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2024-05-20 论文

  在学习和工作中,说到论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论文是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一种说理文章。那么一般论文是怎么写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中语文教学论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1

  自《语文新课程标准》颁发以来,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已在学校、社会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新课程标准对高中作文教学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即"善于观察生活,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认知;明确写作的目的和对象,流畅地表达自己的看法;提倡 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写作,力求有个性、有情感地表达。"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必须适应《语文新课程标准》 要求,及时转变观念,创新教法,培养学生的写作热情,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以适应新高考的要求。然而,目前的高中作文教学现状确实令人担忧,如何改革高中作文教学,使作文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真正成为作文的主人,是每一个中学语文教师应当深思的问题。针对存在的这种现象, 下面我简要谈谈对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作文教学改革的策略和体会。

  1. 消除心理障碍,激发写作自信

  (1)教师积极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使学生对写作有自信,首先应 培养学生的兴趣 .写作是学生通过自己对某种事物的理解,感悟从而发表自己观点的一种综合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自己的浓厚兴趣和强烈写作激情是其成功的前提。只有充分发挥个人的潜力,充分发挥自己积极性和创造性, 写作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功。教师应相信学生的潜能并且让他们自己去观察世界、体验生活、思考人生,学生会感悟自然。这样,学生的写作素养才会不断提高。才能在快乐的生活中找到写作的素材,才能写出有充沛情感的优秀作文。多鼓励学生写深有感触的事,让学生平常怎么想,写作时就怎么写。学生作文的要求只要把生活中和父母、老师、同学之间的 琐碎小事,通过文字把其中包含的真情实感表达出来,就是一篇优秀的作文。同时,写作时要让学生保持一种自由的心灵 . 老师不要用太多的条条框框来拘束学生的思路和语言,这样才能使学生情感所至,嬉笑怒骂,可以尽情地描述与抒发出来 !另外指导学生观察,要抓事物的特征,还要启发学生以引起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激起学生的创作激情, 有时间尽量让学生走出校门; 一方面让学生放松,另一方面让学生在感受大自然的同时有事可写,有情可抒。

  (2)多鼓励,少批评。学生的看似简单的每一篇作文,大多是经过他们苦心经营而获得的成果, 自己倍感珍贵,因此他们希望得到老师的欣赏与赞扬。所以,老师在批阅学生的作文时首要的任务就是要发现学生作文中的 亮点,比如一个好的开头、结尾, 恰当的运词, 优美的句子, 都应及时地给予鼓励,在批语中及时的给予中肯的评价。使学生深切的感受到自己的."成功",从而树立起对写作自信来 .每次作文批改后选几篇优秀作品在作文课上朗读 , 鼓励他们参加有意义的征文活动 , 参加各种作文比赛, 给他们锻炼的机会。这样也能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

  (3)及时批阅,准确反馈。学生交上的作文,老师就应及时批阅及时发放,让学生在期待中尽快品尝到写作成功后的甜蜜。

  这样就让学生了解到自己写作中存在的不足,看到自己的进步,尝到成功的喜悦。 作文批改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有的作文要在字、词、句、修辞等问题上指出不足、进行修改,有的文章的要在,主题,结构,布局 、材料运用等较抽象的问题进行具体、细致的修改,使学生能够从整体上进行把握,从而使其作文能力与兴趣有所提高。总之,只有消除学生作文的心理障碍,激发学生写作的自信,才能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

  2. 教师要实施个性化教学方式

  不同的教学形式会让学生有不同的体验, 所以教师要实施个性化教学方式个性化,让学生体会到上作文课的乐趣。个性化作文教学能让学生通过写作抒发自己的真实情感,展示自己的内心世界,从而使人的视野开阔,精神包满,情感充沛 , 成长成一个全面的自我。 个性化教学方式教学方式,不仅使学生在构思、内容 、表达方式 、语言 、感情等方面有极大的提升,而且有利于培养和发挥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造就富有创新才能的人才。

  3. 教师应强化学生的写作实践训练

  古人谚称"读十篇,不如写一篇" 就是要求学生进行实践训练,首先必须要有数量的保证, 数量不足,训练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目前,学校安排课堂作文比较少,远远不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鉴于此在教学中老师必须增加课堂作文的训练次数。 另外还应该要求学生加强课外写作的训练。对于课外的写作训练,教师可统一要求,也可让学生自由写作,形式灵活多样,但教师都 应参与训练之中,最好教师"下水"指导学生作文,可给学生起表率的作用,同时教师身临其境,便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掌握讲评作文的主动权,具体指导学生的训练。 这样教师才能准确把握课外写作训练的效果。

  4. 教师应指导学生加强阅读,增加积累

  学生时期,精力充沛,记忆力强,应不失时机地让学生抓紧时间阅读,背诵一些名言名句以及优秀作品, 积累大量优美的词汇,在教学中可以从仿句、仿文使学生看到名家之语,可以为己所用。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积累的素材与身边所见的人、物、事相对照,然后激发学生创作激情,达到预期的目的5. 教师应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走创新之路,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 教师首先必须要具备创新的精神。这就需要教师敢于打破传统关念甚至教材的束缚 , 更新教学观念 , 改进教学方式 , 实现教师在教学中作为学习参与者的角色转换 , 营造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 , 平等参与 , 共同探究 , ,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其次 , 要发展学生的创造力 , 就必须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事物的多元性。在教学中 , 我们只有尊重学生的个性 , 让学生在学习中大胆质疑 , 多角度思考 , 放飞想象的翅膀 , 甚至允许学生异想天开 , 才能做到呵护学生学习的自由性和积极性 , 激发他们的创造欲望 , 培养创新精神。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全面考虑事物的各个方面,想别人所未想,言别人所未言,从而写出既标新立异、又合乎情理的文章。

  总之,要使中学作文教学走出困境绝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解决的,它需要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老师们应一切从实际出发,认真研究学情和教情 ,在此基础上大胆创新,探求新的道路,让高中学生的作文写的活起来,同时广大高中学生也应主动拓宽知识面, 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勤于练笔,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作文水平,使作文的火花在高考中绽放。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2

  模块教学是高中课改推进的关键与核心。一切理念都要在教学上落实,教学上的变化才能体现新课程的变化。在高中课改推进一年多的实践中,我们认为,要把握好新课程模块教学的要诀,一是要吃透新理念,二是要摸清必修和选修模块教学的特性,三是要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从教材、学生和学情的实际情况出发,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总体原则是要积极探索,做好继承中的创新,在扬弃中前行。

  教材处理:要学完,未必是教完

  高中新教材普遍的情况是容量大、内容多。如人教版5个必修模块,每一模块仅是阅读部分,就有4个单元共16篇文章,还有表达交流5个专题,梳理探究3个专题。一个模块实际的上课时间为9周共36学时,其中至少需要8-10个学时的作文课时间,还有梳理探究的内容,这样仅阅读教学最多剩下20个学时,加之相当多的选文有一定难度,一篇课文(尤其是文言文)按传统教学就需3-4个学时,教学上时间非常紧,按常规操作一般学校完不成教学任务。16个选修模块也是一样,如《中国小说欣赏》9个单元,每单元2部作品,涉及18本长篇大部头巨著,几乎是中文专业大学生一两年才能学完的内容,要在9周内教完,是绝对不可能的事。在此情况下,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就要从实际出发,增加自主性和创造性。

  长期以来,我们许多教师教教材教惯了,教学只停留在教的层面上,没有去用教材教。要思考的是:我们是以书本为本不敢越雷池一步,还是以学生为本灵活自主地处理教材?是从教师个人预设的教学任务出发、从教材内容出发,还是从学生实际、学习过程出发?是坚持统一要求、统一步骤,还是尊重学习个性和学习差异?是过于依赖教师个人,还是对学生不放心?是以教定学还是以学定教?回答好了这些问题,就能实事求是地审视、处理好高中教材。我们说,教材仅是一个学习的平台,师生是教材的主人,不是教材的奴隶,教材内容的取舍权在师生。教不完可能客观存在,但学生基本学完是完全可能的。

  有的重点篇目可以集中时间认真研读赏析,有的课文则可以一带而过,有的则完全可以自学,不必在课内讲析;哪些是学生感兴趣的篇目、愿意学的篇目就集体学,有的则可个别化处理。哪篇课文适于练的就练,哪篇课文适于讲的就讲,适于读的就读,不平均使用力量。尤其是选修模块,内容精深,角度较专,于教师知识结构距离较远,教材容量明显偏大,以传统经验和传统方法,教不完教材是必然的,但并非是学生学不完。不宜以教完教材内容为重,应以学生学到多少为本。只有这样,长期积累,学生才有收获,教学才有效益。那种只顾加班加点拼命赶进度,只顾以教完教材为目的的教学操作只会成倍加重学生负担,是不科学的,在新课程的实践中也是行不通、走不远的。

  教学过程:要增强辩证性,加大弹性。

  一是三维目标的辩证处理。在新课程实施中出现一种偏失,即死守传统的知识教学体系,以知识为本位。课堂上不落下任何一处知识点,动辄讲系统成型的文言语法,现代汉语修辞与语法知识,认为学生不弄懂这些东西,就不是在学高中语文;教师不讲这些东西,教学就无所依托,心里就会发虚。于是教学中亦步亦趋,死死板板,老一套,不肯改观。另一种偏失则是相当多的教师受弱化工具性观念的影响,不恰当地认为要弱化知识教育,反对知识本位,加之实验教材无论是课文前后,还是一本书的前后均将知识性内容作了弱化处理,有一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就不大重视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不注重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对课文内容匆匆带过,字词难点都没理解深透,就立马跨过课文本身做许多引伸与发挥,做些思想教育与精神培养的工作,把更多的目光聚焦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光环上。这是偏重了人文性,弱化了工具性,虚得没有着落,是另一个误区。这些误区均是对新课程理念理解不完整、不透彻造成的。应该是将三维目标完整、辩证地结合起来,妥善地处理好几者间的关系,不能走极端。

  二是教学艺术上的辩证处理。虽然貌似热闹的形式主义不是课改的追求,但在教法上太实太死,课堂上一味灌输,沉闷而无生气,又不是语文课的特点。如果仅是为了追求实,而把重要的过程忽略了,其实是把重要的教学目标丢却了。学习归根到底是学生自己去学,不是教师纯粹的讲授所能替代的。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讲授,习惯于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没有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调动起来,他们的主动性与能动性受到压抑,这是学习方式中存在的问题。应该要充分尊重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权利,给足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体验过程,使课堂活起来。这是保证学生学完教材所必要的环节。但若在教学中片面夸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失却教师的引导作用,放任学生自流,纯粹追求学生的过程,仅只追求课堂的活跃而无实际成效,一节课下来学无所获,也是不可取的。这是两个方面度的把握问题。

