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论文

2022-12-19 论文

  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中,大家肯定对论文都不陌生吧,论文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写论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管理学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管理学论文1

  [摘要] 管理学是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的核心学科基础课程之一,但目前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的管理学课程教学存在着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不明确、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具体的教学改革措施,包括制定具有专业特色的教学计划和大纲、实行校企合作案例教学和加强教学互动等。

  [关键词] 独立学院 管理学 课程 教学改革

  一、独立学院经管类管理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不明确。管理学是独立学院经管类各专业的核心学科基础课,但在目前的教学中,基本上套用其它类型院校的做法,采用同一教材、同一教学计划和同一教学大纲,各专业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完全一致,没有考虑到独立学院经管类各专业培养对象及培养目标的特殊性,很难满足培养基础扎实、精通专业、实践能力强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要求。另外,教学内容因主讲教师的不同而不同,讲授内容随意性很大,而且内容与其它课程衔接较差,内容重复。

  2.理论和实践相脱节。学生在现有的知识基础上,对管理学的基本知识都能听懂、看懂,但学生普遍反映的困惑在于如何将所学的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由于独立学院经管类学生实习基地建设的滞后,导致学生缺少必要的实践环节,学生不能从更深层次领会管理的本质,过多的理论学习削弱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

  3.教学方法不当,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应用不够。在管理学教学过程中,由于受各种软件、硬件的限制,独立学院的教师主要采用课堂讲授为主,有的时候,辅以讨论等形式,较少采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如多媒体、幻灯片等。课堂教学以抽象理论为主,缺乏必要的启发式教学来活跃学生的思维,从而增加学习兴趣。

  4.教材及教学辅助资料选用不当,影响了教学的质量。有些教材理论性太强,内容过于抽象,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不适应独立学院的实用性要求;有些教材的内容过于陈旧,跟不上经济发展的需要;部分教材内容照搬照抄其它发达国家的管理理论,不适合我国的国情,让学生感觉到理论与实践不符合。

  二、独立学院经管类管理学教学改革措施

  1.制定具有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特色的教学计划和大纲。要深入了解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学生的特点以及未来人才市场的需求,以此来制定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来制定教学大纲、学时和相应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掌握与本专业最密切的管理学知识。

  2.案例教学实行校企合作。管理学教学长期以来仅仅局限于课堂,不符合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必须加以改革。案例教学是把实践中的典型案例进行处理后引入课堂,让学生根据案例提供的背景资料分析案例、讨论案例,寻求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提高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管理学教学案例应根据管理实例加工而成,学生在对案例进行讨论和探索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吸取了经验,接受了教训,掌握了运用所学到的管理理论和方法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结合教材有关章节的内容,通过直观、生动、典型的案例,来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开拓学生的知识领域,进而提高教学质量。但是这只是传统的案例教学方法,仍然局限在课堂上,尽管增加了学生的感性认识,但是缺少亲身体验。

  管理学很多部分的理论性比较强,学生没有现场直观的经验,所以有些内容很难深入理解。我们学院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优势,与中国石油辽阳石化公司相邻,所以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组织学生到辽化进行现场实践,对辽化的管理实践活动进行实地参观、考察,针对辽化的具体情况,在企业里进行案例教学。这不仅使学生对企业有更多的感性认识,也会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管理学课程的积极性,大大丰富管理学的教学内容。

  3.加强教学互动,实行相互提问法。我们这里所说的互动是指狭义的互动,不包括老师在讲授过程中所设置的悬念,因此我们所说的教学互动主要是通过提问来实现的。传统的提问方法是老师在正式讲授新内容之前,找学生回答问题,这种提问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处于被动状态,学生不是主动的学习。我们通过对独立学院经管类管理学的多年教学认识到,应该对经管类管理学的提问方法进行改革。首先,改变传统的老师与学生一对一的提问方法,实行相互提问法,即同时找两个学生,让学生相互提问,然后老师进行点评,当然学生也可以向老师提问,让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相互提问方法的道理在于:能够回答问题并不一定能够提出问题,即提出问题要比回答问题的层次更高,更能激发学生思考问题。其次,要改变传统的在讲授新内容之前对已学过内容的提问方法,要将提问延伸到讲授新内容过程中,这样能保证学生时时保持高度的学习热情。再次,运用抽签法,即老师在讲授课程新内容之前,将所要提问的问题写在标签上,提问时,让学生抽签,来回答问题,这样能给学生以新鲜感,而且具有随机性,考查范围比较广。我们在提问过程中要注意提问的顺序问题,传统的提问是先将问题告诉学生,然后再提问学生,我们认为这样做,效果不明显,应该先找学生回答问题,然后再将问题告诉学生,这样能够给学生更大的学习动力,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我们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增加学生学习的新鲜感,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样可以在无形中实现教学互动。

  4.编写适合独立学院的特色教材。我们要对管理学教学内容进行调查、走访学生,了解管理学在各个专业的作用,分析独立学院学生的现状,找出哪些知识学生依据原有知识的迁移就能掌握,哪些知识学生必须要通过对管理学的学习才能掌握,哪些知识实用性更强。根据这些调查结果,编写适合独立学院的特色教材和相应的辅导教材,供学生学习使用。

  参考文献:

  [1]于燕飞张霞:浅析《管理学》教学改革的创新之路[J]. 商业经济, 20xx(6):20~21

  [2]马俊苹:管理学案例地方化教学改革的思考[J].龙岩学院学报, 20xx(2):36~38

管理学论文2

  【摘要】现代管理学课程教学中,必须要重视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这不但有利于提高学生参与管理学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有助于管理学专业学生未来更好的成长与发展。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高校管理学专业大学生应当具备的五种主要关键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表达共享能力、释疑质疑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同时,探究管理学课程教学中学生关键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学生;关键能力;管理学课程;探讨

  前言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高等院校教学理念发生深刻转变,建立以“大学生全面发展,迎合社会发展需求”为核心的以人为本的高等教育教学体系已经成为众多高校的共识。管理学作为高等院校的重要专业课程,也需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为他们未来走入社会提供保障。

  管理学专业大学生应当具备的关键能力

  管理学是现代高校常规专业,现代管理学主要包含企业管理、工商管理、行政管理、会计学、运筹与管理、旅游与酒店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市场营销管理等各种细分专业。不同的专业所对应的教学重点不同,对大学生的教学要求既有共性也有差异性。从共性角度看,现代管理学专业的大学生必须要具备更强的自主学习、团队合作、表达共享、质疑释疑、创新思维等关键能力。管理学课程教学对学生关键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已经成为现代高校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

  1.自主学习能力

  知识经济时代,各种管理学的新知识、新理念不断涌现。因此,管理学专业大学生必须要具备终身学习理念,这样才能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管理学专业发展的需求。管理学专业大学生必须具备自主学习能力,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开展各种管理学课程的自主学习、自我反思、自我提炼和自我评估等。2.团队合作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是现代管理学专业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另一个关键能力。管理工作本身就需要很多人的参与,具备较强团队合作能力的人更容易在管理岗位上作出业绩。故在高校管理学课程教学中,要培养管理学专业大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学生之间共同开展学习、探究等工作,建立紧密的合作团队,以更好地参与管理学课程教学。团队合作中,各成员之间相互借鉴、相互竞争,可以极大提升管理学课程的学习效率。

  3.表达共享能力

  表达共享能力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主要包含口语表达共享能力、书面表达共享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信息编辑与上传等。高校管理学专业的大学生具备较强的表达共享能力,是指能够借助口语、文字、网络等各种文化载体清晰完善地阐述自己对管理学课程学习的收获,能够把一些有价值的感悟、研究成果等形成各种文本与他人共享。这样的大学生不但能够更好地传递自己的想法,也能更好地聆听、理解和借鉴他人的共享理念。

