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新论文

2023-05-11 论文

  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跟论文打过交道吧,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论文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技术创新论文,欢迎大家分享。

  技术创新论文1

  摘要:近年来,我国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果,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也逐渐渗透到各行各业。计算机技术的开发和应用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是随着各种新型技术的应用,计算机技术的一些漏洞也就逐渐的暴露出来。因此,计算机技术要更好的为社会服务,就必须重视技术创新和发展,不断开发新技术来适应越来越严格的技术应用环境。本文首先对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创新的基本情况进行了介绍,并分析了计算机技术创新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希望能对我国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创新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创新;发展

  随着我国的科技水平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我国对于先进科技的重视程度也大大提升,尤其是计算机技术。近年来,计算机技术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普及,人们对于计算机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总是希望能研发出更加方便快捷的计算机技术,服务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在这种形势下,必须重视计算机技术创新,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一、计算机技术创新现状

  (一)计算机技术概述

  计算机技术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是通过计算机相关知识与各行业、各领域的融合,发挥计算机技术的功能,为行业发展提供便利。计算机应用技术更是作为一门学科是相关专业学生的必修课,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学习包括基础知识学习和技术应用两个方面,同时还要学生对计算机专业以外的知识有所涉猎,以便将计算机专业的知识与其他方面的知识相互融合,实现新的应用。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我国的计算机用户数量正迅猛增长,计算机技术在电子商务方面的应用更是巩固了计算机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但就我国目前的计算机技术发展现状而言,其技术发展仍不够成熟,存在许多问题,如:安全性能不够高、相关法制建设不健全、信息资源利用不足、网络建设结构不合理等。因此,我国的计算机技术还有待进一步发展和创新。

  (二)计算机技术创新情况概述

  目前,计算机技术创新发展可以分为三点:1.微处理器的发展微处理器作为计算机系统的`核心部分,在不断发展和创新过程中主要经历的变化就是尺寸的优化,在微处理器的发展过程中,受到了量子效应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长期的研究表明,紫外光源由于波长的限制,并不能对处理器的性能起到明显的提升作用。2.分组交互技术发展。分组交互技术主要用于实现数据的分割处理的功能,将属于分割成长度相同的数据段,通过在各数据段前加入相应的信息来对数据进行标记,这样便有利于之后的传输过程,在数据传输方式方面一般会采取逐段传输的方法。3.纳米科技的发展。纳米科技的发展和应用将会给计算机技术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信息处理量过大的问题提供一个很好的解决办法。计算机的信息处理主要依靠电子元件实现,电子元件的性能与计算机的处理速度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因此,纳米技术在计算机技术方面将有很大的发展。

  二、计算机技术创新瓶颈

  (一)缺少强大的技术开发团队

  一个专业的技术开发团队是计算机技术研发的重要基础,也是最关键的因素。我国的计算机技术发展较快,导致专业技术人员比较匮乏,一些专业的技术开发人员在实际工作中综合素质不强,不能将专业知识很好的应用到技术开发工作中,从事计算机技术研发的人员越多,这种现象就越普遍。一些计算机技术研发公司或企业为了节省运营成本,引进一些刚入行的学生或员工,这严重影响到计算机技术研发和创新的效率,甚至会起到副作用,导致很多创新项目很难进行下去。

  (二)高效教学和培养过程中的不足

  很多高效在计算机技术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过于重视计算机技术的知识教育,盲目的对学生进行填鸭式的教学,在课程规划和授课方式上都存在一定的问题,有些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只重视理论教学而忽视了实践部分,有些学校意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但很难合理规划和开展课程,收效甚微。这种情况导致我国很多高效培养出来的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综合能力较差,无法很好的适应社会的需求。

  三、计算机技术创新策略

  (一)提高开发团队的综合素质

  要提高计算机技术开发团队的综合素质,首先要保证的就是多元化的人才基础,计算机技术企业或公司要积极引进各类计算机人才,在实际工作中采取以老带新的方式,让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把积累的经验和知识传授给具备最新计算机知识的毕业生,加快技术人员的成长速度,强化团队的力量。另外,计算机公司或企业还可以与高校合作,利用高校先进的计算机设备、资源和强大的师生团队来解决各种疑难问题。最后,在实际工作中,公司应当积极组织学习和培训,采取各种方法来激发员工的潜力和能力,邀请计算机“大牛”来为员工答疑解惑,逐个扫清计算机技术创新之路上的障碍。

  (二)安全性能的改进

  计算机安全性能的改进可以通过软件的开发来实现,确保计算机在联网状态下的安全运行。具体的改进措施包括两点:①防火墙技术改进。防火墙是网段隔离的屏障,使各网段之间有条件的通信,应对网络的访问进行控制,尤其是网络方位的最初屏障。②网关技术多样化。进行集中网关技术开发,根据智能不同进行分工,可以对计算机的信息安全进行全方位的保护。

  [参考文献]

  [1]蒋天宏.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的原因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xx(34):199.

  [2]彭斌.计算机技术发展中的创造与选择[D].南京:东南大学,20xx.

  [3]康会敏.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探析[J].硅谷,20xx(06):26.

  [4]王增光.浅论计算机应用技术对企业信息化的影响[J].电子制作,20xx.06.

  技术创新论文2

  摘要:本文针对现代林业发展的特点,深入分析林业创新对现代林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探讨了现代林业发展中的林业技术创新问题,并分析林业技术创新对林业人力资源开发、提高劳动者素质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林业论文

  1、林业技术创新的基本含义

  创新一词,最早起源于拉丁文,究其本质来说,创新是推动一个民族和社会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可以说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著名美籍奥国经济学家熊彼特层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到关于技术上的创新的具体定义。技术创新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是一个发展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包含了许许多多的方面,如新工艺、新产品的开发,也包括将这些技术开发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并在市场上得到实现。依此,林业技术创新就是要实现林业科研成果产业化、商品化,并体现出规模效益。林业的建设要实现公益性、社会性和生态环境的全面发展,因此林业技术的创新必须要保护和培育森林资源,实现环境的生态保护,保证国土安全,推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妨碍林业技术创新的主要问题

  2.1 对林业科技创新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

  在传统的观念中,林业的经营一直被当做“靠天吃饭”的产业,这种消极观念严重的阻碍着林业技术的创新,技术的运用可以推进林业的发展,有无技术、技术水平高低不是林业发展的关键所在,因此普遍忽视林业科技投入、研究开发与应用。

  2.2 林业科技体制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科技经费结构不合理

  我国的林业科技创新一直依靠与科研机构或者高等院校,然而这种方法不能使技术的创新与企业的需要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因此,在以后的林业科技创新上,应当以企业作为主体,使技术的创新和企业生产的需要保持一致,推进林业技术的不断前进。

  2.3 优秀林业科研成果少,成果转化率低等问题

  据有关研究测算,我国农业科技获奖成果的转化率仅有50%左右,大大低于欧美国家70%的水平,我国林业科技成果转化低于农业,只有34%;林业技术储备不足,优秀林业科技人才缺乏,尤其是从事高新技术研究和高层次经营管理的人才奇缺,直接影响了高新技术成果的研究及转化。

  3、林业技术创新的发展对策

  3.1 要调整林业科技的布局

  就目前来说,我国的林业科研机构相对力量分布较散,主要以行政区域设置,个数多,力量薄弱,科研课题少,经济也相对困难,发挥不到林业科研机构应有作用,对其发展调整迫在眉睫。笔者认为,对于林业科技力量来说,应将其划分成总体与局部的发展关系,总体是指加强我国林业队伍的建设实力和林业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化,使其成为林业科技发展的龙头,而局部就是在国内各省、各省区域内设立专业的林业科技研究所。

  3.2 加大科技体制改革力度

  在林业技术的发展改革中,须对林业科技的体制进行大幅改革。在改革中,本着“稳住一头,放开一片”的`改善精神,对于一些非盈利性和公益性的科研机构改革则需遵循分类指导的改善原则。在改革中,切实做到科技攻关,稳定一部分专业的科研人员来重点从事相关生态环境建设技术有关的科学研究;再对于一些具有开发能力的部分组建科技开发公司,将其直接面向市场,加快科研成果的转换,从而实现科研与生产的有机结合,来开发带动科研的新机制。

  3.3 加强科技推广队伍建设

  在林业科技推广中,由于推广工作人员工作的面对面性,其在工作中都与当地农户直接交流,因此,科技推广员的工作业务素养是林业科技进步的过渡和转折,科技推广员工作的效率直接关系到林业建设的发展。作为最受地方农户欢迎和尊敬的推广员,在面对机构的改革中,需要进一步充实和加强对工作的认识,要把深切的认识统一到国家对于农村农业的意见、政策上来。

  3.4 努力抓好各类林业技术人员的培养

  在目前市场经济体制发展中,在对于如何发展林业技术创新问题的长效机制中,培养一只高素质和适应能力强的管理人才队伍也是必不可缺的。在对于管理人才的选拔上,本着造就一支高学历、专业性强、职称结构合理的综合型技术队伍,形成一支具有一定的文化技术水平和以林、农技术专业人才为骨干的林、农队伍。若想实现此目标,则需拓宽人才的培养渠道。首先,在现有的队伍中以现有的有工作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为培养对象,充分利用当前社会各种培养教育学校来通过学习成为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和产业人才。最后,是在对于农民技术人才的培训上,对其重点培训农、林业实用技术以及退耕还林等相关技术的培训上,使其树立起正确的林业技术意识和了解正确的林业技术知识。

  4、总结

  综上所述,林业的良性发展对于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盛世兴林,科教为先进,只要我们本着扎实工作、积极进取的向上工作精神,就一定能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林业创新之路,为推动市场经济体制的健康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胡晓光.浅析现代林业生态建设[J].黑龙江科技信息,20xx,(19).

  [2] 牛婷.科技创新如何推动林业的可持续发展[J].北方经济,20xx,(04).

  [3] 王永清,黄金凤.可持续发展林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研究[J].中国软科学,20xx,(03).

  技术创新论文3

  一、引言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新的时代对我国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企业经营环境的国际化迫使企业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我国企业也开始意识到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要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近几年来,大多数学者认为企业文化是影响企业技术创新成败的决定性因素之一,企业文化与技术创新能力是决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因此,企业文化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越发受到许多企业管理者的关注。

  二、企业文化对技术创新的影响

  企业文化的构成要素很多,如企业目标、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风貌等,而只有在这其中注入了创新的思维方式,才能形成完整的企业文化要素系统,也唯有创新,这些内容才有存在的价值。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企业技术上的创新,就是企业能否竞胜于市场,并且具有强大生机和活力的源泉。而技术创新的实现,则必须以科学的企业思维方式为根据和动力。不难理解,创新理念的产生和实现,也必然以创新的思维方式为基础的,只有思维方式的创新,技术创新理念才有可能形成,技术创新行为才能得以顺利的实施。

  1.企业目标对企业技术创新过程的影响。企业目标体现了企业的追求和发展战略。如果一个企业是经济型企业,单纯以赚取利润为企业目标,那么,这个企业只可能对技术创新进行短期投资甚至忽视对技术创新的投资力度,不可能把大批资金长期用于技术创新上,因为这样做风险太大,不符合经济型企业的运作原则和程序,这样的企业即使是偶尔有技术创新,一般也只是一些个人活动,其结果不言而明,企业的技术创新不具有连续性,真正具有创新意识的创新人才纷纷离去,其结果是企业成员的创新热情和积极性不高,最终影响到企业技术创新过程的顺利进行。如果一个以企业生命健康、稳定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那么这个企业就会建立一个长远的技术创新和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规划,不断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投入力度和对科技人员的重视及奖励程度,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目标就能够比较好的和个人目标完美结合在一起,科技人员就有可能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在为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创造效益的过程中实现自身价值,最终达到企业和个人双赢的效果。

  2.企业价值观对企业技术创新过程的影响。企业价值观作为企业文化中更为内在的、不易察觉的构成要素,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企业的每一名员工,需要企业的每一名成员去领悟。在一个积极向上、勇于创新、奋发图强的企业中,每一个企业成员都会察觉到一种竞争意识和机遇意识,会产生一种责任感和成就感。更重要的是,这种领悟能产生对企业理念和道德行为规范的认同感。这样就会使企业成员尽量和企业保持一致,尽量融合到企业的精神风貌当中去,谁也不会甘于落后。这种自我认识和自我领悟的结果必将产生巨大的正面效应。

  3.企业精神风貌对企业技术创新过程的影响。在企业中,企业文化首先是一种领悟,个人根据他在企业中的所见所闻来理解企业文化。

  当我们讨论企业文化对经济具有强大经济性影响的思想时,必须认识到,绝大多数企业文化性制度都是不可言传的,它们常常体现于组织之中。

  如果企业把创造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环境价值看得比单纯地追求企业利润更重要,那么企业将实现从为用户“提供产品”到“创造价值”的经营理念的重大转型。追求价值是企业经营的根本宗旨,企业管理的深刻本质应该是“价值管理”。如果一个企业能持续不断地为用户创造价值,它就能稳健、有序和持续的发展。而企业的“价值管理”要求企业能够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增加产品的附加值,以满足消费者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受企业价值观的熏陶,企业的科技人员可能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危机感和紧迫感,从而促使他们加快企业技术创新的进程,来不断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因此,企业要大力营造一种有利于技术创新的企业文化环境,因为良好的技术创新文化氛围是有技术创新能力的人才和有竞争力的成果的温床,观念的创新、科技的创新、体制的创新都要回归于企业文化的创新,这不仅是逻辑的必然,也是历史的必然。

  三、完善促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企业文化

  1.加强技术创新教育,以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技术创新教育是在美国最先提出和具体实施的,近年来日本、德国和欧洲其它国家都在进行技术创新教育的试验。技术创新教育是对立志当企业家的员工和从事技术创新具体工作的人员关于技术创新意识、创新方法和技巧、创新项目评估以及捕捉市场机会等方面的训练,通过教育可以增强他们参加技术活动的能力和兴趣。企业知识含量高,更应借鉴这种作法,不断地加强技术创新教育。

