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发展论文

2024-07-13 论文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论文吧,论文对于所有教育工作者,对于人类整体认识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论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农业发展论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农业发展论文1

  摘要:节水灌溉制度在满足作物需水量要求和适时适量灌溉前提下,实施的一种先进灌溉工程技术、农艺技术、管理等综合节水措施和用水管理制度,以实现灌溉农业的低耗高效目标。随着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发展,多种先进实用节水灌溉技术不断实践和推广,如喷灌、滴灌、膜上灌、膜下滴灌等制度。

  关键词:灌溉,农业技术,水利工程

  节水灌溉制度的实施,与节水灌溉方法和措施有关,节水灌溉措施有多种分类方法。这里将其分为工程类和管理类措施两大类。其中工程类措施又可进一步划分为:渠系输水节水、田间灌溉节水措施;管理类节水可划分为工程管理节水、用水管理节水、政策与法规节水、管理体制改革型节水。节水灌溉措施的实施,需要有关部门单位、科技管理人员和受益区用水者的通力合作。实践和经验表明,先进技术或管理措施能否有效应用和产生应有的社会和经济效益,领导是关键,部门协调是保障;示范推广应用是基础;灌区用水者认同是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应用的'试金石。

  灌溉制度是灌区用水管理编制和执行用水计划、合理用水的依据。合理的灌溉制度还是指导农田灌溉工作的重要依据,它关系着灌区水土资源充分利用与灌溉工程设施效益的发挥。需要明确一个理念,这就是供水与用水之间是一个服务协作的双赢关系,服务质量好,双方的效益就会自然显现出来。确定作物灌溉制度通常采用以下3种方法:一是总结当地群众灌溉经验。群众积累了当地灌溉生产经验,对这些生产经验加以调查分析总结,可以得到符合当地实际、具有实用意义的灌溉制度。二是根据灌溉试验制定灌溉制度。开展田间作物灌溉试验研究工作,积累一定灌溉制度、灌水方法、灌溉效益等技术资料,可作为制定作物灌溉制度的依据。但是,在选用试验资料确定灌溉制度时,需注意原试验的条件,不可生搬硬套。三是水量平衡分析计算确定。根据农田水量平衡原理确定作物灌溉制度。计算方法较多,比如彭曼公式。为使制定灌溉制度符合实际利于运用,还需要参考群众丰产灌水经验或灌溉试验成果。

  灌溉制度是指在一定自然气候和农业技术条件下,使农作物获取优质高产稳产的产量所需的灌水时间、灌水次数、灌水定额和全生育期所需的总灌水量,即灌溉定额。灌溉实践证明,科学合理的灌溉制度,既可使作物适时适量灌溉,又可提高作物单位面积产量,节约用水,提高灌溉效益和灌区内大面积农业获取高产。灌溉制度。的合理制定与正确执行,对于充分发挥灌溉工程效益和改善生态环境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传统灌溉理论认为,作物灌溉就是把作物和土壤“喝足吃饱”。然而随着灌溉理论深入研究和灌溉实践,节水灌溉新理论认为灌溉是“适时适量灌”、“精细灌水”、“灌作物而不是灌地”。灌溉制度已不再是过去单一的充分(或称为充足)灌溉,其是以充分灌溉、非充分灌溉、节水灌溉3种制度相结合,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并形成比较成熟的理论。

  根据动态平衡原理可知,随作物某时段的蒸腾作用,必然使土壤、作物体失水(土壤水分蒸发,作物蒸腾);平衡失水,否则作物生长受影响;及时补充水量(灌水、降雨或地下水补给)以满足水分供给。充分灌溉制度,是一种完全满足作物需用水的灌溉制度。由于充分无节制的供水与田间灌溉,产生了田间水量深层渗漏,导致水量田间大量消耗和浪费,从灌溉原理上讲是正确的,但从灌溉实践看,却是不够合理地用水,是一种传统不够经济合理的灌溉制度。

  非充分灌溉制度指在灌溉水资源不足或由于工程性缺水不能满足作物充足用水供应和及时调节水量的情况下,允许作物某一阶段或某一生育时期水分亏缺(或者说作物一定程度受旱)灌溉。这是一种不能完全满足作物灌溉用水的灌溉制度。非充分灌溉是由于灌溉水供给相对紧缺使得土壤水分不足,因而不能完全充分地供给作物用水灌溉。综合我国一些试验情况,在作物关键用水时期因灌水不充分,致使作物减产情况大致是:玉米减产10%~40%;苜蓿减产20%~30%;棉花减产15%~25%;谷物减产20%~25%。因此,灌溉水资源缺水灌区,合理配置灌溉水量显得十分重要。非充分灌溉制度实施的核心是根据不同作物不同生育阶段对水分的敏感性和需求,把有限灌溉水量用到对作物产量贡献最大的阶段,从而节约灌溉用水,提高灌溉效益,增加单方水产出量,使全灌区总体收益达到最大。

农业发展论文2

  摘要:通过科学规划、积极培育与建设,从农药化肥市场监管、土地流转、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加强农村能源建设等方面探讨了天祝县农作物经济发展情况。

  关键词:农作物;发展方向;探讨

  1加强对农药化肥市场监管工作

  20xx年农业部门抽调执法工作人员,对辖区内的33家农药经营门店逐一开展了检查,在检查中通过现场查看生产企业、包装说明、标签、原始购货单据及购销台账等企业记录信息,并依照中国农药信息网进行了逐一检查,同时检查备案除草剂、杀虫剂、杀菌剂等农药品种。此外,对化肥市场进行了多次检查与抽样,检查中未发现假冒伪劣化肥。

  2农村土地流转和土地承包管理工作

  实行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政策,使土地向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涉农企业流转,逐步实现土地集约经营模式,有效促进农业向特色化、规模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3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工作

  首先按照先建设后规范的发展理念,继续引导和指导有条件的乡(镇)、村组种植养殖大户、科技示范户、营销大户等积极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带领农户脱贫致富。并积极指导示范社成立内部机构,健全完善各项规章制度,组织农户积极参加新农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制度化建设专题培训,有效促进合作社朝着健康稳定的'方向发展。

  4持续壮大特色优势产业

  大力发展高原有机绿色果蔬、脱毒马铃薯、优质青稞、高寒中(藏)药材和优质牧草“五大产业”。当前,全县农作物播种总面积达5.259万hm2,特色农业种植面积达4.095万hm2,特色优势产业规模持续壮大,农作物生产效益大幅度提升,农民全年总收入明显提高。为了积极扶持发展农业产业化,努力推进全县草食畜牧业和设施农业生产,大力实施蔬菜产业化基地建设,积极落实强农惠农政策,进一步加强惠农资金管理力度,天祝县编制了《农作物良种补贴项目实施方案》和《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工作实施方案》,在全县各乡(镇)、村组迅速开展了农作物良种补贴和政策性保险工作,按照上级部门要求完成了小麦、青稞良种补贴,补贴面积达到1.247万hm2。并动员全县乡(镇)、村组农户积极参加农业保险。

  5加强农村能源建设

  天祝县南阳山片“下山入川”工程实施后,松山镇德吉新村移民点新建了大中型沼气集中供气工程。该项目建成后,集中供气将解决松山镇德吉新村移民点250户移民区群众燃料匮乏问题,并能为项目区设施农业生产提供优质有机肥,进而提高农业生产质量和效益。在天堂镇菊花村、业土村、炭山岭镇南街村等购置发放安装太阳能热水器620台,安装率高达100%。为了确保农户合理使用沼气,消除安全生产隐患,杜绝意外事故的发生,在建有沼气的乡(镇)举办了安全生产管理及沼气使用培训班,有效防止沼气运行安全隐患,参加培训的人数累计达到2800多人(次)。

  6减轻农牧民负担

  全面落实各项惠农政策,督促落实农业产业化支持保护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补贴、退耕还林补助资金、免费提供科技书本、寄宿生活补贴等。认真贯彻落实减轻农民负担“五项制度”。积极安排减负办对全县农民负担工作进行督察与指导,通过督察各乡镇都完善了涉农收费文件,对涉农收费情况及时进行了公示,未发生村级报刊强征硬订、乱收费摊派现象。积极主动做好农业产业“一事一议”财政补贴工作,加强了对乡(镇)、村组“一事一议”工作的指导和监管力度,严格把关筹资筹劳的审核关,进一步促进农村公益事业的健康发展。7严格落实农业环保各项工作对于废旧地膜和尾菜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在各乡镇、村组建立了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示范区,有效推广0.01mm厚度的地膜,示范区共完成废旧农膜回收28t;建立了尾菜处理利用示范区1.53hm2。此外,认真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项目,积极开展蔬菜“2+X”试验,完成了测配方施肥“百千万”示范工程实施,减少了化肥施用量,使农业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

农业发展论文3

  1农业生态环境问题的提出

  在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农业生产输出不断提高的形势之下,群众的眼光不仅仅聚焦于农业生产的质量,其背后的农业生态环境也得以被越发重视。农药使用的泛滥,造成了土壤结构的深度污染,同时也对周边的水资源处理造成了不同程度上的破坏,使得原有的生态平衡面貌被打破,我国农村区域的人民群众日常生活难以被保障。

  尤其是我国农业化肥的使用过度,远远超出了土壤原有的承受能力,使得农业难以进行可持续化发展,农业的生产效率不进反退,造成了难以估计的恶性循环经济财产的损失。同时,由于农业用地的结构被破坏,还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现象,近年来频发的地震、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都和不科学的农业生产作业有着直接的联系。

  众所周知,我国的人口数量较大,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而为了解决人口的最基本生存需求,部分区域的土地势必需要进行超负荷的'开发和利用。尤其是在我国部分欠发达地区,其科学技术水平较为落后,且其人口数量也相对较大,相关农户在生产作业的过程中呈现明确缺乏可持续化发展的意识,所以导致其农业生产领域的破坏,造成难以挽回的重大损失。随着我国城市化的进程不断推进,城市人口呈现出明显增长的态势,同时也带来了数量巨大的城市垃圾。而城市的生活空间较为有限,无法排出的生活垃圾往往会流入农业环境中进行处理,这就导致了我国农业领域的生态污染,对我国农业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了较大的阻力。

  2处理好农业生态环境发展与保护的关系

  2.1积极保护生态环境

  首先,地方职能单位需要深入各个农业区域之中,了解每一个农业生产企业或个体户,进行深入分析和调查,针对污染排放超标的单位进行改善处理,最大程度上避免我国农业环境的破坏和污染。针对产生的生活垃圾,需要做好合理分类处理的工作,并以更为科学化的方式处理垃圾,尽量避免使用原有的焚烧法、填埋法等对环境危害较大的垃圾处理方法。针对部分有价值的垃圾,相关职能单位需要加以二次循环使用,做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农村区域最值得二次开发利用的资源即为沼气,不仅能够作为能源加以使用,还能利用沼气进行化肥处理,确保农作物的生长效率和质量。此外,针对最为常见的水资源,相关职能单位也要做好节约保护工作,不断提升群众的节约用水意识。

  2.2积极发展现代农业科技

  政府需要加大在农业生产领域的资金投入,并积极联动我国高校,驱动高校开设更多与农业生产相关的专业,让更多的高知识、高文化、高素质人才进入农业领域,实现多元化、科学化农业生产发展。为了更好调动我国农户的积极性,首先政府相关职能单位需要组织好科学培训工作,驱动更多的农户参与到现代化农业的学习过程之中。其次,职能单位还需要设立一定的激励机制,针对在现代化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议策略农户,可给予相应的奖励,从而更好激发农户的改造积极性。