  所以说,我们既要重视课程显性、明确的目标(知识与能力),又不能忽视隐性、模糊的目标(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和内容既要死实,又不能太死太实,既要有一定的基础(或重点),又不能完全为基础(重点)而教,要有综合效益(三维目标)的追求;教学方式上要活,不要把课上得太死、太实,要把活虚的过程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但又不能太活太虚而没有实效,以致流于虚这大概是语文学科十分独特的地方。语文课的.特别处就在于死活并重,实虚相间,这是个辩证法。

  选修模块的教学:要突出学习内容、学习过程的选择性和个性化。

  如何上好选修课,是一个崭新的课题。我们认为,既不要将它当成一个全新的东西望而生畏,也不能以不变应万变,静态或消极地对待新的教学。要考虑到它与必修课的异同,既不要把选修课上成必修课的复制品,又不能将选修课上成随意的讲座或活动课,这里需要研究的问题很多。

  选修课五大系列具有不同的教育目标,大约可分为三类。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系列主要是培养学生的阅读鉴赏审美能力,是为了增加个人的文化底蕴;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系列,偏重于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文化论著研读则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理性解读能力、探究能力、综合学习能力,它们有不同的侧重点、不同的层次。

  从本质上说,这些系列不管如何区分,只是学习内容和学习要求上的侧重点不同,它们都是语文课,是语文课程内容专门化的排列过程。这些内容不管如何新,不管如何编排,究其实都是语文内容,都必须要用学语文的方法来完成。这是基本点。因此,凡是语文课常见常用的教学方法、学习方法都是适用于选修课的。不会因为这是一个新生事物,而必须要创造一套全新的教学方法来应对它。但因其是选修,是高中新课程的亮点和实施难点,又有内容侧重点的不同,有培养目标的不同,教学这些模块又需要有一些新的认识。

  第一个原则在于选修课较之必修课更应突出选择性和个性化。即尊重和突出学生的学习个性和学习愿望,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注意构建学生个性化的学习空间。这是高中课程改革的一个理念,也是设计、构拟选修课程的初衷。重要目的是强化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发展个性,促进学生多方面发展,培养学生有特色的学业素养和人格特征,使不同的学生发挥各自的才华和特长,获取多样化的成功。在这样在教学中,首要因素是要顾及学生的个别化特征,这也就是要顾及学情。在同一选修模块中,有的学生对这个专题、单元或领域有兴趣,有研究基础,另一些学生在另一专题、单元或领域有基础,可充分尊重其学习需求,准许其在学习探究的领域、角度有所侧重,尽量使学生各取所需,同时也要使其各尽所能。教学内容不要仅以教师一个人的设定作为目标。如中外诗歌散文模块,某一诗歌专题的内容,有的学生愿意研究其情感、意境,有的愿意研究诗人的创作背景,有的愿意研究其翻译的准确性很多学习任务的差异,课内要尽可能让学生自选。笔者有一个想法:选修课学生有所选,才能有所修,否则这个学习就没有什么特性了。当然这并不排除教师组织的集体学习和统一学习,而是要注意两者相结合。这是学习内容、学习目标的选择。在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上,也要允许学生有一定的自主选择。统一学习、个别性学习、合作学习,讲授式、资料索引研究式、专题辩论式、论文写作式多样化的方式都可在尊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基础上,自主确定。但重点是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不宜总是讲授和灌输,一定要将学习的自主权向学生倾斜,要将学习过程交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学。学生学习个性化了,多样化了,主动性起来了,有了探究与合作,这个选修课就到家了。因此,选修课在教学上的核心问题仍是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问题、尊重学生的学习个性问题。

  第二个基本点是选修内容的难度和深度上的处理要适宜。选修教材多是高校某一专业领域的资深教授(学者)所编,注重精深和系统,未必适合高中学情,同时高中不同于大学,高中学生的语文选修是初步的接触、了解和学习,不是高校中文专业专门化的、深入的研究,要防止类同于大学课程,不宜深挖、深究。教学要量力而行,对教材的内容要做适度取舍,与本地本校学情不太相符的要适度增删。

  由于模块学习短时间、小容量、快节奏、多板块、个性化,不宜对学习做很高要求,不能贪多求深,不能求专求难,有了一些涉猎,能突破一些重点内容、顾及其他内容即可,要以学习实效为重。

  第三个基本点是要遵循并围绕各选修系列的特点,根据选修课不同的性质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不同的模块系列,其教学要求、教学方法应该有一定的区别。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有的重在实际操作,需要突出某一方面的专门知识和技能;有的重在发挥想象和联想,注重情感和审美的体验;有的重在思辨和推理,强调理性和严谨。所以选修课特别需要注意寻求与课程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方法。

  如:文学欣赏类的课,要从阅读教学的本质出发,掌握文体特点和鉴赏方法,重在审美,重作品情感与人物的把握,重体验与感悟,要诵、读、评、议相结合。对应用与实践类的课程,如新闻写作语言文字应用写作语言规范与创新,要让学生了解相关的理论与方法,适当采取模拟现实情境、展开调查、实地活动、专题探讨、多种方式训练等方法,通过观察、发现、讨论、对话、表演、写作等活动,给学生进行语文实践的机会,在体验、应用和实践中提高其语文素养。探究类的课程,如文化论著研读,重点要放在论著内容、观点的解读与探究上,通过质疑问难、探查讨论、深入思考,在展示、汇报、交流、辩论的过程中,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让不同的观点争鸣,以积累文化底蕴,开阔文化视野,改善思维品质,提高探究能力。

  不管如何因课制宜,选修课的教学总体上应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为主,将学习方式的转变放在首位。

  模块考评:摆脱急功近利思想,着眼于发展性评价。

  在实验中我们发现,相当多的学校将新课程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与高考挂上钩,教学中仍以高考训练的模式套新课改,处处以训练为本,学习过程从头到尾都是练题,且试题又深又难,与高考的结构、题型一模一样,教学上急于获取模块学习的高分,欲使学生高考成功。这是有些急功近利的。语文学习是循序渐进、逐步积累的过程,一个模块半个学期的教学时间怎能达到高考的要求?况且新课程也不是引导每个学生都去追求100分,而是要求学生基本达标即可(课程标准只是提供一个基本要求,并不是最高要求),评价也是采取区间区分(达标即给2个学分),不提倡精细区分,故在新课程的考试上不能随意提高考试难度,更不能让学生沿着传统的高难度的高考模式去检测,不然会让学生对语文新课程的学习产生挫败感和无成就感。过于急功近利,将高中教学的每一步每一方面都套上高考的枷锁,不符合语文学科的学习规律,是非常不利于课改的。

  在学分评价上,应当要建立过程性评价体系,不能仅以一次考试和一次考试的分数衡量学生。总的来说,终结性考试权重不能太重,而是应将学生修习的课时记录,学生平时的作业、活动、态度及成果,均纳为学分认定的依据,分别赋予一定的权重。

  在检测方式上,应该将笔试与各种形式的考核结合起来。如选修模块的测试应努力追求多样化,尽可能地尝试体验式、作业式检测。可以是开卷笔试式,学生在答卷过程中可以翻阅有关资料,然后对问题进行分析、归纳,可以当堂作答,当堂交卷,也可以延伸到课后。可以是小论文式,由教师或学生集体命题,学生选择进行写作,文章要有自己的认识和看法,有理有据,不求其专和深,只要学会发表见解、合理组织语言即可。可以是口试式,由教师或学生共同设计问题,学生当场回答,主要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表达、思维等语文综合能力。可以是讲演式,由学生自行设计题目,最好结合学生学习的内容,就某一专题作出讲解,也可就曾从事过的语文活动、观赏过的影视作品、书籍进行宣讲,向全体同学做出较全面的介绍。诗歌和散文课可有一些背诵、朗读考试,或创作的成果评比展示;中外戏剧教学可让学生编排小型戏剧进行表演;应用性的课程,最好有实用性的设计。总之,一定要谨慎对待旧高考题对选修课考查的渗透,积极探索新型的、开放式的、发展性的评价路子。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3

  “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是教育的最终目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要求语文教学“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培养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已被提到了从未有过的高度。想像是创新思维中最具活力的因素之一。美国的学者S·阿瑞提在《创造的秘密》一书中说言:“想象力是心灵的一种能力”,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正是有了想像,人类才能够超越常规思维的约束,冲破现有知识经验的局限,以大胆、奇特的方式对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创造性的探索,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所以说,想像构成了创新的基础,是一种极其可贵的思维品质。?

  阅读教学中,笔者尝试从下面三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一、激活文字,创设形象

  语文教材出现在学生眼前的仅仅是一行行文字。如果不展开想像,不懂得进行再创造,那么出现在头脑中的可能只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无表象组成的生动画面。这样,就不可能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不仅无欣赏乐趣可言,而且难以理解作品的意蕴。科林伍德在《艺术原理》中指出:“真正艺术的作品不是看见的,也不是听到的`,而是想像中的某种东西”。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像,透过文字看到图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

  如阅读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第四段“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到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怎样激活这段文字呢?我设置了几个问题:为什么会有“脚踏上去”的动作?作者为什么不说“没有声音,没有气味”,却说“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加了个“也”字,似乎在与另一种情景相比较,而这种情景则是大家所熟悉的,那是一种什么情景?于是学生展开联想与想像,调动以往的生活体验,回答说:“雪”、“似花非花的雪花”、“雪后观景”。尽管多数学生并不认识槐树,更没见过秋天槐树落蕊的情景,但通过想像,却似乎看到了这样一幅画面:秋天的清晨,作者起来打开房门,惊喜地看到院子里槐树的落蕊铺了一地,于是就像早上醒来才发觉夜里静悄悄地下了一场大雪那样,怀着欣喜而又好奇的未泯童心,去踏上几脚,却发现“声音也没有”,不像踏雪那样会发出“吱嘎,吱嘎”的声响,然后掬起一把,闻一闻,“气味也没有”,同雪一样清爽;一阵扫后,只留下“一条条扫帚的丝纹”,槐花就这么静悄悄地走了,“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一种悲凉弥散开来。通过这种想像,学生走近了作者,走进了作者笔下凄美的意境之中,感受到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韵味。?

