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 2003-01-02 记者 陆小娅
时值年终,广东信孚教育集团董事长给教师们发了一张问卷,第一个题目是用“信”和“浪”两个字造句。下面还有这样一些题目:你正在进修什么?你明年的学习计划?你希望订阅什么报刊?你希望加入什么团体?你希望参加什么会议?对你影响最大的一个人、一件事、一本书是什么?你希望得到什么圣诞礼物?
2002年12月下旬的一个周六,广州中山大学梁球琚堂外挂出了一个巨大的横幅:“现代教育与人文精神报告会”。主讲人之一是从上海飞来的华东师大教授、《大学人文读本》主编夏中义。擅长激情讲演的夏先生没想到,自己面对的1000多个听众竟是那么不同:既有幼儿园、中小学的校长、老师,也有各个年龄段的家长和学生。
更为怪异的是,这个主题宏大的报告会不是由哪个学术团体,也不是由政府部门发起的,它只是广东信孚教育集团13周年庆祝活动之一。“怪”,是信孚教育集团给我留下的最深印象。所谓的“怪”,就是你无法把这个民办教育集团放到一个既定的框架中去考察,它既不像贵族化的民办学校,也与公立学校迥然相异。
信孚一大怪:班主任没有办公室
信孚教育集团有26个教育实体,从幼儿园、中小学直到老人院,用董事长信力建的话说,信孚构建的是零岁至100岁的终身教育体系。
没有体系和理念,当然不会办出好的学校,但多么伟大的教育理想,都必须落实在具体的教育行为中。所以,尽管信孚的宗旨“坚信教育完善人生,深孚民族振兴期望”高高地镌刻在每座教学楼上,我对信孚的采访考察却是从细节入手的。
信孚康乐小学是一所专门为外来人员子弟办的学校。踏进校门,我的第一感觉是它与一般社区小学比似乎没什么不同---平整的操场,简朴而不简陋的教学楼,学生们也是清一色的校服。这种相同强烈地传达着一个信息:在这个繁华的大都市中,外来人员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他们的子女也有权利享受优质的教育。
随意走进课堂,相同之外的不同,又一点点显露出来。
一位老师正在讲数学课,教室后面的角落里,却有另一个老师在批改语文作业。原来,康乐小学把班主任的办公桌搬到了教室里,这样,孩子们就有机会更多地接近老师。
在教室后面的板报栏里,贴着班级评比表,不过这里没有“优良中差”,代之的是大南瓜(优秀)、花朵(良好)和小草(加油)。那向上伸展的绿油油的小草,仿佛在提醒暂时落后的孩子---努力啊,老师、同学们在看着你!
我们的到来扰乱了班级纪律。讲课的老师拍拍手,清脆的童声便响起来:“小眼睛,看黑板;小嘴巴,不说话。”没有批评指责,没有声嘶力竭的吼叫,叽叽喳喳的学生却马上安静了下来。
在信孚黄石中学,每一间教室外面都挂着牌子,牌子上写着不同的人名:李白、诸葛亮、盖茨、华盛顿、陶行知、邓小平、茅盾、诺贝尔……这是同学们为自己起的班名。
在黄石小学的数学课上,学生们按小组围成圈,趴在一张“损益表”上,计算着收入与支出,学习怎样理财。
在信孚花苑幼儿园,楼梯旁的墙壁上画着五彩斑斓的海洋世界,每一步阶梯上都写着不同问题,比如:“海水为什么是蓝色的?”在康乐小学的走廊上,陈列着剪纸、脸谱、茶道、陶艺;挂着风筝、灯笼等等中国民间工艺品,这叫作“让每一个角落都具有教育的功能”。
在信孚的学校,老师改了发型或装束,要在上课前到班上去,因为“不能在上课时浪费学生的兴奋点”。
也许,师生关系最能体现一个学校的教育理念。在程老师的班上,有个智力发育迟缓的孩子。尽管他不能像别的孩子那样听懂讲课内容和完成作业,却没有受到老师和同学的歧视。程老师告诉我,同学们去吃饭和参加活动时,都会热情地叫着他:“×××,咱们快走吧。”上美术课的时候,他乱涂乱画,老师就会多给他几张纸,让他按照自己的想法画。“我们是用一种期待的心情看他,觉得他很可爱,而不是很讨厌。”程老师说。
很难想像,在升学率与学校声誉挂钩如此紧密的今天,信孚的老师能把学生的尊严看得比分数更重。
正是通过这些细节,让我觉得,那些印在纸上的信孚办学理念,如“倡导尊重生命、尊重人”、“先培养人,后培养人才”等,不仅可贵,而且真实。在这里,孩子不再是一架学习的机器和学校荣誉的筹码,而还原为一个有独立人格、有发展潜质、会不断成长的“人”。
信孚二大怪:教师问卷把句造
工作压力大,家长素质差,学生缺管教,媒体不公平,这是我常常听到的中小学老师们的四大抱怨。抱怨背后,是老师们的负面情绪。
据我所知,信孚的老师工资并不高,甚至还低于很多公办学校。但当我问老师们在信孚工作意味着什么时,一位年轻老师立即引用米卢的话说:是“享受”---享受创造,享受人生,享受自由。
作为一个集团化办学的教育企业,它聘用的员工居然会说“享受自由”,这又是信孚的怪异之处。
信孚的董事长信力建的确在用一些奇怪的方法进行管理。
时值年终,他给员工们发了一张问卷,第一个题目居然是用“信”和“浪”两个字造句。下面依次排列的题目是:你正在进修什么?你明年的学习计划?你希望订阅什么报刊?你希望加入什么团体?你希望参加什么会议?对你影响最大的一个人、一件事、一本书是什么?你希望得到什么圣诞礼物?
