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绍兴县安昌中学 董水龙
认知心理学的观点认为,学习的终极目的不是为了知识,而是为运用所掌握的知识解决问题。但是人的短时记忆的容量是有限的,而解决一个问题需要考虑若干个知识点与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往往使短时记忆的负担太重,难以胜任。当然,如果一个知识的各个方面经过训练而紧密结合在一起,并达到自动化的熟练程度,那么,这个知识就可以在头脑中表征为一个知识组块。在运用时就只需要占据较少的工作记忆的空间,从而使更多的空间空余出来用以考虑问题的其它方面,如问题的已知条件、未知条件与该知识点的联系,以及该知识点与其它有关知识点的关系等。因此,这样的知识就能起来促成眼前问题的顿悟和解决。只有这样,才达到认知心理学说的问题解决的“自动化”,也即我们中国人讲的“熟能生巧”。
认知心理学还认为,要达到问题解决的“自动化”,最好的方法和途径也就是训练--让学习者练习。练习当然并非越多越好,但是必须有“一定”的量,因为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证实,练习超过了“一定”的量后,效果就不再显著,甚至有害,所以练习要控制在适当的程度,所谓“精讲精练”“精讲巧练”就是这类认识在教育教学中的具体应用而提出的。由于我们考试(中考、高考)形式的基本固定而考试内容却年年不一样,加上标准化考试的死板,题量太多,因此谁也(包括教师和学生本人)把不准自己的“问题解答”--即应付考试的思路技巧,是否已经达到了“自动化”的程度,是否能取得更高的成绩。由于什么是适量难以掌握,唯一的办法就是练习练习再练习,通过不断的强化,以取得问题解答的“自动化”。再加上一个班有少则50人,多则60、70多人,班级规模过大,教师难以确定谁达到了谁又没有达到,为了不放过一个人,只好重复重复再重复。这样,学生练习达到解答问题的自动化的负担就会过重。还有什么知识对我们问题解答的“自动化”有帮助,什么知识没有帮助;哪个知识帮助大,哪个知识帮助小,也是一个难以确定的难题,所以保险的做法就是最好能什么都不让遗漏。“减负”只能成为一弧美丽的彩虹。
那么,学习语文,是要学生学会应付考试的自动化,还是要学生学会“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自动化,就成为教与学的选择难题,也是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最大区别,这是要我们语文界深思的问题。新一轮课程改革已经启动,但是为什么广大基层教师却无动于衷,除了日积月累的观念积淀和实践的操作惰性,恐怕还是考试内容和方式没有变,延续着老一套的做法,因为素质教育提不高“实实在在”的学生考试的分数成绩。教师们大可以以不变应万变,你照样拿应试教学没办法。我们没有理由要求教师做连你自己尚无法做到的事情,因此只好“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
在新课程标准出来以前,语文教育五十年的历史证明,为学语文知识而学语文知识,我们已为此付出了太高昂的代价。学生的语文知识学了很多,就是不见语文能力和语文水平--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提高。可是我们有人就是喜欢考死板的所谓语文知识。比如有中考试题节选沈括《活板》:“若只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一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贴,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要求学生这样回答:“本段文字说明了活版印刷的功效和 。运用的说明方法有 和 。”我们暂且不说截取语段好不好,按照认知心理学的观点,这些考试的内容是属于考查事实材料,即描述性知识。认知心理学的的研究还表明,满堂灌有助于对事实材料的掌握,这也是满堂灌虽招长久批判,却至今活得悠哉悠哉的秘诀所在。如果第一个填空尚可以说是正确理解文章内容,不全都是考描述性知识,那么,第二格空格上考说明方法,这样的“语文知识”,试想,除了考试时能出几道题目考学生还有些“用处”外,对我们阅读报刊书籍还能有什么样的帮助?你让应试教学怎么死得了!(你还真别说,就是有人喜欢作弄学生教师)语文考试考静止的东西,查考生对基本无用的“事实材料”的掌握程度,又怎么能让新观念新方法有出头露面之日,已完全与当前的语文教育改革的现状脱节。如果换个角度出题,就能考查出学生的思维过程和思维能力,考查考生问题解决的能力。我们是否可以这样出题:读完这文字,请你先说说它说明了什么?为什么文章能讲得清楚明白简洁科学?请你谈谈自己的看法。如何?当然还可以规定必须说多少字的范围。是不是就把语文考活了?既考了对语文的理解,又考了对语文的运用,语文知识也可以应用于阅读中了,一箭三雕,死知识变活了,语文教育的目的就基本达到了,难道不好吗?当然,这还不是最好的。