  又如欣赏朱自清《荷塘月色》第四段:“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我请学生根据画中的荷叶或生活中所见,把荷叶与芭蕾舞女组合起来,想像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满眼繁茂的荷叶,荷叶片片相连;因为出水很高,才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像优美典雅的芭蕾舞中的舞女的裙——于是,静静的荷塘幻化为动态的舞台,舞女们穿着绿色的裙子,翩翩起舞,轻盈的旋转。随着想像的驰骋,学生们进入到月光笼罩下的荷塘美景中,死的文字变成了活的形象,作品在想像中得到了复活。?

  二、架设桥梁,领略内涵

  文本的作者与学生,他们的人生阅历、文化底蕴、思考背景,语言修养都不可能在一个层面上,这中间的距离有时简直难以逾越。教学中,需要运用想像在这中间架设心灵的桥梁,让学生走近作者,与文本对话,从而达到心灵上的沟通内涵上的感悟。?

  《项脊轩志》后记部分:“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这些文字乍看并不像正文那样富有诗意、充溢着情思,似乎平淡无味。只有激活想像,架设桥梁,才会感到这是作者在用最经济的笔墨传达最丰富的内涵。我问学生:作者为什么要写小妹们的话,这背后有什么故事?有的说是为扣题,有的说写出了夫妻情深。学生回答的是而又不完全是。“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妻子从作者口中听到了不少精彩的历史典故,从南阁子的书籍中看到了大千世界,她的视野为之开阔,她的精神生活变得丰富充实,所以回到娘家,她充满自豪而又饶有兴味地向小妹们讲述阁子中的生活,引得小妹们油然而生歆羡之情,神往阁中的读书生活,这样便有了小妹们的问语:“且何谓阁子也?”不仅如此,作者的功名情结深深地影响着妻子,妻子亲手栽种的枇杷树,便是为作者植下的祈盼与祝福。因此,对于妻子之死,作者悲痛至极。“吾妻死室坏不修”,有同学用他爷爷奶奶恩爱情深的事来形象地阐释此中深情,说他奶奶死后,爷爷不改奶奶生前喜欢的家中陈设。归有光的笔法不能不令人想到海明威的冰山原则,如果不激发学生的想像,不在中间作适当的点拨,那水下的八分之七的精彩就难以发现。?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第二段:“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那些村童居然对着面带愠怒的老头公然作贼,抱起稻草,嘻嘻哈哈,大摇大摆地走入竹林。读到这里,如果不细想,不想像,就会感到杜甫真会幽默,描写出这么好笑有趣的场面。若发问一句:“一根稻草都要,而且是‘群童’,这说明什么?”学生马上想到“贫困”,再一点拨,想到安史之乱后民不聊生、天下贫困的整个局面。这些群童正是因为家境贫困,才会“当面为盗贼”,抱走那些今天视作垃圾的茅草。学生因此而悟到这些正是结尾的伏笔,进而深刻理解作者就是通过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来表达“天下寒士”的痛苦,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最终为杜甫这种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怀所感动。?

  三、放飞思绪,彰显个性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培养鹦鹉学舌的模仿者,而是培养能够自己独立思考的创新者。”语文教材固然是经过精心筛选的名家名篇,但这些名篇所昭示的相对于整个浩瀚而复杂的宇宙来说只是一家之言、一孔之见。教育的重任就在于让更多的学生去超越前人。“长江后浪推前浪,当悟新人换旧人”。所以,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地让学生放飞思绪,各抒己见,畅谈真正个人的创造性的解读。?

  在教《石钟山记》一文中,有学生就对苏轼的“而笑李渤之陋也”提出反驳意见。根据教材提供的注释和所附录的俞樾《春在堂笔记》,经过想像推测,这位学生认为:因为石钟山形如“倒扣的钟”,内中空穴很大,所以在崖壁上敲打,南边那座山岩壁厚就发出“函胡”之声,北边那座山岩壁薄就发出“清越”之声,而其他地方的山石敲打,并非“所在皆是也”,李渤的说法未必错,只是说得不够全面罢了。?

  在教《咬文嚼字》一文时,学生们根据贾岛的诗作《题李凝幽居》,经过想像推理,对朱光潜“推敲之说”的质疑声更是“沸反盈天”。有的认为用无声的“推”动作怎么能知道“鸟宿池遍树”,原诗中的“门”该是李凝家门,而不是寺院院门;有的认为“敲”不会打破“岑寂”,反能衬托幽静;还有的认为“推”的动作有些粗鲁,不该发生在讲究礼节的文人雅士身上——显然,第一位学生通过想像把贾岛的《题李凝幽居》还原成生活画面,由生活画面先听到“敲”门声,然后看到树上惊起的宿鸟,从而推断出朱光潜所说的意境不合原诗。第三位学生由诗作联想到古人的礼节,并由此推论出“敲”字比较符合当时意境。只要有适宜的情境,学生所爆发出的想象力、创造力是教师始料不及的。?

  “夕阳枯草寻常物,解读都为绝纱词。”什么叫“解读”?“解读”就是放飞思绪,“解读”就是展开联想与想像的双翼,“解读”就是迸发创新思维火花。何时能让学生思维达到“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境界,那便是语文教学成功之日。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4

  一、情境教学法的作用

  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合理的创设问题情况,能够很好的激发学生对于课文的阅读兴趣,从而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就比如在《荷塘月色》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并通过生动形象的画面来辅助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从而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终达到教学的效果。

  二、情境教学法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的原则

  1.针对性原则

  针对性原则是指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情境的创设要有针对性,必须根据文章内容所蕴含的知识以及情感,进行情境创设。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教学的目标。另外,在情境创设时还应该考虑到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所创设的情境也应该符合高中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认知发展规律,让学生在情境学习中能够养出良好的解决问题的`习惯,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说,只有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有针对性的情境创设,才能更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2.和谐性原则

  和谐性原则是指在创设情境时,所创设的情境和文章的内容以及学生发展之间不相违背,这样才能积极的引发学生去发现问题、找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才有利于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使得学生的学习思考能力逐渐提高[2]。另外通过和谐性的创设情境还有利于促进师生之间关系,活跃课堂气氛,从而提高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质量。

  3.渗透性原则

  激发学生学习情感是情境教学法中的一个主要特点,其以“情”作为教学的纽带,进而促进了学生的全面提高[3]。因此,在情境创设时就应该遵循情感渗透原则,这样才可以使得师生之间相互信任,达到情感交融的效果,以此激发学生学习情绪,形成一个和谐的教学环境。除此之外,在创设情境时应该将阅读文章的内容渗透到情境中,以此借助情境的情感真实体验来提升学生对文章的领悟,从而提高语文阅读能力。

  三、情境教学的具体方法

  1.设置有针对性的问题情境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创设有针对性的问题情况,可以有利于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发现问题、找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比如在《鸿门宴》的讲解中,老师可以首先根据刘邦和项羽两个人进行设问,并进一步创设问题情境,从而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思维,激发了学生好奇心,提高了进一步学习的欲望。

  2.借助学生的典型错误创设情境

  借助学生的典型错误来创设情境是为了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在学生的实际学习过程中通常会出现一些错误比较典型的观点,而这些观点往往比较具有针对性,因此在情境创设时借用这些典型的错误可以更好的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从而避免问题的再度发生。另外在教学中,适当的创设一些错误观点,以供学生评述,这样就能充分的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3.借助生活体验创设情境

  情境创设就是为了强化学生的真实情感体验,以此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认知能力。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合理的将学生的日常生活体验引入到情境中,学生就可以借助自身的生活体验合理构建一个正确的知识架构,从而促进学生对于文章内容知识的理解。就如在《再别康桥》一文中,老师在情境创设时就可以将学生生活中的离别之意引入到情境中,从而引发学生对于作者情感的体验,进而强化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效果。

  四、结语

  总之,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提高高中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是一项系统的长期工作,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认识到阅读教学工作的重要性,使学生在掌握基本语文知识的同时,也能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5

  一、加强积累,梳理文言现象

  高中语文课本中的文言文一般篇幅较长、难度较大,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的用法更多,所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不断积累。文言知识的积累是学习文言文的第一步,教师要教给学生积累的方法,分门别类、逐课归纳。文言知识的不断积累可以帮助学生在阅读中扫清障碍。在高一年级,教师需要加强对每一课文言现象的梳理和积累,适当时候还要补充简单的课外文言文,帮助学生夯实基础、提高能力。文言现象包括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学生要自主梳理,最起码要把每一课的文言现象都找出来。掌握了某一课的文言现象,学生对该课的文意也就清楚了。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行背诵,效果当然会更好。此外,还有文言习惯用语、古代文化常识及一些固定的句式等,都需要学生归纳整理。如苏教版《始得西山宴游记》一课,通假字很简单,只有“僇”和“趣”两个,但是词类活用和古今异义词特别多。在词类活用中,形容词用作名词的有“穷山之高而止”的“高”,“萦青缭白”中的“青”和“白”,“自远而至”中的“远”;形容词作动词的有“穷回溪”的“穷”(走到尽头),而“始指异之”的“异”(以……为异)属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状语的有“日与其徒上高山”中的“日”(每天),“箕踞而遨”中的“箕”(像簸箕一样)。由此可以联想到以前学过的《小石潭记》中“斗折蛇行”中的“斗”和“蛇”(像北斗星一样、像蛇一样),《狼》一课中“其一犬坐于前”中的“犬”(像狗一样)。学生在归纳整理的时候,可加深对词类活用的理解,这有助于学生在文言文阅读中掌握词性的变化。此外,本课还有很多省略句、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等,学生在积累中可以不断提高对文言句式的熟悉程度。

