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论文

2024-07-24 论文

  现如今,大家对论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训练我们运用理论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的能力。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论文感到非常苦恼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中语文论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中语文论文1

  随着新课改进程的不断推进,我们的教育观念也在不断革新,现如今我们需要培养的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是具备高情商的社交型人才。语文又是高中众多学科中最具人文性的一个学科,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和训练,可以启发、引导学生保持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传递心理情感正能量。所以说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情商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这对于学生价值观的建立和今后的长足发展是有很大帮助的。对于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情商教育,我有以下几点看法:

  一、利用教材的文学资源,让学生有所学有所收获

  教材内容是在充分考虑学生应掌握知识和应具备能力的基础上进行设计的,具有科学性、全面性、综合性。所以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优质的文学资源,创设极具人文背景的课堂情商氛围,让学生在学习交流的过程中感受情商因素,管理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并学会理解他人。学生可以在文学作品中感知作者想表达的思想情感,积极主动地纠正自我、完善自我,向文学作品中的优秀人物学习,学习他们身上的优秀品质和独特人格。学会推己及人,有一颗仁爱之心;学会理解他人,有一颗宽容之心;学会奉献社会,有一个感恩的心。例如:在《茶馆》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以小组的单位分配角色,依据对课文的理解和想象将课文排成话剧的形式演绎出来。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印象,加深对作品中人物性格特点的理解,更能在轻松娱乐的学习过程中体验情感的价值,学到谈话沟通技巧,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

  二、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语文学习的兴趣

  新课标的教学目标提到一点“,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语文课堂担负着其他科目并不能完成的艰巨任务,所以语文课堂应当是生动活跃的,能让学生有所收获自得其乐的。学生的认知过程是在情感的影响下进行的,语文课堂的学习也是如此。教师应该在授课过程中,注重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注重挖掘学生的情绪点,以教师自身为精神导向,向学生传递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进而达到师生之间一种默契的情感状态,促进情感沟通,激发学生在语文课上学习知识、提高情商的兴趣。对于如何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教师可以利用文字的感染力和渗透力,来涤荡学生的心灵。美好文字的来源,一是课文中的语言之美,还有就是课外美文的语言之美。文字所表达的美是极具感性、能够引起读者情感共鸣的一种魅力,作者透过字里行间能够将自己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所以教师应该在自己对文字理解的`基础上,充分酝酿消化文章所蕴含的思想情感,结合自身的感受和体验,将这种真实情感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在文字间找到自己的情感共鸣,并在文字中找到自己的心灵寄托。

  三、语文教学与实际相结合,开发学生的情商潜质

  新课改的教学方向,强调“改革之前过于注重书本内容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运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将书本与实际结合起来会是一个不错的方法。将课本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将情感与亲身体验紧密联系,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文字的理解,还可以让学生将情感要素投入到实际问题中,帮助问题的解决。在实际探索中发现自己的长处与优势,并弥补自身不足,开发自己情感品质有待开拓的方面,在今后的学习实践中扬长补短,实现情商的全面提高及个人的全面发展。高中语文教学中情商素质的培养任重而道远,我们应充分利用语文的人文感染力,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心理状态,建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铸造坚韧独特的人格,在语文学习中渗透情商培养,促进个人品质的提升,培养所需要的高素质、高情商的实用型人才。

高中语文论文2

  一、人文教育的概述

  高中语文教育中的人文教育是把文人教育放在具体的语文领域中,师生通过教学真正挖掘语文学科存在的内在价值,对自身的发展认真思考,真正把握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的真正方向。

  二、高中语文教学人文教育存在的问题

  (1)教育观念走入误区

  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语文教育观念逐渐走入了误区,过多强调功利性,语文的人文性受到了忽视。从目前的教育现状来看,语文教育在形式上的认识是合作学习,研究型学习等,然而,在实际语文教学中,却是“换汤不换药”热衷于教学方法和程序的总结,忽视对思想修养的培养,轻视美育,重视短期内分数的提高,学生的全面发展向应试教育倾斜。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语文课程中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曾经著名的上海师范大学教授王尚文说过:像现在这样的语文教育是整个破坏了学生对祖国语言和文化的兴趣,这是比其他任何事情都要心痛的事情。但是应试教育让学生根本体会不到学习语文的乐趣,忽视了对学生人格和审美能力的培养。人文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尤为突出。

  (2)课程安排不合理

  在高中阶段的语文课时并不少,但是基本上都被语言,修辞,或者枯燥的写作技巧所占据,学生被限制在语文课堂中,框在语文教材里,学生远离生活实际,缺乏必要的生活常识。很少有高中生的作文能写出真情实感,很多文章大同小异,枯燥乏味。根据之前的调查,51%的高中生表示:语文课没什么兴趣,只有23%的高中生表示:语文课可以勉强接受,这种情况是让人痛心疾首的。刘国正先生曾经指出:语文要联系生活,光靠课内是不行的,还要延伸到课外去。因此,无论是传授知识还是培养技能,语文教育都不能脱离社会,否则,语文就会失去生命力。

  (3)教学评级方式单一

  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学校和家长都认为,只有考上大学,孩子的工作和未来才有保障,与此同时,学生也认为,只有考上大学才算完成学校和父母的任务。很多高中语文教师都认为目前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学生也都认为语文成绩也都是按照考试分数来评定的。在实际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评定好坏的标准也是考试分数的高低,其结果不仅影响教师教学结果的评价,同时也影响着学生能否顺利完成学习目标。事实上,标准化的评分标准把教师和学生往死胡同赶,它过分强调学生的成绩,用成绩来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甚至为了得高分,很多学生说假话,这种态度对学生的未来在信念和生活态度方面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因此,学校应该从实践层面上注重语文教育和实际相结合,提出更多的有效的方法,只有这样,学生的人文素质才能真正提高。

  (4)教师缺乏人文精神

  很多语文教师由于受传统教学的影响,没有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对新教材的人文精神缺乏理解。教师很少引导学生对课文情趣、景趣、意趣的品位,不能有效传递审美情感和人生感悟。这种模式违背了语文教学的规律,使学生丧失了对语文学习的乐趣。目前,新课改也倡导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加大经验交流。加强对教师的人文教育的培养。

  三、高中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文教学的有效策略

  (1)改革教育观念

  教师的教学观点不仅对教育教学有影响,对教师的成长也具有重大影响。在新课改大力倡导人文教育的背景之下,高中语文教师应该创新教育理念,主要做到如下几方面:第一,树立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性质观;第二,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

  (2)优化课堂教学

  人文教育是在潜移默化钟激发人的美感,陶冶人的情操,规范人的行为,要使人文思想在语文课堂中闪光,教师必须优化课堂教学,主要从如下方法入手:第一,优化教学手段,让先进的技术为语文所用,把社会生活,大自然,艺术搬进课堂;第二,创新教学方法,注重对情感和兴趣的培养,让学生形成开放自由的思维。

  (3)改革教学评价体系

  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性流失的重要原因就是传统教学的评价注重片面性,单一性和局限性的结果。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改革语文教学评价标准,可以从如下途径进行创新:第一,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第二,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第三,他人评价和自我评价相结合。

  (4)提高教师人文素质

  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跟教师人文素养的程度有重要关系,一个充满人文教育的教师,无论是阅读还是其他内容的教学,都是充满人文教育。首先,教师要实现从专才到通才的转变;其次,教师要完成从教师到导师的转变;最后,教师要从教书匠到科研型人才的转变。

高中语文论文3

  一、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认同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认同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要认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里的主观能动性指学生在该阶段所具有的认知能力、创造能力以及实践能力。此外,高中生在这一阶段心理发展具有动荡性、自主性、前瞻性、社会性,这就构成了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而在阅读教学中,这些“个性”就表现为学生的自读和自悟。这就要求老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和活动的空间交还给学生,并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教师要认同学生的认知能力。在现有的阅读教学中,老师教学的“面面俱到”其实是对学生认知能力的否认。高中生已经具有一定的提取重要信息,归纳分析文本的能力,老师只要稍加引导、鼓励,就可逐渐取代教师划重点,分段落,析字词的方式。其次,教师要认同学生的创造能力。高中生的创造能力具体表现为对文本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的感悟。文本对于读者而言是一个无限开放的世界,即“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老师应该通过参与对话,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阅读、个性化阅读,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对于学生的阅读体验、感受和理解给予鼓励。再次,教师要认同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所习得的知识能够恰如其分的运用于实际生活中是对教学效果的最大肯定。在阅读教学中,老师在点拨、引导学生的同时,鼓励学生遣词造句、表达情意,并给予一定的评价,也是对课堂知识一种有效的巩固。

  二、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回归文本

  教师要回归文本就是要树立文本阅读的整体观。教师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教师对文本要有一个读者的鲜活的、真实的、独立的感受、体验和认识。一切的鉴赏和批评始于鲜活、独到的阅读感受和体验,教师上课也不例外。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好好地研读文本,以纯粹的自我投入阅读。其次,教师要合理利用教学参考资料。教师精读文本之后,必须参阅有关的教学参考资料。不管教参讲解多么准确无误,不论专家教授对文本的研究分析多么细致深入,都必须作为教师对话的对象,经由教师的感受和理解,进行消化和扬弃,最终成为教师对文本更为丰富的、深化的理解,作为教学过程中围绕文本师生对话的储备。再次,教师要充分发挥组织教学的主动性和自由性。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很多新的研究成果,也有不少大受推崇的理念和教学方法,可供教师在实施教学中借鉴和利用。但教师不能生搬硬套,追新逐异,在形式上作功夫,而要通过本人的接受和理解,结合教学实际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

