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的论文

2023-07-25 论文

  在现实的学习、工作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论文吧,论文是对某些学术问题进行研究的手段。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论文该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新农村建设的论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关于新农村建设的论文 篇1

  __县是一个典型的传统山区农业县,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任重道远,正确认识我县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理清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发展思路,对于促进我县农业发展,构建和谐新农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客观评价我县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

  __农村科技组织已初具规模,全县共有农机维修点60个,各类农机专业服务组织110个,农机专业户17户,农机作业协会3个,农技推广服务组织47个,从业人员105人;林业服务组织31个,从业人员60人。高级工程师3人,初级工程师19人,技术员级专业职称7人,未评聘专业技术职称28人,技术工人3人。农村科技推广取得一定成效,全县新建上流式浮罩沼气池7340个,水压式沼气池2260个,“两省灶”10486个,建成沼气保鲜库5个,太阳能220个,推广“猪—沼—菜—果”生态农业模式近万亩。全县31个乡镇都建立了农村能源服务站,项目区建立了农村能源后续服务小区,配备后续服务技术员23名。

  二、认真分析我县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科技服务人才短缺。全县367名农业技术人员中,仅有28人具有本科学历,占总数的7,专科以下的有20专业不对口。且农业科技人员大部分集中在县直部门,乡镇一线农业科技人员短缺,农业科技在生产中的作用难以发挥。

  (二)农村科技服务机构作用辐射面窄。特别是乡镇一级农业科技服务人员,工作重点倾向于计划生育和安全生产工作,从事农业科技服务工作时间相对较少,科技服务职能难以发挥。农业科研单位自主研发能力低。全县共有27个农村合作经济组织,4856名会员,覆盖率达87,但人员素质低、管理混乱、桥梁纽带作用不强。

  (三)农业科技和适用技术普及率较低。农业生产方式仍以种养和人畜力为主,农机利用率仅35。全县3951台排灌机械,有355台不能使用,825台带病作业,分别占的9.9、23。拥有水电站26处,电灌站169座,水轮泵56处83台,完好率不足30,制约了科技在农村的普及和推广。

  三、努力探索我县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新路子

  (一)健全农村科技服务体系。一是搞好实用技术推广。政府要把握产业导向,充分调动农业科技组织、农民专业协会等各类农业科技推广组织的积极性,大力倡导跨区域、专业性的'科技推广合作,大力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加强组装配套。大力培育、宣传和推广典型。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更多的大企业和大中专院校参与农业科学技术的研究、推广,逐步形成与主导产业相适应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二是延伸科技载体服务。采取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和技术转让等多种形式,开展农业科技推广与服务工作。加快技术市场建设,鼓励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农业技术交易活动,繁荣技术市场,完善技术合同登记,规范技术交易活动,优化技术交易环境。

  (二)加强农业科技队伍建设。选拔一批高素质农业科技专业人才,采用异地学习、短期培训、学历教育等形式,培养专业化农业科技人才队伍,不断提高农业科技人员综合素质。制定切实可行的优惠政策,选拔一批紧缺、急需的域外高层次人才,提升、优化科技干部队伍结构。树立农业科技典型,利用报刊、广播、电视台等媒体,加大农业科技宣传力度,使农业科技深入人心,提高全社会农业科技普及、创新意识,以科技创新推进农业发展。

  (三)营造农村科技服务环境。一是抓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培育工程。规范农业协会服务功能,严格按照相关政策予以引导发展。特别要加强对已有农村专业技术经济协会的支持和规范,积极引导有条件的乡镇建立主要农产品专业技术经济协会。二是抓好农村科技服务能力建设工程。建立健全农民科技培训网络,广泛开展农民培训服务活动,提高从业人员的服务能力和整体素质。三是搭建科技服务平台。立足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区域特色,集中引进一批农业高新技术项目,提升自主培育水平,带动周边农业经济结构调整,打造__特色农业支柱产业。

  关于新农村建设的论文 篇2

  1前言

  林业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属于基础产业,同时林业又具有景观、文化、生态等功能,是“三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现代林业是指充分的利用现代化的科学手段和科学技术,高效率的发挥林业的多重价值和多重功能,培养全社会参与保护森林资源的意识,从而实现人民对现代林业技术的要求。20xx年《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了新农村建设的20字方针,新农村建设,是国家建设的底层基石,建设生态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林业工作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赋予了林业一系列重大的使命。加快发展现代林业,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注重林业经济发展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是建设绿色化新农村的一个不可忽略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因此,我们要搞好林业生态保护建设,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2现代林业的发展现状及对新农村建设的作用

  2.1现代林业发展现状

  中国林业市场深度分析报告指出,我国目前累计营造人工林9亿多亩,造林速度增长飞速,已成为世界上第一大人工造林国,对8.3亿亩沙地和8亿亩湿地进行了有效的保护,我国各级政府为自然保护和林业建设作出了巨大的努力,一是进行了国家森林公园的试点工作,以具备条件的自然保护区为主,建立了普洱、普达措等八个国家公园;二是构建了林业工作的科学管理体系,形成了包括森林公安、林政、野生动植物保护等体系完备的管理体系;三是形成了完整的规划方案,构建国家生态安全格局,编制了25个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完善了森林增长和国土绿化空间规划及全国湿地空间规划等。

  2.2现代林业对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作用

  发展现代林业对新农村的建设具有重大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发展现代林业是农村“生产发展”的重要保障,是粮食生产的生态保障。目前,我国的农业已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解决了全国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但是在现代林业科技发展上还处于落后的地位,只有不断的提高现代林业的发展水平,充分的利用好沙地、湿地、山地、林地等非耕种土地,拓展农村生产发展的空间,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通过现代林业的发展,可以为农村生产发展提供绿色生态屏障,保障农业的粮食增产,构建农业的减灾防灾体系,激发广大农民林业生产的积极性,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通过调整林业产业结构,发展名特优新产品,提高单位面积的效益,推动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其次,发展现代林业是农村“生活富裕”的可靠途径,是农民创业增收的有效方式。现在在我国农村拥有丰富的林业资源,通过大力的培育和发展多种林业产业,比如,可以发展经济林、花卉苗圃、森林旅游等产业,深入发掘林业的潜力,加大开发力度,提高现代林业的科技含量,扩大农民的就业途径、增加农民的收入,实现农村的“生活富裕”。积极申报国家级、省级经济林标准化示范园,组织林农做好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申报认证工作。大力发展特色种苗产业。以申报省级现代农业发展苗木产业项目苗木大县为契机,着力抓好区域内相关产业的发展。最后,发展现代林业是农村“乡风文明”、实现“村容整洁”的重要措施,村容整洁是新农村的重要特征,发展现代林业,庭院林业,增加村庄的森林覆盖面积,绿化荒山,增加经济林作物的种植,构建村庄农田林业防护体系,实现乡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倡导高效现代经济林业发展,实现村庄绿化美化,大幅度提高村集体和村民的收入,改善村干部与村民关系,极大的促进了农村“乡风文明”建设。

  3现代林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在现代新农村建设中,现代林业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但是,目前各地农村对林业发展对新农村建设存在很多误区,严重影响了新农村建设的速度。主要面临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3.1政府主导作用力度不够,相关林业政策有待完善。

  政府相关部门对现代林业认识不足,缺乏明确的思想和战略目标。在发展林业经济的过程中,没有科学的理论方法的指导,随意而为,具有很强的随意性,对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困难。在村中,村干部的影响力比较大,村干部缺乏现代林业产业意识,没有对村民进行现代林业技术指导,进一步导致农民对林业的认识程度不够。绝大部分的农民对于林业的认识仍然停留在“种树砍树”的薪炭阶段,导致农民对林业产业的发展没有热情。而在有些地方林业政策不够透明,林农种下树木进行采伐时,采伐指标分配不公开不透明,一般林农难以取得采伐指标,打消了林农种树的积极性。

  3.2林业产业的结构性不合理。

  林业产业的品种比较单一,在林业产品中往往以木材、木制品为主,对林业产品的深加工力度不够。而且在全国大部分的农村内种植树种时,单一林种的林地较多,混合林地比较少,这就造成林木的互生互助机制难以形成,容易引发大面积的虫害,不能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3.3林业产业资金投入不足,营林方式粗放。在新农村建设的大环境下,建设现代林业需要大量的资金,林业产业建设的资金是影响林业产业生产规模、质量和效益的重要环节。农村的林农自有资金严重不足,相关的贷款融资渠道不顺畅,再加上管理环节中资金费用管理的欠缺,严重影响了林业经济的发展。

  4现代林业发展的建议与对策

  针对上述现代林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步措施:

  4.1加强相关部门领导对现代林业的认识,合理配置林业组织结构。

  首先我们要加强村干部以及林业主管部门领导对现代林业发展的认识,提高农民发展林业产业的意识。其次要坚持精简、统一、效益与机构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相统一的基本原则,科学设置林业组织机构,建立部门间的沟通机制,切实发挥林业部门的职能作用。

  4.2加大对林业产业投入,大力提倡科技兴林。

  设立林业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提供银行贷款和减税免税政策,形成以政府投资为主导,社会资金为辅助的林业产业资金的投资体系。在加大投入的基础上,引入现代科技手段发展现代林业,利用现代科技建立林业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实现病虫害、护林防火、施肥浇水的科学管理,支持鼓励有能力的林业深加工企业创新技术,改进工艺,增加林业产品的附加值。发挥科技示范户和林业科技带头人的作用,积极联系相关科研院所,将相关的科技成功带入农村,切实提高林农的林业技术。

  4.3加大现代林业宣传力度,提高村民的林业意识。

  通过村广播、网络媒体、宣传栏等多种手段,大力宣传现代林业的重要作用,引起村民对林业产业的重视,让村民认识到现代林业不仅能够带来经济效益,还能带来更大的生态效益。做好现代林业发展的宣传引导和树立典型,结合当地实际制定的相关政策鼓励农民参与,建立精密的市场信息调查体系,给农民提供正确的市场需求信息,引导村民种植高产、高效、高收益的现代林业产品。

  4.4加大力度调整林业经济结构、扩大相关林业产业发展。

  因地制宜,根据各地的特点,积极开发适合地方的经济林业作物,促进林业产业升级,转变林业发展方式,逐渐向现代林业转变,提升林业发展的档次。大力发展观光旅游林业产业,纳入农村生态文化建设,如发展森林文化、湿地文化、茶文化、竹文化等,开发林业的旅游观光功能,实现新农村新林业的农家乐方式,调整当地经济布局,有助于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

  综上所述,只有相关部门领导加强对现代林业的重视程度,做好相关的宣传工作,加大对林业产业的投资力度,实施科技兴林工作,确定好现代林业在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作用,才能发挥好现代林业对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推动作用,才能有效的利用现代林业技术增加农民收入,维护好农业生产的生态环境,才能有力地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朝着健康美好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姬君彩.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态规划[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xx(05).

