)纵情饮酒 2.剑外忽传收蓟北 3.“收蓟北”;抒发了诗人欣喜若狂的心情,表现了诗人渴望国家统一和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4.当诗人一听“收蓟北”的消息后,“初闻涕泪满衣裳”--欢喜得泪流满面,以泪写喜,更是喜极而泣、悲喜交集的最生动的写照。“漫卷诗书喜欲狂”--由流喜泪而呈喜态,写出了此时此刻诗人内心难以用语言表达的狂喜之情。“白日放歌须纵酒”--由呈喜态而放声高歌、纵酒痛饮。“青春作伴好还乡”--这里由欣喜若狂到迫切思归。最后两句仍然写“还乡”,是想像中具体的回家路线,更让人想见诗人归心似箭的急切而喜悦的心情。全诗喜始喜终,一贯到底,给人以强烈的快意。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三首诗。

2、阅读杜甫的《新安吏》、《潼关吏》,把握其思想内容。

五.板书设计:

远望-----参天耸立

望岳 近望-----秀美高大

细望-----幽深神秘

愿望-----凌云之志

春望

首联写景----------心生感伤

颔联抒情----------移情于物

颈联叙事----------思念家人

尾联描写----------忧国伤时

石壕吏

时间 地点 事件

(暮) (石壕村) (有吏夜捉人 )--社会动荡 不得安宁

关心时局 同情百姓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