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2023-07-15 论文

  在现实的学习、工作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论文吧,论文是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一种说理文章。那么一般论文是怎么写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1

  摘要:在我国小学教育阶段,小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目的是能够对传统语言文字有一定的赏析能力,帮助学生在学习期间不断提高审美意识,以及学会运用语言文字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小学是每个孩子发展的关键时期,而语文教育就是决定关键的成败。小学教师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让学生感受美,接受美的熏陶,从而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素质。各个教师应当就小学语文帮助学生提高审美问题进行思考,研究更良好的教学方案。

  关键词:语文阅读;审美情趣;学生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的主要工作就是教育学生学会运用语言文字来表达内心情感以及对赏析美的看法,目的是培养学生提高审美能力。语文是一门充满美的学科,每一个语言文字都带着美的内容,语文就是为美而诞生,是提高学生审美最为宽阔的途径,教师可以利用教材中各种美的因素帮助学生形成真、善、美的心理素质。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生动的语言,优美的意境以及多姿多彩的艺术形象,这些都蕴含着强大的审美价值,教师通过文字以及情境教学使课文中的各种美渗透到学生意识当中,从而逐渐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1在朗读时投入真情,让学生感受美

  语文是一门充满情感的科目,其中优美的文字、跌宕起伏的情节变化很容易牵动阅读者的情绪,教师在朗读时带有浓烈的情感变化会把学生带入文章的意境中。各种文学作品中都带有作者浓烈的感情色彩,教师根据文章情感变化采用相应的方法触动学生情绪发生变化使学生感受美,学生以此把握作者在文学中表达的情感,从而产生对美的向往。教师还可以通过对文学作品的讲解,使学生产生审美兴趣,积极主动的去探索美。情感阅读是建立在学生理解以及教师指导的基础上进行,而在各种审美方法中“美读”是基础,教师可以在学生阅读后让学生用语言将自己对文章理解的内涵读出来,教师再对此进行评价,然后再运用优美的文字表达出作者真实的情感。如在《再见了,亲人》一文中,朗读时需要朗读者将其中感人肺腑的情感表达出来,再如《长征》宏伟的感觉,王维的山水诗《鹿柴》则是寂静幽暗,而牵动心肠的《梅花魂》却是委婉深沉,使学生走进文章境界中自然的将自己与作者的情感融为一体。

  2品味词句,提高语言鉴赏能力

  如要学生的审美素质,就必须激起学生对美学的兴趣,让学生在阅读时感受到喜悦感、自由感以及惊喜感,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审美的内驱力,使学生在研究美的活动后留下深刻的印象。语言是艺术中另一种美的存在,让学生在细细品味词语,句式分析中发现美、品味美、鉴赏美,以此达到提高审美效果。如《鸟的天堂》一文中就有非常多优美的句子,特别是其中的词语更值得细细品味,其中的“颤动”一词就赋予了绿叶鲜活生命力的特点以及特有的精神状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适当的用其他的语言代替文中的词句。如颤动一词就可用涌动或颤抖代替,然后让学生在再次朗读,体验颤动一词在文中的奥妙,以及与其它词义的差别。教师应当让学生多多阅读那些精言妙语以及神韵深藏的句子,加强学生的语感训练,充分让学生领悟其中的情之所在,使学生潜移默化接受美的感染。情感朗读能将学生置于文中的情景中,极大发挥学生的联想空间,只有如此学生才会对文章审美产生愉悦之情。

  3创造审美意境,感受阅读形象美

  艺术存在于不同思维中,而美也是通过不同感受激发出的思维情绪,不断研究美的人才可以感受到不同美感,真正品味到艺术的价值。由于小学生不具备良好的审美想象力,也没有足够的表象,在表达情感时就很难把其中的意义书写出来,所以在教育教学中教师需要再现文章情景,使学生的审美意识在情景中受到触动,将学生引入审美的境界中。教师可以通过图画,多媒体情景再现等方法将文中描述的画面呈现出来,还可以通过自身形体表演生动形象的描绘出文中的画面,也可以运用优美的音乐带动学生的思维,或者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文中的人物加深学生对人物的了解。语文课程应当注重鲜活的创造力,使学生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还能发展思维能力、想象力以及审美创造力,从而使学生领会到文章所表达出的情感,感受到文章语言句式的`美,提高审美能力。

  4文本剖析,感受悲剧美

  悲剧类文学作品对学生的审美也有一定的影响能力,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不缺乏悲剧型题材的作品,例如《凡卡》、《卖火柴的小女孩》都是悲剧作品的代表。悲剧作品最能牵动人的心肠,在小学教育过程中,教师如何才能牵动学生的情绪,这就需要教师进过仔细的思考。其中可以分为三步,第一步,想方设法的让学生感受到文章中有价值的东西,运用文中美好的形象以及动人的情感感染学生的情绪,使他们真正体会到文章的价值,认识到现实生活中难能可贵的东西。如在《圆明园的毁灭》一文中既能让学生感受圆明园前夕的辉煌,又可使学生对圆明园的毁灭产生痛惜之情,为理解文中情感变化打下基础。第二步,将文中蕴含的情感意义表达出来,使学生真正的感受到圆明园被毁灭的本质是清朝的腐败懦弱,让学生了解悲剧产生的原因。第三步,进行价值与毁灭的比较,学生情感在这样的比较下会产生悲愤、怜悯之情,以此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提高审美情趣培养道德情操。

  结语:

  总而言之,在阅读教学中,抓住审美课题,从多个方面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是语文教师需要不断学习探究的问题,教师在研究过程中不断学习,提高自身鉴赏美的能力,将自身所学贯彻到教学中,努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以及创造能力。学生也应当不断锤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多多探究体验美学,阅读时仔细品味语言文字中的意义,不断训练。

  参考文献

  [1]王艺霏.培养审美情趣: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例谈[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11):144-145.