  [2]殷传杰.林业在新农村建设中大有作为[J].中国林业,20xx(9).

  [3]孙爱斌.我国现行的林业政策对林业经济发展的障碍分析及对策[J].福建林业科技,20xx(1):67-69.

  [4]国家林业局.中国林业产业与林产品年鉴[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xx.

  关于新农村建设的论文 篇3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内容丰富,是一项全面包容的系统工程,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乡村文化建设符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进一步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同经济、政治文明的协调有序发展。旨在通过对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内涵的界定,了解其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并且根据当前我国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现状与不足,找到未来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上的具体途径。

  近年来,我国关于加大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议题得到许多人的密切关注,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保证社会主义社会和谐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而乡村文化建设又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其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可以说,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在未来发展道路中离不开乡村文化建设的进一步提升。

  1 社会主义新农村乡村文化建设涵义

  从社会主义农村建设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再到社会主义新农村乡村文化建设,我国对于农村建设发展意见一直向前推进,根据不同的现实发展状况制定出相应的发展战略,不断提高发展目标,强调农村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必须同时和谐发展[1]。

  因此,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涵义可以这样界定:即在不断扩大对乡村公共文化事业建设的同时,进一步推进各种形式、符合乡村地区生活状态与特征的农民文化生活的建设,从而真正确保丰富广大农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这一重要目标。

  新农村乡村文化建设是以保证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为内核的,其广义涵盖了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例如,农村地区的思想文化道德建设、农村教育事业的进一步推行以及对农业、农民高科技知识的普及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总体目标就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农村,让农村在有良好的法制条件、较高的道德观念、和谐有序的环境中进一步建设发展。

  2 社会主义新农村乡村文化建设重要性

  根据社会主义新农村乡村文化内涵的界定与解释,我们可以体会到乡村文化建设内容的广泛性,目标的远大性。之所以将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摆在如此重要的发展位置上,是因为其健康有序发展关系着社会主义发展全局,对于各项事业的推行具有重大意义。

  2.1 新农村文化建设符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目标

  当前,我党在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发展向前推行的主要目标就是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共同努力。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具体要求,就是要包括人民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使社会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经济文明建设都能保持可持续协调发展,不出现“瘸腿”现象。作为社会发展的主要生力军,农村地区和农民是发展的重要对象,在农村经济不断向前发展的今天,文化需求的不断加深成为当前农村地区发展最主要的问题,农村地区长期处于保守封闭的环境中,教育水平往往无法跟上发展速度,基于这样的状况,农村需要文化,文化建设更离不开农村,如果不能将农村文化建设同经济、法制建设协调起来,那么农村的全面健康发展将成为空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将难以实现。由此可见,作为社会主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展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文化建设水平的高低对于全社会和谐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2.2 新农村文化建设为新农村整体建设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全面建设是体现在各个方面的,而其中新农村文化建设为其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对其健康有序的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首先,新农村文化建设能够通过相关文化建设手段促进农村良好的文化氛围营造,在这样的文化氛围内,很大程度地影响与改善了农民的固有传统思想,各种优秀的文化作品改善着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促进了农民文化素养和道德品质的提升,推动了农村地区良好道德风尚的椽笔,营造出更加和谐、朴实的民风。其次,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进一步推进还将更先进的文化知识带入到农村地区,让农民在这样的建设环境中学习到更多利于农村发展的知识技能,使其更好地融入到农村建设中,不断激发农村群众在建设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改善自身生活水平。这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让农民自身的发展同农村地区的发展有机结合,共创未来。

  2.3 新农村文化建设保障了社会和谐稳定

  回顾历史我们可以发现,任何一个时期的经济建设与政治发展都离不开社会的稳定,而社会的稳定有赖于全社会各个地区、各个阶层的和谐稳定。稳定,是一切发展都离不开的先决条件。作为我国人口分布最为广泛的阶层与地区,农村人口是维持农村稳定以及进一步维持全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农村地区长时间以来形成的传统思想在文化建设不到位的情况下,面临着不良文化的入侵,许多农村群众对于各种观念、文化的传播显示出怀疑、不安的态势。所以,新农村文化建设迫在眉睫,我们需要不断向农村普及最新的知识文化与观念,让他们的思想能够与绝大多数社会群众接轨,同时也要开展提升其科技文化素质的工作,切实从源头改善农村地区不良风气、落后观念的传播。也只有农村地区的文化建设得到发展,才能进一步保障全社会的和谐稳定。

  3 我国在新农村乡村文化建设现状

  随着我国对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与发展,近些年我们在建设中也收到了良好成效,农民普遍对建成小康社会的内涵有深刻的了解,对于党和国家制定的各种政策也有了良好认识,农村地区精神面貌与风气习俗得到健康发展,农民思想道德素质与文化素质有了显著提升,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整体规划建设,也让农民在这样的进步中切实享受到发展带来的实惠。但不可否认的是,当前,在我们不断向前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同时,还存在许多缺陷与问题,这些问题凸显了我们工作中的不足,为我们日后继续前行敲响了警钟。

  3.1 农村文化建设整体发展速度缓慢

  我国在开展农村文化建设上整体发展速度仍比较缓慢,不能满足建设需求,具体体现在如下几方面。首先,农村教育资源匮乏,农民整体素质依旧不高。当前,我们通过比较与观察可以发现,农村群众与城市群众文化素质仍存在很大差距,受教育程度普遍低于城市群众,文化知识的普及程度远不如城市地区,农村教育资源分布不均,与城市相比有着极大的不平衡性。此外,农村地区教育团队的素质不高也阻碍了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其次,农村地区文化基础设施严重落后于城市,文化供给仍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3.2 农村文化建设的不协调

  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布局中,面向丰富,但具体到各个农村发展,显现出其发展的不协调性,具体体现在如下几方面。首先,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的不协调。许多农村在发展新农村建设规划时,不能很好地将文化与经济建设协调起来,在建设上通常顾此失彼,这样的偏差会进一步影响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发展。其次,区域发展不协调。我们可以看到,中西部农村地区的建设远不如东部发达地区,从基础设施到教育资源,这种落后是全方位的,体现了各个区域间发展的不平衡。

  3.3 农村传统文化的没落

  我国是文明古国,具有丰富的`历史资源,农村地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出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宝贵的精神财富。但在当前不断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我们很多情况下只注重新思想、新技术的传播与应用,忽视了传统文化的保留,农村在发展过程中凝结的智慧结晶正逐步走向衰亡。

  4 社会主义新农村乡村文化建设措施

  4.1 加大对于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作,在不断向前发展的过程中,无论是场地建设、基础设施购置、人力物力方方面面,均需要有足够的建设资金提供坚实保障。政府在保证这项工程的顺利实施过程中,需要加大资金投入,切实将资金落在发展实处而不是摆样子搞形象工程。我们在资金投入的过程中,要根据我国不同地区农村文化发展的不同情况、不同需要来进行规划管理,在充分认识到不同地区的不同建设需要之后再进行资金的合理分配,对于一些极度贫困落后地区的建设,允许其他资本形式融入,多元发展。

  4.2 加大对于农村教育事业的投入

  首先,我们要对农村地区树立起正确的教育意识,让农村群众充分认识到教育对于农村地区发展的重要意义,让他们认识到经济发展离不开教育的帮助。许多农村家庭现在尚处于发展阶段,其对教育的投入程度远不及城市家庭,对于孩子的教育意识淡薄,认为与其花大价钱去让孩子上学,不如让孩子早点投入社会去赚钱,所以,我们要在农村地区及早地纠正这种错误观念,让农民群众都能对教育有良好的认知。其次,农村教育事业离不开教育团队,而教育团队水平直接影响到农村地区受教育程度。当前,由于我国在农村教育事业上投入匮乏,导致许多有能力的教育人才不会选择农村作为其发展目标,而是转向环境待遇更加优越的地区,农村教育团队水平普遍不高。所以,提高教师待遇,加大对人才的引进力度,也是改善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方向。

  4.3 完善建设评估机制

  在长期发展以来,我们对于新农村文化建设缺少长期有效的评估机制,对于新农村文化建设不能有良好反馈,以便日后更好地完善。对于文化建设,我们的考核标准也仅仅限于资金的投入是否到位、基础设施建设是否完成,对于农村地区是否真正将其真正有效利用则不得而知。我们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应真正关心农村群众的满意程度和相关反馈。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离不开文化建设的推进,不可否认,我们在发展过程中有许多问题。未来,我们将持续不断加强新农村文化事业的投入力度,探索更多新农村文化建设途径,我们有理由相信,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全面建设必定会推动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

  关于新农村建设的论文 篇4

  农村建设应以促进农村社会的稳定、和谐为根本目的,加强对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加强党的先进思想和先进理论的宣传力度,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1998年10月,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指出:“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全国的稳定,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从这段论述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出党对三农问题的重视。

  应党的要求,全中国开始实行新农村建设。我们将视线锁定到到北京市延庆县的名叫“龙聚山庄”的村子。在北京这个行政中心的生态区里,这样一个村子从中脱颖而出。

  “龙聚山庄位于北京素有“夏都”之称的龙庆峡风景区,小区北靠冠帽山,东依石京龙滑雪场,南濒万亩妫川平原,整个小区依山而建,错落有致,风景秀丽,绿化率高达45%,容积率0。38。龙聚山庄温泉大社会以优美的环境和卓越的配套设施为现代人休闲度假、安度晚年、投资保值的理想去处”这是百度百科对龙聚山庄的介绍。是的,倚在半山的别墅,娱乐设施应有尽有,生态环境质量高。对于这样的诱惑谁又能抵挡得住呢?但又怎能想象得到,十三年前的龙聚山庄竟是延庆县最贫穷的村子之一。据说,龙聚山庄旧称小鲁庄,是一个又破又旧的小村子,这片楼房别墅区,之前是一片山地。现在看起来却是如此的豪华大气,可见,党对新农村建设的重视和村长对村子的所投入的感情。

  龙聚山庄对新农村建设的第一步就是以住宅消费为突破口,在半山腰以及山底处建设别墅区,不仅使没有工作的'村民都有了可靠的收入来源更随着城里人定居郊区,既缓解城区人口压力,也拉近了城乡之间差距,推动本村自身的城镇化。使新农村建设迈出了关键的一步,带动本地区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近些年来中国也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很多的城市人口都愿意去郊区生活。龙聚山庄也没有放弃这个机遇,随着城市人口不断入住龙聚山庄,村里开始担心安全问题。便在村子内部招收保安,既保证了村民的收入来源也强化了村子内部的治安系统。

  随着不断的投入与发展,龙聚山庄便回归本原。让每个村民都住好房,每个劳动力都能得到就业——这是龙聚山庄永不放弃的追求。山庄根据村民住宅情况,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拆迁补偿办法。本着一切以民为本,为人民服务的态度,去与村民沟通,尽可能的不让村民吃亏。这一计划极大程度的收拢了民心,也加快了新农村建设的脚步。