  2.3积极保护农业资源

  土地资源是整个农业生产活动中最为基础的资源之一,所以政府职能单位的首要任务即为设置好农业领域的区域划分工作。针对加以使用农业生产的区域,严禁外来的企业或工厂单位进入耕地区域,保障我国农业土地资源的使用。政府职能单位要对自己的农业区域做好规划,划分好农业生产的红线。针对每一位实际农业生产的农户,给予一定的指导和帮助,确保每一位农户以规范和智能化的方式进行种植作业。尤其是水资源的利用处理上,政府职能单位需要加以合理分配工作,确保每一位农户都有水资源加以使用。此外,职能单位还需要做好环境保护工作,保障每一位农户使用安全、合理的方法进行农业生产,最大程度上杜绝因人为因素造成的我国农业生产区域的污染破坏现象。只有从根本上做好了农业生产指导工作,才能真正完成我国可持续化发展的战略。

农业发展论文4

  一、我国农业技术推广面临的一系列问题

  长期以来,农业技术的推广力度不强导致农业科技成果率的转化较低,在新的社会注意市场经济体制下,面对新的形势、新的任务和新的要求,现存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已经不能更好的适应计划经济的形成与发展。同时,农民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对农业技术推广的接收程度较低,给农业技术推广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加之农村地区地理位置的关系,信息落后,消息闭塞,也给农业技术的推广造成局限性。随着农村外出务工的人群较多,在家从事农业生产的大多是老弱妇幼,文化素质不高,接受新技术的能力较差,农技人员下乡组织培训班都存在一定难度,这就导致农业技术的推广面临极多的阻力。在我国,农业技术的推广缺乏财政的支撑,农业技术推广体制不完善,财政对于农业技术推广的投入力度不大,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工作待遇较低,工作条件较差,由于高学历的人员大多不愿意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一方面使得农技推广人员缺乏积极性,另一方面在农业技术推广上的人才储备严重不足,专业素质和能力都较低,造成了推广的制约。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不高,导致农业技术推广得不到实际的成效。

  二、农业技术推广改革的对策措施

  1。创新推广理念,开拓农业技术推广新思路

  我国在建设社会注意新农村和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上,在新的形势、新的任务和新的要求下,现代农业技术推广应从单纯的“以技术为本”到“以人为本”的推广理念转变,实行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依托农产品为农业技术推广支撑,提供优质农资、综合信息、生产技术等为一体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

  2。创新推广体制,提供全方位技术支撑

  以现阶段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需求为主是农业技术推广的基础,应建设一个以农业技术推广为主,农村合作经济为辅,农业科技、涉农企业、教育单位广泛参与的改革创新,新型农业技术体系。同时,在财政上保证县乡的'农业推广队伍体系,为农民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服务。

  3。创新农业技术推广机制,提高科技转化成果率

  在当前农业技术转化为农业生产成果低下的状况下,应积极探索新的农业技术推广机制和农技人员绩效考核制度,改变传统的考核方式,突出绩效奖励,充分调动农技人员积极性,改变传统的管理方法,将农业科技创新与农业技术推广纳入考核范围。通过推行人员定编、定岗和聘用制度,以公开招聘、竞争上岗等形式吸纳优秀专业技术人员,提高农技技术人员专业素质,切实的将农业技术推广开,提高农业技术的成果转化率。

  4。创新推广方法,让农业技术广泛深入户

  要切实落实农业技术推广方法,根据自然条件和工作实际,积极探索符合本地需求的建设模式,确保基层农业科技和人才资源发挥最大效能,从而加快农业技术的推广速度,确保农业产值和农民增收,推进农业现代技术发展,积极创新培育农业科技推广机制,利用现代手段开展推广服务,满足农民需要,让农业技术推广真正深入农户。一直以来,农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收效并不大,因此,党和政府应引起高度的重视,从而更好的将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为农民带来实在收益,更好的促进农业生产化和现代化发展。

农业发展论文5

  一、县域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概述

  1980年,联合国规划署在《世界自然资源保护战略》中,第一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理论。该理论强调协调发展,在追求自身发展的同时,注重综合性资源、环境、生态效益,可持续发展理论提出后影响深刻,在经济、环境、农业的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广泛应用。1994年,我国提出了《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发展白皮书》,将可持续发展上升到国家层面。县域经济介于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之间,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基层单位,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要注重经济、社会、环境三方面的协调,其核心思想为发展健康的县域农业经济,将农业发展建立在生态、绿色、环保的基础上,注重农民参与和社会公正。

  二、近年来我国实施的县域经济发展战略

  近年来,面对我国农业现存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农业发展水平地区差距大等问题,我国提出了发展“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农业县域经济的总体战略,同时,我国政府持续增加对三农的投入,坚持县域农业的整体可持续发展与循环再生发展。我国充分重视县域经济在国民经济大系统中的纽带作用,坚持“以县城为中心,辐射周围乡、镇、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统筹安排农业资源”的原则,发挥县域经济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此外,我国在《“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出了“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扩大县域发展自主权”的战略,围绕《“十二五”规划纲要》,我国推动实施了县域经济互动协调发展战略、基础项目带动产业链条战略、农业人才激励战略等措施,在此背景下,我国的县域经济虽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获得了飞速发展,整体势头良好。

  三、县域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探讨

  1.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

  我国虽然是农业大国,但农业产业发展相对粗放,整体附加值较低,则一直是困扰县域农业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因此,要实现县域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提高农业科技的创新能力。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应该结合县域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依托先进的农业科技,建立政府、农业科技人员、农民三位一体的农业科技发展体系。一方面,关注生产工具改进、良种选育、施肥技术、防治病虫害、遗传基因改良等方面的农业进步,加速农业科技的渗透,努力将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另一方面,引进农业科技方面的高端人才,通过人才激励和牵引机制,推动产学研一体发展,鼓励农业技术创新。此外,针对新的农业科技,做好对农民的相关知识培训,将农业科技的创新性落到实处,从根本上提升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

  2.发展生态农业循环经济

  生态农业循环经济是实现生态农业的必由之路,传统农业发展模式下,资源变为农业产品后,剩余的资源就会成为废弃物被丢弃,而生态农业循环经济下,资源转为为产品后,剩余的部分还能够被再利用,从而实现循环利用资源的目的,生态农业循环经济不仅节省了资源,还有利于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这在县域农业经济中尤其适用。例如,某县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试点探索“五位一体”的农业生态园综合管理模式,将农作物与富含高蛋白的黑麦等经济作物进行套种,并在生态园中发展循环经济,所种植的玉米、甘薯等的秸秆粉碎后不直接丢弃,而是通过青贮、氨化等方式处理后饲养牲畜。农业生态园中动物产生的鸡粪可以喂养水产动物,猪粪通过沤化可能产生沼气,沼气能够用于照明、除臭、防治寄生虫等,循环经济的发展符合经济、环境、生态效益相结合的原则,在试点园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完善配套服务体系建设

  我国县域农业经济在发展过程中,普遍面临配套服务设施跟不上的`问题,而且各县间经济水平、产业分布、农业发展等情况不同,还存在服务水平的差异。要做好县域农业经济发展,必须完善配套的服务体系,依托各公共服务机构、经济合作组织、县域领军企业等力量,建立全方位立体化的服务配套体系,促进县域农业协调发展。首先,要不断完善农村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通过专职部门收集涉农信息,建构“三农”信息资源库,促进各个农业部门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给县域内各农户提供准确、及时、科学的农业发展信息。其次,在农产品监督方面完善质量监管体系,做好农产品检测服务,针对假种子、假化肥、假农具等情况,加大监管与执法力度,为县域农业经济发展打造健康、诚信、公正的良好氛围。此外,还应加快大型农业物流项目的建设、完善农产品流通网络,实现农产品的顺畅流通与配送。在农业金融服务方面,政府也应给予适当倾斜,鼓励农民创业,提供小额低息贷款。

  四、结语

  要发展现代农业,必须走科技化、市场化、产业化之路,要做好县域农业经济发展,必须结合县域发展实际情况,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建设思路,注重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动循环经济与生态农业的结合,同时不断完善配套服务体系,以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实现以县带乡、城乡互动的良好发展格局。

农业发展论文6

  摘要:农业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基础,它的发展也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传统的农业经济发展的模式已经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同时也面临着重大挑战。本文从研究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现状入手分析农业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并提出农业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新形势;农业经济;发展;有效途径

  1、新形势下农业经济发展现状

  1.1基础设施薄弱

  我国虽然是农业大国,但是农业经济基础较薄弱。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我国的农业基础设施已经跟不上农业发展步伐。其中很多农业设施都已超出使用年限,不能够适应恶劣天气变化带来的影响,这些都导致出现自然灾害时抗灾能力有限,阻碍农业发展。

  1.2生产方式落后

  农业发展的另一个条件是生产方式。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农业生产方式技术含量不足等问题渐渐被显现出来,这导致规模化农业生产和发展无法顺利进行。另外,大多的农业企业都传承劳动力可以无限供给的传统方式,导致生产效率低市场竞争力弱。

  1.3农业资源态势不利

  农业资源态势也是一个影响农业发展的因素。我国的农业经济一直以来都是走传统向粗放型增长的道路,农业经济发展的速度快,导致农业资源的环境压力增长,进而导致环境日益恶化。因此有必要用创新技术和科技来发展现代农业经济。

  1.4农业投入不足

  政府对农业投入不足,资金供给短缺也是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我国目前还没有建立一个有效的农业投入机制,各部门对农业投入有很大随意性,农业投入资金主要靠合作组成员筹措,外部资金和资本积累很少,这些都制约农业经济发展。

  1.5农民收入低

  农民收入低是制约农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多种因素的影响,多数农民外出务工维持生计,虽然收入提高,但是是在与妻子孩子分离的基础上的,不外出务工的农民往往收入低的可怜。农村劳动力近年处于递减的状态,而且外出的都是青年和中年有能力的人,这样也导致农业经济发展少了最基本的人力支持。1.6农民文化水平低人才是往城市涌进的,农村的'人才是与农村经济发展成反比例的。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是要依靠人才来创造和带动的。而我国农村地区普遍存在农民文化素质低的问题,由于没有接受良好教育,使得他们没有发展的长远眼光认识农业发展的重要性。这种思想上的贫困会严重影响农业经济的发展。

  2、新形势下发展农业经济的有效途径

  2.1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农业经济发展,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关键。需要对现有的农业体制进行改革,鼓励相关企业建立农业设施研发中心,推动现代农业技术体系建设。同时要建造一个良好的农业相关技术投资环境,让更多企业投资到农业科技研究中来,加快农业经济发展。

  2.2改变农业发展方式

  新形势下的农业发展不再是传统向粗放型转变,而应该是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主要把握好4个转变:由以前的农业发展目标单一化向农业发展目标的多元化转变,传统农业种植以粮食作物为主,比较单一,向多元化转变后就可以丰富种类,主要是可以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向经济、生态和社会统一转变,在利用地方特色的资源时,打造出品牌效应,规模和质量就是品牌的保证,主要是可以提高产品质量;向农业多功能转变,主要可以加快农业转变的方式;向农业发展的生态化转变,主要是发展生态、安全的农业经济。

  2.3改善农业资源缺乏

  改善农业资源缺乏是新形势下农业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要改善我国目前农业资源缺乏的情况就要利用自身优势,用有限的资源来支撑更大规模的农业发展,使农业发展由资源消耗型向节约型发展,从而改善资源缺乏的态势。