  2.大力培育创新价值观,以促生技术创新动机。如果一个企业单纯以赚取利润为企业目标,那么,这个企业只可能对技术创新进行短期投资甚至忽视对技术创新的投资力度,不可能把大批资金长期用于技术创新上,因为这样做风险太大,不符合企业的运作原则和程序,其结果是影响到企业成员的创新热情和积极性;如果一个企业是以技术创新作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的源泉,那么这个企业就会建立一个长远的技术创新和文化建设的发展规划,不断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投入力度和对员工创新价值观培育的重视及激励程度。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技术创新的目标就能和个人目标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员工特别是科研人员就有可能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在为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创造效益的过程中实现自身价值,最终达到企业和个人双赢的`效果。

  3.建立有效的创新激励制度,以推动技术创新的发展。企业创新激励制度就是通过建立鼓励技术创新的一系列制度体系,来诱发企业内部的技术创新动力,调动人们技术创新的积极性,以促进科技成果商品化过程的不断加速。企业通过建立技术创新激励机制来实现上述的过程。因此,企业要解放思想,依据技术创新、产品开发活动所取得的实际效果(如销售收入增加、利润增长等)和有功人员的实际需要,对技术创新人员在经济上予以重奖,这样才能吸引高水平人才到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工作。比如,对科研人员进行奖励,就要根据他们的实际需要,实行培训学习的奖励。因为科研人员与管理人员不同,与职务发展相比,他们更看重专业的成长,企业为科研人员创造各种培训学习机会,如出国培训、参加各种专业会议和专题培训。

  4.营造创新的文化氛围,以保证技术创新能力的实现。企业内部技术创新文化氛围的营造,关键在于企业领导者和各级管理人员要积极参与创新活动,发挥在创新过程中的示范带动作用,要运用一切可能利用的方法和手段向员工提供进行发散性思维、敢于突破旧的规范和行为模式的文化氛围。对于具有创造性的员工,要让他们获得赞赏、声誉和成就感,要使他们的事迹广为员工所知,成为全体员工学习和模仿的榜样。同时,企业创新精神作为企业文化中更为内在的、不易察觉的构成要素,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企业的每一个成员,需要企业的每一个员工去领悟。在一个积极向上、勇于创新、奋发图强的企业中,每一个员工都会察觉到一种竞争意识和机遇意识,会产生一种责任感和成就感。另外,创造一种学习型组织,使员工在实践中学习,得到专业技术的发展。

  技术创新论文4

  摘要::随着机电技术的发展,我国工业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提升,机电技术也开始朝着多元化的趋势发展。主要针对机电技术的内容、技术创新趋势等问题进行分析。

  关键词::机电技术;应用;创新

  引言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各个国家之间的联系也日益紧密,在现代科技水平的推进下,社会生产力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在世界经济格局中,要想取得一席之地,必须要加强工业改革,从传统工业转化为新型机电技术产业。

  1机电技术应用的主要内容

  一般机械零件都是由发动机、启动、传动专向、曲柄连接等这几个重要的部分组成的,如果要想使机械在使用过程中提高工作效率,就要提高各个零件的工作性能,从而优化设备的性能。目前,很多钢材原料机械产品在市场上已经濒临淘汰,主要原因是质量大,工作效率低,使用期限较短,所以需要寻找新的原料来制造机械产品。目前,学界已经寻找到新的材料来代替钢材,利用非金属的高分子合成材料来制造机械产品,其优点是硬度大、质量小,可以提高机械的工作效率,并且也避免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2机电技术发展的主要特征

  机电技术的发展仅仅只有几年时间,但是发展速度非常迅速,技术革命速度快,自从20世纪60年代机械技术诞生之后,就开始在各个领域中得到了推广。长时间的发展也推动了各领域技术的变革,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当计算机时代到来之后,计算机技术和微电子技术日益成熟,将计算机技术与机械技术相结合就形成现在的机电技术,使得机械技术发生了质的变化,无论是在机械的构成和功能、技术结构,还是在相关的管理生产模式上,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对传统技术模式的创新和变革。

  3机电技术发展前景

  3.1光电技术的应用

  光电技术应用在日常生活产品中是比较常见的,而且可以改善机电技术的动力,提升传感的敏感性,是机电技术的一个延伸,在社会生产中有较好的发展前景,且运用在机电系统中可以提高系统处理信息的能力。将光电技术运用在新研发的机电产品当中是以后机电产品的一个发展趋势。

  3.2智能化机电技术的应用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在不断的发展,机电技术也开始朝着智能化、人性化趋势发展,这主要体现在智能化的信息处理系统中,机电技术的产品智能化系统可以快速处理各种信息,这些主要归功于信息技术与模糊技术的迅速发展,这些技术的成熟为机电技术的智能化发展奠定了基础。信息技术中的芯片技术与软件技术的应用可以更好地提升系统结构的复杂性,改善保证系统的兼容程度,智能化的机电技术必然成为未来的重要发展趋势。

  3.3仿生化机电技术的应用

  机电技术未来的发展走向会越来越智能化,系统智能化、自动化程度、信息控制装置的自动化程度会越来越高,这些都会是机电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且未来的机电技术的.工作状态就和生物的习性一样,当系统处于动态的状态下,该装置稳定;当系统处于静态的状态下,该装置处于不稳定的状态,这是极其人性化和智能化的,人们将机电技术产品融入了仿生化特征,但是实现这种仿生技术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才能够得到推广和普及。

  3.4微型化机电技术的应用

  机电技术微型化产品的生产已经成为了现实,我国在生产半导体产品时,已经在实验室应用蚀刻技术生产出亚微米级的半导体元件,如果将这种技术应用在实际产品中,将非常有利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将这种技术应用在机电技术中,可以更好地将机械系统的控制器与部分装置区分开来,实现装置的有效融合,提高产品的质量,缩小产品体积,这样即可有效提高机械的工作效率。因为有之前半导体的亚微米级产品的研制成功,笔者相信,在未来这种亚微米级的机械产品也会逐步研发成功,并占领机械产业的部分市场,但是这条路依然任重道远。

  3.5环保化的发展趋势

  现阶段,随着工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以及人均收入水平都得到了显著提高。与此同时,资源也在递减,且很多资源具有不可再生的特质。为此,国家相关部门应对环境保护引起足够的重视,广大群众也要树立环境保护的意识,在生产和生活中秉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以此使我国的综合实力得到显著提升。在此基础上,机电技术可以更好地发展,在使工业生产领域产生一定经济效益的同时,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污染,对于环境起到一定的保护效果。为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相关人员要采取行之有效的对策,致力于科学技术的革新,并对污染物进行回收和有效处理,积极为机电技术的应用探索出可再生的新能源。

  4结语

  机电技术有着光明的发展前景,但是仍然需要一个较长的发展过程,而且机电技术不只是一门单独的技术学科存在,它是融合了多种技术,通过一定时间的融合、渗透才形成现在的机电技术,这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所产生的结果,所以机电技术的发展直接影响着人类社会生产力水平,前途光明的机电技术也必然会带动人类生产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于世麟.煤矿机电自动化集控的发展与应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xx(5).

  [2]马传奇.汽车应用机电技术的分析[J].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xx(1).

  [3]丁海明.解析汽车上机电技术的典型应用[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xx(3).

  技术创新论文5

  一、引言

  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都是新创企业打破在位企业垄断,进入市场并获取竞争优势的方法。新创企业进入市场后,由于成本过高,其盈利能力可能会受到限制。

  本文主要从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之间的关系入手,以创业板上市公司的数据为样本,运用案例分析方法,重点讨论不同阶段、不同行业的新创企业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的交互作用。

  二、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的关系

  1.技术创新对商业模式创新的支撑作用。技术创新对商业模式创新的支撑作用主要体现在当企业运用商业模式创新时,商业模式要素的投入可能需要相应的技术作为条件。根据Osterwalder和Pigneur(20xx)的分解,商业模式由九大要素组成,分别是客户细分、价值主张、渠道通路、客户关系、收入来源、核心资源、关键业务、重要合作和成本结构。其中,核心资源是最需要得到技术创新支持的要素。商业模式中的核心资源要素是指让商业模式有效运转的关键资源,它既包括支持关键业务顺利实施的资源,也包括保证渠道通路顺畅、供应商和客户关系稳定的必要资源。

  关键资源在保证核心业务实施上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其中技术的支持是最重要的一环,无论是生产型企业中的产品供应业务还是服务型企业中的问题解决业务,都需要一定的技术作为支撑。生产型企业中产品的设计可能需要技术的直接参与,产品的制造过程可能需要先进技术的支撑,例如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ResourcePlanning,ERP)的实施,就是信息技术支持下商业模式的变革。服务型企业中综合解决方案的制定与实施,也需要先进技术尤其是智能计算、信息融合等的支持。保证核心业务顺利实施的关键资源不仅包括实体资产,如机械设备、IT系统、物流系统等,也包括知识资产,如专利、技术研发人员等,还包括金融资产,如信用额度、票据等。这些资源都能与技术创新密切相关,其中知识资产本身就是一种技术创新的体现,实体资产的技术创新是直接作用在资源上的,金融资产的创新可以借助征信技术、互联网技术来实现。这些资源通过技术创新的支持,从而支持商业模式的创新。

  关键资源在保证渠道通路顺畅、供应商和客户关系稳定方面也起到重要作用,它的表现形式往往是一些平台或网络。例如,很多公司在推出新产品之前就建立了在线社区,用来交流新产品的知识和经验。多边平台也是很多公司常用的关键资源,通过多边平台,多个相互依赖的客户群体能够进行互动交流,从而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加入,形成网络效应。这些平台或网络的建设往往需要运用到技术创新,这些技术大多是一些信息技术或互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的出现也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商业模式创新,由于物品与物品之间实现了互联,企业就可以在流程优化、客户体验、价值创造等方面进行全新的改变。

  2.商业模式创新对技术创新的价值实现作用。产品的技术创新的过程可以凝炼为“技术输入——实施——经济输出”,技术创新投入之后必须通过实施才能获得相应的经济输出。而产品技术创新的实施主要是产品创新价值的实现,包括价值定位、价值主张和价值保持三个层次。技术创新的第一个阶段往往只需注重价值定位,此时由于消费者对于新技术还不熟悉,还处于客户体验阶段,此时企业只需要做好价值定位增强消费者对新产品和新技术的可得性,就能实现技术创新的价值。当企业新产品的价值定位获得成功之后,客户对技术创新的价值认同度会越来越高,同时客户也会提出新的价值需求,从而影响企业的技术创新进程,此时技术创新进入下一阶段。在技术创新的第二个阶段,由于技术扩散,企业与企业之间将会陷入技术同质化竞争的局面,以往通过价值定位获取的客户将会被同行业的竞争者所分化,此时企业会面临技术创新投入高而经济产出低的情况。企业要想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就需要进行新的价值创造,而传统的以锁定消费者为目的的价值定位已经无法满足企业价值创造的要求。在此阶段,企业要通过其独特的价值主张才能实现日益同质化的产品技术创新,而价值主张的主要手段正是依赖于商业模式创新。Chesbrough和Rosenbloom(20xx)研究表明,商业模式是为了从技术创新中获取价值而构建的企业运营逻辑架构,商业模式是连接技术创新与价值创造的桥梁,是二者之间的协调与转换机制。

  当技术创新进行到一定阶段时,会出现技术瓶颈,而要突破技术瓶颈通常需要依靠强大的技术投入,开发更多具有风险性的新技术,甚至需要依赖更多原始创新的技术,如共性技术等。然而对于新创企业来说,一方面由于资金实力的限制,企业无法投入过多的资金用于新技术的开发;另一方面由于此阶段技术创新的高风险性,新创企业往往也无法承担;此外,新创企业研发共性技术更是不太可能,因为共性技术需要的研发投入很高且外部性很强,靠单个企业很难完成。因此,在技术创新的第二个阶段,要想通过巨额的研发投入进行高风险的技术创新以突破技术瓶颈对新创企业来说是很困难的,而通过商业模式创新,来对技术创新的成果进行价值最大化主张,才是新创企业的明智选择。当技术创新进行到一定阶段时,商业模式创新在技术创新的价值实现上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三、生产型企业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的交互作用

  1.生产型企业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的演化路径。对于很多生产型企业来说,技术创新是企业生存的关键。生产型企业在创业初期的产品技术创新,会使公司迅速崛起。然而由于该阶段支持公司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仍然是产品的技术,而对于新创企业来说,在创业初期规模较小,资金实力不强,仍然很难在技术革新上与大型企业竞争。另外,技术创新是很容易扩散的,因此新创企业在创业初期的经营模式虽然使得自身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但这种优势是很容易被打破的。当进入发展期以后,新创企业就需要通过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的协同发展来避免在位企业对新创企业技术创新的模仿,从而确定自身在市场上的优势地位。而进入成熟期后,企业积累了大量的资金和技术,此时可以充分发挥技术创新的优势,同时开发出相关的不同系列的产品,并且使得每个系列的产品都在相应的技术市场上处于领先地位。

  因此,生产型企业的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的协同演化路径为:技术创新——商业模式与技术创新的融合——技术多元化战略。

  2.案例分析——苹果公司。

  (1)创业初期的技术创新。苹果公司在发展初期是通过对传统电脑的改进而成立起来的。当时像IBM、惠普等大型企业生产出来的电脑大多是没有显示器的,并且非常庞大,只能用于商业用途。1976年,苹果的设计师充分利用电视的显示功能,通过射频转换器,实现了主板和电视的完美结合,并且通过使用动态的RAM改进,使得主板的尽寸显着缩小,在此基础上开发出了第一代个人电脑——AppleI。1983年11月,苹果公司又将图形用户界面(Gra-phicalUserInterface,GUI)应用于个人电脑上,从而使电脑界面由以往的字符型界面变为图形界面,并开发出了麦金塔电脑。然而,麦金塔的成功只是短暂的,因为他不得不面临IBM、惠普等大型计算机企业的竞争。微软公司从苹果公司麦金塔的GUI中受到启发,发布了拥有GUI的Windows操作系统,并将Windows操作系统应用于IBM、惠普等大型计算机制造商生产的个人电脑上,使得Windows与廉价的PC复制机组合起来,而组合起来的产品价格比麦金塔便宜很多,最终麦金塔逐渐丧失了市场优势。