  新村建设极快的与当地的其它产业相辅相成,合理布局,成功地带动了各行业的发展,实实在在的提高了村民收入。龙聚山庄通过新农村建设,出现了很多的用人岗位,现在有很多村民在物业管理、建材运输销售、餐饮旅游、商品零售等部门就业,直接解决了本村劳动力220余名,本地区的劳动力1000多名。

  新农村建设的加快,也出现了一个难题就是:老龄化问题严重。村里及时发现便制定了,老人养老和干部退休等一系列福利措施,现在50多户60岁以上老年夫妇已免费住进老年公寓;30多位60岁以上的老人免费在温馨家园吃住养老。本村的学生和老人每年可得到村委发放的600-1000元的教育补贴和养老补助。

  关于新农村建设的论文 篇5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农村地区的经济结构面临着巨大的差异,其具体的主体性也得不到明确的保障,这就直接导致了很多时候我国的信贷需求变得比较多元性。因此,也就在客观市场上形成了一种开放、竞争的金融市场。但是,这种金融资本的不断发展,客观上就更需要与农村地区的这种资金服务体系的多元化相靠接,以此来实现农村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这也是未来农村地区发展的趋势。

  (一)健全农村地区小额信贷的监管体系和法律制度

  当前,在农村地区的小额信贷环节中,除了最基本的农村小额信贷金融机构,诸如农村信用等金融机构外,大部分的金融信贷机构都没有清除的市场定位,没有适用于农村地区的法律法规。即使在很多正规的金融机构中,农村地区的很多很多金融信贷机构也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和约束。因此,针对农村地区的金融信贷机构,应该对此出台一些相应地政策,对农村地区的很多非金融小额信贷机构予以一定的法律界定,为其可持续发展提供一种平台和基础。包括其具体的监管体系建构上,也应该针对此建立一个监管框架,并在此之下建立一种差异化的监管体系,以此来具体明晰不同主体的责任,从而确定相应的监管标准。特别是农村地区的很多非政府性的金融信贷机构,在其实际的监管体系之下,对其不定期地进行一些信息公布,以此来指导这种金融信贷机构的风险监管体系。最终,确定好这种监管主体的职责,强化其实际的监督实效性。

  (二)政策制度上应提供盈利空间和可持续发展的平台

  在农村地区的小额信贷发展道路中,应该根据农村地区的实际金融发展情况,对一些非政府性的金融机构的信贷政策予以清晰地说明,特别是这种风险性和考量性的监管体系的建立,这种小额的信贷机构其实在具体的市场金融体系发展中,只允许进行贷款业务。而这些小额的信贷机构只是根据自身的实际金融资金情况进行适当的贷款业务,并没有一定的损失,获利空间都较小。而且,这些小额贷款机构都必须在内部监管和奉献制度方面存在着一定的标准,据此而制定适当的金融发展规则,从而使得这些业务经营在其具体的信贷融资渠道建设方面发生着一种资本的回报,最终促使其发展成为农村地区的社区银行。也就是说,必须要加大这种市场化金融改革,从而在最大程度上放开着中限制性的管理措施,以此来建立起一种贷款机制。

  (三)建立小额信贷的市场机制,鼓励形式多样的金融机构

  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应该对农村金融机构进一步放宽其市场准入度,特别是在农村小额信贷的主体建设方面应该进行多种方式的.开拓和建立,特别是农村地区的新金融资本的进入。而且,还要积极倡导建立一种农村地区的信用社合作组织,对一些业务相对较为简单、成本相对较为低廉等金融组织进入农村金融市场,积极开展相关方面的信贷业务,从而对农村地区的小额信贷经济发展提供一种充足的动力。而且,还应积极与一些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合作,在农村地区建立一种小额的信贷金融机构,以此来为农户更方便地开展各种小额信贷业务建立起一个多元化的小额信贷市场体系。

  (四)推动小额信贷金融创新,提升金融风险管控能力

  首先,是在农村地区的小额信贷业务类型上,特别是积极探索这种小额信贷的金融业务产品上,应该在其具体的金融资本链条上下大力气,在小额信贷的金融模式上进行创新和发展,其具体的金融产品包括互保基金、金融贸易等。在一些小额信贷产品的创新上,诸如可以根据当地农村实际的农业发展现状,比如对林权进行抵押,对农户的经营权进行抵押等等,都可以作为这种小额信贷产品的创新和发展,特别是在有效控制信贷风险的机制下,如何对提升农户的信贷可得性方面加把劲才是最重要的。其次,就是这种小额信贷的抵押担保制度,在农村地区可以根据农村实际情况,将一些实际生活中的房屋产权、林权、土地承包权等实际性有收益的产品来作为抵押物,并以相关的法律规章形式来对其予以明确的说明。此外,还要完善农村小额信贷信用担保体系,由农村地区的一级政府部门专门设立担保机构,针对农村地区的一些小额贷款担保难的农户来解决此类问题。是故,这种信用担保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前提必须保证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进行,否则这种信用担保措施也就很难实施到位。再次,针对这种小额信贷的风险管理机制,还应该在农村地区积极建立一种征信制度,从而更好地构建起一种小额信贷评价机制,以此来进一步改善农村地区的信用环境。其实,建立这种信用体系就是为了在这种财政保障机制上建立一种安全的金融体系。

  参考文献:

  [1]杜晓山.中国农村小额信贷的实践尝试[J].中国农村经济,20xx,(8).

  [2]何广文.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制度绩效、问题及对策[J].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20xx,(11).

  [3]李辉.实现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xx,(5).

  [4]熊德平.农村小额信贷 : 模式、经验与启示 [J]. 财经理论与实践 ,20xx(3).

  [5]朱国陵.南京地区农村小额信贷的实践与思考 [J]. 经济与金融 ,20xx(3).

  [6]臧景范 . 中国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小额信贷的实践与发展 [J]. 中国金融 ,20xx(8).

  关于新农村建设的论文 篇6

  摘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许多地区在建设新农村过程中都根据自身的条件和优势走上了发展乡村旅游的道路。石榴红村通过自身的努力探索出了一条正确的发展道路。但是,由于受自身资源等条件的限制,该村目前的发展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他地区可以借鉴石榴红村的一些成功经验,如政府引导、建设资金筹集的“四结合”模式等,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应当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

  关键词:新农村;乡村旅游;“品牌”效应;可持续发展

  本着依靠农民自身力量建设自己家园的原则,武汉市从2005年5月20日起正式启动了“家园建设行动计划”,该计划紧紧围绕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的生活改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农村新社区,计划从全市2 087个村中挑选110个作为试点。该计划把试点村从建设类型上分为三种:一是拆村新建型;二是整治提高型;三是旧湾改造型。石榴红村在该计划中被列为整治提高型,即对原有的房屋、道路、绿化等进行改造整治,使其达到社会主义农村新社区的要求。

  一、现状、措施与效果及成功经验

  1。现状

  石榴红村位于武汉慈惠街道办事处最西部,南临汉江,北连107国道和汉渝铁路,西与新沟农场接壤;该村占地面积200亩,民房73栋,公房1栋,建筑面积10 540平方米;居民总户数73户,共210人,是一个以培育和种植绿色蔬菜为主的农业自然村。从黄鹤楼出发到该村只有约20公里的路程,离武汉市区距离适中,发展乡村旅游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

  2。措施与效果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该村积极发展特色乡村旅游,并成为“新农村建设湖北省示范村”。石榴红村已经整体改造成徽派建筑,并按照星级宾馆的要求将村民原来的住房统一改造成了旅馆,同时,请高校一些相关专家对村民进行了关于乡村旅游经营管理方面知识的宣传教育,还通过建立“厨嫂协会”提高了农民的厨艺水平。经过近几年的发展,石榴红村各个方面已经有了巨大的.变化。

  (1)村容村貌。石榴红村住房原为普通农村房屋,已经破旧不堪,政府按照徽派建筑的模式及“先中间后两边”的原则,先对该村中间20户左右的旧房进行改造,再对两边50余户旧房进行改造。目前,该村已基本全部改造成粉墙黛瓦的徽派建筑,特色鲜明,古朴和谐。

  (2)基础设施。现在,该村村内主干道都是水泥路、小道都是与整体文化氛围相配的灰砖并建有足够的休闲娱乐设施、充足的自来水管道、完善的供电系统(供电线路全部转入地下)。政府对环保和绿化进行统一治理和规划,村民更多地使用太阳能(部分路灯也采用太阳能技术)和天然气等绿色能源。村民主要利用网络技术获得及时准确的蔬菜市场信息。

  (3)村民收入。石榴红村从2005年“十一”旅游黄金周开始接待游客,7天接待游客人数达3 500多人次,旅游收入达4万元,户均创纯收入1 200多元,其中,纯收入最高的一家达3 000元;2006年全年接待游客超过16万人次。该村的年人均收入已达7 000元以上。

  (4)医疗保障和社会保障。在统一改造的过程中,村内增添了医务室,并配备了专业的医务人员,每户都享受了合作医疗,低收入者和五保户人员也全部享受了社会保障。

  3。成功经验

  石榴红村的成功不仅在于抓住了“家园建设行动计划”和新农村建设这两大历史机遇,还在于实事求是地利用、分析和发挥了自身的优势和条件。总结起来,石榴红村成功的经验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政府积极引导。为了石榴红村乡村旅游的发展,政府结合成都红砂村、上海前卫村等乡村旅游发展较为成功的村的发展情况以及石榴红村自身的条件积极地向村民宣传乡村旅游方面的知识及现实和长远的利益。

  (2)建设资金筹集模式。石榴红村在建设资金上按照街队出大头、农户出小头、市区投一点、社会帮一点的“四结合”模式进行筹集。目前,整个石榴红村建设投入资金已达600多万元,其中,街、队、农户出资298万元,引进外来资金320万元。

  (3)结合自身优势,突出特色。石榴红村是一个以培育和种植绿色蔬菜为主的农业自然村,本身无先天的可供旅游开发的旅游资源,同时,该村人均地较少(不足1亩)且建设资金缺乏,受这些条件的限制该村发展一直比较落后。但是,该村又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及绿色蔬菜的优势,而且该村村民居住集中,政府利用这些条件进行了适当的政策支持和适中的资金投入,使石榴红村得到了较好较快的发展。

  (4)村委会始终坚持。在石榴红村改造之初,大多数村民是反对的,村委会在这时候一家一户地进行了耐心的疏导,通过让村里老党员先起模范带头作用的方式引导村民,其他农户在看到开展“农家乐”的农户从中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之后,纷纷加入到改造的行列。

