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习和工作的日常里,大家都接触过论文吧,论文是对某些学术问题进行研究的手段。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论文感到非常苦恼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技术创新论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技术创新论文1
1、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创新分析
1.1强化信息技术在土木工程施工中的应用
传统土木工程施工技术不适应现代土木工程施工,为了能够满足现代化发展要求,有效的提升土木工程施工的效率,要将现代信息技术融合到土木工程施工技术中,这样能够提升土木工程施工质量。选择专业的网络人才对土木工程施工进行系统化分析研究,强化施工人员专业文化素质,使其成为施工建设主要力量。在现代技术影响下实现土木工程施工技术智能化发展,只有在现代技术影响下才能够使土木工程施工技术提升到一个全新的发展高度。
1.2完善管理体制实现技术创新
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创新要在完善的管理体制下才能够实现,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能够促进土木工程技术创新,实现土木工程施工技术不断创新发展。科学管理方式能够促进施工技术的完善。在专业知识指导下,实现对土木工程深基坑技术研究创新。深基坑支挡技术,可以逐步建立起桩与锚、支挡与承重的一体化结构体系。在传统施工过程中这种施工方式产生的效果并不明显,施工效率较低,但是通过技术的创新能够改善这种情况,提升施工效率,强化施工质量,并且能够减少施工投入的成本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发展。
1.3土木工程施工技术设计创新
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在施工建设过程中占据重要的位置,这种情况主要表现在施工技术设计阶段。施工设计人员要根据施工特点提升对施工设备、材料、方式等方面的研究,结合具体施工情况,使土木工程施工技术能够满足施工现场的要求。土木工程施工技术会受到气候条件的影响,使施工现场荷载等方面受到限制,针对这种情况施工人员要克服施工现场的限制,实现施工技术的创新发展,并且在实际应用中更好的突破现有施工技术,实现深坑支挡技术和预应力技术创新。
1.4土木工程施工技术中深基坑支挡技术创新
城市化发展速度的加快使房屋建筑的高度越来越高,高层建筑抗震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同时地下空间的利用情况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深基坑支挡技术在新时期发展过程中有了明显的创新,主要体现在桩锚支挡体系的应用。施工建设过程中地质条件较差通常采用预应力锚杆和灌注桩体系。同时也可以制定针对地下水位上下的不同类型图层宜采用引进的套管水冲法成锚技术。土木工程施工中,许多临时支挡的加固桩或地下支撑墙或永久性的支挡桩或支挡柱可以实施支挡与承重一体化支挡技术方案,一体化的承重与支挡系统既能够满足支挡的需要和承重要求,提升施工建设的速度,使施工建设产生的经济效益最大化。在土木工程施工的支挡技术中,旋挖施工工艺在管控灌注桩施工中也是较为科学合理的技术创新方案,但在利用旋挖灌柱桩施工中必须保证成孔质量,较少施工质量中的不利影响因素。
1.5新型预应力技术在土工工程施工技术中的创新
土木工程施工技术中预应力施工技术是一种重要的施工方法。主要表现为体外应力,是一种预应力筋布置在混凝土截面外的预应力。与传统的布置于构件截面内的预应力筋,所提供的有粘结或者无粘结预应力相对应。体外预应力在大跨度土木工程和预应力混凝土道桥施工和特种结构施工中有一定程度的应用。其中粘接体外预应力是体外预应力应用中的典范之一。这种预应力主要作用在管道结构外,这样产生的预应力摩擦相对较小,有利于后期进行施工维护。管道在铺设过程中能够更好的进行控制,无粘接力体外预应力体系也是应用较多的体外预应力施工方式,无粘接力体外预应力施工操作相对较为简单,单根无粘接摩擦损失相当小,体外预应力比传统的'预应力施工更加科学合理,产生的经济效益更好。
2、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发展新趋势
2.1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科技化发展
建筑行业发展的主要动力就是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发展。在土木工程施工建设中工程造价影响着施工建设的开展,并且能够推动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创新发展研究,是技术提升的重要保障。利用科学技术能够提升土木工程施工技术智能化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成本的投入,实现多元化渗透提升土木工程施工效率。
2.2土木工程施工技术自动化发展
科学技术的提升促进了建筑行业自动化发展,实现了传统流水线建筑向标准化、工厂化的转变,优化了传统生产方式。建筑构件到外部脚手架等都可以由工业生产完成,标准化的实施带来建筑的高效率,为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创新奠定了基础。
2.3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生态化发展
土木工程施工技术是人们进行施工建设的主要方式。经济的发展使人们越来越关注环境问题,因此在土木工程施工建设过程中进行生态化施工建设已经成为一种全新的发展趋势,是建筑行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在施工建设阶段要注重保护生态环境是实现土木工程节能发展的重要体现。避免在施工建设过程中出现环境污染,这样能够降低能耗,是建筑与自然环境更好的融合在一起。
3、结语
土木工程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的工程,其对质量和安全性的要求很高,这些都要取决于施工技术。随着土木工程的发展,其施工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和创新,随着世界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相信土木工程施工技术也会得到不断的创新,并在土木工程施工方面得以推广与应用,进而推动着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技术创新论文2
从第一家科技企业孵化器(武汉东湖创业中心)诞生至今,我国已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孵化体系,并呈现出专业化、虚拟化、国际化的趋势。20xx年科技部火炬中心杨跃承在接受有关科技媒体采访时也表示中国目前的科技企业孵化器数量达到了3,000家,这些孵化器不但强化了在孵新创企业的成长,还间接的调动了区域经济的腾飞。据已有资料分析,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初创期的3年内有70%的企业会因为缺少必要的资金或管理而死亡,而经过科技企业孵化器孵化的初创型科技中小企业则能保证有75%以上的存活率;尤其是在我国沿海发达地区科技企业孵化器更是成为了中小企业抵御外部风险的良好港湾。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孵化器的技术创新服务出现了服务机制不灵活、服务功能不全面、服务内容不合理等一系列问题,这严重阻碍了孵化器技术创新服务效用的发挥。据此,及时提出适宜的扶持策略,优化孵化器技术创新服务内容,进而调动新创企业的创新潜能,就成为当前学术界研究的热点。
一、科技企业孵化器技术创新服务的内涵
通过对已有文献的归纳和总结可知,科技企业孵化器技术创新服务是指以科技企业孵化器自身的服务资源为依托,以实现在孵企业技术创新及升级转型为指向,联动园区政府、行业协会和社会中介组织,所施行的系列性服务活动的集合。与其他机构的技术创新服务相比,科技企业孵化器技术创新服务以在孵新创企业自身技术的创新、转化及运营为主线,围绕新创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提供不同的服务内容。并呈现出多主体性、多阶段性和多层次性这三大特征。
二、科技企业孵化器技术创新服务的构成
(一)技术服务平台的提供。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主要包括了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检测中心等。因为新创企业规模普遍偏小,研发资源有限,如果单靠自身力量显然无法拥有或者建设相应的技术平台;但是,在企业的创新过程中上述服务平台又不可或缺。为此,由孵化器出资建设并提供此类的技术服务平台就成为满足新创企业需求的重要一环。
(二)融资渠道的提供。充裕的资金是孵化器内新创企业发展的基础,但是新创企业在创新过程中还是经常会遇到资金问题。所以,如何保障新创企业能够有充足的创新资金也是孵化器技术创新服务的关键。在此,孵化器利用自身与政府间的良好联系,帮助新创企业进行融资和担保,增加资金来源渠道;在必要时,还通过社会资本效用的发挥,减少因资信问题而导致的贷款难、抵押难和寻保难等现象,以解决企业在资金上的困惑。
(三)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人才不足也是新创企业发展的障碍之一,新创企业由于缺少必要的启动资金,无法获得足够的人才支持。而孵化器通过培训与交流帮助新创企业培养自身的人才队伍;同时建设网络人才体系,设立人才跟踪机制,由孵化器提供部分启动资金,从外部为企业吸纳急需的专业人才,以充实企业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四)法律维权的援助。技术创新过程中新创企业将会涉及到各项知识产权及其法律问题,再加上技术知识的外溢性较强,使得很多企业的技术极易被他人所模仿,进而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而孵化器则通过适宜的知识产权服务活动,来帮助新创企业及时地进行知识产权申请、交易、续费等,在部分情况下甚至还能帮助新创企业设立知识产权战略规划,以更好地抵御未来竞争对手的冲击和侵权。
三、科技企业孵化器技术创新服务中的问题
(一)运行模式单一。当前我国孵化器主要由政府投资兴建,管理运行模式单一,与市场需求的衔接不足。在部分情况下,政府在孵化器技术创新服务的规划及实施过程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很多服务内容甚至由政府来确立和代劳,这使得孵化器产生了一定的“惰性”,对探寻适宜的服务内容缺乏兴趣。同时浓厚的官办色彩也使得孵化器成为政府发附属品,孵化器没有独立的发挥空间,难以根据市场需要形成多元化的运行模式。
(二)服务规划不完善。从科技企业孵化器规划的技术创新服务内容上看,我国孵化器现有的服务核心内容只局部性地满足新创企业对技术及其相关知识产权资源的获取意愿。而对于企业成长期的深度高端服务诉求,如二次开发、专利技术交易、外围技术配套等服务,则未能予以供给。
(三)软硬件服务资源不均衡。当前孵化器技术创新服务的主要资源仍以低端为主,很多新创企业所得到的服务还是初级硬件设备、房屋租赁和税务等方面,对技术创新的支持效用不是很明显。同时,高端的技术服务平台、经验丰富的创业导师和良好的软性创新氛围,都还未及时给予或完善,不能满足新创企业在创新过程中的'需要。
(四)专业化管理服务人才缺失。由于孵化器内的很多管理及服务人员大多都来自政府部门,其在专业知识领域还有待提高,而孵化器所急需的具有丰富实战经验和技术知识的专业人才则较少。在服务内容的管理和调整上,因缺少具有专业素质和实践经验的人才,使得孵化器的服务质量始终在低位徘徊。这无疑极大地限制了孵化器技术创新服务效能的有序发挥。
四、科技企业孵化器技术创新服务优化策略
(一)完善已有服务政策。将已有的孵化器技术创新服务政策进行细化,结合孵化器技术创新服务中的薄弱环节制定适宜的政策措施,使其具有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同时,政府要强调宏观引导,减少对孵化器的直接管控,增加孵化器服务的自主空间。
(二)培养专业人才队伍。通过设立完善的人才培育机制,健全人才跟踪体系,深化外部人才引入制度,增加孵化器技术创新服务中专业人才的比重。同时,邀请知名专家和学者对服务及管理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加快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强化孵化器软性服务的提供能力。并且加强在法律、金融等方面的指导,提升孵化器的服务层级。
(三)打造服务沟通网络。构建服务沟通网络,把孵化器和技术创新服务有关的各类主体连接起来,实现服务的优势互补。孵化器不仅要积极和其他中介的服务网络相互沟通与连接,还要在服务实施过程中,引导新创企业打造自己的沟通网络体系。服务沟通网络的建设不仅有利于内外资源的互动,还能在政策体系不完善的前提下实现孵化器、新创企业和外部机构的互动衔接。
(四)导入外部服务资源。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充分利用外部的成果及资源,帮助新创企业解决技术创新上的难题。同时,依托外部机构的介入,打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形成孵化器独有的创新环境。
(五)加强服务考核和激励。鼓励孵化器成立服务监管组,建立服务信誉评价、服务信息发布和服务查询机制,推动孵化器服务品牌的形成。通过政府初期介入,设立服务统计和考评方法,优秀的服务人员可获得奖励。
五、小结
孵化器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维系着在孵新创企业的各项创新活动。因此,孵化器除了要加强在软硬资源的合理配置,更要积极提升服务及管理者的专业素养;如此,方能发挥其在技术创新发展中的促进作用。
技术创新论文3
摘要:技术创新对一个企业来说十分重要,特别是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而言是关键中的关键。本文主要从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现状及特点出发,分析了这类企业技术创新的机制,以供参考。
关键词: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现状;创新机制
科技型中小企业是一个创新群体,最具潜力、成长性和活力,代表着中小企业的发展方向,在创新发展中有着巨大的带动作用。重视科技型中小企业,就是重视科技和经济发展的未来。同时面对经济下行压力以及“中国梦”这一文化强国战略,创新必定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力量。
一、概述
技术创新(TechnicalInnovation),按照MBA智库百科的定义来看,指的是包括开发新技术和将已有技术进行应用创新在内的生产技术的创新。20xx年万钢(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专访时,表示造就有生命力的大企业,需要千千万万个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中小企业。在万钢看来,创新驱动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点之一,必须要发挥科技型中小企业带动作用,引导中小企业转型发展,加快推动经济转型。截止20xx年全国中小企业1100多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进16万家,但发展速度快,特别是经济状况良好的地区,比如上海、江苏、浙江等地。然而,如何突围“死亡谷”,一直是困扰科技型企业顺利成长发展的关键问题。一方面,技术创新能力偏弱,主要是科技型中小型企业综合实力偏弱,如果拿不到风险投资将导致研发资金短缺,同时在信息获取渠道方面处于单兵作战的境地,在技术创新时风险大,而且由于该类企业多数为技术人员,在组织管理以及市场营销等方面的能力偏弱。另一方面,融资困难则是比较关键的影响因素。科技型中小企业很多在依靠政府帮扶,或者是天使投资,甚至依靠民间借贷。而对于一个初创企业,要从技术创新开始,将创新成果转化为产品上市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一旦筹集不到资金导致资金链断裂,也就无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好在当前的政策逐渐放宽,众筹、上市融资、政府帮扶、多方联盟等模式能够有效地帮助科技型中小企业走出困境。