  二、自主阅读,摒弃课下注释

  文言文的阅读难度很大,学生在疏通文意的时候一般靠的是课文下面的注释。但是课下注释中没有的词语,学生便不知其意,需要教师逐字讲解,所以教师在教文言文单元时总是很累。教师在讲台上讲解翻译,一厢情愿地进行“灌输”,部分学生在下面记笔记也忙得不亦乐乎,但学生其实并没有多少收获,最后还是要机械地背诵、识记。这样的学习方式,师生都很辛苦,学习效果当然不会太好。其实,教学文言文不妨摒弃课下注释。课堂上,教师可让学生每人准备一本《古代汉语词典》和一本《现代汉语词典》,在学习时查找课本注释中没有的词语,这样,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感知和需要自主解决疑难。学生在查找的过程中还可以举一反三,积累更多的“一词多义”。然后,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不带注释的“裸文”,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文言知识积累去解读文章。学生面对没有任何提示的文言文,只能去查找工具书。学生自主解决文章里的重点字词,就能把教师从繁重的教学任务中解放出来;教师有了更多的时间,就能为学生精选适合阅读训练的文言材料,并做好进一步指导学生自主阅读的准备。如在教学苏教版《廉颇蔺相如列传》时,教师可以把没有课下注释的原文直接发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疏通文意。学生对这个小故事早有了解,所以在自主阅读的时候难度并不大,只有几处句式搞不清楚,如定语后置句“求人可使报秦者”,状语后置句“①拜送书于庭②以勇气闻于诸侯③设九宾于廷④会于西河外渑池”等。学生通过分析,可以明白状语后置句的固定用法,有助于日后的文言文阅读。

  三、提高难度,凭语感断句读

  经过一个学期的积累,以及一个学期的“裸文”解读,教师就可以尝试让学生阅读“无标点文言文”。在高二的语文教学中,教师每周要抽出固定的时间进行文言文阅读训练。课堂实践表明,学生对这种训练还是很有兴趣的。学生根据以前的文言积累,能够比较准确地断出“句读”,当然也有很多学生闹出断句笑话,将语义完全弄反了。学生对“无标点文言文”断句后,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出示加好标点的原文,让学生自行对照,统计出自己断句的正确率。只要每次断句的正确率不断提高,就说明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在不断提升。文言文阅读中,正确断句需要培养较好的语感,而语感培养的.最佳途径就是大声朗读及诵读。教材内选用的课文都是名家经典,如《师说》《六国论》《阿房宫赋》《离骚》《鸿门宴》《秋声赋》《滕王阁序》《兰亭集序》等。背诵这些名文不但可以培养语感,积累文言知识,还可以陶冶情操。学生背诵得越多,语感就越强,在阅读文言文的时候难度就越小。

  四、学会赏析,理解深层含义

  文言文教学的重点在于能够领悟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课堂实践表明,只有从整体着手,才能引导学生领略文言文的思想内涵和情感魅力。文言文虽然形式多样、内容庞杂,但是在赏析的时候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赏析文言文,应多从语言、内容、主题、写作手法上去分析。教师要以教材选文为例,教会学生赏析的方法,感悟文言文丰富的内涵。苏教版高中语文课本中王勃的《滕王阁序》值得细致赏析。本文将写景叙事融为一体,多处用典,以古喻今,字里行间包含着作者的复杂情感。疏通课文大意以后,教师可带领学生从整体上赏析文章。从语言来看,词藻华美,语义丰富,如“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写出了色彩变化之美,呈现了秋景的色彩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更是千古绝唱,写尽青天碧水、天水相接的绝妙;而“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则警示着无数怀才不遇、身处逆境的“失路人”。学生在赏析解读这些名句的时候,收获的不仅仅是文言知识,更重要的是获得了精神的陶治。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6

  摘要:无论是从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角度,还是从高考的角度,作文教学都是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但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仍然出现重基础重阅读、轻写作的现象,认为作文不是一日之功,还不如在语文学习的其他方面下下功夫。由于这种急功近利的应试思想,大部分学生写作能力提高很慢。因此走出作文教学的误区,把作文教学放到语文教学的重要位置的做法,就显得非常迫切了。因为作文教学能够真正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锻炼学生思维的敏捷,当然更可以为高考增砖添瓦。基于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切实搞好作文教学是至关重要的。

  关键词:高中;作文教学;激发兴趣;强化积累

  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但是由于大部分学生“谈作文色变”,作文教学的效果不是特别理想。实践证明,无论是从提高学生作文成绩的角度,还是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角度出发,都应把作文教学放在重要的位置。笔者根据作文教学实际,谈一下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问题。

  1改变认识,激发兴趣

  作文在语文高考中占着非常重要的位置,这一点已经被大部分学生所认识,但是同时也有一部分人认为作文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平时的点滴积累。面对高考的渐近,一些老师和学生把时间和精力放在了语文其他方面的学习上了。孰不知,作文的分数还是直接影响着高考语文成绩。难怪有这么一句话,“得作文者得高考”,因此,为了进一步提高作文教学,就应从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入手,改变重语基轻作文的认识,摆正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位置。只有这样,才能很好地去指导学生的写作,以达到提高学生写作水平和作文考试成绩的教学目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同样适合高中作文教学。若想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应首先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帮助学生树立写好作文的信心,使其产生良好的学习动机。高中学习任务重,时间紧,高考当然是人生一件大事,但如果一味地考虑高考,一味强调应试技巧,其结果倒不会那么尽人意。其实高中阶段,教师若能很好地为学生营造合适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写作兴趣,让学生多了解、多接触相应的情境和美文,多观察生活,引导学生把那些对生活的情感抒发出来,其实就是很好地写作方面的历练。例如一些时评文章,教师就要抽出时间为学生播放这方面的内容,努力拓宽学生视野,增加学生见识,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辨别能力和洞察力。这样学生练起笔来就会觉得有话可说,有事可写。还有一种方法就是组织写作方面的讨论会,或举办美文展览,让学生多听、多看,以唤起学生的写作和表达方面的欲望,减少他们对写作的畏惧感。另外教师对学生的作文批改要尽量使用鼓励性语言,注意措辞,一旦发现写作比较好的作文,教师要用分数和批语来进行表扬和肯定,或当做范文在班上宣读。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进而自觉主动地投入到读写的训练当中去。

  2强化积累,夯实学生的写作功底

  加强高中作文教学,必须注重积累,因为积累不是一日之功,俗话说“根深才能叶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轻视了平时的语言积累,学生的写作水平的提高,就类似空中楼阁。没有词汇,没有积累,又何谈写作的提高呢?写作是一面镜子,它能折射出自己写作方面的不足和缺陷,虽然老师在作文教学时反复强调学生要进行积累或做一些美文摘抄,但要么被学生功课忙、时间紧所搪塞,要么任务型地去做些象征性的摘抄,其结果可想而知。还有一直做摘抄做得很好的学生,但不能灵活地把这些语言的精华和丰富的材料运用在写作上。究其原因是这些学生不能做到审题准,立意新,情感真实,故这就应进一步地在写作技巧上下一番功夫了。针对以上的种种,教师首先应把语言积累工作落实到实处。具体方法如下:一是让学生多诵读。可以有效利用晨读和课外活动时间进行诵读,让学生在诵读中记忆、掌握。在诵读中加强学生的词汇和美文记忆,二是扩大阅读量。学生只有阅读跟上去,才能积累丰富的素材,写作时才能被己所用。高考时间紧张,但时间挤总是会有的。但要努力实现高效。例如每周可以抽出一节课外活动让学生进行自由阅读,教师还可以帮助学生搜集并整理一些美文印发给学生,鼓励学生自己协调时间来进行短暂阅读和欣赏。这样时间长了,也会收到一定效果的。三是增加学生的练笔次数,学生练得多了,自然就会熟能生巧,他可以在每次作文写作中有所感悟,有所改正,从而有所提高。除此之外,还可以采用不同形式的小练笔,写篇幅短小内容精悍的日记或周记,写分析性短评,或者有意识地去背诵一些时评或短论的格式、开头和结尾等等,这些都能很好地训练学生思维,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写作水平。

  3高中作文教学中,应坚持对学生进行科学指导

  在高中阶段的教学中,由于学生课业负担比较重,很难在写作上花费较多的时间,因此除了老师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和强化学生积累之外,教师在作文教学时应坚持对学生进行科学指导。第一高考作文不外乎记叙文、议论文、散文等各类文体的考查,因此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时,一定要对这几种文体进行讲解,让学生熟悉这几种构思套路,要切实做到文体规范,并且要经常性地练笔,针对学生的优点和不足要及时地进行肯定和讲解,以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第二就是指导学生在作文时,应注意审题、立意,选题,拟题和文章布局等写作技巧。这样学生在考试时就会节省很多时间,写出的文章才会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以布局谋篇为例,要注意凤头、猪肚和豹尾的写作技巧,要紧扣主题,把自己的“亮点”点亮;或以立意为例,高考时,怎样使自己的作文脱颖而出呢,就是立意首先要做到新颖,其主旨要富有正能量和一定的积极意义,不抱怨,切莫去写一些敏感的政治问题,立意的标准要富含哲理,紧扣材料,要有一定的时代感;第三就是我们常说的要注意文章层次的安排,字数的适中和书写的整洁度。

  总之,高中作文教学中,除了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强化学生积累和对学生进行科学性指导外,教师还要对学生进行分类地做专题训练,以弥补学生在某些专题写作上的不足;还可以在高一高二时尽量多安排一些美文欣赏课,素材交流课,写作竞赛课,从多个角度对学生进行作文教学,丰富学生素材,锻炼学生文笔,让学生从中汲取写作的养分,为提升学生写作水平做好铺垫,为学生高考作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袁会建 单位:石家庄市藁城区第九中学

  参考文献

  [1]牛巍.高中语文的作文教学模式探析[J].快乐阅读,20xx(8).