  二、目前发展过程中仍存在的问题

  我们对全村一半以上的农户进行了走访,发现该村的农户基本上可以分为三种,即单纯开展“农家乐”的农户、既开展“农家乐”又从事蔬菜种植的农户和单纯以种植蔬菜为主的农户,其中,开展“农家乐”的农户收入水平明显高于单纯以种植蔬菜为主的农户,这充分证明了该村发展乡村旅游的道路是正确的。但是,目前石榴红村乡村旅游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问题主要有:

  1。根本性问题:旅游资源和旅游服务项目的开发问题

  “旅游资源是指客观地存在于一定地域空间,具有审美、愉悦价值和旅游功能,能够吸引人们产生旅游动机,并可能被利用来开展旅游活动的所有自然要素(自然存在)和人文要素(历史文化遗产或社会现象)。”石榴红村由于受自然条件的限制缺乏可供旅游的自然资源,目前,只有统一改造后的徽派建筑,景点少而单一,而石榴红村一大优势和

  特色——绿色蔬菜也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

  旅游服务项目是指与旅游相关的餐饮、住宿及休闲娱乐等,这也是吸引游客的重要方面。这方面,石榴红村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休闲娱乐项目不足和场所的闲置浪费,例如发展之初投资兴建的休闲娱乐场所“亲江乐园”就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

  2。关键性问题

  (1)缺少“品牌”效益。石榴红村目前最大的特色是统一的徽派建筑,没有发挥该村绿色蔬菜的优势、没有突出“农”字,缺乏自己的“品牌”。据调查,很多游客反映该村许多“农家菜”没有“农家味”。

  (2)对政府和旅游时间的依赖性过大。政府在政策和资金方面的大力支持是石榴红村发展的保证,但是,长期下去将不利于可持续发展。来石榴红村的游客主要集中在“五一”和“十一”长假期间,平时游客较少。

  3。次要性问题

  (1)交通问题。目前,石榴红村有一趟公交车与外界联系,单线一天4趟,没有到达武汉中心市区,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在旅游资源和服务项目开发完善之后将逐渐凸显出来。

  (1)农民利益的协调问题。在发展初期,为了实现公平,村委会存在对开展“农家乐”的农户平均分配客源的问题,重视了公平却忽视了效率。但是,随着农民市场意识的提高,效率问题将逐渐凸显出来。

  三、相关对策

  围绕石榴和徽派建筑设计有代表性的旅游形象标志和相关旅游产品,同时,通过网络、广告等各种形式加大对石榴红村的宣传,突出石榴红村的重点与特色,做出品牌,提升品牌效应;围绕“农”字,将一些古老的生产生活工具如水车、织布机、蓑衣等制作出来,开设“农家俱乐部”,增加旅游服务项目;引进市场机制,实行公司化运作,引导农民开展自由竞争;开通省内及省外旅游专线,市内还可增加原有公交的班次和增开公交线路,灵活解决交通问题。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各地区都根据自身的不同情况选择了不同的发展模式。乡村旅游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Z]。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Z]。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陆益龙,王成龙。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模式比较——凤阳县小岗村和赵庄的经验[J]。江淮论坛,2007,(4)。

  [4]张俊卫,党淑英。浅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问题[J]。小城镇建设,2007,(9)。

  [5]陈福义,范保宁。中国旅游资源学[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3。

  [6]佟玉权。品牌化营销——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的新走势[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7,(1)。

  关于新农村建设的论文 篇7

  0引言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央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大战略部署。土地作为农业生产的一种最基本要素和稀缺资源,只有同劳动力、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一样遵循效益原则进行流动,才能实现要素问的优化组合,实现土地的高效益利用。另外由于农民观念的转变,农民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大批劳动力到城市务工或改为从事非农产业,出现土地闲置荒芜等土地资源浪费的情况,农村面临着土地流转问题。因此,探索灵活、高效的土地流转机制对加快新农村建设,解放农村生产力,促进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增加国民经济收入具有重要意义。

  1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1.1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有利于推进城市化建设现行农村土地制度对农民的束缚是造成我国农村城市化步伐缓慢的重要原因。土地使用权的凝固化,直接导致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农村土地使用权的有效流转,可将土地保障转化为现金保障,农村土地和劳动力这两大生产要素就会得到更合理的配置,从而使部分农民摆脱土地的束缚,专门从事非农业生产,进而推动城市化进程。

  1.2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有利于农村生产要素、生产组织结构的优化完善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可以最大限度地对农村各种生产要素进行优化重组。由于农业组织化程度太低,没有形成相应的经营规模,受市场价格变动风险影响大,且交易成本昂贵,导致农民无法参与市场利益的分割。土地流转可以提高农户作为市场主体的组织集中度,提高抗市场风险能力和与他方谈判的能力。

  1.3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的改革,促进农村经济中的非农活动的比重,使得大量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是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农民收入的`关键。实行土地集约化经营,既能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又有利于先进科技推广与农业机械化的实行,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2农村土地流转分析

  2.1农村土地流转的模式20世纪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外资涌入沿海,广东沿边地区土地市场全面告急,以土地股份合作制为特征的南海模式应运而生。此后,全国各地先后涌现了以两田制为特征的监利模式、以土地换社保为特征的嘉兴模式、以农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为特征的芜湖模式、以集资办社为特征的昆山模式、以农地直接入市为特征的广东模式、以农村土地资本化为特征的成都模式、以宅基地换房为特征的天津模式。这些模式都对当地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同时都存在着一些问题和瑕疵。

  2.2土地流转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2.2.1产权不明,法制缺陷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的规定来看,我国土地承包经营权具有产权结构的使用权、收入享受权和自由转让权三个重要权能。但是在现实的土地流转过程中,承包者只拥有土地的部分产权,即承包经营权,但这部分产权是否可以构成农民的财产权,目前尚无法律依据,导致土地不能像普通商品一样在市场流动。

  2.2.2缺乏规范的组织管理当前,土地流转管理部门没有充分履行职能并根据《土地管理法》和农经管理部门的职能设置。土地流转时,既不向农经管理部门申报审批,也不向土地承包合同管理部门登记备案的结果是土地流转的资金收入管理不规范,流转后土地用途有失控之势,流转土地面积无法统计。土地流转涉及土地所有者和土地经营者多方利益,流转必须按规范操作。

  2.2.3土地流转引发的纠纷持续不断农地流转双方大多是用君子协议的方式确立流转关系,书面协议只是少数,即使是书面协议,条款不规范、不齐全、不具体的情况也很普遍。由于无土地流转协议、合同或土地流转协议、合同规范以及土地流转规模扩大等原因,在少数地区土地流转纠纷仍在增加。这种状况引发的纠纷往往难于处理,给农村社会稳定埋下了隐患。

  2.2.4农村社会保障体制尚不完善大部分农村地区又因缺乏社会保障制度,农民仍把土地作为安身立命之本和农村就业的最后保障,宁肯种“粗放田”、“应付田”,甚至不惜暂时抛荒,也不愿放弃土地的承包权。没有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就不可能从根本上增强农民离土的安全感和适应市场风险的能力。

  2.3农村土地流转的障碍因素

  2.3.1制度的不完善及操作中的不规范现行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不完善,突出表现在相关法律、法规制度的不到位与稀缺,虽然我国不缺乏涉及到农村土地流转的政策,但毕竟政策不能代替法律。现行土地流转制度的不完善以及实际操作中的不规范性,既影响了农村土地流转的进行,也严重制约了农户进行土地流转的积极性。

  2.3.2土地流转市场体系的不健全农村土地市场不规范使得土地流转混乱。第一缺乏与农村土地市场有关的法律法规,使得农村土地流转得不到应有的法律保护;第二目前我没有专业的中介组织管理农村土地流转,使得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土地市场信息缺乏、市场操作不完善,交易无序进行,引起刘庄成本高、收益差;第三对农民承包经营的土地地方政府强加干涉,市场的调节作用在农村土地流转中难以发挥,侵害到农民的利益,使得农村地区土地流转纠纷不断增加。

  2.3.3农业生产的收益比较低与其他商品市场能够相近,土地流转过程中也存在着供求双方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转入方获得有较强农业生产能力和良好信用的土地非常困难,就算转入的土地能力较强,转入方还要应对自然和市场的双重风险,使得土地流转收益低下。

  2.3.4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低土地流转受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落后的制约严重。现在,我国农村地区社保制度普遍滞后,似的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受到严重阻碍,农民长期束缚在土地上,客观上减少了可流转的土地量,在一定程度上使农业、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受到了影响,减缓了农业产业化速度,使得农民增收缺乏推动力,农业现代化建设也受到影响。

  3完善农村土地流转的几点建议

  3.1正确把握土地流转的原则,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在土地流转的过程中,确保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保证农村土地承包法律政策严格执行,切实维护农民土地承包权益和流转主体地位。要在稳定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前提下,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切实做到“三个不得”:不得改变土地所有权性质,在流转中不能改变土地所有权属性和权属关系。不得改变土地用途,农地流转只能用于农业生产,不能用于非农开发和建设;不得损害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益,土地是否流转和以何种方式流转,完全由农民自己做主,并确保农民的土地流转收益不受侵害。

  3.2加强农地产权制度的创新产权的完整与否直接关系到经济效益的高低,将农用土地产权合理界定,确保民的土地所有权主体地位,为农村土地活动提供法律依据,如土地占有、使用、收益、处置权等。土地使用权权能结构要进一步完善,强化土地使用法律制度,保罗土地承包经营权长期化、禁止承包土地频繁调整等。加大对土地闲置用户的惩罚力度。

  3.3加强土地流转的政策法规和制度建设在现行的农村土地管理体制下,结合《土地承包法》对土地流转提出的要求,在进一步完善相关组织机构建设的基础上,各行政职能部门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切实担负起土地流转的监督和管理,保证土地流转的依法、规范、有序、高效。

  3.4完善农地流转的市场体系通过多手段的使用加强对农村风险源的管理,尽量保持农业生产稳定,建立政府、市场、企业、农户、组织体等多元化复合结构的风险防范机制。相关政府部门要构建与农业风险防范管理相关的法律框架,制定统一制度,制定农业风险法等;制定最低限价,对农场品实行价格保护,提高农民收入;提供信息服务,使信息不足导致的风险数量降低。

  3.5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稳定农村经济和农业发展大局加快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包括农村养老、医疗制度、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使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性弱化。在保障农民出让土地经营收益权时,加快建设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费由经营收益权转让获得的收益填充,使得出让土地经营权的农户成功的由土地保障过渡到社会保障模式。农民转让土地的后顾之忧解决了,农民真正的放下心了,土地集中的制度障碍自然就扫除了。