二、技术创新机制分析
(一)决定因素
从南赛.施瓦茨以及莫尔顿.卡曼等技术创新理论代表人物的研究来看,技术创新要受到以下决定因素的影响。首先,竞争。技术创新受竞争的启发,竞争本身是一种优胜劣汰的机制,技术创新能给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提高产品质量从而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帮助企业在竞争中占据优势。所以科技型中小企业必须持续进行技术创新,方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存和发展自己,最终获取超额利润。其次,企业规模。上文提到技术创新能力偏弱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突围“死亡谷”的一大影响因素,主要就是受限于企业规模。技术创新需要财力、物力以及人力,并且要能够承担起一定的风险。一定程度上企业规模越大,能力越强。科技型中小企业在这方面存在天然的劣势。同时,由于企业规模小,其技术创新所能够开辟的市场前景就会比较小,要受到市场认可比较困难。第三,垄断力量。这是技术创新能够保持持久力的一个关键因素。如果垄断程度越高,那么对市场就有越强的控制力,其他企业就很难进入垄断行业,甚至无法模仿垄断力量进行技术创新。但不可否认的是垄断会给市场带来很多不良因素,甚至使企业陷入泥潭。比如苹果的iphone系列智能手机出现一举打跨诺基亚等手机巨头企业,使手机行业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而诺基亚等手机巨头则是在初期尝到垄断利好后,固步自封,最终走向衰败。而苹果iphone系列智能手机现阶段在中国遭遇滑铁卢,销量只能排在第三位,被华为等国产品牌超越。
(二)内部机制
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来说,技术创新有其本身的优势也有劣势。一方面在技术创新方面最具活力、潜力和成长性,获得的技术专业也最多。另一方面由于本身规模小,综合实力偏弱,很多时候依靠团队的一腔热情,如果没有投资以及一套完善的内部机制,则可能在初创期便走向末路。首先,组织结构。由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领导者一般是技术人员出身,在组织管理方面偏弱,因此在建立科学的组织结构前必须要提升管理者素质与管理能力。举个例子,西安讯邦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的总经理就直接参与了该公司的产品研发。这表明企业领导者既是技术创新的组织者,也是具体的技术人员。同时科学的组织结构必不可少,当然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初创期有一定优势,因为组织结构相对松散,管理层次少,责任以及任务分配明确,这具有很高的'技术创新效率。但随着企业的壮大,部门增多就可能出现管理僵化的情况。笔者认为可以在企业逐渐壮大过程中将企业向一个创业平台转变,下辖多个技术创新团队,以team的模式组建平台,每一个team相当于一个创业团队,这样想必能够具备更高的技术创新效率。其次,激励机制。在技术创新时,企业成员和企业的利益诉求是一致的,技术创新获得成效必定使各主体获得利益。而企业则需要关心在技术创新过程中的激励成本使收益最大化,这就需要考虑最优的激励成本,使成员实现最大个人价值的同时获得最大利益。所以可以考虑物质与非物质激励相结合的激励机制,一般可参考股权激励、情感激励以及工资激励。股权激励一般授予表现良好且有重大贡献的员工原始股份,直接享受分红,或是可以设立技术优待股等形式,送股或配股奖励员工。情感激励则需要管理者时常与员工沟通,积极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使员工保持最大的热情。而工资激励,一般可采用年薪制,或是绩效工资制。这需要依靠科学的组织结构、激励机制以及领导者的领导水平和管理能力。第四,评价体系,其涉及到管理能力、投入能力、R&D能力、生产能力和营销能力等多个方面,需要结合企业实际作出具体划分。
(三)外部机制
万钢表示中小企业的成长与区域经济的发展、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密切相关。近年来我国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对系统的政策体系框架,走出了一条死亡率较低,独具特色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道路。比如天津,十三五期间将每年投入50亿元,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和推动力度,实现能力升级,把重点聚焦在领军企业培育工程、小升高工程、高端人才引进培养工程,引导企业技术创新,产学研合作,建设研发平台、培育品牌。实现能力升级,重点落实小壮大工程、并购双百工程、企业上市融资工程。实现服务升级,强化一企一策精准帮扶。首先,财政帮扶,制定具有区域特点的扶植政策。比如继成都“161”方案实施后,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工作再一次升级,20xx年出台《成都市支持企业创新能力建设若干政策》,对新建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或技术研究中心等企业予以100万支持,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近两年投入50亿支持企业创新能力建设,研发投入比例1:10。同时市级财政科技投入70%补助的形式支持企业牵头的产学研项目,并实施产业牵引升级工程,支撑产业转型升级,成效显著。其次,联盟组合。得益于政府建立的园区,科技型中小企业联盟是一种不错的联合创新途径。比如成都高新区,在20xx年世界一流科技园区圆桌会上,美国硅谷、法国、英国等多国一流科技园负责人在此与成都高新区达成多项合作协议,目前已形成多个合作园区。联盟组合的优势在于信息共享,可以多个企业联合,也可以同高等院校组成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新合作模式。
三、结束语
科技型中小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从死亡谷突围而出,培育成大企业,必须要秉承这类企业一贯的技术创新理念,把自身最具活力、最具潜力以及成长性的特色发挥出来,探索一条可行的技术创新路子,从而带动我国经济社会的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粟进.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驱动因素的探索性研究[D].南开大学,20xx.
[2]吴岩.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xx,14:108-112.
技术创新论文4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各项先进科技逐渐被运用于各个领域。建筑行业作为新兴行业,在其施工过程中,既要确保工程质量,又要保证企业的经济效益,因而更需得到先进施工技术的支持。唯有严格的工程监理制度与先进的施工技术相结合,方能更好地推动建筑行业的发展。本文先简述工程监理的现状及其制度的发展特征,再简析施工技术的管理工作与其水平的提高,最后总结出建筑工程监理与施工技术间的创新关系。
关键词:建筑工程;工程监理;施工技术;创新关系
伴随建筑工程行业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建筑施工模式已经不再符合新时代背景下人们的认知,建筑监理单位逐渐出现在大众面前。作为一项极具技术含量的有偿性技术服务,建筑工程监理相关制度在我国实行的时间并不长,仍处于发展初期,相应监管体系尚未完善。有效的监理不仅能够促进施工技术的不断创新与完善,同时还能推动自身制度的建立健全。建筑工程监理与施工技术之间的相互促进,从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建筑行业的长远发展。
1建筑工程的监理现状
建筑工程的监理部门主要由承包方、业主与监理方紧密相连而成,这三者间相互促进且地位平等。工程监理的资质管理主要为“双重模式”,它既管理着企业内部的资质,又监管着相关管理人员的资质[1]。然而,就我国实际国情而言,这种模式是难以在实际中得到高效运用的。我国现有的监理管理人员从未受到过专业化培训,也并未对监理工作的相关知识进行系统化的学习,显然会致使“双重模式”无法在实际工作中得到充分发挥。换句话说,目前监理工作的现状大都归因于工作人员的自身综合素质达不到应有的岗位要求,从而导致预期的监理工作目标无法高效完成,施工的质量也无法保证。在一定程度上,监理方能很好的确保最终的工程质量,同时也能对业主们的权益给予维护。此外,工程监理对施工进度有着一定的推动性,能监督相应工程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值得注意的是,监理方还能够协调好承包方和业主间的关系,避免矛盾的发生,这一作用是不可忽视的[2]。
2建筑工程监理制度的发展特征
我国现有的监理制度仍存在缺陷,对监理工作的开展十分不利。另一方面,相关监理人员均属于监理方,他们的专业技术能力也是影响监理工作效果的核心要素。该如何通过建筑工程监理的相关制度来促进施工技术的完善与发展,甚至创新,是当下极受关注且引起各方探讨的重点问题。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大时代背景下,企业的发展都需以顶尖科技为标准,因而建筑工程监理制度的发展也需遵循这个发展标准。我国的建筑工程监理制度的发展特征可归结为以下三点:
2.1施工技术不断优化
在社会经济时代背景下,所有企业要想顺利发展都需以高科技技术为发展导向,理所当然,建筑行业监理制度的发展也需服从这一经济规律[3]。众所周知,我国的施工技术相对落后,很难再适应新时代下发展的需求,因此必须采取一定的方法以作出相应调整,来达成利用工程监理制度推动施工技术全面发展的终极目标。
2.2监理人员的综合素质逐渐提升
我国现有的监理工作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普遍较低,很难达到建筑工程监理相关工作的正规化、专业化与技术化等要求。除此之外,随着建筑行业新工艺、新技术及新型材料的出现,相关的技术规范与标准都在不断完善。相信伴随建筑业的发展与制度设施的不断健全,相关监理人员的专业技能都会有所提升。
2.3逐步向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理方向发展
现阶段,我国的监理工作主要以施工阶段的监理为核心。目前的监理工作过于片面化,这与建设方的需求、监理方的技术能力和整体素质以及社会经济的体制等方面有着较大关联[4]。但随着建筑工程项目数量的增多及项目法人相关责任制度的完善,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理方式已逐渐成为建筑工程监理方接下来最主要的发展方向。
3施工技术的.管理工作与其水平的提高
对施工技术而言,其管理模式是极其重要的,倘若管理恰当,便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那么该如何将施工技术的管理落到实处呢?首先就需要相关工作人员意识到自己所做工作的重要程度,其次全面考虑自己在实际工作中遇见的问题,方能将管理工作落实到位。施工技术是建筑工程相关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其在极大程度上会对建筑工程带来影响,因而较高的施工技术水平是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因素,这便对相关人员有着如下要求:①遵守纪律,在实际工作中所有的监理人员与施工技术人员都应秉承负责的态度,严格依照工作条例办事,进而提高建筑工程的工作质量与效率[5]。另外,监理方也应负责的对建设要求进行有效控制,管理并配合其他工作人员一同完成建筑项目。同时还需落实好各种施工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处理,从而不断完善。②认真负责,相关监理人员既需要提升专业技能,不断通过培训考试,还需在这一前提下,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换而言之,监理人员必须知晓自身的工作职责,并对此认真负责。在实际监理工作之中,必须对环境等因素进行综合性考虑,切实安排建筑计划,推动施工人员的创造性与主动性。③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大多数监理公司中不仅监理人员的能力不达标,而且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也不合格。倘若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不够,一旦在项目施工过程中出现误差,最终便不会有合格建筑作品的呈现。精美的建筑必定由高技术水平的施工人员来完成的,可想而知,唯有当监理人员与施工人员的能力均达到较高水平时,方能创建出完美的建筑[6]。
4建筑工程监理与施工技术间的创新关系
4.1工程监理推动施工技术的创新
在这个追求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大时代背景下,建筑工程行业的最高目标便是获得“双重效益”[1]。相关建筑监理单位只有在严格把控好施工工作的整体质量后,才可以完全保证该工程的施工进度能够按时甚至提前完工。不难看出,工程施工的整体进度与施工技术相应水平的高低是密不可分,即施工技术的不断创新可以更确切地保障建筑工程的施工进度。
4.2施工技术的创新促进工程监理的持续发展
工程质量是检验工程监理工作是否合格、施工技术是否达标的核心要点,要想很好的完成建筑工程的监理工作,相关监理部门大都会选择不断完善与创新,并不断强化监管力度的方式来实现[7]。与此同时,工程施工方会在监理部门的严格监管下,不断通过科学可行的手段来对施工技术加以改善。
4.3建筑工程监理与施工技术相互促进
因人们对多数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随之而来的是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逐渐面临着更大的挑战。施工技术的不断创新早已不能仅靠相关施工单位的协助而日趋完善,这不符合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建筑工程的监理工作与施工技术的发展创新之间是相互促进的。根据工程监理目前的情况及其发展趋势,很明显,工程监理制度的完善、监理人员综合素质的提升及工程施工相关条例规范的补充都能有效促进建筑工程整体质量的提高[8]。如此一来,对工程监理相关条例的更新与完善便能间接地推动施工技术的逐步创新,进而对施工质量进行提升。更重要的是,施工技术的发展创新在一定程度上还能促进建筑行业的发展。
4.4建筑工程监理与施工技术共同发展
建筑工程的监理工作和施工技术的创新对建筑行业的整体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工程监理工作是当下及未来确保整个建筑行业健康长远发展的产物,其在监理部门的监督下,不仅完善了监理部门自身的技能,促使监理部门的良好发展,而且还推动了施工技术的完善与创新,最终实现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5结语
我国现有的监理制度尚不完善,相关人员的技术水平也未达到国家的标准,这些都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但依照建筑行业的发展趋势,未来我国在工程监理制度与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上都会有较大改善。为有效推动建筑行业的顺利发展,我们需充分利用工程监理与施工技术间的创新关系,通过完善监理制度及创新施工技术的角度,发现建筑行业不断进步与发展的突破点或全新机遇,获得两者的共同发展,进而推动整个市场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参考文献
[1]于明华.建筑工程监理的难点及对策探究[J].建材与装饰,20xx(27):196.
[2]郭颜凤.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现状以及创新[J].四川水泥,20xx(8):136.
[3]张宪成.建筑工程监理与施工技术创新的关系研究[J].建材发展导向(上),20xx(6):182~183.
[4]吴超.建筑工程监理与施工技术创新关系研究[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xx(7).
[5]苏天模.建筑工程监理与施工技术的创新研究[J].四川水泥,20xx(8):173.
[6]王祖梁.分析建筑工程监理与施工技术创新的关系[J].建材与装饰,20xx(29):208.
