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说屈子杂文随笔

2021-07-04 随笔

  柳锦照眼明,又是一年端午临近。各大文学平台及网站社团都在做同题征文,有涉及奖励的比赛形式,更多则是纯为文字自娱自乐的。譬如我这般,作为一个文学爱好者,且虚虚担一“诗人”之名号,亦不可避免附庸风雅了一回。端午咏诗,脱不开必要提一提屈原,那个抱石汨罗江的失意人。两千多年来,屈子留给后辈的不单单是多部巨著,还有无尽的哀思和对他永久的缅怀。民间有诸多端午习俗,皆传乃为纪念屈子而来,南北方虽稍有差异,但也不外乎赛龙舟、佩香包、挂艾草、系彩丝、吃粽子等这些传统节目。大多约定俗成,形成中华民族一大节日特色,并长久保留下来。据说,每一种习俗也都有特定的含义,只可惜到如今,年轻一代只把它作为一个难得的假日去理解,至于因何要过这样一个节日,竟不甚了了。既然谓之传统,那一定有其传承的价值和理由,我们就该去探究一番了。

  ?屈子生平这里不做赘述,如果历史课打了瞌睡者,可去百度。至于著作,《离骚》《楚辞》《天问》《九歌》……也不一一列举,以免讨嫌。但有一名句相信你一定不陌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便是屈子所著《离骚》中之经典。此句被无数人奉为佳铭,案头篆书、华墙高悬者更不知凡几。姑且不论此中有无强撑附庸、不求甚解之人,但看引用率之高,可见这真正是一句好话。好在哪里?鄙人才疏学浅也只解得一二,分析如下:

  一、精神。大到一个民族,微至一己个人,有精神才有不灭之灵魂。而所有精神里面,“爱国主义”应该是列为第一的存在。屈原的爱国精神在中国历史上许多重要关头,都发挥过十分重要之鼓舞作用。抗战时期,一部《屈原》不仅仅是历史戏剧,更兼为国人树立不屈信念,多少志士甘愿抛洒热血,为国捐躯。而只有将“爱国”精神根植于每一个人心中,并铸入名族之灵魂,才会复兴一个名族,建立起一个强国。

  二、情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简括为“家国”。屈原虽遭谗被疏,甚至被流放,但他始终怀揣“美政”理想,希望楚王幡然悔悟,奋发图强,做个中兴之主。明知忠贞耿直会招致祸患,但却始终“忍而不能舍也”;明知自己面临着许许多多的危险,在“楚材晋用”的时代完全可以去别国寻求出路,但他却始终不肯离开楚国半步。“宁死楚江水,不做他国魂”,并直言“虽九死亦未悔”。这种坚贞不渝的家国情怀,成为数千年来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统的文化原型和精神典范。

  三、节操,也可谓气节。穿越时空,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屈原怀才不遇,倍受攻讦,但依然坚持新政,并追寻着社会公平公正,断然不肯随波逐流,与世俗同流合污。当他的一切努力化作泡影,所有抗争成为徒劳,便以死明志,毅然选择了投江。他在《渔父》中有言:“世人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其实便为其高贵人格之体现,风骨刚正、情操高尚。清代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不正是对这种气节的最好解读?

  ?所以说,屈原的精神,就是高贵的人格、坚贞的家国情怀、刚正的风骨、高尚的情操。屈原是在遭受排斥打击命运悲剧的.情况下“遭忧作辞”,用一种哀婉欲绝笔调把高贵的精神表现出来,因而更加直指人心,感天动地。我们今天纪念屈原,也应该还他以本来面目,还原其精神实质,这才是纪念和缅怀的真正意义所在。

  说到此处,不由牵涉出另一个话题来。近日与一文坛才俊舌战,此君观点大意为三:首先嘲讽文学界每年皆歌咏屈氏,是南郭先生滥竽充数;其次屈氏应生当践志,以死明志乃“懦夫”;再次端午及屈原故事早已家喻户晓,何必浪费笔墨诗文。且恕鄙人不敢苟同,因而文枪字剑,颇有刀光剑影之势,竟至不欢而散。时至今日,依然令我不能释怀,究其原因,许是我一俗人,且资质愚钝,不能另辟蹊径标新立异,终做不来鹤立鸡群之姿啊!真合了那位先生之言:该再“悟上十年”,或许就懂了!然再未悟之前,暂将此时凡俗之论略作记录,博一哂耳。

  牢骚休提,文末引用别家高论作一综述:屈原的一生是一个悲剧,一个爱国者的悲剧,一个改革家的悲剧,一个正义毁于邪恶的悲剧。纵观他的一生,作为一位政治家和改革家,他失败了。他的理想和事业永远为后人所惋惜。但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他成功了。

  这就是今日依然值得我们去纪念一个人的理由!也是我等文字工作者,及诗家们吟诵的意义!诸君以为呢?

【端午说屈子杂文随笔】相关文章:

木兰说杂文随笔12-27

说秋杂文随笔01-11

说心境杂文随笔01-18

说桥杂文随笔01-10

说偏好-杂文随笔04-11

芹香子杂文随笔12-24

维子之故杂文随笔01-11

风信子杂文随笔01-12

易子然杂文随笔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