  4.质疑释疑能力

  质疑释疑能力主要包含两层含义:一是管理学专业大学生要能在学习、研究和实践中不断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能独立地开展问题原因的思考与分析;二是能够结合问题产生的原因,从根本上为问题的解决提供有价值的方法、对策等。管理学专业大学生必须要能洞察各种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并能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问题的解决提供一些有效的建议。

  5.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能力是对高校管理学专业学生提出的更高层次的能力培养要求。管理学专业大学生应当具备以下创新思维能力:一是专业创新思维,能够创新性地学习本专业知识,并能在一定程度上拓展本专业知识;二是社会创新思维,能够不断考察社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能创新解决措施;三是前瞻性创新思维,能够科学预见未来管理学专业发展的前景,提前制订各种应急方案等。从总体上看,在管理学专业大学生应具备的各项关键能力中,自主学习能力是核心,团队合作能力与表达共享能力是关键,质疑释疑能力是更高的要求,创新思维能力是根本保障。

  管理学课程教学中学生关键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式传统,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现象比较常见

  我国高校管理学课程教学与其他专业课程教学类似,也存在教学方式过于传统的问题。大多数管理学课程采用传统课堂讲授方式,未能充分发挥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学生不能更好地开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和表达共享。很多高校管理学专业教师侧重于对学生管理学知识的讲解,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观念,缺乏自我反思、自我总结的过程。20xx年,山东经济学院经济管理专业对本专业在校大学生调研显示,69.52%的大学生认为本专业教学方式传统,不利于自己的专业发展与成长。部分管理学专业毕业生反映进入工作岗位后,发现很多在校学习的管理学知识与工作岗位的实际需求存在明显落差。总之,教学方式传统带来的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现象已经成为制约学生关键能力培养的首要问题。

  2.教学手段单一,现代信息化教学工具应用相对较少

  管理学课程教学中,教学手段单一,现代信息化教学工具应用相对较少,也是制约该专业大学生关键能力培养的重要问题。尽管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教学在管理学专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多,但是,应用效果并不明显,大多数教师把多媒体教学设备当作辅助管理学课程教学的附带工具,并没有真正构建以多媒体教学为主的新型管理学课程教学体系。同时,在数字化、信息化时代,多媒体教学也需要进行与时俱进的改革与完善,需要高校管理学专业进一步加强信息化教学手段的研究与应用。总体上看,我国大多数高校的管理学教学手段有所创新,但是教学手段单一问题仍然突出存在。

  3.评价机制欠缺,忽视对学生关键能力维度指标的考核

  评价机制不完善,这是影响管理学专业学生关键能力培养的重要客观因素。我国当前高校在管理学专业的大学生评价考核中,仍然侧重于学生知识水平的考核,侧重于终结性评价。在这种评价机制下,学生对管理学知识的记忆、期末考试不挂科等更为关注。不少管理学专业学生反映现有评价考核方式限制了自己的专业成长空间,对未来职业生涯的开展也产生不利影响。如20xx年,我国某知名管理学专家与北京几所高校的管理学专业大学生进行直接对话,该专家从最新的管理学理论、信息出发提出了几个具有较强专业性的问题,参与对话的二十几名大学生没有一个人能够清晰无误地回答上述问题。经调研发现,学生缺乏自主学习能力、质疑释疑能力与创新思维是不可忽视的原因。除此之外,高校管理学专业一线教师缺乏对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意识,不能制订科学有效的关键能力培养方案,这也是要重视解决的问题。

  构建以培养学生关键能力为目的的管理学课程教学新模式建议

  1.构建以学生关键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方式

  高校管理学课程教学必须要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方式,真正建立以推动学生关键能力发展为主的新型教学方式。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管理学创新思维的塑造。可以借鉴西方国家高校“翻转课堂”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课前先对各种管理学课程内容进行预习,标记自学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在课堂上与教师、其他同学一起探究共享热点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对管理学课程学习的一些全新理念。在课下作业中,教师要安排更多团队合作的开放性作业,提高学生课下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兴趣。同时,也要重视管理学实践教学,让学生把自己的管理学知识应用于实践问题的解决之中。

  2.打造以学生关键能力培养为目的的信息化教学平台

  信息化教学平台是培养管理学专业学生关键能力的重要技术条件。高校管理学专业教师应当重视信息化、数字化教学工具的使用,构建真正的信息化、数字化教学体系。首先,构建信息化、数字化课堂,借助多媒体、网络等信息化工具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升学生合作学习和质疑释疑等关键能力。其次,要构建网络化教学平台,让管理学专业学生能够借助网络教学平台及时查询课程教学信息、教学任务,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借助网络教学平台,学生之间还可以实现各种学习资源的共享,开展更加灵活的合作学习。

  3.制订以学生关键能力培养为主要指标的评价机制

  立足学生关键能力发展实际,创新制订评价机制是培养学生关键能力的重要客观条件。管理学课程教学中,应当围绕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创新评价指标,建立关键能力考核体系。要重视学生关键能力培养的过程性评价,通过制订关键能力培养档案等方式开展具体的过程性评价考核。在终结性考核评价中,也要设计更多关键能力的考查题目,了解学生是否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真正提高了管理学专业关键能力。要让学生参与自我关键能力的评价考核工作,构建“学生+教师”双主体关键能力考核评价模式。

  参考文献:

  [1]胡昌送:《突出发展学生关键能力的管理学课程教学探索与实践》,《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xx年第19期,第46-47、51页。

  [2]郭广军、刘兰明、龙伟、陈长江、方建超、游新娥:《新形势下我国职业院校学生关键能力定位与培养体系研究》,《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xx年第5期,第22-28页。

管理学论文3

  【摘要】高校经济管理学科实验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开放性实验教学是经济管理学科实验教学的发展趋势和方向,研究和探讨经济管理学科开放性实验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对经济管理学科开放性实验教学“开放性”的体现进行了探讨,然后分析了其必要性及存在的问题,最后有针对性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经济管理学科;开放性实验教学;问题;建议

  实验教学在我国高校经济管理学科开展的时间并不长,但是它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有着重要作用,近几年得到较快普及。高校经济管理学科实验教学指高校学生在学习并掌握了相关经济管理理论之后,借助由电脑、教学软件等组成的实验教学平台,在实验教师指导下或自行开展的诸如建立模型、仿真模拟、自主开发等形式的教学活动。高校经济管理学科实验教学包括基础实验、专业实训和综合实验等多层次递进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技能。高校经济管理实验教学具体开展经济软件操作、数理统计、金融工具模拟、物流系统分析与设计、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模拟、企业运行管理、会计电算化实验操作、证券期货外汇模拟、商务谈判模拟、外贸综合模拟、电子商务等内容的实验实训教学活动。开放性实验教学是高校经济管理学科实验教学的发展趋势和方向。它把学生置于实验教学主体地位之上,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只是起到指导、监测实验过程的作用,给了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自由发挥和自觉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开放性实验教学能够做到因材施教,对于培养学生的实验兴趣、创新能力和意识等非常有益。但是目前对于经济管理学科开放性实验教学的认识还不够深入,很多认识仅停留在概念提出的层面上。因此,非常有必要对于高校经济管理学科开放性实验教学的体现予以探讨,对其必要性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具体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一、高校经济管理学科开放性实验教学的体现

  (一)实验教学对象的开放

  可以面向学校不同层次、专业、年级的学生开放,有助于他们摆脱课堂和实验室的限制,弥补校内实训课时不足的缺陷,实现校内实验教学资源的整合和优化配置。也可以开展校际合作、校企合作,面向校内外师生、企业以及社会开放实验、实习、培训平台,最大限度地实现实验教学对象的全方位开放,达到经济管理学科师资、资金、设备以及实践教学基地等各种实验教学资源的优化共享的目的。