  (2)发展期的技术与商业模式混合创新。苹果公司在发展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举措就是20xx年推出了标志性的便携式多媒体播放器iPod产品。iPod的创新之处并不仅仅在于产品的创新,它实际上是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创新。这款播放器与iTunes软件实现了融合,而iTunes软件提供iPod与苹果的在线商店进行无缝对接,用户通过苹果的在线商店可以购买并下载音乐库中数以万计的音乐。苹果公司意识到消费者除了需要能够收听音乐的播放器之外,更需要能够便捷的搜索、下载音乐的服务。苹果公司投入了大量资金,几乎与所有的大型唱片公司合作,建立起了全球最大的网上音乐库。因此,苹果公司能够将iPod的价格卖得比竞争对手更低,因为苹果公司可以通过销售在线音乐赚取更多的收入。可以看出,iPod设备、iTunes软件与在线音乐商店是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的完美结合。

  (3)成熟期的技术多元化战略。如果说苹果公司的产品在创业初期只局限于电脑产品的话,那么在二次创业时期,苹果公司还开发了以iPod为代表的数字产品。而进入成熟期后,苹果公司又开发了以iPhone为代表的通信产品,同时在数字产品方面,除了继续开发iPod系列产品之外,还开发了iPad系列产品。在数字电视方面,苹果还推出了AppleTV,这是一款高清电视机顶盒产品,用户可以通过AppleTV在线收看电视节目,实现了数字家庭模式。可以看出,苹果公司在成熟期之后的创新战略仍然是技术创新,但是它的技术已经不再局限于单一系列的产品,而是一种技术多元化战略。

  四、服务型企业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的交互作用

  1.服务型企业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的演化路径。对于很多服务型企业来说,商业模式创新是企业生存的关键。在创业初期,新创企业通过商业模式创新吸引传统模式下的消费者,使新创企业在市场上得以生存。新创企业在创业初期的商业模式创新仅仅是依赖于现有的技术平台展开的,这主要是因为商业模式的创新路径尚不明确,创新的效果和对技术的需求程度都具有很多的不确定性,再加上新创企业资金不足,因此不可能在商业模式创新的同时涉及到技术创新领域。当新创企业进入发展期时,在位企业也有可能学习新创企业的商业模式,改变已有的经营模式,实行商业模式创新。此外,一些新成立的企业也会效仿新创企业的成功模式,开始与新创企业竞争。

  新创企业进入发展期后,商业模式的进一步创新受到技术平台的制约,而此时新创企业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资金,可以在限制商业模式继续创新的技术瓶颈上寻求突破,实现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的`协同发展,并确立自己在市场上的优势。在成熟期,由于新创企业技术创新持续影响,使得新创企业有很大的空间可以进行商业模式创新,同时由于新创企业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资金和市场,单一的商业模式已不能满足新创企业在成熟期的发展,此时可以寻求商业模式的多元化。

  因此,服务型企业的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的协同演化路径为:商业模式创新——商业模式与技术创新的融合——商业模式多元化战略。

  2.案例分析——阿里巴巴公司。

  (1)创业初期的商业模式创新。阿里巴巴成立于1999年,在成立之初从事的是B2B的电子商务业务,当时电子商务平台在国内发展还比较缓慢。美国的电子商务模式大多是针对大企业的,但阿里巴巴的创始人马云则认为,大企业拥有雄厚的资金,能承担巨额的广告费,在信息渠道方面也有独特的优势,因此他们对电子商务的需求并不是很迫切;相反,小企业没有足够的资金做广告,很难获取必要的商业信息,更不能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客户,他们对于互联网的需求才是最迫切的。于是,马云的阿里巴巴交易平台开创了一种新的商业模式,这是一种不直接参与商品的买卖,只为买卖双方提供贸易信息和贸易平台,收取会员费和增值服务费的业务。阿里巴巴创业初期的商业模式创新给其以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阿里巴巴的网络技术在初期并没有遇到太多的困难,因此他们也没有进行任何技术创新。

  (2)发展期的技术与商业模式混合创新。为了完善电子商务体系,阿里巴巴于20xx年成立了C2C模式的电子商务网站——淘宝网,该举措是又一次的商业模式创新。阿里巴巴的创新主要体现在对一种特殊需求的满足,即青年群体的创业需求。淘宝网为很多的青年提供了创业平台,只要注册成淘宝会员,就能在淘宝网上成立商铺,销售自己的产品。

  处于发展期的阿里巴巴继续开展商业模式创新,但是又并不仅仅局限于商业模式创新,这是因为这段时期现有的网络技术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商业模式创新的需求。阿里巴巴通过市场调研发现,C2C电子商务市场上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消费者对于卖家的不信任,以及买卖双方沟通的信息不畅通。针对此问题,阿里巴巴于20xx年10月成立了专门用于解决此问题的内部技术部门,开发出了两款产品,一款是作为第三方担保交易平台的支付宝,另一款是作为网页嵌入式即时通讯工具的阿里旺旺。支付宝的开发涉及到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Service-OrientedArchitecture,SOA)、缓存(Cache)等一系列关键技术,主要是用于解决C2C电子商务中消费者对于卖家的不信任问题。阿里旺旺的开发主要是为了解决C2C电子商务中买卖双方沟通的信息不畅通问题。

  (3)成熟期的商业模式多元化战略。20xx年11月,阿里巴巴在香港上市,标志着该公司已经走向成熟期。此时,阿里巴巴开始了市场多元化战略。20xx年9月,阿里巴巴成立了阿里云计算,这是一种全新的基于资源重构及存储服务外包的商业模式。20xx年4月,阿里巴巴提出大物流计划,开始进军物流业,整合了多家专业物流公司的基础设施。20xx年6月,为了配合大淘宝战略的执行,阿里巴巴将淘宝网拆分成三家独立的子公司:淘宝网,天猫商城和一淘网。其中淘宝网仍然是传统的C2C电子商务业务;而天猫商城则变为专门针对优质品牌的B2C网站;而一淘网提供的则是一种搜索各类商品的全新服务体验。在中国众多团购网站风靡之时,阿里巴巴也看准时机,推出了聚划算团购服务,同时邀请知名品牌的商家加入团购计划。同时,阿里巴巴利用其电子商务网站积累的数据和信息优势,推出了针对小微企业的融资计划,即阿里金融。综上可知,进行成熟期之后,阿里巴巴开拓了各方面的业务,包括物流、金融、贸易、信息服务等,这些服务模式实质上也是商业模式创新,只是这种商业模式创新更加多元化。

  五、结论

  本文从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的关系入手,运用案例分析方法,研究了新创企业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的交互作用。研究结果显示对于生产型企业和服务型企业来说,其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的协同发展演化路径是不一样的,但它们在发展期都需要用到技术和商业模式的混合创新。本文研究的结论可以为不同类型的新创企业在其发展的特定阶段的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提供指导。

  技术创新论文6

  学生培养中创新创业意识是目的很多高等院校有待解决的问题。通过建立工作室,让学生用自己课外的时间强化知识内容,进行项目设计,开展自我管理,形成较强的创新能力,从而培养自身创业素养,强化自身创业能力。

  1工作室为导向的创新创业意义

  工作室创业模式即学生在学习期间自己组织的小团体,目的是在工作室内研究课上的难点和重点,并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以期在实践探索中寻找不足,不断的进行改进,通过实践理论的充实实现成员间的互动,共同寻找未来共同发展的平台。通过工作室的模式,能强化学生的管理,让学生在学习之余管理自我、创新自我、团结自我。并由具有创业经验的导师带队,学生根据知识内容自主设计实践活动,自主规划和经营。在工作室内工作和学习,能够累计经验和人脉,掌握团队合作理念,从而为今后的就业和创业提供筹码。工作室项目的开设能突破传统授课模式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可更好将课堂上的理论知识通过自主实践的形式表现出来,使教学更好的融合实践。借助工作室模式能缩短理论与实践间的差距性,工作室的开展先要提升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然后结合学校的专业进行项目设定,最后调动学生的价值理念和导向,并将实战看成是驱动学生发展的前提保障。

  2工作室模式下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路径研究

  2.1培养机制上具有开放、连续和融合性

  工作室要想长远发展人才是发展的核心前提,所以工作室就应网罗各类人才积极参与到建设中。工作室开设时人才的纳新和管理上要重视主体开放,从而拓展学生的知识层面,管理学生的团队意识。就机械类专业工作室为例,可在全校范围内招收具有科研和制作爱好的学生,可不限专业,只要有这方面爱好和研究即可。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工作室内的人员形成学科交叉,避免工作室内的学生都是同一专业,问题处理中多使用同一处理模式。除此之外,让工作室内不同专业的成员间相互学习,进行优势借鉴,能利用本专业的优势特征,带动其他专业的发展。团队内成员间的频繁交流,能使团队中成员了解更多相关专业的知识,进而拓宽团队中成员的知识层面,避免学生学习机械专业只能了解这一专业的知识,对其他专业的知识知之甚少,不能满足未来国家综合性人才的需求。工作室管理中可以使用开放式的管理模式,即非团队内的成员也能参与科技发明活动,这就能发动成员周边的同学、室友或者朋友等都积极的参与到项目研发中,成员间的亲密互动,能强化彼此间的合作意识。如项目完成后,需要进行后期的外观设计,小组成员就会向美术专业的学生寻求帮助,他们能为小组成员提供新的思路或者设计理念,在双方的配合下共同完成外观的设计,非美术专业的学生能在设计中重新整理思路,打破以往专业思路中的固化思想。所有参与工作室内的新成员,应经过一年的“试用期”,然后才能成为真正的工作室成员。并要为工作室内的成员建立档案,使用编号制度管理成员,要求每个成员有着自己对应的编号,建立工作室微信或者qq群,利于成员工作之余交流项目和专业知识。定期开展讨论大会,总结一段时间内的工作状况,探寻业务的进展情况,并解决工作中常见问题。

  2.2培养内容上的主体、互动和独立

  2.2.1主体活动

  作为工作室内的`成员要结合自身的项目开发需求,设定具有针对性的项目探索计划。要求教师在培养中注意培养内容和方向上的一致,同时在保有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唤醒学生主体学习意识,让学生有良好的主体性。培训中,教师应积极的与学生互动和交流,以构成师生互动平台,双方在交流与互动中,能了解彼此的看法。教师先要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学生可能在经验和能力方面会略显不足,但部分学生的思路不受传统思想束缚,具有创新意识,教师就要加以鼓励,让学生积极的思考,并努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氛围。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将具有质疑的权利,也愿意表达出自己的想法。

  2.2.2互动性活动

  工作室组织定期讨论,这能提升小组内成员开拓的思想理念;积极的发言,并将自己的理念和想法说出来与大家分享。为培养学生的能力,要求每个小组成员都轮流组织会议,担任会议主持,从而锻炼人员的能力与表达。作为小组负责人需要协调好成员关系,并在互动中探索知识,提炼关键性知识要点,加入自己的想法,锻炼自己的创新创业意识。如,电子通信专业的学生在讨论中发现,现在互联网软件的发展,很多手机厂商不重视硬件,导致手机蓝牙传输速度仍旧停留在过去的缓慢传输状态中,大型文件在无网络的情况下,传输速度极慢,那么是否未来创业可以从这方面入手,研制无网的传授系统。大家就此开展激烈的讨论,成员间进行互动必然会有意见冲突之时,通过冲突碰撞不断的谈论,涌现出新的思路,那么就应让学生在冲突中寻求能解决问题的最佳方式,并通过应付困难强化解决困难的意识与勇气,这才是开展创新意识的最终目的。

  3结语

  工作室是创新与创业的实践性载体,就应将学生看成是课程教学的主体,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新能力,从而让学生具有良好的综合素养。培养中以机制、内容和手段为主要入手点,共建创新意识,构建师生共建的学术共同体,补充现有教学模式,发展学生创新意识,提升学生的就业发展理念。

  作者:翁润钡 蔡露燕 单位:广州珠江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林小军,刘君,张红岩,马青丽.基于课外师生工作室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xx(03):11~12.

  [2]李智.创新创业工作室对大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J].高师理科学刊,20xx(07):131~141.

  [3]邓小明,邓志龙.基于工作室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研究———以移动通信技术专业为例[J].科教导刊(下旬),20xx(06):111~112.

  [4]宋俊锋,林素仙,计佳燚,吴琼.基于“工作室”模式的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J].科技展望,20xx(07):131~141.

  [5]张红岩,林小军,马青丽.依托课外工作室模式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大学教育,20xx(06):111~112.