  [2]舒建业.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3,(08):199

  作者:罗天翠 单位: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中坝九年义务学校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2

  摘要:语文写作是学生阶段对于语文学习知识的综合理解与掌握程度的检验,新课标改革以来,对于学生语文写作能力的培养逐步向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质能力的方向发展,越来越重视对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综合能力水平的提高。小学阶段正是培养学生建立语文学习知识体系结构的基础阶段,能够在小学语文学习过程当中发现相关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对于小学生提高语文学习写作能力,提升语文教学实践成果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关键词:小学语文;写作教学;问题对策

  新课标教育改革制度的不断深入,推动着各学科实践活动的创新与变革,小学语文写作作为小学阶段语文教学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是教育工作者所关注的重点。一方面要确保学生在小学阶段建立良好的语文写作能力功底,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水平,一方面进一步提升小学阶段整体语文教学实践活动的成果,切实将新课标改革政策落到实处。

  一、小学语文写作教学发展现状

  目前小学语文教学发展历程是随着我国整体教育制度的改革而发展变化的,从初期以让学生能够上学、识字、认字为目的,发展到现在以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推动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目标,从传统单一的教育文化体系,逐步发展成为体系完善、人员设施及培训机构齐全的教育实践文化体系。但是随着社会经济进一步推动发展,语文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在此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问题日渐突出,严重影响着学生未来发展和教育水平的整体提升,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没有很好地培养起写作的兴趣

  一是在课程培养上,教师没有根据语文学习写作的学习特点对学生采取具有针对性的培养,没能促进学生建立起对语文写作的兴趣,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不高,进而厌学;二是在课外引导上,主要是在课外语文读物摄取方面的'影响,受其年龄阶段的限制,多数学生不会对枯燥的文字类读物产生兴趣,对其重要性和认识程度不高,也就无法更好地培养语感并增加知识储备。

  (二)无法保证有较多的写作练习时间

  因为教师在进行语文教育过程中,写作教学只是整个语文学科学习的一部分,为了确保语文教学整体效果,相对于整体教学大纲不会落下进度,教师往往在教学活动安排中尽量压缩学生的写作课程,使其无法在有教师指导的情况下完成写作练习,导致学生的学习写作能力得不到有效的提高,疏于对语文知识实践掌握,使得学生的综合语言理解能力得不到改善。

  (三)过多地重视写作的数量,忽略了质量

  教师在语文写作教育实践中,希望通过大量的练笔活动提高对语言文字的使用和掌握,但是在实际过程中效果不是很显著。学生没有吃透和理解相关语文写作要点,最终的结果就是写“流水账”。正所谓“精益求精”,对于知识掌握程度的好与坏不在于对知识数量的储备,而是在于对语言知识的掌握和理解,重在质量。

  二、对于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语文写作能力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针对上述小学语文写作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我们不能急于求成,要在不断的课程实践和学习研讨过程中,以亲临者的眼光解决写作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学生构建良好的语文学习知识框架,提升综合学习能力,推动教育实践成果整体质量攀升。

  (一)教师要以引导者身份参与教学

  为了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对于语文写作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写作兴趣,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当中应当摆正自己的位置,以一个名引导者的身份,引导学生对语文写作的兴趣培养。特别是在课程安排上,要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征,设置兴趣多样化的写作题目,要学生发散思维去写,鼓励学生不要害怕出错,要从正面引导学生建立兴趣。要尽量引导学生扩大课外对于语言故事类书籍的阅读量,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对于语文的了解,促进其对相关知识的学习理解。

  (二)教师要重视教学质量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重视加强教学质量,教师要明白在实施语文写作教育过程中提高语言文字综合应用能力的重要性,要让学生注重对语文内在实质内容的掌握及知识的合理运用。一方面,要在作业练习过程中安排尽量多的时间对学生进行写作练习,使其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写作练习。另一方面,大力鼓励学生勇敢去写,把自己想象的内容写出来,鼓励学生有勇于写“流水账”的劲头,让学生明白不是为了完成作业而进行的写作练习。

  (三)设置针对性强的写作教学

  对于小学生语文写作教学要具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课程设置,需要将实际生活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小学生刚刚进入学校学习,对周边事物的认识都是通过眼睛观察获得的,这也使教师在对教学课程的安排上,通过对实际生活的引用激发学生对于学习知识的兴趣,增强了描绘所观察事物的新鲜度,促进了学生的兴趣培养;另一方面,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完成对语文写作教学的计划安排,使教学实践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小学语文写作教学过程中所发现的问题,教师应当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基础上,通过对小学生兴趣的培养、引导学生重视语文写作、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等措施,有效完成教师的实践目标任务,进一步催生小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灵活运用和加深理解程度,促进学生提升综合素质能力,以适应新课标改革制度的主题,间接推动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小莉.浅析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xx(26).

  [2]王丽雪.如何提高小学语文写作语感能力[J].新课程小学,20xx(4).

  [3]郭士荣.浅谈小学语文写作教学改革的策略[J].才智,20xx(36).