  2.4加大资金投入

  加大资金投入主要是靠政府做好定位,把惠民政策作为自己服务农民的基本要求,实施农业政策性保险,建立政府支持的巨大灾难风险分散机制等。同时还可以把求助的制度完善,加大农业发展的投入力度,以保证农业经济正常发展。

  2.5提高农民素质

  知识能带动农民走向富裕,只有农民摆脱思想上的贫困才能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素质主要是让农民具备最基本的判断能力,对农业发展前景有一定的观察和判断力,以达到最低投入获得最高经济利益。农民要培养集体协作的能力,多学习同行业先进经验和技术,以调整自己生产中的需要,达到适应市场的需要。

  3、结束语

  新形势下农业经济的发展不是短时间内能够发展起来的,只有完善了农业基础设施,解决了农业资源缺乏问题,不断研究农业发展技术,才能使农业经济得到更好更快的可持续发展。

农业发展论文7

  摘要:阐述了我国发展生态农业的意义及生态农业在农业经济持续发展中的作用,提出发展生态农业的相关措施,以期为农业的发展带来较大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生态农业;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意义;对策

  1发展生态农业的意义

  1.1有利于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

  通过发展生态农业,可以加强对农业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更好地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同时有效避免或减少对生态农业的污染与破坏,对农业资源也会更加重视;对可更新的资源进行适当的增殖和生产,对不可更新的资源也要加强保护与利用,力争在不破坏的基础上,做到合理发展、有效利用自然资源,更好地促进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1]。

  1.2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

  由于生态农业自身的特殊性,在其发展过程中,生态效益体现在它能够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并加速物质循环与能量转化。在物质循环过程中,人们通常会获得较高的农业效益。这种方式既可为广大的人民群众提供更多优质的农产品,还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是一项有利于农业生产与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2]。

  1.3有利于建设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

  在生态农业发展过程中,以传统农业为依据,同时参考了以往我国农业生产和发展中的优势,并吸收了国外先进的技术与经验,根据我国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完善,使我国农业技术水平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3],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也得到了有效的发展,进而推进了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也为我国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奠定了稳定的发展基础。

  2生态农业在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2.1生态农业是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的有效途径

  当前我国农业生态环境恶化与资源短缺问题日趋严重,许多地区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并成为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若不及时进行有效改善,在不久的将来,巨大的生态危机就不可避免。基于此,要从根本上转变以往的农业生产方式,合理使用生态资源,同时建立起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基础的新型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体系。在生态农业的发展过程中,要不断与市场的基本需求相适应,调整农业产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结合本地区的产业特点,对现代的相关经济和产业进行调整,以突出农业生产的地区优势[4]。

  2.2生态农业建设是未来我国农业生产所追求的目标

  在未来的农业生产和发展过程中,要把对农业资源的利用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相结合,合理发展与运用生态环境。与此同时,还要把传统与现代农业技术中的优势相结合,并不断完善,建立起优势更加显著的现代化农业发展新模式,坚持可持续发展观念,使未来进行农业生产的同时,更加注重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真正实现经济、生态与社会发展效益的协调统一。

  2.3生态农业建设可使环境得到较大改善

  生态农业,是通过对自然、社会及经济复合生态系统结构的改造与调整,并采取有效措施,使自然资源与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副产品及废弃物得以多层次与多途径的合理利用,大大降低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减少污染的.发生。基于此,生态农业在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增加经济效益的同时,使生态环境质量得到了较大改善。

  3促进与发展生态农业的相关措施

  3.1加强技术推广和人才培养

  我国的生态农业发展目前仍处在初级阶段,要想使人们转变传统观念,进一步了解并接纳生态农业,需要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宣传,同时强化对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进行生态农业的推广,切实使生态农业的理念深入人心,只有这样,才能促进生态农业的推广与发展。

  3.2建立生态农业保障体系

  发展生态农业,需要建立完善的保障体系,如服务、技术及资金保障体系,使生态农业体系具备专业技术人员的智力支撑以及农技服务网络的信息支撑,更加有利于培训与引导农民按照农业技术规程,进行生态农业建设。要落实上级的各项惠农政策,并及时制定出台相应的扶持优惠措施,切实促进农业增效与农民增收。

  参考文献:

  [1]闫立新.论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xx,16(17).

  [2]涂洪强.可持续发展观的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思路探讨[J].商场现代化,20xx,29(29):249.

  [3]刘淑凤.简析发展生态农业对现代农业经济的作用与意义[J].新农村(黑龙江),20xx,25(14):31.

  [4]张泉丽.浅析生态农业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J].农业与技术,20xx,36(8):122.

农业发展论文8

  摘要:作为一名高中生,我们所了解的和掌握的知识少之又少,很多领域的知识摆在我们的面前,会使我们学生感到陌生、迷茫。此时,我们学生不应保持避而不见、避而不学的态度,而是抱有一颗好奇心,积极投入到现代物理农业工程技术学习中来,一步步了解该项技术的发展情况。基于此,本文将着重研究现代物理农业工程技术的过程,希望能够给学生们一些学习启发,让我们保持良好的学习态度,有效学习该项技术。

  关键词:物理农业工程;发展现状;发展对策

  现代物理农业工程技术是一种高效、清洁、环保的农业技术,符合未来农业发展趋势,所以大力发展该项技术是非常有意义的。但通过参考学习资料,了解到现代物理农业工程技术发展中存在诸多问题。对此,应当正确认识现代物理农业工程技术的问题,找到问题的症结,提出针对性的发展对策,以期推动现代物理农业工程技术良好发展。

  一、现代物理农业工程技术

  基于教师所授及学习资料的参考,确定现代物理农业工程技术是物理技术与现代农业的.有机结合,是一种高效清洁环保的农业技术,符合绿色、生态农业的发发展方向。该项技术的起源得益于植物生理学、农业物理学、生物物理学及物理农业。

  物理农业工程技术发展至今,已经推出了多项技术,具体有:

  (一)植物声频控制技术

  作为近些年研究开发的一项农业新技术,主要是利用声频发生器对植物施加特定的频率的声波,使之与植物自发声的频率相匹配,产生谐振,促进植物生长。从此项技术应用实践来看,科学合理的应用植物圣品控制技术有利于促进植物良好生长,减少病虫害的侵入,实现优质高产的目的[1]。

  (二)空间电场技术

  空间电场技术是在空间电场力的作用下,借助空间电场放电产生臭氧、氮氧化物等悬浮物的带电粒子的作用下定向脱除运动,讲大部分病原微生物杀灭,隔绝气传病害的传播。所以,将此项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之中,能充分发挥防病害作用,保护植物良好生长[2]。

  (三)种子磁化技术

  该项技术是在外加磁场的作用下通过增加种子中酶的功能和活力,促进个体发育。所以,在农业生产之中,有效应用种子磁化技术,能够促进植物根系充分吸收养分,使植物良好生长。

  二、现代物理农业技术发展研究

  国内现代物理农业技术是在20xx年之后形成的,虽然形成时间较晚,但因我国是农业大国,所以对现代物理农业技术予以高度重视,积极促进此项技术朝着物理技术正向化方向发展和物理技术逆向化发展,以期望提高农产品产量和品质;杀灭病原微生物和害虫。但此项技术的发展可谓是任重而道远。原因在于当前现代物理农业工程技术发展存在诸多问题,如该项技术认识不足、技术装备落后、该项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效果存在争议等等。

  為了促进现代物理农业工程技术良好发展,应当高度重视以下几方面,即:

  其一,加强基础理论的研究。支持现代物理农业工程技术的理论虽然较多,但各种理论融合运用的过程中势必会产生矛盾或者疑惑,只是此项技术的基础理论不强。为了促进现代物理农业工程技术发展,应当注重加强基础理论的研究,尤其是各学科之间技术机理的研究,理清技术机理的作用原理,为该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3]。

  其二,提高装备研发。装备是技术得意运用到实际生产之中的载体,所以,现代物理农业工程技术装备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该项技术发展状况。为了推动现代物理农业工程技术良好发展,还要在技术装备研究上下功夫,尽可能的创造先进的、适用的、安全、可靠的技术装备。

  其三,完善技术效果评价体系。其实,现代物理农业工程技术发展存在诸多问题,与技术效果评价体系的不完善、不健全有直接关系。为了尽可能的弥补这方面的缺陷,真正推动现代物理农业工程技术的发展,相关技术部门还应当根据该项技术发展实际情况及技术应用存在的漏洞,编制现代物理农业工程技术使用效果评判标准,统一装备使用作业质量,以便后续能够公平公正的、合情合理的评价现代物理农业工程技术应用效果,以便及时发现问题,进而有针对性的创新此项技术,推动现代物理农业工程技术发展[4]。

  三、结束语

  的确,现代物理农业工程技术离我们学生有些远,对这部分知识有些迷茫是必然的。但这不能成为阻碍我们学习现代物理农业工程技术的脚步。基于本文的分析,笔者想要阐述的是现代物理农业工程技术学习的重点包括三个方面,主要技术、发展现状、发展对策。所以,查阅教材及相关学习资料,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有序的展开现代物理农业工程技术概念、主要技术、技术发展现状及发展对策的学习,势必能够理解并且扎实的掌握这部分知识。

  参考文献

  [1]贺俊林.依托高等教育积极推进现代物理农业工程技术--开设《现代物理农业工程技术概论》选修课情况[J].农业工程,20xx,3(z1):31-34.

  [2]胡伟.关注现代物理农业工程技术推动新举措[J].农机市场,20xx,(5):11-11.

  [3]薄克明.天津市现代物理农业工程技术应用现状与发展建议[J].农业工程,20xx,6(2):116-119,123.

  [4]张文斌,张龙全,李抗等.现代物理农业工程技术发展现状及展望[J].农业研究与应用,20xx,(2):53-56.