  技术创新论文7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各项先进科技逐渐被运用于各个领域。建筑行业作为新兴行业,在其施工过程中,既要确保工程质量,又要保证企业的经济效益,因而更需得到先进施工技术的支持。唯有严格的工程监理制度与先进的施工技术相结合,方能更好地推动建筑行业的发展。本文先简述工程监理的现状及其制度的发展特征,再简析施工技术的管理工作与其水平的提高,最后总结出建筑工程监理与施工技术间的创新关系。

  关键词:建筑工程;工程监理;施工技术;创新关系

  伴随建筑工程行业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建筑施工模式已经不再符合新时代背景下人们的认知,建筑监理单位逐渐出现在大众面前。作为一项极具技术含量的有偿性技术服务,建筑工程监理相关制度在我国实行的时间并不长,仍处于发展初期,相应监管体系尚未完善。有效的监理不仅能够促进施工技术的不断创新与完善,同时还能推动自身制度的建立健全。建筑工程监理与施工技术之间的相互促进,从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建筑行业的长远发展。

  1建筑工程的监理现状

  建筑工程的监理部门主要由承包方、业主与监理方紧密相连而成,这三者间相互促进且地位平等。工程监理的资质管理主要为“双重模式”,它既管理着企业内部的资质,又监管着相关管理人员的资质[1]。然而,就我国实际国情而言,这种模式是难以在实际中得到高效运用的。我国现有的监理管理人员从未受到过专业化培训,也并未对监理工作的相关知识进行系统化的学习,显然会致使“双重模式”无法在实际工作中得到充分发挥。换句话说,目前监理工作的现状大都归因于工作人员的自身综合素质达不到应有的岗位要求,从而导致预期的监理工作目标无法高效完成,施工的质量也无法保证。在一定程度上,监理方能很好的确保最终的工程质量,同时也能对业主们的权益给予维护。此外,工程监理对施工进度有着一定的推动性,能监督相应工程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值得注意的是,监理方还能够协调好承包方和业主间的关系,避免矛盾的发生,这一作用是不可忽视的[2]。

  2建筑工程监理制度的发展特征

  我国现有的监理制度仍存在缺陷,对监理工作的开展十分不利。另一方面,相关监理人员均属于监理方,他们的专业技术能力也是影响监理工作效果的核心要素。该如何通过建筑工程监理的相关制度来促进施工技术的完善与发展,甚至创新,是当下极受关注且引起各方探讨的重点问题。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大时代背景下,企业的发展都需以顶尖科技为标准,因而建筑工程监理制度的发展也需遵循这个发展标准。我国的建筑工程监理制度的发展特征可归结为以下三点:

  2.1施工技术不断优化

  在社会经济时代背景下,所有企业要想顺利发展都需以高科技技术为发展导向,理所当然,建筑行业监理制度的发展也需服从这一经济规律[3]。众所周知,我国的施工技术相对落后,很难再适应新时代下发展的需求,因此必须采取一定的方法以作出相应调整,来达成利用工程监理制度推动施工技术全面发展的终极目标。

  2.2监理人员的综合素质逐渐提升

  我国现有的监理工作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普遍较低,很难达到建筑工程监理相关工作的正规化、专业化与技术化等要求。除此之外,随着建筑行业新工艺、新技术及新型材料的出现,相关的技术规范与标准都在不断完善。相信伴随建筑业的发展与制度设施的不断健全,相关监理人员的专业技能都会有所提升。

  2.3逐步向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理方向发展

  现阶段,我国的监理工作主要以施工阶段的监理为核心。目前的监理工作过于片面化,这与建设方的需求、监理方的技术能力和整体素质以及社会经济的体制等方面有着较大关联[4]。但随着建筑工程项目数量的增多及项目法人相关责任制度的完善,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理方式已逐渐成为建筑工程监理方接下来最主要的发展方向。

  3施工技术的管理工作与其水平的提高

  对施工技术而言,其管理模式是极其重要的,倘若管理恰当,便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那么该如何将施工技术的管理落到实处呢?首先就需要相关工作人员意识到自己所做工作的重要程度,其次全面考虑自己在实际工作中遇见的问题,方能将管理工作落实到位。施工技术是建筑工程相关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其在极大程度上会对建筑工程带来影响,因而较高的施工技术水平是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因素,这便对相关人员有着如下要求:①遵守纪律,在实际工作中所有的监理人员与施工技术人员都应秉承负责的态度,严格依照工作条例办事,进而提高建筑工程的工作质量与效率[5]。另外,监理方也应负责的对建设要求进行有效控制,管理并配合其他工作人员一同完成建筑项目。同时还需落实好各种施工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处理,从而不断完善。②认真负责,相关监理人员既需要提升专业技能,不断通过培训考试,还需在这一前提下,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换而言之,监理人员必须知晓自身的工作职责,并对此认真负责。在实际监理工作之中,必须对环境等因素进行综合性考虑,切实安排建筑计划,推动施工人员的创造性与主动性。③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大多数监理公司中不仅监理人员的能力不达标,而且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也不合格。倘若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不够,一旦在项目施工过程中出现误差,最终便不会有合格建筑作品的呈现。精美的建筑必定由高技术水平的施工人员来完成的,可想而知,唯有当监理人员与施工人员的能力均达到较高水平时,方能创建出完美的建筑[6]。

  4建筑工程监理与施工技术间的创新关系

  4.1工程监理推动施工技术的创新

  在这个追求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大时代背景下,建筑工程行业的最高目标便是获得“双重效益”[1]。相关建筑监理单位只有在严格把控好施工工作的整体质量后,才可以完全保证该工程的施工进度能够按时甚至提前完工。不难看出,工程施工的整体进度与施工技术相应水平的高低是密不可分,即施工技术的不断创新可以更确切地保障建筑工程的施工进度。

  4.2施工技术的创新促进工程监理的持续发展

  工程质量是检验工程监理工作是否合格、施工技术是否达标的核心要点,要想很好的'完成建筑工程的监理工作,相关监理部门大都会选择不断完善与创新,并不断强化监管力度的方式来实现[7]。与此同时,工程施工方会在监理部门的严格监管下,不断通过科学可行的手段来对施工技术加以改善。

  4.3建筑工程监理与施工技术相互促进

  因人们对多数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随之而来的是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逐渐面临着更大的挑战。施工技术的不断创新早已不能仅靠相关施工单位的协助而日趋完善,这不符合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建筑工程的监理工作与施工技术的发展创新之间是相互促进的。根据工程监理目前的情况及其发展趋势,很明显,工程监理制度的完善、监理人员综合素质的提升及工程施工相关条例规范的补充都能有效促进建筑工程整体质量的提高[8]。如此一来,对工程监理相关条例的更新与完善便能间接地推动施工技术的逐步创新,进而对施工质量进行提升。更重要的是,施工技术的发展创新在一定程度上还能促进建筑行业的发展。

  4.4建筑工程监理与施工技术共同发展

  建筑工程的监理工作和施工技术的创新对建筑行业的整体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工程监理工作是当下及未来确保整个建筑行业健康长远发展的产物,其在监理部门的监督下,不仅完善了监理部门自身的技能,促使监理部门的良好发展,而且还推动了施工技术的完善与创新,最终实现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5结语

  我国现有的监理制度尚不完善,相关人员的技术水平也未达到国家的标准,这些都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但依照建筑行业的发展趋势,未来我国在工程监理制度与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上都会有较大改善。为有效推动建筑行业的顺利发展,我们需充分利用工程监理与施工技术间的创新关系,通过完善监理制度及创新施工技术的角度,发现建筑行业不断进步与发展的突破点或全新机遇,获得两者的共同发展,进而推动整个市场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参考文献

  [1]于明华.建筑工程监理的难点及对策探究[J].建材与装饰,20xx(27):196.

  [2]郭颜凤.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现状以及创新[J].四川水泥,20xx(8):136.

  [3]张宪成.建筑工程监理与施工技术创新的关系研究[J].建材发展导向(上),20xx(6):182~183.

  [4]吴超.建筑工程监理与施工技术创新关系研究[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xx(7).

  [5]苏天模.建筑工程监理与施工技术的创新研究[J].四川水泥,20xx(8):173.

  [6]王祖梁.分析建筑工程监理与施工技术创新的关系[J].建材与装饰,20xx(29):208.

  [7]张召辉.浅谈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创新[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xx(9):3787.

  [8]王书恺.探讨建筑工程监理与施工技术创新[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xx(17):1877.

  技术创新论文8

  计算机网络平台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之一,计算机网络管理能够帮助人们更好的运用计算机网络服务于现实生活,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是确保计算机网络正常稳定运行的重要保障,本文笔者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的功能与应用,希望能给读者带来一定的帮助。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计算机网络已经称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计算机网络平台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能够有效将网络中不同的信息进行收集与整合;当前,对计算机网络管理在构造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无法形成一个统一标准语准则,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计算机网络管理的有效应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实现计算机网络管理的创新应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话题;本文笔者试图对计算机网络管理的改进与完善提出几点想法,希望能够有助于网络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一、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概念与定义

  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是基于一定的计算机网络和技术协议对计算机网络进行的专业性管理,在整个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的体系中网络管理协议是最为核心的部分,SNMP是整个网络管理协议的关键部分,如果想要实现网络管理协议的科学化和合理化就必须在计算机网络管理过程中执行SNMP的协议内容。在网络管理中,如果想要管理某个对象,首先需要做的就是给该对象添加必要的软件和硬件,而这些操作又不会明显影响原来的对象。SNMP的主要的指导思想是以简单的模式实现管理作用的最大化。监视网络性能、检测分析网络差错等作用是SNMP的主要功能。一旦网络产生故障,SNMP可以帮助功能的恢复。SNMP系统的'实施需要有一个管理站,也就是所谓的网络控制中心。管理进程和代理进程通过SNMP起作用。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中的另一个方面是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在现阶段,网络的种类多种多样,网络设备出现了多样化,其质量变的参差不齐,这就需要一个很专业的工具来进行管理调控,从而保障用户的网络安全。网络管理系统是在这个方面很有意义的一个系统。针对网络管理,目前有计算机网络形成了众多的网络产品,有的产品是简单系统,有的产品是LAN管理系统,有的产品是企业的管理系统,无论是何种产品又应该遵循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的规范,这样才能够确保计算机网络的有效管理。

  二、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的功能

  1、网络故障管理

  计算机网络管理最主要的功能是对网络故障的处理,在网络运行中出现故障时,网络管理功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及时确定网络故障发生的位置;第二,有效阻止其他因素对网络的干扰,第一时间切断故障网络与其他网络的联系;第三,降低因故障造成的影响,及时实现网络的重新配置,进而将网络恢复到未出现故障前的状态;第四,对于一些较为重大的网络事故,可以在最早的时间发出警报,从而更好的提高对故障检测和排除的速度,以便保证网络的稳定运行。

  2、网络配置管理

  计算机网络配置的管理是实现计算机网络稳定性和安全性的基础,是计算机网络管理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计算机网络配置管理能够对网络持续的监控,实现网络的初始化后再配置,有效实现网络系统中一些特殊的功能效果。

  3、网络性能管理

  网络系统数据交换在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应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数据交换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性能,网络资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是保障网络用户享受稳定服务的基础,目前网络性能管理中对于功能的要求也自动的生成了网络拓扑构造以及网络配置,在这样的情况下,网络的监控状态以及网络设备的性能也能够提高到最大化。

  4、网络计费管理

  现实中,计算机网络系统内的一些信息材料的使用并非是免费的,计算机网络计费管理是计算机网络管理的重要部分,能给记录且统计网络用户运用网络信息资源的状况,之后再进行计费;网络计费管理功能包含了记录及统计网络资源的运用状况,涉及计量单位、判断开销,对用户收取费用。

  5、网络安全管理

  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特征能够判断网络自身安全特有的脆弱性,所以,需要保障网络资源不会被非法运用,且加强保障网络管理系统自身不被未授权的访问乃至网络管理资源的完善性与机密性。网络完全管理功能包含了控制对网络资源与敏感信息的查询,包含了网络设备的访问控制,对设施方面的各类运用访问控制乃至对网络协议的访问控制。

  三、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创新应用

  分布对象网络管理技术模式和基于WEB 的网络管理模式是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模式的重要组成;分布对象网络管理技术模式是一种集中式平台管理技术,具有具有组织结构简单、透明性强、操作方便等优点,缺点主要体现在:第一,收集信息的网络站点太少;第二,信息传输的过程中容易发生丢失或者缺失,信息传递的效率低下;第三,程序预先设定,缺少扩展的空间;随着Internet 的高速发展,分布对象网络管理技术模式很难适应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在对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模式进行创新应用时必须考虑这样的问题。基于WEB 的网络管理模式是随着Internet 不断发展,取代局域网的一种计算机网络管理模式,WEB 的网络管理模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软件开发和维护过程中的费用消耗,能够缩短管理人员的培训时间,其灵活、简单易操作、高效方便等优点使得其运用相对比较广发。WEB 的设计融合了各个网络管理模式的优点,其特点是能够使得用户随意的驻留在网络设备和浏览器之间,能够实现后台运行程序,能够随意的将SNMP 和HTTP 之间的协议进行转换。

  总而言之,计算机网络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加强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的创新应用有助于计算机网络更好的服务于人类社会,能给让计算机网络管理带来便利,从而实现计算机网络运行的进一步稳定。

  技术创新论文9

  摘要:近些年,建筑工程项目在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下取得了迅猛的发展,和建筑工程事业有直接关联的土木项目也随之得到发展。为此,也得到了人类对土木工程工艺技术的重视及关注。土木工程工艺技术是确保建筑项目质量的关键环节,突出的反映了土木项目施工工艺的创新及发展前景。文章经过详细研究土木项目建设技术,进而提高了土木工程工艺技术的质量性能令建筑事业取得了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土木工程;砼技术;预应力;技术创新;发展趋势

  建筑事业及土木项目的迅猛发展为时代的发展带来了内在驱动力,而施工技术在该环节也得到了明显的进步。土木项目施工技术的发展对建筑工程事业的发展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而且还能够提升工程的应用周期,并贯彻执行绿色低碳的科学理念。

  1土木项目施工技术的基本特征

  1.1人员的流动性

  工程事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工作人员存在较强的流动性,同个项目参与的人数很多,不同劳动人员的工艺技术及施工能力也存在差异,最后造成施工技术表现出不一样的效果。

  1.2项目整体稳定

  土木工程施工建设的关键部分一般会有十分严格的管理标准,工作人员要根据设计需要开展工作,机械化水平较高,例如,地基施工、钢结构、砼结构等施工就是土木项目施工的关键部分,这也促使土木项目施工技术整体较为稳定。

  1.3工艺技术发展性

  随着时代与技术的进步,土木项目工艺技术也出现了明显的变化,许多陈旧的施工技术已不能符合现代施工工艺的要求,所以,为了更好符合时代发展和建筑事业的要求,土木项目施工技术也开始处在持续发展道路中。