一位老师是这样造句的:“我是信孚集团的一朵浪花,我会随着信孚的发展不断地勇往直前。”
信力建说,他正在逐步地推进教师自治,慢慢地将学校管理交到由社会贤达、教师代表、家长代表、学生代表和校长组成的学校管理委员会去,而他的主要工作是抓教师培训,提升教师的素质和能力,强化老师的人格魅力。
信孚的小学班主任失去了办公室,却拥有一个学习的宝地---阅览室。信力建亲自采购了大量图书,从《大学人文读本》到最新翻译的国外教育学专著,还有DISCOVERY等供老师教学使用的音像制品。这还不够,他还不断地从报纸杂志上摘下关于教育和社会发展的文章,从宏观到微观,从国家政策到具体的教学方法,印成一本本书发给老师。从一个个别有深意的书名,如《我教,故我思》、《人类智慧》、《现代启示录》上,你可以看出,显然信力建不希望老师们成为教书匠,而更希望老师们学会思考,学会创造,成为“新社会、新文化、新观念的先行者”。
何丹丹是一位年轻老师,她说自己到信孚两年,专业上、思想上、生活上都有进步。集团请专家学者讲课,从中学到很多教学技巧;而组织全校歌会等大型活动,也给了自己锻炼机会,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来到信孚确实很幸福。”
另一位曾在公立学校工作过10年的教师说,我很羡慕何丹丹,这么年轻就能得到很大锻炼,而过去在公立学校,上完课老师们就聊天,教了10年也没什么提高。到了信孚,改革的气氛很浓,我自己就要学要改,好适应已经变化了的学生。
老师们说,在信孚,教师自身的发展“很人性化”,领导鼓励大家进行研究和探索,允许你有自己的方法和风格。老师们对孩子有爱心,也是因为评价机制灵活,分数并不是惟一的标准。就像一位老师说的,“人有自己的尊严,并不都是为了钱工作,关键是要体现出存在的价值。”
信孚三大怪:理想主义与市场化运作同行
信孚之怪,还在于它奇妙地把理想主义和市场经济紧密结合在一起。
在信孚,你会不断地遭遇“尊严”、“独立人格”、“以人为本”、“心智健康”、“使命”、“精神成人”、“生存智慧”这样一些很理想主义的词,对此,信力建一言以蔽之:用“终极关怀的思想来办教育”。
正是这种“终极关怀”,吸引了一批热血青年,同时使不少中老年教师的生命热情死灰复燃。他们组成生机勃勃的团队,活跃在每一间课堂。
但信孚在13年的时间里,从一间教室、两个半员工、8个学生迅速扩展为今天的26个办学实体、800多名员工和上万学生,却是借助于市场化运作。
信力建认为,办教育要遵守三大规律:教育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政治规律。集团化办学,是发展教育的方式之一,它能够形成规模经营,一来把品牌做得更大,二来降低成本。比如信孚的20多个教育实体,回收资金、产生效益的周期和方式是不一样的。中小学每年交两次费,幼儿园每月收一次,有些新开办的单位还可能会有一个亏损期。通过集团的资金调度和合理安排,就可以将充裕的资金盘活,缓解局部资金紧张,使效益最大化。
在扩张过程中,信孚输出的不仅是品牌标识,还有一整套管理机制,包括组织建制、质量监控、员工培训、企业文化、对外宣传等。除了品牌纽带,教育思想和理念、教学科研推广和教育信息管理,也成为共享资源。比如,一个老师、一个学校的科研成果一旦成熟,很快就会推广到其他学校,让更多的师生受益。
自称干过30多种工作、工农商学兵都当过的信力建,现在在民办教育领域中顶着人文理想之“天”,踏着市场经济之“地”,带着信孚一边创新一边前行。
也许,人文理想与市场经济的联姻,终会结出一颗教育的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