[7]张召辉.浅谈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创新[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xx(9):3787.
[8]王书恺.探讨建筑工程监理与施工技术创新[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xx(17):1877.
技术创新论文5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成为了相关部门所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管理会计工作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实施全面、系统的财务管理会计工作,不仅能够促进企业资金的充分利用,而且对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升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简单介绍了财务管理会计在企业治理中的角色,并提出了财务管理会计技术创新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财务管理会计 主要职能 技术创新
财务管理会计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其作用在于加强企业内部管理、达到最佳经济效益,在原有财务信息以及相关企业信息的基础上,对经济过程进行预测、规划、决策和控制。21世纪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并渗透到社会方方面面,高新技术产业在经济中的比重逐渐升高。为了满足时代发展的要求,企业管理正在进行大力创新,但财务管理会计创新力度较弱,还有许多内容需要改进。
一、财务管理会计在企业治理中的角色
1.原有财务会计职能缺陷分析。
原有财务会计其主要职能主要包括企业会计核算以及会计事项记录,职能覆盖不全面,滞后性特征比较明显,同时也存在着许多局限因素,原有财务会计已经不能满足新时期下企业需求,并不能为企业经营者提供准确的风险判断依据。首先,财务会计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较强的公开性,如果财务会计提供的信息只是能够对外披露的信息,自然就不会为企业提供决策支持,对企业的发展也是非常不利的。由此可见,如果在企业治理中仅仅靠会计信息是远远不够的。其次,财务会计报告主要记录的是财务信息,而我们并不能通过单纯的财务信息来和衡量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最后,原有财务会计分析预测能力较弱,只能够记录及反映之前的会计事项。由于原有财务会计存在诸多不足,并且这些不足越来越突出,财务管理会计在企业治理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已经成为企业治理结构高效运转的重要推动力量。
2.财务管理会计主要职能分析。
2.1连接财务会计和管理决策。财务管理会计是在财务会计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也就是对财务会计进行补充。财务管理会计一方面要对财务会计的内涵、内容做到全面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还要对当前市场经济进行充分了解,具有一定的分析和决策的能力,经财务会计信息和经营决策连接到一起。以依靠会计信息作为决策指导仅仅依靠会计知识或者经营技能是无法实现的,只有财务管理会计才能将两者结合到一起,从而为企业提供可靠的决策信息。
2.2决策具有相关性和可靠性特征。财务管理会计提供的信息并不是单纯的数据,而是财务信息以及市场经济信息的共同体,因此,其所提供的决策信息与市场经济更加贴近,是对市场经济的反映,同时也能够根据其提供信息对企业当前经营是否健康做出判断,有利于帮助决策者做出正确决策。
2.3控制信息有效提高企业效率,纠正经营活动偏差。财务管理会计通过对企业之前的经营成果进行回顾以及进行预算控制从而找出现实和预计之间存在的差异,根据差异的具体情况,对企业经营信息和财务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找出差异存在的具体原因,根据原因采取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使得企业效率得以提高,达到纠正偏差的目的。
2.4风险管控。财务管理会计并不是一项简单的财务工作,而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程,是一个完善的控制系统,利用比较、分析以及监督等方法,对企业流程进行完善,使其实现标准化,也有助于帮助企业将生产经营过程中产生的风险控制住。由此可见,财务管理会计不仅是决策参与者,同时也是风险管控者,其自身分析方法的专业性以及能够对经营管理产生深入理解,是企业制定标准化流程的不二之选,同时也是唯一能够担任流程监督和改善重任的。财务管理会计将财务会计和经营决策连接到一起,财务管理会计本质上是决策支持系统,主要体现在规划和控制两个方面,其规划、控制对象不限于成本,还包括成本和收入关系。
二、财务管理会计技术创新的.有效方法
财务管理会计技术主要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1)成本确认为第一阶段重点,侧重于准确、真实的成本核算;
(2)成本相关性是第二阶段的阶段重点,侧重于目的不同的成本信息;
(3)成本决策分析能力是第三阶段重点,侧重于成本管理价值的实现;
(4)成本行为是第四阶段重点,侧重于多人决策下,对各个行为进行考评和激励。前两个阶段强调技术方法范畴,而后两个阶段强调的是的技术方法体系。
1.审视企业情况和社会环境,借鉴经济管理理论。
根据财务管理会计四个发展阶段我们不难看出,技术方法是不断改进的,主要原因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企业内部环境不断变化导致现实需求发生转变;二是借鉴管理、经济等方面的理论。企业内部环境变化可能导致其研究重点发生转移,也有可能对原有技术方法带去挑战。因此,对技术方法的创新也有了越来越多的要求。从其历史角度来说,其技术方法创新的受到经济和管理理论的影响。在经济理论基础方面,重点强调方法运用和数量方法;在管理理论基础方面,又大量吸收了以管理理论为基础的众多技术和方法,使其价值和适应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财务管理会计应当将上述优势继续发挥出来,借鉴相关知识理论,使其得到更加深入的发展。
2.实现精细化的管理运营模式。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我国煤炭产业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面对全新的市场格局,煤炭企业若想从根本上实现可持续发展,首要任务就是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效益,这就需要企业要结合自身发展现状,改变财务管理方式,从煤炭企业的内部管理工作入手,不断加强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与此同时,要在完善财务管理工作的基础上,不断吸收国外的成功经验,取长补短,从而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此外,还要做好企业各个环节的整改和创新工作,进一步实现我国煤炭企业的精细化的创新管理。
3.加强和规范企业财务管理。
对于财务管理工作的规范,煤炭企业首先应该加强对财务工作人员的管理工作,结合市场需求适当转变财务管理工作理念,创新财务管理方式,让财务人员可以积极参与到企业的经营活动中,为企业发展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其次,要对监督管理机制进行完善,促使每项业务的开展都能够符合企业发展需求,降低企业经营风险。最后,要制定财务预警机制,对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处理,不断增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4.过程控制和结果同样重要。
从技术方法上来看,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阶段一,有效的结果是重点;阶段二,过程控制是重点。随着财务管理会计的不断完善,现在更加情调实地研究,侧重于过程对结果的重要作用,但是财务管理会计仍然缺乏前瞻性、目标性等缺点。过程控制和结果应该是同样重要的,所以要求财务管理会计既具有前瞻性和目标性,同时其可操作性也要非常强。
三、结语
21世纪已经进入了一个新时期,面对新的管理环境和新经济,我们坚信,财务管理会计一定会大有作为。财务管理会计自身存在许多潜能尚未被挖掘出来,同时其本身也有许多不足的亟待完善,如果做好这两项的工作已经成为会计从业者需要面对的重要的课题。财务管理会计是会计学科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其自身不断完善以及作用越来越突出,已经得到大多数企业的认可,它的不断发展的和完善无论是对于经济社会发展还是社会分工完善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财务管理会计通过技术方法创新和科学有效的运用,将会更好地服务于企业,帮助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任延海.浅谈财务管理会计主要职能及技术创新[J].中国商界,20xx(01).
[2]屈锦秀.浅谈企业财务管理中会计的职能作用[J].经营管理者,20xx(25).
技术创新论文6
一、创新人才短缺,员工素质不高。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保守思想,使得大部分高素质人才选择了相对
稳定、相对清闲的高校和科研所,而不愿投身于市场经济的浪潮中,迎接激烈的挑战。只有38%的研发人员选择了企业,而且大都集中在大型企业。这使得中小企业很难得到急需的高素质人才、研究人员匮乏,缺少创新的推动力量。同时,中小企业的从业人员多来自村镇,文化程度不高,不利于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也不利于在企业内部形成创新所需的文化氛围。
二、资金不足,融资困难。技术创新是一种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活动,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而中小企业自有资金少,没有足够经费用于支持创新活动;同时中小企业市场融资非常困难。1.间接融资难。由于中小企业规模小、资信度低、缺乏足够抵押资产、财务制度不规范、破产率高,因此银行会觉得风险太高而产生对中小企业的惜贷现象。而且,中小企业所需贷款数额小、频率高,无形中增加了银行的管理成本,出于盈利角度考虑,银行就更加不愿意贷款给中小企业,故意提高门槛,给中小企业额外设置障碍,避免或减少向中小企业贷款。2.直接融资难。苛刻的上市条件,让中小企业望而却步,切断了中小企业通过上市发行股票募集资金,从股市融资的渠道。
三、技术中介机构不健全、不完善。技术创新是一种高度社会化的活动。单个企业一般不具备技术创新所需的所有环节、资源,需要和别的企业联合起来共同创新。而要找到合适的合作伙伴,须花费大量的精力财力搜集信息、谈判筛选,付出昂贵的交易成本。这就需要发挥中介机构综合、互动和集成的优势,为中小企业牵线搭桥、促进合作,达到资源优化配置。但是我国的中介机构还不成熟、不完善,存在着很多问题:数量少、专业化水平低,彼此独立、协同程度低且行为不规范、服务功能单一,没有建立强大的信息网络系统,不能有效促进中小企业间的技术、信息交流。
四、法律保障不力。政府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重视不够,尚未形成完善的扶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法律体系。而且,一些已制定的针对中小企业的法律法规,仍存在很多问题:1.计划经济色彩浓厚。如按所有制性质分别立法,导致了各种不同经济成分中小企业的法律地位和权利的不平等;2.没有专门鼓励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法律法规,没有把扶植中小企业的发展提到应有的高度。
现在,中国已经站在了WTO的门槛内,正是中小企业走出国门、面向国际市场的大好时机,同时,也是国外竞争对手鱼贯而入之日。加紧技术创新、壮大自身实力,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已成为关系中小企业命运的攸关大事。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措施促进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
一、努力吸纳高素质人才,鼓励产学研联合。利用媒体、舆论,宣传创新、开拓精神,促使人们转变传统的就业观念,鼓励高素质人才投身中小企业创新事业。同时,中小企业应采用高福利、高薪的方式,吸引技术人才的加入,壮大智力资本。产学研的联合协作是一种很有效的资源互补方式。一方面,企业可以从高校、科研所获得智力支持,提高消化、吸收技术的能力;另一方面,高校科研所可以通过帮助企业技术创新,了解市场、明确市场需求使科研活动、科研项目更符合实际,更能有效地转化成现实生产力,改变长期以来科技与经济脱节的状况,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可以培养出一批既懂技术又懂市场,既了解业内技术水平又了解企业现状及需求,既有经营思想又懂政策法规的高级复合型人才。
二、发展完善技术中介体系,加快建设企业孵化器,生产力促进中心。孵化器和生产促进中心有力地推动了国外中小企业的发展,是被实践证明的很有效的孵化、培育中小企业的中介机构。美国的康柏、因特尔、苹果等公司都是从孵化器里发展起来的,硅谷所在市——圣荷西市,正是凭借技术孵化器、生产促进中心,从15年前只有10万人口的农业市,发展到今天成为拥有102万人口的高科技城市。我们应当借鉴这种两种模式,努力发展孵化器、生产力促进中心,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
孵化器是一种孕育、培养中小企业的组织机构。它把有创意、有技术、有市场前景的“卵”,孵化成有实力独立面向市场的企业。它为被孵企业提供“养料”“养分”,促其健康出生、茁壮成长。1.提供咨询、培训等服务,营造良好文化氛围。由于初创者多为擅长特定领域的科技人才,缺乏该领域以外的知识,尤其缺乏经济能力和管理经验。因此,孵化机构往往反聘一些高校退休教授或邀请商界老将,为初创者讲授创业经验、营销技巧,弥补知识的欠缺。同时,开展培训班提高新创企业员工业务水平、工作能力、做好人力资源建设。而且,在同一孵化器内,被孵企业间因有一层亲情关系更容易形成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良好文化氛围。2.提供资金。大多企业孵化器提供融资、协助融资服务,以及价格较低的办公空间、办公设备等3.提供网络资源。孵化器可以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和网络资源,为中小企业的成长提供大量的信息和机会。网络可以迅速、有效地传播信息,密切企业间联系,加强技术交流并防止个体的机会主义行为,减少经济行为的风险。
生产力促进中心是技术中介机构中的另一个亮点。如果说孵化器使企业从无到有,那么生产力促进中心则使企业从小到大,从小企业成长为大企业,是中小企业的助推器。中小企业风险大,失败率高,如美国的中小企业成立两年内有23.7%的失败,四年内有51.7%的失败,六年内有62.7%的失败。因此,加快生产力促进中心的建设,对于降低中小企业经营风险、提高其存活率、保证其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三、拓展融资渠道。融资问题是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广东、辽宁、湖北和云南4省组织实施的“中小企业发展状况与面临的问题问卷调查”,有66.9%的中小企业认为“资金不足”是制约企业发展与技术创新的第一位的问题。而在国外,由于政府的鼎力相助,资金短缺的情况就比较少。许多国家通过实施相关的政府计划,直接利用政府资金,引导和带动风险资本及社会各类资金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如美国的小企业创新研究计划(SBIR)是美国政府直接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专项计划,1982年设立,由政府有关部门按一定比例拨出资金,为在政府命题的研究开发项目中中标的中小企业提供资助;加拿大的产业研究支持计划(I?RAP)是一项专门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联邦政府研究与开发支持计划,已有50多年的历史,1999-20xx年度资金总预算达到1.68亿加元。另外还有英国的LGS计划、德国的BTU计划、以色列的Yozma基金、欧洲EIF基金等。
而我国政府对中小企业的资金赞助还远远不够,应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财税、金融支持:1.加大财政支持。如:每年从财政支出中,抽取一部分资金为中小企业提供长期无息或低息贷款;成立专门为中小企业担保或保险的机构;2.税收优惠。如:对重大开发、攻关项目免税或减税;对积极推进科研成果市场化的企业减免税金;对把盈利再投资的企业可暂不纳税;3.拓宽市场融资渠道。鼓励银行制定灵活、可行的方案,开展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业务。开拓证券、股市融资渠道。成立专门的评估中小企业经营业绩的机构,对发展潜力大、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广阔的中小企业,适当降低上市标准,支持其通过证券、股市筹措资金。4.建立风险投资机制。如:设立中小企业的创业基金、中小企业的科技开发基金;积极开展风险投资业务,向发展有潜力但未上市的中小企业进行风险投资,解决其资金瓶颈问题,促进科技成果商业化,并利用风险投资机构的优势为企业提供信息服务和经营指导。
四、完善中小企业法律体系。国外发展中小企业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借助强有力的立法手段,扶植中小企业发展。如美国80年代以来,先后制定颁布了《史蒂文森-怀特勒创新法》、《小企业技术创新发展法》、《加强小企业研究发展法》、《联邦技术转移法》、《贝赫-多尔法》等一系列法律;日本政府制定了《中小企业高度振兴资金助成法》、《中小企业现代化法》、《中小企业现代化资金助成法》等一系列法律,全方位地支持、促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因此,我国应加快立法步伐、加大立法力度,给中小企业有力的法律保障。确定中小企业的地位和作用,维护中小企业的正当权益,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保障创新者的利益并把允许知识、技术入股的形式确立下来写入法律。激励技术创新、促进科研成果市场化,为中小企业提供良好的法制环境和发展空间。