关于学习语文的目的是什么,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规定:“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得、智、体、美的和谐发展。”也就是说语文要“工具性”和“人文性”并重,但是在上面的话中,首要的应该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没有“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其余的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学习有关语文知识,是为了辅助实现这个目的。因此“语逻修文,字词句篇章”可以学,这些知识对形成“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这个问题解决的“自动化”可能会有帮助,可是千万不能再考,因为学习语文不是为了这些知识而学知识,而是为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即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语文知识的掌握可能会对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有帮助,但能达到什么程度,则至今没有科学依据的证明材料,不能相当然。既然如此,笔者以为还是不考为好。
依照认知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可分为描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当然程序性知识的是否掌握对一个人的学习好坏影响很大。现在又是知识爆炸的年代,终身教育或者终身学习已经是一种必需,让学生习得程序性知识即学会学习,应该是教育的主要目标。虽然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程序性知识对终身学习的帮助虽然很大,对一个人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很大,只是很可惜它在短期内见效很慢,不如直接教授描述性知识,提高分数成绩效率高、见效快。然后程序性知识却对一个人的创造力和学习能力会产生巨大影响,程序性知识最好通过教授描述性知识的掌握而一步一步获得,只是现行的教育评价机制,却对传授学习程序性知识不利,尤其是现行考试的方式和内容,也在极大程度上对语文教育评价产生了负面影响。因为我们的考试评价只看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即事实材料,而不是看这些学生能否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语文新课程标准的“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一言,实际上是对语文程序性知识的最好的说明和理解,学习语文是为了方便解决问题--“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不是为学语文知识而学习语文知识,否则空有语文知识,又有什么用,也许知识在图书馆里或因特网上使用起来更加方便。当然这里还涉及到对“什么是语文”的理解,但是我想什么是“理解”什么“运用”,应该不会有太大的歧义。因此要让语文教育走上真正的改革之路,更新观念果然重要,但我觉得更加应该变革的是变革考试的内容和方式,否则语文素质教育只能是一句美丽的谎言。
那么,什么样的考试才能算是认知的考试呢?笔者以为考事实材料即描述性知识当然也不能少,如汉字要认识,但不能考这字有几笔几画,要靠字怎么写,不光要能写对,还应该讲究写得美观又大方;汉字的读音要能读准,但不是认和写“拼音”,而是“识”汉字读音,此类题目用不用选择题,我到觉得无妨智力开发;至于要不要考背诵,我觉得无所谓,但最好不是每年考,不过不能规定考还是不考,以便督促教学,因为背诵的重要自不用我多嘴。除此以外,“语逻修文”之类就别再在考卷中出现,这可以减轻课业负担,但平时可以讲一点学一点,学生的答卷中可以出现,它对学生习得语文的问题解决有帮助。语文中作文当然是学生习得语文程序性知识大成的最好体现,鉴于目前的作文教学和作文阅卷现状,一篇作文定终身也难以避免另一种不公。除了阅读外,我国古代的“对课”也应该是考语文程序性知识的极好的方法,但仿句似乎不好,笔者不太赞成。
当然,最好的办法是要让学习者学会发问。学问学问,要学就要问,就要学会发问。认知心理学的实验证实,即使上课很会引导学生思考的教师上一节课,课上问了许多问题,学生也作了很好的回答。课后,实验者问及学生,这一节课老师问了那些问题,老师为什么要问这些问题时,我们的学生都是茫茫然,摇着头表示一脸的不解,大胆一点的干脆反问“为什么要知道老师为什么要问这些问题”。(这样的课还不能说做到了师生双方的真正的互动)这不但说明了我们学生创造精神、自主学习的缺乏,而且连学习目的是什么都不甚明了,真是难为了我们的教育!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说,会发问实际上是对语文程序性知识掌握程度的最好的说明,我们是否应该多出让学生发问这样类型的题目,以便把应试教育问题彻底解决。我们不能总是由大人发问,爱问本来是学生的天性,但中国学生的这个天性却被中国人自己的教学和教育故意扼杀了,才有现在的世界上,满天都是中国人小孩获奖多,大人却始终勿出头的怪现象。学生学习的任务也不是一味的回答由大人们提出的问题,这样一来,其结果是我们的学生缺乏问题意识,思考能力萎缩,心智被禁锢,创新精神丧失,最终将使我们教育出来的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后劲乏力。这将是多么痛心可悲的结局啊!所以我们应该开始让学生发扬爱问天性的时候了,可能我们学生的人为分数会低些,做难题会慢一些,书会薄一些,但最大的收获可能就是,我们从此以后不再让德国人、法国人、或日本人美国人等再说“书是你们厚,题目是你们难,但你们却得买我们的产品更新换代”之类的话了。
只有认知的考试方式和考认知的内容才能结出素质教育果实,除此而外,恐怕别无他法!
这需要我们尽快行动,救救孩子们,救救语文教育。
我的邮箱是dongshuilong@mail.ch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