  三、教师需引导学生尊重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主导地位

  学生尊重教师即要尊重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主导地位。由于高中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已经到达半成熟状态,对某些问题有自己的看法和见解,由于个别语文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对文本解读不深或照搬教参,出现了无法为学生解疑答惑的尴尬局面。此外,学生对阅读教学中模式化的教学流程表现出极大的厌恶,甚至选择忽略学习课堂知识或自作主张的阅读一些投其所好的文本,这极大地影响了阅读教学的效率。教师作为“主导”,应担好点拨者、启发者、激励者的角色,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体会、学习作者的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的方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将阅读和写作相结合等。在学习中,高中生切忌坚持自以为是的观点或者想法,必须认可教师的教学导向作用,尊重老师的教学工作,在老师的指引下进行创新性学习。

  四、教师需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超越

  教师教学时要回归文本,是为了保证文本的完整性、具体可感性,而学生学习时要超越文本,则是为了突出文本的人文性、多面性和深刻性。高中语文新大纲明确指出,语文“对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进步文化,提高国民素质都具有重要意义”。大纲还指出,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爱国精神,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这要求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1.引导学生在阅读的想象中超越文本。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再造想象,一方面是以课文词句为触媒,从中生发生活的情境;另一方面是以课文的空白处为契机,以想象的情节去填补和丰满。这种阅读想象,不仅发展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而且使学生加深理解和丰富了课文的内蕴,超越了文本。

  2.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范围上超越文本。教师要把课外阅读变成常规化、常态化,让课外阅读成为阅读教学的重要的组成部分,让课外阅读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并且处理好课内阅读和课内阅读的关系。1)将课堂阅读延伸到课外。语文阅读教学不能局限于课本上的知识,而是要立足课内,放眼课外,以鼓励学生阅读与课文内容相似的文学作品为主,更要让学生涉猎课堂阅读未覆盖到的而有利于自己的课外阅读。通过大量阅读加深学生的文化积淀,使学生形成一种稳定的审美倾向和价值判断,有助于形成健全的人格。2)将课外阅读引进到课堂。课外阅读是出于主体的生命需要,是一种自觉、真实的行为,其显著特点是不需要进行内容和形式上的分析,不需要做大量的练习题,只为获取信息而读,为实用而读,为兴趣而读。而课内阅读带有一定的规定性和强制性,同时伴随着枯燥的文本分析和阅读训练,并非出自阅读主体的真正需要,兴趣自然也就大减。所以,教师就应把课外阅读的这种真实性引进课堂,使之成为阅读主体的真正需要。新课标要求我们的课堂阅读教学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人的发展,赋予它鲜明的人文性、创新性,使之向文化发展,向文学发展,向生活发展,向人的需要发展。它不仅需要广大教育者在观念上脱胎换骨,而且需要我们在实践上改弦更张。只有这样,高中阅读教学才能真正走上素质教育的轨道。

高中语文论文4

  摘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十分必要。本文试着从高中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内涵,实施审美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实施审美教育的有效途径等几个方面来探讨如何激活高中语文教学。

  关键词:审美教育;撬动;高中语文;教学

  当下语文教育遭人诟病,语文教学“高耗低效”,语文学科工具性根深蒂固,语文教育基本价值失落……面对诸多的抨击和非议,我们不得不深切反思,其中最根本的原因之一就是语文的审美教育被弱化、淡化、边缘化。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的重要性

  1.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的迫切要求。20xx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明确强调:语文教育也是提高审美素养的重要途径,要让学生在语言文字运用的学习中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因此,审美教育应当自始至终贯穿于高中语文课程体系之中,高中语文的审美教育应当成为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全面发展的动力,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应当肩负起审美教育的任务和使命。审美鉴赏与创造,是语文素养突出的元素。发现美、认识美、鉴赏美、创造美、提升审美品位,是语文教学的另一重要内容。

  2.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是提高质量的切入点。语言学泰斗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十年的时间,两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国语,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他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语文教学中“应试教育”存在的严重问题。它主要是为应付考试而教和应付考试而学,学生没有创造性,不会解决实际问题,“高分低能”,语文课堂“高耗低效”。一篇篇文质兼美的经典美文被肢解为一个个冷冰冰的知识点,一个个充满朝气的鲜活生命被文山题海打磨得无棱无角,一节节本应散发芬芳的课堂被挤压成毫无生气的场所。高中语文教材无处不渗透着审美的因素,它对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极为重要,不可偏废。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的有效途径

  1.在“看”的活动中发现美。学生的生活空间比较狭窄,我们要有意识地开展一系列有意义的审美活动。让学生带着感情,带着思考去审视万事万物,赋予它们感情,赋予它们思考。不同的人,面对同一个事物,应该有不同的美的发现。想具有独特的审美发现与感受要从关注大自然开始。我们应时常带领学生走向自然,去感受春的亮丽、夏的热情、秋的悲壮、冬的凝重;让学生开放自己的感观去聆听天籁之音,去触摸生命的拔节,去嗅嗅花草树木的气息,去观察万物的生老病死;让他们明白生活处处有闪亮的金子,只要具备一双慧眼,就完全可以将其挖掘出来。如在“寻找春天”审美活动中,他们都能说出自己不同的审美体验、发现和顿悟。“穿过隧道的火车是开往春天的列车”“草地上,人与老牛的对视是一种交流”“草地上,孤零零的树是天地间唯一的风景”“辽阔的长天是山的背景”“采摘满地的春天”“新千年,乌鸦嘴里的肉恐怕再也不会被狐狸叼走了吧”“春天就叫作桃花红梨花白菜花黄吧”“菜花许是偷吃了阳光吧,金灿灿,黄澄澄”“一只飘飞的纸鸢撑高了三月的天空”……想要具有独特的审美发现与感受要从关注生活、社会开始。只有关注,才会沉浸,才会有所感受;只有关注,才会产生责任感,才会激发思考。关注生活和社会,我们或要学会挖掘表象隐藏着的本质,或以小见大、化大为小,或设身处地,或展开联想、触类旁通,或设置背景……

  2.在“听”的教学中感受美。语文课堂上,我们要尽可能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一种优美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聆听中充分感受文学作品的音乐美、语言美、意境美。我们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选听优美的音乐,或倾听老师及同学生讲动听的'故事,或聆听配乐朗诵、录音示范朗读、配乐讲解、配乐吟诵等。在教学“滕王阁序”时,我们播放著名表演艺术家孙道临在滕王阁录制的现场配乐朗诵,再通过多媒体让学生看到滕王阁的壮丽景色,从视觉、听觉上引起审美的兴奋,获得审美的愉悦,在美的氛围中体味文本的意境美。

  3.在“说”的教学中阐释美。语文课堂上,我们要尽可能创设一种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为每一位学生创造说的机会,让他们说出对美的认识、顿悟和体验。课前,我们坚持进行成语接龙、三分钟演讲、美文欣赏、格言品读、小说推荐、评说社会万象等。课中,我们让学生大胆发表意见。如教学“边城”时,我们让学生用语言描述湘西凤凰城的美丽风光画面,达到对作品形象美、人情美、语言美更为直观的认识;教学“再别康桥”时,我们让学生尽情地说出蕴含其中的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去接受美的陶冶。课尾,我们让学生畅谈收获。这样,学生既能“入境”,又能“出境”,更重要的是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他们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热情。

  4.在“读”的教学中欣赏美。“读书百遍,其意自见”。语文课堂上,我们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多种形式地读、有个性地读,在读中感知、感悟,在读中接受美的感染、熏陶。引领诵读,欣赏诗文的音乐美。学习杜牧《阿房宫赋》,我们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如:配乐范读、配乐跟读、小组读、自由读、分角色朗读、背诵等。他们可以欣赏到铿锵有力的音调,错落有致的长短句式,灵动多变的散文特点,巧妙灵活的和缓转韵,从而激发他们诵读的兴趣,增强他们对语言的感知能力,充分领会到文章的韵律美。细味品读,欣赏诗文的情感美。文学即人学,人学即情学。感情是诗文的生命,是诗文的灵魂。品读《孔雀东南飞》,感受刘兰芝对爱情的忠贞;品读曹植《白马篇》,体味作者视死如归的爱国情怀和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品读王维《山居秋眠》,感受诗人向往清幽空灵、自然恬静的隐士生活;品读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理解诗人豁达面对生活,乐观面对挫折的高境界。开启想象,欣赏诗文的意境美。诗文中创造的优美意境,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绝佳之处。我们要引导学生捕捉诗文中的意象,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体会作者创造的美妙境界。如元杂剧《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天,青云密布;地,铺满落花;秋风萧瑟,北雁南归;在莺莺眼里,片片红枫化作离人的血泪。秋凉与悲秋融为一体,淋漓尽致地传递出恋人痛苦伤别的心绪,构成了情景契合的意境。不仅如此,语文“阅读”教学中还蕴含着科学美、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哲理美等,美的因素无处不在。

  5.在“写”的教学中创造美。马克思说过: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经过长期的文学作品的美的熏陶之后,学生会产生强烈的向往美、表达美和创造美的愿望,这主要体现在语文写作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模仿美、表达美、创造美,按照美的规律创作出美的文章。例如,读了唐诗宋词元曲,会主动熟悉诗词曲中的格律,继而试着写诗填词作曲;读了写景状物的散文会试着用笔来歌颂伟大祖国壮丽的河山;读了记事写人的文章会试着抒写生意盎然的生活情趣,讴歌高风亮节的人物形象,鞭笞身边的假恶丑。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可以让高中语文鲜活起来,“美丽”起来;可以让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培养他们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审美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有效提高高中语文教学质量。