  关于新农村建设的论文 篇8

  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把稳步推进农村小城镇建设,作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在目前各地大力开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虽然各地在区位、资源、环境、历史沿革和经济发展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差异性,所面临的实际情况也有所不同,但是在条件适宜的地区积极发展农村小城镇,是当前推动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突破口。这样做便于农村人口进城定居,从事非农产业,一方面可以增加城镇人口对于农产品的消费需求,增加农产品的商品量和附加价值;另一方面,留下的农村人口可以增加人均占有的耕地资源,进而增加农民的收入。由于小城镇建设是城市与农村重要的结合点,是农业产业化的服务载体,是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基地,因此,在当前大力开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高度重视能够发挥集聚农村劳动力和农村市场作用的农村小城镇建设问题,特别是事关农村小城镇发展的建设规划、产业格局以及功能设置等问题上,如果各级政府部门不能统筹规划,合理安排布局,那么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进程将会受到影响。

  由于目前新农村建设工作主要依靠各级地方政府力量的支持和推动,因此,为了加快我国农村小城镇的发展步伐,各级政府必须充分发挥好自己的领导、管理及规划职能。

  一、做好农村小城镇建设的各项规划

  现实经验告诉我们,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当中,要想科学合理地推进农村小城镇的建设步伐,各地区首先必须做好具有符合自己实情的小城镇发展规划,因为高质量的规划能够在发展中发挥龙头作用。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应根据因地制宜、节约用地、简单实用的原则,按照合并小型村、缩减自然村、拆除空心村的基本要求,科学地安排布局农民的生产、生活空间,以及教育、文化、医疗等各种服务性设施。同时,在农村小城镇的发展规划中要高度重视小城镇自身同外部己有的交通道路、水利设施、产业园区等各项专项规划的衔接工作,通过规划的合理衔接,最大程度地节约农村小城镇建设的成本并使它们尽早发挥功效作用。

  农村小城镇建设规划中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土地利用问题。在开展农村小城镇建设用地过程中,一定要理顺土地利用与规划之间的政策调整关系。一是要妥善解决城镇化过程中失地农民的补偿问题。从国际经验来看,农地转化为非农用地,补偿标准应以当时的市场价格来确定,而且价值评估过程必须透明。二是尊重农民对农地使用权的法律地位,征用农民的土地,一定要在农民自愿基础上按照合法的程序进行协商。涉及到群体利益的,需要征求群体意见,需要大众参与。三是研究制定类似于傾家土地利用与分区规划法》的法律或条例,解决上述问题及其他相关问题。

  与此同时,在农村小城镇建设过程中,要高度重视保护农村基本农田的完整性,要注意协调好农村小城镇总体建设规划同农村土地利用规划之间的关系,要根据协调好的规划,不仅要使农村的基本农田成为大中小城市与农村小城镇之间永久的生态带,而且还要使它成为镇与镇、村与村之间的田园风光隔离带,努力把我们的小城镇建设成为农民不丧失土地财产、农村不丧失文化根基、具有自己传统特色的小城镇。

  在如何科学编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小城镇发展规划问题上,各级政府部门的积极参与是完成好规划编制的充要条件,而把突出节约资源的建设理念贯穿在规划编制的思想当中,则应成为体现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

  由于我国目前大多数地区编制小城镇发展规划的水平还不高,特别是在农村小城镇规划中占有重要成分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普遍缺乏行之有效的解决模式。因此,所编制的规划无论是在科学性还是在可操作性方面都还有很多不足。例如,目前大部分省、市、县、镇由于规划水平低,规划不合理和缺少有效实施手段,所导致的各级规划不衔接,规划没有权威性以及村庄布局太散等问题就非常突出。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只有通过把做好农村小城镇编制规划的认识,真正放到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框架里才能实现。

  二、科学规划农村小城镇经济建设中的产业格局

  由于农村小城镇经济的发展同农业产业化水平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它们共同构成了推动农村小城镇发展的成长要素,因此各级政府部门在安排布局小城镇经济的产业规划格局时,应从立足当地的资源条件、环境优势和人文特点出发,大力培育以内生性(endogenous)比较优势为基础的具有小城镇经济特色的农业产业。具体而言,我国在发展农村小城镇经济的时候,应将着力点主要放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要从各自的实际情况出发,大力发展以具有生产优势、市场优势和地域优势为主要内容的农产品加工业,重点培育有竞争力、带动能力强、效益好的龙头企业;二是要积极研究附近大中小城市的产业结构调整方向,结合自身的实际能力做好承接城市工业产业的转移工作,努力使小城镇经济的生产方式成为现代工业生产链中的一环,在此基础上一方面增强农村小城镇经济的发展能力,另一方面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三是在发展农村小城镇经济的过程中,要根据己经积聚起来的农村人口和他们之间存在的实际需求,大力发展具有农村小城镇特色的第三产业,通过发展各种具有符合农村小城镇经济特色的专项,提高农村小城镇经济的综合竞争能力。

  由于农村小城镇经济的发展模式具有多样化特征,因此,在推动我国农村小城镇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各级政府应在培育发展具有地方优势特色的经济方面狠下功夫。农村小城镇经济中的产业格局布局,除了把发展重点放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上外,各级政府还应在发展诸如农村观光旅游业上引导农民积极作为。特别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使我国的农村小城镇经济的`发展能够实现长期效益最大化,在安排和布局符合农村小城镇经济特色的产业格局时,各级政府部门一方面要努力培育能够引领农村小城镇经济发展、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另一方面还要高度重视城乡生产力布局和产业结构之间的协调关系建设。在大力发展农村小城镇的经济建设过程中,要抓住小城镇自身的比较优势,从统筹城乡发展的高度,努力构建有利于城乡互动的产业格局,不断繁荣和壮大我国农村小城镇经济,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

  三、努力完善农村小城镇建设的功能设置

  由于我国农业生产力及生产要素分布的不均衡状况,因此各地新农村建设中的小城镇规划要与其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各地在编制农村小城镇建设的功能设置上,一定要从实际出发,不能槁一个模式。例如,东部发达地区的小城镇建设在功能设置上应着力满足农民对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短缺功能的需求;中部地区的小城镇建设应立足于不断提高己有基础设施的功能水平,为农民提供干净整洁的生活和居住环境;而对西部地区的小城镇建设来说,优先解决路、电、水、气及农村教育问题,是其小城镇建设功能设置中的重点。由于目前我国大部分农村需要路、电、水、气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而这些又都主要由政府出面帮助农民解决,因此各级政府在加大对农村小城镇建设公共财政支出的同时,要重点对小城镇的功能设置进行认真研究,理清本地的实际需求,把有限的物力用于能够给农村小城镇建设带来真正福祉的方面。

  在编制农村小城镇规划中的功能设置和建设配套问题时,一方面要在规划中合理安排农村小城镇的交通、通信、能源、供排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另外一方面要在规划中努力构筑能够发挥城乡一体化功能作用的生活垃圾处理、供排水、公共交通等公共服务网络,使城市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及其它现代设施能够最大限度地向农村小城镇辐射、延伸。与此同时,农村小城镇自身的功能建设应从农民最关心的诸如改水改厕、危房改造、道路硬化等具体方面入手,把加强农村的基本农田建设、加强农村的防洪抗旱和减灾体系建设,同加强农村小城镇的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事业建设结合起来,让生活在小城镇中的农村人口能够切身感受到小城镇建设给他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带来的变化,通过不断完善农村小城镇的建设功能和实现农村人居环境的逐步好转,使农村小城镇的各项功能建设,真正发展成为符合农民利益的‘民心工程”。

  四、小结

  由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背景下的农村小城镇发展问题是一项内容复杂的系统工程,为了促进其健康发展,应该注意到:

  首先,科学且高水平地编制好规划是建设好农村小城镇发展的前提。在小城镇规划中,一要注重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把小城镇的建设目标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目标统一起来。二要维护农村小城镇建设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特别是在落实过程中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能随意更改规划。如果要改,一定要履行相应的程序。三要避免各地建设规划风格雷同、缺乏特色的状况,小城镇规划的编制者一定要用创新意识,认真履行其编制责任。

  其次,农村小城镇的发展和繁荣要有独具特色的产业来支撑。在推进小城镇建设过程中,各个地区要从实际情况出发,一要找准自己的优势,因地制宜,选准支柱产业。二要根据己经和正在形成的特色产业,积极培养能够立足农村小城镇的管理人才,使得在多种产业驱动下的农村小城镇建设,不但要拥有必要的经济支撑,而且还要拥有自己的人才支撑。

  再次,农村小城镇的功能设置应主要面向农民的实际需求。例如,在小城镇的道路建设过程中,一定不能把大城市的经验照搬照抄,修建超出实际需要的宽大马路和复杂的照明设施,如果功能设置不切实际,不但会降低政府投入的实效,而且还会增加农民对多余设施的维护费用。因此,在建设配套小城镇公共设施的时候,一要遵循实用原则,力求节俭;二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努力消除一步到位的思想。

  最后,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在强调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时指出,劳动力要素具有非同质性,素质低可能成为经济发展的负担,素质高则会成为经济发展的条件。无论是新农村建设还是农村小城镇建设,其实现的主体都离不开农民本身。只有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水平,使他们能够承担起适应农村产业结构升级换代的需求和城镇化的管理要求,才能够使我们的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城镇化的成果得到巩固和持续发展。

  农村小城镇建设是实现城乡经济互动的桥梁,是真正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消除城乡差别的重要纽带。因此,做好农村小城镇的各项规划工作,是目前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由于中国地大物博,东中西部地区的农村生产和生活环境不尽相同,加之各地农民的人均收入还很低,所以,各级政府在推动新农村背景下的小城镇发展过程中,决不能仅仅依靠市场力量,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应当积极有效地参与其中,成为加快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小城镇发展的主导性力量。

  关于新农村建设的论文 篇9

  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推进和城镇化进一步的发展,农村的发展出现了新的形势,农业的发展开始有了新的变化。农业经济管理一次也开始逐渐了普及和推广。本文从实际出发,对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进行分析和探讨。

  农业经济管理的发展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其深受我国国情和我国发展现状的影响。一方面,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问题始终备受党和人民的关注和重视,如何实现农业的安稳和快速发展深刻影响到我国整个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而另一方面,经过改革开放的发展,本文就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进行分析,探讨何为农业经济管理,以及如何进行农业经济管理。

  1、农业经济管理的含义

  农业经济管理顾名思义即是对农业的发展采用经济学和管理学的方法进行科学分工、合理配置,从而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快速发展。对于农业经济管理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明确的界定和论述,但其核心是指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充分认识和界定当地农村和农业资源,并对当地已有的各种经济社会条件予以利用,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实现农村和农业经济的发展。其主要的经济意义在于充分的挖掘和利用了农村和农业资源,促使农村和农业从单个的、零散化的发展走向规范化和集体化的发展。

  2、新农村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现状

  尽管农业经济管理有着十分明显的发展优势,但需要承认的时,当前农村和社会对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具体落实还存在着认识不足的问题,导致当前新农村建设背景中,农业经济管理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不足和缺陷。主要表现在:

  一是农民对农业经济管理认识不足,没有充分意识到农业经济管理所具有的优势和前景。这一方面是受农民知识文化水平有限的影响,农业经济管理所涉及到的经济学和管理学,甚至社会管理等学科的知识短时间内无法被农民所理解和认识。而另一方面则是受到地方政府的影响,尽管国家为了农业的发展出台一系列的政策与法规,但在地方政府却没有积极的落实,最终被农民所轻视和忽略。

  二是当前农业经济管理体制的落后。在一定程度上而言,农村的经济发展和经济管理体制在近十多年来并没有大的变化。固然有一些地区在探索地区农业经济发展上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成就,成为了农业发展的重要标杆。但不可否认的是大部分的农业地区在经济管理体制上仍然存在着不足。

  三是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水平存在差异。农业经济管理是一个系统的管理过程,其并非是简单的设计一个相关的管理职位就可以,而是需要农业经济管理人员有着充足的知识储备,在经济学和管理学上都有着相当好的学识和文化功底。

  3、加强农业经济管理的相关措施

  结合农业经济管理的含义和当前农业经济管理的严重不足,我们可以有针对性的提出相关的改善策略,并论证相关的可行措施:

  一是加强农村经济转型,促进农村发展模式的转变,为农业经济管理的推进和发展奠定基础。当前我国农业的'一个重要现状是地区间农业发展存在较大的发展差异,农村区域的大小和地形地势严重的影响到当地农业发展的现状。随着农村行政区的合并与改革,农村经济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时期,必须加快农村经济的转型,从传统的精耕细作转向集体化的生产,促使农业从一个变动的发展转向不再过分依赖自然气候的发展,从而为农业经济管理打下相关的基础。促使农业经济管理能够在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存活下来,并积极发展。

  二是促进农业发展的现代化和规模化。当前农业的发展趋势应是现代化和规模化齐头并进,现代化包括了生产的现代化,如使用现代化生产器械进行生产和耕种。而规模化则是现代化发展的一个重要部分,包括当前比较成熟的一区一品或一乡一品。

  三是加强专业知识培训,提高农民农业经济管理的素质。农业经济管理的主体是农民,其所涉及的管理对象也是农民。因此,在管理学的角度,我们不仅需要提高农业经济管理主体,即农业经济管理者的知识文化水平和专业技术素质,我们还需提高农民的相关知识文化素质,为农业经济管理的推行打下基础。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在当前具有极高的发展潜能和发展空间,但同时也受到了许多现实因素的限制,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农业经济管理的研究,逐步减少现实的阻碍,促进农业经济管理在最大范围内得以实行。

  关于新农村建设的论文 篇10

  1、旅游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既是奇山秀水、名胜古迹、风情民俗等传统旅游资源的富集地,又是自然生态、田园风光等现代旅游资源的分布地。依托农村地区在旅游资源方面拥有的特殊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实现“大农业”与“大旅游”的互相渗透融合,是加快发展我国现代农业的一条有效途径。

  发展乡村旅游,对于农业来说,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拓宽农业发展的内涵和外延,发挥农业在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方面的特殊功能,加快构建与国际接轨的现代农业体系;对于农村来说,有利于吸引城市的人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促进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建立以旅助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培育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对于农民来说,则有利于开阔视野、更新观念、扩大就业、增加收入,实现富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

  近几年旅游业的发展给农村地区带来了很大变化。如今分布在全国各地的乡村旅游示范点给这些地区带来了新气象。位于西部地区的广西恭城县的红岩村,20__年,80万人次的游客给这个瑶族小山村带来了农户人均增收20__元的效益,一些家庭更是收入突破了10万元;经济发展水平已经很高的鱼米之乡江苏常熟市蒋巷村,从20__年以来着手开发农业旅游,20__年接待游客50万人次,村民人均年收入已达到1.5万元。据测算,该村经济增长中的15是靠发展旅游业实现的。很多具体事例表明,是乡村旅游将“三农”推向了市场,使其成为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从而与解决好“三农”问题实现了全面对接。用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来衡量,大多数示范点基本达到了标准。

  实践已经证明,发展乡村旅游,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着重要意义。为了更好地发挥旅游业在建设新农村中的特殊功能和作用,国家旅游局已确定20__年全国旅游的主题为“中国乡村游”。宣传口号为“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并在年初召开的全国旅游工作会议期间,召开了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座谈会,要求农业旅游示范点与时俱进,率先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样板;还要求各省区市旅游部门将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本地区旅游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和措施。

  2、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状况

  2.1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主要分布地区。目前,我国各地开展的乡村旅游目前主要分布在如下三种类型地区:

  ①景区边缘地区。我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均处于乡村的包围中,这里多是我国乡村旅游业开展最早的地区。基本是三个发展方向:其一是,以农民自筹资金承包的山林地为资源兴办旅游业。其二是,在旅游农业(为解决物质供给问题,在景区周边农村围绕旅游市场需求发展起来的特种农业。如特菜种植业,特种禽、畜、鱼类的饲养业,商品花卉种植业,土特产品加工业和生产民族特色装饰物的工艺型农业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观光、学习、教育、参与等功能的乡村旅游。其三是,依托景区开展以家庭接待为主,融入一些乡情活动的乡村旅游。即称之为民俗旅游的“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

  ②老少边贫地区。老少边贫地区的乡村旅游业是继景区周边地区之后,在国家旅游扶贫政策的指引下陆续发展起来的。这些地区多为山区,至今还保留着近乎原始而秀美的自然环境、传统的农耕文化和淳厚、完美的民族习俗。原始的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景观、原始的乡情习俗,构成一个个特色浓郁,带有极强的文化与生态色彩的乡村旅游地。

  ③都市郊区。对于旅游业的发展来讲,不同性质的城郊在乡村旅游内容的构成上有其相同的部分也有各自的特色。在大都市发达的工业文明的辐射下,郊区已进入现代农业文明阶段。现代农村聚落景观、现代科技农业景观、融入现代美观念的各种观光农园,以及美化了的自然环境构成大都市郊区的农业观光特色等;除此之外,对都市人具有持久吸引力的是一年一度的各类采摘旅游和务农旅游。目前,郊县乡村旅游的开发已初见眉目的如湖北随州市,这里是以我国传统农业文化为特色的农业旅游区。

  2.2我国乡村旅游的现状与问题。乡材旅游作为旅游业的一个新领域显示出“生命”初始的无限生机,旅游经济的附加改变了农村单一经济的结构,起到了兴一处旅游富一方百姓的目的。目前,我国的乡村旅游在国内市场上,表现出对旅游景区、农业生产的收获活动和传统节庆活动的极大依托性。这突出表现在游客对乡村旅游部分活动项目的偏爱上。国内游客参加频率和重游率最高的乡村旅游项目是:以“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为内容的民俗旅游;以收获各种农产品为主要内容的采摘旅游;以春节、十五、端午、重阳等民间传统的节庆活动为内容的乡俗节庆旅游。

  据调查发现,民俗旅游基本上只是提供家庭接待服务,而乡情民俗的意味并不浓。这些农家旅店均分布在旅游景区周围,为周末来郊野景区游玩的旅游者提供食宿服务。为适应城里人的习惯,农家屋都布置得像城里的小旅店,正餐除传统的农家饭外,也为游客提供包桌及大菜烹调服务,干农家活、享农家乐的内容开展得并不多,甚至没有。白天游客在景区里游玩,农家乐本应体现在夜生活中,然而这里的夜生活多数是看电视,有的家庭学着城里人买回VCD机乃至组合音响和激光灯,开辟简陋的迪厅供游客享用。唯一有点农村野外风味的是晚间的篝火晚会。距离景区稍远的村庄便无人光顾,体验乡俗民情的成份很低。

  秋季采摘旅游是目前这三项活动中参加人数最多,参加者的年龄、性别、职业的构成面最广的。这是观光、参与性均很强的活动。我国开展的采摘旅游不只是为体味收获果实的感受,同时享有所收获的果实,有相当数量的游客在采摘中,对果实的数量和质量的在乎程度远超过参与收获过程的心理感受。因此在各采摘点(特别是果园)均堆放着被旅游者摘下又弃之的水果。从而可以看出,国内旅游者对物质满足的需求多胜于对精神满足的追求。

  3、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思路

  3.1乡村旅游应沿着与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紧密结合的方向发展。明确这一发展方向是使之规范化、健康、高速发展的根本保证。生态因素、文化因素本来就是乡村旅游得以兴起的根基。乡村旅游开展所依托的资源,不是先人遗留下来的、死气沉沉的、被称作凝固乐章的静景观,不是靠恢复、模仿而再现的历史场景,不是失去原有自然环境的高度浓缩在有限空间中的民俗风情,而是世代伴随人类繁衍、进化,充满生气与兴旺景象的能将游人融于其中的环境、氛围和活动。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给我们指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即只有贴近自然的才是永久属于人类的。同时乡村旅游也是保护原始生态环境和传统文化的最佳方式。正是在人们意识到环境的恶化将使人类失去栖息地,文化一体化将是人类最大的悲剧之后,乡村旅游成为城里人青睐、追求的新方向。我国的乡村旅游不能只停留在观赏、采摘的表象繁荣上,必须走与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相结合的道路,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挖掘民族文化中丰富的`营养,才能持久而兴旺地发展下去。

  3.2开发高质量的乡村旅游产品,带动、引导国内市场需求向高层次发展。什么样的产品是高质量的。“越是自然的才越是人类的,越是民族的才越是世界的”,这一指导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思想原则在这里受到最严格的检验,也得到最充分的体现。在现代科技农业观光产品中,应加强传知授教的教育内容,使游人通过旅游获得现代农业科技知识;开辟生态农业区,应为游人提供参与活动的充分空间,培养扶植生态农业接待户,以旅游经济的附加来保证生态农业的发展;在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的老少边贫地区,要加强开发区的文化含量,增加度假型、参与型旅游产品的开发,以适应国际市场日益扩大的需求。

  3.3加强乡村旅游的研究。目前在发展乡村旅游的前景预测上都面临着两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其一是现代与传统的撞击问题,其二是农业经济与旅游经济结合的形式问题。现代文化已进入工业文化和后工业文化时期,而传统文化的保留区,基本还是停留在农业文化时期。两种文化时期,无论是物质生活、精神生活,还是社会意识等都存在着极大的差距。而最突出、最直观的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丰富。这对于长期处于封闭、落后环境中的人们是不可抗拒的诱惑。而作为有过这种享受的人又无权阻止、限制这些刚刚开放眼界的人对外界事物的追求。很多传统文化就是在这种自觉自愿的向往美好的心态下,由于无人继承而消亡的。旅游是文化交汇的窗口,乡村旅游又是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交汇的最前沿。在乡村旅游的发展中,要使这种冲撞化解,使现代与传统得以交融。