技术创新论文7
1对计算机应用技术的认识
计算机应用技术是作为一门学科而存在的,这门学科的技术性很强,对应用者的素养要求很高,但计算机技术产生后,其对社会发展及其他领域的技术创新,还有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计算机应用技术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具有极大的影响力。计算机应用技术指的是,计算机的相关知识能够在社会不同行业中,不同生活层面中得到应用,其功能在社会中得到有效地发挥,其价值和意义得以突出。作为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学习计算机应用技术学科是其必修课程,但如果要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仅仅掌握计算机应用的相关知识是不够的。对学生而言,进行计算机应用技术学习,不仅要掌握计算机应用相关知识技能,同时还需要对相关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有所了解和认识,这样,才能将计算机专业知识同其他学科知识进行融合,才能真正应用计算机技术手段解决相关专业内存在的问题,才能真正发挥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价值,推动其他行业产业的发展,计算机应用技术的相关价值才能得到有效发挥。计算机应用技术主要分为两大类型,一种是数值型,一种是非数值型。数值型和非数值型都具有自己的特点与长处,其应用功效和价值都很突出,这两种类型应用于其他学科能够促进其他学科的不断创新发展。
2计算机应用技术创新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计算机技术的创新发展需要一支强有力的开发团队的支持,没有人才力量的支持,计算机应用技术创新发展就不能实现。但目前我国计算机技术在开发过程中,缺乏有效的人才。虽然目前社会上懂得计算机的人员并不少,计算机技术开发人员数量也很充分,但计算机技术开发人员的专业知识不够丰富,综合素养不高,他们仅仅掌握了一些计算机方面的基础知识,对计算机应用技术进行创新的能力欠缺,也缺乏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这些都影响到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创新发展。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创新发展需要开发人员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很高的专业素养,同时也需要相关从业者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能力,能够根据不同专业不同领域的特点,进行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创新,使计算机应用技术能够与专业领域知识技能进行融合,发挥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应用价值。但这类人才的缺乏影响到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创新发展。另外,计算机技术的创新发展,也需要高校的有效支持,但目前国内很多高校虽然开设有计算机应用技术学科,但高校在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开发方面、教学模式规划方面、授课方法选择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在授课过程中,过分突出理论知识点的教学,对计算机应用的重视不够。在技术开发方面缺乏有效的人才支撑,计算机应用技术授课方式也较为老套,实际授课效果不是很好,这样,就导致所培养的人才存在一定问题,所培养的学生在毕业后难以适应工作的需求,难以满足社会的需要,其科研创新能力不足,这也制约了我国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深化发展。不仅如此,我国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普及程度不是很高,在全社会范围内,熟悉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人群面不广。熟悉计算机应用的多是年轻人,但大部分年轻人都只是懂得一些计算机应用技术的“皮毛”,只能对相关开发软件进行应用,计算机技术创新能力明显不足。而年长者多不懂得计算机应用,不能进行计算机的简单操作,这样,更谈不上对计算机应用技术进行开发和创新了。我国计算机应用技术普及程度不高,不利于调动全社会的力量推动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创新发展,这也影响到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3计算机应用技术创新发展的策略
3.1提高计算机应用技术开发团队的综合素养
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创新发展,必须要依靠开发团队的力量。目前,我国计算机应用技术开发工作多是由相关公司承担的,但公司中计算机应用技术开发团队人员的综合素养不是很高,技术创新开发能力明显不足,这样,就影响到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创新发展。其实,对于计算机应用技术开发公司而言,在计算机应用技术开发之前,公司要有足够的计算机应用人员,并且这些开发者计算机专业应用知识应该非常丰富,能够关注社会计算机发展情况,关注国内外计算机领域的一些新知识和新技能,具有创新发展意识,开拓意识,综合素养要高,这样,才能保障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创新发展。同时公司还需要能够与一些高校实现合作,能够使一些高校计算机教师或者是一些计算机知识丰富,技能过硬的学生加入到公司的计算机技术开发团队中去,解决团队在人力资源方面不足的问题。另外,针对计算机开发团队人员专业知识掌握不充分,综合素养不高的情况,公司也需要定期开展一些培训活动,或者是外派部分员工到外面进行学习,通过多种方式提升自己员工的综合素养,开发员工潜能。企业也可以邀请一些知名的计算机教育专家到企业中讲解计算机应用方面的知识技能,解答员工在计算机技术开发中的一些问题,通过开展交流活动,主题讨论活动等多种方式不断提升计算机应用技术开发团队员工的综合素养。以这种方式解决计算机应用技术发展中人力资源不足的问题,计算机技术开发公司,要能够重视人才储备与人才培养,建立强大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开发团队,以推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3.2不断提升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安全性能
计算机应用技术在创新发展中存在着安全性能不理想问题,计算机应用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必须要解决安全性能不理想的.问题。因此,不断提升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安全性能是很关键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开发人员要做好计算机安全软件的开发工作,要多探索,多实践,能够开发出一些安全应用软件。通过软件开发与应用保障计算机在联网状态下能够安全运行,促进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创新发展。在提升计算机安全性能方面可以从以下方面做好工作,第一要改进防火墙技术,防火墙技术手段是保障计算机安全运行的重要手段,相关计算机应用技术开发人员,要不断提升防火墙技术水平,通过这种手段,提升各网段之间信息交流的安全性,提升网络访问的安全性。第二,要实现网关技术的多样化,要多开发集中网关技术,根据职能情况明确分工,通过网络技术多样化实现计算机的信息安全。
3.3普及计算机技术
要实现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创新发展,就必须要能够在全社会范围内普及计算机技术,要使更多的人了解到计算机技术,能够应用计算机技术解决自己工作学习中的问题。在普及计算机技术方面,既要向年轻人普及,同时还需要关注中老年群体。普及计算机技术既需要在一些发达地区普及,同时还需要在一些西部偏远地区进行普及。在普及计算机技术方面要讲究一些策略,比如,可以向一些没有计算机基础的中老年人推荐使用一些比较简单的软件,根据他们的喜好,开发一些网络应用技术,使他们能够便捷地应用一些软件为自己的生活工作服务,中老年人能够在实用软件的过程中,体验到计算机应用的重要性。这样能够提升一些中老年朋友使用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兴趣,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掌握计算机技术。对于一些偏远地区,要实现计算机技术普及的目标,国家就需要制定一些优惠政策,整合社会力量,为一些偏远地区发送计算机,使偏远地区的孩子能够接触到计算机,在学习的过程中应用到计算机。这样,便于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意识和能力。另外,普及计算机应用技术关键还需要依靠学校教育,在学校教育中,要能够突出计算机的应用,能够把计算机应用于其他学科教学进行融合,实现计算机应用的常态化。要开设专门的计算机应用课程,通过课程教育普及计算机应用技术知识技能,这对于储备计算机技术开发人才,实现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对于实现计算机技术的创新发展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3.4加强技术创新
纳米技术应用于计算机元件中能够提升计算机元件的性能,纳米技术应用能够发展生物计算机甚至可以发展量子计算机,可以推动计算机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实现计算机性能质的飞跃。因此,加强这方面的技术创新是很重要的。另外,计算机技术开发者要关注新的计算机类型的研发,能够应用纳米技术提升计算机应用价值,推动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深化发展。在网络技术方面,也需要实现创新突破。未来计算机发展需要依托网络技术,进行相关软件的技术创新,完善数据库是很重要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开发者要能够通过技术创新解决网络技术方面的问题,推动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康会敏.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探析[J].硅谷,20xx(6):20-22.
[2]黄山,王妍.浅析计算机应用技术创新[J].品牌,20xx(11):30-32.
技术创新论文8
一、培养创新型人才是高职教育的主要职责与核心目标
“创新理论”一词源于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对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的解说。自20世纪初该理论提出以来,创新理论所表述的内容丰富而具体,涵盖技术、知识以及制度等诸多方面。从国外一些发达国家走过的发展历程来看,创新人才培养无一不是作为推动国家高速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我国的高等教育因为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培养的学生不能突破传统教育的束缚,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创新型国家的建设进程。而要造就一批具有杰出思想、具有真才实学的科技实用性人才,就必然要转变教育理念,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
二、创新型人才的内涵
北京师范大学的钟秉林校长曾经把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素质概括为以下六个方面:一是博专结合的知识基础;二是以创新思维和能力为特征的智力和能力;三是以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为中心的自由发展的个性;四是积极的人生价值取向和崇高的献身精神;五是国际视野和竞争意识;六是强健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创新型人才强调的是首创精神和超越能力。面对问题具有强烈的探索兴趣和欲望,并表现出坚韧不拔的毅力,不畏艰险和追求真理的勇气;敢于对已有知识、结论提出质疑、挑战,进行批判性思维;善于开展创造性实践活动,在实践过程中体现创造性成果。
三、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途径
宜春职业技术学院作为赣西地区一所综合性高职院校,学院始终坚持服务地方的办学宗旨,以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新路子,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是学院的重点专业和江西省高职示范性专业,根据职院办学定位和专业岗位能力的基本要求,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专业适应性和学生就业能力为目标,从20xx年起,对专业培养方案进行了3次修订与完善。按照“厚基础、知识面宽、更新内容、整体优化、加强能力、提高素质、减少课时”的思路对专业培养方案进行了全面探讨。具体的做法是:
(一)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突出职业岗位能力
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基本举措。强调以工作岗位为中心、以职业能力为重点的培养目标是职业院校的办学特色。我院创立的“递进式144”医学检验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全新的尝试,其基本思路就是通过校内课堂教学和校外顶岗实践,树立学生创新意识,开发创新思维,培养创新精神与能力“。递进式144”人才培养模式即以岗位为中心,按“岗位素质”“岗位专业”“岗位技能”“岗位拓展”四个模块开展教学,按照“岗位认知→仿岗实训→岗位实践→定岗实习”递次推进能力提升的四条培养途径,培养既适应专业岗位,又有广阔领域发展前途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其独到之处就在于为学生个性能力的发展提供了较广阔的空间。
(二)更新教育教学理念
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以《医学教育国际标准》为参照,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和卫生服务需求,具有良好职业素质、敬业精神强和创新能力的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要培养创新人才,就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以创新课程标准为基准。
淡化专业,推行能力和素质教育。我院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以往执行的课程体系设置更多地倾向于专业化标准,与培养技术技能型的医学检验创新型人才目的相距深远。为此,在做出市场调研、行业专家论证的基础上,重新修订教学计划和课程标准。新教学计划和课程标准对课程内容和设置进行整合,以专业素质、专业技能培养作为两条主线,维持教学总量基本不变,仅在所开课程门类进行调整。突出实践教学和人文教育环节,根据专业特点增加部分选修课程,将基础性、验证性的实践教学内容缩减整合,加大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课时的比例。在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教学编排上,突出人文教育与医学教育的结合,使能够反映医学模式、卫生服务模式转变所必需的各种新概念、新知识和新技能融入社科类课程。调整后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体现了地方性与应用型、综合性与复合型、适应性与多类型的特点,既能满足为赣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体现地方特色的需求,又在整体上体现了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思想。
2.以创新实践教学为重点。
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手段在于实施有效实践教学。为此,新教学计划和课程标准中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课程的开设比例就显得意义非凡。具体的做法是将我院现有的基础、药学、医学检验各实验室向学生全面开放,营造大学生创新试验区,纳入行业标准,引导学生早期接触工作任务;率先在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实施教学模式改革,实行理论教学、实训操作和医院实践“教、学、做一体化”。下一步,将依托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作为省级重点专业的契机,集中学校与校企合作方的优势资源,打造融医疗、卫生、管理和社会服务于一体的省级“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试验区”,让教师、学生从课堂走出去,深入基层、接触社会实践,将教学、科研、服务有机结合起来,推动科研成果及时转化到课堂教学和社会服务中,为创新型人才培养开辟一条崭新的途径。
3.以创新教学方法为手段。