  (二)实验教学内容的开放

  在网上提前公布实验课程名称、实验内容及开出时间,提供可查询的实验课程菜单,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自由选课,修满相关课时或学分。实验过程中需要减少经济管理学科规定性、验证性的实验科目,在实验模式设计、内容安排、方法使用等方面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发挥空间,适当增加自由发挥、自主设计的项目。同时也鼓励学生自行设计并开展具有研究性、创新性内容的实验,为他们的自主学习、创新科研等提供有力支持。

  (三)实验教学时空的开放

  全天24小时开放相关服务器和网络实验平台。实验指导教师通过qq等即时通讯工具提供在线指导,学生无论何时、何地均可访问服务器和网络,通过账号登录进行操作。这样可以大大减轻经济管理学科专用实验室的需求压力。在正常教学时间和课后时间,可以面向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开放实验室。在资源充裕的情况下,也可以对不同学校及社会开放实验室。

  (四)教学形式和评价的开放

  除了传统的面对面讲授、课堂演示、现场指导答疑外,老师可以通过录制好的视频进行教学,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实时指导,与学生在网上开展互动。对传统教学成绩考核的标准和方法进行变革,注重实验的最终效果。

  二、高校经济管理学科进行开放性实验教学的必要性

  (一)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高校经济管理学科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需要通过实验教学进行仿真模拟操作及练习,培养学生的具体专业技能。近年来,各高校经济管理学科不断扩大办学规模,现代化技术不断更新,原有的实验课程体系、实验环境与条件等难以满足现代化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所以,经济管理学科探索开放性实验教学非常必要。通过开放性实验教学的开展,经济管理学科的课程体系、教学手段不断得到更新,实验条件得到保障,学生也能够获得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全面提高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以及综合素质。学生毕业后,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内适应工作岗位需要。

  (二)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需要

  开放性实验教学是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与时代变化相适应的教学形式,为学生创造出自主开展实验活动的环境。经济管理学科开展开放性实验教学,将把学生放到实验主体位置,学生的实验状态由“被动接受”转变成为“主动探索”。这将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开展实验的热情,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三)优化实验资源配置的需要

  经济管理学科各个专业之间有较强的关联性,许多专业基础课设置大体相同,各个专业选修课存在着很多交叉课程。实行开放性实验教学,学生可以通过教学管理系统自由选课,实现经济管理类各实验课程资源的共享。经济管理学科各个专业实验室的硬件大体上都是计算机、服务器、网络等组成,差异仅仅体现在授课软件的不同。因此,经济管理学科实验室硬件和软件资源一般是可以共享的。经济管理学科开放性实验教学可以做到实验室资源的共建共享和动态调配,实现实验资源的充分利用,也能通过合作为实验教学和实验室建设争取到更多的资金、技术、人才资源。也有助于学生摆脱课堂和实验室的限制,随时随地进行实验操作。

  (四)提高教师业务实战能力和教学水平的需要

  开放性实验教学不但要求教师和学生进行互动,而且也倡导教师开展校内、校际交流,倡导教师与企业、社会进行互动。经济管理学科教师在开放性实验教学的准备、授课、辅导及研究过程中,可以拓宽自身的知识面,提高实际操作业务水平和科研能力,促进经济管理学科各个专业的相互融合,提升教学质量。

  三、高校经济管理学科进行开放性实验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

  很多高校的实验室按照课程分别设置在不同院系,导致大量低水平重复建设,规模小,人员、经费、设备分散,实验资源紧缺与闲置状况并存,跨学科的综合性、创新性、设计性的实验难以开展。追求仪器、设备、软件的“小而全”,但结果是“小而不全”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实验室使用率低,仪器、设备、软件更新慢,致使出现资源浪费的现象。

  (二)开放性实验教学教师队伍、教材建设滞后

  开放性实验教学对从事经济管理学科的实验教师在工作态度、工作方法、专业知识、实验操作技能等多个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很多人认为实验教学处于从属地位,相比而言专职实验教师的薪酬较低,职称晋升较为困难。非专职的实验教师一般往往不大关注也不大愿意从事实验教学。因此,影响到教师进行实验教学的积极性,实验教师队伍难以稳定。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不大有老师愿意潜心编写实验教学大纲和实验教材。

  (三)开放模式和运行机制尚需探索

  开放性实验教学对实验教师尤其是提供即时在线指导教师工作量的核算提出了新的挑战。经济管理学科涉及的专业面广,出于经费、编制等多方面的原因,一般经济管理学院难以组建独立的实验教学中心,致使实验教学管理体制缺乏独立性,没有或不能对实验教学予以整体设计。开放性实验教学还会带来学生实验管理、实验效果评价、成绩考核评定等多种新问题,缺乏现成的模式和运行机制用以借鉴,需要不断地探索、宽容、创新、完善。

  (四)实验教学方法和教学管理尚需完善

  经济管理学科实验教学依然存在着目标单一、方法简单的问题。很多实验课时数量少,并且多为熟悉流程的验证性实验,操作较为机械,学生难以提起学习兴趣。实验课程在前后内容衔接、时间安排等方面没有能够做到与专业理论课程的高度融合。开放性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更多依靠自觉,因此难免出现学习进度、掌握程度参差不齐的状况,对学生的出勤考核、最终成绩核定等都会带来挑战。

  四、推进高校经济管理学科开放性实验教学的建议

  (一)做好实验教学顶层设计

  一是提高实验教学在高校经济管理学科整个教学体系中的地位,充分认识实验教学在经济管理学科教学中的作用,增加实验教学比重,彻底改变对实验教学处于从属地位的歧视性看法。二是对经济管理学科实验中心的建设需要做的统筹规划、集中建设、统一管理、资源共享,避免和减少一些不必要低水平重复建设,使有限的实验室资源使用效率得到提高。三是建成集成化、共享式、开放性实验平台,来满足经济管理学科更多专业学生开展实验实训教学需要。

  (二)建立国家级、省市级经济管理学科开放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国家、省市和一些实力较强的高校,可以探索建立国家级、省市级经济管理学科开放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其他高校在平台构建、实验教学、日常管理等方面提供借鉴。同时国家级、省市级教学示范中心可以为其他高校进行开放性实验教学提供指导。

  (三)整合经济管理学科实验教学资源

  先在全校范围内优化整合,条件成熟时可在区域范围内整合。开展校际实验资源的分工、合作、共建、共享,最大程度利用网络平台来充分利用实验资源。加强经济管理学科各个专业实验室硬件、软件的统一建设和集中管理。

  (四)探索经济管理学科开放性实验教学制度建设

  重视经济管理学科实验教学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实验教师地位和待遇,大力引进、培养实验教师队伍。开展校企合作,提升教师业务实战水平,提高实验教师的整体素质。积极探索开放性实验教学日常管理制度、学生考勤制度和考核评分办法、实验教师教学激励分配制度等制度建设。

  参考文献:

  [1]刘立国.基于经管类开放性实验探索与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xx(3).

  [2]赵婉鹛.高校经管类开放性实验课程建设及管理方法研究[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xx(4).

  [3]汤青慧,郭平.高校开放性实验教学实践与探索来源[J].科技资讯,20xx(10).

  [4]李海英.开放性实验教学模式的探索[J].科技风,20xx(19).

  [5]袁定喜,吴艳.关于高校国贸综合模拟实验课教学的思考[J].传承,20xx(24).

