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之限与心之障壁杂文随笔

2021-06-29 随笔

  我在树荫之海之下行走的时候,突然有个想法浮现,那是有关于一个我长久以来只触碰其边缘却不明就里的问题的。

  语言和文字的抽象对我们内心的感受和思考的无形的限制。

  在我身上这可能尤为明显。 我从小非常喜爱看书,虽然更多的是喜欢看百科全书的插图之类,但是很早就接触文字也使得我自己的思维与语言的结构非常紧密地联繫在一起。 这也就是说,虽然钒氪菌本人有很多天马行空的想法,可是我大脑所产生的细节通常只有语言可以表述出来的部分。

  人的感受和思绪到极细微处,总有语言不能表达的那些部分。 这些转瞬即逝的细节存在于头脑之内,却在思维和话语之外。 也正是因此,我是不喜欢那类“言语先于世界”“言语说出世界”那种唯名论式的论调。 就算是看到一隻鞋盒上的蚂蚁,在所有能描述的词彙之后依然会有不可思议的惊奇。

  我们的认知和表达,都不是完善的。 那些善于绘画的人们可能更能感受到语言的贫乏。 对于一种形状,一种反射,一种粗糙或是光滑,一种沉默,一种介于深蓝和青蓝之间的灰,即使我们寥寥无几的感官所感受的也总是超过言语可以表达的一切。但是我们想要打破这样一种困境,于是修辞便诞生了。

  修辞的一个作用在于试图尽可能地更多表达词语字面意思之外的信息。 无论是明喻还是隐喻,都是意识对两件事物的联想,是一种思维的连接的表征。 我们还有许许多多的文学手段,比如“陌生化”:使用不常见的表达来增加文本自身的信息含量。 一首大部分平常,但有一两句陌生的表达的诗文最容易引人注目。到大海边,淋一场雨,风岚最中间的波浪,卷落星辰。

  因为“波浪卷落星辰”这样不常见的表达,修辞就达到了其目的:大幅增加表达的内涵。 这诚然是文学理论的一部分,早已有许许多多的著作著述,但是我们在这裡简单解释一下。“波浪”和“星辰”本身并没有什麽特殊之处,它们并不是什麽求之不得的稀有存在。 但是有人言说出来“波浪卷落星辰”,我们就不由得在脑海中构思了一副滔天巨浪触及星空的图景。 或许这种景象真的出现过,或许其实是不可能发生的,但是当这些图景在意识中被过往的经验填充好细节之后,这依然会使得读者们产生不同程度的惊奇。 而这种惊奇本身却是难以言说的,甚至说,随著每个人的自我经历的不同而截然不同。可能是夹杂著一些欣喜,可能是忧鬱,也可能是雄壮之感。 更多的时候,大概是这三种以及更多複杂的感受的混合。

  于是陌生化的诗歌式修辞就此达到了它的目的,但是我们的心意仍然不能完全相通。 每个人的惊奇都基于他们自己的过去经验,也因此,想要用语言完整地传达作者本人的惊奇体验是不可能的。这便是人类意识的信息鸿沟。 这样近乎无限的鸿沟造成了许多的误解,但是言说与信息的努力并不是白费——至少在相似文化背景以及生活背景下的人获得了这样一种灵感,共鸣,以及惊奇的体验。 而这通常是接收者以前所从未经历过的。

  也就是说,修辞拓展了言语的可能性,使得不完全的内心传达与共鸣成为可能,但是依然没有解决言说与感受之间的根本差异。 我们的惊奇依然是自己独有的体验,而且转瞬即逝。言语在这方面并没有说出我们的世界,言语的符号试图代表万物,可更经常的,它们什麽都代表不了。 我们只能说它指涉了一些事物,正如其他图像或者声音的符号那样,但是如果它指涉的是我们脑海中的感受,这感受本身依然不会原原本本地传达到,而是被接受者自身的感受经验所重新诠释。 我们不能对这种现象给予任何正面或负面的评价,因为这种评价必须基于一个「人类的意识是有可能完全相通的」这样一种预设的可能,而我们并不知道意识的障壁是否会消融,消融之后是否会达到完全的和谐。 至少以现在的科学观来看这是理论不可能的。

  但是主要的问题还是不在这裡,毕竟人类的交流已经持续了千百年。 我所担心的,是对这种修辞和指涉的过度沉迷。 诚然,文字的力量是强大的,但是如果文字在思维中的地位僭越了思维本身,那麽文字反而会成为感受和思考的枷锁。 我不知道那些文学大家们是如何写作的,或许各有差异,但是他们必然藉由文字言说了自己的一部分内心世界,又必然在某种程度上其思维和感受的表达受语言的限制。 虽然通晓多种相互之间差异较大的语言能够拓展这种语言—思维的局限,但是一切语言都拥有符号的局限性。

  这种局限性部分来自一切符号都具有的“能指—所指不确定性”。 如果将符号看做能指“符号的形式”和所指

  “符号所表达的内涵/指示的事物”的连结,我们会发现能指与所指之间并不具有固定不变的关联。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一个五星符号可以代指一颗恒星,也可以代指一颗特殊的文化意义上的“伯利恒之星”,也就是圣诞树最顶上的装饰物,代表耶稣降生时,天上一颗特别的光体。 有时候在漫画中出现的五角星符号也会代表人物的精神抖擞或者可爱。 一种能指可以拥有许多所指,一种所指也可能拥有许多能指的表达方式。 正是因为我们在语言交流中只能接受对方的能指而无法接受对方内心的“所指”,第一层误解才会产生。第二层误解来自于言说的背景。任何言说都有其发生的背景,说出话的人,说出话语的时代,和即使是数学的公理必然也有其被提出的时代和驱动的原动力。 阅读前代的书籍的时候,与朋友谈话的时候,甚至对著无人的荒野大喊的时候。 话语的背景无处不在,而且总是差异,这也导致了任何被说出来的和被写出来的语言都在传达过程中因为背景的差异而发生了畸变。