教学方法的改革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关系到能否培养出大批创新型人才去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要实施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改革势在必行。创新型教学方法有很多种,比如问题探究式、案例分析式等对培养创新型人才就极为有用,可以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并有利于创造性和思维批判性思维的养成。我院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理论教学就尝试过“PBL———问题式”学习法,采取“一堂课一个问题”的教育模式,课前教师向学生发出一个问题,要求学生通过查询资料写出答案,教师在整个过程中给予技术方面的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相关知识内容。PBL教学方法让学生学会如何在遇到不可预知的问题时,通过团队的合作来寻求解决方案。既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又能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增强了学习的'兴趣。
4.以创新师资队伍为核心。
实施创新教学离不开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为了推进我院医学检验技术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学校制定了各项政策和制度来确保创新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力度。一是发挥专业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引领、示范作用,从本地区引进专家学者、行业能手从事专业教学。鼓励青年教师深入医院或行业进行实践锻炼,使他们能及时地把握行业的新动向,将实践过程中掌握的新理念、新知识、新方法和新技术融入教学之中。二是优化教师的学历结构,采取内培外引的方式,增加高素质、高学历的优秀毕业生来我校从事医学检验技术教学工作,使本教学团队中不断注入新思维、新方法。三是完善教师的激励机制,相关奖励政策向一线教师倾斜,在职称晋升、学历提升等方面优先考虑,特别是要提倡优秀教师、骨干教师积极参与本专业教学改革与建设,参与到相关行业进行实践锻炼。四是积极开展青年教师“双师素质”培养,打造一支既懂理论又能实践的高职能教学团队。
5.以营造创新型大学文化为灵魂。
创新型人才培养要依靠创新型大学文化的孕育。我校在建校10周年之际,提出“自强不息、与时俱进;挑战一流、走向世界”立为校训,并把我校几代人的聪明智慧和不懈努力所取得的成果汇聚成册,作为我院师生学习提高可供借鉴的一笔宝贵财富。20xx年,我校借申报江西省示范性高职院校为契机,着力打造浓郁的医学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氛围。开展了一系列的校园文化活动,改、扩建校园文化广场,对几条院内主干道进行命名,增加院内文化景观设计。组织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月,定期举办周末大讲台及技能竞赛等活动,丰富了大学生的业余生活。同时,还由学校出资新建3处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提供给学生参与科研与社会实践活动。学校还以校园广播、校园网络及校报为媒介,营造支持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舆论环境。
技术创新论文9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电子信息技术已经逐渐走入了人们的生活,它不仅满足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相关要求,还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改变。但是,由于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起步较晚,其生产技能以及创新能力方面都还比较薄弱,这样就导致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因此我们就需要及时的采取相关措施,不断改善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从而使其生产技术以及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关键字: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研究
1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而电子信息产业作为一种先导型的产业,在世界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由于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起步较晚,各方面能力都较弱,因此就导致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技术相对落后,为了改善这种情况,我们就应该积极的采取相应措施,比如加强对外技术合作、提高创新管理能力等,以此来推动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避免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在技术方面受制于人。
2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薄弱的原因
2.1技术创新的资金不足
当前,我国一些电子信息企业所拥有的留存资金都是十分有限的,在生产规模以及生产技术不断扩大与更新的情况下,企业的电子信息技术创新所需的资金也随之不断增加,假如企业的主要融资渠道仅仅为内部融资,那么将无法满足企业电子信息技术创新的资金需求,由此可见,对外融资对于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技术的不断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此过程中,直接投资、上市、银行、基金以及债券等都能够有效地解决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创新的资金问题。
2.2技术创新人才结构性缺失
在电子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我国人力以及人才方面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我国有着不同层次的人才储备,这些相关人才不仅具有优秀的个人素质,还具有谦虚好学、不怕辛苦等积极的工作精神,同时在国外的同行中也的到了许多肯定,因此这种优势对于不断提升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也正因为如此,我国的相关技术人才面临的严重的流失情况。在全世界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各国对于相关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因此人才的竞争就成了电子信息产业的竞争。
2.3技术创新政策环境不够成熟
在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政府给予了诸多的保护以及引导,但是由于我国的国情特殊,政府在制定相关政策方面以及具体实施方面借鉴了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并在此基础之上自行摸索,这就使得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创新的政策环境还有许多尚待完善的地方。同时,政府的过多干预对于我国电子信息技术的'创新也带来一些不利影响。
3提高中国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对策与建议
3.1解决技术创新融资问题
在电子信息企业开展兼并或者外部融资等活动的时候,应该引导企业根据自身的发展状况进行合理的策划以及分析,将提高自身综合实力以及市场竞争力量为大前提,以此来构建一批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以及市场前景广阔的优秀企业。其次还应该对各方进行积极调整,从而实现融资渠道的不断拓宽。当前,我国的货币政策与银行的体制匹配度还不是很高,因此,政府就需要对货币政策所具有的传导渠道进行重新整理,不仅要对信贷政策做出相应的改善,还应该构建风险投资机制,为我国的电子信息企业发展以及技术创新工作提供有力支撑。
3.2加强对外技术合作提高创新管理能力
我国电子信息企业在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同时,还应该将吸引外商投资的重点逐渐转移到技术的合作创新上面。因此就要充分发挥出我们熟悉客户需求的优势,引进核心的技术,在吸收、消化的基础之上进行不断地创新,并且要重点开发应用技术以及核心部件,从而逐渐形成具有本国特色的新产品。同时在具体的技术合作上面,我们应该不拘一格,采取各种有效的合作机制,从而实现合作的互利互惠。
3.3发挥产业集聚效用加快核心产业的发展
首先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应该在区位上以及产品结构上进一步完善布局,这对于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非常重要。此外,推进结构调整还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靠企业以市场为导向的自主作为,从而发挥产业集聚效应,加快核心产业的不断发展,为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带来积极影响。
4结论
综上所述,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是一项专业性较强并且极为复杂的工作,因此,我们就需要清晰地了解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相关问题,转变管理理念、采用科学合理的管理措施,从而进一步推动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许爱萍.美国提高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经验及借鉴[J].中国科技论坛,20xx(03):72-78
[2]王琛,林初昇,戴世续.产业集群对技术创新的影响——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例[J].地理研究,20xx(08):1375-1386
[3]滕柳.中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比较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xx
技术创新论文10
摘要:我国职业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培养了大批高技能人才,为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就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互联网时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显得尤为重要。文章结合渭南职业技术学院工程测量专业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实践和探索经验,对测量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提出见解。
关键词:测量;创新;人才培养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基础建设和经济发展的支撑力量,同时也是培养“中国制造20xx”的技术技能人才的主要力量。职业院校培养的人才其优势体现在实践能力上,而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和综合能力方面还显得严重不足[1]。渭南职业技术学院从20xx年开始对创新人才培养进行研究,工程测量技术专业在创新人才培养研究中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其成果在每年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中也得以体现,形成了较完善的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工程测量技术专业实践性强,各种测量仪器的更新换代迅速,近年来GNSS定位技术的广泛应用也为测绘手段和方法带来了质的飞跃。由于条件限制,学校的仪器设备无法及时更新,所以要培养出从事测绘一线、智力应用、创造性劳动于一体的高技能人才,在校期间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1信息化课堂
合理利用信息化技术开展课程教学,是高职教育模式下实现个性化教学、保证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2]。依托校园网络实现课堂内外主要教学活动信息化:课堂内教师把零散的教学资源组合到一起辅助教学,如微课、操作视频、模拟器等,借助蓝墨云班课实现教学的网上交互环境;课堂外利用网络平台发布拓展任务,构建师生交流平台。大部分学生对手机的依耐性强,这样的模式学生较容易接受。在上课过程中,学生的参与程度和课堂表现用经验值体现,在班级内部进行排名,随时可以查看。其经验值可以兑换平时成绩,最终课程考核的时候应适当提高平时成绩所占比重。
2职业提升——测量实训不间断
第一学期开设的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测量仪器基本操作能力、测量基本计算能力,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图根导线测量、四等水准测量和地形图测绘三项核心职业能力的强化实训,考核通过的学生安排到企业参与项目实践。第二学期开设的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绘图能力、控制测量能力和GPS测量能力,在此基础上,安排学生进行三角网控制测量、二等水准测量和GPS控制测量的强化实训,考核通过的学生安排到企业参与生产实践。第三学期开设的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数字测图、工程测量能力,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全站仪数字测图、GPS-RTK测图和线桥隧施工测量实训,考核通过的学生安排到企业参与生产实践。第四学期开设的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地籍测量、房产测绘和变形观测能力,进行地籍调查、地籍图测绘、房产测绘和建筑物变形测量实训。第五、六学期学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从学生入学初到毕业,每学期都有集中实训,且有机会到企业进行生产实践。
3工作室带动生产实习
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一直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追求的目标,也是职业教育领域持续关注的热门话题。工程测量技术专业也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校企合作最开始仅限于向企业输送顶岗实习学生,到后来的订单班,其合作都是在顶岗实习阶段,真正的教学过程中企业的参与几乎为零。导致了校企合作没有落到实处,工和学也没有真正结合。根据课程的安排,每学期的实训项目要和生产相结合,但企业不愿意接纳学生短时间的实习,其生产项目也很难与课程安排一致。针对这些问题,学院成立了测绘工作室,工作室成员由测量专任教师和测量专业学生组成,主要开展课程拓展任务实训、职业能力强化训练、技能比赛和生产实践。工作室根据学生在课堂中各单项实训任务的表现,据其特长把学生分为三个小组,GPS测量组、数字测图组和工程施工测量组,每组配一名指导教师,定期对学生进行技能强化。同时,积极联系测量生产任务,根据学生特长安排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生产实践。工作室已承担多项测量生产任务,有地形图测绘、地籍测量、城市布建等,完成的成果在学校、企业中的反响都很不错。在生产中教会学生技术与技能,突破了教学与生产不能紧密结合的瓶颈,让学生在工程环境下培养职业技能。当生产项目不能与教学衔接时,可利用校内实训场地模拟生产任务,比如校园地形图测绘,按照生产过程进行管理并实现测绘标准化考核。当生产任务到达一定规模之后,可以成立公司,申请测绘资质,形成专业与企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4“互联网+”背景下第二课堂
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借助工作室平台,构建第二课堂。第二课堂的学习主要是通过网络在线课程和微课等自学,教师引导并答疑。针对学生的特点布置模拟生产实践任务,着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参与生产任务的过程中,用项目带动就业,甚至带动创业。对学生来说,创业的成本太高,互联网无疑是最适合于学生创业的方向。学生带着项目就业,带着项目创业,企业也很愿意接受。
5结束语
本文从课堂教学、实训、生产实习和第二课堂四个角度探讨了工程测量技术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路,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参与生产实践的积极性也非常高,工作室的部分学生也能独当一面,完成测量生产任务。因此,工程测量技术专业实践既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综合创新能力,又发展了学生的个性特长,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
参考文献:
[1]张泽林,方久华.建材职业教育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案研究——以绵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才智,20xx(4):65-66.
[2]杨帆.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高职信息化课堂建设[J].才智,20xx(34):87-88.