管理学论文4

  研究的背景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中国经济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势头高速发展。各类中小企业及民营企业更是如雨后春等般发展创立起来,中小企业正在成为支撑我国经济增长的中坚力量。管理大师彼得.杜拉克预期创业经济与社会将是21世纪的主要特征,而新创中小型企业在经济体系中的重要性也将会与日俱增。Zahra[il提出中小企业的发展是决定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因为它不但能解决社会就业问题,还能生产商品和促进服务业发展,国家的兴旺发达及国家的竞争力的提升都与中小企业的发展有关。中国经济结构经历大调整是自20xx年JT始,国家规划将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作为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以下数据充分说明中小企业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突出作用:一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力量主要靠中小企业。据统计,在APEC成员体的21个国家和地区中,中小公司户数占各自国家和地区企业总数97%-99. 7%,中小企业对GDP的贡献超过50%。二是中小企业已经成为解决社会就业问题的主要载体。数量多,适应性强是中小企业主要特点,失业冲击和经济波动主要靠中小企业来缓冲,避免硬着陆。截止20xx年6月底,国内已有1043万户中小企业经工商部门登记注册,占全国企业总数99. 5%,全国83. 6%以上的城镇就业人口被中小企业吸纳。三是技术与体制创新的有效组织机构是新成立的中小企业。据统计,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贡献者是家族企业,私营公司占美国所有公司的90-98%之多,美国一半以上的劳动力在为私营公司服务,美国每年50%的就业岗位由私营企业提供,私营企业产能占国内生产总值40-60%[2]。有关研究表明,新创企业之所以能在技术革新与机制创新中发挥突出作用主要靠中小企业反应迅速,机制灵活,所谓 船小好调头 。自1900到1979年,中小企业完成了美国一半以上的科技发明。中国改革幵放以来,65%的专利是中小企业发明的,新创公司开发了 80%以上的新产品。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飞速发展,创业将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主导,创业现象引起不仅是政府,而且还有企业界及学术界越来越强烈的兴趣与关注。近年来人们幵始普遍关注创业活动,众多学者和创业者也被吸引在这一领域进行不断地探索,经济学与管理学界的研究热点幵始转向创业理论。其中创业者个人素质,创业团队,创业教育等领域的研究更是备受瞩目。国内学者目前还主要集中于对创业现象和行为的研究,还热衷于国外创业管理学研究成果的引进,却比较少研究针对于中国的文化背景及政策经济体系下的创业理论,这个还需要研究得更深入,特别是几乎很少有对中国创业者个人素质的研究,除了有少量文章介绍国外研究成果外,对于创业者个人素质与成功之间关联性的实证研究很少。这就给本文研究中国文化背景下创业者个人素质和创业成功之间的关系带来很大必要性。

  创业者和新创企业不断涌现,但是这些新创的企业真正能存活下来的只有不到50%。新创公司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创业者的个人行为,创业者在企业的生存发展中起着领军人物的作用。抛幵创业者所处市场经济环境,影响创业者个人行为的主要因素是创业者的个人素质。创业者究竟需要具有什么样的素质,为什么有的人选择了去创业,而有的人却没有?为什么有些人创业取得了成功,而另外一些人却没有呢? [4]这些成功的创业者身上是否具有一些共同的个人素质特征呢?如果这些共同的个人素质确实存在,他们与创业成功的关联性是否密切呢?识别潜在创业者是否可以用这些素质特征衡量?这些素质是否可以通过创业教育来获得?本文将探讨这些问题,研究对象是江浙沪范围内的一些高学历创业者及其企业,从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角度,研究和探讨我国创业者要创业成功应该具备哪些个人素质,并找出创业者个人素质与创业成功之间的关系,为识别潜在优秀创业者,发现个体创业潜能,为大学生个人职业规划,为国家的企业家教育培训体系,为风险投资公司理性选择投资者提供参考依据。

  应该说对一个企业家经营素质的判断靠的不是所谓直觉,而是一个系统、科学的技术性辨别过程,人力资源管理与识别是科学而不是艺术[5]。因此成功的创业者到底应该具备哪些素质是我们需要研究探讨的课题。

  为谋求更大的事业的发展空间,创业者普遍关心的问题是,对一个正在奋斗的企业家自身来说,需要改进自身素质的哪些方面。对企业者来说,研究和探讨创业者素质和特征,可以更加明白自己、发展自己、分析自己,回顾自己、完善自己。创业者需要想一想,自己的哪些性格特点制约了自己的事业更上一个台阶,又是自身的哪些素质促成了自己目前的事业?总结和发展通常是相辅相成的,有总结才有发展,有发展更需要不断总结经验。

  对创业者个人素质和特征的研究和探讨,可以指导风险投资公司或者风险投资基金管理公司通过创业者们的个性特征和评价指标更充分地识别创业团队的素质,为更好地遴选投资项目提供依据,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国际知名的企业家作贡献。

  研究的目的

  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尤其是知识型创业企业的发展,因为其对国民经济发展比较高贡献率而备受关注。研究表明,以大学生带动的创业公司对于创造就业机会及带动知识型产业的发展做出了越来越大的贡献。创业者是企业的灵魂,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由创业者的个人素质决定着。在发达国家,创业成功率比我国高,社会资源浪费率也比较低。

  相反,我国的企业创业数量和消亡数量都很高,这是对社会资源的严重浪费。因此本文着重研究大学生创业者个人素质与创业成功的关系,以期寻找到成功创业者个人所具有的一些共性素质,能对当前大学生创业教育,大学生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具有参考意义及指导价值,使正在创业的大学生能借鉴成功者的个人素质教育培训经验,有的放矢的规划自己的创业生涯及创业素质继续教育培训,减少对社会资源的浪费。江浙沪是指中国江苏省,浙江省,上海市三个经济圈的总称,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核心区域,中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就在江浙沪,这里拥有中国最大规模的工业生产基地。长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基础设施雄厚、工商行政法律政策成熟,商品经济贸易发达,金融信贷系统完备,水陆交通方便,是我国对外开放最早最大的地区,是全国最大的外贸出口基地。本文选择江浙沪的创业者及新创企业作为研究对象具有实际意义,江浙沪是中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教育也相对发达,创业氛围浓厚,创业公司最多,所以对其的研究具有代表性。

  现实中,创业成功并不是只要有创业热情的人就都可以的,创业活动对创业者有非常严格的素质要求。如果缺乏创业素质就盲目创业,创业将很难成功,所以本文着重研究成功创业者的素质共性,探讨创业企业家个人素质在特质、知识、能力方面的个人素质培养模式,对于提高我国创业者的个人素质,培养优秀的企业家;风投选择优秀的创业者进行投资,从而促进创业就业,促进创业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研究的理论意义

  本研究的理论意义主要有三个。一是幵创了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的江浙沪创业者个人素质与行为结果的研究。对跨文化研究的需要已经幵始在研究文化与社会心理的现有研究中显现出来,证明文化倾向影响感知和行为。目前学者主要基于西方文化的理论框架在对创业者进行研究,使用的研究数据也是西方国家的研究成果,很少考虑这个理论框架在不同文化中的适用性。因此创业者特质的研究出现了跨文化研究的趋势。约翰.麦那[27研究比较了特质理论与行为关系的国际适用性,期望了解是否世界上的其他国家可以适用美国的创业企业家特质与行为研究成果。研究发现在某些国家可以套用这个研究成果,如意大利和以色列,但是在欧洲的瑞典和波兰则无法直接套用。对中国大陆的创业企业家特质基于中国文化背景下的研究还少有这样的实证研究。本文的研究对象是中国文化背景下的江浙沪创业者绩效及创业者个人素质,本研究将对中国文化背景下的创业理论的发展有促进作用。第二是对我国创业者的个人素质培育体系发展有很大促进作用。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新世纪,日趋白热化的国际竞争是摆在中国企业面前的最大问题,因此社会对创业者个人素质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据报道,未来创业教育的重要课题将是个人创业素质培育,而我国必须在对中国创业者素质特性了解的基础上建立中国创业人才的个人素质教育战略规划,进行适合中国政治经济的有针对性的培养。第三是创业特质理论与创业行为的研究得到了进一步丰富。对心理特质和行为的研究长久以来都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以往研究者喜欢沿用传统的研究方法,他们把特质和行为割裂开来研究,他们对特质和行为有着不同的看法和意见,争锋相对,各不相让。不过据报导,当代已经出现了一种新的研究思路,就是把特质和行为整合起来进行研究,比如Kitkpatrick和Locke在1991年就注意到业界Jf始重新关注特质理论,他们发现一个永恒的事实,那就是领导与一般人确实都不同。领导可以不是天;也可以不是先知先觉,但是领导身上必须有某种恰当的素质,而这种素质并非人人都有[7] 。美中不足的是对于创业者个人素质与创业行为的关系进行的研究还很少,更何况这些研究还远远不够全面。我国学者对创业者素质与行为之间关系的研究还少的可怜。本研究对创业者个人特质与创业行为结果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丰富了创业者个人素质与创业行为结果的研究内容。