  [2]尚美娟.高中语文的作文教学模式探析[J].高中生学习(师者),20xx(8).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7

  [摘要]语文在课程教学体系中有很重要的地位。和初中语文相较而言,高中语文的难度有所加深,其中以古诗文为主,且背诵的任务量较大,这成为现代高中生学习语文最为困扰的一项难题。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创新性教学;效率意识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部分学校仍然使用不科学的教学模式,填鸭式背诵大量的古诗文,本来高中生的学习压力就大,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更丧失了对语文的兴趣,这成为语文教学的一项难题。现在我们需要想办法实现教学方法的改革,通过运用更多创新性的方法来提升学生的课堂实践能力。

  一、高中语文教学现状分析

  目前,就高中语文教学现状进行了分析,从中了解到语文教学质量不高是其主要问题,导致此类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有很多。其一,高中语文知识点繁多且相对复杂。与初中语文相比,高中语文重点考察学生的理解能力与领悟能力,还需要背诵大量的语文知识点。其二,教学模式过于传统。尽管素质教育已经提出,但是部分学校并未予以落实,始终是以教师为主导,教师整堂课的去灌输,不注重学生的课堂参与与实践。

  二、提高高中语文学科的教学质量的途径

  (一)确立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学生主体地位

  培养创新型的人才不是只靠学校就能实现的,但我们也的确应该正视这样的现实:学生本来是具有创造力的,但是在接受学校教育后这一能力就逐渐消亡了。我们追寻其原因发现,这一现象与现在学校教育无法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无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语文作为中国学校的母语学科,它与其他学科一起,承担为国家社会培养更多的能够独立思考的创新型人才的责任。而我们也只能从现在的语文教学中缺失学生主体地位这一突出问题出发,试着提出确立学生主体地位的可以实行的措施。事实上也只是向这一方面稍作探索,其他有效的具体策略还要进行研究。

  (二)创设教学情境,实现故事情节在线

  为了让学生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语文学科上,应运用更具创新性的教学模式来参与教学,可借助情境式教学模式来丰富语文课堂。创设情境应与所学的语文课文知识建立密切的联系,将课本中相对抽象的文字具体化,可为学生呈现一场不一样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这样就可以吸引学生的目光,讲述课文之前,通过音乐,图片,影视剧片段等形式将课文背景呈现出来,以此来使课堂的趣味增强,活跃课堂气氛,可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能在演绎中把握故事情节的脉络与中心思想,可大大的提高高中语文教学质量。例如:在学习必修l《烛之武退秦师》时,教师可以对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背景介绍,将秦、晋、郑三国之间的关系及地理位置进行说明。同样在学习《荆轲刺秦王》和《鸿门宴》时也可以用这个方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创设故事情境,能够将故事情节展现的淋漓尽致,方便学生对故事情节的理解,也能增强课堂的趣味性,能在故事情节演绎的过程中补充学生的文化内涵。

  (三)强调角色扮演,营造愉快的课堂氛围

  近段时间最火的综艺节目就是中央电视台的`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如果将《国家宝藏》这种角色扮演形式运用到高中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全面的参与到课程教学中来,为其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其在实践的过程中体会作者的创作目的,不但能更清晰的理清文章思路,也会更吸引学生的目光,使课堂更活跃,对学生的语文知识的提升具有积极影响。例如:在学习语文必修1《鸿门宴》时教师可以选取几名学生,分别扮演课文中的角色,并在课下将每个人物所说的话语利用白话文的形式进行翻译,更容易让学生们理解,在不经意间学生即可掌握这一经典典故,甚至在学习语文必修2苏轼的《赤壁赋》时也可以运用这种方法。

  (四)实施多媒体教学,使教学信息化

  现代化教学需要与时俱进。多媒体有着其他教学模式都没有的元素,图片、动画等资源能够对语文教学产生良好的辅助作用,能转变原本无聊、死板的课堂氛围,将抽象的知识蕴藏在生动的演绎中,将其具体化,既能让学生更直观的了解课文结构与内容,也可使课堂更具趣味性与活力。例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窦蛾冤》时,教师可以以“六月飘雪”为引句导入本节课内容,让学生充分了解“窦娥冤”这一故事,并补充“元杂剧的四大悲剧”的相关知识。为了增强故事情节叙述的力度,教师可以借助信息化平台来播放《窦娥冤》的影视片段,让学生充分了解窦娥冤的整个故事情节,了解故事的脉络与人物关系。在观看《窦娥冤》视频短片前,应提出“窦娥冤到底冤在哪里呢?是如何导致的呢?”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看视频,有利于学生对故事情节的掌握,可大大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根据对现阶段高中语文教学呈现出的问题的分析,我们了解到现在占主导地位的语文教学模式还是比较传统的,再加之语文重难点很多,难度又很大,学生死记硬背的现象很严重,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不是很高。为缓解此类状况,应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将多媒体信息化教学、创设教学情境与课堂角色扮演的教学方式进行结合,运用创新性的手法来参与教学,使语文教学更有特点,使学生对语文知识更感兴趣,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8

  论文关键词:新课改 高中语文 教学策略

  论文摘要:新课程改革要求高中语文教学不仅要完成知识传授,还要进行语文能力训练与情感培养,这就对高中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本文笔者阐述了新课改对语文教师的要求,探讨了新课改下高中语文的教学策略。

  一、新课改对语文教师的要求

  新的课程标准对中学语文教师提出新型化的要求。笔者认为新课改下语文教师应做到以下方面:

  1、正确看待课程改革,树立对新课程改革的信心

  新课程的改革增加了老师的教学压力,因为他们要改变已经习以为常的教学模式,探索新课程的新模式,还要面对家长和同事的质疑。并且很多家长的观念还停留在应试教育阶段,只关注考试结果,对新课程改革缺乏应有的信心。这种根深蒂固的传统教育思想严重地制约着新课程改革的进度。新课程改革要求老师转变以往传统教学模式中侧重于知识传授的倾向,要将学生的健全人格、综合素质作为新课程教学的目标,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2、老师要辨证地看待学习方式

  一般老师会局限于一个固定的思维模式,即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自主性学习只有对话和提问才是最新的教学方法。其实新课程强调的是学生要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灵活地选择探索、接受、体验或者模仿等多种适合自身的学习方式。因此老师要辨证地看待学习方式的改善。

  3、具备全面、开放的知识结构

  语文反映的社会生活是个大千世界,涉及各种领域,重视各种观念的交叉与共存,语文与思想道德、社会生活、历史文化以及自然科学等有密切的关系。这些都要求语文教师要具备全面、开放的知识结构。

  4、要有独立钻研教材的能力

  提高独立钻研教材的能力。一些教师凭借教学参考书去教课,教死书。素质教育要求教师教活的知识,培养活的能力,教师必须提高独立钻研的能力。要能抓住作品的立旨立意,分析文章结构,分析人物形象,找出语言特点、艺术特色等。

  二、新课改下高中语文的教学策略

  1、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了解、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有效地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能力、情感的生成,使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得、学有所获。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课前预习,让学生对需要学习的内容提前介入,便于教学活动的开展。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书中各类注释,研究课前提示、课后习题,从整体上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情感,感受语言特色。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学会思考,依据学习要求以及提示进行深入思考,让学生可以带着问题开展阅读,课文中有答案的划出来,养成作批注,做笔记的习惯,同时,引导学生学会归纳总结,活学活用,不断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我国学生在长期的应试教育下,被动的接受知识已经形成了习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已经成了一个普遍的问题。高中生在经过小学、初中阶段的学习下,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语文学习基础、独立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采取有效措施将学生引入教学双边活动过程之中。自学是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学生把知识内化的重要途径。自主学习能力关系着学生能否在学习的道路上行走的长短。因此,学生应在课堂听课基础上,全面系统认真阅读课本,并利用各种资源(上网等)获得相关的辅导资料。 在课堂上,笔者结合教学目标设计足够数量的探究题目,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开展学习活动,自行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组间巡视,对后进生开展辅导,对其他学生进行思维方式上的点拨、启发、引导,让学生的思维按照正确的方向发展,用自己的思维获取知识,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帮助学生形成系统认知,提高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

  3、采取展因材施教的方法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存在学习基础与认知能力上的差异,采取因人而异、因需而导、因材施教等有效措施,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在教学中开展分层施教,使全体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域内得到发展、提高。教师在备课时就要统筹考虑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区别对待,在课堂提问设计上既要有拓展性较强的问题,也要有难度一般、基础性的问题,既要考虑优等生的认知能力,也要兼顾后进生的学习实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全体学生的实际,尽量兼顾更多的学生,在开展分组探究时注重优秀、中等、一般合理搭配,课堂提问时向优秀生提问一些难度较大的思考题,并要求他们讲述自己的思考过程,供其他学生借鉴。对于优秀生,可以在课堂作业以外专门布置一些难度较大的练习,防止他们在学习中出现“吃不饱”的现象,学困生则注重基础知识训练。教师要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学因生夯实语文基础,注重课本知识理解与语言文字基本运用,对中等以上学生强调灵活运用与深入理解,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

  4、注重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随着科技的发展,教改的深入,以多媒体为代表的现代电教媒体,在声、影、形等方面具有“形象、直观、生动”的优势,活化了教育方法,优化了教学结构,提高了教学效率。

  5、重视课堂互动,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传统的课堂上,教师一个人在讲台上占据课堂全部时间,学生在下面被动听课。这种教学方法势必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应该重视课堂互动,开展课堂讨论,积极启发学生思考、分析、解决问题,鼓励学生踊跃发言,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

  结束语

  高中阶段作为青少年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高中语文教学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了精神文明进步的步伐。在教学过程中,师生是教学的统一体,要想办法提高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更多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效率。因此,高中语文教学需要进一步改进,语文教师任重而道远,我们还应继续努力。

  【参考文献】

  [1]罗良才,.新课改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xx

  [2]刘盛玉.新课程改革下中学语文的教学反思[J].新课程学习,20xx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9

  【摘要】在学校教育中,有效教学是一项孜孜以求的教学相长课题。所谓“有效教学”,又叫高效教学,与无效教学和低效教学相对。它在不同时期和不同理念下有着不同的衡量标准。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应该与时俱进,以学生为本,积极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活跃语文课堂,引导学生自主、高效地学习语文。

  【关键词】高中语文;有效教学;情感性;生活化;自主化

  新时期的有效教学,既不表示教师有无完成教学内容,又不纯粹指向“在最短时间内教学最多内容”,而是具体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一是始终体现对学生的关注;二是始终关注教学效益方面;三是始终关注准备策略的问题。

  一、以情感性策略为引领,努力开展高中语文有效教学活动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教学原则是课程实践活动的永恒指向,没有情感元素的渗透和融入就谈不上“效率”。教师善于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积极开展丰富多元的情感性教学活动,则能从寓教于乐中攫取不容忽视的“情感智力”效益。如教学《虞美人》时,笔者导入如下:“这首词的作者是谁?他有什么不同一般的身份?”学生们随即答道:“李煜,他是南唐后主,是南唐皇帝的身份。”“你们只说对了一半。”面对学生的困惑一片,笔者进一步强调:“我们只能说李煜是曾经的南唐后主,因为在创作《虞美人》之时,他其实只是一个阶下囚,准确地说,是一个徒有虚名的‘违命侯’。公元987年七月七日,这一天正是李煜的生日,他创作《虞美人》并命乐伎演唱,在惹怒宋太宗后被赏毒药赐死。也就是说,这是作者李煜的绝命词……”这番介绍,既可发挥引人入胜的作用,又有助于学生对词意的理解和把握,教学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二、以生活化策略为抓手,努力开展高中语文有效教学活动