  2土木工程建设技术

  2.1地基处理技术

  在地基基础建设过程中,一定要严格根据施工规范来操作,在施工地基项目时,提高地基的稳定性,增加地基的应用强度,这样才能够保证增加建筑结构承担负荷的水平,防止在施工过程产生质量缺陷,例如,在地基基础建设中出现的裂纹,在检查地基的时候,需要采用沉降观测法来检测地基结构。通常情况下,地基基础中常用的施工方法包括:砂石桩法、高压喷注浆以及强夯法等。

  2.2砼项目施工

  通常情况下,砼项目可以分成很多类型,在不同种类的划分中,其采取的施工方法存在差异,比如,根据灌浇的性能,能够分为现场灌浇与预制两类灌浇方式。预制砼被推行使用于土木工程中的主要原因在于其存在投资少的特征;现浇砼时要求采用模板支撑来施工,能够对现场的砼结构信息进行全面检测,能够充分发挥出其在土木工程建设中的作用。

  2.3钢结构处理技术

  在钢结构建设技术中,通常关键的技术过程是在装载钢框架部件前,首先应当对施工现场加以清理,进而做好钢框架部件吊装的准备任务,运输过程要确保运输渠道的顺畅。当钢机构部件运输到施工现场时,应精确控制起吊力度,进而确保在吊起时的平衡,当钢结构部件吊起到平台上时,要确保作业平台的完整洁净。

  3土木工程建设技术的创新

  3.1对预应力技术工艺的创新

  创新预应力工艺在土木项目工艺技术创新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预应力创新主要是指在预应力钢防范以后,选择环绕包裹的手段来防护砼部件,利用机械设施来操作预应力技术。在技术创新过程,技术人员要充分兼顾到预应力于极限状况下的体现,进而根据负载要求来开展预应力结构的规划工作,进而有效避免土木工程项目构件出现变形或是裂缝现象,由此确保土木工程的施工效果。

  3.2对灌浇技术工艺的创新

  在土木项目工艺技术创新中,灌浇技术的改进也是非常关键的部分。灌浇技术更新涉及两大方面:一方面,钻孔技术改进。钻孔技术属于灌浇施工过程的基础性人物,所以需要对其引起高度关注。钻孔技术更新主要指在钻孔技术运行以前,对钻孔桩附近的环境加以清理,随后利用精密准确的测量设备来确定钻孔点,进而确保钻孔统一[1]。另一方面,在钻孔处理前,技术人员需要提前调节钻孔机,进而确保施工顺畅。在钻孔阶段出现塌陷或是卡钻情况时,要即刻停止钻工工序,先要对出现塌陷和卡钻情况进行研究,并且处理相关的深层问题,其是确保土木工程建设效果的重要表现。另外,灌浇技术的改进还表现在钻孔灌浇砂浆时需要不断优化灌浇技术,填充孔内浆液,进而实现填充饱满的效果,确保桩体稳定。

  3.3对深基坑支撑技术的更新

  现阶段,在土木工程建设工作中,高层工程数量日益增多,对土木项目工艺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高层工程建设中,抗震规划和地下室扩展等均是新的项目要求,而为了确保工程质量,必须进一步更新深基坑支护工艺。深基坑支护工艺是指在土木建设中,技术人员应当全面掌握地质条件,如果现场的地质条件非常差,就要求采取灌注桩及预应力锚杆来提高施工质量[2]。首先,工作人员要考察包含周边地下管路、电缆等埋设布局,勘察岩土和地下水布局参数,勘察深基坑工艺技术可能出出现的障碍等,进而做好准备工作。其次,在支护构造设计中,需要和深基坑施工方案相统一,包含连续墙体内外围墙支护,进而建设好深基坑支护项目。

  4土木项目施工技术的发展方向

  4.1技术化水平提高

  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所以,我国今后的土木项目施工技术的发展过程中,首先就是技术化趋势。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化趋势也是增加施工企业效益的重要途径,而且,还是工程质量性能的技术保障,在推动土木工程事业发展时具有非常关键的先导意义。技术化趋势是指在土木工艺技术中采用多种科技成果,比如在施工早期的准备工作上,要求采取科学化的方法核算项目成本、款项,要采用更为先进可行的检测设备来勘测工程环境,利用更加高明的技术方式来处理施工环节产生的技术故障及障碍。技术化趋势的的最终结果是人才资源的解放和施工工期的严格管控,同时,在更科学的`项目体系施工下,能够将原来就有故障的设施进行清理,去除不合格的原材料,要想实现这一点,就一定要提高检测工具的科学性,进而使所有故障设备及材料被遏制在萌芽中。

  4.2绿色化趋势显著

  绿色化发展我国内社会各界发展的重要方向。目前因为资源、生态、能源的逐渐紧缺,节能降耗是所有行业均在追寻的目标,还是促进社会长远发展的必然途径。由此,在土木项目施工技术改进中,绿色化发展也是十分关键的趋势。主要体现在对原材料的最大化利用上,进而最大程度上节省资源,同时,借助技术发展来促进机械设备、装饰材料等绿色化发展,进而推动绿色项目的发展。

  4.3自动化发展趋势

  自动化趋势是当前乃至今后社会发展的必然方向,现阶段已在部分机械领域中实现了自动化技术的运用,通过使用信息系统,使施工工作更为简单、便捷。自动化趋势在土木工程建设技术中,主要表现在控制高层工程建设中的起吊机运送参数方面,更为精准的运送材料,降低高空作业产生的事故。另外,自动化发展方向还表现在工程机械控制中,从而可以更为统一高效的控制机械设备,通过高度智能来全面找出机械设备中隐藏的故障,进而确保施工性能。

  结语

  综上所述,土木工程工艺技术随着建筑事业的日益发展而逐渐在进步,为此,需要对工艺技术的创新与发展展开全面研究,促进施工技术朝着生态化、自动化和科技化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付江.关于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创新及发展分析[J].江西建材,20xx,(01):79-80.

  [2]马文雪.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创新发展及质量影响因素[J].四川建材,20xx,42(06):142-144.

  [3]刘南雄.试析基于创新原则的土木工程施工技术[J].建材与装饰,20xx(48):12-13.

  [4]庞家余.浅析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重要性和创新[J].企业科技与发展,20xx(17):111-112.

  技术创新论文10

  摘 要:企业技术创新是企业不断蓬勃发展的强大动力,企业的发展依赖于创新,创新来源于信息资源的把握,科技查新工作的任务之一则是为企事业单位及个人的技术创新提供信息服务。因此,科技查新工作与企业信息咨询服务存在着很多的共通之处。

  关键词:企业技术创新的论文

  企业技术创新是企业不断蓬勃发展的强大动力,企业的发展依赖于创新,创新来源于信息资源的把握,科技查新工作的任务之一则是为企事业单位及个人的技术创新提供信息服务。因此,科技查新工作与企业信息咨询服务存在着很多的共通之处。充分发挥科技查新机构的优势,为企业提供优质的信息服务,不仅可以加强科技查新机构与企业之间的联系,为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支撑,同时也可以为科技查新机构的发展提供新的途径。

  1 科技查新为企业技术创新服务的必要性

  1.1 企业信息服务的现状

  目前中国的大部分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信息服务机构发展都相对的滞后。一方面企业对信息咨询服务的需求是全面的,多层次的,不仅要与时俱进甚至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不仅要具有判断性甚至要具有一定的指导性,但事实是大部分企业没有自己的竞争情报系统,其他形式的信息服务机构也规模较小,手段落后,开拓能力差,仅限于提供简单的,低层次的技术信息服务,没有能力建立高层次、全面的信息情报搜集、整理、分析系统,直接影响了企业的科技成果转化进程。另一方面,企业信息服务工作需要较多知识面广且又有所长的复合型人才,而企业没有形成相应的人才培养机制,企业员工素质也参差不齐,缺乏专门的信息服务知识和咨询服务意识,所以提供的信息服务水平和质量也无法满足企业创新发展的需求。

  1.2 科技查新为企业提供技术创新服务的优势

  (1)信息资源优势。我单位自95年开展科技查新业务以来,共出据查新报告7000多份,为5000多个单位、企业、个人提供科技查新服务,其中20xx多项科研项目获得国家、省、市各种奖项。配备了9台数据服务器,开设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数据库、中国国家标准全文库、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硕士(博士)全文数据库、中国专利数据库、中华数字书苑、百链中外文数据库、Elsevier外文数据库、NSTL外文数据库、CNKI数据库(专利、会议论文等)、Peter-科技报告数据库、山东省情报研究院数据库、中经网数据库、中国行业发展报告库、中国地区经济发展库、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国知网库等十几个数据资源库。整合了国内主要的数据库资源,为科研立项、科技成果的鉴定与报奖、专利申请、新产品开发、新技术引进等提供客观依据、为科技人员进行研究开发提供可靠而丰富的参考信息。

  (2)人才优势。科技查新工作是一项科学性和技术性都要求较高的信息服务工作,要求查新人员必须具有较宽的知识覆盖面,良好的计算机和外语水平,熟悉情报检索的过程,较强的信息筛选、对比和分析能力,较好的语言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3)运营保障条件充分。一是运营经费保障充足。科技查新作为市技术创新共享服务平台建设的一部分,市政府非常重视,不但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平台建设及设备购置,每年还拿出专项资金用于平台中心运营,以保障其开展服务的`公益性。二是完善的管理。为保证查新工作健康、稳定地发展及更好地对企业开展检索及咨询服务,查新中心制定了包括绩效考核、日常工作管理、科研管理及收入分配激励机制在内的完善管理制度。三是与其他科研院所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提升了服务水平。通过与省科学院、省情报研究院等建立全面合作关系,不断丰富检索手段,提升了服务水平。

  2 科技查新机构如何为企业创新发展做好服务

  2.1 做好基础查新工作为企业项目的申报提供客观依据

  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为支持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推进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每年都会开展各级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火炬计划、高新技术技术成果转化、科技攻关项目、自然基金、科技进步奖等项目的申请或鉴定。为避免项目的重复劳动,保证项目申请和鉴定的客观性和公正性,通过科技查新工作进行综合分析和对比,为企业的科技立项、科技成果鉴定、评奖、验收、转化等提供客观依据。

  2.2 为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信息咨询服务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企业要开发新产品,改革新技术,拓展新市场,都需要以市场为导向。在创新之前,都需要充分收集用户需求、价格水平、销售渠道及产品变动趋势等信息,这时,查新机构可以根据企业的需求尽可能详实的为企业提供近似产品特点、生产工艺、原材料、生产设备及未来发展趋势等等信息内容,为企业开发新技术和新产品提供客观的依据,防止重复开发导致的人力和财力的浪费。

  2.3 帮助企业建立完善的竞争情报系统

  竞争情报是通过合法的手段,通过长期系统的收集、分析和整理各种对企业发展、决策及运行相关的信息,提炼出本企业的优势、劣势以及机会等关键情报,为企业的高层决策提供客观的依据。查新机构可以利用自己信息资源和人才方面的优势,为企业竞争情报系统的建立和运行提供信息和人才援助。在科技查新中进行竞争情报服务,缩短了企业技术创新的过程,为企业的创新决策提供了客观依据,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促进企业的创新发展。

  2.4 为企业提供专题服务,加强企业横向合作,实现资源共享

  查新咨询单位可以根据企业咨询比较多的领域,如电子、食品、纺织、肥料加工、建筑施工等等领域,定期向企业提供相关行业的信息资讯和市场动态信息等。另外,企业也可以利用此次活动结识更多领域或同行业其他企业,为企业之间实现资源共享,以及进一步的交流与合作提供机会。

  3 结语

  总之,科技查新机构拥有一般企业信息服务机构所不具有的信息资源优势和人才优势,利用科技查新可缩小或规避企业技术创新的某些风险,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科技查新机构也在为企业创新服务的过程中,加强了与企业之间的联系,拓展了情报服务的范围,促进了科技查新机构的新发展。

  技术创新论文11

  摘要:科技型中小企业,是我国中小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提高企业整体水平、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国家系统创新的关键组成。进入21世纪,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迅速。与此同时,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这严重阻碍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因此,研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模式和扫清技术创新障碍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创新模式

  一、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概念

  科技型中小企业是指以科技人员为主体,由科技人员创办,主要从事高新技术产品的研制、生产、销售,以科技成果转化及技术开发、技术服务、技术咨询和高新产品为主要内容,以市场为导向的知识密集型经济实体。简而言之,科技型中小企业是以创新为使命的企业。

  二、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特征

  科技型中小企业实行“自主经营、自愿组合、自负盈亏”的组织原则,具有较强的决策能力和适应能力,它们除具有一般企业的特点外,还有明显区别于其他类型企业的特征:

  1.规模小与大型企业相比,科技型中小企业规模小、经营决策权高度集中,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治理权合一,既可以节约所有者的监督成本,又有利于企业快速做出决策。

  2.专业化科技型中小企业由于自身规模小,人、财、物等资源相对有限,往往将有限的人力、财力和物力专注于某一细小产品的经营上来不断改进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以求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进而获得更大的发展。

  3.高风险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生产的大多是高科技产品,其技术创新活动具有单一性,很少进行多种途径的代替研发,在成长过程中,技术、市场、财务、环境等方面面临巨大的不确定性。

  三、技术创新模式与选择

  技术创新是一种技术经济活动,是新技术在生产中的运用,是技术与经济的有效结合。基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自身特点和优势,是最有能力、最有条件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的群体。同时,技术创新是中小企业发展的立身之命,是企业活力的增长点,因此技术创新模式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经营模式的重要组成。技术创新模式主要有:自主创新、模仿创新和协同创新,其中自主创新要求企业必须拥有雄厚的资金和技术能力,这不利于中小企业内在优势发挥,因此不适合中小企业选用;后两种模式对于资金短缺、技术实力薄弱的中小企业来说是比较理想的选择,尤其是协同创新比较适用于新兴技术和高新技术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

  三种创新模式在研发能力、创新效益等评价指标方面各有优劣。见表1和外部环境,可以选择其中某一种技术创新模式,也可以采取两种或者多种创新模式的组合。

  四、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对策

  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核心,是企业获得经济效益的前提。以下将从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内外部环境两方面进行探讨。

  1.政府应为技术创新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1)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政策,鼓励技术创新活动。健全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法律法规体系,创造公平竞争的外部环境。通过立法,维护企业技术创新的合法权益,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同时政府应该制定和实施技术创新计划,大力鼓励产学研结合,使大学和科研院所成为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源泉。

  (2)完善金融扶持政策,完善融资手段,拓宽融资渠道。国家要健全信用担保体系,设立专门的担保机构,降低商业银行向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贷款的`成本和风险。同时,完善中小企业科技成果转化及技术创新基金等相关政策。

  (3)健全科技型中小企业孵化体系。国家要大力发展创新集群,包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新兴产业基地等,加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促进科技资源共享。

  2.企业自身营造良好的技术创新内部环境

  (1)建立促进创新的激励制度。企业应建立科学合理的技术创新评价系统,采用多种激励机制,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创新建立奖励制度,充分调动知识型员工积极性,有效地激励员工为企业创造最大的价值。

  (2)建设良好的企业文化并切实遵循。企业应根据自己所处的发展阶段、生存环境等,培养全员创新的企业文化,建立学习型组织,营造激发科技人员创造力的工作环境,努力打造协作创新的工作氛围。

  (3)完善企业技术创新的知识管理系统。科技型中小企业是知识密集型组织,对快速响应能力、信息利用能力和运作效率等与知识管理相关的指标有较高要求。所以企业应选择合理的知识管理系统,提高企业运作效率。同时要加强知识管理信息组织建设,做好企业内部知识管理支撑,提供功能强大的搜索工具,便于对现有知识进行深度挖掘,实现知识共享。科技型中小企业是最具活力、最具潜力、最具成长性的创新群体,在创新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带动作用。重视科技型中小企业,就是重视科技和经济发展的未来。科技型中小企业是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主体。在目前的激烈竞争环境中,科技型中小企业只有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才能适应市场变化,在国内外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粟进,宋正刚.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关键驱动因素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xx(05):156-163.