技术创新论文11
一、前言
现代教育技术主要包括网络技术与多媒体技术,当作,高校大部分教学中都引入了现代教育技术,不但使高校教学内容与形式更加丰富,而且使高校教学模式不断向网络化、智能化的模式转变,在很大程度上使高校教学质量得到了提升。但在实际的应用中,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度”的把握有一定难度,稍有不慎就会導致现代教育技术难以充分发挥其作用。因此,高校教师在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对学生进行教学时,应该不断对教学经验进行总结,明确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积极寻求解决的方法,使现代教育技术在高校教学中的有效性得以充分发挥,进而使高校教学的效率与质量得到提升。
二、分析高校教学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时存在的问题
1、学校支持力度不够
部分高校尚未认识到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到教学中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对现代教育技术的投入力度不够,具体从以下两个方面体现出来:一方面,尚未配备完善的现代教育技术设备,一些教室中还没有配备投影设备与网络,致使一些依赖于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活动难以开展。另一方面,学校忽视了教师的培训,一些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水平不高,即使拥有了完善的现代教育技术设备,教师也难以进行有效的应用。
2、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过度
在对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无论采用何种教学模式,教学的主体都应该是学生,而在当前的高校教学中,部分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进行了过度的强调。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大量应用影音材料,一味地让学生观看PPT、视频等,学生对知识的接收带有很大被动性,这不但影响了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会使学生学习的效率降低。
3、应用过程中师生互动不强
目前,大部分高校都将多媒体设备安装在控制框内,教师的操作需要在这个框内进行,为了对多媒体进行操作,教师走近学生之间的机会减少,使师生间缺少互动的机会。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难以感受到教师形体语言传达出来的魅力,教师也难以对各个学生的反应进行观察,师生之间缺乏交流,理想的教学效果难以实现。
三、在高校教学中对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合理应用的措施
1、适当加大现代教育技术投入力度
高校教学中在对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应用时,最为主要的形式是网络教育,而网络教育的实现依赖于网络信息资源,高校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一点,适当加大对现代技术设备的投入设备,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加大多媒体设备投入力度,在各个教室中配备多媒体与网络,使教师可以随时应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也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应用多媒体与网络技术,使教学效率与学习效率得到提升。其次,加大对教育信息资源的建设力度,对多媒体教材、网络课程等信息化的教学资源进行开发,并建立相应的教学资源共享平台,使高校教学资源更加丰富。最后,高校应该适当加大对教师进行培养的力度,在提升各个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重视程度的同时,提升其对现代教育水平进行应用的水平,使教师能够合理将现代教育技术融入到日常教学中,进而使高校教学水平从整体上得到提升。
2、合理控制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程度
从本质上来说,现代教育技术只是一种教学的辅助工具,与传统教学中应用黑板、粉笔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教学过程中,不能过分依赖。因此,在具体的教学的`中,教师应该对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度进行合理控制,一方面,教师应该对教学模式进行更新,在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为学生组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注重学生参与都的考虑,设置出一些能够让学生积极参与在其中的教学活动。比如,教师可充分将“翻转课堂”引入,应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一定的学习资料后,组织学生自主应用网络、电脑等进行学习,引导学生自主对知识进行总结,并自主发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随后,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使多媒体技术充分发挥出在教学中的辅助性作用。另一方面,教师应该不断对教学方法进行更新,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将相应的课件制作出来后,不能单一地按照课件给学生念知识点,而应该充分应用“探究性教学”、“案例教学”、“小组合作教学”等方法,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自主参与到习得知识的过程中,使信息技术能够充分发挥出其作用。
3、合理设置师生互动教学活动
高效的教学活动离不开师生之间合理的互动,在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对高校学生进行教学时,教师也应该充分注意到这一点。因此,高校应该不断对现代教育技术设备进行改革,将一些能够自主对课件进行点击与控制的技术应用到其中,使教师对多媒体的操作无需再局限于讲台上或者多媒体设备旁,让教师有走入学生中的机会。此外,教师不能过度依赖多媒体技术,不能在多媒体设备上大量将知识点播放给学生看,应该进行相应的讲解,在此过程中,注重学生反应的观察,并给予相应的反馈。这样,不但能够使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机会增多,使师生之间的关系更为和谐,而且能够使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提升,使学生参与度得到提升,进而为接下来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
四、结束语
当前,现代教育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在高校的各科教学中,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但在具体的应用中,由于受到重视程度、应用水平等因素的影响,部分高校教学中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还有一些问题存在。因此,高校与高校教师都应该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有正确的认识,在对教学经验进行总结、对教训进行吸取的基础上,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方法进行创新,使现代教育技术在高校教学中充分发挥出有效性,进而提升高校各科教学质量。
技术创新论文12
1引言
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林业品种生命强度低、繁衍期长、抗病害能力低下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只有通过林业技术创新,才能促进旧产品更新换代,对林业产业结构进行优化,实现林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林业发展中,病虫害严重、成活率低、花期受损、光合作用不足等均是林业治理的难题,传统过于粗放的林业管理模式下,作物的水分、温度、养料、日照等均无法保证控制的精确性。通过技术创新可提高林业管理的科学化、现代化、数字化程度,实现自然环境与经济发展的有机结合,最终实现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林业企业的特殊性
与普通企业相比,林业企业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为经营目的的基本性质不变,但是林业企业所有的经营活动基本上都是围绕森林资源来开展的,而林木资源又体现出较为突出的特殊性,因此林业企业的经营活动也体现出以下特点。
(1)多产性:森林资源涉及范围非常广泛,包括土地资源、野生动植物资源、地下资源、景观资源,甚至各种微生物等,林业企业的经营对象主要是森林资源,故需要对森林资源进行多方面、多角度的开发,相应的林业企业的经营活动包括了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其多产性的特征增加了经营管理的难度。
(2)多目标并存性:森林资源所提供的各类林产品不仅具有经济效益,还具有突出的生态效益及社会效益,因此林业企业的经营活动也要将林业产品的生态效益及社会性效益发挥出来,故体现出多目标并存性的特点。
(3)资源约束性:尽管任何企业的经营均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资源问题的制约,但是林业企业的资源约束性更为突出,其包括垂直约束与水平约束两个方面,其中垂直约束是指森林资源主体生产量锐减,影响到林业企业的'后续产业;所谓水平约束则是指企业在森林资源培育方面投入不足。因此要针对资源约束问题加大森林资源的培育力度,通过技术创新进行替代生产,开展多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3林业经济技术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
受各种客观因素及主观因素的影响,湖北地区林业经济技术创新还存在一系列现实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技术创新模式单一
湖北大多数企业主要采用模仿的方法进行技术创新,通过引进技术与设备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基本上属于对引进资源的照搬照抄,需要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技术输出国,这种创新模式体现出较强的被动性,仅为先进技术的跟进者,所以技术积累方面无法做到长远规划,且技术壁垒、进入壁垒的制约也会对模仿创新的实施效果产生影响。林业企业实施模仿创新模式受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的影响,还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企业内部的组织障碍、技术障碍、经营障碍等影响到企业的技术创新;另一方面,外部因素也对林业企业的技术创新产生影响,比如市场环境,尤其是资金与技术市场供给不畅,相关政府调节幅度小等。因此,林业企业模仿创新缺乏外在的激励条件,企业不具备市场竞争意识,制约了技术创新的发展。
3.2缺乏必要的资金支持
资金是一个企业发展的基本要素,对于林业企业而言,资金更是其生存发展的“催生剂”,要实现技术创新必须依靠大量的资金支持。但是现阶段湖北林业企业、乃至全国的林业企业缺乏资金支持是一个普遍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受现有投资体制的影响,林业企业实现技术创新的资金瓶颈主要包括两个,即市场与政府资金投入不足。主要是由于我国的风险投资体制发育还未成熟,不仅风投企业数量严重不足,且资本市场也缺乏一个风险资本市场化退出机制,未形成一个完善、有效的市场化投资融资渠道,影响到企业技术创新的发展。并且政府方面对技术创新的投入也明显不足,以湖北省为例,70.2%的政府资助及直接支持的发展计划项目、基金计划无法满足企业技术创新的资金需求。另一方面,企业要实现技术创新,主要资金来源还必须依靠自身的积累,我国大部分林业企业的科技活动经费均来自于企业自身的积累,但是多数企业无法在科技成果吸收与创新中投入充足的资金,尤其是利润水平较低的林业企业,更是对技术创新产生严重阻碍,与普通企业相比,林业企业普遍存在规模小、自然条件影响大等非经营性负担。一方面,林产工业、林化企业等加工企业布局较为分散,所筹技术创新资金十分有限,林业项目投资风险较大,银行投入时较为慎重;另一方面,我国风险担保机制有待完善,企业贷款回归率较低,故金融机构对林业企业的技术开发支持投入较小,由表1可知,2013年湖北银行资金仅占其科技活动经费的4.35%。
3.3人才资源不足
技术创新的开展与实现必须通过人的活动才能完成,技术与人才是不可分割的,但是多数林业企业均缺乏一支高水平的人才队伍,再加之国内外人才的竞争挑战,导致林业企业人才流失严重。对于湖北地区的林业企业而言,其人力资源不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缺乏高质量、创新型技术性人才。很多林业企业职工缺乏创新意识与足够的经验水平,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林业企业人才创新资源的匮乏已然成为阻碍企业创新发展的主要瓶颈。分析林业企业人力资源不足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企业内部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创新激励机制,且传统观念过于侧重市场,忽略了科学研究,此外,林业企业呈现出较强的地域性,对高科技人才的流入有一定阻碍作用。另一方面,企业缺少具有创新意识及风险意识的管理人才。技术创新并非单纯性的技术发展过程,其需要集技术、管理、营销专业于一身的复合型人才,对技术创新的全过程进行组织、决策,并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与风险意识。但是我国林业产业发展长期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的制约,管理者通常具备较为突出的行政管理能力,却不具备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及意识,管理方面缺少吸引技术性人才的能力,导致企业内部人才短缺。
4提高林业企业创新能力的策略
针对上述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
4.1完善技术创新机制
长久以来,我国林业企业发展所面临的森林资源危机、林业经济危困及企业经济效益偏低的问题仍未得到根本性解决,林业企业也未彻底摆脱传统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林业产业结构仍然不合理,缺少高技术含量的林业产品,这些因素均会降低我国林业市场的综合竞争力,甚至与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不相符。因此要不断完善林业企业的技术创新机制,通过林业产业化发展、技术的创新与进步提高林业的生产水平。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指导思想引入到企业管理中来,明确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将市场机制对科技资源的配置作用充分发挥出来,科技活动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将更为先进的科学技术引入到林业产业中来。对林业科技布局进行合理调整,从整体与局部的着眼点推动林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宏观上,加强中国林业队伍的建设,微观上,在区域内建立专业的科学技术学院,促进林业科技的不断发展。
4.2拓宽资金投入渠道
林业企业技术创新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仅靠企业自身的积累远远不够,要进一步拓宽企业的投资渠道,将银行贷款、直接融资、风险投资等集中到林业技术创新体系中来,以从根本上解决资金的瓶颈问题。企业除了要增加自身的积累外,可选择恰当的时机成立股份公司,也可进行股票上市筹资或发行企业债券等。相比其它企业,林业产业体现出较强的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因此林业企业要抓住这一特点,向政府部门争取更多的减免税政策,增加对技术创新的投入。在企业内部建立健全的技术创新激励机制及创新成果补偿机制,鼓励职工群众大胆创新,广泛开展群众性的技术革新与发明活动,将林业技术创新贯穿于企业的整个生产、经营、销售等各个环节,以提高企业整体的技术创新能力。此外,林业企业还要注重引进外资,以企业技术创新为核心进行设备的改建、扩建,开展国际技术交流合作活动,在政府的引导下,将国际金融组织贷款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进一步拓宽企业融资渠道,这样不仅可以引进大量资金,而且可以向林业发达国家学习更为先进的管理经营与技术。