  另一种局限则是显而易见的:任何语言的词彙都是有限的,而且经常远远小于我们需要表达的.内涵。 如何描述"看见蚂蚁列成队走回夕日照射的巢穴"的感觉呢?"早春的混杂著放线菌,草木挥发物和灰尘的气息又如何描述呢? 我们的文字在小而精细的感觉面前尚且苍白无力,更遑论面对未知而宏大的事物的震撼。 词语细分可以增强语言的表达力,但是细分的潜力终究也是有限的,当概念细分导致信息过度膨胀以至于阻碍正常的理解的情况下,语言的交流又成为了不可能。

  词语同时也会被滥用——过度归纳。 当一种思维,或者是感受,被过度归纳进同一个概念,这个概念本身就会变得模糊不清,而思维也不能再藉由这种概念表达自身,这就是意义的自我消耗。 如果我们过度使用“梦想”“理想”“希望”“生活”“人生”“灵魂”“力量”这些大而无当的泛义词彙,那它们就会失去其本来的意义而很快变得空洞。 如果我们不能将它们还原为我们自身的感受,而无限制地讨论这些词彙本身,我们就会陷入虚无意义的泥沼,落入无效的由误解堆积成的空谈之中。 虽然我不是完全的还原论者,也就是说,我并不完全认为人的思想可以正确地等效还原为感官感受和一些情感上的反应,但是至少将语言还原至可以相互之间拥有较大共识的程度会大幅促进交流的效率。

  我感觉我的灵魂躁动不安。外面和内部的火正燃烧著。天气闷热,气压很低,我感觉我的身体和精神都躁动不安,我发痒而且不耐烦地用手指敲打窗玻璃,没有空调,仿佛太阳多出了四五个,天空变成了桑拿房。

  上面两句话可能出自完全相同的感受,但是显然第一句是高度归纳和抽象的,容易引起更多的误解。 有的人可能会认为这是一种雄心壮志或者是强烈的意志的体现,但是如果写作者的感受被适当还原成第二句的形式,我们对写作者的感受就更加拥有确实的共鸣。 我们依然会用自己的经历去看待和解释第二句的文字,但是显然更多的细节和更加被还原为身体感受的话语让言语在真实的层面更加生动了。

  因此,虽然写作不需要遵循任何固有的原则,但是取决于自己的表达,如何细化自己的感受,在抽象和实感之间找到自己的平衡,让自己的言语被他人更加准确地还原为感知,这是写作技术的一个重要层面。 对于自己表现力不足的情况,我推荐各位尝试以下的方法。

  1、在一段时间内禁止大脑通过语言的思考,仅仅去感受并记住这些感受,在这段时间之后分析这些感受可以由什麽样的具象意象组成,但是不要用这些意象框死感受,反而要更加去探索用言语表达这些在言语之前的感受的可能性。

  2、写作的时候,如果是实际的写作的话,不断地回忆当时的感受还有什麽样的细节会对填充文笔更加有用; 如果是虚构写作的话,不要忙著编排剧情和人物,对话和设定,而是著力于构建话语所描述的那个言说的想象中的虚拟空间,在其中不断地填充感受和动作,组合再造,然后再次输出为语言,会增加许许多多自己都始料未及的细节。

  3、如果要写出精美而拥有强大共鸣的文字,对自己感受的敏感度和对言语表达的掌控能力是两个基础能力。 这两个基础能力原则上没有上限。 学习修辞和文学理论只能在对言语表达的掌控能力上有所增强,但是如果没有强大的敏感感受的支持,文字不会丰满,而只能变成误解和重複的空壳。 如果空閒时间的话,试著先放鬆身体,然后冥想吧。冥想是提升感受敏锐程度的有效方法。

  4、知识量和眼界,乃至思想的角度都会对文字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尤其是虚构文学,对现实世界的认知水平直接影响了虚拟世界的细节的真实度,而有时正是这种"虚构的真实度"才特别吸引读者。 从基本粒子至一草一木,从砖石街道到宇宙纵横,知识量和看待世界的方式越多元,可表达的自由就越多,思维也不会完全受限于旧有叙事结构的影响。

  为了突破言语与思想的局限,我自己做过许多不成熟也曲折的尝试,不断的尝试之中我自己的思维也自觉有不小的进步。 从高中几乎对写作一窍不通的我到现在这种程度,我深感幸运,同时也确证了自我精神提升的可能性。 我们其实并不需要一个确切的目标:人类的方向正是无限。

  我大概,还会怀念在法国梧桐的树荫下透出的绿光带给我的那种至今无以名状的清新而明亮的优美感受吧。 或许,其实有些感受只要留在心裡就非常让人满足了。 我会继续在言语之外的领域探索:它们神秘而又非完全神秘,它们正是我们的生命,我们的意识,我们自己都没想到的精神的深度。

【言语之限与心之障壁杂文随笔】相关文章:

心之雨杂文随笔07-02

活着之杂文随笔07-02

心梦之古城墙杂文随笔07-03

泣而知之的杂文随笔07-01

城市之鹰的杂文随笔07-03

沙砾之沉重杂文随笔07-03

返乡之慨杂文随笔07-03

细微之善的杂文随笔07-02

年之絮语杂文随笔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