  [2]彭文玉,孙英隽.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的“哥德巴赫猜想”[J].科技与管理,20xx(02)

  [3]李萌.基于因子分析法构建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模型[J].宁连举,科研管理,20xx(03)

  技术创新论文12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电子信息技术已经逐渐走入了人们的生活,它不仅满足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相关要求,还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改变。但是,由于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起步较晚,其生产技能以及创新能力方面都还比较薄弱,这样就导致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因此我们就需要及时的采取相关措施,不断改善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从而使其生产技术以及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关键字: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研究

  1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而电子信息产业作为一种先导型的产业,在世界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由于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起步较晚,各方面能力都较弱,因此就导致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技术相对落后,为了改善这种情况,我们就应该积极的采取相应措施,比如加强对外技术合作、提高创新管理能力等,以此来推动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避免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在技术方面受制于人。

  2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薄弱的原因

  2.1技术创新的资金不足

  当前,我国一些电子信息企业所拥有的留存资金都是十分有限的,在生产规模以及生产技术不断扩大与更新的情况下,企业的电子信息技术创新所需的资金也随之不断增加,假如企业的主要融资渠道仅仅为内部融资,那么将无法满足企业电子信息技术创新的资金需求,由此可见,对外融资对于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技术的不断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此过程中,直接投资、上市、银行、基金以及债券等都能够有效地解决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创新的资金问题。

  2.2技术创新人才结构性缺失

  在电子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我国人力以及人才方面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我国有着不同层次的人才储备,这些相关人才不仅具有优秀的个人素质,还具有谦虚好学、不怕辛苦等积极的工作精神,同时在国外的同行中也的到了许多肯定,因此这种优势对于不断提升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也正因为如此,我国的相关技术人才面临的严重的流失情况。在全世界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各国对于相关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因此人才的竞争就成了电子信息产业的竞争。

  2.3技术创新政策环境不够成熟

  在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政府给予了诸多的保护以及引导,但是由于我国的国情特殊,政府在制定相关政策方面以及具体实施方面借鉴了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并在此基础之上自行摸索,这就使得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创新的政策环境还有许多尚待完善的地方。同时,政府的过多干预对于我国电子信息技术的创新也带来一些不利影响。

  3提高中国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对策与建议

  3.1解决技术创新融资问题

  在电子信息企业开展兼并或者外部融资等活动的时候,应该引导企业根据自身的发展状况进行合理的策划以及分析,将提高自身综合实力以及市场竞争力量为大前提,以此来构建一批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以及市场前景广阔的优秀企业。其次还应该对各方进行积极调整,从而实现融资渠道的不断拓宽。当前,我国的货币政策与银行的.体制匹配度还不是很高,因此,政府就需要对货币政策所具有的传导渠道进行重新整理,不仅要对信贷政策做出相应的改善,还应该构建风险投资机制,为我国的电子信息企业发展以及技术创新工作提供有力支撑。

  3.2加强对外技术合作提高创新管理能力

  我国电子信息企业在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同时,还应该将吸引外商投资的重点逐渐转移到技术的合作创新上面。因此就要充分发挥出我们熟悉客户需求的优势,引进核心的技术,在吸收、消化的基础之上进行不断地创新,并且要重点开发应用技术以及核心部件,从而逐渐形成具有本国特色的新产品。同时在具体的技术合作上面,我们应该不拘一格,采取各种有效的合作机制,从而实现合作的互利互惠。

  3.3发挥产业集聚效用加快核心产业的发展

  首先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应该在区位上以及产品结构上进一步完善布局,这对于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非常重要。此外,推进结构调整还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靠企业以市场为导向的自主作为,从而发挥产业集聚效应,加快核心产业的不断发展,为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带来积极影响。

  4结论

  综上所述,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是一项专业性较强并且极为复杂的工作,因此,我们就需要清晰地了解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相关问题,转变管理理念、采用科学合理的管理措施,从而进一步推动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许爱萍.美国提高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经验及借鉴[J].中国科技论坛,20xx(03):72-78

  [2]王琛,林初昇,戴世续.产业集群对技术创新的影响——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例[J].地理研究,20xx(08):1375-1386

  [3]滕柳.中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比较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xx

  技术创新论文13

  技术创新是一个社会进步的标志。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进步、每一次变革无不包含着技术的创新与进步。国防科技工业的技术创新在节能环保方面有一定的进步,但这个领域技术创新的水平、技术创新的模式还没有完全转到生态化的道路上来。

  技术创新是一个社会进步的标志。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进步、每一次变革。无不包含着技术的创新与进步,国防科技工业的技术创新在节能环保方面有一定的进步,但这个领域技术创新的水平,技术创新的模式还没有完全

  转到生态化的道路上来。因此,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将生态学理论、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循环经济理论相结合,大力研制开发节能环保型技术,走生态化的技术创新之路,就成为实现绿色国防、绿色国防科技工业和实现国防科技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

  研究生态经济学视角下的我国国防科技工业技术创新模式的价值。

  研究生态经济学视角下的我国国防科技工业技术创新模式的理论价值近年来,可持续发展理念已经成为我党在经济发展领域的指导思想。技术创新的理念与生态经济学的理念逐步地结合,并逐步形成新的技术创新观念。国防科技工业作为国家的战略性产业,在技术创新的过程中,也应该处理好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之间的关系,用生态化的技术替代传统的技术,并实现技术创新的商业价值。

  研究生态经济学视角下的我国国防科技工业技术创新模式的实践价值国防科技工业是关系国家安全的战略性产业,是体现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领域。国家安全的极端重要性、武器装备追求独特和领先的属性以及战略产业竞争的特征决定了国防科技工业发展必须要选择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技术创新模式。在当今各国大力发展节能环保型技术的同时,我们仅凭现有的资源是难以应付未来的战争,难以实现国防科技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只有不断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技术创新模式才能增强国防科技工业的核心竞争力,才能有效地保障国家的经济安全和国防安全。

  原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主任张云川在20xx年1月8日指出,20xx年国防科技工业将在全系统列出30家重点耗能大户和30家重点排污企业,限期开展降耗减排专项治理和监督检查,并严格重大项目节能评估和环保评审,加强降耗减排工作,推广综合节电、绿色设计、清洁生产等提升节能和环保水平的先进适用技术。这一举措一方面说明了当前国防科技工业的持续发展能力不强,在节能环保技术研究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但另一方面也显示出了技术创新模式研究的重要性。

  可以说,国防科技工业采用什么样的技术创新模式,直接决定了国防科技工业的发展方向和实现国防科技工业永续发展的要求。

  所谓自主创新就是主要依靠企业自身的力量完成技术创新全过程,关键技术上的突破由本企业实现;模仿创新就是企业学习,模仿其他企业先进技术,根据自身情况加以改进,完成本企业的技术改造或创新;引进创新一般指企业从国外或经济发达地区引进先进技术,结合本身情况为我所用,进行技术创新;合作创新即不同企业、不同行为主体为进行某项技术创新共同努力。

  根据技术创新的动力来源不同可将企业的技术创新模式划分为技术推动模式、需求推动模式和双重推动模式

  技术推动模式是指技术创新主体拥有某种技术,不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研发,产权明晰;需求推动模式的优势在于:根据市场需求和企业的自身利润来考虑选择是否进行某种技术的研发,以完全满足市场的需求为主;双重推动模式是指技术创新主体所拥有的发明或发现是在市场需求的推动下而开展技术创新活动按照技术创新的组织模式的不同可将企业的技术创新划分为计划组织

  模式、自行组织模式和联合组织模式

  计划组织模式是指由企业外的组织(一般指政府)有计划地进行技术的研究和开发;自行组织模式是使企业真正成为市场的主体,使企业完全按照市场的需求去组织技术创新;联合组织模式是指政府对创新任务的确定和创新企业的选择和市场的需求相结合。

  按照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过程与程序可将技术创新分为线性创新模式、双向循环模式和霍夫勒模式

  线性创新模式所包含的三种类型一一科技推动型、市场拉引型和计划推动型。它们的共同点就是创新活动自始自终都是在本系统内完成的,而双向循环模式和霍夫勒模式都是非线性的模式。按照技术创新的过程可以将技术创新的模式分为:预期模式和随机模式,按照技术创新的'演化过程可将技术创新的模式分为现行模式,目标模式和过渡模式;按照技术创新的主体、动力机制和管理机制可将技术创新分为完全竞争模式、计划创新模式和混合创新模式。

  生态经济学视角下的技术创新模式的划分

  根据生态经济学中的生态系统理论范畴、生态平衡理论范畴和生态效益理论范畴,可以将技术创新模式重新划分为生态型技术创新模式、亚生态型技术创新模式和非生态型技术创新模式。

  生态型技术创新模式。根据生态经济系统的相关理论,技术创新属于人的行为,在生态经济系统中要正确发挥人的主导作用,要充分考虑到客观规律的影响,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技术创新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生态的因素,对于新技术的开发、研究要始终贯彻生态和经济相协调的观念,技术创新不仅要考虑眼前利益,而且要看到长远利益,从而保证新技术对未来环境是完全无污染的、完全环保的。

  亚生态型技术创新模式。根据生态经济学中生态经济平衡的理论,面对日益扩大的需求,人们从生态中获取物质将越来越多,而面对有限的生态资源,我们不是靠限制经济的发展来维护生态的平衡,而是要依靠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来研宄和开发出更有利于节约资源,更有利于减少废弃物排放的新型技术,从而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使废弃物能够得到循环利用,从而实现永续发展的技术创新模式。

  非生态型技术创新模式。在技术创新的过程中充分权衡技术创新的利弊得失,按照生态经济效益的相关理论,在优先考虑技术创新的经济效益的基础上,出于国家利益和安全的需要,暂时容忍新技术对环境的污染,从而在以后的技术创新过程中再使这种污染不断解决得到解决。例如,目前各国都在为国家的安全和利益的需要而发射的各种卫星。这些卫星在废弃以后势必会对太空的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但随着技术的进步,这些问题最终会得到解决。

  我国国防科技工业技术创新模式的生态化抉择

  为了使得我国国防科技工业能够又好又快的发展,笔者通过对国内外技术创新模式进行了综合研宄,得出以下结论。

  对于那些“放开类型”的国防工业企业,比如军需生活用品生产等一般军用技术,可以而且应该鼓励地方企业参与投资建设,使其选择生态型即合作或模仿技术创新模式,有利于减少国防开支,提高产品质量。

  对于“限制类型”的国防工业企业来说,比如钢铁、船舶等允许地方企业进行参与的技术,应根据企业综合实力可以选择亚生态型的合作或自主技术创新模式,对于其中的高科技和核心技术,由于其特殊性可以产生垄断效应,应选择自主创新模式。

  对于“禁止类型”的国防工业企业来说,要实行国有制,如航空航天、核武器、导弹、潜艇等战略武器制造等国家严格禁止泄露的尖端技术,考虑到特殊地位,其技术创新模式一律选择自主创新模式,同时也是非生态型的创新模式。

  当前技术创新与高新技术产业化的竞争已逐渐成为国际间竞争的核心内容,是经济发展和生产率增长的基本动力。然而,为了增强我国国防实力,加强国防工业企业的能力,必须进行技术创新,特别是对国防军队建设中的那些核心技术和尖端技术,为了避免落后就要挨打,在国际局势急剧变革的今天,应该采取亚生态和生态型的自主创新模式。为了加速我国国防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增强我国科技综合竞争力的技术创新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努力。

  要充分利用外部资源,与各大科研院所组建研发战略联盟。在发达国家设立研发机构将成为我国国防科技工业企业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国防科技工业企业自身必须重视R&D能力培养,建立自己的R&D机构。一流的企业必须要有一流的研宄机构。未来技术创新的中心在企业。一个企业没有自己的研宄机构就不可能成为一流的企业。

  国防科技工业企业自身必须要有科研管理机制。高效的科研管理机制是研发活动顺利进行的保证。应该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从科研活动客观规律入手,建立灵活高效的科研管理机制。