4.3注重人才的培养
技术创新活动融合了管理、技术、研发、营销等各个专业理论,体现出复杂性、系统性的特点,因此对人才的要求也较高,现阶段林业企业人力资源严重不足,因此要加强人才的培养。首先要提高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与技术水平,使其成长为既懂专业技术知识、又懂现代企业管理理论的复合型人才,可以通过参与国际合作项目来培养高素质管理人才,企业在与外资交流、合作时,要有意识地派遣潜力大、观念新、能力强的人才参与其中,通过项目培训丰富其管理理论知识与经验,实现企业技术创新人才的提高与升华。其次,企业自身要不断充实技术研发力量,大中型企业综合条件较好,可建立自己的科研机构,每年从销售额中拨出一定比例的款项用于技术创新;如中小企业不具备建立科研机构的条件,可通过聘请顾问、客座研究人员、合作共建、加强与高校科研单位的联系等多种形式,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最后,要加强企业内部职工的培训,以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保证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顺利进行。
5结语
总之,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中,林业产业长期以来均处于较为弱的地位,经济结构不合理、产业素质低下、科技进步水平低的问题还十分突出,因此只有转变林业经济增长方式、对林业经济结构进行调整,才能全面提升产业的层次与水平。技术创新是人类社会经济进步的主要动力与源泉,更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与核心,只有以不断进步的科学技术为手段,才能更好地解决资源、环境的问题,由此可见,深入理解和全面把握技术创新与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坚持技术创新是全面推进和完善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和可靠保障。
技术创新论文13
摘 要:森工企业作为我国木材采运、加工、运输、供销的主要载体,在我国经济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环境问题与资源问题日益恶化的新形势下,森工企业在营林技术方面也需要不断创新,为了能够实现经济收益与环境收益的协调发展,森工企业所面临的形势必然更加艰巨,营造林技术的发展与创新也显得更加紧迫。基于此,本研究简要论述营林造林技术,进而针对森工企业营林造林技术的创新方法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营林造林; 重要性; 现状; 发展对策
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营林造林工作有密切关系,同时也会带来许多问题,如何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是当前需要研究的课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森工企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不能单纯地只追求经济利益,要与环境效益相结合,以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为前提,是目前森工企业所有工作人员的宗旨。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导者,是各种动植物赖以生存的家园,也是人类社会不可缺少的“空气净化器”及“资源宝库”,现代化的森工企业有责任,也有义务做好营林造林工作,不断进行新技术的研发,促进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 营造林技术的概述
所谓营造林技术,人们往往又称之为“建造绿色长城”活动。从20世纪中后期,在我国东北部、西北及华北等受风沙侵蚀比较严重的地区首先开始实施。借助营造林技术,也就是在环境破坏、风沙侵蚀十分严重的地区进行大型防护林修建,这样能有效防止风沙侵入,减少水土流失,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自然灾害对于人类所带来的危害。而森工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其主要的工作任务就是创造木材收益的同时推动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在进行营造林的过程中必须要遵循一定的原则。首先,工作人员要从地域的实际情况出发,将过伐林和种植地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地质情况等作为依据,选择合适的树木种类,也就是因地制宜。其次,在进行种植之前,必须要针对这次的种植活动进行一个整体规划,梳理好每一个环节的工作,明确目的,落实好责任,保障营造林工程可以顺利进行。再次,营造林工程作用是否能够得以有效发挥,与树木种苗的品质有直接关系,如果树木种苗没有经过严格的筛选和控制,那么在种植之后,生产缓慢、存活率低等问题就会不断出现,进而影响营造林工程作用的发挥,因此,工作人员必须严格筛选种树种苗,保障这些种苗符合国家标准,最大限度地确保苗木成活率。第四,树木种苗在运输过程中非常容易受到破坏,一旦种苗被破坏,那么将无法继续存活和使用,这就要求工作人员在运输苗木前,就应选择好最为恰当的、伤害率最低的运输方式,确保苗木在运输过程中不被破坏。最后,由于苗木的生长与自然环境有非常密切的联系,工作人员在进行播种时,需要全面分析和掌握天气状况,合理选择播种时间,保障种子在雨后完成播种,以提高其成活率。
2 森工企业营造林技术创新发展研究
营造林技术在森工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同样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很多地方都会利用到营造林技术,下面对其进行具体分析。
2.1 病虫害控制林技术 在营造林过程中,森林病虫害是经常会遇到的问题,随着技术的进步,森工企业在此方面同样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绩。为了防止病虫害的发生与蔓延,首先需要在迹地范围内针对没有受到病虫害侵蚀的树木进行保护,同时将已经被病虫感染的树木进行烧毁,其目的就是为了控制病虫害的蔓延,确保健康的树木不被感染。此外,注意树木周围的杂草是否被病虫感染,一旦发现病情,必须马上处理,避免循环污染。
2.2 火烧技术 为了控制灾情的蔓延,往往会采用火烧技术,使用这项技术,尤其是混交树种的选择,必须要特别重视。在进行火烧迹地之前,工作人员应将迹地进行全面清理,然后在细致规划后,在整片迹地上进行树种选择,通常会选择抵抗病虫能力强的树种。如果营造林正在建设过程中,那么必须确保树穴的大小,一般控制在50 cm×50 cm×40 cm。同时为了减少病虫滋生与传播,树木植株之间的距离也要控制好,并保障株行距的'均匀,确保每一棵植株都能够充分吸收到阳光和养分。
2.3 采伐技术 营造林技术在采伐迹地中,主要偏重于树苗的选育,因不同的树种具有不同的伐桩萌芽能力,因此,要根据不同采伐迹地中的不同伐桩密度及树种情况,对树苗进行合理科学的选育。倘若伐桩之间的间距偏大,就要对该地区进行合理的补种。在树种的选择方面,在参照采伐迹地原本树种的同时,尽量选择抗虫抗病能力相对较强的树种,以提高树苗的成活率。
2.4 重点保护阔叶树次龄幼龄林 营造林的建造不仅要保证树苗的成活率与种植质量,还要在此基础之上保证营造林中树种的多样性,比较珍贵的树种更要精心呵护、着力发展。因此,阔叶次龄幼龄林作为林地中相对存在量较小的品种,应在营造林的种植中受到重点保护。在营造林建设的前期,也应对类似的珍贵品种作出重点规划与保护,并对其进行人为调控,以保证其成活率与覆盖率。
3 结语
通过对营造林技术的简要阐述,进而将我国森工企业中营造林技术进
技术创新论文14
在当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生物技术这一新兴产业显然已逐渐成为高新技术产业的领航者,随之产生的生物经济也将慢慢成为未来经济形态的主流。其中,生物技术在医学领域的渗透衍生了医学生物技术这一新领域,医学生物技术的发展与创新大力驱动着医学诊疗技术水平的提高。而医学诊疗领域的发展与进步关系着数亿万人民的健康,要不断提高医学诊治水平,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持续提高人民群众健康素质,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因此,可以归结为医学生物技术可以从技术层面保障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解决重要民生问题。21世纪以来,纳米技术基于其材料独特的尺寸效应和卓越的光电磁性能,得以迅猛发展并广泛应用在各产业研究领域中。在现阶段,纳米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就是医学生物技术领域,随着交叉学科研究的渐渐兴起,纳米技术和医学生物技术也慢慢在跨学科的研究中不断进行交织和融合,慢慢衍生出一个发展非常迅速的交叉学科——纳米生物医学技术,并且,该技术已有效推动了医学生物产业的前进,并促进和支持医学生物技术行业成为国家经济,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中的核心要素[1-3]。尤其是近年来,纳米生物医学技术在人体医疗与健康方面涌现出不少应用可行性很强的技术成果,例如应用于临床上靶向缓释药物的开发,疾病相关分子诊断以及组织修复、器官再造等等方向[4]。但是,纳米生物医学技术在全世界都是一门新兴学科,因而在人才的培养和储备方面都面临着全新的挑战和困难,这一点在我国尤其突出,也就是纳米生物医学领域的专业人才严重短缺。针对这一技术的综合教学素质培养体系,也相当不完善。有鉴于此,笔者就医学院校本科培养阶段的纳米生物医学技术教育教学和专业技能培养方面,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探索和研究,目的培养出具备前沿纳米生物技术知识储备,符合医学诊疗领域需要,且顺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发展趋势的创新型人才。
1进行纳米生物医学技术教学的主要目标
纳米生物医学技术是一门非常典型的多领域交叉学科,生物医学、材料、化学和物理等学科的'内容都包含在内,因此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自然也非常高[5]。个人认为,应该将教学目标设计为培养学生具备相关领域多元化的知识结构,富有创新精神与思维模式,在纳米医学生物技术的某一或某几方面具有相当的专业实践技能与经验,能够将纳米生物医学的知识和技术应用于实际的科学研究与实际技术产业化之中,对纳米生物医学技术的发展方向和某一领域的当前产业情况主要发展趋势有所体悟,具有技术研究与项目管理实施的基本专业素养和技能。
2实施纳米生物医学技术教学的主要理念
纳米生物医学技术作为一门多领域交叉的新兴学科。作为一门非常强调实践与实用性的应用型技术学科,在纳米生物医学技术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坚持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很好地结合在一起,通过把理论知识教学与课程实验教学、专业科研活动和产业企业课外实践活动整合成一个综合教学体系才能够真正培养学生的学习素质、自主发现、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纳米生物医学技术的教学内容、方法、教学主体和教学对象等基本要素必需共同有机的地结合在一起,协同服务于学科教学目标,以合理的安排与布局,相互相同综合成一个有效的教育教学整体过程。我们应该充分注重激发与引导学生学习与创新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立足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不能像过去只是进行知识的单向传授,因此忽略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建立一种双向沟通、激励引导、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机制。在这种机制下,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被动的接受知识变为主动的学习探索,教学过程也不再是枯燥、单调的知识传递,而是师生双方之间在智慧、思想与感情上的沟通分享。而且,教学模式应注意技巧设计,创造设计一个问题情境,通过好的提问与启发引导学生提出和发现问题,然后就该问题从不同的多个角度来解析与研究,并且进行持续的提问与思考,逐步分析挖掘该问题发生的根本性缘由,同时鼓励学生多角度多层次的寻找答案,通过答案的适度不固定性引导学生的思维发散开来,从而让学生主动学习和分析处理问题的习惯与素质得到良好的培养[6]。
3纳米生物医学技术教学课程体系的设计
纳米生物医学技术课程设置上要考虑多元化。作为一门多领域交叉融合的新兴学科,不是几个学科领域知识的单纯组合,而是将相关的学科都以一种非常紧密、多元化、多层次的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的。因此在课程设计的时候,教育者必须要充分认识到并理解透彻这些交叉学科之间的内部联系和知识理论结构,并依据这种联系与结构在多个学科的藕合点基础,设计出具有纳米医学生物专业特色的理论课程体系。这时候,对学科知识的划分上也不宜再过于详细,而应更注重该专业的理论特点,让学生的知识背景建立在宽厚扎实的大专业平台上。纳米生物医学技术课程设置上要考虑前沿性。纳米生物医学技术作为一门新兴技术其发展是日新月异的。所以,在教学内容上,我们要注意将该学科的最新前沿研究成果整理出来,及时、适当地融入到课程教学当中,并结合纳米生物医学技术在医学诊疗领域应用的经典实例,以让学生可以更好的理解本专业的发展方向、应用方式和创新思维方法,也让教学内容更加的丰富化和实用化,进而让学生知道如何学以致用,很好地激发强烈的学习兴趣[7]。纳米生物医学技术课程设置上要考虑应用性。纳米生物医学技术作为一门应用型技术,其实验教学对于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用于实践当中,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学生在独立设计、完成实验的过程中,其专业思维、创新意识、科研素质和动手能力都能得到很好的锻炼。这就要求我们注意控制死板的验证性实验所占的比例,多设置一些具有较好综合性、可设计性和开放性的实验,课程进行过程中也更注重学生实验得出结论的过程而非实验结果[5]。
4CDIO实践教学模式在纳米生物医学技术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CDIO实践教学模式是近年出现的一种全新的实践教育模式。CDIO的主要内涵是将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与运用(Operate)共同组成一个系统的实践教育方法体系[8]。该方法体系模拟了应用技术从研发到运行的完整流程,能充分培养学生运用主动性和综合性的实践方式来学习与运用学到的专业知识,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非常适用于纳米生物医学技术教育教学体系。因此,我们应当将这套综合性和操作性都强的CDIO教学模式融入到整个教学活动中,把每个实践能力点的培养都具体落实到实践教学活动中,并且能够很好的与科研活动参与、行业企业实习等课程外实践活动结合在一起,为学生提供一种深度的“学以致用”的宝贵经历和体验,这不仅可以更好地实现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还对其人际交往能力和专业思维能力都能提供有益的帮助。
5结语
纳米生物医学技术近年来的发展十分迅猛,同时具有鲜明的交叉与复合特性,能助力整体医学诊疗水平的提高,对人民健康水平的提升起到巨大推进作用。因此如何培养适应专业发展和产业需求的纳米生物医学技术专业人才,是医学院校相关专业高等教育目前所面临的核心问题。通过以上积极教育教学方面的研究探索,以及在后续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与优化,我们若能据此更好地培养出纳米生物医学技术专业的研究与应用兼顾的综合性专业人才,将能发挥更大的教学效果和教育意义,促进人才培养质量和提高和纳米生物技术的更大发展。
作者:刘斯佳 孙健 凌敏 单位:广西医科大学 广西医科大学
参考文献:
[4]顾宁.纳米技术在生物医药学发展中的应用[J].AdvancedMaterialsIndustry,20xx(12):67-71.
[5]胡建华,张阳德等.促进我国纳米生物医学高端创新人才培养的对策[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xx,18(20):3070-3072.
[6]胡高,胡弼成.大学教学协同创新论[J].现代教育科学,20xx(4):109-110.
[7]张侃.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生物医用材料,20xx,44(17):227-228.
[8]李莉梅,欧阳乐军.基于CDIO理念的地方高校生物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xx(14):141-143.