农业发展论文9

  [摘要]循环型农业是循环经济理念在农业经济建设中的体现和应用,它摈弃了传统农业的掠夺性经营方式,把农业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有机结合起来,从而成为农业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发展循环型农业既需要遵循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同时还需要外部条件的保障。

  循环经济是按照生态学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以物质、能量梯次和闭路循环流动为特征的生态经济。其对经济的持续发展的意义体现在“3R”原则上,即减量化(Reduce)、再使用(Reuse)和再循环(Recycle)。循环型农业是循环经济理念在农业经济建设中的体现和应用,从宏观上来说,循环型农业是我国经济社会大循环的子系统,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持续发展的根本;从微观上来说,进入新世纪,尤其是我国加入WTO后,对农业生态环境、“绿色”农业和产品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发展循环型农业就成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1。循环型农业及其特点:

  1。1循环型农业循环型农业是循环经济理念在农业经济建设中的体现和应用,循环型农业的概念可概括为:尊重生态系统和经济活动系统的基本规律,以经济效益为驱动力,以绿色GDP核算体系为导向,按照3R原则,通过优化农业产品生产至消费整个产业链的结构,实现物质的多级循环使用和产业活动对环境的有害因子零(最小)排放的一种农业经营模式。以经济效益为驱动力体现的是经济规律,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有了经济效益的活动才能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3R原则是循环型农业的精髓,零(最小)排放则是循环型农业具体的可操作目标。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将生态环境保护与农业发展两者对立起来,而循环型农业将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使二者相互促进,相互发展,这是循环型农业的创新。

  1。2循环型农业的.特征首先,循环型农业作为循环经济有其一般特征:以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三R”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其次,循环型农业有其特有的特点,主要表现在:①注重农业生产环境的改善和农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②提倡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实施农业清洁生产,改善农业生产技术,适度使用对环境友好的“绿色”农用化学品,实现环境污染最小化。③利用高新技术优化农业系统结构,按照“资源—农产品—农业废弃物—再生资源“反馈式流程组织农业生产,实现资源利用最优化。④延长农业生态产业链,通过要素耦合方式与相关产业形成协同发展的产业网络。

  2。循环型农业发展的内在动力:经济效益

  虽然社会十分关心农业的生态效益,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种农业发展模式能否生存并得到推广,关键在于它能否带来经济效益,循环型农业主要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获得经济效益:一是通过区域大循环获得规模经济和结构效应;二是通过企业小循环和产业链延长获得经济效率产业链增值。

  2。1通过区域大循环可以获得规模经济和结构经济循环型农业要求根据区域农业资源优势、产业结构特征以及废弃物特征和分布状况,实现区域范围的大循环,这种大循环无疑促进了规模经济的形成和产业结构调整所带来的结构效益。首先是规模效益,由于农业生产加工过程相对较分散、废弃物也较分散、规模较小、农业生产经营者往往无法对废弃物进行处理或至少处理成本太高或根本没人关心,如果在区域内有相应的处理中心,将废弃物集中处理,这便可以实现规模经济,产业化经营,一方面废弃物得到清理,另一方面废弃物也可得到充分利用。其次是结构效应,循环型农业要求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推及区域范围的大循环,在实现污染最小化和集中化的同时,实现专业化和规模化,根据产业经济学原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会产生一种“结构效应”,即不需要增加任何要素的投入而只是调整其配置的方向,就会产生比原来更多的产出。例如通过调整要素在种植业、养殖业、林业、渔业等产业内部的配置,不但各业的产值会发生变化,而且农业的总产值也会增加。

  2。2企业小循环和产业链延长获得经济效率产业链增值一个运行模式是否适合企业、能否得到推广应用,关键是能否有经济效率,因为这是经济主体(涉农企业和农户)更关心的问题,经济效率主要表现在尽量降低成本的同时,尽量增大利润空间。由于循环型农业遵循3R原则,这实际上就是遵循了经济效率延长了产业链,实现了产业链增值。一个典例就是现在不少企业开始废水回用,不仅减少了对水资源的浪费,减少了水污染,同时降低了成本,实现了经济效益。

  3。循环型农业发展的保障体系

  3。1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建立有利于循环型农业发展的政策和法律体系借鉴发达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教训,建立和完善推进循环型农业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使污染者治理,受益者补偿机制。鉴于我国居民,尤其是广大农村居民对生态环境保护知识较为缺乏和意识比较薄弱的状况,政府应强化责任意识,并通过立法把发展循环型农业纳入地方政府的职责范围,加强对循环型农业发展的重要性教育、宣传和引导。同时,综合运用财税、投资、信贷、价格等政策措施,调节和影响农业投资主体的经营行为,建立自觉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激励机制。

  3。2加大政府对农业科技开发的扶持力度,推行农业清洁生产的新技术农业循环经济是农业生产技术的革命,它必须以先进技术为支撑点。政府应从总体上加大对农业科学技术扶持力度。一是对农业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的技术应重点资金扶持;二是建立一批高效运作的农业科研组织与管理机构;三是在农业科研运行机制与模式上进行探索与创新;四是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加快农业清洁生产技术的扩散和传播。

  3。3建立适合循环型农业发展的管理体系转变政策目标导向:彻底转变单纯追求GDP增长的政策目标导向,建立绿色GDP核算体系,将农业生态环境成本和农业生态环境效益纳入农业经济增长机制之中;结合国情、资源能源特点有选择地吸收国外成功的经验成果,尤其是先进的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方法,从而形成一套适合自己发展的管理模式。同时我们的农业生产还必须应对全球产品绿色化的需求,和国际标准接轨,推动我国农业向国际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诸大建可持续发展呼唤循环经济。科技导报1998—9

  [2]朱铁臻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是生态经济。中国经济时报20xx—4—20

农业发展论文10

  摘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科技的进步同时也带动了农业的发展,当前我国农业经济正处于飞速发展的上升时期,与此同时农业经济管理学科也在不断进步,以适应新时期农业经济的发展。如今,以往的管理模式已经不再适用,所以我们应该转变农业经济管理模式,加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始终将走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本文将针对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现状进行简要分析,并且对于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发展

  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的发展基础,农业发展与工业发展之间相互促进,逐渐形成工业反哺农业,以城市带动乡村的发展新形势。在新形势下我们应该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逐渐消除城乡差异,实现农业现代化与城乡一体化,最终向着共同进步与繁荣的方向发展。随着科技的进步与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如今很多概念都被引入到农业这个学科之中,所以以往的农业经济管理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因此在当下如何正确分析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并且利用现有条件不断促进其进步是当前的`主要任务。

  一、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要求。

  1、促进学科之间交叉发展。

  发展农业经济管理学科不应该只是单独依靠某个学科领域,而是应该将多个学科进行融合,之后以农业经济管理学科为基础,进而实现多个学科之间的互补与融合。但是学科融合不仅仅是学科之间的简单叠加,我们应该从全局把握,将未来经济作为基本的发展点,准确把握经济发展的趋势,实现学科的发展与升级。当前经济与学科之间共同发展已经形成了一种趋势,并且以多元化为发展方向,所以在促进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时,应该做到不同学科之间的互补,将多种学科进行综合探究,使学科之间的交叉形成现实。

  2、调整当前农业结构。

  就目前来看,我国农业经济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农业人口数量巨大,然而资源相对来说比较匮乏,外加当前的经营方式又不是十分科学合理,所以在农业生产经营方面都是相对低效的。当前农业经济的形式正在向着国家化与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所以传统农业的管理结构与现代农业的管理结构矛盾突出显现。面临这种形式,我们必须清楚的认识到现实状况,以科技为先行导向,在实现农业经济积极管理的同时,还有进行资源优化配置,加大力度开发农业资源,让生产经营不断走向组织化。在另一方面,为了满足新时期之下对与农业产品的要求,需要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准确把握发展方向,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与技术支持,以便在问题出现之后可以有效快速的解决。因此,在新形势下我们应该凝练发展方向,调整农业结构,将农业经济发展推向另一个高峰。

  3、注重团队精神,提高科研技术水平。

  科学的发展离不开人的主观贡献,然而每一门学科的进步与发展都不可能是单独依靠某个人完成的,只有团队成员之间共同协作,才会使农业经济管理学科不断进步发展。所以当前面对新的发展形势,我们以实际情况为出发点,建设一支综合水平强大的学术队伍,以此作为技术支撑。就当前情况来看,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学术队伍的建立除了要依靠国内的科研学者之外,还应该积极鼓励在国外留学的青年学者加入其中,另外还要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培养新骨干,不断提高科研技术水平,促进学科发展。

  二、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趋势。

  1、以政策研究辅助农业经济应用研究。

  当前我国的农业经济中小规模农户经营占大部分,基于这个国情外加我国国土辽阔,并且地域之间差异巨大,所以在农业经济方面的法律政策研究将成为当前的主流,如何制定有效的法制政策对农业经济管理经营实现更为有效的管理是农业经济管理建设的重中之重。其次,三农问题一直都是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重点内容,由于我国改革开放之前长时期应用计划经济体制,所以城乡之间存在隔离,所以如何有效制定农业经济政策辅助农业经济发展,逐步解决三农问题是重点内容。

  2、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引入到农业经济管理学科之中。

  随着经济发展给环境带来的压力越来越大,环保问题已经成为当前的热点内容,无论是在哪个方面的发展,都应该将环境保护的概念引入其中。农业本身就是将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联系在一起的,农业经济在发展的同时将自然保护性与生活的舒适性都涵盖其中,农业在环保方面所做的贡献,是其他产业都不可取代的。

  3、农业经济管理将走向国际化。

  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这种形式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农业经济管理领域自然也不例外,各国之间农业产品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并且农业产品之间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所以在世界范围内,各个国家在进行农产品交易时都非常谨慎。在这种形势下,中国作为农业生产大国,所以更加应该在理论与实践方面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将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推向世界化。以往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是农业经济管理的理论基础,知识资本是农业生产管理的基本要素,在不断的应用中,知识不断积累,为农业经济管理做出的贡献越来越多,对其促进作用也越来越大,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更多的方法将会被引进到农业经济管理学科之中,不断促进农业经济管理的发展。

  三、结语。

  我国是农业大国,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农业经济管理方式已经不适用于新时期下的形式,当前对于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要求主要是促进学科之间相互发展、调整当前的农业结构、注重团队精神,提高科研水平。未来农业经济管理的研究趋势为以政策研究辅助农业经济研究、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引入到农业经济管理学科之中,逐渐农业经济管理将走向国家化。

  参考文献:

  [1]李喜江,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的思考[J],农民致富之友,20xx,第十一期下半月。

  [2]申纪云,关于全面准确把握高校学科建设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xx(13):11—13。

农业发展论文11

  生物农业产业是指运用基因工程、发酵工程、酶工程以及分子育种等生物技术,培育动植物新品种,生产绿色农用生物制品、功能食品和生物质能源等所形成的产业。生物产业是我国“十二五”重点发展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在解决人类食物、资源和环境等问题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成为未来国际竞争的制高点。

  1 天津市生物农业产业发展概况

  1.1 自主创新与研发能力迅速提高 天津市生物农业自主创新与研发体系取得了长足发展,目前已形成生物育种、生物饲料、生物疫苗、生物农药、生物肥料、食用菌、生物修复与环保和生物保鲜等优势学科,其中,农作物、动物生物育种技术领先全国。截至 20xx 年年底,天津市从事生物农业科技人员约 1 945人,其中,博士 122 人,硕士 457 人;建成生物农业科研实验平台约 16.13 亿 m2,配备相关科研设备总价值为 3.07 亿元,年科研投入约 2.37亿元;20xx~20xx年累计申请植物新品种权 81项,申请相关专利1611项,自主研发产品431个。

  1.2 产业整体发展初具规模 截至20xx 年年底,天津市生物农业产业总产值约为 107.72 亿元,已逐步发展成为现代都市农业的支柱产业。其中,生物种业、生物饲料和生物疫苗产业是天津市生物农业产业最主要的组成部分,产值分别为 37.31 亿元、34.89亿 元 和 27.24 亿 元 ,三 者 产 值 之 和 占 总 产 值 的92.31%;食用菌产业是生物农业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产值为 8.21 亿元,占总产值的 7.43%。

  1.3 部分领域优势明显

  1)生物种业在全国具有较强影响力。生物种业是生物农业产业贡献最大和实力最强的产业,据统计,截至 20xx 年年底,天津市现有农业种业企业 215家,种业总产值 37.31 亿元,黄瓜、花椰菜、大白菜、芹菜、粳稻、生猪、奶牛、肉羊和淡水鱼等种业在全国具有较强竞争优势。其中,农作物及蔬菜种业持证企业 73 家,资产总额约 10 亿元,产值 10 亿元,注册资金千万元以上企业 13 家;畜禽种业产值 22.81 亿元,占畜牧业产值的 21.12%,现有畜禽良种繁育场 52个;现有水产苗种繁育企业 90 家,产值 6 563 万元,其中,淡水苗种 3 412 万元,海水苗种 3 151 万元。

