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主观题答题纲要

发布时间:2017-10-13编辑:互联网

一、社科文阅读

1、读懂文章

认真通读文章1-2遍,整体把握。理清如下要点:

文章的话题(或观点)是什么;

文章各个段落讲什么,段落间的逻辑关系是什么。

2、科学答题

(1)认真勾画题干关键词,如加引号引用原文中的词句和“原因”“结果”“具体表现”等,还有否定词“不”。如果题干上有关于引用的原文词句的问题,如“关于‘XX’的说明”“不能表明‘XXXXXX’的原因”等,首先需要从四个选项中做“答非所问”的筛选和排除。

(2)对题干上表示问题性质的词语“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分析和推测(推断)”要区分。

“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最简单的题目,需要的就是对照理解,往往一个选项就对照文中一个点。

“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较难的题目,往往一个选项就对照文中一个段落或者几个点,除了对照理解,还要概括分析。

“分析和推测(推断)”:主要考查逻辑关系,注意无中生有和因果适当。

(3)根据勾画的关键词,将选项逐一在文中锁定对应的信息源区域。需要注意的是一些题目会出现一个选项在文中有多个对应的信息源区域。

(4)勾画找到的对应文字,尤其注意文中对应文字至少是一个完整的句子。然后作比对,圈点相异处,然后仔细辨析。(勾画圈点的文字要在旁边标上题号和选项番号)

(5)注意如下词语和说法:

A表示范围、程度的词语:全部、都、一些、部分、相关、所有、人人、每个、必须、一定、严重、非常、可能、似乎……

B表示时间、空间的词语:已经、将要、正在、完成、结束、成功……

C表示指代的词语:之、其、这、那、这些、那些、此、哪……

D表示肯定、否定的词语:没有、无、无非、拒绝、妨碍、防止、肯定……

E表示各种逻辑关系的词语:因果关系、转折关系、条件关系、假设关系、并列关系、递进关系。

(6)错误选项错误类型识记:

A答非所问(不需要回到原文)

B张冠李戴,表述A的内容说到B头上。

C无中生有(缺乏根据),选项内容在原文中无依据。

D偷换概念,和张冠李戴类似,但这里更多指向结果。

E以偏概全,局部、部分代替了整体。

F混淆时态(时空穿越或将然变已然),将要发生的说成已经发生。

G或然变必然,可能发生说成必定发生。

H因果错乱,没有因果关系的说成因果关系。

I混淆是非(否定不当),故意对原文信息反说,正确的说错,错误的说对。

J指代有误,对文中某处的代词的指代表述错误。

3、做题的两个意识

(1)整体阅读整体把握的意识。拒绝不读文章直接做题。

(2)语段和完整语句的意识。

二、文言文阅读

1、浏览文章后,先看第3题(关于内容的选择题),然后读文章,弄清楚人物、人物之间的关系,理解文章基本内容--人物关系与相关事件。

2、依次浏览题目(包括翻译),并将各题在文中对应处勾画出来。再读文章,思考这些问题点涉及的人与事。

3、弄懂文章内容之后再按照如下顺序做题:

(1)先做第3题,即关于文章内容理解的选择题。

(2)接着做第1、2题。做题必须将问题带回原文中,在语境中思考。实词理解也罢,断句也罢,都要对语句做内容和语法的分析。

其中断句题,要注意断句的一些基本方法:

A语感断句法,根据对语句意思的理解,用语感断句。

B虚词标志法,盖、夫、至若等常常在句首;乎、哉、矣、也等常常在句尾。

C句式断句法,“……者……也”式判断句,“者”后断句;问答式的语句,在问答之间停顿。

D表示时间地点的状语,若在句首,状语后可以停顿。

E语法断句法,除去上述四种情况,一般需要停顿的部分,是一个语法意义上的句子,我们应该找到这个句子的主干成分主语和谓语,由于主语可能承前省略,故一定要补充出来再找到相应的谓语动词,如果不能找到谓语动词,这个部分就不能停顿。

(3)最后做翻译题。其基本方法如下:

A将句子带回原文,找到恰切的语境,理解这个句子大致讲什么内容,表达什么意思。

B勾画出这个句子中的名词(含代词与名词性短语)和动词(含动词性短语),尤其是特殊名词,如人名、地名、官职名等(这些不需要翻译)。理清句子中的人物关系和相关事件。

C注意句子的特殊句式和句子中的固定结构和短语。

D在试卷上将每个词语逐一翻译,连起来读一读,在此基础上补充省略的成分,调整语序,再读,勾画出疑惑处。注意要有“文言意识”,对于难解的实词尽量联想相关成语,不要轻易用该词的现代汉语意思。

E 对疑惑处,根据句子意思和上下文语境推测正确的含义。这个办法也适用于实词理解题。将答案誊写在答题卷上。

三、诗歌鉴赏

1、读懂诗歌

(1)根据“标题、注释、诗人名字、意象”读懂诗歌,快速判明诗歌类别,根据相应类别诗歌的特点进行解读。

(2)关注诗歌的艺术手法(内容上的描写手法、主题上的抒情手法、语言上的修辞手法和结构上的结构手法)