高中语文论文5

  【论文关键词】高中语文 诱思探究教学理论 探究教学

  【论文摘要】诱思探究教学理论是符合当今教育教学实际和新课程教学理念、适用于新课改的现代教学理论之一。本文主要简要地介绍了诱思探究教学理论及其重要性,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运用该理论,以及在运用该理论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随着教育教学问题的不断出现,语文教育教学改革也在不断地加快,要求教师的教学观和学生观也需要不断地进行转变。以此同时,更多的理论和思考也在不断涌现。其中诱思探究教学理论是一种已经发展的比较成熟并符合现代教育教学理念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模式,符合现代语文教育的发展形势与现实需要。

  一、何谓诱思探究教学理论

  诱思探究教学理论是张熊飞教授在教育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创立的,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积极主动地创造条件,通过循循善诱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并引导学生并用五官、全身心地参与教学过程,做知识的“探索者”和“研究者”,使他们能够在切身体验和感悟中达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和陶冶品德”的三维教学目标,从而促进学生知识的掌握和人格的完善,使他们获得全面发展。诱思探究教学论具有创新性、前瞻性和兼容性的显著特点,它吸收了中国文化的“致和之道”,科学地论述了教学中师生的辩证关系。

  二、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运用诱思探究教学理论

  诱思探究教学理论注重培养学生的生疑、质疑和解疑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做到变教为诱、变学为思、以诱达思,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而作为一门人文学科,语文本应引导教育学生求真、生智和向善,促进学生人格的完整和个性的健康,使他们情感的动力功能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调动并能保持较好的学习激情。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2.1利用情境教学,创设宽松、民主的教学气氛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情境教学,以情激情,以情激趣,创设轻松、愉悦、活泼的教学气氛,为学生营造一个情境交融的心理氛围,培养学生的学习需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在授课开始时激趣设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能够自觉地、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去;同时,教师也可以在重要的或关键的知识处设疑,提供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此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也可以课堂教学结束时设疑,使教学在课堂教学之外得到延伸,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

  2.2通过示范授学生以法,使学生获得体验

  学生往往是从模仿与借鉴开始学习的历程。要想达到使学生善疑这一目的,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示范。教师的示范要从正确的立场观点出发,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学会教材的过程中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培养他们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和发现、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也要使学生获得切身体验。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调动学生的全身活动,促进学生的心灵体验,如鼓励学生动眼看、动口议、动笔写、动耳听、动情读、动脑思,诱导学生在全身的各种体验中去勇于发现、敢于质疑和学会否定,在活动中获得体验,在体验中促进活动。

  2.3注意激发引导学生,积极发挥好探索的作用

  学生的生疑、质疑和善疑的.能力是在教学过程中逐渐培养出来的,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有计划地使由教师自己提出问题转化为由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生疑和质疑,并不断地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而扩展学生的思路,诱导他们开口,并引导他们反复深入地进行思索。这一培养过程是一个从提出单个的问题到提出系列化的问题、从开始提出简单的表面化的问题到能够提出复杂的深刻的问题。同时,在语文教学中也要充分发挥好探索的作用。在教学心理上观察是探索的表现,学生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开始于观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在学生探究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展示经过充分准备的观察对象,诱导学生以此为中心去进行探索——观察,从而开始他们的认识过程。

  2.4充分备课,做好反馈

  在高中教学中教师想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必须备课要充分,这要求教师不仅要备教材、备学生和备教法,还要充分考虑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在备课中教师要努力使教学设计最优化,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并在选择体验形式时注意其形象性和个性化,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充分懂起来。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信息的反馈,及时掌握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并以此来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活动,从而保证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三、教学中运用诱思探究教学理论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运用诱思探究教学理论既是一种探索实践,也是一种在新课标理念下的语文教学更新,对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但教师在教学中运用该理论需要注意一下几个方面:

  3.1注意探究的方法、内容和方向

  探究在教学过程中固然重要,但如果探究的方法、内容和方向不当,往往会取得适得其反的效果。所以,教师必须讲究方法的科学性,内容一定要重点突出,方向也要做到不偏不倚。

  3.2注意“诱思点”的选取

  在教学中教师“诱思点”要有轻有重,努力做到巧妙、合理,在实际操作中还要注意不能将诱思简单地等同于提问。

  3.3注意情境的设计和呈现

  情境的创设有许多方法,但并非所有的都适合语文课堂教学。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基于学生的学习基础来确定教学目标,充分利用好现有的教学资源进行呈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运用诱思探究教学理论,我们既要遵循其客观的规律性,又要注意结合实际教学情况,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巧妙地发挥该理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张熊飞.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M].

  [2]张熊飞.诱思探究教学导论[M].

  [3]李兴莲.运用诱思探究教学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

  [4]《课堂教学策略研究——谈诱思探究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高中语文论文6

  内容简介:本文探讨了高中课文《失街亭》中对比烘托手法的运用,从人物入手,进行了具体的分析,资料详实,论证充分,内容全面。作者认为,正是通过对比烘托的手法,作者才展现了人物各自的性格特征,将他们塑造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关键词:高中语文 《失街亭》 对比烘托 人物塑造

  《失街亭》是《三国演义》里极为重要的章节,也是小说单元中很重要的一课。它有力地塑造了诸葛亮和马谡这两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在一定程度上地体现了《三国演义》常用对比烘托的创作手法的特点。在授课中,如能将这种手法细作分析,与学生一块儿探讨,将会对学生写作文有很好的启示和借鉴作用。笔者通过授课,与学生交流,认为《失街亭》的对比烘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用马谡地急切地想建功与诸葛亮的小心谨慎作对比。探子来报诸葛亮,说司马懿带兵急行,八天即到新城,孟达被杀,张合也引兵出关,阻挡蜀军,这说明敌人来势汹汹,其大将十分厉害,形势紧急,不可小视。诸葛亮针对这个情况,进行了周密地策划,反复地说明了街亭地重要性,指出那里是蜀军的咽喉之地,丢了它,等于全军完蛋了;并且让马谡写下军令状,让他思想上警醒,不要麻痹轻敌,而且还让素来谨慎小心地王平协助马谡;还有就是对安宫扎寨之法和画四至八道地理形状图本都作了详细地安排。这一切,都表现了诸葛亮作战小心,安排周密,用人谨慎的性格特点。而作为对比地另一面的马谡呢,却急切地想建功立业,诸葛亮问谁敢带兵去镇守街亭,话音未落,别人都还在沉思默想,马谡就半路杀了出来,大声地说道“某愿往”,可见他为了立功,并没有想到街亭如何地难守,魏军大将如何地勇猛,通过对比,显出了他莽撞的性格特点。

  二、用王平的沉稳冷静来与马谡自大狂傲作对比。到了街亭这个地方,本应该详细地查看地形,排兵布阵,而马谡来却带着王平“看了地势”,仅仅是“地势”,就发表了一番自大轻敌地言论,不把诸葛亮放在眼里,说什么丞相过于小心,小小地街亭,不必兴师动众,劳累安排;并且炫耀自己,说诸葛亮一切重要的军事谋略都要向自己请教,自己谋略超人;又凭着自己的“饱读兵书”,引经据典,卖弄学问,说什么兵法云“凭高视下,势如劈竹”,什么孙子云“置之死地而后生”,自己山上安营,一旦魏兵来到,士兵无路可逃,就可以勇猛地冲杀下去,将魏兵杀得个片甲不留,一幅孔夫子迂腐的形象,全身都冒着“死读书”的酸臭气;而且在分派士兵的时候,他还说等自己破了魏兵,到丞相面前王平不能分得功劳,自以为打败魏兵不废吹灰之力,轻敌的模样显得幼稚可笑。而作为对比面的王平呢,却显出冷静沉稳的一面。诸葛亮在他们出发之时,安排他们在当道下寨。到了街亭,查看过地形后,王平便全力坚持这一意见,反复地劝说马谡听从安排,不搞“创新”,万事小心为妥,不得违背丞相之意。在马谡一意孤行地情况下,他还带领五千兵离山十里下寨,以作补救,并且星夜差人去禀告孔明,详细地说明了安营情况,备极小心。

  三、用司马懿的小心谨慎与马谡自大轻敌作对比。司马懿是个智谋之人,早就料到诸葛亮可能要先去镇守街亭,本来打的主意是按兵不动,所以当他的次子司马昭回来禀报,说街亭有人驻守后,他便只有感叹赞扬诸葛亮的份了,称道诸葛亮是神人下凡,自己不如诸葛亮;当儿子笑着说街亭易取后,他犹自不敢相信,说“汝安敢出此大言”,指斥儿子不该说大话;听完儿子的一番解释后,他大喜过望,但还认为这是天赐良机,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为了去攻街亭,作到万无一失,他亲自带兵去查看地形,先是更换了不容易暴露自己的衣服,然后带看一百多骑兵保护身家性命,在查看地形时,他像法医解剖一样,看到清清楚楚,完完整整,先是冒着生命危险“直至山下”,再是不怕浪费时间“周围巡哨了一遍”最后才高高兴兴地回去了。这一切,都说明了司马懿这个人不敢轻敌,做事小心,面对诸葛亮的大军,他如履薄冰,如临深渊。而作为对立面的马谡呢,明知司马懿来到了山下,却不发一枪一弹,任他观察得仔仔细细,明明白白,而且还口出狂言,说司马懿如果想活命,就不会来围山,倒像是让司马懿来围山进攻自己一样。看来,马谡不是在真刀真枪地打仗,而想是在演习一般。如此代估敌人,轻视敌人,失败也就成了注定的命运了。