  关于新农村建设的论文 篇11

  一、增强集体的凝聚力,提升新农村的和谐文化

  要使得社会主义的建设更加和谐、有序,必须有相匹配的文化作为支撑。所以群众文化的作用也正体现于此。现阶段农村的文化娱乐生活略显得单一,农民的创造力容易被忽略,因此不少农民的文化生活比较落后,这些滞后性也容易造成不和谐、不稳定的因素。加强群众文化的建设,有助于调节每个农民的个体行为方式,同时也可以保持与维系该群体认可的文化心理,可以使得农民的认同感得到强化,树立农民们的民族自信心,增强农村集体的凝聚力,有效地促进了农村稳定,可以说,群众文化的开展在构建新农村和谐社会中起到的作用是巨大的是不可或缺的。在农民群众心中,他们认可的群众文化是经过自己长期劳动实践中形成的,带有明显的思想价值观念,这些文化中也饱含了他们优良的传统和先进文化思想,他们不仅认可这种文化,而且善于把这种文化表达出来,所以他们也可与通过这种形式展现自己的想法和才艺,使得自己的心灵得以愉悦,使得和谐的风气在当地形成。民众的欢笑即是社会和谐的音符。因此,在建设新农村文化中,必须充分发挥群众文化可以增强凝聚力的功能,使得群众可以更好地处理各种社会关系,化解各种不和谐的“声音”,起到维护社会稳定,构建新农村和谐文化的作用。

  二、重塑新农村乡风文明,规范群众的道德与行为

  重塑新农村乡风文明也是《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的要求,作为意识形态精神性的文化式样,群众文化在一定的程度上也承担着规范集体成员的作用。比如在不少群众文化创作的作品中,宣扬儒家思想中忠孝节义、圣贤风范等作品占比很大,这些作品在有形无形中都承担了劝善抵恶的功能。而通过这些作品可以更好地农民感受到生动活泼的生活场景,丰富了农民们的群众文化生活,也让他们通过文化娱乐的熏陶,受到正面的道德教育、体会到文明,这样的群众文化有利于规范新时代下农民们的道德观念、人生价值、行为准则、是非判断等,使得艺术性与思想性达到高度的统一,所以说,群众文化对新农村文化建设起到一个社会教化、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作用。而依据国家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要求,群众文化需要在内容上不断深化、创新,让群众在自愿、自觉地条件下,恪守的社会道德与伦理规范,并把自觉地把这种道德和规范传递到更多的家庭、群众当中。

  三、激发新农村文化的活力,提升农民的文化生活质量

  群众文化是农民生产、生活的产物,更是农村文化生活的主要表达形式。群众文化的开展,可以给新时代的农民更多的娱乐享受和审美情趣,而且群众文化更多的是从农民自身的内在需求而创造出来的,带有符合新时代农民的情感需求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更是满足了农民们日常娱乐的需求。随着现代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大力实施下,农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农民们对越来越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他们希望可以通过交流、参与的主动式文化活动,希望在休闲中获得知识,在文化生活中修身养性,提升自我的综合素质。从这个角度上看,在新农村文化建设过程中,可以通过突出农民群众在民间文化创造中的主体地位,在经过适当的支持与鼓励农民群众更多地参与到群众文化的建设中来,可以帮助农民群众提升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认可度、参与度与创造能力,切实增强农民群众积极投身到文化建设的热情,激发新农村文化的活力。

  四、具有经济功能,促进新农村繁荣发展

  国家提出要建设新农村,而这种要求更深的内涵是推动农村的整体发展,其中就包括了经济的发展。而可以积极推动群众文化的发展,同样对经济发展有着重大的促进作用,因为“艺术也是一种生产活动,艺术产生的作品从内在条件上说具有商品的属性”,群众文化也以艺术展现为基础的,更是适用于农民的自身需要和要求的。群众文化可经过一定的“化学变化”,由产品到商品的质变,就可以给当代的经济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对新农村的建设起到的积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总之,如果可以在建设新农村文化的过程中,把握好一个群众文化的原则,走推陈出新、贴近农民日常需求、文化特点的道路,可以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打好群众文化的文化战略,积极引导和开发群众对文化的创造力,培养出一批符合新农村建设需要的群众文化形式,可以通过市场运作的有效机制,把这种群众文化的优势发展成为产业优势,进一步促进该地区的繁荣发展。

  五、结语

  创建属于社会主义的新农村,是我党从全面构建和谐社会、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战略大局出发而提出的一个重要的历史任务。从文章的阐述中可以看出,做好农村群众文化工作,不仅是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事业的内在要求,更是建设新农村文化的必然选择。

  关于新农村建设的论文 篇12

  摘要:随着新农村建设理念的提出,新时期建设生态环境离不开园林植物规划。文章对园林植物规划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要点进行分析,研究园林植物规划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对园林植物规划的规则进行研究,为园林植物规划提供参考性的意见。

  关键词:园林植物;规划;新农村建设;要点

  园林植物规划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内容,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通过园林植物规划可以改善农村人民居住的环境,提升人民的生活质量。

  1、新农村建设中进行园林植物规划的意义

  城镇居民园林绿化意识不断地增强,促进了园林植物规划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应用。建设新农村不仅要设计规划园林植物,还要把农村的文化与经济相结合。通过建设新农村,提升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促进农村建设事业全面发展。想要改变农村“脏、乱、差”现象,必须进行园林植物规划。在新农村开展园林植物规划,不仅可以改善农村的生态环境,还可以体现出新农村的文化气息。因此,在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要重视并大力推行园林植物规划。

  2、新农村园林植物的类型

  在新农村进行园林植物规划的过程中,适合园林绿化的植物品种就有200多种,以某个沿海城市举例,常绿乔木包括刺柏、广玉兰、雪松、云杉等20多种;常绿小乔木包含石榴、金叶女贞、南天竹等10多种;灌木类的包含栀子花、月季、牡丹、杜鹃等;藤本类的包含红皱藤、葡萄、爬山虎以及蔷薇花等;观茎类的包含佛肚竹、光棍树、仙人球、虎刺梅、紫薇等。对于不同的园林植物来说,在适应土壤、气候、环境等方面具有非常鲜明的差异性,所以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选择园林植物要结合当地的环境特点,选用能适应当地环境的园林绿植,为园林植物规划提供科学性的保障,推动新农村建设[1]。园林植物规划不仅要选择植物的类型,还要从生态学以及生物学方面对树种进行选择,需要符合经济价值,并具有良好的景观效果。随着农村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在新农村建设中进行村庄绿化工程越来越重要,但是农村地区缺少专业性的绿化人才,很多农村在进行绿化的过程中,为了降低成本,忽视了绿化前的准备,没有设计和规划农村园林植物,导致出现各种问题,绿化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所以,在开始绿化前,必须进行园林植物规划。

  3、园林植物规划存在的问题

  3.1整体规划不合理

  当前许多农村地区已经开始进行园林植物的规划与设计,但是从整体方面看,并没有起到作用,设计水平也比较低。首先,大部分农村在进行园林植物规划的时候,使用的方式比较单一,没有结合当地的特色,甚至有些农村地区直接复制城市的园林绿化布局,没有体现出乡村的特色。农村建筑物的布局大多数使用整片排列的方式,每一家的房屋都统一排列,这对园林植物规划产生了影响,降低了美观性和绿化效果。而且,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工业区、商业区以及住宅区不断增加,在建造时分布散乱,没有合理布局,基础设施以及农村道路建设的不合理对园林植物设计和规划产生一定的制约,从而在整体上对园林植物规划造成了影响[2]。

  3.2没有突出自然特色

  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园林植物规划逐渐向城市园林绿化的模式靠拢,没有从整体方面对新农村建设进行考虑,忽视了农村景观的特殊性,满足不了农村人民的发展需求,了实际的发展情况,无法体现出农村环境的特色,不能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对于在新农村建设中进行园林植物规划来说,其有效性被很大程度降低。新农村园林景观设计应该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既具有休闲性又可以兼顾农忙,不可以过度追求城市园林绿化效果,需要科学规划农村园林植物。

  3.3没有长时效的景观性

  目前,我国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各个地区的政府都非常重视农村的园林植物规划,并且在园林建设的过程中加大了财力、物力、人力的投入,获得了一定程度上的成功,但是,对园林景观后期的维护和管理没有引起相应的重视,农村人民保护意识不强,使园林景观没有受到有效的养护,出现了园林景观被破坏的情况,导致园林景观实效性不长,也没有将园林景观的作用真正发挥出来。

  4、解决新农村园林植物规划问题

  4.1进行统一规划

  为了解决新农村园林植物规划混乱的问题,各地区政府要规划统筹,在规划农村园林植物的时候,严格遵守长远性、系统性的原则,综合考虑林业、环保、园林等部门的建议。结合地形地貌进行园林植物规划,对农村自然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和利用,将地方的人文特色融入其中,充分展现出农村的特征[3]。除此之外,园林植物规划不仅要发挥环保、审美功能,还需要遵循便民的原则,合理布置基础设施,例如蓄水池、浇灌管网等,结合新农村的地域特征,进行园林植物规划。

  4.2结合实际情况选择绿植

  农村园林绿植规划要选择合适的树种进行种植,优先选择抗病虫害性能高、抗逆性强、易存活、后期易管理的树种,并且可以引进性能优良的`树种,与乡土树种相结合。合理搭配观花和观叶植物,展现出农村园林景观的丰富色彩。在选择树种时,结合慢生树种和速生树种、落叶植物和常绿植物、草乔灌等,使新农村的园林景观种类丰富,具有很强的稳定性[4]。

  4.3增加园林景观的时效性

  我国大部分农村在园林植物规划完毕后,没有专门安排人员对园林景观后期进行养护,管理方面不到位,影响了园林景观的时效性,没有充分发挥园林植物规划的价值,对于追求可持续发展而言,必须整合农村的园林植物规划,防止经济方面出现不必要的损失。园林植物规划不仅要考虑前期的资金投入,还要考虑后期的养护,在创建良好的新农村生态环境的同时,减轻农村人民在经济方面的负担。

  4.4展现农村特色

  因为农村生活与城市生活存在很大差别,所以在进行农村园林植物规划时,要满足农村人民生活、生产等实际的需求,协调动物与植物、自然环境与人之间的关系。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结合具有农村特色的自然景观、农村的经济水平、地理位置等因素,科学地进行园林植物规划,实现园林植物的休闲功能以及生活功能。同时,要遵守生态的重建、保护等规则,防止出现破坏生态环境的情况,尽可能保留农村原有的地貌、植被,在新农村建设完成后,确保生态系统可以快速恢复[5]。

  4.5进行立体绿化

  园林植物规划要结合农村地区的建筑布局,对于布局排列紧密的,要尽可能地利用角落、庭院与庭院之间、农户与农户之间的区域,使用植物造景技术立体绿化,也可以将这项技术应用到农村开阔的地带。而农村中水库、河流的边坡可以种植藤本类的植物,进行绿化覆盖,用来美化风景。在进行园林植物规划的时候,不仅要考虑村内,也要考虑到村郊,与退耕还林、植树造林等工程相结合,在农村周围生态薄弱的地区进行育林工作,提升森林资源,在青山绿水中体现出美好的农村景观。

  4.6加强绿化的力度

  在新农村建设中,园林植物规划的综合性比较强,各个地区经济基础、经济发展水平都不同,在进行园林植物规划时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各地区政府部门要主动对其进行统一规划,引导学者和有关机构对园林植物规划展开研究,大力支持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园林植物规划工作。政府部门在资金投入方面也要加大力度,带领农村人民自觉进行绿化[6]。充分体现出林业部门的优势,对园林植物规划的质量把关,保证园林植物规划可以有序实施。同时,还要成立专业的养护队伍,建立健全管理农村绿化制度,使园林植物得到良好养护,在净化农村空气的同时,改善农村的生态环境。有关部门还要提升农村人民的环保意识,保证农村园林绿化的可持续发展。

  5、小结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社会各界开始关注园林景观,农村地区的园林植物规划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园林植物规划要结合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提升园林景观的时效性,充分发挥园林景观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谢枫.园林植物规划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应用[J].乡村科技,20xx(22):70-71.