  无论是杜威的“教育即生活”,还是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都在强调“教育与生活”相辅相成的关系。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积极开展“语文生活化”“生活化语文”教学活动,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情趣,丰富课程内涵,拓展学习视野,增加教学厚度,而且有利于促进学生更好地学用结合,从中获得深入浅出、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以阅读篇目《范进中举》为例,笔者把“范进现象”与现代生活中的有些人主动放弃高考,有些人“回炉”深造,还有些人坚持以“圆大学梦”为追求等现象联系起来,让学生在认真思辨和讨论比较中切实体会到“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性”和“现代社会制度的幸福指数”。再如教学《拿来主义》时,笔者借助多媒体技术,披露了有些政府官员出国考察时不是在“学习和借鉴先进”,而是在赌场上“尽显一掷千金的`奢靡风采”。这让学生不仅领悟了“拿来主义”的内涵和意义,而且高度认识到“拿来精神”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三、以自主化策略为平台,努力开展高中语文有效教学活动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新课程理念呼唤和“核心素养观”感召下,以培养学习能力和学习品质为主的自主化教学不仅掀起了阵阵热潮,铸就时代教育的最强音,而且越发形成一种不可逆转的强劲发展态势。在高中语文课教学过程中,积极开展以个体独立和合作探究为主的自主化教学活动,是一项“功在当今、德在千秋”的战略长效机制。以《琵琶行》教学为例。笔者首先提出如下系列问题:(1)我们难以想象,作为一个高居庙堂之上的政府官员的白居易,和作为一个沦落民间卖艺的普通女子琵琶女,是如何相互成为一对“异性知己”的?(2)他俩的情感链接点究竟在哪里?(3)琵琶女这一人物形象如何?如果你是白居易究竟会如何感想?接着让学生以学习小组的方式,开展“自读自悟———小组讨论———集体交流———总结共享”的自主化学习活动。作为“坐在路边鼓掌的人”,笔者根据实际需要提供一些必要性“顾问”。

  四、以个性化策略为指向,努力开展高中语文有效教学活动

  个性发展既是新课程理念中的关键词,又是素质教育发展中的核心元素。“以生为本、尊重个性”“以学为主、发展个性”———为新形势下课程教学活动作出了战略性指向和战术性指导。就现代教育而言,个性化教学的最佳代言在于两个层面的两种做法:一是“因材施教”。在学生群体中,个性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也是永不消弭的。开展因材施教的学科教学活动,既十分必要又非常重要。二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以蒲松龄的《狼》阅读教学为例。在教后讨论环节,有些人认为,“贪、残、野、暴”四大特点正是狼族“艰难求生”的本质和本领。此外,狼族还有难以企及的优秀品质,集中体现在“公狼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以及整个狼族具有“绝不独自求生、群体协作的团结精神”。现代企业之所以强调“狼性文化”,就是因为人类社会对整体狼性的重新认识和极度欣赏!尤其在充满竞争和合作的今天,狼性文化更值得推崇!这难道不是“个性”“有效”吗?综上所述,有效教学是一项知易行难的艺术性实践课题。然而,只要我们始终坚持以“学生的进步或发展”为上位标准,与时俱进、勇于实践、善于创新,就能在潜移默化中逐步赢得令人期待的效果。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10

  摘要:虽然自主学习已经在各学校推广了多年,但如今部分学校还没有完全把自主学习摆在教学中的重要的位置,尤其是在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这就导致高中语文写作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写作水平在不断地降低。对此,通过自主学习策略在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应用的研究,希望能够让自主学习策略在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发挥出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自主学习;高中语文;写作教学

  如今,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教育作为兴国之要更加受到人们的重视,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已不只是看重他的学历,更是看重他的自主学习能力。由此可见,无论是在学习中还是工作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十分的重要的。传统的教育方式即应试教育,已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这就要求老师要转变教学观念,重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将自主学习引入到高中写作能力中,从而提高要学生的自主写作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一、自主学习策略的含义和现状

  自主学习策略是让学生自己主动学习的教学策略。它是让学生自己去安排学习、自己调整学习内容、自己总结学习经验等来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通过自主学习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自主学习是一种科学的教学方法,他要求学生自己独立的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自主写作又是自主学习的重要方法。学生自己主动的写作不但能够提高情商,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我们可以将自主学习贯穿到高中语文的写作教学中,通过提高学生自主写作能力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打破应试教育老师灌输知识的模式,让学生提升信心。

  二、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中的自主学习策略

  高中语文作文占据着高中语文的半壁江山,作文成绩影响着语文成绩,可以说得作文者得天下,高中语文作文又影响着自主学习,所以必须重视高中语文作文的教学。在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中应用自主学习策略,要考虑老师和学生这两个方面。首先学生应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其次要发挥老师在语文作文教学中作用,带动学生的积极性。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学生自主学习兴趣的养成,需要通过语文写作教学来逐步培养,所以老师要引导学生逐步培养起自主学习的兴趣。老师可以打破传统的语文作文教学,将一些命题式的作文或半命题式的作文改为开放式的作文,不拘泥于传统的模式。如以前我们是以“梦想”或“———的梦想”为题目,要求学生进行多少字的作文。现在我们可以采用将“梦想”这个主题融入到一个小故事中或一幅漫画中,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自己深入挖掘和思考里面的内涵,想出故事或漫画所要表达的主题,自己定一个作文题目,然后自己去查阅资料,联系一些有关的故事,自己去独立完成。这样就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开放的环境,有利于学生在作文中表达自己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

  传统的语文写作教学中,学生作文全部由语文老师去负责批改,老师按作文的要求和自己意识去进行打分,这样就使得作文作文受老师的把控严重,这不仅会限制学生的情感表达和学生的写作能力提升,也会给老师带来繁重的工作压力,让老师感到工作的疲惫。因此,老师在让学生完成作文后,可以在语文写作教学设置小组互批作文的模式,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组分配一定的作文,让组员轮流批改,最后决定作文的分数。这样不但能提高学生在同学中的作文影响力,也能加深学生对写作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3.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作文要有想象的'空间,这是作文的必要条件,这就给与他有无限延伸的可能性,作文的写作不光要靠学生真挚的情感表达,还要靠自己丰富的知识积累。丰富的知识积累需要有丰富的人生阅历或者是大量的阅读书籍,学生在学校上课没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就需要靠大量的课外阅读来补充自己的知识积累。语文老师在完成教学任务后,可以空出一些时间让学生进行课外书籍的阅读,毕竟课堂知识有限。课外书籍的阅读要可以选择一些文学作品、文学杂志、时事热点故事等对写作有所帮助和提高的书籍。同时还可以给学生播放一些对写作有帮助的视频,鼓励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拓宽知识面,丰富课外积累,促进学生的综合水平的提高。

  三、小结

  高中语文写作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老师要充分认识到自主学习策略在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有效地将自主学习策略融入到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经验,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齐秀中.自主学习策略在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的有效运用[J].中外企业家,20xx(22).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11

  摘要:

  高中语文课堂的审美教育非常重要。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就能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以及审美的情趣,从而使得学生的感知美和发现美的能力得到进一步地提高。教师必须不断地积极地投入到审美教育的工作之中,使得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还能感受到美的熏陶,使得高中学生能够得到健康地发展。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审美

  高中语文教学不仅需要传授给学生语文知识和学习语文的技能,还应该更多地培养学生陶冶情操的能力。高中语文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使得学生能够感受到美的熏陶,感知审美教育,促进学生们的全面发展,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十分重要。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现状和成因

  由于高中教育存在很大的特殊性,因此,许多教学工作主要的重点总是在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上面,同时,学生在高中语文课堂的学习过程中,往往也把更多的经历放在语文知识的学习当中去。所以,学生对于审美教育的重视度十分不够。在大多数的高中生眼里,美往往就是指外表上的美丽,对于这种审美的人是十分片面的。但往往因为这种对于美出现的片面的认识,就可能导致大部分的高中生对于外表的华丽盲目的追求,对学生长期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1.家庭因素

  大多数的家长往往觉得自己的孩子能考上大学就能够拥有一个良好的前程。因此,在高中的语文教学中,大部分的人大多把语文学习仅仅当作一个文化课的学习,对于语文学习的过程重点也没有掌握。从而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语文文字练习,做很多的语文试卷,希望能够通过这种方法来帮助学生拿到高分,使得学生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审美教育几乎不存在。这种现象的存在,就使得孩子的审美教育不能提高,使得高中生盲目追求潮流,审美观念严重缺乏。

  2.学校因素

  作为高中生教育的摇篮。学校必须承担着引导高中生健康成长,培养高中生高素质人才的责任和工作。学校需要培养的人才是具有德智体美综合发展的人才,但是因为很多很多的原因,迫于社会的影响。因此大部分的学校仅仅专注于分数和对于学生知识的培养,在语文课堂中也放弃了对于高中生的素质教育。因此,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只专注于挤出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进行习题的练习,这就导致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审美教育错过了最佳的时间。

  3.社会因素

  由于受到传统的商品思想和经济观念的影响。对于高中语文课堂中的审美教育,大多数人都没有一个很好的.重视,甚至对于这种高中语文课堂的教育方式有一种排斥的心理。再加上在当前形势下,高中生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标准日渐模糊,对于社会中出现的一些不良诱惑和问题也不能阻止,容易受到这些不良因素的影响,去追逐那些虚无的东西。

  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的方法

  1.挖掘教材的内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教材

  作为作者思想的结晶,如何读好一本教材就是意味着和一个人进行对话。从教材中那些经典的作品中得到思想的启发,非常重要。教材的内容融合了很多国内外著名作家的经典作品,因此有着非常重要的审美教育价值。高中语文课堂的课本收录了很多国内外作家的经典作品,必须要在其中挖掘出作品的教材美。并且,还要引导学生进行欣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引导学生真正进入到课本的学习当中,明白作者在学习中的心情。同时,还应该在词句中得到审美的启发,培养审美的情操。

  2.运用多媒体的方式,提升学生的审美感知力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的教科工具往往是粉笔和黑板,这种教学模式就会显得非常单调,难以适应当前的教育模式。为了弥补这个不足,就可以运用多媒体的教学方式,在高中语文的课堂中大量运用多媒体的教学方式。把一些文字生动形象地转化成图片和动画。同时,还应该使抽象的东西尽量具象化,达到图文并茂的效果。为了能够使得学生更好地了解到课本上的内容,形象地感知到美好的景象,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理解到美的真实含义,就应该运用这种多媒体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3.通过朗读的方式,感受美的境界

  作为语文教学的基础性项目,朗读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文章的具体内容,还可以使学生更好地融入到文章当中去,使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更好地被学生所了解。另外,在一些平常的教学当中,教师还应该给学生多一些诵读的实践,并且传授一些诵读的教学。要让学生真正了解到诗歌的创作过程,体会到语言的美好,从根本上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

  三、总结

  总之,在高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审美教育对于高中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高中语文教师必须要积极地把握好学生的具体特点,根据学生的具体特点来分析出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现状,总结出相关的问题,寻求审美教育的具体方式,通过采取必要的方式渗透审美教育,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真正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范海铭.试析高中语文的审美教学[J].南北桥,2015,(11):15-15

  [2]徐翠菊.提升人文修养,优化高中语文审美教学[J].中学课程资源,2015,(2):4-5.

