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随笔与反思的区别
在我看来,随笔和反思是相互依托的,随笔记录着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反思是老师静下来的冷思考,有的也是和同伴交流后的体会收获。就是在一次次对随笔的反思过程中,教师学会了对案例的剖析,提出问题;学会了有针对性的学习,请教。在不断的写随笔,写反思的过程中,教师的专业能力逐渐提高。
教学随笔、教学反思和教学案例的区别
教学随笔、教学反思是伴随着新课程实验而新兴的教育文体,它们也应该包括教育情境及个人思考,只是和教学案例也略有不同。教学随笔写作形式比较灵活,是作者有感而发,可以边叙边议,可以说是写教育故事的散文。教学反思一般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分析,提出自己的改进意见或自己的困惑,引起他人的思考;而案例的指向对象范围更广,可以是自己的教学行为,也可以是他人的教学行为,可以是大到分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教育状况,可以小到描述一堂课或一次活动,可以详细叙述事件发展的长期过程,也可以着重说明某个情境片断。
一、教学反思
1. 什么是教学反思 ?
教学反思就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而进行全面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从而进入更优化的教学状态,使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
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核心因素"。美国学者波斯纳
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只有经过反思,教师的经验方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并对后继行为产生影响。他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
吾日三省吾身。 三年反思成名师。
2. 教学反思的特征
(1)自觉性 (2)超越型
3. 教学反思的主要方法
3)个性化 (
篇二:《相差多少》教学反思
“相差多少”教学反思
“相差多少”是新教材二年级数学第二学期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通过比较形象的算线来进行加减法的计算。学生只要画一根线,将数的位置粗略地标出,是学生自己能完成的草图,能帮助学生思考,算线清楚、直观,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拐杖”,下面我结合教材,联系实际教学,谈谈体会和收获。
算线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工具,在教学中让学生借助算线自己探究加、减法:如64+19= 和64—19= 学生在探究中会出现下列几种情况。学生自己画算线,对数感的促进、模型的建立均有好处。有了算线的帮助,学生可以用“补充”和“减去”来求得两数的差。如用不同的方法直观地算出丽丽与冬冬相差多少厘米。(1)补充法:丽丽还必须长高多少厘米才能和冬冬一样高。
(2)减去法:丽丽必须站在多高的凳子上才能和冬冬一样高。学生从冬冬和丽丽的实例中探究“相差”、“少了多少”、“多了多少”的关系。这些是学生自己在学习中得出的,这个获取知识的过程才是最有价值的,算线使学生的思维越来越活跃,对其自主学习起了积极推动的作用。
学生将原有知识与能力迁移到新的知识与能力中,而算线就是学生实现迁移的桥梁和纽带。如477+5=?从77+5=82迁移
477+5=482,算线清楚地显示了迁移的过程,学生自然而然得出结果,悟出方法。整个过程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己通过画算线完
成。减法完全由学生独立完成。如903—7=?学生自然而然的想到先减到整百数“900”,903—3=900 在减去余下的4,900—4=896。有了算线的帮助,对于那些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也能完成这类计算,使解题过程变得更简洁、更方便,为我们打开了一个崭新的`教学空间。
总之,算线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因为算线让学生对数学有了更浓厚的兴趣,学生喜欢算线,善于运用算线帮助自己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同时,学生发现自己所学的算线还能解答一些课本上未出现的知识,能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在以后的学习中会主动挑战自我,这才是教学改革的真谛!