  研究的实践意义

  本文通过对国内相关创业者及其公司的实例研究,总结出我国成功创业者的素质共性对于创业者合理评价自身的创业能力,快速提高自己的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水平,有着重要的运用价值。本文以成功大学生创业者个人素质共性为基础上,建立了我国成功创业者素质要素共性测评调研表,可以指导投资者尤其是风险投资商识别和选择合格创业者进行投资,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根据成功创业者所应具有的个人素质共性,结合我国的创业环境,探讨了创业者个人素质培育模式,促进国内的创业教育水平提高,从而提高国内的企业家的创业能力和创业水平。

  研究思路

  本研究通过对江浙沪部分知识型创业者进行初步访谈,通过初步访谈整理出成功创业者所具有的核心素质共性,并设计出访谈案例提纲。然后通过对18位创业者创业经历案例分析研究,验证成功创业者素质能力共性。并分析这些共有的创业者个人素质对创业成功的影响,着重分析哪些个人素质决定了创业成功,得出实证研究结论,形成研究报告。

  本文研究的目标,是试图建立一个成功创业者所具有的个人素质共性库,评估和衡量国内成功创业者的素质共性,通过建立创业成功者素质共性库,对如何培养和提高中国大学生创业者创业素质水平能够更加深入地研究,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本文通过解析创业人才素质概念内涵,构造了成功创业者个人素质测评表。通过案例访谈,并结合现有的理论数据,首先整理出对成功创业者个人素质共性的初步认识,然后通过案例分析及开发网络的著名企业家案例,分析样本返回的各项素质指标,建立成功创业者个人核心素质构成测评表。

  研究内容与论文框架

  本研究围绕成功创业者所具有的个人素质展开,着力研究中国背景下知识型创业者个人素质共性内涵及内容,阐述创业者个人作用的创业者个人素质与创业成功(创业绩效)之间的关系。主要采用案例研究的方法,并辅以访谈法、文献法,叙述法及定性分析法等全面地对创业者个人素质与创业成功之间的关联性进行探讨。本文研究思路的框架如图1. 1所示:本文结构安排上,除第1章绪论外,主要内容由四章构成第2章为国内外文献综述第3章则是研究方法,及在初步访谈认识成功创业者素质共性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出成功创业者所共同具有的八大核心素质。第4章是创业成功者及失败者案例分析,并研究这些核心素质与创业绩效的关联性。第5章为结论与讨论,总结了本研究成果的理论内涵,并指出进一步研究的工作方向。

管理学论文5

  一、声像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1、管理制度不健全。一些单位声像档案没有集中统一管理,缺乏必要的管理制度;有的单位虽有管理制度,但落实不够,缺乏有效的保障措施。

  2、档案意识不强,声像档案难

  以及时归档。声像档案有较强的时效性和特殊的归档要求。例如照片和底片需同时归档,影像需辅以文字说明。如果不及时归档,日后就是摄影人员自己也难以追忆齐全和准确。

  3、保管条件差。声像档案的保

  管条件比纸质档案保管条件要求更严格,一些单位不具备恒湿、恒温、防磁等保存要求,不利于声像档案的长久保存和利用。

  二、声像档案管理工作的对策1、提高认识,加强宣传,争取领导重视。一要争取宣传主管部门、新闻单位的大力支持,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提高全民特别是各级领导及有关人员的档案意识,营造一种良好的档案工作氛围。二要抓住机遇,服务中心工作。通过馆、室藏档案以及生动的利用实例,发挥档案自身的宣传教育作用。

  2、加强管理,制定办法,狠抓

  制度落实。要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强化规范管理,制定一套严格的制度,防止分散、流失。要对声像档案的日常保管、借阅、利用作出明确规定,确保有关法规和制度落到实处。

  必须制定有效的配套措施,确保声像档案归档质量。

  3、加强监督,分类指导,注重

  业务培训。要加大对声像档案的监督指导力度,把其作为档案目标管理、年度执法检查的重点内容。同时,针对不同单位现状,采取不同方式进行分类指导,力争整体水平的提高。要注重业务培训,为声像档案提供利用息运行机制,科学管档。要把城市地下管线档案的形成、积累、归档、移交等纳入管线的规划、设计等行政管理的程序当中。首先,要把好地下管线报批关;其次,要签定档案责任书;再次,要注意把好地下管线竣工测量关;最后,要把好管线档案资料移交关。工程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等应及时向所在城市档案馆移交相关档案资料,充分发挥地下管线档案在工程改建、扩建和改造维护中的作用。

  3、加强档案部门与建设行政管

  理部门的协调配合,齐抓共管。城市建设行政管理部门对本行业的档案工作负有领导责任,而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对本地区档案工作承担业务指导责任。二者相互支持,协调配合,是多年来做好行业档案工作的成功经验。

  在地下管线档案管理工作中,档案部门和建设部门要协调工作步伐,共同开展专兼职档案人员的业务培训,共同制发管线档案管理地方法规,共同开展管线档案业务指导,共同进行档案行政执法检查。

管理学论文6

  摘要:现代中小企业在不断发展过程中,加强内部控制的建设已经成为了促进中小企业管理会计水平提升的重要推动力量,已经得到了中小企业内部的高度的重视与关注。中小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永葆生机与活力,就必须要加强管理会计在内部控制中的应用。本文主要针对依托内部控制建设,提升中小企业管理会计水平展开深入的研究,以供相关人士的参考。

  关键词:内部控制;中小企业;管理会计;应用;研究

  目前,加强内部控制建设是中小企业管理会计工作的重要环节,对于中小企业的稳定发展影响极其深远。中小企业在实际管理工作中,内部控制存在着较多的弊端,一定程度上阻碍着中小企业管理会计水平的提升。因此,要想有效提升中小企业管理会计水平,就必须要建立健全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将二者有机、协调地结合在一起,进而推动现代中小企业地稳定发展。

  一、中小企业管理会计与内部控制之间的关联分析

  1.基础相同

  管理会计是中小企业内部较为关键的报告会计之一[1],成为了现代会计的重要分支,将会计学与管理学充分结合在一起,是现代中小企业财务制度的重要构成内容。其中,管理会计的核心职能就在于更好地为中小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服务,而内部控制是指在结合中小企业内部管理需求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自我调整和约束的系统,其核心职能就在于规范中小企业内部管理者的工作行为,避免徇私舞弊现象的发生。因此,管理会计和内部控制产生的基础就在于充分结合中小企业内部管理需求。