  [4]傅晓聪.信息时代的小学语文写作教学创新探讨[J].中外交流,20xx(44).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3

  一、以学生为中心,这是有效运用的核心理念

  观念是行劝的向导,有什么样的教学观念就会直接产生什么样的教学行为。在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整个教学活动都是围绕着教师展开的,将学生视为从属的课堂参与者、被动的信息接受者,整个教学成为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在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过程中如果依旧以教师为中心,那么,教学只能是从传统教学的满堂人灌变为现代教学的满堂电灌,只是披上了现代化教学的外衣,并没有本质上的改变。这样的教学势必是失败的。新课改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提出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整个教学活动都要围绕着学生这个中心展开。只有真正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才能使现代信息技术成为师生共同参与与探究的平台,更好地为学生的学习服务。

  (一)素材选择要贴近学生学情,提高本身实效

  在制作课件或收集信息时,要体现学生的中心地位,要从学生的角度来审视教学,贴近学生、贴近生活,选择最具典型性与代表性的素材,兼顾知识性与趣味性,这样才能使现代信息技术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学情,能够激起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与思考的独立性,从而使学生在轻松而愉悦的氛围中展开主动而积极的探究活动。否则只是按教师的主观意愿来选择素材,就会脱离学生这个中心,无法激起学生参与的激情与动力,不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自然也不利于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二)运用时要处理好突发事件,促进课堂生成

  学生是鲜活的生命,有着不同于成人的思考方式,即使在学生之间也存在差异,为此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并不能预料到课堂所发生的情况,总会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如果只是机械地照搬预案,同样会脱离学生这个中心,不利于学生认知活动的开展。因此,要实现对现代信息技术的灵活运用,当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出现一些突发事件时,不要将学生的思路强行拉到预定的教学方案中来,而是要灵活运用教学技巧,对预设的学案进行合理调整,当堂创作,真正做到张弛有度,使得整个教学活动在教师的灵活掌握下围绕着学生有效展开,使得课堂处于不断的动态生成之中,实现预设与生成的统一,这样的课堂才能具有生命的活力,成为学生自主发展与自我展现的舞台。

  二、适当放慢教学节奏,在师生、生生之间展开互动探究

  现代信息技术将教师从繁重的板书中解脱出来,可以让教师与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来展开思考与探究。但许多教师片面追求大容量,教学节奏加快,学生并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展开独立思考与探究,这也并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只有深入地思考与思维,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展开自主交流与互动探究,才能让教学成为学生的学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此,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过程中教师要适当放慢教学的步伐,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展开独立思考与积极思维,当学生存在不同见解时要引导学生展开积极的交流与讨论,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实现师生的共同参与与互动探究,真正实现以学定教,让学生由学会到学会,在学到知识的同时学会思考与思维,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这就需要教师拥有一双善于观察与发现的眼睛,要能够从学生的眼神与表情中读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是一知半解,还是完全不懂,还是彻底明白。这样才能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来调整教学节奏,学生明白的地方一代而过,而不懂的地方则要重点讲解,这样才能在全体学生深刻理解与掌握的基础上实现教学容量与密度的增大,实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三、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共同为教学服务

  不可否认,现代信息技术具有传统教学手段所不具备的重要优势,现代信息技术集图文声像于一体,可以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深奥的知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静态的知识动态化、从而让学生在轻松欢快的氛围中展开主动探究,实现了学生由苦学到乐学,由被动接受到主动构建的转变,这正是新课改下我们所追求的有效教学。广大教师也正是看到了现代信息技术的这种优势而狂热地运用于教学之中,无论是新知的讲授还是旧知的复习或是优质课的准备,清一色的现代信息技术,没有现代信息技术就无法上课,甚至是不用现代信息技术而采用传统教学手段的教学与优质课与新课改没有任何联系。这是在这种错误的认识下将传统教学手段推向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对立面。冷静下来认真思考,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真的是势如水火,只能两者选其一的关系吗?教学手段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关键就在于运用,正如赞科夫所说“教学方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心理需要,这种教学方法就会变得高度有效。”也就是说教学方法只是一种手段、一种方法,只有独具匠心的运用,才能使之成为推动学生认知的重要手段。也就是说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的教学手段都是平等的,都有着各自的优点与缺点,如果只是盲目地排斥与肯定,并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优势;只有理性认识,科学运用,将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方法有机结合,“比翼双飞”,发挥各自的优势,实现优势的强大联盟,才能为学生打造一个富有活力与魅力的课堂,激起学生学习的激情与动力,引导学生展开主体探究,构建高效课堂,实现有效教学。

  四、结语

  总之,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这是新课改下小学教学的必然趋势与重要方面,是推进课程教学改革步伐,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手段。这是挑战,更是机遇,我们要迎接挑战,抓住机遇,在继承中发展,在实践中探索,这样才能摸索出一条有效运用的途径,探索出全新的教学模式,使之更好地为学生的学习服务,使之成为展现学生个性,激活学生思维的最佳平台,让学习成为学生的乐趣。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4

  时下,“简单语文”似乎成了语文界尤其是小学语文界的流行词。“简单”是相对于“复杂”而言的。语文教学的简约化说到底是要在语文教学中尽量排除一些形式化的、不必要的东西,最大限度地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一 教学目标要简明

  目前,部分语文教师设置的课堂教学目标存在“虚化”的现象:目标高而多,在课堂上却得不到落实。教师在课堂上用了大量的时间进行扩展性训练,却忽视了识字、词句积累及运用等基础性内容的教学。更有甚者,个别教师把追求生成性目标作为“挡箭牌”,设计的教学目标随意性大,课堂教学杂乱无章。

  笔者以为:教学目标必须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要对教学目标的数量和难度仔细斟酌。《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课程目标要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设计。”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好三维目标的整合,而不是将三者简单地叠加。在三维目标中,知识和能力是基础,是核心,是其他两个目标得以实现的依托。以语文教学为例:语文素养的核心是语文能力。如果把语文素养比作一座大厦,那么知识和能力就是大厦的基座,而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则是上层的建筑。只有基座稳固了,上层的建筑才能建得高。语文教学要以知识和能力训练为主线,同时渗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将其充分地落实在过程与方法之中。