  必须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促使一大批由政府部门转制而成的企业集团实体化、大型化,也可以通过资产重组方式组建新的大型企业,真正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只有这样才能使科研院所改变目前的游离状态,真正成为企业的技术中心,实现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全面提升我国大型企业的自主创新。

  技术创新论文14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技术创新是现代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动力,这是国内外学术界的共识,但是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如何通过技术创新促进经济发展,学术界则有争议。本文从四个方面来阐述我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一.发展阶段和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对现代经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根据197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西蒙·库斯内茨(SimonKuznets)的研究,工业革命之前,世界各国的经济增长一般是国家的规模扩大,人口增加,但是人均的产量不增加,人的生活水平基本没有改善。现代经济增长是在人口持续增长的基础上,人均产量也增长,每个人可以享用的物质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这一历史性转变的一个关键因素,是技术创新的速度在工业革命以后变得越来越快。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如果想在经济发展水平上赶上发达国家,就只有在技术创新的速度上比发达国家更快,才有可能实现这个发展目标。

  但对技术创新的含义,经济学界和科技界的理解不完全相同。经济学界所谓技术创新(technologicalinnovation),是指一个生产者在下一期生产中所采用的技术比这一期生产的技术好,效率高,这个“新”技术不必是最新的发明。在科技界里则习惯地把创新(innovation)和发明(invention)等同起来。发明是从无到有,是对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现有知识存量的一个增量贡献。但在经济学里则把发明和创新分开,创新侧重已经发明出来的技术在生产过程中的实际运用,是和一个生产者现在实际采用的技术比较,而不是和世界总体的技术水平做比较。

  最发达国家各个产业所采用技术在世界各国的相同产业中通产处于最先进的水平,既然如此,发达国家在下一期生产时要采用比现在更好的技术就只能依靠自己的新发明。但是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不管是在传统的产业如纺织业,或是在现代的信息产业,和发达国家相比,都有相当大的技术差距。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创新,可以和发达国家一样,靠发明来取得新技术,也可以利用和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以引进技术的方式,包括买专利、模仿等等,取得技术创新。就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而言,在这两种可能方式当中到底哪一种方式比较好?应该依成本和效益的比较而定。关于发明,尤其是在现代高科技产业上的发明,投入非常巨大。像IBM每年的研发投入是五十多亿美元,摩托罗拉四十多亿美元,因特尔三十多亿美元,朗讯四十多亿美元。而且风险非常高:一般在最前沿技术上的研发投入,一百个立项,到最后大约只有五个取得可以申请专利的技术;在十个申请专利的技术中,大约只有一、二个具有商业价值。也就是说,在一百个研发项目中,最后只有一、二个项目,对企业的投入有了回报,对整体的经济发展作了贡献。如果只看这个最后具有商业价值的技术研发项目,它有专利的保护,可以拥有全世界的市场,如果其它国家的企业要用这项新技术必须付专利费,这项技术研发投资的回报率会相当高。但是如果把那99项失败也算是取得这一项成功的必要成本,那幺,在最前沿技术研发的投资回报率并不高。有许多实证研究发现,拥有核心技术、领导世界技术新潮流的全世界500强企业的投资回报率实际上是很低的,甚至经常是亏本的。

  如果一个发展中国家,想要靠自己的研发取得新技术,在最前沿的技术上和发达国家竞争,成功和失败的概率,顶多和发达国家一样。但是,发展中国家如何筹措那幺巨大的资金投入?如果发展中国家依靠引进技术,最贵的方式是买专利,买专利当然要成本。买的专利越新,成本就越高,过了专利期的,或是十年、甚至五年以上的技术,基本上就可以免费引进。根据一些研究,即使是买专利,成本一般只要这项专利技术研发成本的三分之一,而且引进的必然是有商业价值的技术,可以避免自主研发所可能遭遇的99%的失败。所以,发展中国家以引进技术为主来取得技术创新,成本会远低于发达国家自己发明技术的成本。虽然从技术发明的角度来看,新技术确实绝大多数是发达国家发明的,但是,由于投入高、风险大,发达国家每年新发明的技术和现有的技术存量相比是有限的,技术创新的速度并不快。发展中国家,如果靠引进技术来取得技术创新,由于成本低、风险小,在各个领域都可以大量引进现成的技术,所以和发达国家相比,取得新技术发明专利的数量虽然比发达国家少,但是技术创新的速度却可以比发达国家快得多。

  二.引进技术并非永远落后

  从前面的分析可知,发达国家处于技术前沿,因而必须自己研发新技术,否则就没有技术创新。发达国家必须在资本密集度很高的产业采用资本密集的技术来生产,这对发达国家的企业而言,也是一个不得不的选择。因为在发达国家的要素禀赋结构中,资本相对丰富,劳动力相对短缺,资金相对便宜,劳动力相对昂贵。一个企业在这样的要素禀赋的结构下,必须进入到能够用资本来替代劳动的产业,采用能够用资本来替代劳动的技术,在市场当中才能够有竞争力。所以,发达国家以资本、技术密集为其经济结构的特征,这是一个“果”,它的“因”是发达国家的要素禀赋结构中资本相对多、劳动相对短缺。如果发展中国家想要在产业、技术结构上赶上发达国家,必须先在要素禀赋结构上赶上发达国家,提高整个经济当中每个劳动者所能使用、支配的资本的量。

  发展中国家怎样才能提高整个国家的要素禀赋结构,也就是每个劳动者所拥有的资本的量?资本来自于每一期生产当中的剩余的积累。每一期生产当中扣除了各种成本以后,就企业而言是利润,就整个国民经济而言则是剩余。剩余可以作为两种用途:增加当前的消费或是作为积累,以增加下期生产可使用的资本。所以,在每一期生产中剩余越大、积累越多,每个劳动力可以使用的资本就会增加的越快。

  一个经济如何才能在每一期生产当中创造最多的剩余,实现最高的积累?关键在于每一期生产都充分利用这个经济的比较优势。也就是当这个经济的要素禀赋结构中劳动力相对多、资本相对稀缺时,必须进入到能够更多的利用廉价的劳动力、少利用昂贵资本的产业,并采用能够用廉价的劳动力替代昂贵的资本的技术。处于中国目前这样的发展阶段,资本相对稀缺、劳动力相对丰富,就应该进入到劳动力相对密集的产业,或是进入到一些资本密集的高新科技产业中劳动力使用比较多的产业区段。以信息产业为例,一般可以分成四个区段:研发、核心芯片生产、零部件和组装。研发是资本和技术最密集的,像IMB每年的投入达50多亿美元,这是资本投入最密集的区段;核心芯片的生产,一条8英寸芯片的生产线投资要13亿美元,等于100亿人民币,12亿英寸芯片的生产线,一条的投资要200亿人民币,这也是资本比较密集;零部件和组装则是劳动力相当密集的。作为一个资金相对稀缺的发展中国家,我们可以进入到劳动力相对密集的像传统的纺织业、家电产业,或者是进入到新产业里劳动力比较密集的产业区段,这是我们的比较优势。既然这些产业或区段合乎我们的比较优势,我们的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在国内、国外市场中就有最大的竞争力,可以占领最大的市场份额,赚取最高的利润,获得最大的剩余。而且,因为资本的投入小,资本的回报率会最高。一方面剩余最大,另一方面资金的回报率最高,这样愿意在剩余当中用来作为积累的积极性会最高,要素禀赋结构的提升也会最快。

  如果反其道而行,一开始就想迎头赶上,发达国家在哪个产业、哪种技术上有优势,就直接动员力量来发展这样的产业和技术,是否能够更快的赶上发达国家?尤其像中国这样的大国,政府的行政主导力量很强,有能力动员许多资资源来发展一些在全世界最尖端的产业、技术。但是,这样的产业即使用国家的动员力量把它建

  立起来,因为我们的资金成本相对于发达国家的资金成本要高,最尖端的产业又是资金最密集的,其生产中最重要的成本就是资金的成本,因此,这样的产业在竞争的市场当中,要是没有国家的持续的保护和补贴是不能生存的。

  问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要赶上发达国家并不是有一两个冒尖的产业赶上就达到了,而是要整个国家总体的产业水平赶上才可,总体的产业水平赶上的前提是整个要素禀赋结构水平的赶上。如果发展中国家靠政府动员来发展少数几个高精尖产业,首先,建设这些企业要非常多的资本投入,而且发达国家在这个产业的科技水平是不断在进步的,两年三年以后现在的技术水平就过时了,要想在技术上保持和发达国家的产业同一水平,就必须和发达国家一样,不断投入巨大的研发成本。但是,在最前沿技术上的研发投资每项动辄数十亿美元,这样的投入水平不是我们这种程度的发展中国家所能承担的。在1950年代,我们建了汽车产业、重机、重化产业,但是我们建立了以后就停留在那个技术水平,十年以后就变成了古董了。为什幺?因为我们付不起和发达国家同样的研发成本。另一方面,把这样的产业建立起来,在市场中缺乏竞争力,企业就不能获得利润、创造剩余,对要素禀赋结构的提升就不能做贡献。不仅如此,发展中国家的资本总量是有限的,把有限的资本用在资本密集的产业的建设上,剩下的能够用在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产业上的资本就所剩无几。这些符合比较优势、在市场上有竞争力的产业的发展就受到抑制,也就难于创造剩余,对要素禀赋结构的提升做贡献。

  以我国的实际经验来说明,劳动力多、素质高、价格便宜是我们的竞争优势,并不是在1978年底开始的改革开放以后才是这样,但是在1978年以前,由于国家采用了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得不到任何资本投入,没法形成有效的生产力,因此,劳动力多的'优势不仅没有发展起来,而且成了经济发展的一个负担。到了1979年的改革开放以后,调整了发展战略,投入到劳动力比较密集产业或是产业区段的资金增加,劳动力多的优势就发挥出来,从79年开始到现在25年的时间,我国平均每年的经济增长速度高达9.3%,是同期全世界经济发展最快速的国家。改革前后,经济发展绩效强烈对比,背后的道理就在于此。

  最近,我的母校芝加哥大学请我回去做了一个演讲:从理论上来说,发展中国家都有可能靠引进技术得到比较快的发展,实现和发达国家发展水平差距的收敛,可是从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除了日本、亚洲四小龙和中国在1979年以后的改革开放实现了这个理论预期,其它绝大部分的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差距不仅没有缩小,而且还扩大了。我利用1960年到20xx年将近50多个发展中国家的数据,做了一个比较详细的分析,发现那些发展中国家所以没有实现和发达国家发展水平差距的缩小,主要原因在于二次大战以后发展中国家普遍实行了赶超的战略,想一下子就去发展发达国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这种战略思想在社会主义国家叫斯大林模式,在印度叫重工业优先发展,在中南美洲叫进口替代战略,名称有异,本质相同,经济发展绩效都不好。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经济发展好的少数几个经济体,基本上都是在经济发展的每一个阶段充分利用这个经济的比较优势来选择产业和技术水平。

  发达国家的比较优势在于资本密集型的产业,发展中国家的比较优势主要在于劳动力比较密集的产业或是高科技产业里劳动力相对密集的区段。若两者都发挥比较优势,发达国家因为资本相对多,回报率相对低,每一期生产当中所创造的剩余有两种用法:消费和积累。既然资本的回报率低,愿意把剩余积累起来作为投资的积极性就低了,所以,储蓄率相对低。世界银行的资料表明,发达国家的积累率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在20%左右,而比较好地按比较优势来发展的东亚经济的积累率可以达到40%左右。由于按比较优势发展的发展中国家的积累率高于按比较优势发展的发达国家的积累率将近一倍,所以,发展中国家现在每个劳动力可以使用的资本的量的水平虽然比较低低,但是,决定长期趋势的是增长率,而不是起点时的存量。所以,二十、三十年以后,发展中国家的要素禀赋结构和发达国家的要素禀赋结构的差距就能大量缩小,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也就可以趋近。

  三.引进技术是否也需要有自主研发?

  发展中国家以引进技术为主,取得技术创新,可以加速经济增长,不等于说发展中国家可以不必从事新技术的研发。首先在国防安全方面,有些技术绝对必要,没有这些技术,就没有国防安全,而且,这些技术不可能从国外引进,或是不适合从国外引进,当然就只能自己来研发。这里须注意的是,这些技术的范围要把握得很好,比如说汽车产业,过去认为是国防产业,现在的共识则认为是民用产业;像通讯,过去认为攸关国防安全,现在则更多的是作为民用产业。如果事关国防安全,对每个国家来讲,都应该不以经济回报为考虑的出发点。即使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如美国,国防方面的科研也是由国家以财政拨款的方式来支持。

  发达国家在国防安全上的科技研发,对于民用产业的技术发展有很大的外溢性。比如美国在航天产业上的技术研究,相当多地被转移到民用航空器上,很多军用信息技术来转移到民用以后,推动了1990年代信息产业、互联网发展的高潮,成为美国经济发展动力的来源之一。那幺,我们可不可以用国防产业技术研发对民用产业的外溢性为由,来投资国防产业?如果从国防产业技术的先进性来讲,苏联以及现在的俄国跟美国应该是不相上下,有些领域比美国还强。但是,在美国国防产业的技术对民用产业的技术有很大的外溢性,在前苏联、现在的俄国则基本没有。原因在于美国的产业,不管是民用或是军用水平都很高,技术都非常先进,由于差距不远,在国防产业上研发的技术很容易就转移到民用产业上来。而苏联、俄国则是资金稀缺的国家,为了在军备上和美国竞争已经把大量的资金都配置到国防产业,所以民用产业非常落后,与国防产业的资本密集度以及技术水平的差距太远,在国防产业上研发出来的技术,民用产业很难利用,所以,外溢性少。我国三线建设上的情况也基本相同,三线建设的产业都属资本、技术比较密集,但是,由于当地的经济总体水平太低,三线建设起来的产业在当地就成了一个个的孤岛经济,每个都是大而全、小而全,很少和当地的经济有互动,对当地产业、技术的发展也很少有外溢作用。反而,在东部沿海的国有企业,虽然在技术水平上很多还赶不上三线产业,但是改革开放以后大量的乡镇企业的技术、工程人员却来自这些国有企业。