  2.目标一致

  管理会计可以更好地对经营活动进行预测、规划以及评价,是一种规范性的管理活动,着重强调中小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环节,保证中小企业管理者决策的准确与合理。而内部控制要求要建立起完善的监督控制体系,中小企业各个部门都要积极参与到监控体系的建设中,确保中小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顺利进行。对中小企业财务报告做出最客观公正的评价,推动中小企业的全面发展。由此可见,中小企业的管理会计与内部控制在战略目标上有着不同的侧重点,但是二者都是中小企业管理工作的重要服务者,旨在通过改善中小企业的经营管理提升中小企业的市场影响力。

  3.相互影响

  中小企业经营活动必须要得益于管理会计和内部控制的共同参与。管理会计的基本内容大都是围绕预测、决策以及考核而展开的,内部控制是集中小企业财产保护控制、预算控制、会计系统控制以及绩效考评控制等方面于一身的综合模式[2],涉及到中小企业管理运营的全过程。管理会计和内部控制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二者之间在服务内容上有着较为明显的关联,共同致力于中小企业稳定发展的建设中。

  二、内控建设对提升中小企业管理会计水平的要素分析

  1.内部控制对中小企业管理会计的必要性

  中小企业通过加强内部控制建设,可以有效提升中小企业管理会计信息的质量和水平,要想确保中小企业资产的安全性与稳定性,就必须要不断贯彻落实于相关的法律法规。内部控制可以有效控制中小企业的运作流程,涉及到中小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为中小企业管理会计工作创建良好的工作氛围。同时,依托内部控制建设,可以增强管理会计信息的规范性与合理性。

  2.内部控制建设有利于实现中小企业管理会计的建设目标

  (1)提升管理会计资料的准确性与可靠性。准确合理的管理会计数据可以使中小企业管理者充分了解中小企业经营的发展现状,为管理者的决策提供最公正客观的参考依据。内部控制系统通过制定和执行业务处理程序,明确中小企业权责关系,管理会计资料受到了相应的限制[3],进而避免了中小企业不法行为的发生。

  (2)维护财产物资的安全性与完整性。内控制度对财产物资的保管和使用采取各种控制手段,有效防止财产物资被损坏现象,严厉打击公款挪用和贪赃受贿现象。

  三、依托内部控制建设,提升中小企业管理会计水平的建议

  1.构建良好的内部控制氛围,促进管理会计的稳定发展

  完善的内控制度是提升中小企业综合竞争实力的客观要求,有效协调中小企业经营者与所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提升中小企业良好的知名度、美誉度,已经成为了中小企业会计信息体系的重要制定性保障。因此,中小企业要想有效提升管理会计水平,就必须要制定规范的中小企业治理结构,完善中小企业的内控制度,内部控制部门要发挥出自身的职能作用,充分激发组织管理人员参与到内控制度的建设中去。同时,将内控制度融入进财务体系中,为中小企业管理会计提供良好的执行氛围,确保中小企业自身管理能力的稳步提升。

  2.制定完善的风险评估应对机制,避免管理会计经营风险的发生

  在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推动力下,出现了大量新的经济行为,对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要求越来越严格。针对目前的发展形势来分析,中小企业在风险识别时经常会出现失误,难以预测潜在风险。要想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中小企业必须要充分了解市场变化情况,要善于预测中小企业在会计系统中存在的安全隐患。而且要安排专业人士来负责风险识别作业机制的业务活动,要进行全方位、多角度领域地评估和预测,更好地适应市场变动情况,确保中小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顺利进行。此外,在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监管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出内控制度的调节、控制以及反馈等功能,确保中小企业管理会计信息的准确无误,避免管理会计风险的发生,最大程度地发挥内控制度和管理会计协同效应的良好发挥。

  3.将内部控制与管理会计结合在一起,形成全新的中小企业内部会计控制

  由于受到现代中小企业各种机制的影响,内控制度对管理会计的作用产生了一种全新的体系---中小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体系。中小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可以确保会计资料的准确,推动中小企业经营管理效率的稳步提升。内部控制和管理会计是中小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重要分支,要将二者充分结合在一起,使之成为协调统一的有机整体。要想更好地进行内部控制,要从管理会计的实施与控制开始进行,完善会计相应的法律政策。除此之外,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中小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体系的确立,符合中小企业精细化的管理战略,增强应对经营风险的能力和水平,推动中小企业财务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使中小企业财务制度更具清晰度、透明度。

  4.加强平衡计分卡和责任会计在内部控制中的应用

  (1)管理会计在不断创新中获得了长远发展和进步,推动了平衡计分卡在管理会计中的应用。财务、顾客、内部流程以及创新等维度是平衡计分卡的重要构成内容[4],使组织经营战略得到了有效的制约与平衡,可以更好地应用在绩效考核的指标中,充分反映出内部控制的发展情况,进而实现中小企业的战略目标。、

  (2)责任会计是管理会计的重要构成内容之一,设立责任中心、建立跟踪记录系统以及进行反馈控制等是其重要的体现,通过不断贯彻落实于中小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制来确保经营目标的统一。现阶段,一些中小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大都建立在管理层,其管理者和相关审计人员要全面监督中小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这种内控体系很难有效预防重大风险的发生,仅仅对优秀者进行奖励,影响着团队整体效果的发挥。而责任会计通过权责统一的责任中心的建立,可以有效解决原内控体系中存在的弊端。在内部控制中,可以通过责任会计的理论和方法的运用来确定合理的职务分工,规范业务处理程序和流程,促进中小企业权责关系的统一性、一致性。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依托内部控制建设来提升中小企业管理会计水平,可以提升中小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确保中小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获得较高的市场份额。因此,要加强管理会计在内部控制中的应用,将管理会计与内部控制体系相结合,制定完善的风险评估机制,避免中小企业经营风险的发生,充分发挥出管理会计在内部控制体系中的应用价值,进而为中小企业的稳定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吴雅琴,高北宁.基于“互联网+”电算化会计系统内部控制研究[J].商业经济,20xx,(9):34-35,40.

  [2]郑兰庆.地方财政部门对中小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的管理研究[J].经贸实践,20xx,(15):211.

  [3]邵爱钧.探讨我国中小中小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的现状及其对策[J].中国外资,20xx,(15):267-268.

  [4]李敏峰.如何在财务集约化管理中加强内部控制建设[J].财经界(学术版),20xx,(11):169-170.

管理学论文7

  引言:管理是决策、计划、组织、执行、控制的过程,从古至今的任何一个管理者,都希望自己有用超群的领导和管理才能[l}在学生工作中,管理者希望能够获得真心拥护,能够激发学生们积极向上的精神,也希望能够保证学生们进步的正确方向。从本质上看,要达成预期,学生工作者就必须加强管理学相关知识的学习,并转化为良好的管理方法和艺术。管理学中的人本管理、计划、组织、激励、统襄霎、创新等基本原理的合理运用,可提升学生工作者的威信,增强凝聚力;与此同时,可增加学生对管理的依从性,增加集体向心力。因此,对于学生管理这项复杂的工作,科学的管理学知识的渗透可丰富学生工作开展手段,提升管理艺术,增强学生的集体感、归属感,进而有效提升管理工作流畅性、有序性。笔者结合近年来自身组织学生工作的得失,对学生工作中运用管理学基卞知识这一课题浅谈几点心得。

  一、自身素质的提升,凝聚管理向心力

  首先,勤于学习,勇于实践。身为学生的管理者、领导者,须有渊博的知识,这是基础,是敏锐洞察力、科学判断力、有效组织力的基石和源泉。因此,无论从领导方法还是领导艺术角度分析,勤于学习,永不懈怠,积累知识都是必行功课。特别是在现代社会,环境瞬息万变,如果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不及时更新既有知识,学生管理人员很容易受到大环境的排斥。此外,要勇于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创新发展的第一个台阶,只有将管理学知识融人实践,知识才能不断创新,实践才能更加自信。