篇三:《看一看》教学反思
《看一看》教学反思
看一看的教学,我让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体验到: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最多能看到三个面;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同时通过学生的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创新意识。本节课有如几个特点:
1、活动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的方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知识,本节课在这一点上体现得比较突出。
2 、给学生提供了直观的、形象的学习材料,注重了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自己体验观察的方法。三个操作活动,充分体现了教师的民主作风,为学生提供了更大的探索、交流、合作空间。
3、本节课主要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教学。通过学生合作探究、相互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站在不同角度观察物体,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到,站在不同的位置看物体最多能看到三个面。通过本课教学,再一次给了学生与伙伴合作、交流的机会,培养了学生学会合作、交流思维的能力。
4、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几何知识的教学重要的是建立空间观念。由实物抽象出实物图形,是帮助学生建立间间观念的一种有效途径。教学时教师先出示实物纸箱,让学生亲自走到不同的位置看一看它的形状,感知到站在不同位置,所看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最多能看到物体的三个面,从面认识物体的上面、正面和侧面,并能从这三个面观察到物体的不同的形状。
5、进一步巩固、扩展这节课的内容,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在玩中不知不觉学会了知识,培养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篇四:不同的声音教学反思
不同的声音教学反思
教学时,不能把着眼点只放在让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上,简单地选取两种对比材料,教师进行演示再加说明就算解决问题,如分别敲大鼓,大鼓声音强、小鼓的声音弱,就算学生知道了声音的强弱。这样对声音的认识过程是达不到本课在能力上对学生的要求的。在实际的教学中,应该给学生提供多种材料,让学生充分摆弄研究,并对发现的事实加以充分完整地描述。 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往往会以两种具体物体发出声音的不一样进行比较。教师要善于把多个学生对多个物体声音的比较加以归纳整理,引导学生认识到:声音有的强、有的弱、有的高、有的低、音色也各不相同。一些学生往往认为音调就是响度大,音调低不是响度小,这可能与日常说话中常用“高”、“低”来表示声音大小有关。如“高声大叫、”“低声细语”的“高”、“低”,实际指的是响度。可以告诉学生:日常用语中涉及声音时的“高”、“低”,有时指响度,有时指音调,要注意分辨,不要一听见“高”就认为“响”。音调和响度不是一回事,音调高的声音不一定响度大,响度大的声音也不一定音调高。对于学生描述中所讲的“声音尖、粗”,可直接告诉学生较为科学的说法是“声音高、低”。
应紧扣声音的发生和传播,并强调减噪声最终目标是降低人耳处的声音响度,以此为线索来引导学生从发声处、声音传播过程、人耳处寻求减弱噪声途径,也可以爱过实验加以验证。实验可用玩具电动机做振动源,把旋转的电动机放在桌子上会产生较大的声音。将电动机用软泡沫塑料垫起,减少桌面的振动,噪声明显减弱(在发声体处减弱噪声)。将电动机置于空制罐头盒上,盒用软泡沫塑料垫上,使空盒成为声源,用软泡沫塑
料挡在电动机与学生之间,噪音明显减弱(在传播过程减弱噪声)。
篇五:《走进不同的家乡》教学反思
《走进不同的家乡》(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走进不同的家乡》是小学《品德与生活》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课文。它的编排目的是为了让四年级这些已具备初步自主探究能力的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合作学习,认识地图,了解几个有关气温、降雨的概念,了解地理环境及气候的不同与人们生活及风俗习惯的差异等,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进一步让学生感受祖国的博大,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在教学《走进不同的家乡》一课时,教师做到教学目的明确,思路清晰,注重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开展学习,使学生在自主、合作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
一、教会学生看图,构建课堂研究主题
在本课的教学中,利用导入的环节,直奔主题。在观察降雨量与气温差异条形图时,学生进行合作探究,教师还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对比我国南北方的气温差异,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的降雨量差异,从而让学生理解不同家乡不同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与降雨量、气温紧密相关。
二、组织学生合作,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这个课题教学基本完成了预定的教学目标,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在这节课上,教师引导学生在合作中探究学习降雨量条形图以及气温差异条形图。学生不仅学习兴趣浓厚、学习积极性高,而且也从中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提高了他们动手动脑的能力。
三、拓展教育资源,拓宽学生的社会视野
为了让学生体会祖国各地家乡的自然环境美,教师通过图片展示,使学生如临其境、欣赏不同家乡的美,让学生了解不同家乡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不同。介绍少数民族的家乡环节,教师出示选择题、连线题,让学生了解更多关于少数民族家乡的生活方式与风俗习惯。
但是,在教学中有些地方需要改进:
1、小组合作与自主探究可以开展得更充分,更有意义。教学注重小组合作,但是小组合作只停留在基础层面,教师可让学生在课前根据家乡分组,做家乡资料收集的充分准备,在课堂上留更多的时间让学生介绍体验自己家乡的特点。
2、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可通过设计游戏活动,如唱家乡歌谣、说家乡话、说家乡故事等趣味性的活动,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来。
3、应注重品德目标的渗透,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在教学中,虽然涉及到品德目标,但是不够深入,应通过更多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情感。
【教学随笔教学反思和教学案例的区别】相关文章:
《狮子和鹿》的教学案例及教学反思08-31
《狮子和鹿》的教学反思案例06-13
《孔子拜师》教学反思和案例06-28
《雨后》教学案例和反思08-04
教学反思案例09-26
古诗两首教学随笔教学案例反思12-18
《给予是快乐的》教学案例和反思06-24
《草虫的村落》教学案例和反思06-24
关于《影子》教学案例和反思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