  四、用诸葛亮的看似慌张与他遇事镇定来作对比。街亭失守了,消息报到诸葛亮处,让他极为吃惊。小说中写王平的图本送到后,诸葛亮赶快唤入,迫不及待地就放文书的桌子上看了起来,结果是拍案大惊,显出是十分慌张,让人以为大祸临头的样子,说了句“马谡无知,坑陷吾军矣”,“坑陷”二字,好像是说完蛋了一样,结果肯定是全军覆没。等他将安营之法一一地告诉杨仪,想让他去挽救败局时,传来消息说街亭、列柳城全部都被敌人占领了,孔明听了后如大祸临头,仿佛到了地狱里一样,“跌足长叹”,说“大事去矣!”这“跌足”意思是跺脚,想一下诸葛亮的一直以来的伟大形象,在草船借箭的`时候,在舌战群儒的时候,在兵临城下的时候,哪次不是“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地从容自若,游刃有余,现在,竟然也有了跺脚之时。这一“跺脚”不禁让读者想到,蜀军已经无路可走,只剩一条死地了。后文呢,则正好相反,写了诸葛亮的一大段安排,表现了他的从容对敌,章法不乱。他安排关兴、张苞去虚张声势,吓退追兵,仍然巧施计谋;让张翼去修理剑阁,令交通无阻,为撤退作好地准备;密传号令,教大军暗暗收拾行装,以备起程,不惊动魏兵;让马岱、姜维断后,为撤退赢得宝贵的时间;并且还差心腹人,通知天水、南安、安定三郡的官吏军民皆入汉中,保存实力,看得长远;又遣心腹人搬取大将姜维的老母亲,送入汉中,不留下人质,不让司马懿挟母亲以令姜维,事无巨细,考虑周全。在这一细节中,作者先写“大难临头”,再写从容不迫,在对比中说明了诸葛亮非等闲之辈,有超人之处。

  五、用重奖赵云与严惩马谡作对比。赵云逃了回来,虽然说是打了败仗,但没有一个士兵伤亡,也没有一马死去,而且辎重等东西,毫无遗失,为了鼓励士气,诸葛亮重赏了赵云。诸葛亮先是知道赵云胜利完成任务后大喜过望,亲自带着众位大将出帐相迎,好象接待外国元首一样;接着急忙扶起赵云,“执手而言”,“执手”,就是携着手,一般是很亲密地人才有如此举动,现在,诸葛亮“执”赵云之手,说明他认为赵云确实是自己的左膀右臂,不可缺少;对于赵云的出人之处,诸葛亮并没有直接道出,而是故设关子,问众人原因,让众人知道赵云“独自断后,斩将立功”,实际是树立榜样;对赵云地评价,诸葛亮只有三个字,“真将军也!”,将赵云推到称赞的顶点;对赵云不仅有精神地赞扬,还有物质奖励,而且还包括其士兵,文章写诸葛亮取“五十斤”以赠赵云,又取绢“一万匹”赏士兵,这在打了败仗的情况下是很少见的待遇。而对马谡呢,作者却写诸葛亮对他严加惩处,其中一些神态的描写极其形象,如“变色”,就是变了脸色,以前,诸葛亮把马谡当成兄弟一样,现在却是“大义灭亲”;“叱左右推出斩之”,“叱”,大声地喝道,执法严明,说“斩”就“斩”,绝不手下留情;蒋琬劝说诸葛亮不要杀了“智谋之臣”,诸葛亮虽也知道现在自己人才难找,杀了可惜,但他还是抬出孙武,议论一番,流着泪将马谡给杀了,可说是秉公办事,为正军法。小说中,作者对奖惩都详细叙述,无非是为了表现诸葛亮赏罚分明的性格特点。

  《失街亭》短短地一篇小说,运用对比就这样的明显,这样的精到,恰当地展现了人物各自的性格特征,将他们塑造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作者真乃“大家风范”也。

高中语文论文7

  一、加强积累,梳理文言现象

  高中语文课本中的文言文一般篇幅较长、难度较大,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的用法更多,所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不断积累。文言知识的积累是学习文言文的第一步,教师要教给学生积累的方法,分门别类、逐课归纳。文言知识的不断积累可以帮助学生在阅读中扫清障碍。在高一年级,教师需要加强对每一课文言现象的梳理和积累,适当时候还要补充简单的课外文言文,帮助学生夯实基础、提高能力。文言现象包括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学生要自主梳理,最起码要把每一课的文言现象都找出来。掌握了某一课的文言现象,学生对该课的文意也就清楚了。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行背诵,效果当然会更好。此外,还有文言习惯用语、古代文化常识及一些固定的句式等,都需要学生归纳整理。如苏教版《始得西山宴游记》一课,通假字很简单,只有“僇”和“趣”两个,但是词类活用和古今异义词特别多。在词类活用中,形容词用作名词的有“穷山之高而止”的“高”,“萦青缭白”中的“青”和“白”,“自远而至”中的“远”;形容词作动词的有“穷回溪”的“穷”(走到尽头),而“始指异之”的“异”(以……为异)属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状语的有“日与其徒上高山”中的“日”(每天),“箕踞而遨”中的“箕”(像簸箕一样)。由此可以联想到以前学过的《小石潭记》中“斗折蛇行”中的“斗”和“蛇”(像北斗星一样、像蛇一样),《狼》一课中“其一犬坐于前”中的“犬”(像狗一样)。学生在归纳整理的时候,可加深对词类活用的理解,这有助于学生在文言文阅读中掌握词性的变化。此外,本课还有很多省略句、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等,学生在积累中可以不断提高对文言句式的熟悉程度。

  二、自主阅读,摒弃课下注释

  文言文的阅读难度很大,学生在疏通文意的时候一般靠的是课文下面的注释。但是课下注释中没有的词语,学生便不知其意,需要教师逐字讲解,所以教师在教文言文单元时总是很累。教师在讲台上讲解翻译,一厢情愿地进行“灌输”,部分学生在下面记笔记也忙得不亦乐乎,但学生其实并没有多少收获,最后还是要机械地背诵、识记。这样的学习方式,师生都很辛苦,学习效果当然不会太好。其实,教学文言文不妨摒弃课下注释。课堂上,教师可让学生每人准备一本《古代汉语词典》和一本《现代汉语词典》,在学习时查找课本注释中没有的词语,这样,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感知和需要自主解决疑难。学生在查找的过程中还可以举一反三,积累更多的“一词多义”。然后,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不带注释的“裸文”,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文言知识积累去解读文章。学生面对没有任何提示的文言文,只能去查找工具书。学生自主解决文章里的重点字词,就能把教师从繁重的教学任务中解放出来;教师有了更多的时间,就能为学生精选适合阅读训练的文言材料,并做好进一步指导学生自主阅读的准备。如在教学苏教版《廉颇蔺相如列传》时,教师可以把没有课下注释的原文直接发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疏通文意。学生对这个小故事早有了解,所以在自主阅读的时候难度并不大,只有几处句式搞不清楚,如定语后置句“求人可使报秦者”,状语后置句“①拜送书于庭②以勇气闻于诸侯③设九宾于廷④会于西河外渑池”等。学生通过分析,可以明白状语后置句的固定用法,有助于日后的文言文阅读。

  三、提高难度,凭语感断句读

  经过一个学期的积累,以及一个学期的“裸文”解读,教师就可以尝试让学生阅读“无标点文言文”。在高二的语文教学中,教师每周要抽出固定的时间进行文言文阅读训练。课堂实践表明,学生对这种训练还是很有兴趣的。学生根据以前的`文言积累,能够比较准确地断出“句读”,当然也有很多学生闹出断句笑话,将语义完全弄反了。学生对“无标点文言文”断句后,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出示加好标点的原文,让学生自行对照,统计出自己断句的正确率。只要每次断句的正确率不断提高,就说明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在不断提升。文言文阅读中,正确断句需要培养较好的语感,而语感培养的最佳途径就是大声朗读及诵读。教材内选用的课文都是名家经典,如《师说》《六国论》《阿房宫赋》《离骚》《鸿门宴》《秋声赋》《滕王阁序》《兰亭集序》等。背诵这些名文不但可以培养语感,积累文言知识,还可以陶冶情操。学生背诵得越多,语感就越强,在阅读文言文的时候难度就越小。

  四、学会赏析,理解深层含义

  文言文教学的重点在于能够领悟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课堂实践表明,只有从整体着手,才能引导学生领略文言文的思想内涵和情感魅力。文言文虽然形式多样、内容庞杂,但是在赏析的时候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赏析文言文,应多从语言、内容、主题、写作手法上去分析。教师要以教材选文为例,教会学生赏析的方法,感悟文言文丰富的内涵。苏教版高中语文课本中王勃的《滕王阁序》值得细致赏析。本文将写景叙事融为一体,多处用典,以古喻今,字里行间包含着作者的复杂情感。疏通课文大意以后,教师可带领学生从整体上赏析文章。从语言来看,词藻华美,语义丰富,如“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写出了色彩变化之美,呈现了秋景的色彩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更是千古绝唱,写尽青天碧水、天水相接的绝妙;而“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则警示着无数怀才不遇、身处逆境的“失路人”。学生在赏析解读这些名句的时候,收获的不仅仅是文言知识,更重要的是获得了精神的陶治。

高中语文论文8

  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最大的转身就是开始意识到教学的主体性,教学更注重学生的探究与思维能力发展,更关注激励、唤醒等方式。笔者在这里将要和大家共同探讨微探究教学。所谓微探究教学是指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从“微”处着手,以小化大或化大为小,见微知著,唤醒自我,从不同视角欣赏文本。本文以《陈情表》的课堂教学实践为例,浅谈微探究教学在实践中的运用与探索。《陈情表》为西晋李密写给晋武帝的奏章。文中叙述祖母抚育自己的大恩,以及自己应该报答祖母的大义,除了感谢朝廷的知遇之恩以外,又倾诉自己不能从命的苦衷,真情流露,委婉畅达。该文被认定为中国文学史上抒情文的代表作之一,如何引导学生领略该文陈情艺术的“绝妙”是一大难点。微探究教学应遵循的一般原则是目的性、创造性、启发性与适切性。基于此,笔者在探究《陈情表》陈情艺术的“绝妙”时精心设计“微问题”,层层深入,点燃学生思维之火,巧解文本难点。