  其次,保持身心健康,保持工作热忱。学生工作具有相当的复杂性、繁琐性,是对管理者身心的双重考验,身体是学生工作的基础,心理、精神状态是关键。任何一件事情的完美处理,都必须有必要的体力,有健康向上的心,只有身心健康,学生工作的开展才能更加有序和稳定,更能感染学生,营造群体积极向上的氛围,从而凝聚向心力,达到最佳丁作效果。此外,热忱是行动力的来源,是一种强大的力量,只有学生工作者具备高度的工作热忱,学生才能受到感染,潜移默化中提升工作效率。

  再有,培养人格魅力。从管理制度上看,学生工作者是权利的行使者,这种权利从表面上分析是由组织和上级的赋予而来。但是在具体的管理工作中,靠这种硬性的授予权利的管理是不能取得最佳效果的。其实,学生工作者真正的权利来源,不是组织和上级授予的,而是学生内心认可赋予的。学生工作者的人格魅力是赢得下属尊重与爱戴的重要因子,这种人格魅力不是炫耀和浮夸,而是内心深处的伟大和平衡,是管理者给人的综合感受与气质。

  二、做好组织工作,完善管理机制

  (一)做好心理组织工作管理学认为:人的行为B=F(P?E),其中P代表是个人内在心理因素,因此要做好学生工作就必须做好学生心理工作。提升自身素质是心理、加强与学生沟通是心理工作的重要措施之一,然而心理组织工作全依靠班长或辅导员一人之力是不够的,所以学生工作者首先需加强与各专业教师、班干部的沟通,定期收集学生的成绩状况、情绪状态、生活情况等。多方组织联合起来不断丰富学生的个人信息,如家庭环境、性格特点、学业苦恼等,通过学生信息的交流和共享从横向和纵向上深人了解学生,便于学生工作者在后期工作中的有的放矢和因材施教,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感受到关怀,提升学生的积极性和信心。其次,学生工作者可在班级中选取一到两位学生担当心理委员,心理委员需开朗、感染力强、有班级向心性,发挥沟通桥梁作用。

  (二)环境陶冶,拓展学生工作氛围如上文所述,人的行为B=F(P·E),其中E就到标着环境,故环境的营造对学生工作的开展意义重大,因此,良好的班风建设利于学生工作的开展。所谓班风,顾名思义,是一个班级的风气、风格与风尚,它是思想、生活习惯、情感、态度、精神、情趣等多元因子的综合体。班风看似无形,却有奇质的力量;看似飘渺,却又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之效;看似平淡,却是流传久远立身做人的行为准则。因此,学生工作者可将平等、民主、诚信、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重家、拥党、爱国、心怀天下等素养纳人班风建设中来,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的渗透和升华。如今,社会文化多元发展,心理形态也良荞不齐,学生工作者一定要利用榜样、典型、美好情感、正确的价值观来烛照学生内心。

  (三)完善用人艺术,适当权力分化

  首先,发掘人才。管理学的核心是人,合理启用人才,适当权力分化是管理的管理的高境界,也是行之有效的管理手段。因此,管理人员要有慧眼识英的能力,将真正的人才纳为己用。一方面要有细微的识人能力,另一方面还需具备不拘一格降人才的魄力,在具体的人才发掘中,要注意观察其能力、品质和心态。其次,培养人才。最好的人才不是天生的,而是靠科学培养而来。发掘了人才,就要给人才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加强培养力度,多给其实践和创新的机会,扬其长改其短,发掘其潜能。对于学生管理人员来说,新鲜血液的加人是不可少的,然而管理的根本还是一起经历风雨,一起发展创造的自己培养的人才。再有,使用人才。以史为镜,历朝历代,成也用人,败也用人。对管理工作有效性的衡量中,人才的使用是一关键因素,应合理授权,用人之长,用人不疑。在管理组织中,学生工作者主要主要从宏观角度把握,同时注意个体分析,合理授权,容人纳人,形成组织归属感,增加人才自信心。

  三、运用沟通、激励、创新原理,进行人本管理

  (一)激励原理的运用

  激励是管理学的基本要义之一。首先,公平激励策略。对于学生管理人员而言,任何的不公平、不公正待遇都会影响到学生的积极性[3].首先要做到问题处理立足公正,一碗水端平;不搞特殊,学生付出与收获成正比。其次,要把激励制度与学生考核制度有机统一。以加强自我责任意识,深挖自身潜能。第三,制定激励制度时要体现科学性。管理人员要广听学生心声,做到任人唯贤不惟亲,奖惩分明。其次,差别激励策略。在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中,人的需求分为五大层次,由高到低分别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以及自我实现需求。这些需求就是人们行为的动机源头,对于学生管理人员来讲,需处理好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正激励和负激励的关系。

  (二)创新原理的运用

  创新是管理学的又一基本要义。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学牛工作者,就要积极主动的探索新工作方式和思维,遇到问题要能够运用创新性知识分析问题,要根据当前的发展形势积极创造新的工作氛围、探索新方法、解决新问题、实现新突破,努力开创全新的工作局面。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学生工作出现新问题和新情况,没有答案、没有模式也没有相关的经验,这就需要工作者能勇敢的面对,发挥创新精神探求正确的解决思路,跟上社会的发展速度,把握时代变化的脉搏。

  (三)沟通原理的运用

  在学生管理中,学生工作者如同人体的主动脉,沟通则是血脉中流动的血液,如果在管理的过程中忽略了与学生的沟通或者沟通不畅,带来消极影响。管理人员在平时的工作中要时刻注意在上行、平行及下行方面的沟通。因此,学生工作无大成“模式”可循,唯有不断学习。作为一名学生工作者,需结合自身实际和学校现状,创新思维,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加强现代管理认知水平,学习有效的管理方法,完善管理艺术,才能不断除旧迎新,打开新的管理篇章。在日常工作中,管理者需勤于学习,勇于实践;保持良好精神风貌和工作热忱;做好组织工作,完善管理机制;不断将激励、统筹、创新等管理学基本知识纳人到自己的工作当中。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工作有序、高效进行。

  参考文献:

  [l]谭竺文。在高校学生管理中引入学生参与与管理的探讨[J].教育与职业,20xx

  [2]付炳宽。论道德管理及其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转换[J].天中学刊,20xx,(4) :102-104.

  [3]常征。浅谈激励理论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运用[J].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xx.

  [4]卓玉国。学生工作中运用管理学基本知识的探讨[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xx,(01):115-117.

  [5]白颗。以人为本,以文为道-《管理心理学》原理在学生工作中的运用[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xx,(02):97-99.

  [6]关丽艳。管理学知识在班主任工作中的应用[J].陕西教育(高教版),20xx,(07):53-54.

  [7]李倩。浅谈行政管理学在高校学生管理重的应用[J].科技信息,20xx,(09):296-297.

