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教学中教师情绪的控制(教师中心稿)

发布时间:2017-12-15编辑:互联网

朱凯

  情绪作为人的一个特性在教师也是必然的。而教师这个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他的情绪主导作用直接影响学生个体的情绪。对此加里宁作了形象的比喻:“教师每天都仿佛蹲在一面镜子里,外面有几十双精致的、富于敏感的,即善于窥伺出教师情绪的孩子的眼睛,在不断地盯视他,从而不断地感染着自己。”可见,在情绪的感染和放大作用下,情绪源(教师的情绪)对情绪对象(学生情绪)具有极大的刺激作用。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情绪对生活、学习、工作影响很大:喜爱、喜悦、愉快等良好的情绪可以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注意力集中,反应敏捷,记忆深刻,学习效率高;反之,怨恨、忧伤、厌恶等不良情绪使得学习活动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学习效率低下。所以作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控制自己异常的或不良的情绪,用良好的情绪去激励、唤醒、鼓舞学生,从而提高学生个体的学习效率,是多么的重要。

  教师教学中不良或异常情绪主要表现为激动、压仰、紧张等。如何控制这些不良情绪,笔者对此提出一些浅薄的看法,希望同仁批评指正。

  一、精心设计教学,冷静驾驭课堂,克服激动情绪

  激动情绪是一种迅速爆发、强烈而短暂的情绪状态,带有冲动性和明显的情绪色彩。产生的原因多是由于突然发生的重大事件和意外事件给人以极大的刺激或是由于长期的情绪压抑或思想矛盾冲突。教师激动情绪指在教学中遇到突发事件不能冷静、理智地把握自身情绪的流向。暴怒时面红耳赤、全身发抖; 欢乐时手舞足蹈;伤心时涕泪交加等。试想一旦这些情绪在教师中发生,对学生的影响是多大。

  一位政治教师在讲解《中国的人口问题》这一章节时,引用了《超生游击队》这一小品。本来形象、夸张的小品很能说明问题,但教师在讲时,激动起来,甚至学着宋丹丹的声音,在讲台上表演。教师一味跟着感觉走,跟着情绪走,忘却了教学的主旨,学生看似十分活跃,畅所欲言,实际上什么也没学到。因为教师毕竟不同于演员,课堂上更需要平和、适度的感情流露。不合适宜的激动只能误导学生。另一位英语教师在课堂上发现一位学生为自己画卡通画。顿时大发雷霆,既追记了这个学生“光荣”的过去,还预测了他的“辉煌”未来,时间花了不下十分钟。这种激动的情绪既伤了这个学生的自尊心,还影响了全班学生和情绪,同时冲淡了教学主题,偏离了教学目标。所以教师针对每一堂课都要精心设计教学活动,除了设计师生间必要的情感、情绪交流外,还应有明确的交流中心,把握住教学重点和难点。遇到突发事件,要冷静处理,静心对待,从而使课堂变成发挥情感、施展技巧的艺术空间。

  二、伸入学生中间,用民主的教学,防止压抑情绪

  在教学中,有时发现课堂气氛拘谨,甚至死气沉沉,这时,作为教师常常流露压抑情绪。表现为:内心烦燥,丧失讲课的兴趣。久而久之,整个课堂毫无活力和生机。教师成了教学机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受到压抑,教学的效果可想而知。针对这种情况,要放下所谓的“师道尊严”,走下讲台,深入学生中间。这样既起到了提醒的作用,又不必打断教学过程,分散其他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变换情绪的刺激方式和程度,引起学生的注意,展开思维。

  面对压抑的课堂,教师的一个微笑,一个比喻,甚至一个玩笑,常常非常强烈地叩动学生的心弦。我国古代的教育家孔子曾这样做过,如《论语阳货》载: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人。”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孔子时代,没有汽车、飞机等快速工具。孔子带领学生周游列国,能坐上笨重的马车就算不错了;更多的时候徒步不算,甚至要饿肚子。试想,一群人东奔西跑,士气肯定不高。在这种情况下,孔子的玩笑,不是既可以提高士气,又可以使学生忘却旅途劳顿吗?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