  2)生物饲料产业实现规模化发展。我国是世界第二大饲料生产国,在生物饲料方面取得了一定发展。目前,天津市已形成数家上规模饲料企业,产值达 34.89 亿元,成为天津市生物农业第二大产业。其中,专门从事水产生物饲料生产的大型的饲料企业已有数家,产值 23 亿元;引进专门从事生物酶制剂、益生素和植物提取物类畜禽生物饲料添加剂生产的上规模企业 3 家,20xx 年,销售收入总额为11.89 亿元;以天津市畜牧兽医研究所为主的自主创新创业饲料产业体系也取得了长足发展,收集保藏微生物 30 多株,研发了母猪和育肥猪专用合生素及饲料产品,已具备年产生物饲料 10 000 t 的能力。

  3)生物疫苗产业发展基础良好。截至 20xx 年年底,天津市生物疫苗产业产值达 27.24 亿元,现有生物疫苗企业 7 家(在建 3 家),主要生产畜禽用生物制品,其中,瑞普已于 20xx 年上市,生机、中农威特和中升集团属全国百强企业。20xx 年,禽用疫苗销售收入 20 622.13 万元,占国内市场的 10%;畜用疫苗销售收入 12 255.53 万元,占国内市场的 6%;微生态制剂销售收入 1 042.17 万元,占国内市场的8.1%;鸭病毒性肝炎精制蛋黄抗体销售收入 1 400 万元,占国内市场的 11%。此外,包含天津科技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天津农学院、天津市水生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天津市水产研究所和天津渤海水产研究所等相关水产科研单位的鱼用生物疫苗产业科研联盟正在形成,为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 天津市生物农业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生物农业产业资金投入总量严重不足 近年来,东部发达地区的许多地方政府纷纷争先加大生物产业财政支持力度。例如,江苏省从 20xx 年开始设立专项资金扶持生物种业发展,每年投资额为 8 000万元,连续支持 5 年;南京市 20xx 年生物农业专项资金为 3 000 万元。但目前天津市尚未设立生物农业产业专项基金,加之投融资渠道偏少,同其他省市相比,生物农业产业投入力度和广度严重不足,制约了生物农业产业的整体发展和长期发展。

  2.2 生物农业产业规模偏小,缺乏“拳头”产品 生物农业产业整体规模偏小,大型企业不多,产品市场份额不大。除生物种业、生物疫苗产业和生物饲料产业以外,其他生物农业产业的影响力较弱,没有亿元以上企业和全国百强企业,多数产品尚未形成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2.3 科研条件相对落后,技术研发缺乏深度和系统性 随着我国东部发达地区同业界科研基础条件的快速更新和改善、国际大型集团的涌入和根植本土化,天津市与之相比严重缺乏高水平的研究平台,在现有相关的技术、团队和设施设备等科研基础条件方面,生物种业、生物疫苗产业和生物饲料产业等优势产业已不具备优势,其他产业更为落后。生物农业产业的应用基础研究的力度不够,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后劲不足,在与常规技术结合应用中,生物技术在常规应用中的'作用不大,没有起到应有的成倍增长的作用。在新基因克隆、新方法发明和新系统创造等方面研究太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研究成果少,特别是在植物基因工程的研究方面。

  2.4 成果孵化、生产的条件发展滞后,不能满足产业化需求 缺乏高标准、上规模和配套完善的区域性示范推广平台,先进的中试技术与设备严重不足,特别是高附加值加工产品的中试示范条件相对落后,影响了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和示范应用。生物农业产品生产、检测和加工技术水平不高,已成为天津市生物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瓶颈。以生物种业为例,由于制种基地设施与装备相对落后,利用分子生物技术快速检测装备不足,优质良种精细加工分级成套设备亟待更新,造成优良新品种良种质量与数量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供需矛盾日益显现。

  2.5 市场秩序混乱、商业型产品参差不齐,知识产权保护难度大 随着生物农业产业的繁荣发展,市场主体呈现多元化发展,产品更新换代加快,但由于产品质量监督检测技术发展、产品质量标准确立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制定的相对滞后,市场的监管难度加大,知识产权难以有效保护,侵权严重、维权困难以及科技成果难以转化成商品等都影响了科技创新并挫伤了科研人员科技创新的积极性。

  3 天津市生物农业产业发展基本原则和目标

  3.1 基本原则

  1)市场主导,政府推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着力营造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坚持企业在产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加强产学研结合,鼓励企业开展关键技术创新成果的产业化。有效发挥政府的规划引导、政策激励和组织协调作用,营造健康、宽松的发展环境,为提高企业竞争能力提供保障。

  2)创新引领,开放发展。加强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积极引导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产业化,加强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增强自主发展能力。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借力京津冀协同创新发展的契机,加强技术、产品和人才的国际与国内交流合作,积极培育创新能力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农业生物企业,走开放式创新和国际化发展道路。

  3.2 发展目标经过3~5 年的发展,天津市生物农业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倍增,生物农业产业规模和竞争力实现跨越式发展,构建具有天津特色的较为完备的生物农业科技创新与开发体系和上规模的产业集群,形成生物种业、生物饲料、生物疫苗、生物农药、生物肥料、食用菌、生物修复与环保和生物保鲜等新兴产业发展格局,使天津市生物农业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均走在全国前列,部分优势领域走在世界前列。

农业发展论文12

  种子是农业生产中最基本的不可替代的特殊的生产资料,是农业发展的基础,是粮食安全的生产保障,种子质量的优势直接关系到农业安全、农民增收和农村社会稳定。

  20xx年12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实施以来,政策壁垒被彻底打破,种子市场全面放开,种子企业及经营业户如雨后春笋般的迅速发展起来。据统计,吉林省白城市种子企业及经营业户由《种子法》颁布前的6家,增加到570家,种子经营主体呈现多元化,由过去的国有经济独家经营,转变为国有、集体、民营和科研院所共同发展,而且分布广、分点多、跨度大,而从事种子管理工作的人员只有90人,获得专业执法证书的只有40人,经省级核发的种子检验员5人,检验人员17人。面对当前庞杂的种子市场,种子质量管理工作尤显重要,进一步加大种子质量的监督管理工作力度,规范种子企业行为,净化种子市场,预防假、劣、冒种子坑农、害农,确保种子安全势在必行。

  1.实施种子质量监督管理的法律依据

  种子质量监督管理工作必须依法进行。涉及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相关法律有国家颁布的种子法、质量法、计量法、标准化法、商标法和广告法等,农业部制定的农作物种子标签管理办法、种子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商品种子加工包装规定和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种子检验人员考核管理办法。

  1.2执行标准: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牧草种子检验规程、主要农作物良种繁育规程、包衣和包装技术规程及各类作物种子的产品质量标准等。

  2.实施种子质量监督管理的几种形式

  2.1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对种子企业的管理与监督,主要通过对种子企业进行种子生产经营的资格审查,把好质量与监督的切入口。

  2.2各级政府相关部门组织协调实施种子质量监督抽查。一方面是通过对种子企业加工、包装后进行抽查,这样可以有效的控制企业的不合格种子流向市场;另一方面是对种子市场的监督抽查,达到对监督管理好种子市场的目的。

  2.3通过设立种子举报电话,实施种子质量监督管理的职能。农民购买到不合格的种子,通过举报电话直接向各级农业主管部门和种子管理部门举报,及时处理假劣种子案件,达到了对售后种子质量的监督管理。

  3.种子质量监督管理存在的问题

  3.1法律法规、标准体系尚未健全。随着种子产业化的发展,现有的质量法、种子法及其配套法规,有关技术标准为政府和各级农业行政管理部门和种子管理部门进行种子质量质量监督管理提供了法律基础,随着种子产业化的发展,现有的.法律渐显不足,表现为覆盖面不高,针对性不强、规定的不够详细。

  3.2监督抽查覆盖面不够宽。种子质量监督管理抽查的作物种类仅限于杂交水稻、玉米、大豆、高粱和小麦,还有相当一部分作物没被抽查到,抽查的主体仅限于具有一定规模的种子企业及经营品种数量较大的业户,对市场流通领域的监督抽查尚未大范围开展,作为种子质量监督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县级种子管理部门由于人员、经费的限制,检查不到位,存在死角现象。

  3.3检验员队伍建设尚未完善。种子法要求,种子检验员分为种子检验机构的种子检验员和种子企业中的检验人员两类。在检验机构工作的人员是实施种子管理部门的检验、实施种子质量监督管理的主体,他们的业务水平直接影响种子质量监督管理能否做到公正、公平、科学、求实,目前来看仍存在的问题是队伍规模与承担的任务不相称,虽然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每年都对检验人员进行培训,但要真正承担起种子质量监督管理的重任,尚存在不足。市县级种子质量检测网络体系尚未形成,利用国家投资,种子质量监督检测测试中心,对增强种子检验能力,提高检查水平,强化种子检验能力,提高检测水平,强化种子质量监督管理发挥重要作用。已建立的种子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的管理由于缺乏统一规范,工作开发程度,管理水平参差不齐,有所差异,影响了检测机构在政府实施种子监督管理中没能充分发挥作用。

  4.进一步加强种子质量管理的对策

  4.1加快法律、法规和标准的建设步伐,促进种子质量监督管理法制化。法律、法规和标准的建设是实施种子质量监督管理的前提,加强法律法规和标准建设,抓紧种子法及有关种子质量监督管理的配套法规的建设。要积极探索种子质量的快速鉴别的方法标准和规范建立,关键要做到及时准确,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打击坑农害农的不法行为,保护农民的合法利益。

  4.2加强监督抽查工作,促进种子质量监督的制度化。种子管理部门通过组织监督抽查,掌握市场种子质量情况并将有关种子市场信息向社会公布。

  4.3加大对种子企业的监督管理力度。提高种子质量的核心在企业,对企业实施种子质量监督管理建设全质量保证体系,提高供种质量,降低农民用种风险,保护农业生产安全。

  4.4加强种子检验员的队伍建设。为实施种子质量监督管理创造条件。种子检验人员是政府实施种子质量管理制度,加强种子监督管理,必须做好检验人员队伍建设。提高检验员的整体素质,制定有关种子检验管理法规,将其纳入法制化轨道,加强对种子检验员的培训考核工作的力度,指定统一的考核技术规范提高检验员的政治和业务素质,要建立种子检验员管理评审制度,规范管理,对工作成绩差,不合格的种子检验员进行通报批评或取消资格,建立全国种子检验员信息库,对种子检验员队伍进行动态跟踪管理。

农业发展论文13

  [摘要]发展绿色农业是实现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改善生态环境,必须转变传统农业发展观念,走绿色农业发展道路。针对现阶段绿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应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树立绿色农业理念;加快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提升绿色农产品的竞争力;加强绿色农产品市场建设,完善绿色农产品监督检测体系;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大对绿色农业的投入;建好绿色农业示范区、培育优质品牌和龙头企业,促进产业化发展等,以加快绿色农业发展的步伐。

  [关键词]绿色农业;绿色农产品;绿色发展;生态环境

  绿色发展理念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指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五大基本理念之一。绿色发展是建立在生态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有限条件下,将环境保护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重要支柱的一种新型发展模式[1](P182)。坚持绿色发展,是保持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五大发展理念得到了很好的体现,特别是明确提出要推动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加快改善生态环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农业发展来说,必须加快转变传统发展观念,用“绿色发展”谋划现代农业,走绿色农业发展道路。因此,正确认识现代农业的绿色发展趋势,分析阻碍我国绿色农业发展的突出问题,依据国情探索促进绿色农业发展的有效举措,不断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加快实现资源利用高效、产品质量安全、生态系统稳定、产地环境良好的现代绿色农业有着重要意义。