  一、“一叶知秋”细品味,一石激起千层浪

  第一课时后,学生借助工具书已大致了解了本文是李密在忠孝难两全的情况下写的文章。但是怎样从文本阅读得出这个结论也是颇费脑筋的。笔者在教学中借“微”问题作大文章,从小切口进入,牵一问而动全文,激起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和热情,让阅读既不脱离文本,又能高于文本。文言文中不乏古代官职与人名的合称,例如《五人墓碑记》中有“贤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吴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长姚公也”;《梅花岭记》中有“督相史忠烈公知势不可为”,这些都是官职与姓名等连用,而《陈情表》却有“前太守臣逵”“后刺史臣荣”这样看起来莫名其妙的组合。于是可以以此设置问题进行探究。微探究问题设置:这里的表达与惯例相比多了一个“臣”字,李密这样写用意何在?微问题一出,学生才惊觉这个表达确实特殊,他们不自觉地把这句话又读了数遍,然后开始各抒己见:生:这句话如果老师不说,我也没觉得特殊,就是读起来拗口一点,现在一说还真的特殊,太守、刺史本就是官职,再加个臣,太守臣,刺史臣,底下的注释中也没出现这个“臣”字的翻译。生:我发现一个问题,整篇文章李密都是自称为“臣”,现在又在他们的官职上加个“臣”,这中间是不是有关联?生:“臣———俯首称臣”,经过大家的议论我突然想到了这个词,这是李密在表明态度。生:对,李密想说自己和他们一样都是皇帝的臣子,愿意接受晋武帝的统属。生:原来李密心思缜密到这个地步啊,望尘莫及!(整合学生的发言)教师总结:李密作为一个旧朝遗臣,身份尴尬,其心思缜密、言语谨慎,从此例可见一斑。“孝情”是可以光明正大放到台面上的,可“忠情”对于李密来说确实是一个说也不是、不说也不是的难题,李密仅凭一个“臣”字就解决了难以言说的“诉忠情”。

  二、“步步为营”巧设疑,吹皱一池春水

  (一)问点“独创”,激起探究欲望

  李密在文章开头极力陈述自己进退两难的处境,在第三、第四段用说理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忠孝抉择”,也就是只能先尽孝再尽忠。微探究问题设置:将本文的第三段和第一段互换位置,先说理后言情可不可以?生:我觉得也可以,先给晋武帝戴上高帽子,把不能尽忠的理由充分表达出来,再展现自己的现实处境,也未尝不可。生:我觉得不可以。在晋武帝面前,李密最合适的'方式就是打感情牌。先动之以情,博得同情,然后才有机会说理。生:我觉得从人的认知顺序来说,还是先谈情比较好,正如妈妈要跟你讲大道理的时候,往往先用情作铺垫,然后一切就水到渠成了。(整合学生的发言)教师总结:全文首先陈述个人悲惨遭遇及家庭凄苦,突出自己与祖母的特殊关系,作为陈情的依据;继则写自己愿意奉诏,但又以祖母病情日笃来博取晋武帝同情;再则抬出以孝治天下的大旗,恳求准如所请;同时更表明自己心迹,排除了不愿出仕的政治因素;最后提出解决矛盾的方案。全文构思缜密,脉络分明,具有很强的逻辑力量。这个微问题在设置时,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阅读全文,对文本有一个整体的认知,把握文章结构,知晓作者的写作思路。问题设置的难度不是很大,与第一课时的关系也较为密切,对于学生梳理课文脉络、完成知识建构帮助较大。

  (二)问点“留白”,插上想象的翅膀

  微探究教学过程要充分体现教学组织者和学习者不竭的创造潜能,教师要利用教学契机,以新颖的视角创造性地设置微问题,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微探究问题设置一:“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这个三段论式的推理,其大前提是“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其小前提是“臣孤苦,特为尤甚”,两者都已具备,可结论却没有说出,你能把李密真正想说的话补充完整吗?生:这很简单,大概意思就是说在这样一个以孝治天下的朝代,我的情况又是如此特殊,所以我因为要尽孝,不能出来当官。微探究问题设置二:李密为什么不把这个结论直截了当地说出来,而是宕开一笔,写自己少仕伪朝的事呢?生:肯定是说不出口,这件事只能让晋武帝意会,不可言传。生:这两个理由虽然冠冕堂皇,但不是无懈可击。毕竟他曾经也是在蜀汉当官的,能在蜀汉当官,为什么就不能在晋朝当官呢?生:在蜀汉当官是李密不可回避的历史,与其被晋武帝提及,不如自己主动谈及,还显得落落大方,而且在文中李密把蜀汉称为“伪朝”,也是跟历史划清界限的表现。在学生七嘴八舌的讨论中,答案的生成往往也是水到渠成。这样的微问题,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在积极体验中完成认知的飞跃,获得更深层的阅读体验。

  参考文献:

  [1]冯为民.高中语文微探究教学论纲[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xx(1-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xx.

高中语文论文9

  1、纵然谄媚诬蔑视听,也不随其流扬其波,这是执着的选择。

  纵然马革裹尸,魂归狼烟,这是豪壮的选择;

  纵然一生清苦,终日难饱,也愿怡然自乐,躬耕垄亩,这是高雅的选择。

  在一番选择中,帝王将相成其盖世伟业,贤士迁客成其千古文章。

  而我选择了(填写话题关键词)

  2、(话题关键词)是千里大堤一沙一石的凝聚,

  (话题关键词)是春蚕吐丝一缕一缕的环绕。

  (话题关键词)是远航船的帆,有了帆,船才可以到达成功的彼岸。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文天祥的选择;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是谭嗣同的选择;

  宁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是朱自清的选择。

  而我的选择的是(话题关键词)

  3、歌德说:我一生基本上只是辛苦工作,我的年表就是最好的说明。

  康德说:人就是不断地进行创造性的工作,工作是使人得到快乐的最好方法。

  爱因斯坦说:只要有一天你得到一件合理的事情去做,从此你的工作和生活都会有奇异的色彩。

  一个普通人说:我们注定要终生吃苦,我们注定活得不轻松,但我们应该(话题关键词)

  5、盈盈月光,我选一杯最亮的;落落余辉,我拥一缕最暖的;灼灼红叶,我拾一片最热的;凄凄芳草,我摘一束最灿的;漫漫人生,我要采撷世间最重要的(话题关键词)

  诚实守信,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千百年来,人们讲求诚信,推崇诚信。诚信之风质朴醇厚,历史越悠久,诚信之气越充盈中华,诚信之光越普照华夏。诚信早已融入我们民族文化的血液,成为文化基因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诚信》

  6、青春,是三月争奇斗艳的花朵,是七月缤纷的太阳雨,是十月灼人的红叶;是喷雾的旭日,是竞发的百舸,是搏击长空的雄鹰;是弹着欢乐的琴弦,是一路坎坷,一路执著地奔向大海的小溪,是挺直了躯干,舒展了满怀的葱茏,热烈地拥抱蓝天的白杨(排比点题铺排文气)

  7、种子冲破岩层的禁锢影响;迎向光明;雄鹰风暴的阴遏影响,飞向云霄;骏马突破缰绳的`束缚影响,奔驰原野;海燕则冲向更猛烈的暴风雨。《自由》

  8、春风从湖面上走过,留下浅浅涟漪;阳光从云层中穿过,留下丝丝温暖;岁月从树林间飘过,留下圈圈年轮。我从人生这条时而平坦时而崎岖的道路上走过,留下的是对自己喝彩的声响。为自己鼓劲,采摘成功的果实!

  9、一星陨落,黯淡不了星空灿烂;一花凋零荒芜不了整个春天;一水消逝,干涸不了整条河流。在我们面对失败时,为自己鼓劲,探寻成功的钥匙,在我们喜获成功时,也要为自己鼓劲,去感受生活全新意境!

  10、如果说成功是那阳光照耀的顶峰,到达成功的路途中就一定布满荆棘、陷阱。要到达成功的光明,就一定要忍受独黑暗。在艰难的夜里,只有那些始中为自己鼓劲的人才能到达胜利的终点。

  为自己鼓劲,是一种自信。了解自己的才能,坦然对面对生活,你会发现自己的心胸能包容得更多。

  为自己鼓劲,是一种成熟。当我们不再一味依赖他人,敢于勇敢地走自己的路,我们就能大声说:“我是最棒的。”

  为自己鼓劲,是一种对生活的希望。只要心中有成功的灿烂,只要前面还有路,我就能踏实地迈出每一步。

  我想知道,你开始为自己鼓劲了吗?

  11、落日斜晖,落不尽散在佛前的焚香,清墨素笔,绘不出我予你的思念悠长。距离那么远,心却那么近,望你身在天涯,想你心在咫尺,丝丝情愫化作点点相思泪,滴落在知音的弦上,一梦天堂,一爱天荒,从此三生石上,只等你来……

  12、如果深情是蛊,我却已为你中了百年的毒,如果爱你是罪,我早已为你犯了千年的罪。

  13、红尘如烟,梦一般,风一般,真真假假早已分不清,分不清你在梦里抑或梦外,梦里是你温柔的眼,梦外是你挚热的心,于是乎何必分清?我在佛前苦苦修炼只为换得一世相守的缘,却无意落入你的凡尘,从此再没能走出你的似水柔情,为你沉沦,为你倾城。

  14、“今日边夷与君会,相知撼千古。”我荡漾在波心,泛起蓝生生的水烟圈;你素手锋芒,门楣顾盼,暗夜留香。少时生涩的愁啊,一半为相思,一半为洛水;一半是你,一半是我。为你,孤独之上没有更孤独。为你,寂寞之上没有更寂寞我情愿身披剑寒,背水一战,与半个江山只为你柔媚浅笑。

  15、阡陌红尘,飘落了谁的等待。曾在千年树下等候,只求你回眸一笑,曾在菩提下焚香,只为等一世轮回的相遇。阡陌红尘,终究一场繁花落寞,回忆在岁月中飘落了谁的眼泪。如烟的往事,不知谁飘落了谁的相思,如梦回忆,不知谁飘落了谁的等待。

  16、有人问,江山与美人哪个更重要?我要说红颜与天下,这是不能用来比较的。自古才子风流,少年不知愁,拟把疏狂图一醉,宁要美人不要江山。

  17、岁月浮沉,千年岁月,千年的等待,三生的浮沉,我如一个过客欣赏着人间的几多忧愁,几多变故,从古到今,几世轮回都以成为历史,经历着三世的悲酸苦痛,我只能看不能言,我用三世悲苦换来这一世的机遇,这一世的爱恋,我用三世换来这一世的姻缘,这一世的相守!轮回岁月几红颜,眼花瞬间成桑田。彼岸灵花常开,燃的是我孤独的灵魂,奈何滚滚阻的是我无尽的想念,三生石压的是我未尽的执着!