  二 教学内容要简约

  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崔峦在20xx年春季人教版教材培训会上一针见血地指出:我国当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误区:一是内容太多、太杂,老师驾驭不了,无论“西瓜”还是“芝麻”统统要捡,“眉毛胡子一把抓”;二是教学过程太繁琐、太复杂,内容多、重点多、环节多,而又往往千课一面、千篇一律;三是教学的方法、策略使用不当,具体表现为“三多三少”:教师活动多,学生活动少;师生对话多,学生个体与文本对话少;教师分析内容多,抓住文本语言引导学生理解、积累、运用少。

  课堂教学时间是一个常数,学生的学习精力也有一定的限量。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必须追求教学内容的简约。“简约”不是简单、机械地减少教学内容,减少教学的知识容量,而是要求教师认真地钻研、解读教材,对文章进行科学、合理的整体把握,在深入解读教材上下功夫,在浅出教学内容上做文章。教师要大胆地处理教材,依据年段目标、单元目标、课文特点等选择能让学生终生受用的“核心内容”进行教学。

  教师还要正确地处理课文与补充材料之间的关系。恰当地补充课外阅读材料,能够帮助学生感悟课文、理解课文。反之,则会浪费教学时间,增加教学负担。因此,教师在确定教学内容时一定要克服教学内容“泛化”“不确定化”的现象,做到“该教的就教,不该教的就不教”。

  三 教学过程要简化

  语文教学过程主要是引导学生有条理地掌握教学重点内容的过程。目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片面追求教学“艺术”和堆砌滥用教学手段等现象,已造成课堂教学层次的混乱。大量的事实证明:复杂、繁琐的教学过程会破坏学生思维的连续性,学生不仅不能进行持续、深入的思考,而且容易出现走神、开小差等不遵守课堂纪律的现象,长期以往还会形成厌学的情绪和浮躁的性格。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环节时要大力提倡简约,在搭好课文教学最基本的框架(教学重难点的解决)后再安排其他的教学内容。这样做,有助于教师把握教学的层次性目标,使课堂教学更有条理;有利于突出教学重点,防止对教学流程的'构想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有利于学生拥有一定的时间去朗读、去感悟、去思考、去体验。

  具体到一篇课文的教学,笔者以为突出以下几个教学环节即可:初读感知→精读理解→熟读迁移。初读感知,即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对课文内容获得一个大概的了解;精读理解,是指教师在学生对课文有了全面把握和整体认识后,帮助学生体味、领悟课文的重、难点;熟读迁移,则是指教师主要通过对范文语言的迁移运用,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逐步地形成对语言文字的悟性。

  四 教学方法要简便

  教学方法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教师要按照学生的学习状况、需求以及教学的内容、目标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要特别注意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情感,为学生提供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条件,同时把组织形式、学习方式、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学习主体整合起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向纵深发展。教学方法会因课文的题材、体裁、教学目的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当然,教学也有基本的方法:导入—初探—深究—总结—延伸。导入,是师生心灵沟通的第一座桥梁,在课文教学过程中起着铺垫、定向、启迪、激情、激趣的作用;初探,即让学生熟悉课文、自读自悟,它可以看作是重点探究前的“热身”;深究,即研读、探究课文的重点部分,它是教学的主要环节,通过这个环节学生可以深入地理解、感悟课文;总结,即对课文的研读、探究加以归纳和升华;延伸,就是引导学生向着相关的知识领域进行拓展。语文教学如果能让学生带着新的问题、新的疑惑走出课堂,便是成功的。

  五 教学用语要简练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以人为本、承认差异、激励为主、着眼长远”等新的发展性评价观已经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所接受。课堂评价语言注入了新的元素,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文精神。但是,也有一些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令人感到迷惘甚至担心。比如:“你个性的发言是水,清澈迷人。”“领新标异二月花,你的发言有了诗意。”“远近高低各不同,这就是你的答案。”猛然一看,这些评价语言非常富有诗意,但学生听到这样的评价,却弄不明白自己的答案是对还是错。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借助简练的教学语言引导学生生动、有效地学习,把他们带入瑰丽的知识殿堂。笔者以为: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应发挥以下功能:1)渗透学习方法。新课堂应当让学生经历和体验学习过程,改善学法。因此,教师要依据学情,巧妙地运用评价性语言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2)促进认识提高。教师要充分利用评价的导向功能,引导学生在步步深入的思维活动中理解知识,取得成功。为此,教师要深入解读文本,感悟文本的精神,置身文本的情境,积极寻求评价内容与知识点的融合,少些理性和机械,多些感性和灵动。3)激发表现欲望。小学生的认识能力、情感态度的发展还处于不成熟阶段,在思考问题时难免出现“偏差”,因而教师要客观、准确地指出学生的长处和不足,既肯定学生的长处,又要有针对性地提醒并纠正学生的不足。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4)沟通师生心灵。新课程强调课堂教学评价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在评价时要抓住学生的个性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评价,不拘一格,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课而异。教师的评价语言应是真诚而恰如其分的,平等而充满关爱的,赞赏而充满期待的,要让学生产生一种亲切感、亲近感。

  简约并不简单。语文课堂教学只有删繁就简,才能无比丰盈。大道至简,真水无香;简约语文,丰满境界。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5

  【摘要】:在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学生的语文素质不容乐观。很多学生反映,讲,空洞无物;写,粗制滥造。原因之一,是很多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忽略了背诵的作用。因此,要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离不开背诵成段、成篇的好文章。

  【关键词】:小学语文;背诵;作用

  背诵是中国传统教育的一种优良方法。古人云“熟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熟读乃至背诵不但能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还能促进写作。在《新课标》中就要求学生背诵一定量的诗文,并没有降低背诵的要求。背诵在语文学习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笔者觉得抓好背诵收获颇多,下面是本人关于背诵作用的几点体会:

  一、背诵是语言积累和学习的重要途径

  一个人的聪明才智从某种意义上讲取决于头脑中记住的知识的数量和质量。因为储存在头脑中的知识是人们进行思考和表达的依据。“储存”就是将输入的知识信息最大限度保留在人们的记忆里而不是本本上。对于一个中学生来讲,不能储存,学习活动就无法深入发展。不断的储存,逐渐积累,就是语文学的基本形式。而储存积累过程中尤为重要的方式,便是背诵。现代语言学认为,不管语言如何复杂,它只是一种操纵的习惯。学习者完全可以通过强化、塑造、模仿而成。中学生头脑中没有多少有关书面语言的认知结构供其作为学习和记忆的参照物。背诵名家名篇,可以为他们提供典范的遣词造句的样本和参照物,进而构建一个合乎规范的语言运用参照体系。背诵的所有范文,都将成为学习者整理语言编码的系统的参照物而发挥积极规范的导向作用。

  二、背诵有助于理解

  古人常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读书百遍”在古人中不就是背诵吗?可见这诵读的功效吧!但学生的自行背诵往往是只顾背诵,且不管背的内容是什么,更不会在背诵中去领悟含义和美妙所在。如果能在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行背诵,就能事半功倍地将要背诵的内容记下来,而且能促进对文章更深刻的理解。所以在训练之初,内容上从“少”而“精”开始的,我首先给予正确的示范和引导,帮助学生对所背诵的内容进行分析和理解,分清层次,归纳层意,培养先理解后背诵的良好习惯。学生为了更快地完成背诵任务,就要不断地对要背诵的内容进行分析,分清层次,概括出层意,然后在背诵时通过回忆来帮助自己完成背诵任务。这样久而久之,既理解了文章的内容,又培养了分析、概括的能力,真正达到了在背诵的训练中“其义自见”的目的。

  三、背诵有助于增强记忆

  从记忆规律的角度来说,所背诵的总是不可避免的要遗忘的。人的记忆遗忘的速度是和重复的次数成反比的。要想永久的记忆,那么就必须反复地背诵。

  大脑越用越灵活,在反复的诵读背诵中增强了大脑的记忆力,积累也就多了,在运用的时候就可以得心应手了。笔者在每篇的课文里精选了部分优美的语句或精彩的段落让学生进行背诵训练,来不断地增强他们的记忆力,通过分散训练(指每课的部分段落)学生的记忆力不断的增强,词汇量大量地增加,语文的成绩 也随着逐步地提高。

  同时,背诵必须与默写相结合,背诵可以提高学生的听、说、读的能力,默写不仅是培养写的能力,也是考察学生对所背诵内容的理解的正确性。有些学生能够背诵得滚瓜烂熟,可是一落笔却是错字百出,说明他的记忆当中,还存在理解上的不足和漏洞。

  通过默写就会促其改正自己的背诵方法以达到最终目的。而且经常地默写一些优美的语段或句子,为他们在今后的习作也是一个很好的示范。所以我采用“以默写代替面背”的背诵方法,这也可以把我们老师从繁重的检查背诵中解

  脱出来。既节省了时间,又能很好的达到检查的效果,还能促进他们写作能力地提高,这样“一箭多雕”,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四、背诵有助于积累素材

  有位著名语文教育家说过:“学习语文没有多少捷径好走,就是要花一点笨功

  夫。词语要一个一个地积累,文章要一篇一篇地熟读背诵。这个功夫是省不得的。”这“笨功夫”不就是在背诵中积蓄好词佳句吗?李白“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为后来成为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鲁迅写文章不用查资料就能准确地旁征博引,得心应手,这是与他青少年时期大量背诵文分不开的。我国的教育自古以来就重视熟读成诵、博闻强记。所以我们应鼓励学生趁精力充沛、记忆力超强的时候,多读多背,不但要背诵课本上的名篇名段,还应注意积累课外书中的精彩段落,充分占有典范的语言材料,这对以后的`学习都是大有好处的。我带的毕业生中就有一个很好的例子,其中有一位叫娉婷的同学,她由原来的智商不高的小学生(她父母也因此希望老师多辅导)到后来成为优秀的中学生,正如她所说的得益于不断地背诵,开发了大脑,开发了智力。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特别重视背诵并加强"背功"的培养训练,对学生导之以法,助之以力,鞭之以策。在语文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首先,老师要给每位学生以期望和鼓励,在背诵中形成"兴趣合力"。我的教学实践证明,正确的评价,适当的表扬与鼓励可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自尊心,提高他们的背诵兴趣。大多数学生希望自己的优点和进步被老师发现并加以肯定和表扬。因此,在"背功"的培养中,语文老师应努力花心思去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加以鼓励和表扬,让他们感到自己的价值,尝到背诵的甜头。

  当然,虽然背诵教学不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但却是提高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我们应该重视背诵所起的重要作用,让学生在老师的正确的指导之下,轻轻松松背文章。珍惜这记忆力最为旺盛的大好时光,发挥背诵在语文学习中应有的作用,为今后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6

  一、师生互动,合作交流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还要为学生开辟一个交流的平台,鼓励学生交流自己的阅读心得与体会,展开充分的交流与讨论,来共同分享阅读的乐趣。在课堂上,我们可以每隔一段时间抽出一定的时间,供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畅所欲言,将各自的阅读体会和同学分享。例如,一个学生要推荐某本书给大家,他将他的阅读感受讲给大家,大家通过对他的阅读感受产生兴趣,这样才能让其他的学生愿意去读被推荐的书目。同时还可以开展各种各样的阅读活动,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让学生继续保持长期阅读的兴趣,让学生能够养成长期阅读的习惯,这样就能够保证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二、读书重在悟读