  一、发展绿色农业是实现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绿色农业是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

  人类社会的农业生产,依据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大致经历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三个阶段。原始农业非常粗放,主要利用人力,使用石器和木质工具从事农业活动。传统农业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和生产力水平均较原始农业大有提高,畜力成为生产的主要动力,广泛使用金属农具,采用沿袭下来逐步形成的成套耕作方法和农业技术,具有低能耗、低污染特点,生产规模小,商品经济较薄弱。现代农业是比传统农业更为发达的一种农业发展形态,它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突破而产生飞跃,生产力水平快速提高。19世纪中叶以来,随着内燃拖拉机等农业机械的产生发展,农药、化肥的问世及逐渐广泛使用,动植物育种和科学种植养殖技术的进步,使得农作物产量得到大幅提高,由此将传统农业推进到现代农业,这种工业化农业也称之为石油农业。石油农业的机械化、化学化、社会化和高投入、高效率、高产出特征,推动农业发展为一个产、供、销密切联系的社会化生产体系,为人们提供了大量种类丰富的产品。但与此同时,在石油农业发展中由于化肥、农药、激素类等化学物质的过量使用,也造成了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及食品安全等问题。对此,20世纪下半叶以来,世界范围内许多国家都在寻求新的强调回归自然,追求产品安全性,实现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模式,也就是走现代农业与绿色发展有机结合道路的绿色农业模式。绿色农业是以维护和建设产地优良生态环境为基础,以生产绿色食品为核心,以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为重点,充分利用先进科学技术、先进工业装备和先进管理理念,以促进农产品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合理利用和提高农业综合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为目标,以倡导农业标准化为手段,推动人类社会和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模式[2]。绿色农业是用绿色发展理念来发展现代农业,是站在现代大农业的高度,把产业化、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和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相互和谐的理念贯穿于农业发展全过程,致力于农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和谐统一,将市场、资源、生态等约束变量内生化到农业体系,实施农业生产标准化全程控制,注重农业的经济效益和多功能性,实现生态、生产、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绿色农业既是当今世界各国实施可持续发展农业目标被广泛接受的一种新模式,也是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

  (二)绿色农业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绿色农业的终端产品包括绿色食用农产品、绿色非食用农产品和绿色休闲产品[3]。伴随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广大民众的经济收入和实际购买力也实现持续增长,恩格尔系数越来越低,并且人们对食品安全和环境保护的意识不断增强,对高品质、安全性好的绿色食品需求量越来越大,甚至出现一些产品国内有效供给能力不足带来大量“需求外溢”、消费能力严重外流现象[4]。同时伴随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我国农产品市场与国际市场联系越来越紧密,绿色食品产业已成为农业竞争焦点,许多国家对进口食品的安全性有着严格要求,尤其重视药残等检测指标,检测手段已从单纯的产品绿色检测发展到验收生产基地生态环境。国际国内市场对绿色农产品的需求迫切、销售旺盛,而且价格也高于同类常规产品,给绿色农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生产地方特色的绿色农产品,保障产品的“绿色”水平,增强产品的“绿色屏障”免疫力,可有效增强市场竞争力,体现绿色农业的增值性,使农民获得高于传统农产品的“价酬”。绿色农业对生产过程的标准化、规范化要求,对现代投入品的合理使用,可减少资源浪费,提高投入产出比,增加农民的经济效益。绿色农业是农工贸一体化产业,实现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产业化经营,在生产、加工、包装、贮藏、运输、销售等环节,不仅可以提高效益,也可为劳动力提供一系列就业机会,有效拓宽农民的就业渠道和增收渠道。绿色农业与“休闲”相结合,可推动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假日旅游农业等现代新型农业形态的发展,扩大农民致富领域,促进农民增收。

  (三)发展绿色农业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举措

  遵循生态学和经济学原理的绿色农业,是以生态观点指导农业发展,使农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相辅相成。而石油农业虽然对农业生产有极大促进作用,但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暴露出对生态环境威胁的一系列问题,制约着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正如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的那样: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人类对自然界的勝利,因为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会进行报复。尽管目前我国工业化农业发展时间不是很长,但生态问题已接踵而来。全国现有沙化土地面积占国土面积18%,90%草原不同程度退化,水、土、气环境污染严重[5](P29)。从农业视角看,无节制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生长调节剂等化学品,是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目前我国每年化肥施用量达5800万吨,居世界第一位,每公顷耕地面积的化肥施用量接近世界平均化肥施用量的4倍,而化肥的当季利用率只有30%多,普遍低于发达国家50%水平[5](P35),流失浪费而污染严重。根据农业部统计资料显示,我国每年农药的使用量为140多万吨,是世界第一农药消费大国,占世界总施用量的1/3,每亩平均用药约1公斤,高出发达国家一倍以上。农药施用后,在土壤中的残留为50%~60%,且不易降解[6],同时,由于大多化学农药是广谱性的,喷洒到地里,不单单是杀灭害虫,也杀灭了这些害虫的天敌,当化学农药失效后,虫害会再次快速暴发。过量使用化肥、农药的结果,造成农业生产的生态要素品质下降,一些有毒性化学物质通过空气、水、土壤等潜入农作物,残留在粮食、蔬菜中,不少表面上光鲜肥大的食品却含有损害人们身体健康的致病物质,直接威胁我国的生态安全和食品安全。在国际市场,农产品有害物质残留已成为最主要的非关税壁垒,我国以往出口的大蒜、香梨等也都曾因农药残留而被大量退货,造成较大经济损失。今天,在生态环境意识觉醒的全球背景下,我国农业面临自身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双重挑战,因此,必须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只有这样才能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和提高经济效益,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二、我国绿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绿色农业发展可以追溯到1990年农业部启动绿色食品工作、20xx年我国正式提出绿色农业概念开始[7],经过十几年发展,绿色农业取得明显成效。20xx年我国绿色食品产品数量较20xx年增长了6.9倍;绿色食品标志证明商标也已“走出国门”,在11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注册;绿色食品已成为中国安全优质农产品的代表性品牌,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和支持。但在绿色农业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影响其持续健康发展的突出问题。

  (一)相当部分民众对发展绿色农业认识不足,观念更新滞后

  绿色农业发展过程中首先面临的就是人们的观念问题。只有建立行之有效、从上到下、一体化绿色农业观念,绿色农业才能拓展发展的机会和空间。当前,绿色农业在推进中仍遇到多重困难,绿色农业观念尚未广泛形成。一方面是生产者观念滞后,发展绿色农业的意义在向基层农民的传播方面没有到位。较长时期以来,农民都是同温饱问题作斗争,改革开放后,温饱问题基本解决,农民最关心的是如何尽快增加收入、提高家庭生活水平。因此,农民面对绿色农业,通常表现出从短期经济利益考虑,讲究实惠,重眼前收入。相当数量的'农村干部、群众对绿色农业效益所知甚少,没有意识到石油农业的局限性以及可能带来的资源浪费、环境恶化等方面的问题,也并不清楚究竟怎样才算得上绿色农业,仍在用激素、化肥、农药等化学物质来增加农产品的产量,在造成产品残留有毒物质的同时,也污染环境及破坏食物链。而且许多类别农产品在实现增产的同时,出现滞销问题,结果增产不增收。另一方面由于绿色食品在我国起步时间短,影响力有限,人们对于健康绿色食品概念的认知还不是十分明确,绿色消费理念尚未完全植根于公众心中。一部分消费者对“绿色”价值认识不深,绿色消费意识较淡,往往未将绿色农产品纳入消费预算中,消费随意性较大;一部分消费者对绿色农产品辨析不清,妨碍了对绿色农产品的消费。

  (二)绿色农业标准不健全,管理机制欠完善

  绿色农业是以生产并加工销售绿色食品为轴心,以倡导农产品标准化为手段,通过特定机构认证认可进行规范化管理和组织协调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绿色农业是生产绿色食品的基础,生产安全、无污染的健康绿色食品,需要建立一整套绿色农业标准体系,确保生产、加工、销售整个链条无污染,安全优质。监管的范围不仅限于已经生产出来的产品,而是包含对生产过程的全程监控。目前,在绿色农业相关领域,我国制定了AA级绿色食品标准和A级绿色食品标准、有机食品标准及一批无公害食品标准。但总体来说,我国绿色农业还缺乏完善的标准,更没有形成自身的标准体系,对绿色农产品实施从源头到流通全程质量安全控制仍有相当不足,一定程度阻碍着绿色农产品的质量提升,也影响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信心。另外,绿色农产品认证还需更加规范。绿色食品现由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负责全国统一认证和最终认证审批,各省、市、区绿色食品机构协助认证,全国采用唯一标志,但由于存在检测、监管不到位情况,管理中有时也出现一些问题。而有机食品和无公害食品因有多家认证机构,存在各自为政现象,管理较为杂乱。管理机制不健全,导致一些普通农产品也打着绿色农业的旗号进行宣传销售,对绿色农产品市场造成不良影响。

  (三)绿色农产品市场营销网络不完善,市场体系不够健全

  市场的需求规模是影响绿色农业生产能力形成的决定性因素,是绿色农业发展的重要动力。由于人们对绿色农产品认识不足,我国绿色农产品的市场开发、市场营销起步时间相对较短,加之产品销售市场开拓力度不够,市场占有率偏小,日益成为绿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是绿色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发展滞后,尚未建立完善的营销网络。由于大部分绿色农业分布在环境污染少、农业生态资源较为丰富的农村和边远地区,交通运输不够便利。而绿色农产品的主要消费群体则集中在大中城市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产消两地远离使得产品的营销受到较大的地域限制,许多生鲜产品由于运输、储藏、包装等手段跟不上,而不得不主要在产地附近销售,以致时常出现产地过剩、消费地短缺,产销脱节现象给绿色食品市场的扩展带来困难。虽然我国大中城市相继加快组建了绿色食品专业营销网点和流通渠道,但整体上市场体系仍显薄弱,一些绿色农产品生产企业的销售渠道仍以传统商业渠道为主,尚缺少完善高效绿色农产品物流配送体系。二是绿色农产品促销力度薄弱,市场份额普遍较低。相当部分企业对开拓绿色产品市场重视不够,没有进行特别的营销策划,表现出“轻市场”“轻零售”以及过度依赖政府促销行为等现象。绿色产品营销主体多元化不足,面向大众的供应渠道一般是一些较大型超市,而且品种零散。绿色农产品批发零售环节不完善,弱化了消费者的便捷消费,一定程度上致使绿色食品成了大众餐桌上的点缀品、稀罕品。三是绿色农产品质量保证体系不健全,市场运作不规范,制约着市场占有率扩大。相当部分绿色农产品企业还没有形成绿色营销观念,只注重眼前利益,仅以通过认证了事,追求一个“绿色”卖点,不注重维护提高自身绿色农产品信誉,缺乏树立绿色农产品品牌意识,产品质量存在良莠不齐现象。绿色农产品全程质量监控由于管理体制、检测体系、执法体系等存在不到位问题,导致假冒侵权行为时有发生,影响了消费者的购买信心,阻碍着绿色食品市场的发展。