  [3]黄琪.浅析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诗歌审美性教学[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5,(8):165-165.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12

  一以情境体验塑造为途径

  价值观的塑造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而学生价值观的培养直接影响到其进入社会后的人生抉择,因此价值观的培养需要在特定的情境下进行,并且时刻关注学生的体验。阅读教学的文本是平面的知识,也是作者价值观的缩影,其中不乏优秀的价值观及审美情趣,而教师应当以这种情境为基础,引导学生塑造良好的价值观。

  二以学生个性塑造为条件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是一种感受美的教学,但是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情境会有不同的美学感受,教师不应当采用“齐步走”或“一刀切”的手段,而应当结合每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在正确价值观的引导下,优化每个学生的不同个性,让他们向正确的价值观靠拢,这就需要因材施教。笔者根据教学实践,认为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应当在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因材施教:

  (1)注重阅读文本的差异性,不同的文本、文体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呈现,作为创作个体的人不免有些负面情绪,而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发现其价值观的闪光点,摒弃不良价值观的引导;

  (2)不同的学生存在差异,其价值观发展的程度也不同,因此教师需要通过多种途径进行不同学生的价值观优化,以不伤害学生的自信、自尊为基础,适时引导。

  三以合作探究教学为方法

  新课标高中语文教学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也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学习方式,阅读教学的目的是为了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在此基础上陶冶情操,因此必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为辅助。阅读教学是一种人文性教学,依靠教师单纯教学是无法达到效果的,需要学生个体进行探究、体会,同时搭配学生之间的相互讨论,达到思想的把握与价值观的认知,而教师的目的是对这种把握与认知进行提升、升华,因此阅读教学需要建立在合作探究教学基础上,让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阅读、讨论、评价、引导、感悟。教师首先需要做的就是鼓励学生积极阅读挖掘,阅读挖掘的过程是为了理解文章的大体内容;其次让学生分组讨论、探究,讨论探究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通过集合几个人的思想深化主题;再次让学生逐一汇报、讨论,让学生对文章的价值观进一步理解把握;最后教师进行必要总结、提升,教师总结的目的便是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同时融入价值观教育。

  四以读写结合方式为深化

  语文教学离不开读与写,阅读教学虽然以阅读为主,但是单纯地读容易造成学生只读不想,因此读与写需要有机结合,才能达到更好的阅读效果,才能在阅读中获得思想的提升,才能进一步引入价值观教学,同时这也是学以致用的基础。笔者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坚持一周拿出至少一节课进行课外读物教学,也就是学生自行选择阅读内容,并且进行读书的收获与经验汇报,书写读书笔记,组织征文比赛。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有效扩展学生的知识面,让他们认识到更多种价值观,并且通过引导自主选择正确的价值观,同时还能锻炼他们的写作能力,提升作文水平。

  五结束语

  阅读教学不仅仅是单纯的应试教学,更是一种育人树人的直接手段,因此需要教师利用多环节、多元素,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让他们明白正确的为人处世的原则,在教学中陶冶情操、滋养精神,在感悟与体验中接受价值观教育。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13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高中语文教学又面临着新的教学挑战。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是当前所有高中语文教学工作者共同面对的问题。结合实际出发,从教学目标、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工具、总结反思这五个方面,对如何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几点建议以供他人参考。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效率;对策

  在新课改背景下,我国高中语文教学又面临着新的挑战。语文教学除了要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时,还需要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而目前,我国高中语文教学效率十分低下,并不能满足现阶段的语文教学需要。基于这一背景,研究如何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向导,如一盏明灯一样指引着教学工作的开展。而教学目标的合理性直接决定这教学效果的好坏。不合理的教学目标必然会导致教学工作朝着错误的方向发展。所以,当下想要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就必须制定更加合理的教学目标,并积极贯彻落实该目标。高中语文教学目标的制定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1)提高教学目标的准确性。过去中,很多高中语文教师认为开展语文教学工作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掌握语文知识,同时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但在目前素质教育被不断重视的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更应该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2)提高教学目标的明确性。教学目标的设定,应该从实际和细节上出发。如在开展文言文教学时,很多教师设置的教学目标为“要求学生读懂全文并理解作业表达的思想”,在这种教学目标下,教师课堂教学中往往会抓不住重点,对于一些重点知识没有进行深入讲解。而想要设定明确的目标,就需要从细节上出发,如对于某些重点词汇要求学生理解等。还有一些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道德思想,而建立怎样的道德思想还需要得到进一步明确。(3)同一个班级的学生学习能力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同时学习成绩也参差不齐,所以在制定语文教学目标的时候,还需要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化差异。通过分析每一位学生的个体化差异,来制定出适应学生发展需要的'个体化目标,做到有效分层,促使不同学生都能进步。

  二、转变教学观念

  过去,教师的教学观念过于落后,体现在以下两点:(1)语文教师在课堂中还是以自我为中心,认为自己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往往光顾着自己去说,而忽视了学生是否听懂,这种教学观念下,不仅教学效率和质量极低,同时长期下来,必然会使学生丧失学习的积极性。(2)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语文教师往往更在乎对学生“考试能力”的培养,即提高学生的做题能力,而忽视了语文教学的本质。基于以上两点,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在现阶段语文课堂教学中极为关键。具体可从以下几点出发:首先,需要让教师认识到学生是课堂主体的这一观念,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中心。其次,加强对素质教育的认识,把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其他方面素质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只有这样转变了观念,才能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三、优化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兴趣

  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还必须要不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过去中,很多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过于枯燥无味,教师还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来进行语文教学。想要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还需要从以下几点出发:(1)采用导入式教学方法。所谓导入式教学方法,顾名思义,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导入和学习有关的东西,从而引发学生的思考,或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目前,语文教学可采用的导入形式如下:一是可以采用故事导入,如在进行某些文言文教学时,就可以导入和作者或该文章背景有关的故事,而大多数学生都对故事有着浓厚的兴趣,通过导入故事,来引发学生的兴趣。二是可依采用悬念导入,这种导入形式充分的利用了学生的好奇心。通过激起学生对于悬念的好奇,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或提高学生在课堂学习的专注力度,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2)采用情境教学法。情境教学法作用于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可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并使学生对于语文学习产生强烈的兴趣。在利用情境教学法时,需要注意情境的构建需要贴切教学内容。在构建情的过程中,教师还需要不断分析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找准学生的喜好,从而使构建的情境迎合学生的喜好。引导学生进入到该情境中,并采用正确的方法来提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产生较高的学习热情。情境的创设可采用一些工具,如播放和课本有关的音乐,通过优美的音乐来吸引学术,提高学生的专注度。同时,还可以播放一些和课文有关的图片,通过图片把学生代入到课堂教学中。

  四、加强对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工具的运用

  传统的语文教学,教师往往只需要借助课本、黑板以及粉笔就可以完成。而这种单一的教学工具已经无法满足现阶段的语文教学需要。教师口头讲述、黑板上写写画画,已经无法具象的表达课文内容。而利用多媒体进行语文教学,可突破传统教学方法的局限性,实现传统教学方法所不能达到的效果。教师通过多媒体展开教学,可播放和课文有关的影片、图像,使模糊的课文内容更加形象化。如进行《再别康桥》这一课程教学时,就可以在网上搜寻有关“康桥”的图片,从而让学生了解到康桥的美。另外,在进行该课程教学时,教师还会请同学来朗诵这一首诗。这时,就可以通过多媒体来播放背景音乐,从而使朗读更加优美,提高该朗读活动的效果,并使学生切实的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实现情感上的共鸣。而网络,也是现代化教学工具之一,网络所带来的是非常广泛的教学资源。现阶段,高中语文教学的开展,可以在网络上搜集和教学有关的各类资源,如一些PPT课件等。

  五、做好教学反思工作

  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还需要做好不断的总结和反思。目前,很多语文教师在开展语文课堂教学时,都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没有进行仔细的思考,就会一直存在于课堂教学中,有些问题如果没有及时处理,就会影响教学质量和效率。所以,语文教师开展总结和反思极为重要。通过总结来找出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反思来分析这些问题发生的原因,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制定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质量。总结和反思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观察教学成效,如在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时,就需要及时的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并总结好的地方,吸取教训,从而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同时,教师还需要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做好记录工作,同校的语文教师可进行教学经验上的共享,吸收他人好的东西,并不断实践到自身教学中。(2)教师在面临教学问题时,一定要保持理性的心态。如某一阶段教学质量、效率不高,就需要对该阶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通过反思来认清自身的不足之处,并找到合适的方法来改善这些问题。六、总结现阶段,想要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还需要明确合理的教学目标,同时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优化教学方法并运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需要做好总结和反思,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并通过学习、创新和实现来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从而促进教学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吴靖.如何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效率[J].考试周刊,20xx,(93):37-38.

  [2]李勇.创新语文课堂教学努力提高教学效率[J].文科爱好者,20xx,(02):68.

  [3]陈志华.语文课堂教学提效研究[J].语数外学习,20xx,(04):27.

  [4]张中华.建构高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初步探索[J].科教导刊,20xx,(05):94+115.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14

  诗歌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难点之一。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往往抱着一种传递美和爱的激情走向课堂,最后却都很困扰于课堂的沉闷无生机,学生的意兴阑珊。教师于是很纳闷,为什么这么美的诗,这么神秘而吸引人的诗歌世界,学生就没有兴趣呢?当然这与诗歌本身的含蓄凝练甚至是晦涩难懂,学生学习诗歌只为了背几句名句有关,更多的却也是因为我们诗歌教学课堂的教学思路呆板,教学语言枯燥,诗歌处理肤浅等等。

  我在自己的实际教学发现了诗歌教学的一个小窍门,就是我们可以充分利用音乐对诗歌教学课堂进行美的点化。

  朱谦之先生在他的著作《中国音乐文学史》里面,提到“所谓诗歌即是音乐”,这句话,概括了中国诗歌与音乐的关系。事实上,诗歌与音乐的关系源远流长。《毛诗序》云:“诗言志,言之不足,则歌咏之;咏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从《诗经》的合乐歌唱到《楚辞》中祭祀的男女巫师对唱到《乐府》中配乐的歌词再到“唐诗宋词元曲”可以谱曲传唱,都表明诗歌与音乐的融合性。《诗大序》又说“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由此可知,不止诗歌的发展历程和音乐始终相伴,诗歌的本质与音乐更是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在教学中,用音乐点化诗歌课堂是可行的。那么,我们如何用音乐点化诗歌课堂呢?