  教师的领读与范读是把学生带进课文所设置的情境之中,让学生走进课文所呈现的精神世界。教师引导学生动情地读课文,用自己真实的感情品味语言,才能感受到语文课文所创设的魅力情境,所表达的丰富意蕴。在领读时,要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领悟,不要多考虑技巧,重点是情感的把握和情感的投入。我在指导《鸟的天堂》中“翠绿的颜色明亮地在我们的眼前闪耀,似乎每一片树叶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一段的朗读时,针对一些学生把“颤动”一词作重音重读强调的现象,作了引导:“同学们,刚才读得不错,不过请大家再读读这句话,想象一下,这是一幅怎样的情境?是什么在颤动?这样重读‘颤动’是否符合这样的情境?”在学生想象到这一句话所表现出来的情境,感受到“生命的轻微的颤动”后,我又不失时机地说:“同学们,请你们带着这种感受边想边读。”结果,很多学生不由自主地读“颤动”前作了一个稍长的气息停顿,再轻读“颤动”,其效果不言而喻。

  三、确立学生阅读的主体性

  个性化阅读并不是教师对学生的主观臆断,而是建立在学生主体参与基础之上。实现学生的主体参与,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是实现个性化阅读的核心环节。因此,在教学中要实现个性化阅读,首先必须要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对文章的讲读式分析、填鸭式教学,而是将课堂的主体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阅读的主体,为学生营造一种平等、和谐而融洽的教学氛围,这样才能激起学生的主体参与,才能真正实现个性化阅读。我们要深入落实新课标所提出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要从高高在上的教者、不容质疑的师者转换成与学生平等的学习主体,与学生真正站在平等的位置上,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要让学生明白,自己并不是教师的附属,而是与教师有着平等权利的共同参与者,是阅读的主人,是主动的行为者,而不是被动的追随者。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参与到阅读中来,不是教师要我们读什么,怎么读,而是我们需要读什么,应该怎么读。这样学生才能以主体身份展开阅读,才能真正地走进文本,与教师、文本进行积极的互动。为了保障语文阅读教学的效果提高和教学方式进步,一定要建立相关的评价机制。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建立科学的行之有效的考评机制,通过该考评的标准对教学活动进行评估,找出成功和不足,对于不足之处就要积极思考,做出转变教学思路,调整或改变教学方式,来促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进步,提升小学生语文知识阅读和运用能力。

  四、增加课外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首次对于小学阶段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提出了要求,不少于145万字。对课外阅读量的要求,为的是让学生多读,多感受生活。但多读还不行,还应多写,这样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小学生年龄小,正处于智力以及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对事物尚未形成整体与完整的感知能力,因此在进行课外阅读时,在阅读材料的选择上应该下功夫。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应该选择一些相对容易理解,故事性、趣味性比较强的阅读材料,比如,《安徒生童话》《伊索寓言》等。同时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阅读的材料也要发生相应的变化,要逐渐适应学生的理解能力与阅读水平。简单说来,阅读材料选择所应该依据的要求就是思想健康、内容与学科结合、适合自己的阅读能力和阅读兴趣。同时我们要与家长联合起来,一起为学生制定具有个性化的阅读计划,这样的课外阅读才能更加切合学生的实际需求,体现学生阅读的个性化,这样才能促进学生阅读水平的整体提高。

  五、总结

  新课标下,关键在于观念的更新,教法的创新,尤其是语文阅读应与时俱进。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该关注并积极加以改进,在教学实践中大胆运用,突出学生的探究活动,注重阅读方法训练,强化学生学习过程,以新课标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思想来指导我们的阅读教学活动,让学生快乐阅读、主体阅读,充分发挥语文课堂的独特作用,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促进学生有效阅读,提高阅读质量。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7

  多媒体作为现代化教学手段,已经被广大教师和学生所接受,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多媒体选择与教材相匹配的音乐,可以活跃课堂气氛。通过听觉和视觉带给学生感官刺激,在音乐渲染下,学生更容易进入语文教学的环境中,不仅能够提高教学效率,还能提升学生的语文感悟,陶冶学生的文学情操。

  一、合理选择音乐营造氛围

  音乐媒体与小学语文融合的关键就是要注意音乐的选择,教师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研究,对教材中的人文内涵和情感价值进行挖掘,捕捉、提炼情感触发点,并选择与之相匹配的音乐,借此将学生带入到语文文本的情境当中。例如,在学习《找春天》一课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在课前给学生播放《春天在哪里》这首欢快的音乐,学生受到音乐的感染,课堂气氛十分愉悦,接着教师引入今天所要学习的课文,带领学生一起寻找春天,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充分的激发出来,让学生在欢乐的气氛中,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二、利用音乐进行情感升华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限制,他们缺乏生活阅历,在面对情感较为丰富的作品时,无法很好地理解,这就需要利用音乐将文章中深刻情感传递到学生的心里,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可以选择与文章匹配的背景音乐来为学生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情感,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更好的品味作者的思想情感,与其产生情感共鸣。例如,在学习《伯牙绝弦》一课时,教师就可以选择《高山流水》一曲作为背景音乐,在绝妙的音乐声中让学生明白知音难觅、知己难求,这样学生就能很好地理解子期死后,伯牙摔琴绝弦时内心的感受了。

  总之,将音乐媒体与小学语文进行融合,能够提高课堂的趣味性,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教师应该转变教学观念,研究出有效的应用策略,在进行融合时要选择适当的音乐媒体,利用音乐把学生带入教材的情境当中,让学生能与文章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产生共鸣,进而获得情感体验和升华。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8

  摘要:随着国家实施新课程的改革,各个学科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都发生了变化。同样,为了落实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对小学语文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也有了新的要求,本文通过探究新课程改革下小学语文新的教学目标和方法,提出新的教学措施和建议,希望为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提供有效的依据。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措施