技术创新论文15
摘要:从循环经济角度出发,介绍了地浸采铀工艺特点,从浸出工艺方法与矿床的“适宜匹配”、浸出工艺的“减量化”技术、微生物浸铀及铀铼综合回收技术等四个方面阐述新疆地浸采铀浸出工艺的循环经济技术创新举措及应用成果,总结出新疆地浸采铀浸出工艺具有“低消耗、高利用、综合回收”的循环经济特点。
关键词:地浸采铀;循环经济;浸出工艺优化
循环经济的核心理念是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基本原则是“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即循环经济的“3R”原则[1]。“减量化”是循环经济的第一法则,它要求从源头就注意节约资源和减少投入;“再利用”原则是要求产品和包装物能够多次和反复使用,而不是一次性消耗;“再循环”原则是指产品在完成其自身功能后,能被后续工艺再使用[2]。在循环经济理念和思想的指导下,结合矿产资源特性和当前开发现状,延伸并发展成为矿业循环经济[3]。新疆有丰富的可地浸砂岩铀矿资源,自20世纪80年代末地浸开采条件试验取得成功以来,新疆地浸采铀得到了快速发展[4-5],国内首座千吨级地浸采铀矿山现已在伊犁盆地建成。推动地浸采铀浸出工艺不断创新、大力发展地浸采铀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经济效益型地浸采铀标杆企业的有效途径。
1循环经济视角下的地浸采铀工艺特点
1.1铀矿资源循环经济在循环经济视角下的矿业领域中,有学者提出[6]“减量化”的提法难以实现,应以“高回收(recovery)”代替“减量化”(reduce)。也有学者提出[7-8],矿业循环经济应在“3R”基础上增加“研究(research)”和“替代(replace)”,或“再发现(rediscover)”和“替代(replace)”原则,即矿业循环经济的“5R”原则。在铀矿业循环经济研究方面,有学者提出[9]基于物质流的铀矿业循环经济研究,将铀矿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视为包含输入、输出的物质流动,铀矿资源循环经济应遵循“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的“3R”原则,体现减少输入端的投入,将物质流的过程中废物进行再利用,输出端污染物排放进行无害化处理。在地浸采铀矿山的物质流输入端控制,即浸出工艺的选择。1.2地浸采铀工艺特点地浸采铀技术适用于疏松砂岩型铀矿床的开采,它通过揭露矿体的钻孔,向矿层注入浸出剂,对原始埋藏下的含铀矿石进行溶浸,将含铀溶液抽至地表水冶厂进行回收。水冶厂利用离子交换树脂将含铀溶液中的铀吸附,废水(吸附尾液)在补加少量工业试剂后作为浸出剂再次注入矿层,实现工业废水的循环和再利用;铀水冶用的离子交换树脂经转型后也可以循环利用,除了运转过程中的机械磨损,整个铀水冶回收工艺流程不会消耗离子交换树脂。地浸采铀的先进性还降低了其对铀矿石工业品位的要求,常规铀矿山通常以0.05%作为最低工业品位指标,地浸采铀的最低工业品位指标则可降至0.01%。若矿床共(伴)生铼、钼、硒、钇等稀有元素具有一定工业价值,地浸开采方法还可实现这些共(伴)生元素的协同开采,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因此,从某种角度上讲,地浸采铀本身符合矿业循环经济发展理念。在地浸采铀工艺中,推动循环经济的再发展,其实质应当是以尽可能小的原材料消耗和环境代价,实现铀资源的最大回收和共(伴)生元素的综合利用,也即浸出工艺满足铀矿石的浸出要求,浸出剂浓度低,浸出过程对围岩组分消耗少,对地下水成分影响小,充分体现浸出工艺过程的“减量化”、“资源回收最大化”和“生态化”思想。按浸出剂种类,地浸采铀浸出工艺可分为酸法浸出(以H2SO4为主)、碱法浸出(以钠或铵的碳酸盐+碳酸氢盐为主)和中性浸出(CO2+O2)[10],其中,中性浸出(CO2+O2)“浸出工艺有“环境友好型”浸铀工艺的美称[11-12]。苏联多采用酸法浸出工艺,美国地浸矿山常采用“CO2+O2”的中性浸出工艺或碱法浸出工艺。新疆地浸采铀在生产实践中,最先采用的是酸法浸出工艺,2000年之后,随着所开发矿床的地质工艺类别变化,碱法浸出、“CO2+O2”浸出工艺相继在吐哈盆地、伊犁盆地某些矿床使用。各种浸出工艺之间并没有优劣之分,具体选择哪种浸出工艺,应依据矿岩组分和铀矿石的地质工艺特征而定。
2新疆地浸采铀浸出工艺循环经济技术创新举措
2.1浸出工艺方法与矿床的“适宜匹配”新疆地浸采铀矿山目前主要分布在伊犁盆地和吐哈盆地,已规模开发的铀矿山有5个。根据浸出工艺与矿床的“适宜匹配”原则,酸法浸出、碱法浸出和“CO2+O2”浸出工艺在新疆地浸采铀实践中均有规模应用。1)酸法浸出,浸出剂的(H2SO4)为5~20g/L,适宜于碳酸盐含量(按CO2计)<0.5%,以伊犁盆地某矿床Ⅴ旋回矿体为代表。2)碱法浸出工艺,新疆地浸的碱法浸出工艺以NH4HCO3为主,用于碳酸盐岩含量>2%、硫化物含量<2%的矿床,以伊犁盆地某矿床Ⅶ旋回矿体为代表。3)“CO2+O2”浸出工艺,用于伊犁盆地某碳酸盐岩含量高(2.4%~16.6%)、黄铁矿含量较高(接近2%)、矿层水类型为SO4Cl-CaNa的矿床。酸法和碱法浸出工艺都因为浸出过程中的化学堵塞而无法在此矿应用,运用“CO2+O2”浸出工艺,并严格控制CO2和O2的加入量,将体系pH值、Ca2+、HCO-3、SO2-4等引起沉淀堵塞的敏感因子严格控制在边界条件之内,化解了该矿床浸出过程中的堵塞问题。注入的CO2与矿层中的碳酸盐岩反应生成浸铀所需的HCO-3,O2能有效氧化四价铀矿物,从而使铀得到有效浸出。2.2井场浸出工艺的“减量化”技术在地浸采铀浸出工艺中,不仅需要研究浸出工艺方法与矿床的“适宜匹配”,在特定浸出方法下,还应研究浸出剂浓度与浸出效果的最佳匹配,即以尽可能小的原材料消耗,获得尽可能高的铀资源回收率;同时减少无矿围岩与浸出剂的化学反应,从而减少进入浸出液中的杂质离子,降低后续铀水冶回收成本,提高产品质量。“O2预氧化+低酸浸出”工艺,就是在上述指导思想下,在微酸地浸采铀技术[13]和前述几种浸出工艺的基础上提出的。它适用于常规酸法浸出、碱法浸出和“CO2+O2”浸出工艺都不能获得良好浸出效果、碳酸盐岩含量较低(按CO2计,0.5%~2%)、慢耗酸物质较高(如黏土矿物、铁铝氧化物等)的矿体。该方法在新疆伊犁盆地某矿床Ⅰ旋回矿体的浸采中获得了较好的效果:使用氧气氧化,浸出液中Eh可达400~420mV,抽液量较常规酸法浸出高20%~40%,浸出过程中的矿体堵塞程度比采用常规酸法浸出轻。主要作法:浸出前期,在矿层循环水中加入O2对矿层实施预氧化;酸化期,利用微酸(pH值为4~5的硫酸溶液)+O2进行一次酸化;后暂时停加O2,提高浸出剂(H2SO4)至2~3g/L进行二次酸化;酸化期结束,控制(H2SO4)为3~5g/L+O2进行浸出。该工艺的O2预氧化过程是使层间氧化带饱含氧,模拟层间氧化带型砂岩铀矿成矿前的'铀的原始迁移环境。一次酸化阶段是对矿层进行预酸化,微量硫酸与碳酸盐反应生成HCO-3,为铀的浸出提供配位体,浸出液中出现较高的铀浓度。当矿岩中的碳酸盐逐渐消耗,浸出液中铀浓度下降,进行二次酸化。二次酸化过程中,铁、铝矿物随铀矿物一起浸出,浸出液中的铁、铝离子快速上升。由于一次酸化期间矿岩中的碳酸盐矿物大部分已消耗,酸化期间不会出现明显的气堵。二次酸化采用低酸,矿层可溶解物与浸出剂的反应较缓慢,不至于生成可堵塞矿层的大量沉淀物。这样可最大限度的维持含矿层的渗透性,减少矿层堵塞和避免铀矿物被沉淀结垢包裹,对后续铀的高效浸出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酸化期结束后,控制(H2SO4)为3~5g/L+O2进行浸出,有效减少了矿层中慢耗酸物质的溶解,提高了浸出剂的有效利用率。2.3微生物浸铀技术国内外有大量的研究表明,依靠微生物浸矿技术,不仅可从低品位铀矿石中回收铀资源,且其所耗成本仅是前述地浸采铀浸出工艺的一半或更低。近几年,微生物浸铀工艺在新疆地浸采铀矿山也得到了一定规模应用和发展,它一般应用于矿床铀资源质量较差或当采区回采率已较高、矿石工业品位接近最低工业品位,即采用前述地浸采铀浸出工艺进行开采已没有经济效益的情况。主要作法:从地浸采铀工艺尾液中分离、富集及纯化后得到微生物菌种(以氧化亚铁硫杆菌为主的混合菌种);在地浸采铀现场建立内装有可以附着微生物载体(如生物膜弹性填料或陶粒)的生物接触氧化槽或快速接触氧化塔;以地浸采铀工艺尾液为溶剂,加入一定量的工业FeSO4作为微生物的养料,加入H2SO4调节pH值至1.55~1.8,在生物氧化槽或塔内进行曝气,加速菌种的培养和生长;微生物在氧化槽或塔中,将溶液中的Fe2+快速氧化为Fe3+,获得其生长所需能源,并生产出浸铀所需的生物高铁菌液。将含高铁的菌液补加一定H2SO4注入矿层,使之与残余铀矿物或难浸铀矿物发生作用,实现残余铀矿物或难浸铀矿物的浸出。微生物浸铀在新疆地浸采铀的工业化应用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是低温和菌液生产能力小。近几年,通过多级、回流式连续培养技术的提出和应用,驯化出耐低温(12.2℃)、活性强(对Fe2+的氧化速率约为0.045g/Lh)的菌种,解决低温条件下的菌液生产效率问题,满足了现场微生物浸铀工业应用对菌液量的需求[14]。在伊犁盆地某矿床翼部矿体及卷头矿体残矿回收试验中,微生物浸铀发挥了其特有的解决难浸矿石的功效,对残余矿石中的钛铀矿、铀的磷酸盐表现出较好的浸出效果,成功将试验区浸出液铀浓度由10mg/L提升至20mg/L以上,提高了难浸铀矿石的回收率。2.4铀铼综合回收工艺技术当前国内的地浸采铀实践中,由于铀矿床中伴生元素的储量较小、工业价值有限,对铀伴生组分的浸出技术研究较少。新疆伊犁盆地某砂岩型铀矿,伴生元素铼达到综合利用价值。该矿床开展综合回收铼技术研究之前,国内对地浸采铀过程综合回收铀伴生元素的研究尚属空白。2010~2016年,该矿山通过搭建产、学、研平台,借助高校和研究院所研发力量,建立了两种微量铼的测定方法:①测定浸出液中微量铼的富集硫脲光度法;②测定解吸液中微量铼的阳离子交换树脂微柱分离硫氰酸盐光度法。创建了一条从酸法浸铀工艺的贫树脂中回收铼的“N1923-TBP协同萃取”工艺路线[15];设计和合成ZGT75弱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实现了多杂质浸出液微量铼的高效吸附。开展了酸法地浸采铀中的铼回收联动实验,摸索出一套回收伴生元素铼的工艺[16],为实现地浸采铀过程中铼的综合回收提供了技术支撑。该矿还开展了碱法和酸法两种浸出工艺下的铀、铼同时浸出试验。结果表明:酸法和碱法浸出条件下(都需加入氧化剂),铀、铼均可被浸出,但酸法浸出条件下的铀、铼的浸出浓度高于碱法;铼须在加入氧化剂之后方可被浸出(由四价氧化为七价ReO-4被浸出),在试验块段矿体中铼的平均含量0.00012%,酸法浸出铼的峰值浓度为0.06mg/L。
3应用成果
1)根据矿床不同的地质工艺特点,采用不同的浸出工艺,做到了浸出工艺与矿床的“适宜匹配”,这不仅丰富了国内地浸采铀浸出工艺和现场应用经验,同时也是符合矿业循环经济的再研究、再思考思想,提高了铀矿资源的回收率。2)从“减量化”原则出发,研究浸出剂浓度与浸出效果的最佳匹配,创新应用的“O2预氧化+低酸浸出”工艺,是通过在地浸采铀工艺源头减少浸出剂投入,减少无矿围岩的溶解和浸出,分阶段进行酸化,避免或减缓了因浸出剂与矿岩剧烈反应生成沉淀堵塞矿层、包裹矿物表面,最大限度地保护了矿层渗透性和铀矿物的后续浸出,同时,也为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和快速浸采提供支撑。3)微生物浸铀现场多级、回流式连续培养技术的提出和应用,以及驯化出的低温、高活性菌种,使微生物浸铀从理论研究、室内研究走向地浸采铀工业应用,其在伊犁盆地某矿床翼部矿体及卷头矿体残矿回收中应用成果值得借鉴和推广。微生物浸铀技术是地浸采铀矿山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实现资源最大化利用、提高资源回收率、降低资源开采成本的有力保障。4)对铀铼同时浸出工艺进行了探索性研究,创建了一条从地浸采铀贫树脂和浸出液中回收铼的工艺路线,丰富了国内地浸采铀资源综合回收利用的研究内容。
4结语
本文所述的新疆地浸采铀浸出工艺创新举措和应用成果,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地浸采铀循环经济的技术创新内容,充分体现了地浸采铀工艺的“低消耗、高利用、综合回收”的循环经济特点。地浸采铀矿山是铀矿业循环经济的有力践行者,不仅仅需要遵循经典、核心的“3R”原则,还需要结合实际,总结和提出符合循环经济发展理念的一切可行性举措和理论。一切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投入,获得最佳经济效益的方法都值得深入研究,如“再回收(recovery)”、“替代(replace)”、再研究(restudy)等原则都应在地浸采铀科研和实践生产中思考。
参考文献
[1]陈宗兴,刘燕华,郭晓雨,等.循环经济的战略思考[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2]花明,马智胜,刘庆成,等.核资源循环经济[M].北京:原子能出版社,2010.
[3]杜书瑞,花明.国内矿业循环经济研究述评[J].中国矿业,2010,19(5):13-16.
[4]张芩,叶善东.新疆地浸技术发展的现状和前景[C]∥中国核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09.
[5]苏学斌,杜志明.我国地浸采铀工艺技术发展现状与展望[J].中国矿业,2012,21(9):79-83.
[6]周兴龙,张文彬.我国矿业循环经济中“资源供给”与“减量化”的矛盾[J].矿冶工程,2007,27(5):88-91.
[7]张媛媛,姚飞,俞珠峰.“5R”原则在矿区发展循环经济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矿业,2007,16(1):29-31.
[8]卢振伟,吴郭泉,张明山,等.矿业循环经济“5R”理论及应用研究[J].资源与产业,2008,10(4):70-72.
[9]陈润羊,花明,钟齐佳,等.基于物质流的铀矿业循环经济开采效率评价[J].矿业研究与开发,2015(10):104-108.
[10]周义朋,沈照理,史维浚,等.地浸采铀工艺分类方法的探讨[J].有色金属:冶炼部分,2015(1):37-41.
[11]牛洁,王跃洋,任定高,等.通辽铀业公司发展循环经济的探索与实践[J].铀矿冶,2014,33(4):181-184.
[12]苏学斌,李喜龙,刘乃忠,等.环境友好型地浸采铀工艺技术与应用[J].中国矿业,2016,25(9):97-100.
[13]李旭,雷林.低酸浸出技术应用研究[J].矿业研究与开发,2005,25(4):15-17.
[14]杨维涨,伍云辉,尹桂芳,等.512矿床微生物浸铀试验菌液培养技术研究[C]∥全国铀矿大基地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2012.
[15]罗明标,蒋小辉,等.协同萃取法回收地浸采铀工艺树脂中铼[J].稀有金属,2011,35(6):922-927.
[16]罗明标,黄国林,梁平,等.北方低品位砂岩型铀矿铀、铼综合采冶工艺[C]∥全国地质分析与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学术研讨会.2011.
【技术创新论文】相关文章:
技术创新论文11-05
企业强化技术创新研究论文04-12
科学技术创新研究的论文06-28
关于企业技术创新成功的论文06-12
林业技术创新与林业发展论文02-11
高层建筑技术创新的论文06-14
技术创新论文15篇11-05
技术创新论文(15篇)11-05
技术创新论文精选15篇02-21
水利施工技术创新研究论文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