  除了国防产业之外,还有一些产业也必须靠自己来研发新技术。发达国家在每个产业上的技术创新都必须靠自主的研发,是因为每个产业的技术在全世界的生产链当中都属最先进的。因为发达国家基本上都已经退出劳动力比较密集的传统产业,我们现在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力密集产业,很可能没有比我们更发达的国家在同一产业上有优势,并继续生产,我们就成了全世界这个产业的领头羊了,这样的产业要技术进步,就只有靠我们自己的技术研发。例如,以电视机的产业为例,在1950年代,美国是最先进的,当时重要的技术研发,黑白电视机、彩色电视机的发明都来自在美国。到了六十年代以后,美国退出电视机生产,日本成为生产电视机的最发达国家,所以,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电视机的技术研发基本上都是来自日本。到了九十年代以后,日本逐渐退出家电产业,韩国成为生产彩色电视机的最发达国家,彩色电视机的新技术也更多的来自于韩国的。我相信很可能到20xx年的时候,中国会取代韩国成为生产彩色电视机的最发达国家,那时候越南也可能生产彩色电视机,但是,我们的整体经济发展水平比越南高,彩色电视机、或是CVD、DVD的技术创新就只能靠我们自己的研发。所以,在某个产业上要不要自己从事新技术的研发,主要决定于有没有比我们更发达的国家在相同的产业上有比较优势,如果有的话,技术创新尽可能以引进为主,如果没有,就只能自主研发。

  最后,即使有比我们更发达的国家在同一个产业上有比较优势,我们可以靠引进技术来取得技术创新,也并不是简单的拿来就能够运用,引进来的技术必须经过改进、消化、吸收以后,才能发挥最大的效用。所以,即使靠引进,也必须保持一个研发队伍。例如,我们现在汽车产业大量跟国外合资,很多技术是从国外转移过来;在日本或是德国的汽车厂,基本看不到工人,大部分的生产是自动化。到国内来,我们的工资便宜多了,许多生产环节,用人工比用机械生产便宜,所以,在发达国家技术创新的方向是用自动化来节约劳动力的投入,把这样的技术引进到国内来以后,则应该反其道而行,技术研发的方向是改进现有高度自动化的技术,在可能的地方用廉价的劳动力来替代昂贵的技术设备。又比如五、六十年代我国东北的国营农场引进了很多苏联的大型拖拉机,这些拖拉机大部分不太耐用,原因并非苏联的拖拉机质量有问题,而是东北的小麦单产比苏联西伯利亚的单产高了很多,适用于低单产地区的拖拉机,到了高单产的地方就难免经常发生故障,所以需要加以改进。由于在发达国家研发出来的技术适用于发达国家的要素相对价格水平和生产环境,引进这样的技术到发展中国家来,发展中国家也必须有一定的研发能力,才能最好的吸收、运用、改进这些技术。保持一定的研发能力也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当其要素禀赋结构升级和比较优势变化,某个产业成了全世界的领头羊时,从引进技术转变为自主研发技术。

  四.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前景

  如果在现阶段以引进技术为主,我国还能维持多少年的快速增长?何时有可能赶上发达国家?一般说来,理论分析只能指出某项政策的影响是正是负,但无法决定其效果的大小、实现效果时间的长短。对于这类问题的回答,只能从实证经验中推测出来。日本是以引进技术为主而实现了赶上发达国家的一个典型,最近,日本东京的产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关志雄博士将中国目前的发展水平和日本1950年代末、1960年代初的水平作了对比,发现两者非常接近。例如,每个人的预期寿命,中国目前男的是68岁,女的是72岁,日本在1965年的时候男的是68岁,女的是73岁;婴儿死亡率我们现在是每一千胎31个,日本1960年时是每一千胎30.7个;我们的第一产业现在占GDP的比重是15.9%,日本在1959年的时候是16.7%;我们的恩格尔系数——即收入当中用在食品消费的比重现在是39%,日本在1960年的时候是38.8%;我们每个人使用的电力,现在是每年1071千瓦小时,日本在1960年的时候是1236千瓦小时。也就是说中国现在的各种社会经济发展指标和日本在19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水平相当。日本大量靠引进技术、消化、改进,经济取得快速增长,从1960年算起,用了28年的时间,到1988年人均收入赶上美国。当然,日圆的汇率从1960年代初的400日圆对一美元,升值为120日元左右对一美元,也是日本人均收入赶上美国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果我们也走和日本同样的发展道路,固然不能乐观地认为,跟日本一样也只要再用28年的时间,也就是到20xx年的时候,我们的人均收入就能赶上美国,但是即使达到美国人均收入的五分之一,由于我们的人口规模是美国的五倍,我国经济的总体规模也就能够达到美国同样的水平。那时我们和美国一样将国民生产总值的2.5%来搞新科技的开发,我们的投入的总量也就能够达到和美国同样的水平,到那个时候我们在许多领域也就有可能走在全世界的前面。全世界的专利、全世界的科技进步也会更多地出现在中国。

  处于我国目前的发展阶段,想在产业和技术水平上直接迎头赶上发达国家的愿望是好的,但是这样的努力经常会事与愿违、欲速不达。利用和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靠发挥比较优势来发展经济,以引进技术为主、自主研发为辅来取得技术创新,能够让我们的经济在市场中最具竞争力,最快速的积累资本,最快速的提高要素禀赋结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的水平,以小步快跑的方式,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赶上发达国家的愿望。

  技术创新论文15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按照《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决策部署,教育部启动职业院校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工作。文章以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动车组检修技术专业为例,从加强团队教师能力建设、建立团队建设协作共同体、构建对接职业标准的课程体系、创新团队协作的模块化教学模式等四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创新性的提出了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举措,为动车组检修技术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提供新的思路。

  一、目标定位

  打造我国动车组检修技术高素质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火车头团队,动车组运用维护技术研发创新团队,全国铁路在职员工高铁司机培训金牌教练团队,湖北动车组先进技术科普宣传队,我国高速铁路职业教育国际交流先锋队。

  二、主要建设任务及实施举措

  (一)加强团队教师能力建设

  1.优化团队建设与运行机制

  (1)优化团队运行机制、工作责任机制、建立团队。制定《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方案》,在方案对目标任务实施分年度、分阶段、分级别的细化,并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出台实施细则;制定适应结构化教学团队发展的运行机制,形成“明确的目标引领、畅通的协作沟通、合理的激励体系、科学的评价体系”的团队运行模式;针对团队建设任务进行统筹规划,明确教师集体备课、模块化教学等方面的工作职责与任务,确保教师个人发展目标与团队目标相融合。

  (2)优化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强化团队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师风建设为首要任务,通过开展师德专家进课堂、警示教育、课程思政等教学活动,实现师德师风宣传教育、示范引领、实践养成相统一。根据《武汉铁院师德师风建设实施方案》,坚持正向激励和反向约束两手抓,建立教育、宣传、考核、监督和奖惩相结合的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机制。

  (3)优化团队管理制度建设与落实。依托《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管理办法》,大力完善现有的教学管理体系,深化改革教学管理制度。切实加强课堂管理,严格课堂考勤,强化课堂组织,确保课堂秩序,制定《课堂教学管理》《教师教学工作质量考核办法》制度,规范教案编写,严格教学秩序,引导教师自觉提升政治素质、业务能力和育人水平。完善《学生素质教育实施方案》《课程考核管理办法》等,服务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学生就业竞争力持续提升。

  (4)优化团队考核评价制度。依托学校《教师教学工作质量考核办法》,根据专业特点和团队目标制定本土化和专有化的教学团队考核评价体系,评价内容涵盖实践教学、教改方案、任务绩效指标、目标完成度、团队凝聚力等定量内容。

  2.优化团队人员配备结构

  以提高团队教学能力为目的,以专业特色发展为基础,以专业教授与各领域专家为主导,由能力互补、科学分工、团结协作的教师、企业专家与教学管理工作者构成的多主体教学创新团队。

  3.提升团队教师能力水平

  (1)优化教师能力提升方案。制定《教师教学创新团队能力提升方案》,实施团队全员专项轮训制度,针对团队教师不同能力要求,建立分层次培养模式,着力开展专业教学法、课程开发技术、信息技术应用培训以及专业教学标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的一系列教育教学培训,不断的提升团队教师模块化教学设计实施能力、课程标准开发能力、教学评价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每年选派14人赴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研修访学、与国内外高校互派访问学者2人。

  (2)优化团队教师能力发展路径及能力标准。确立培训对象“专、兼职教师”全覆盖,明确面向“一般教师—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教师职业生涯全过程的能力发展路径,制定教师职业“理论知识+专业技术+教学技能+科研能力”各项技能全方位的培养方案。结合教师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三维评价体系,制定科学的教师能力标准。

  (3)优化教师能力提升测评方案。组建由行业专家、校内专家、专职督导、系骨干教师组成的教师能力测评委员会。制定《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教师能力提升测评方案》,明确教师能力测评标准。每年选派多人参加各类教学竞赛,获得3个省级及以上教学类奖项。

  (二)建立团队建设协作共同体

  1.优化校企协同工作机制

  以教学创新团队为纽带,推进产教融合,打造校企合作共同体,加快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促进职业院校和企业共同开展技术研发,推动企业技术进步、产业转型升级和区域经济发展;共同分享职业教育发展红利,实现教育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的深度对接。每年选派10人赴行业典型企业实践,实现团队成员全部达到“双师型”教师标准。

  2.优化校际协同工作机制

  加强校校交流与合作机制,推进教师互访及异地教学等活动,相互融合教学、教改及科研经验,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逐步推进深层次的校校交流合作,学校互相派遣名师、教学管理人员到对方院校从事教学、科研及教学管理工作,进行深层次的交流合作,实现人才流动、资源共享,发挥名优师资最大化的辐射作用。

  3.校企共建教师发展中心

  建立校企合作教师发展中心,提供教师培训、教师咨询服务、教学改革研究、教学质量评估、教学资源供六大服务,为教师提供全面的、坚实的教学发展资源保障。通过六大服务,教师发展中心由点及面、由内至外、由具体到抽象的.明确目标为教师提供了多元化的教学服务,深刻展现了该组织以教师为本的发展导向。每年组织团队教师培训不少于2次,教师技能能力训练活动1次,教学经验交流会1次。

  4.校企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

  在湖北职业教育集团的指引下,通过教学创新团队,推进学校联合知名行业、龙头企业,探索集团化办学、混合所有制、市场化运作的办学模式,拓展多元化的职业教育形式,推进在校内外建立实训基地,促进教育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建成省级及以上虚拟仿真实训基地1个。

  (三)构建对接职业标准的课程体系

  1.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依托轨道交通职业教育集团铁道机车车辆理事会,成立动车组检修技术专业教育教学委员会,打造校企育人共同体,共同研究制定工学结合“2+1”人才培养方案,深化“双元合作、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完成1个“双元合作、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省级课题申报、研究并结题。

  2.按职业岗位群能力要求制订完善课程标准

  对接职业岗位准入资格标准和从业资格标准,按动车组检修岗位群能力要求制订完善课程标准,推动以团队教师和企业师傅协同、教学资源和生产资源协同、教学过程和生产过程协同、教学项目和生产项目协同为主要形式的协同育人。

  3.基于职业工作过程构建课程体系

  以课程标准为基础,融入企业用人具体需求,对动车组检修职业工作过程进行分析,构建“基础能力模块+核心能力模块+综合能力模块”课程体系,适应多层次人才培养需求。并对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课程标准等进行动态管理,不断完善课程体系。

  4.强力推进1+X课证融通

  聚焦以动车组为代表的高端装备技术技能人才培育,以专业“1+X”证书制度实施方案为主导,基于“轨道交通电气设备装调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评价标准,对证书考核站点不断完善,每年定期开展培训及考证。强力推进1+X课证融通,制定“学分-证书转换”制度,实施学生课程学分和线上学习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有序互换。每年完成1000人日的培训。

  (四)创新团队协作的模块化教学模式

  1.优化团队成员分工协作机制

  教学团队整合师资资源,优化团队分工协作机制,通过团队成员积极配合、反复打磨,探讨教师能力提升路径,研究新型教学方法,探索模块化教学。通过教学团队分工协作,形成示范带动效应,进而推动形成“学校有统筹、中心有规划、团队有协作、能力有提升、课程有特色”的团队工作格局。

  2.全面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与技术技能融合的育人模式

  以线上MOOC思政案例解析、线下轨道交通安全警示厅巡讲、专业模范人物进课堂、动车组检修实训等教学实施手法,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方法,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实现轨道交通安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开发在线课程思政视频案例库1个,建成轨道交通文化博物馆1个。

  3.推动教法改革及模块化教学模式探索

  依托大数据、可视化技术,推行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的数据化描绘式管理,探索在线直播教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块化协作教学模式;开展移动学习、虚拟仿真实验、智能化学习的研讨与实践;开发交互式微课、活页式教材等新形态立体化教学资源。建成6门精品在线开放课程,3本新形态教材,实现5门专业课程模块化教学。申报2门国家级在线开放课程,1本规划教材。

  三、预期成效及成果应用

  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不断优化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方案;制定模块化教学管理办法,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动车组检修技术专业教学模式;推进“2+1”中国特色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复合型人才,全面提升动车组检修技术技能人才质量;加强国际合作,助力提升我国高铁职业教育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引用出处

  [1]李国庆,张兆敏.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研究[J].科技视界,20xx(7)

  [2]彭红科.高职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建设与管理路径———基于提质培优的视角[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xx(6)

【技术创新论文】相关文章:

科学技术创新研究的论文06-28

企业强化技术创新研究论文04-12

高层建筑技术创新的论文06-14

关于企业技术创新成功的论文06-12

技术创新论文精选15篇02-21

技术创新论文(15篇)11-05

技术创新论文15篇11-05

水利施工技术创新研究论文04-16

技术创新论文(集锦15篇)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