高中语文论文10

  一、多媒体教学的利弊分析

  1.多媒体的正功能分析:

  突出重点、难点,形象生动地讲解知识。多媒体超文本的优势不仅可以让知识的讲解变得形象生动,还能给学生提高灵活多样的认知途径,师生共同参与互动过程,也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趋向主动、积极。

  2.使用不当可能会导致的负功能:

  (1)分散学生注意力,降低课堂效率。多媒体设计过于花哨,大容量、快节奏,可能会使演示功能加强,减少师生之间的互动和学生的思考,导致偏离课堂预期目标的不良后果。(2)增加教学的备课负担和讲课压力。很多老师尤其是对新技术接触不多的年长教师,对多媒体的运用难以有准备的把握。课件设计出来后是固定的,师生被课件牵着走,灵活改变就变得困难。

  二、多媒体下高中语文教学措施

  本着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加强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原则,我在实践的`探索道路上摸索出自己的经验,以下是措施分享:

  1.多彩课件驱乏味,任务分层提效率

  日常授课是最常见的重要板块,对待这一课型下老师需要借助备课和实讲去糅合黑板、多媒体这两种教具的优势,既驱除黑板的乏味,又能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提高教学效率,挖掘学生的各种潜能。在备课环节要根据每课教学目标和学生能力薄弱环节来设计丰富多彩的课件,任务分层中每节都通过“预习问题、自主探究、互助讨论、老师答疑解惑、当堂巩固”五大步骤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并依靠自己的预习、研究、思考等过程来加深对课外的理解,而老师答疑解惑还可以给学生留有发散思维空间,也可以根据教学时生成的资源,加以有摒弃、有互动的灵活处理。这样,多媒体课件制作就完成了激发学生反思、表现力和学生兴趣的同时,还借助重难点分明、层次递进的教学分层任务计划得到了高效率课堂效果。如在讲《我与地坛》课程时,因为部分学生对作者生活年代的地坛不熟悉,也不明白其背景,于是我借助多媒体首先展示了作者“成名时已经丧失了最亲近的母亲”的背景,再让大家以一个残疾人的同感心理去感情化地初读课文,且布置预习任务“探究我、地坛和母亲三者之间的关系;找出可以表达作者对生死、亲情的感悟的句子且有自己的体会;谈谈你读后心中的地坛,可手绘或写诗等多样化形式进行表达”。初读后接着让学生聆听多媒体里的范读来体会是否感受到了作者的寂寥、苦楚。最后讨论环节,让大家谈谈自己是否有同样的经历,或者说说你对生死、成就、亲情的看法。环环相扣的多媒体图片强化学生对新知识的认知,而老师的边将边总结,增强师生互动程度和自学性、启发性。

  2.教学结构合理,学生潜力开启

  一个丰富且成功的课堂绝不是教师的一言堂,而应该是学生多感受、多说、多体会,并且老师可灵活运用适当教学法的课堂,所以我常根据课堂需要,将课件中出现讨论、辩论、设疑、视频观看等环节,从不同角度刺激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自主探究。

  3.丰富资源入课堂,博闻强记多途径

  语文是一门实用性和丰富性较强的学科,只有平时积累做到“胸中有丘壑”,才能实现知识的迁移与活学活用。因而多媒体使得课内外活动变得丰富多彩。如教师可组织课外读物分享课,黑板列出活动口号或节目单,提倡把所读过的内容改革成小品汇演、快板讲故事,也可以进行诗歌朗诵、读后感叙说等多种形式,借助多媒体设计提供伴奏、图像的帮扶,使活动趣味化和生活化。如在《雷雨》的学习可进行影视欣赏“;在演讲厅”的单元学习时,老师可借助多媒体展示演讲的技巧,包括语速、语气、停顿、感染力、微表情,再进行分组加以现场演习,关注、鼓励内向和胆怯的学生改变自己,学有所用、学有所进;而《兰亭集序》在学习之前进行真迹图片的播放,更能刺激学生对古人的敬佩。总之,老师在运用多媒体的时候要牢记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出发点,结合传统教学的优势真正做到扬长避短,使多媒体发挥出更多的正功能。

高中语文论文11

  一、以生为本,转换情感角度

  以生为本,转换情感角度,这是近年来中学教学中的一个跨越,也是一个重大的进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就必须要重视对学生情感素质的培养,切实转变教学观念。一方面,要变知识的单一传授为知情并重,有效扭转只重视语文知识传授、轻情感素质培养的教学现状。传统的教学理论,忽视了学生心理发展的整体性,情感因素没有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教师备课中情感因素可有可无,即便有也很难看到有具体的措施落实。课堂教学基本按教学内容组织实施,很少考虑到学生的情感需要,对学生的评价依然看重最终考试成绩,忽视对情感因素的评价。另一方面,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目标观,变学生的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造精神,激发和利用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积极情感因素,增强学生学习的原动力、主动性和目的性,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和情感素质、通过情感教学来实现语文教学中的师生共同参与并和谐发展。因此,教师应把学生看成是参与语文各种学习活动的主角,只有师生之间相互尊重、合作互助,才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应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关注其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因素和情感体验,而不是学习的结果。教师还应及时纠正学生学习方法的偏差,指导学法。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有效的学习策略,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尊重个性,消除情感障碍

  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有自己的个性,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尊重个体差异。鉴于语文教学的特殊性,部分学生学习成绩相对偏低。其原因主要有:语文本身固有的学习困难;对学生过高的学习要求以及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教师教学存在的问题;学生自身的某些不良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等。因此,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的'组织、任务的设计以及教学活动的安排都要符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遵循语言学习的规律,力求满足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措施来消除语文学习困难学生的情感障碍,帮助他们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和目标,根据学生的程度和水平布置难度相对较低的任务,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准备,启发学生自己纠错,对于他们的点滴进步进行放大表扬,在学习方法上多加指导,告诉他们如何培养自学能力。尊重学生差异,对语文学习困难学生应适当降低要求,帮助他们找出学习的困难,分析困难的性质和程度,引导他们把失败归因于努力因素,并在课堂上多为他们创造体验成功的机会。只有他们掌握了有效的学习方法,他们学有成效,才能建立学习的自信,才能坚持学好语文。

  三、和谐关系,营造情感氛围

  语文教学的过程是人与人之间进行思想、情感、信息交流的过程,是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际活动来认识语文、掌握语文的过程。有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就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挖掘学生学习语文的潜力。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基础是教师应该实施爱的教育。一个语文教师要想在教学上获得成功,除了对教育事业,对语文这门学科有一种执着的爱,还必须以自己真挚的爱,增进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拉近彼此的距离。尊重学生的自尊心,从而使学生产生亲切感、信任感,并据此唤起学生对老师的爱,进而将这种爱延伸为对语文这门学科的好感,最终从这种好感中培植出对语文学科的兴趣。正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了解每位学生,尊重和理解学生内心世界的态度,用愉悦的神态、期待的眼神和亲切的话语来创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多使用亲切的鼓励性的课堂语言,走到学生中间,与学生平等对话。教师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即兴表演,演讲等多种形式,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让他们在轻松和自然的状态中互学互助,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四、树立自信,培养情感关系

  语言焦虑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焦虑,而是学生因为害怕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出现语言错误而产生的。焦虑是影响语言学习动机以及学习成绩的主要因素之一。导致焦虑的原因可能是学生的个性特征、学习方式或教学方法的问题。比如,学生自尊心的强弱,本人或他人对自己语言学习能力的评价,对学习过程中出现的语言歧义的容忍程度,学生的冒险精神和竞争意识等都认为与焦虑程度有关。教师和学生对学习的不同认识也可能导致焦虑。比如,教师对语言规则过分强调,对语言准确性的过于苛刻等都有可能使学生产生过高焦虑。教师应了解学生产生焦虑的原因,消除其产生焦虑和恐惧的因素,树立自信,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激发学生勇于进取大胆创新的意识。

高中语文论文12

  论文关健词:高中语文 课程改革 问题意识 方法探讨

  论文摘要:在新课改理念下,高中语文教学应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本文从突破体裁、学科观念,做到课内外、集体与个体、固定组合与自由组合相结合,开展对问题速度、深度和广度的比赛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对话、合作、探究、交流”已成为现代教育的主导理念,而新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则明确指出:“适应时代需要,调整课程内容和目标,变革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构建具有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的高中语文课程。”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怎样变革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采取多元性的发展评价,承认学生差异,使学生有期待学习,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的过程,促进学生有个性地发展,无疑成为语文教学的“核心”,而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则无疑应成为核心的切入点。本文试对高中语文课程改革与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方法和途径作一探讨。