  (四)資金投入不足,制约绿色农业发展步伐

  发展绿色农业生产绿色产品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无论是绿色农产品生产链条的各环节还是从绿色农产品基地规划建设、标准化技术推广到绿色农业产业化水平的提升及龙头企业的壮大方面,都需要有相当的资金投入作为保障,表现出资本密集型的内在特点。当前我国绿色农业仍在起步阶段,很多绿色农业生产基地也还处于建设发展的初期,其内在效益显现不足,绿色农业的内生性资金供应还不能满足其发展需要,仍然需要外部性资金扶持,但现有绿色农业的外部性资金供应模式还未摆脱农业外部资金供应严重不足困境。我国农业外部性资金供应体系主要包含财政投入和信贷资金。财政投入是当前农业生产发展所需资金的最重要来源,由中央财政资金和地方各级财政配套资金构成,包括支援农业生产、农业事业费用、农业补贴以及农村救济费用等财政支出项目。虽然一直以来加大对农业财政投入的呼声都比较大,国家对农业财政投入总规模也基本保持逐年递增的态势,但财政支农总量仍然有限,尤其中西部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地方财政投入较少,加上财政政策在推进绿色农业发展上还存在倾向性不明显问题,资金使用分散,使得许多绿色农业建设未能全面地展开。此外由于绿色农业认证体系及绿色农业生产者信用管理机制的相对缺失,绿色农业从金融机构获得的信贷资金极其匮乏,农业经营者的信贷困境与绿色农业发展的资金需求之间存在着较大的矛盾。

  (五)绿色农业发展规模偏小,产业化经营滞后

  我国绿色农业发展时间短,产业体系不够完善,在发展规模、专业化、产业化水平方面都还比较低,对传统农业的影响力和带动作用还不强,绿色农产品与市场需求还有不小差距。20xx年,全国绿色食品环境监测面积3.4亿亩(包括农地、果园、茶园、草地、水产养殖及其他监测面积),其中农作物种植面积1.9亿亩,仅为全国耕地面积的10%[8],绝大部分土地还是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而且绿色农产品的种植基地过于分散,虽然几乎各地都有绿色农产品种植地区,但每块种植养殖地面积都不大,规模小、专业化不强。我国绿色食品企业总数有八千多家,龙头企业虽占有一定的比重,但仍以中小企业为主,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近年有较快发展,已成为绿色食品新的生产主体,其数量占绿色食品企业总数的四分之一左右。我国绿色食品产品数量2.1万个,其中初级产品占获证产品总数的54%,绿色食品中大米、水果和茶叶产量仅分别占全国大米、水果和茶叶总产量的10.8%、6.8%和3.7%[9]。总体看,我国绿色农产品规模效应还不足,产品深加工能力发展滞后,产业发展层次偏低,产业化的中介组织不够发达,龙头企业和基地以及农户之间衔接不紧密,缺少知名企业、知名产品和知名品牌。

  三、加快我国绿色农业发展步伐的对策

  (一)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牢固树立绿色农业理念

  可持续发展的要旨是人类经济和社会发展应与生态承载力相协调,这也是绿色农业的立足点。绿色农业作为一种新的农业发展模式,它的目标是确保农产品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和农民增收,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2]。为此,需加强宣传和引导,提高全社会对资源与环境保护的认识,实现道德、文化、观念、知识等方面的全面转变,正确认识发展绿色农业的重要性,确立发展绿色农业就是保护生态的观念[10],增强绿色消费思想意识,自觉参与、共同承担以绿色消费推动绿色农业发展的责任和义务,促使绿色消费成为公众消费观念的新潮流。另外要树立正确的绿色生产观。一方面让各级干部从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农产品竞争力、提升我国农业国际地位的高度认清发展绿色农业既是现代农业发展趋势,也是迎接国际挑战的战略举措,以加快农业市场化、国际化为目标,把发展绿色农业作为农业供给侧改革、调整农业结构的一项重要工作,推进绿色农业发展;一方面要通过科普宣传、思想教育和示范引导等形式帮助广大农民了解石油农业与绿色农业的不同区别与发展前景,使农民真正认识绿色农业是投入少收益大的产业,是增加劳动收入的根本途径,以提升农民市场竞争意识,激发出生产热情,进而自觉走上绿色农业发展道路。要加强对农民教育的投入,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建设,努力培养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經营、会管理并掌握绿色农业知识和技术的新型农民,增强绿色农业发展的活力[5](P36)。要加强资源保护及农业资源综合立法工作,实现对自然资源资产化管理,强化生态意识,依法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生态保护和提高资源利用率与发展绿色农业的有机结合,有效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加快建立健全绿色农业标准化体系,提升绿色农产品的竞争力

  绿色农业的基础是标准化。制订和推行绿色农业标准是实施绿色农业的基础,是实现绿色农业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基本手段。目前欧盟、美、日、澳等工业发达国家或地区以及一些发展中国家都建立了绿色农产品标准及相关管理体系,制定了配套的绿色农业发展政策。其中,发达国家普遍以立法形式支持绿色农业发展,把绿色农产品质量标准和相关认证的详细规定上升到法律高度,并形成了以政府农业主管部门牵头,认可机构和海关等其他部门配合的组织管理体系。20xx年8月《欧盟有机农业条例》正式生效,所有要进入欧盟市场的绿色农产品只有达到欧盟的有机农业标准,才能获得进入许可;日本的绿色农业标准95%与欧盟标准相似,于20xx年实行;美国有机农业标准以欧盟为范本,于20xx年10月开始正式执行,所有在美国市场出售有机产品者由美国农业部认可的认证机构检查和认证,仅允许符合标准的绿色食品在美国市场销售。这些地区绿色农业生产以高度标准化为基础,农产品进入市场按相应标准进行严格的筛选和分级。我国在促进绿色农业发展中,要依靠科技进步并紧跟国际发展脚步,推进我国绿色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要着眼于国内外市场变化,在对自身发展总结的同时,充分吸收现代先进科技成果,注重农业科技通用成果的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再创新,加快绿色农业科学研究步伐,借鉴国际绿色农业标准化的成功经验,将适合我国绿色农业发展的做法、各项先进技术规范化为绿色农业的标准,通过立法手段,以法律法规形式构建完善的绿色农业标准化体系,进而实现对绿色农业生产全链条的科学管控,提升绿色农产品的质量效益与竞争力。

  (三)加强绿色农产品市场建设,完善绿色农产品监督检测体系

  加快建立和培育绿色农产品市场,形成生产流通与消费的紧密结合,是经营者获取消费需求信息的重要渠道,是实现绿色食品价值的关键。不断拓展的绿色农产品市场必然会对绿色农业发展产生巨大推动力。绿色农产品产地由于大多地处偏远地区,交通不便,信息不灵,其市场受限。因此,必须着力增强绿色农产品的市场开发力度,使农业小规模生产与农产品大市场紧密衔接。可以采用展示展销、专家论坛、新闻媒介以及利用美食、采摘、观光等体验活动多方式宣传推介绿色农产品;推进现代流通方式,利用物流配送、超市服务、连锁经营、建立绿色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网络销售等现代营销手段,使绿色农产品便捷进入消费市场,增强营销能力;鼓励工商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民经纪人等多形式参与绿色产品营销,发挥好规模性营销企业功能和小规模经营户的流通渠道,促进营销主体多元化;不同地区可依据实际,加快各层次绿色食品专营市场网络建设,实行标准化认证挂牌管理。同时致力于拓展绿色农产品国际市场,加强相关专门人才培养,对从业人员进行贸易与营销培训,提升其绿色农业产品市场适应能力以及根据营销理念对绿色农产品进行整合营销的能力。此外需进一步加强绿色农产品监督检测体系建设,完善绿色认证体系、认证管理办法及市场监管机制,防止认证机构寻租,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防控市场上“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提升消费者对绿色农产品的认同度,进而提高绿色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综合效益。通过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共同参与,必能有效扩大绿色农产品市场容量,加快绿色农业发展步伐。

  (四)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大对绿色农业的投入

  增加扶持绿色农业的资金投入,是加快绿色农业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解决绿色农业发展的资金困境,要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一方面需要加强绿色农业投融资机制建设,加快解决绿色农业认证体系和信用管理机制缺失问题,使绿色农业这一新型农业模式的具体内涵具有认证依据,为银行金融机构把绿色农业经营主体纳入客户信用评定范围和发展信用合作提供相应参考依据,使绿色农业发展和投融资机制的运行有约束力、执行力和保障力。另一方面要多层次、多方式拓宽投融资渠道。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要从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角度出发,加大对绿色农业生产经营者资金支持力度,财政部门对农业的资金支持,应明确对绿色农业发展有专项资金安排,资金投入要突出重点,把对农业的支持与环境保护相挂钩,实现优化政府的财政投入,增强杠杆性导向带动作用;要善于运用财政贴息、税收等手段,调动和吸引社会各方面的资金投入到绿色农业发展中来。创新投融资模式,充分发挥金融机构的主渠道作用;设立绿色农业发展基金,解决绿色农业发展中产业开发与资本服务的“断桥”问题;完善农业保险制度,积极开发适应绿色农业经营主体需求的保险品种;鼓励和扶持一批规模经济效益好、又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高科技绿色农产品企业上市;同时利用对外招商引资,多方式开发绿色食品产业。通过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有效保障绿色农业项目的开展。

  (五)建好绿色农业示范区、培育优质品牌和龙头企业,促进产业化发展

  绿色农业作为新的农业发展模式,在我国仍处于发展初期,急需通过大量实验、示范,总结成功的经验以指导实践,推动发展。应依据我国的地理生态分布,结合国家生态农业示范县、保护性耕作示范基地、绿色食品标准化示范基地等建设,根据区位优势建好富有地域特色的绿色农业示范区,针对该地区农业问题,选择示范项目和推广技术,通过总结相关经验加以推广应用,为绿色农业普及推广奠定基础。绿色食品是绿色农业终端产品,要重视培育绿色食品优质品牌,加强品牌建設工作,把市场容量较大、附加值较高、农民收益较多的绿色食品品牌列入国家粮食发展战略,加大对品牌基地建设的政策扶持,发挥品牌效应,依靠品牌扩大国内外市场,带动产业发展,树立起绿色农业的精品农业形象。加强培育绿色农业经济龙头企业,发挥龙头企业开拓市场、带动力强、深化加工、提供服务的综合功能。一方面积极扶持龙头企业加强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引进国际一流的生产设备,促进生产要素向重点产品、重点企业集中,做大做强一批骨干龙头企业,使绿色农产品加工业向“深”和“精”发展,打造一批特色名牌产品,提高绿色产品的附加值;另一方面要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积极推广“市场+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把分散的各种要素资源整合起来,提高集约化程度,促进形成绿色农业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提高绿色农业产业化水平。

农业发展论文14

  三农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重点问题,农村经济作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农村经济是理论与实务的现实需要。主要分析农业政策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及农业政策下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对策。

  农业政策对农村经济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农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对优化农村经济资源分配、经济结构优化具有引导作用,是加速农村经济发展、提高经济效益的根本保证。研究农业政策下农村经济发展,详细分析农业政策对农村经济影响机理及农村经济发展对策,具有重要意义。

  1 农业政策分类及影响农村经济发展机理

  1.1 农业政策分类

  农业政策涉及到农村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主要的政策类型有组织政策、财政政策、农业产品流通政策、农业科技政策等。组织政策体现在两个方面,政府依据农业形式所采取的针对性政策,依据农业生产过程进行调整、控制的政策;财政政策是为实现农业目标调整农业财政收支规模与平衡的指导原则,细分有税收政策、财政拨款、农业投资政策等;农产品流通政策主要是指调节农产品市场供求关系、农产品市场价格等的政策,有利于维护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种植积极性,可细分为农产品价格政策、农产品结构政策;农业科技政策,该政策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三农,促进农业发展,鼓励提高农业生产力的政策,可以细分为农业科技发展和农产品技术推广政策。