  一、让音乐帮我们铺一条进入美的诗意的课堂的路

  现在的诗歌课堂,教师为了提起学生的兴趣,为了尽快把学生带入一种诗的境界,或者是希望一开始就给学生传达一种美感,就会精心地设计课堂的导入部分。华丽的辞藻,比喻拟人对偶等等修辞,排比句式,富有情感的语言,有时候教师都觉得自己不像自己了。即使是教师费尽心思采用这样的方式,有些学生却觉得太煽情,有些学生觉得教师是刻意在拉着学生进入一种状态,而不是自然而然地让学生去感受,不是不知不觉中让学生主动去寻找那个诗的世界。

  如果我们在诗歌教学中利用音乐作为新课导入,可使学生在音乐的感染下很快进入情境,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对新课的兴趣。例如,在教授韦庄的《菩萨蛮》时,可以给学生播放宋祖英演唱的《江南美》,在悦耳的歌声中学生仿佛走进了江南如画般的美景中,也走进了文本之中,很容易感知出诗歌中的江南之美。在讲授苏轼先生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我们为学生播放了杨洪基先生演唱的《滚滚长江东逝水》,并且刻意选择了《水浒传》片头的那个版本,让学生听着杨老先生浑厚辽阔的嗓音,看着那滔滔江水自天而来的壮阔之景,再看着屏幕上不断闪过的那些我们所熟知的那个时代的英雄人物,似乎都能听见他们爽朗的.笑声,感受到他们的热血在胸腔激荡的回声,触摸到那个时代的英雄气息。还未正式讲解课文,学生已然进入到一个广阔的历史天地,已然感受到一份豪情和悲壮。然后再顺势引导学生进入文本就比较容易了。

  二、让音乐帮我们打造一个体会情感、释放情感的课堂世界

  因诗歌体裁本身具有含蓄、凝练、婉曲的特点,这就给学生的鉴赏带来难度。如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仅把文言翻译成白话或把韵文变为散文,根本无法实现激感心灵、陶冶情操的教学目的。反之,教师如能创设出和诗歌有关的音乐情境,就可以调动学生思维,帮助学生对诗歌意境进行还原和补充想象。

  我曾经听过这样一节课,至今印象深刻。我们一位张老师在为杜甫的《兵车行》备课,她最初的教学思路是想为学生找一个配乐朗诵,让学生在行家的范读中,在音乐的带领下,能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在网上找到了两个不同的版本。听,反复地听,两个版本所选取的配乐不同,一个更低沉一些,一个以伤感见长,如何取舍?张老师后来干脆也不选了,把两个版本都搬到了课堂上,让学生在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自己听这两个版本,自己决定哪个更好一些,并阐述自己的理由。学生不但得到了一定的启示,更重要的是音乐给学生展示出来的那个不同的世界,让学生从中更好地理解了诗歌的感情,理解了杜甫笔下的那个大唐世界,更理解了杜甫心中那个博大的天下苍生的世界。后来,再安排学生自己按照选取出来的配乐诵读,效果简直让我们惊叹不已。

  在诗歌教学中,往往非常强调诵读的地位和作用,同时也是诗歌教学要求达到的一个基本课堂目标。于是教学步骤通常是先诵读,然后了解诗歌大意,再诵读,再鉴赏艺术技巧,再诵读,最后再背诵。并且尽可能地让学生读,让男生读女生读,学生齐读和个人自己读,放声去读和自己低声地去体会着读等等。你会发现,诵读在诗歌教学环节中安排得比较多,但这样的诵读,可能背诵效果明显,但情感的体会和释放就不是那么好了。

  在这种时刻,如果能配上和诗歌内容或情绪一致的音乐,学生就会随音乐读出诗歌的喜怒哀乐。如,我们学习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时,就为学生配了《春江花月夜》的曲子,先是让学生在音乐声中不出声地读诗歌,看看如何把诗和音乐结合起来,然后让学生把自己体会到的情感释放在音乐声中。《春江花月夜》的琵琶曲很长,教师也可以从中截取两三个片段,让学生听,看看哪个最适合诗歌的意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事实上已经把诗歌的情感和音乐结合起来了,然后再让学生配着自己所选择的音乐去读,把自己所感受到的那个优美的意境通过自己的演绎再现出来,你会发现学生会给教师很大的惊喜。再如,教授岳飞的《满江红》时,诵读过程中,可以为他们播放琵琶曲《临安遗恨》。学生就随着乐曲节奏读出了岳飞的爱与恨。读到情动之时,很多学生还情不自禁地举起拳头。这样,整个诵读环节自然流畅,效果很好。

  三、让音乐带着我们继续流连在诗歌的殿堂

  音乐不仅可陶冶情操,还可以调节大脑思维与疲劳。在诗歌课堂教学的尾声,让学生听听音乐或动口唱一唱,能愉悦学生心情,还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记住诗词,有时候甚至比给他们留十分钟让

  他们集中背诵的效果都要好。如,讲李煜的《虞美人》这首词,下课前,我播放了邓丽君演唱的歌曲《虞美人》,让学生跟唱,学生兴致很高,下课铃声响起时仍意犹未尽,这样也优化了整节课的教学效果。再如,学习李商隐的《无题》时,可以给学生听《别亦难》;学习李清照的《一剪梅》时,可以听听《月满西楼》;学习苏轼的《水调歌头》时,可以听邓丽君的《明月几时有》。事实上学生上课可能已经很疲惫了,这样的一个音乐结尾,不仅可以让学生不反感,也能起到绕梁三日的效果,可能课已经结束很久了,但那个音乐会带着我们的学生依然流连在诗歌的殿堂。

  当然,用音乐来点化诗歌教学课堂也有很多要注意的问题。首先,要注意选择和诗歌有关的乐曲,要有针对性,不能随便拿一首去应付。另外,还要注意,音乐只是诗歌课堂教学的“调味品”,是一种教学辅助手段,要注意使用音乐的时机和时长,不能喧宾夺主地把语文课上成音乐课。在课堂教学中,开头、中间和结尾部分不能都用音乐来充满,那样课堂上都是欣赏音乐了,我们诗歌教学的主要教学目标肯定不会突出,也不会有好的效果。

  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应努力把诗歌教“活”,让学生学“活”,这是语文学习的灵魂。所以我们应改变观念,用音乐激活诗歌课堂教学,让学生在音乐中获得审美体验,让学生爱上诗歌。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15

  一、讲求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

  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需要老师的及时引导,这样学生整体感知文章的能力会大大地提高,会获得心灵的启迪。这要求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针对学生提出有效的、可操作的阅读方法,阅读时间可以适当地增加,老师的指导对于学生而言可能就是综合素养的提高。

  (一)培养阅读技巧,提高阅读效率

  例如,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老师要从文本出发,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阅读,把握阅读方向,老师要适时引导,提示阅读方法。语文教学,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具体情况,从学生出发,有效的运用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参与到阅读中来,在阅读中探究,帮助学生进行丰富多样的探究阅读,在阅读中,发展学生的个性,张扬他们的活力,开拓学生的思维,以更好地提高学生阅读文章的能力,实现知识的主动积累。

  (二)打牢学生的知识基础

  根据新课标要求,在阅读教学的实际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题材、内容、环境、主旨等内容;教会学生熟悉表达方式、抒情方式、体裁结构、语言风格、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等知识。掌握并熟悉这些知识并将其融会贯通,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好的阅读、分析文章,真正做到语文素养的'养成。因此,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探索更高效的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方式、方法,让阅读成为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基础。

  二、重视课外阅读的“延伸”

  语文最重要的是知识的积累,这就要求学生在课堂学习之外,要有大量的阅读,广泛涉猎各类作品,包括政治、科技、艺术、经济等各领域。阅读的范围要广,对深度没有特别的要求,不要求篇篇都懂,句句都明白,重要的是知识的积累,看的越多,语感就会越来越好,自己写起来也更加的得心应手。

  (一)选择具有时代性、信息化的读物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在逐步地加快,每天接收到的信息量剧增,同时也产生了很多“文化快餐”式的阅读文本,这些是很适合学生在短时间内增加阅读量,如《读者》《青年文摘》《看天下》等信息量大,符合时代特征的读物,这些读物切合生活实际,内容为大家所喜闻乐见,还可以开拓学生阅读的视野,引发他们的阅读兴趣,是优秀课外文本。

  (二)创造更多的课外阅读机会

  高中课业紧张、学习时间紧,课外阅读就需要教师挤时间,巧安排,这样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课外阅读机会。例如,利用寒暑假时间安排学生读《红楼梦》《水浒传》等长篇名作,开学时开展读书交流会。每周挤出一两节课堂或自习的时间,进行课外阅读。再如,学习“戏剧”这一文体时,可以分角色扮演,学生在课外阅读相关内容。具体的例子像学习《雷雨》时,教师在要求学生分角色表演的基础上,还可以让他们在课外的时候看一下《雷雨》全剧或者是曹禺的别的作品,以增加对作者的了解,来提高学生的阅读文本能力。

  三、结语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教师要在认真研究新课标的基础上,将理论研究和阅读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从学生实际出发,从学生的阅读能力处着眼,进行长期的阅读教学规划,将有效、可操作的阅读教学方法落到实处,全面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为学生今后阅读兴趣的培养做好充分的准备。

  作者:程勇刚 单位:安徽省宣城市宣城中学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相关文章: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06-03

高中语文教学浅述论文09-29

谈高中语文教学改革论文10-03

高中语文教学之导学案教学初探论文03-19

范例教学在高中语文课程教学中的运用论文10-02

高中语文教育论文09-22

高中语文议论文05-19

试谈高中语文教学方法论文09-27

高中语文在课改中的课堂教学研究论文10-02

系统思维视角下的高中语文主题单元教学论文范本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