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孝杂文随笔

2021-07-01 随笔

  仍然有人爱搞让青少年集体给父母洗脚、给父母下跪之类的宣传活动,为他们难过之余,有人想起《后汉书·孔融传》提到孔融的一段话:“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寄物瓶中,出则离矣。”不过,这是曹操令军谋祭酒路粹“枉状”上奏的奏章中列举孔融对祢衡说的一段话,祢衡十年前就被害了,此时死无对证。孔子说孝为仁之本,孔融是孔子的二十世孙,他“年十三,丧父哀悴过毁。”十六岁时,帮助受侯览迫害而来投奔哥哥的张俭逃脱,事泄后,他和当时不在家的哥哥、母亲争着承担死罪。由此看来,他也不似会说这种话的人。所以,刘勰的《文心雕龙》说:“路粹之奏孔融,则诬其衅恶。名儒之与险士,固殊心焉。”

  孝,又是年轻人不易谈论的事情,因为一谈孝,小辈在长辈面前似乎永远是有罪的,无论孝与不孝,以前儿子给父母的书信中都要自称“不孝男”,而不孝又是十恶不赦之罪!要整人,也很容易给他加个不孝的罪名。近日听复旦大学的郭建教授讲《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他认为:“任何一个朝廷都要取得既得利益集团的支持。”皇朝都宣称以孝治天下,打动的是最广泛的既得利益群体。《论语·学而》所谓:“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但事实也不是那回事,孝子而造反的人多得是,《水浒》英雄个个都孝,倒是以孝治天下的统治者反而不孝的比较多。柏杨统计出中国历史上大概有五百六十余名皇帝和国王,“这些国王里面发生的害死自己兄弟,谋杀自己父亲,甚至于跟自己上一辈女性有发生奇奇怪怪恶心关系”,其中可以称得上大不孝的起码占十分之一,远远高于民间,但最起劲地提倡“二十四孝”,割股疗疾之类的又偏偏是他们。尊老爱幼本是出于天性,孔融所生活的`年代却是“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礼教规定的父母的权利实际已经难以兑现。尽管被如此虚伪化了,也还是“只有提倡孝,才能得到全社会的支持,所有的家长都感觉到皇帝的好处。”孩子必须依赖父母,等到不必依赖的时候,仍然要用社会强制的力量迫使他依赖,要统治别人,也都会千方百计让人觉得必须依赖自己。

  正如鲁迅指出的那样“前前后后,都向生命的长途走去,仅有先后的不同,分不出谁受谁的恩典……所以后起的生命,总比以前的更有意义,更近完全,因此也更有价值,更可宝贵;前者的生命,应该牺牲于他。”亲情不在于功利,也不在于表面形式,“责望报偿,那便不但败坏了父子间的道德,而且也大反于做父母的实际的真情,播下乖刺的种子。”现在还搞集体洗脚、下跪之类,岂不滑稽而可悲?

【论孝杂文随笔】相关文章:

理解孝杂文随笔12-25

论宽容杂文随笔12-03

论竞争杂文随笔07-03

缘分论杂文随笔12-19

循吏论杂文随笔12-24

论生死杂文随笔07-04

论读书杂文随笔07-04

论学习杂文随笔07-04

孝事随想杂文随笔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