  前言

  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为了更好的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教师在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制定上有了一定的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也会随之改变,但不能一味的应对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而忽视了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质要求,还应该遵循语文教材的基本内容,注重小学语文的基础知识,在传统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和方式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取长补短,既能提高教学质量,还能达到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1改变教学方式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自主能力和注意力较差,所以在整个语文课堂教学中,主要以教师为主,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进行学习。对于教师而言,每节课的教学内容不宜过多,教师应在完成教学内容的前提下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改变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更多的知识,而不是填鸭式教学[1]。例如,教师在讲解课文的.时候,可以用一些有趣的话语,不要一味的讲解课文的知识,显得枯燥、乏味,应该从课文的内容中引申出来一些让学生可以联系到自己的知识,从而在教学中改变学生的学习思想,让学生知道学习不是为了教师和家长,而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教师也要根据小学语文课文的内容进行重难点的区分,并给学生提出相应的问题,时间久了,学生会主动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并带着问题进行学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提高了整个课堂的教学质量。

  2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际上,语文不仅仅是一门课程,它更是学生在文字、语言和沟通等方面的重要学科,它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很密切的联系。简单的说,小学语文教学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通过学习有效的运用到自己的实际生活中。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课本上的内容,还要结合实际的生活,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进行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例如,教师应该培养学生每天阅读的好习惯,根据学生的喜好,让他们自觉的去阅读自己喜爱的书籍,哪怕是漫画,让他们从阅读中寻找快乐,教师应正确的引导学生阅读,让他们在阅读中联系实际,并有效的运用到实际生活中。鼓励学生亲近大自然、体验生活,有助于学生的知识累积。总之,小学语文的教学应该联系实际的生活,让学生对语文有一个新的认识,从语文的学习中寻找到快乐,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3凸显学生的学习优势

  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他们的自觉性和自控能力较差,不可能会在一整天的学习中都保持着饱满的精神,所以,教师要结合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和他们的学习方式合理的安排整节课的内容和时间。根据有关实验表明,小学生在一节课的学习中,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随着时间会逐渐增长,达到最高点的时候再逐渐下降,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课堂结构的时候考虑学生什么时间接受知识最好,把握知识之间的过渡,把重点的知识放在学生积极性较高的时间段内进行讲解,让他们在有效的时间内接受教师的教学内容。同时,教师还要考虑学生之间不同的优势,有效的利用他们的优势进行教学,让他们在学习中发挥自己的优势,满足小学生的心理要求,让他们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教师的教学质量。

  4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虽然教师占据主导的地位,但教师不要一味的讲解,让学生觉得整个课堂特别的枯燥、乏味,教师应该运用巧妙的语言或是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觉得在课堂上可以轻松快乐的学习,而不是一味的听讲,造成他们听觉性疲劳[2]。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让学生更直观的感受到课本中的知识,同时也可以补充课本中没有显示的知识,也可以通过情景再现的方式,让学生以表演的形式将课文中的人物形象通过自己的理解表现出来,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表演切身的感受和理解课文的内容,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教师应该把握整节课的时间和学生的情绪,教师应该在适当的时候鼓励和表扬学生,激发他们的积极性,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也会逐渐的提升。

  总结

  总而言之,教师教学水平的衡量标准中最重要的就是教学质量,为了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需要每一位教师在实践中不断的去探索和创新,教师的教学方式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质量,小学语文教学的好坏不仅仅影响的是一门学科,也会对学生的其他学科的学习和日常的生活有着一定的影响,所以,改变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才能有效的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曜文.新课改下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对策[J].科技资讯,2014,(14):170.

  [2]王卫莲.浅谈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措施[J].学周刊,2011,(09):41.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9

  一、情境融入

  情境融入教学方法之一是多媒体,多媒体教学在各个学校教学已经逐步开展,通过屏幕的效果,将学生的分散力集中在多媒体中,促使学生持久保持学习的热情。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教材课文中的形象,通过形、声、图,甚至动画的形式将课文或者古诗中的情境和任务展现出来。好的授课方法不仅会激起学生学习的情趣,而且加深对知识的领悟能力。

  二、趣味表演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阅读教学是学习的重点部分,是否有好的方法让学生快乐地进行阅读学习呢?对于一些故事性的.课文,老师让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可以让学生进行表演,就像《小白兔和小灰兔》一文,老师让学生在课余时间按照课文的情节,排一个这样的故事,当然,教师要引导学生,让学生理解故事的情节,两个兔子的性格、说话特点,如果有条件,老师还可以找一下服装,让学生在表演的时候更能融入角色中。相信在这种表演的方式下,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必将记忆犹新,而且锻炼学生的胆识,对文章的理解更透彻。总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急于求成。语文这门学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对语文产生热爱的感觉,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学习,进而使心情愉悦。同时,学习环境很重要,教师要用快乐的心态将学生带入语文的快乐课堂,让学生学会在学习过程中积累知识并且养成高尚的语文素养。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10

  摘要:文章分析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作用,包括满足小学生生活化需要、符合语文教学发展,以及促进德育的自我发展。并探究了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渗透德育的方法,包括充分利用教材内容、丰富教学形式、采用生活实践的方式渗透德育、情感熏陶中融入德育、在识字中展开德育。

  关键词:小学语文;德育;生活实践

  随着时代的发展,德育在教学中的地位逐渐提升,德育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及心理健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需要充分重视德育。在农村小学中,多数儿童都是留守儿童,父母为了生计,长期在外打工,这就导致学生的家庭教育严重缺失,严重的甚至会让孩子形成孤僻或自卑等不良心理,严重影响了儿童的健康发展。文章以农村小学为例,探究如何将德育渗透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作用

  德育指对学生展开道德教育、思想教育及政治教育等,通常情况下,在实际教育过程中,不同教学阶段德育的内容也不同。其中共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基本道德行为规范的教育,第二阶段为公民道德与思想政治的教育,第三阶段为世界观及人生观的教育。每个阶段的小学生,接受的德育内容也不同。例如,在小学低年级教学的过程中,需要使学生明确做人的基本准则,同时还要培养做人的基本品质,其中主要包括善良、诚实、公平及勇敢等,并对集体主义有一定的了解,使其具有团结精神,热爱祖国和人民,最终形成正确良好的人生观及世界观。