  1指导学生“三个突破”划突破体裁

  高中语文课程有五个系列: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文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等,对于不同的体裁文体,从教到学往往有一定的操作方式,常常易使学生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和“问题模式”。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必须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体裁文体的樊篱,开放性地思考和探究问题。当然,在突破体裁,指导学生思考问题时须注意对体裁的区别,不同类型的课文之间存在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上的差异,有的重在实际操作,有的重在发挥联想和想象,有的重在思辨和推理,要注意寻求适应的引导方法。对体裁的相通性,要竭力去挖掘,甚至也可以突破体裁的固定思维而寻求逆向的思考,对比性思考,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以激起学生的思考问题、探究问题的欲望。

  1。2突破学科界限

  高中语文课程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切忌“学科本位”。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更不能把问题禁锢在“学科壁垒”之中。否则,划定了“势力范围”的问题,无法激起学生的兴趣和想象力、求知欲、进取心,更无法使学生成为自主选择、自我规划、主动学习的独立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应用,加强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联系,加强与其它学科的沟通。在指导学生思考问题时,应拓展思维,引导学生跨学科思考,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去挖掘问题,把语文学科变成“普遍联系”之一环和一个引领问题的起始,与其它学科互补互动,为学生学习创设开放的问题空间,以充分激发学生的问题潜能。

  2要求学生“三个结合”

  2。1课内外结合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课堂无疑是主渠道,但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它必须与社会发展相联系,必须与学生的认知相联系;理解性、探究性、应用性决定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必须课内外结合起来。这种结合,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进行:一是课外课程资源的利用,要充分利用学校图书室、宣传橱窗、文化长廊等,延伸学生对课内问题的思考,使这种思考能向纵深探究和发展。二是校外课程资源的利用。学校之间的课程资源的互辛为学生思考问题提供了哲哩于,使这种思考极具可比性。这既有间接经验转为直接经验的思考,更有“理论问题”与“现实问题”的接轨而产生出的“问题火花,这对“问题”的启发意义是深远的。

  2。2集体与个体结合

  高中课文课程比较注重共同基础与多样性相统一的原则,使全体学生都获得必需的语文素养。按照新的课改理念,它还必须顾及学生在原有基础、自我发展方向和学习需求的方面的差异,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必须充分注意到这一点。教师要根据课文内容或以集体为单位,如四人小组、八人小组探究问题,或以学生个体为单位思考问题,以达到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目的。一般来说,篇幅较长,涉及面较广的课文可采用集体方式,集体内部可做适当的分工。篇幅较短,涉及面较窄的课文可采用个体方式,对个体要提出明确要求。 2。3固定组合与自由组合结合

  高中语文课程比较注重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学生对语文教育有不同层次的`期待。在语文教学中,将固定组合与自由组合结合起来,这种组合可相对稳定,也可随时变化,完全取决于学生的“爱好”或“特长”的不同。这种合作思考、探究问题使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搜集、处理、利用信息,有利于学生在互动中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因此,要多鼓励学生在个人钻研、深入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讨论,善于倾听,学会沟通,学会协作与分享。

  3鼓励学生“三个比赛”

  3。1比赛速度

  比赛速度即培养学生的“问题效率”意识。鼓励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章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根据语境,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对问题作出较为合理的阐发。方法上,一是定时,即在规定时间内比赛提出的有效问题的数量。二是定量,即规定问题的数量而比赛其所花费时间之长短。不论何种方法,都有利于培养学生阅读的速度、阅读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敏锐的思维能力,逐步养成严谨、求实的学风。一般来说,这类比赛以个体为宜。

  3。2比赛深度

  比赛深度即培养学生的“问题质量”意识。鼓励学生注意个性化的思考,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创造性的阅读和理解,充分发挥想像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深度的评判可以从两方面进行:一是所提的问题与古今结合对比、中外结合对比的深度。二是所提的问题的新与奇,问题的深刻或符合逻辑或出乎意料。深度问题的比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思维,一般来说,这类比赛以个体为单位或以组合方式为单位均各有优越。

  3。3比赛广度

  比赛广度即培养学生的“问题范围”意识。一篇文章,容量往往是很大的,从字、词、句到篇章结构,从作家作品到育人功能,从古到今,从中到外,从应用到审美,到与科学进步的联系,与其它课程的沟通,从自然到社会到人生、、、、、、开展广度问题的比赛,使学生将语文学科与其它学科自然、和谐地融合,充分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人文性相结合的特质和实践性、综合性相结合的特点;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知识积累,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使学生的思维之路不受学科的禁锢。同时,还有利于提高学生语文综合应用能力。一般来说,这类比赛可以课内外结合,以学生的组合方式进行,这样更有利于调动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

  4结语

  新课标指出:“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都是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能力发展程度”。传统语文教学的理想状态是将学生教得没问题,而现代语文教学的理想状态应该是使学生充满问题,把课堂变成“问题场”,通过“场”的引力凝聚问题智慧,使问题成为对学生学习的引领和评价的重要方式,使单一的语文知识学习变成“探究、交流”问题探索过程,使学生在问题的探索过程中提高语文素养。

高中语文论文13

  【摘要】目前的高中教育体系中,高中语文中听说读写是高中生必须要掌握的四项基本能力,而阅读在教材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提升学生的知识阅读量,对于阅读的内容要进行精选,提高阅读的质量。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更有利于高中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促进作用。所以,对于高中语文的阅读教学工作要加以重视,并在学生阅读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可以开展阅读活动,有利于高中生在阅读教材之外对于课外知识的阅读,陶冶阅读情感。

  【关键词】高中语文;拓展阅读教学;策略

  阅读可以说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在高中教育阶段中可以开展阅读教学活动,一是与当前的新课改背景、素质教育交相辉映;二是在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拓展知识阅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有利于学生获得丰富的知识,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让学生在阅读中情感得到熏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学习态度。因此,开展阅读教学活动,使教学效果得到提升,是当前高中教师需要思考并加以实施的问题。

  一、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开展阅读活动

  当前的教材大多都遵循“一纲多本”的指导思想,教材的内容极为丰富,通行的语文教材都蕴含着深刻的价值意义。且选入的内容都是经过精挑细选,有着较高的教育价值。符合现代学生的发展水平,是高中生语文阅读的重要资源知识宝库。所以要想开展教学阅读活动,首先要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将教材内容所蕴含的文化价值进行充分利用,给予学生正确的思想引导,寻找合适的角度进行拓展阅读教学。立足于教材是拓展阅读的前提和基础,但拓展阅读不能局限于教材内容,要跳出教材内容的范围,摆脱教材的束缚,将阅读的内容进行拓展,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对于高中生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学生对于阅读的热爱将使他们终身受益、因此,在开展阅读教学活动时,要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提升阅读质量以及阅读的多样性。比如,在高中学习阶段,学生的思维灵活跳跃,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都比较发达,抽象思维能力已经很强,但阅读能力提高更需要形象思维。因此,教师可以给学生推荐故事逻辑性强或附带小插画的书籍,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此外,教师可以订阅一些语文书刊,具有价值的书刊通常是带有趣味性、知识性的,也是拓展阅读的关键领域。

  二、营造阅读氛围,使学生自主阅读

  所谓拓展阅读就是指内容阅读的丰富性,也指拓展的阅读时间和空间。有充足的阅读时间,是开展阅读教学活动的保证,但由于情况的差异,自主阅读不能保证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因此,这也是阅读教学中难以解决的问题。在传统的阅读活动中,往往只是在课堂的基础上进行阅读,但课堂时间有限,学生不能持续深入阅读。因此,教师要注重学生在课前课后的阅读情况,督促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例如,教师在讲授课文理解时,可以指导学生在课前先了解相关的知识背景,这样在上课时可以提高教学效率,还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知识。除了将课堂的阅读时间拓展外,教师也可以帮助学生摆脱空间的束缚,阅读时可以不局限于教室,引导学生走进学校图书馆或本地的图书馆,拓展阅读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遨游在知识的海洋。在拓展阅读的时间和空间时,教师要注重给学生营造适合阅读的氛围,增强学生的自觉性。处于高中阶段的学生,尽管自控能力已经较强,仍然有着爱玩的天性,集中注意力的时间相对比较长久,因此不管是处于何时何地进行阅读,教师都要注重给学生营造合适的阅读氛围,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这样的环境氛围中投入阅读。

  三、加强阅读的'互动和交流,提升阅读质量

  若想提升学生的阅读质量,开展阅读交流活动是非常有必要的,由于活动具有趣味性,学生在参与时便可以激发他们积极性,让他们保持阅读的兴趣;二是拓展阅读时需要交流与互动,开展阅读交流活动是为了让学生有交流互动的平台,从自主阅读转变为共同阅读,对于知识有了不同的见解,提升学生的阅读质量。对于高中生来说,他们年龄已经接近成年人,有一定的社会生活经验,拥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开展阅读活动更有利于间接提升他们的生活经验。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同时可以激发他们丰富的想象力,挖掘自身的潜能,交流阅读的知识可以弥补自身认知的不足,起到互补的作用。例如开展的阅读交流活动可以有:阅读成果展示、交流会等等。苏教版高一年级课文有一组课文就向学生了各地区的民俗风情,例如月是故乡明系列课文中《乡土情结》《想北平》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相关资料进行查阅,了解不同的民俗风情,并将了解的情况向老师以及同伴进行展示。除了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体必须要参与之外,教师和学生家长也可以参与到活动中来,通过引导、互动、交流等方式对学生的阅读给予肯定和评价,更好的提高阅读活动的教学效果。

  四、培养阅读习惯,保持阅读的兴趣,提高拓展阅读的效果

  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及提高语文综合素养,拓展阅读无疑是一条重要的途径,但若想提高拓展阅读的效果,使学生能够全面发展,需要教师传授正确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高中生在进行阅读时会具有一定的自发性,但没有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久而久之,拓展阅读便会达不到理想的效果,还会使学生在阅读时产生厌倦感。尽管阅读方法因人而异,但并不是无章可循,例如一边阅读一边做笔记、对重点难点用笔记下来、写读后感等等。这些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在进行阅读时可以学会思考,在思考中可以提出疑问,以此来提高拓展阅读的效果,高中生只有掌握了科学的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才能有利于学生的阅读质量与深度,方能终身受益。

  五、结束语

  在当前新课改的浪潮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开展高中语文拓展阅读的教学活动要更加重视。对于提高高中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使学生能全面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对于拓展阅读教学的活动要加以重视,从上述的几个项目入手,拓展阅读的范围和内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为学生营造舒适的阅读氛围,提高学生的阅读自觉性;开展阅读活动,促进阅读交流,使学生的阅读质量得以深化;教授科学的阅读方法,提升阅读的效果。正如高尔基所说的“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样的一句话点破了书籍的作用,而正是因为阅读,社会才能文明发展。

  参考文献:

  [1]宋晓雪.高中语文拓展阅读教学的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5,(26):121.