  1.2 农业政策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机理分析

  农业政策在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调控作用三个方面。

  农业政策决定了农村经济发展方向,通过对不同农业地区进行规划、政策制定等引导农村经济发展,农业政策的导向作用体现在引导资金的流向,通过资金拨款、兴建水利设施、新产品培育等在引导农业种植的同时吸引社会资金,如东北地区盛产玉米、大豆等,吸引该类制品企业到该地区投资建厂,节约原材料成本;引导农村产业结构的变动,如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前农业种植主要变现为单一种植,改革后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村专业化、商品化的发展,部分地区形成农业种植规模性,形成显著的规模经济效应;引导农村劳动力流动,各种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使得农民获得较高的农业收益,农业的规模种植与生产同时提供了一定的就业机会,提高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机会成本,农业生产积极性增强,农村劳动力由城市向农村回流现象明显,如近几年的民工荒等能够部分说明农村劳动力回流的现象。

  农业政策有利于完善市场结构,实现供需平衡,对促进农业经济发展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农业政策的激励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确立农民在土地使用中的主体地位,对土地可以转包、转让、调换、出租,长期不变的经营区保证了农民种植的独立地位,以此实现农业种植效益最大化目标,增加要素投入、改进种植品种等成为农民自发行为;激励作用还体现在需求激励方面,农业政策的制定有利于解决农产品供给不足现象,实现粮食安全,如粮食购销政策,在某个环境下通过合理的运用价格保护,当农产品剩余条件下通过粮食收购保护,切实保护了农民利益及种植积极性。激励了农业经营上的创新,实现了产学研用协调发展,以农产品需求为导向,农产品流通为主线,规模生产、农产品深加工模式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农业政策对农村经济还起到很好的调控作用:实现了农产品的供需调节,促进了农业市场的供需平衡。实现了对农产品价格上的调整,对农产品价格形成了保护,如通过增加库存稳定了农产品价格,提高了农业种植积极性。实现了农业收入的调节,各种政策补贴的出台提高了农民收入,如粮食直补、农机具购置补贴、种粮补贴、最低价收购政策等。

  2 农业政策下农村经济发展对策

  2.1 形成农业规模生产

  从现实情况看,我国农业规模化经营有待提高,由于农民自身对土地种植拥有很高的自由,户与户、村与村种植内容不一,农业种植分散,难以形成规模,不利于农产品销售,规模效应较低。因此,政府部门应加强政策引导,对不同区域种植进行规划,具体方式为:鼓励农村形成合作社,鼓励个人大面积承包土地来建立大面积农场,对参与规模种植区域给予财政或物质上的支持等,通过多种途径,实现规模化生产。

  2.2 鼓励农产品深加工或者农超对接

  鼓励农产品深加工或者农超对接,提高农民收入,依据地区特色,政府应制定相关措施,如农产品深加工财政补助、深加工产品销路解决、鼓励大学生深入农村、鼓励农民进行管理上继续学习等。鼓励城市超市深入农村,同时实现城市食品无公害引入与农民增收,通过多种途径促进农民融资,如农村物流金融等。通过鼓励农产品深加工或者农超对接进一步挖掘农产品价值和解决农产品销路,进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务农积极性。

  2.3 发展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是未来农业发展重要趋势,生态农业是指通过现代管理手段结合科技成果,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共同发展,鼓励农业与第二、第三产业连接,坚持农业与环境、健康等可持续发展,依托多种途径实现农民增收。生态农业具体做法如下: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如稻田养鱼、作物兼种等,发展农村旅游观光,鼓励农村结合自身地理特色,实现旅游业与农业的协同发展,通过发展农家乐、农村文化旅游等实现农民增收;发展绿色农业,提高产品价值,如采用有机肥,生产绿色产品,保持土地肥沃,提高绿色食品生产力。通过发展生态农业,形成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之间的良性对接,实现农业经济、生态保护、社会稳定的统一。政府部门应通过建立生态农业基地形式,作为示范点,鼓励其他单位效仿、学习。

  2.4 继续推广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

  我国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初具规模,成功案例很多,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仍旧存在一些问题,如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缺乏健全的法律保障,在实际的运营过程中会面临农民财产权益保障等诸多问题;缺乏规范化的专业操作,运营过程规范性还有待提高,具体表现为缺乏健全的信息沟通系统、内部制度仍不健全、规模太小等;缺乏专业的管理人才,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整体素质落后,管理水平有待提高,制约了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发展的外部环境不容乐观,部分组织成立比较随意,对农业经济合作组织认识不够全面,缺乏资金的.保障,融资渠道狭窄。针对存在的这些问题,应坚持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促进发展形势的多样性,依据具体的实际情况,如规模大小、农产品种类等建立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依据市场规律办事,严禁盲目进行;向专业化组织模式发展,同时要面向市场,就近组合;强化政府部门对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支持,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增强财政支持力度,如在税收、信贷等方面予以支持,同时拓宽融资渠道,带来市场机会的同时解决资金约束问题,用技术或管理等支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推行关于农业的产学研用对接工作,鼓励有管理能力的毕业生向农村发展;完善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模式,强化各类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之间的联系,实现信息共享,扩大经营范围,实现为农民服务到自我服务观念上的转变。

  3 结论

  本文分析了农业政策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调控作用等作用,提出了农业政策下农业经济发展的对策,如形成农业规模生产、鼓励农产品深加工或者农超对接、发展生态农业、继续推广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等,这对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积极意义。

农业发展论文15

  摘要:伴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影响到农业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本文围绕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结合农业经济发展状况,分析了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针对性的措施。

  关键词:农业经济;问题对策

  一、相关概述

  农业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基础,农业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我国经济总体发展水平。近些年来,伴随着国家对农业农村发展的不断重视,围绕农业经济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我国农业经济发展面临着重大的机遇。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不稳定性等一系列问题,有必要围绕我国农业经济发展进行研究,切实保障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全面落实。通过了解农业经济发展状况,总结和分析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就问题提出针对性的建议措施,切实发挥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作用。

  二、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第一,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效益相对偏低。近些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居民对农产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此基础上,农产品供求关系和市场需求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正逐渐向多样化、高品质、个性化需求方向发展,这也使得原先的农村产业结构跟现实的`市场发展需求之间越来越脱节,农业结构不合理问题越来越突出,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农业经济效益偏低。总体来看,我国农业产业结构仍然比较单一,仍然是以传统的种植业为主,农民在生产过程中还是偏重于种植产业,对于蔬菜、水果、畜牧、花卉等其他相对高效的农产品产业关注度不高,尤其对于一些具有价格竞争优势的高效农产品缺乏必要的技术和资金支持。传统种植产业价格低,附加值低,使得种植业农业经济难以产生好的经济效益,对于提升农村农业整体经济效益不能进行有力支撑。并且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跟区域经济发展和布局在结合上也不够密切,并没有形成有利的规模效应,农村地区在经济结构调整上缺乏科学的政策引导,在品种选择、产业布局和区域规划上缺乏成效,农村经济区域化布局不准确,专业化政策实施不到位,也没有形成规模化的农业生产结构布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农村经济规模效应的发挥。不仅如此,对于农村市场经济来讲,市场在资源配置中作用还不够充分,尤其是围绕农业内部经济结构,缺少对农业资源配置的有效引导,资源配置不科学不合理,资源利用效率比较低,劳动力、土地、资金等相关的农业经济要素也没有得到合理的配置和利用,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业资源的效益发挥,不利于农村经济和农业生产整体效率的提升,也不利于农村市场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第二,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经济差距扩大化趋势不断凸显。尽管近些年来我国对农村经济给予了许多惠农优惠,对农民生产进行了相关的财政补助。但是总的来看,我国农民在经济收入的增长方面仍然比较缓慢,尤其是跟我国城市居民收入增长的速度相比较,增长速度差距就显得更加明显。在我国农村现实环境下,农村的青年劳动力都外出打工,这也是我国农村农民经济的重要收入来源。在这一背景下,我国农村的农业经济生产大都由老年人进行操作和管理,尽管老年人具有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但是其管理模式和管理思路不够科学,对于新的技术、新的方法和新的管理模式接受比较慢,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我国部分地区农业生产技术在传播上具有滞后性,影响到我国农业生产的效率和效益。与此同时,我国农业生产方面所获得的经济收入往往比较低,农民农业生产收入年度波动幅度也比较大,这些都使得我国农民在生产劳动积极性方面不够高,这既不利于我国农业的健康发展,同时也难以创造良好的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生产环境。第三,我国农村土地资源量不断减少,经济产量不断降低。我国农业生产土地资源是有限的,并且近些年来伴随着荒漠化不断加剧,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资源在总量上正不断减少。与此同时,伴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城市发展用地不断向城市郊区发展。在发展过程中也占用了大量的农业用地,导致农业生产土地资源不断减少。除此之外,在发展中农业土地污染问题日益突出,这些不仅影响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和效益,同时也对农业经济持续发展具有不利影响。

  三、推动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措施分析

  第一,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逐步实现农业产业化规模经营,增强规模效应。规模化产业化生产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途径,要围绕优势产业进一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逐步淘汰劣势产业,增强优势产业。围绕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和市场需求,对农业结构进行多层次科学化调整,推动农产品多样化、优质化发展。积极发挥传统农业优势,不断创新农产品和发展模式,培育农业经济发展支柱产业。在此基础上调整农业结构,优化农业经济模式,提高农业经济产业化、规模化效应,增强农业经济整体实力,结合自身条件和资源优势,逐步转变原有的传统种植业模式,积极尝试新型高效农产品,通过传统种植业和畜牧业养殖业等其他农业经济的有机结合,增强相互带动作用,以此来提高经济效益。第二,进一步保护农业土地资源,提高农业土地资源利用率。通过资源高效重复使用,确保农业土地资源安全。我国农业生产要基于城镇化不断提高这一大背景,通过实施可持续发展,提高土地资源使用效率,减少土地资源浪费来,为农业经济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在生产过程中应当逐步推广新兴技术,逐步减少农药化肥等化学物质的使用,减少此类物质对农业用地的破坏,通过提高土地营养成分和土地质量为土地长期使用提供有力保障。同时应当进一步加大退耕还林力度,切实保护农业生产发展环境,逐步解决农业发展、城镇发展以及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通过保护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提高农业土地资源利用率,减少土地浪费。第三,积极推广先进农业生产技术。要将先进农业技术的研发作为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要途径。根据区域特点,大力发展立体农业,提高单位土地农业产量,并提升有机肥料的使用率,建立健全相应的土地测量系统,对土地的营养状况和质量进行及时检测和改进。依靠监控系统,实现农业区域卫星检测。对于农业区变化情况及时掌握,并充分利用剩余秸秆等资源提高农民经济收入,减少环境污染,依靠农业技术的改革,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农业科技产业化与农业科技企业发展战略[M].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程洪兵,20xx

  [2]中部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研究[M].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王军民,20xx

  [3]湖北三农问题探索[M].湖北人民出版社,王雅鹏,20xx.

【农业发展论文】相关文章:

农业发展论文11-04

农业发展论文15篇11-10

农业发展论文(15篇)11-10

农业发展论文(通用15篇)12-07

谈现代农业科技的发展对策农科论文10-02

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的农业可持续发展论文08-02

农业旅游论文12-01

农业推广论文05-24

农业保护论文11-26

农业物流论文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