  (一)提升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小学阶段是学生形成认知的重要阶段,在此过程中渗透德育,能够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一定的基础。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小学生由于还没有完全形成认知,不能够采用理性或感性的方式面对学习及生活中的事物,因此,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培养学生的感性思维及理性思维。这种方式能够让学生形成全面的`思想认识,最终提升学生融入社会的能力。其中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在教学中渗透德育,尤其对于留守儿童,这种方式能够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最终达到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

  (二)符合语文教学发展

  小学语文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其中包含了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及表达能力等,当今时代,小学语文教学要想得到发展,其中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将德育与小学语文教学相互结合,这种方式能够不断提升小学语文教学的内涵,使其长期稳定的发展下去。

  (三)促进德育的自我发展

  将德育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是德育自身的发展需求。在此过程中,德育不仅仅局限在课堂中,还需要将其与学生的生活及其他科目相互融合,这种方式能够促进德育长期稳定的发展[1]。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方法

  (一)充分利用教材内容

  教材是教师展开语文教学的主要工具,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丰富的体裁,包括古诗、散文、寓言故事等,内容较为丰富,因此教师在将德育融入其中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内容,根据教学要求,制定针对性的教材内容。例如,教师在讲解《鲁滨孙漂流记》这一课时,通过对文章内容的讲解,需要让学生知道独立及探索精神的重要性。文中的鲁滨孙也遇到了许多困难,但是他勇敢的克服了困难,正是由于他具备这种不畏惧困难的精神,才能够活下去。教师可以利用这一课时对学生展开德育,这种方式能够将德育与语文教学充分结合,最终达到提升学生探索能力及培养独立性的目的。

  (二)丰富教学形式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为了激发学生对语文课堂的兴趣,教师需要不断丰富、创新自身的教学形式,在此基础上展开德育,提升课堂的新鲜感。这种方式能够使学生在脑海中形成鲜明的形象,进而体会语文学习中的真情实感,最终达到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例如,教师在讲解《清平乐村居》的过程中,由于条件有限,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出村居中作者描绘画面的图片,其中草儿刚刚发芽、柳树随风波动,黄莺在树上叫着,学生看到这种场景,一定会对本节课产生兴趣。接着,教师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让学生对文章展开自主学习,大致了解诗歌内容。最后,教师带领学生对古诗展开细致的讲解,并对学生进行提问。学生在此过程中会通过自己的理解体会文中诗人的情感,同时感受到诗人对春天的热爱之情,提升学生的情感体验,在使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对学生展开情感教学,最终达到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目的[2]。

  (三)采用生活实践的方式渗透德育

  由于语文课堂教学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其不仅仅局限在课堂中,同时在生活中也能展开语文教学,如课外教学更能够体现出学生的个性,解放儿童的天性。儿童内在的思想品德能够在课外活动中得到充分体现,因此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展开一系列的课外活动。例如,教师在讲解《小英雄雨来》这一课时,在讲解完书本知识之后,可以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寻找和雨来有着相同精神的人。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发现自己身边存在善良的人和事,通过向他人学习的方式,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准,形成乐于助人、善良的品质,最终达到提升学生道德素养的目的。

  (四)在情感熏陶中融入德育

  情感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同时也是语文教学的基础,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需要重视学生情感的培养,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德育的渗透。教师在此过程中可以创造出一定的情感氛围,让学生更加深入的体验情感。例如,教师在讲解《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建立相应的情境环境,在正式上课之前,教师可以为同学展示圆明园的历史图片,烘托出情感氛围,再为学生讲解圆明园在被毁灭之前的宏伟壮观,并与现在的残骸形成对比,使学生产生圆明园被毁灭的悲伤。这种方式能够使学生在学习文章的过程中体会文中丰富的情感,为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进而提升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力。

  (五)在识字中展开德育

  我国教育纲领中规定,在小学阶段,小学生需要对2500左右的汉字完成认识、拼读及了解等,由此可以看出识字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教师可以在识字教学中融入德育,这种方式能够扩大德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范围。我国在新课改实施之后,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生字很多,提升了识字教学的难度,面对这种情况,教师要想提升学生识字学习的质量,就需要在其中渗入德育,丰富识字课堂的教学内容。例如,教师在讲解“膏”字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将该字体中的上半部分内容展开放大,缩小下半部分的字体,这样在视觉上,该字体呈现出一种上大下小的形态,有一种下方承载着高大物体的感觉。同时再将该字按照正常结构书写,让学生观察哪种书写结构更为正确美观,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掌握汉字书写中的结构分配能力,将汉字书写结构与做人的道理相互结合,使学生认识到团结师友的重要性,同时明白学习生活中为人处世的道理,最终将德育与语文识字教学相互结合,提升学生的德育素质[3]。

  三、结语

  随着人们对德育的重视程度逐渐提升,如何将德育渗透小学语文教学中,成为有关人员关注的重点问题。文章通过研究小学语文教育中渗透德育的方法发现,对其进行研究能够有效提升德育的质量,同时还能够使儿童养成良好的世界观及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宋贵.教书育人,润物无声: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几点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xx(5):57.

  [2]王知乐.专业课程案例教学中渗透德育研究:以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公路养护技术课程教学为例[J].职业技术,20xx(7):48-49.

  [3]李庆洁.润物细无声:谈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J].科技资讯,20xx(9):180-181.

  作者:魏元淑 单位: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恒升镇小学校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07-14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精选07-27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论文09-29

小学语文教学核心论文02-14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论文08-11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题目大全11-16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15篇)08-29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15篇08-29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思考论文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