  [2]袁洪举.高中语文拓展阅读教学的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5,(04):53.

高中语文论文14

  【摘要】在新课改不断深入下,高考作文题目更加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考察,所以在高中语文作文教学过程中,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属于教学重点,为了更好地促进高中语文作文教学质量的提升,此文对高中语文实施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策略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高中语文;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写作教学策略

  在社会教育理念不断发展下,高考作文命题也发展了较大的变化和发展,从以往单一的作文命题变成了话题作文,而现如今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也开始逐渐出现在高考作文中。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主要指的是命题者在命题过程中,提供现实性的材料,以此来创设真实的情境,然后在情境中呈现出对立的问题,以此来增加任务型指,而考生则需要按照指令来进行写作,以此来解决这一问题。正是因为高考作文命题的变化,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也在实施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对学生进行教学,而本文就提出了具体的实施策略。

  一、加强审题训练,让学生能够准确掌握写作要求

  在高中语文作文教学过程中,实施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教师首先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审题训练,这样学生才能准确地掌握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写作要求。相比较于其他材料作文而言,任务驱动型材料作用限制性更强,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如果还是采用之前的写作思维模式就很容易出现写作偏题的现象,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对学生加强审题训练。在审题训练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指出作文中的“任务型指令”,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严格按照任务型指令来进行写作,这样才能避免偏题现象。例如,以“20xx年高考全国新课标I卷作文真题”为例,其中立意中提出:小陈举报父亲是出于对父亲的爱、对他人的负责和对生命的敬畏,针对这一立意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经常会将其写成“敬畏生命,对他人负责”,这就明显的偏题了,因为后者相对于前者而言其范围十分的广,在这种写作思维下,学生写作内容就很难和女儿举报父亲这件事有着较为紧密的.联系,而这一现象就明显的没有按照指令“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来进行写作,最终肯定就会判偏题。为此,教师在高中语文实施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过程中,一定要对学生加强审题训练,以此来帮助学生准确掌握写作要求。

  二、加强思维训练,让学生养成批判性思维

  在高中语文作文教学过程中,实施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教师还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思维训练,让学生养成批判性思维。在实际写作过程中,有些学生喜欢写一些套路议论文,主要指的是开头提出观点→主体分三段进行写作,并且每一段都有一个分论点,并且论点中存在一些名人事例→结尾进行点题和归纳,这种作文写作形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被称之为高考体作文,所以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大多是采用这一形式,而且还不去进行分析和归纳,整篇文章都是空话,这种写作形式之前或许还能存在,但是,在现如今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下,这种文章是很难得分的。针对这一点,教师在高中语文写作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以此来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让学生养成较为简单的归纳推理、因果分析、概念分析等能力,这样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将文思如泉涌,最终有效地实现高中语文作文教学过程中实施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价值。

  三、加强对时事素材的关注,让学生进行时评写作练习

  在高中语文作文教学过程中,实施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教师要想真正发挥其价值,除了要对学生加强审题、思维训练之外,还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时事素材的关注,积极引导学生关注新闻时事,然后鼓励学生进行时评写作练习,这样也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和水平,最大程度发挥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在作文教学中的价值。正所谓关注新闻时事不仅能够更好地了解天下大事,还能洞悉世界变化,另外,对于时事的关注本身就是学生作文素材积累的过程,这样对于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有着较为显著的作用。针对这一点,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关注时事新闻的时候,多考虑一下以下几个问题:新闻事件性质是什么样的?和其他事件有什么相同处和不同处?你觉得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应该要怎么解决?等。然后再让学生进行适当的时评写作练习,这样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理性表达的能力,最终提高学生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写作水平。因此,教师在高中语文作文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积极引导学生多加关注时事新闻,以此来促进新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

  综上所述,在高中语文作文教学过程中,要想真正实施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一定要做到以下几点:加强审题训练,让学生能够准确掌握写作写作;加强思维训练,让学生养成批判性思维;加强对,事素材的关注,让学生进行时评写作练习,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建新.高中语文实施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策略[J].读与写:上,下旬,20xx,13(22):102-103.

  [2]肖劲松.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特点及备考策略[J].语文教学通讯a刊,20xx,28(6):76-78.

高中语文论文15

  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需要作为学生的我们从改变自己的学习习惯入手,争取自己主动进行预习和复习。在高中语文的学习中,主动性提高后,我们学生的成绩和语文意识也会有很大的提升,学习起来也会省时省力。本文就对自己学习的一些经验进行讲解,希望能帮助到更多的高中生建立自主学习意识。

  一、建立明确的学习目标

  在高中阶段学习中,学生的主动性已经有了很高的提升,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作为学生很容易犯一个错误,就是认为自己的学习目标已经非常明确,认为提升成绩是自主学习的第一要务,这种观念不能说错误,但是在实际应用上却存在偏差,很容易导致学生的学习成绩没有明显提升,反而会打击学习的主动性。我们在进行语文学习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建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在学习的过程中对自己的要求更加细致化,从一个小目标开始,逐渐进行学习深入,这样学习的过程中会逐渐建立起学习成功的成就感,还能让学习的主动性更加稳定。举例来说,高中语文学习中难点很多,但是大多数同学认为作文写作是高中语文学习的难点,在学习的过程中,很难进行自主写作练习,因此我们可以将学习目标分开进行,先进行字词句的通顺联系,然后考虑如何将语句扩充,使文章更具文学性,这样分层次进行练习,前期的练习过程中可以不用写完整的作文,按照自己的学习计划先进行片段写作,然后慢慢扩充内容进行作文练习,这样学生的写作就更加具备整体性和自觉性,长期按照这个学习计划进行,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那么我们的学习自觉性必然会上升。

  二、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作为我们这一代的高中生,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都是接受老师的被动进行学习,虽然素质教育推行很多年,但是小时候学习的教学方式对自己的影响很深,因此在进入高中阶段之后,很难进行自主学习,主要是因为我们对于教学参与度不高,因此为了培养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我们要注意多跟教师进行沟通,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帮助自己提高学习能力。举例来说,在课下我们要主动跟教师进行沟通,让老师知道自己哪一部分的知识掌握的不牢靠,以此来提醒自己更好的进行自主学习,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还意味着在学习的过程中要认真听从教师的指导意见,让老师帮助自己主动进行学习,在自己学习遇到问题的时候要主动跟老师或者同学进行交流,不能自己闷头学习不跟同学进行互动,这样很难知道自己的学习在同学中占到什么样的位置,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学习互动,这样才能让自己的学习主动性大大提升,成绩才能有更大的提升空间。

  三、从兴趣着手进行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

  在任何阶段的学习过程中,我们都应该注意对自己的兴趣进行开发,从兴趣入手才能更好的帮助自己进行学习。高中语文自主学习意识的养成,需要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有深入的.了解,根据自己欠缺的地方进行兴趣挖掘,以此来刺激自己的学习主动性。举例来说,很多学生对于高中语文学习中文言文的学习有障碍,认为文言文与我们现在白话文的说话方式差别很大,需要学生接受另外一种语文说话习惯,这对学生来讲是一个挑战,但是正是因为很多学生都认为是难点,所以抓紧时间培养自己的学习主动性,才能够跟同学拉开差距,才能帮助自己的学习意识大大提升,因此,我们一定要注意对自己的学习意识进行培养,帮助自己建立更加完善的学习习惯,从字词开始找出文言文的优美,从而建立学习兴趣,以此来培养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四、主动创设情境进行自主学习创设情境的教学方法在教师的推广之下得到了很广泛的应用,这种学习方法对于我们来讲能够让我们快速进入学习情境中,对于自己的学习主动性提高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我们可以自己在学习的时候,也考虑使用创设情境的方式进行自主学习,这样学习效果也会明显提高。举例来说,《荷塘月色》是我们学习的一个重点内容,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自己创设情境,运用音乐和照片把自己带入到一个优美的月色情境之下,也可以找自己周围比较符合文中描写的情境,在月夜和同学一起去观景,在这样的景观下,体会朱自清当时的情感,还可以通过自己的感受写一篇文章,以此来激发自己的情感,这样的自主学习效果更明显。高中语文课程的学习关系到我们进入高考的总成绩的高低,语文对于我们在将来走向工作或者更高阶段的学习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中对我自己的学习方法进行分享,但是每一个学生的基本情况都不相同,因此这些经验分享可以根据自己需要进行选择,只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才能事半功倍。

【高中语文论文】相关文章: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05-20

高中语文教育论文09-22

高中语文议论文05-19

高中语文教学评析论文03-03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论文01-29

高中语文教学浅述论文09-29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范文01-25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15篇)07-01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15篇07-07

高中语文议论文范文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