2、审读问题

(1)勾画题干(问题要求的--概括、分析、简析、赏析,问题范围--全诗、第几联、上片等等,问题对象--情感、意境、形象、艺术手法等等),明确问题要求。

(2)根据问题要求和对象,弄清楚题型,按照题型的基本模式与步骤组织答案素材。

3、科学答题

(1)按照题型与相应步骤答题。

(2)一般,题目问什么先答什么,先问什么先答什么。

(3)注意使用术语,每一点均先观点后阐释。

(4)分点作答,分条陈述。合并相同点。

(5)语言简洁明了,不写可有可无的字词句。

特别提醒:答题中请随时保持对诗歌类别意识的重视与运用,随时关注诗歌中的即时诗人。

四、小说阅读

1、先得读懂小说。读懂小说是指弄清楚小说的主题。小说由内容、主题、语言、结构四要素构成。在阅读和答题时都要有四要素的意识,四要素之间是相辅相成、彼此关联的。因此,要有一切为促进情节发展、塑造人物形象、揭示主题服务的意识,要弄清内容中的三要素彼此之间的关系。

2、情节的作用

首先判断是不是主要情节的一部分,若是,则回答:

(1)它写了什么,是主要情节的组成部分,使小说情节更加丰富、完整。

(2)它在整个情节中的位置,和其前后情节阶段的关系。

(3)突出刻画了人物的什么特点。

(4)对表达主题(或者作者的思想情感)有何作用。

若不是,则答:

(1)它写了什么,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思想。

(2)它对主要情节的发展和推进有何作用。

(3)它在刻画人物的形象上的作用。

3、人物形象的概括

(1)总说人物的身份地位与性质,并将人物特点列举出来。

(2)对人物特点逐一简要分析。

A、首先可以分析外在形象。

内在特点一般可以按照一定标准大致划分为四个方面:

B个性性格--如开朗、木讷。

C人生态度(生活态度)--如豁达乐观、勤俭。

D待人接物--如大方、斤斤计较、善良。

E成长事业--如有志向、刻苦、坚持不懈等等。

4、人物形象的塑造

(1)情节直接展示人物活动,揭示人物特点;

(2)直接描写:A肖像(外貌)描写--注意外貌与内在的关系,B动作(行为)描写,C语言描写,D心理描写,E情态(表情)描写,F细节描写。

(3)间接塑造:A环境烘托人物心理,B其他人物的对比衬托(含反衬),C物的象征。D其他人眼中的人物形象(其他人的评论)。

5、次要人物的作用

(1)小说的线索,所有情节围绕这个人物得以集中,并推动情节的发展。

(2)情节与人物命运的见证者,以第一人称视角叙述,增强故事的真实感。

(3)衬托主要人物。

(4)成为社会环境的一部分,暗示社会环境。

(5)揭示小说主题。

6、环境描写的作用。

A为人物的活动、情节的展开提供时空,暗示社会背景。

B营造一定的氛围,奠定感情基调。(开头的自然环境描写)

C烘托人物心理。(自然环境)

D推动情节发展或者情节的转向。

E揭示人物命运原因,揭示主题。(社会环境)

F含蓄韵致地揭示主题(结尾的环境描写)。

7、物的作用(小说中反复出现的关键物象。)

(1)线索,串起小说的情节。

(2)情节和人物命运的见证者。(往往在小说中有拟人化的倾向)

(3)具有象征意义,象征主要人物或者作者的人生观。

(4)推动或者影响情节的发展甚至使情节发生陡转。

8、细节描写的作用

(1)刻画人物形象,展示人物内心、突出人物特点。

(2)推动或暗示情节的发展。

(3)渲染氛围、体现某一地域特色。

(4)揭示主题。

9、标题的含义与作用

(1)统帅小说主要内容,概括小说主要情节、交代主要人物或者主要环境。

(2)结构上,线索作用,贯穿全文。

(3)主题上,象征,揭示主题。

10、开头的作用或者妙处

【1】悬念设疑式开头

(1)吸引读者兴趣,引发思考。

(2)引出下文情节。

(3)突出人物形象,揭示主题。

(4)与后文某处呼应。

【2】写景式开头

(1)交代人物活动、情节展开的时空。

(2)(自然环境)暗示社会环境,揭示社会本质,揭示主题。

(3)渲染氛围,奠定感情基调。

(4)烘托人物心理,表现人物性格。

(5)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写情节的展开、人物形象的刻画做铺垫。

11、结尾的作用

(1)呼应开头,使结构完整、首尾圆合。

(2)揭示前文的悬念,与前文的某些内容形成伏笔与照应,产生“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艺术效果。

(3)卒章显志,含蓄韵致地(如写景式结尾)揭示主题,令人回味,引人深思。

(4)更好地刻画人物。

五、作文

1、快速判断材料性质--是仅仅作为话题引出,还是全文的写作重心?

如果是前者,就自定观点,随意发挥;如果是后者,则必须“就事论事”,限定观点,禁止随意发挥。

2、论证角度和论证手法尽量多样化。

3、禁止通篇举例,更禁止不举例。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