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吏论杂文随笔

2021-07-02 随笔

  若要天下大治,则当求贤才,纳忠谏,去谗人,屏浮士,惩奸伪,肃政刑,严考课。然圣主无多,贤士难求,用者多循吏也。故管束循吏尤为重要。

  近日观南渡之事,甚为伤惋,复又思及甲申之变,尤为凄怆。想国朝开创之艰辛,华夏平康之不易,而后世不知珍惜,就这么平白地拱手与人,岂不哀哉!

  自古以来贤士难求,圣主无多,社稷之柱石更是少有。这人主虽欲求治,忠贞亦愿许身,奈何天下奸贪何其之多?虽几经戡乱,可终究倾颓。咎其原因,或归于守战之误;或归于任用失查;或归于人心败坏;或归于劫数因果。以上言说俱有一定的道理,但吾看来,这大好河山实则尽毁于循吏之手,败于失德之人。此文中的循吏并非史记循吏传中的贤良,实乃因循苟且之辈。

  吾中华向来注重道德节操,最是不耻无行反复之徒。可此等鄙恶无良之流却偏偏充斥与朝野,遍及与司署。严格地说,他们不能称之为奸邪佞伪,只不过没能恪守作人的本分,奉行牧守之职责。他们虽无坏心肠却生就小聪明;他们虽非不赦之徒却是取巧之辈。对于高层来说,他们善世事,知进退,拿捏得轻重,查看的颜色,明晓得喜恶,讨的了欢心。这些好同志啊,听从的上级指令,洞悉的官长心思,更能讲的了大形式,宣的了慷慨言,实乃是合格的良辅近臣。可在普通民众看来,这些精心甄选出来的干吏除了溜须拍马,附和唯诺外怕是做不得什么正经事。说句不中听的,他们啊,永远都是言语上的伟人,行动上的矮子。他们于国于民毫无建树,对于本职工作亦是得过且过。他们对于苦害百姓的权宠豪贵无敢伤合;他们对于违法乱纪的`不良行径视而不见;他们对于群众的难处于抱怨充耳不闻;即便对于那厮混的地痞无赖他们也无有微词。为人固当持重,处世固当谦慎,可若是过了头就不好了。特别是为大众所殷切期望的官长如一味瞻前顾后,处处忌惮小心,则何以施政?何以育民?

  常言道主辱臣死。家主供养仆从所为何来?自然在于平时驱使,险逆用命。可我们这些吃皇粮食,拿俸禄的公仆们未曾想着为百姓解忧反倒是一门心思地寻利谋私,岂不愧乎?

  当然了,谁人都知仕途险恶,做官本就是个极付危险性,极付不确定性,同时也是个极付诱惑性,与挑战性的高难度职业。因此对他们亦不必过于苛责。只不过,也不能因此就昧着良心为他们开脱。以我观之,就心性而言,他们大抵上宽和弘雅,能容他过,算得上是慎微恭逊,可细查之,只能称得上是趋利避害,善于保全的流俗。从表象上瞧,他们于大义无亏,欲友朋无害。可殊不知正是这看似无关紧要的弊习却恰恰成了国之祸患。若是明主治世,能臣辅政,英杰得以控御,万方得以抚宁,那么在天下瞻望,,风纪肃纯之下,循吏们感恩怀德,必竭忠尽责,忘身不懈,。但如世风稍颓,法度失衡,流俗们便立马恢复了极近逢迎的本来面目。若不幸佞邪擅权,皇纲失统,他们为了自身计,则免不了阴蓄财货,投效私门。当党执起时,他们或甘为前驱或明哲潜隐。这争相趋奉者固以失节,那坐观成败者亦在鄙夫之列。

  遥想甲申之年,蒙满入关,两京失陷,国家养士二百余载,而死节者无多,讨贼者复少。何以故?盖兵骄饷绌,文恬武嬉,人心不肃也。昔世宗齐醮,众臣皆表贺呈瑞,有几人肯正言?有几人肯谏纠?承然,乱国者,党争也。倾危者,腐蠹也。然真正的祸因却在于循吏,在于流俗,在于清平时的怠懈于失查!

【循吏论杂文随笔】相关文章:

论生死杂文随笔07-04

论读书杂文随笔07-04

论孝杂文随笔12-22

论竞争杂文随笔07-03

论学习杂文随笔07-04

论宽容杂文随笔12-03

缘分论杂文随笔12-19

阴谋论杂文随笔12-28

仇国论杂文随笔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