  [2]彭晓丹,梁秋亮.基于新农村建设的贵阳市亚热带园林植物资源应用评价[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xx,40(9):109-113.

  [3]罗利河,黎凤林.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要点分析与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xx(16):158-159.

  [4]韦妍媚.风景园林中植物景观设计的要点分析[J].神州,20xx(7):255.

  [5]颜富.分析风景园林中植物景观规划设计要点[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xx(11):1216.

  [6]左乾乾.园林景观规划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应用方法探析[J].中外企业家,20xx(2):69.

  关于新农村建设的论文 篇13

  1、前言

  就当下农业经济发展情况来看,加强农业科技档案建设,有利于更好地指导农业生产,从而促进农业经济朝着商品化方向进步。农业科技档案建设,也是新农村经济建设的重要保证,它能够为新农村经济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持,保证新农村经济建设能有一个科学的依据。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农业经济的发展已经成为当下经济建设的焦点问题,加强新农村经济建设,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基础。本文对农业科技档案与新农村经济建设策略的研究,将注重分析当下农业科技档案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解决,使之更好地与新农村经济建设保持一致性,实现二者的共同发展和进步。

  2、当下农业科技档案与新农村经济建设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业科技档案与新农村经济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农业科技档案建设工作不够重视,档案管理工作不到位,很难利用农业科技档案更好地指导农业实际生产。部分科技人员不注重科技档案建设工作,没有意识到农业科技档案对农业经济发展起到的重要性,导致农业科技档案在建设过程中,相关制度不够健全,相关资料收集存在遗漏性,很多重要的农业科技信息没有进行有效记录;第二,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制度不够健全。管理制度的不健全,导致农业科技档案工作无法落实到位,相关工作没有一定的标准进行,导致农业科技档案工作不规范,很难将之应用于新农村经济建设当中;第三,对农业科技档案的管理手段存在一定滞后性,无法适应当下新农村经济建设发展形势。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不能对相关的农业科学技术手段进行有效管理,无法对新农村经济建设进行有力指导,这就导致了农业科技档案存在较大的滞后性,难以满足现实发展需要。同时,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待遇水平降低,很难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这就导致了农业科技档案工作效率不高,难以真正发挥农业科技档案的现实作用[1]。

  3、加强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促进新农村经济建设有效措施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深入发展,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建设工作已经成为我国当下经济建设必须关注的一个主要问题。在实际建设过程中,要注重对农业科技档案的管理工作,使之能够更好地满足新农村经济建设需要,对新农村经济建设起到较好地指导作用[2]。

  (1)对传统观念进行变革,重视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

  传统观念的变革,树立新的农业科技档案发展理念,是推动农业科技档案工作,使之更好推动新农村经济建设的重要举措。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要注重与时俱进,推进理论创新,加强农业科技档案工作在新农村经济建设中的指导性地位,使之能够在实践过程中,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为此,农业科技档案工作要注重解放思想,树立市场观念,将档案管理与市场经济发展现状有机结合,积极工作,使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更加符合实际需要。

  (2)建立健全档案管理制度,切实推进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化

  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化,要以制度保障作为发展前提和首要条件。对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制度进行完善,变革当下工作过程中存在的弊端,可以更好地提升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化,使档案在整理和编排过程中,能够符合相关标准,在查阅过程中,能够提供更加有利的信息,进而促进新农村经济建设和发展。

  (3)提升档案工作人员业务水平,促进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更加专业化

  档案工作人员队伍建设,是保证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更具专业化特征的基础,也是促进农业科技档案更好服务于新农村经济建设的重要保障。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要注重专业化队伍建设,让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具有较好的专业化水平,能够保证工作的效率化,使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符合相关标准,在应用过程中,能够更好地进行科技知识查阅,指导实践生产。同时,档案工作人员要对农业知识进行有效地了解,对区域种植情况有一个明确的.概念,能够更好地对农业科技知识进行有效宣传,更好地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

  (4)注重农业科技档案的利用效果,强化农业科技档案对农业经济的作用

  农业科技档案是记载农业科学技术发展的档案,具有一定的农业科学技术知识,并能够很好地指导农业生产。新农村经济建设,就是对传统耕作方式的一种变革,使之更好地适应当下经济发展需要,提升农业经济的商品化程度,更好地发展农业经济。农业科技档案的利用,可以更好地指导农业发展,使农业生产能够增产增收,提升农业商品化程度,更好地获得经济效益,进而提升农民收入[3]。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农业科技档案与新农村经济建设有着紧密的联系。农业科技档案可以更好地为新农村经济建设提供理论基础,指导新农村开展实践生产活动,提升农产品的产量,更好实现农业经济商品化发展目标。

  关于新农村建设的论文 篇14

  1 新农村建设取得的进展和面临的问题

  1.1 值得注意的问题

  (1)思想不统一。对于建设新农村的重要性大家认识是一致的。但对于怎样建设新农村的认识并不完全一致。其中特别要引起注意的是,不能把新农村建设简单理解为村庄建设,不要把过多的精力放在村庄建设上,而应当抓住重点,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2)急于求成。比如有些地方提出用多少年建成新农村,有的甚至与干部任期挂钩,在任期内就要使新农村建设达到一个比较理想的目标。(3)存在消极思想思想。有些同志认为地方财力不足、农村集体经济薄弱,现在搞新农村建设农民投资投劳的工作发动起来比较困难,所以等待上级政府增加投入的现象仍然存在,主观努力和积极探索不够。 (4)有的地方存在追求形式和表面文章的情况,缺乏长远的考虑和安排,在提高实效上下功夫不足。(5)个别地方存在不顾客观条件地并村和大拆大建的现象。

  1.2 正确看待当前出现的问题

  (1)很多问题是原来就存在的。“三农”工作搞了这么多年,自然会存在和积累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并不是新农村建设提出后才出现的,硬把过去存在的问题归咎为新农村建设是不符合实际的。(2)开始出现一些倾向性、苗头性问题也是很正常的,是前进中、发展中的问题,经过努力是可以遂步克服的。(3)要正确认识,加强引导。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宏大、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不出现任何问题和矛盾。我们必须正确看待这些问题,采取积极态度,及时加以引导和纠正。

  2 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

  2.1 进一步形成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合力

  2.1.1发挥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作用。切实发挥好党委的领导作用和政府的导向作用,这不仅体现在政策措施的制定、舆论宣传和组织动员上,更主要的是体现在资金投入上。

  2.1.2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目前,我们实行“市管县”体制有利于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加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的延伸,增强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形成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局面。

  2.1.3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应当承担应有的投入,主要用于发展生产和建房,村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通过“一事一议”方法来决策。国家财政通过直接补助资金、补助原料或“以奖代补”等方式,给予鼓励和支持。要教育干部和群众学会运用“一事一议”等民主决策机制,尤其是基层干部要学会与群众商量办事,按民主决策程序办事。

  2.2 正确处理新农村建设中的重大关系

  2.2.1正确处理试点与推广的关系。推进新农村建设,关键在于如何选择典型。总结以往在典型选择方面的经验教训,我们应注重在经济发展处于当地中等状况的乡村中选择典型。中等状况的典型比较接近多数乡村的实际,较容易在面上推车。同时,注意选择不同类型的典型,分别加强示范引导。应当明确,新农村建设的典型只是面上的工作先走一步,政府主要在规划制定、政策指导等方面给予帮助,在财政资金支持上应当实行普惠制,不能搞特殊化,这样的`典型才有生命力。

  2.2.2正确处理分散与集中的关系。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努力方向,是促进农村人口向小城镇和中心村集中。在村庄整治过程中,对目前看不准的项目暂时不要匆忙建设。对那些长远规划要求拆并的自然村,可以有选择地推进某些建设项目。应注意避免重复建设和损失浪费,特别要防止现在花费很多人力才力物力投入建设、没过几年就要拆除的事情发生。在具体操作中,可以先从整治村容村貌做起,这项工作既是农民急切期盼的,又花钱少、见效快。拆并村庄是一个逐步推进、水到渠成的过程,必须尊重农民的意愿,维护农民的利益。

  2.2.3正确处理当前与长远的关系。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远奋斗的重大历史任务,需要几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艰苦努力。新农村建设必须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使阶段性目标与长期性目标结合起来。新农村建设必须分阶段推进,每个阶段集中解决某个方面的紧迫问题,每个阶段的建设和发展项目,都要充分听取农民的意见,根据大多数群众的利益和意愿办事,发动广大群众广泛参与。

  2.3 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2.3.1稳定和完善基本经营制度,保持政策效力的可持续性。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之所以能保持稳定就是因为稳定了家庭承包经济制度。因此,要继续维护农民的土地承包权,根据农村土地承包法,只要不是居家迁到城市居住,其承包经营权应当保留。对于举家外出打工的承包地,应当依照有关政策法规,实现合理流转,逐步向种田能手集中,以利于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2.3.2加快现代农业建设,保持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传统农业效益比较低,现代农业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推进新农村建设要注意发展现代农业,把现代农业发展与产业化经营结合起来,与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连接在一起,促进农业产业不断拓展、农民收入和就业较快增加。

  2.3.3加强农业设施基础建设,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备足后劲。加强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强化农业基础的紧迫任务。必须切实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建设步伐,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强农业科技和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取得新突破。

【新农村建设的论文】相关文章:

关于新农村建设的论文07-23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论文07-15

建设新农村调研报告03-18

新农村建设标语10-25

新农村建设标语经典11-10

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08-01

新农村建设规划方案11-04

建设新农村的作文300字09-28

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