  [8]单凤儒。管理学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08

  [9]李伟言,柳海民。中国传统人性论对德育价值取向的预制及其批判。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xx , (04)。

  [10]孙云寿,孙强。加入wTO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啊及对策。高等农业育,20xx , (O1)。

  [1l]旷水青,王再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专业化。高教论坛,20xx , (0l )。

管理学论文8

  摘要:本文对集团公司的战略风险管理进行剖析,提出了风险管理的识别控制管理的模型,并对公司竞争能力和公司主题战略本身的风险因素产生的机理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战略风险,竞争能力,主题战略

  一、问题的提出

  众所周知,集团公司的战略管理是集团公司管理控制体系的重要环节。集团公司的战略风险管理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受到国内外战略研究学者的广泛关注。但是,由于战略风险管理涉及到公司内部和外部管理的方方面面,与战略管理一样,战略风险管理有其内在的规律和结合集团公司特点的管理体系、方法和管理机制。关于本课题的研究,笔者曾撰文从课题提出的背景,理论框架和战略风险产生的机理,进行分析。并具体从集团公司战略资源和环境因素两个战略风险要素,系统分析了战略风险产生的内在机理。本文在此基础上提出的风险管理识别的基本管理模型,进一步阐述公司主题发展战略和公司竞争能力两个战略风险要素及产生风险的内在机理。

  二、关于公司战略风险识别控制管理模型

  公司管理控制模型,从公司战略环境、公司战略资源、公司竞争能力和公司主题发展战略四个要素对公司的战略风险进行分析。公司战略资源和公司的竞争能力构成公司主题战略目标达成的支持要素。而战略资源是在适当的机制下才能转化为公司的竞争能力,公司的竞争能力在与市场的相互作用中形成公司的竞争优势,竞争优势的有效发挥创造公司的业绩,支持主题战略目标的实现。公司的战略风险产生于上述四个要素在动态变化的过程中产生的不平衡。

  (1)公司战略环境、公司战略资源、公司竞争能力、公司主题战略是公司的战略风险要素,各要素引起的风险是公司的战略风险要素。

  (2)公司的战略环境因素,对公司的其它战略风险要素均产生影响。

  (3)在主题战略确定的情况下,公司的战略资源结构和公司的竞争能力结构是公司主题战略实现的支持体系。公司主题战略目标能否有效地达成,要看主题战略实现的动态过程中战略资源和竞争能力结构对主题战略目标实现的适应和支持程度。环境的重大变化、公司主题战略的调整,或战略资源和竞争能力结构的变化,带来的上述要素之间的不平衡,是产生公司战略风险的机理。

  (4)公司的战略资源结构和公司的能力结构之间存在着对应的关系。但公司的战略资源是在一定的机制下才能形成公司的竞争能力。公司的竞争能力在与市场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产生竞争优势。公司的特殊资源在一定的机制下形成公司的核心竞争能力,核心竞争能力在与市场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公司的核心竞争优势,并对公司的业绩产生直接的影响。

  基于上述原理,本文主要围绕公司竞争能力和主题发展战略两个基本点要素分析引起公司战略风险的内在机理。

  三、公司竞争能力对公司战略的影响及产生风险的机理

  公司竞争能力是产生公司竞争优势的根。公司的竞争优势直接对公司的当前业绩和可持续发展产生影响(Yadong.luo,20xx)。公司的动态竞争能力表现在公司追求可持续竞争优势的过程中创造、利用和升级或提高公司拥有的资源并产生新的资源。动态能力需要从现有资源中获得经济利益并产生新的能力。而资源的利用和能力的升级影响公司长期业绩和竞争优势。

  公司战略主题目标和发展战略的实现,取决于公司的动态竞争优势,因此,竞争优势和竞争能力的变化引起公司的战略风险。公司竞争能力的变化表现在影响公司发展的各个主要方面能力的变化。如公司的战略领导能力、市场营销管理和市场开发能力、产品和工艺的技术创新和开发能力、组织的组织学习能力、公司发展的系统整合和管理控制能力等。这些主要的能力方面的变化,对支持公司主题发展战略目标实现的程度或不和谐程度,带来公司发展的战略风险。因此,战略风险因素的产生于引起影响公司上述能力变化的重要因素。

  (1)公司的资源通过一定的转化机制形成公司的竞争能力,转化机制对组织管理和战略的支持程度或不和谐程度是重要的战略风险因素

  公司的资源对战略有影响,但拥有资源没有相应的管理机制,不一定形成公司的竞争能力,如拥有大量的资金,但没有有效的投资战略的指导和对投资的有效管理,就不能产生相应的回报,资金优势就会丧失;公司拥有可以支持公司发展的技术和管理人才,因缺乏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及相应的激励政策,在竞争中人才会大量流失,失去已有的资源优势;公司拥有著名的品牌和市场开发能力,因缺乏对消费者需求的跟踪和新产品的开发能力,品牌的价值提升机制,质量的有效控制机制,公司的品牌优势会逐渐丧失。公司优秀领导人的突然离去,因缺乏领导人培养和规划机制,会使公司的战略领导能力受到短期影响等。因此,资源的转化机制是促使公司资源形成竞争能力和优势的机制,是利用现有资源形成新的资源和可持续发展的特殊资源的机制,是建立学习性组织和机制的基础上通过创新达成资源的最有效利用,不断形成公司动态核心竞争能力的机制。

  相应的管理机制的缺乏或对组织和战略发展的不适应,产生了资源和公司能力对公司发展的不和谐,这种不和谐是影响战略主题目标实现的重要战略风险因素。

  (2)公司的战略领导能力对公司战略主题发展目标的影响产生的风险因素

  公司的战略领导能力表现为把握战略态势制订正确的公司发展战略的能力;驾驭公司全局,审时度势,有效利用和分配资源,推动公司战略目标达成的能力;竞争和发展过程中管理战略风险的能力;适应战略发展要求的组织变革能力等。影响公司战略领导能力的关键因素包括:领导层的观念,特别是总裁或总经理的观念;领导层的知识结构与管理公司的适应程度;领导层的经历、经验、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事业心;领导层或公司总裁的决策风格和冒险行为等。这些因素对公司战略领导能力的影响是公司战略领导能力的重要风险因素。

  公司领导层的观念主要指公司管理层的经营理念,战略领导和战略管理的意识,市场竞争的意识和人才理念,以及为公司获得可持续的竞争优势所需要的质量、资金、管理机制、市场营销、技术和产品开发等战略环节的竞争能力及其相适应的理念等。适应时代和发展要求的观念创新是影响企业管理者战略领导能力的重要因素。企业领导人对企业发展的重要影响已为许多学者和实际公司的发展所证明(Grant R.M,1996)。领导层观念与战略主题目标和时代的不和谐,会导致制订出不适宜的战略,丧失发展的机会,影响组织的效率和公司业绩,逐步丧失公司的竞争优势,失去已有的竞争地位。

  公司领导层的知识结构以及经历、经验和学习能力,对公司管理层的环境和市场的洞察力和敏感力产生重大影响(Hambrick and Mason,1984),对管理层对公司的内部管理控制系统的各个方面的运行情况和发展态势的判断、管理体系变革的时机,创新机制和创新体系的形成及变革的步骤和方法,公司业绩的发展趋向的判断等产生重大影响。如果管理层的知识结构落后于公司发展的要求,这种不和谐,所带来的风险是阻碍公司管理体系的进步,不能洞察和发现市场机会或公司发展机会,投资决策的机会成本提高或投资回报降低,最终失去公司已有的竞争地位。因此成为影响公司战略领导能力的重要风险因素。

  领导风格,主要指管理层特别是公司总裁或总经理的决策风格和冒险行为。管理者的抱负和期望对管理冒险行为产生直接的影响(Bromiley, 1991)。对决策形势的收益的筹划和构想影响管理者的冒险行为(Kahneman,Tversky,1979)。特别是决策者面临着难以实现目标的情况下,往往选择有高风险的收益机会的选择,相反,如果决策者将要实现其目标的时候,会选择避免风险的稳健的决策 (Wiseman and Bromiley,1996,Lant,1992)。根据组织行为理论,管理者的抱负代表了其判断公司实际业绩的偏好,在宏观经济快速成长期管理者的冒险行为就高,而在经济或行业低速发展时期管理者往往比较谨慎(Jay B.Barner,1986)。

  (3)公司的管理控制能力对公司竞争能力的影响及产生的风险因素

  公司的管理控制能力是公司的各种管理机制产生的提高内部效率和对市场的反应速度,最大限度提高公司效益的能力。管理控制体系是公司对子公司和市场,公司内部和子公司内部对生产经营的全过程进行管理和控制的机制。如目标管理和全面预算管理控制机制,质量管理和控制体系和方法,人力资源的管理机制,组织的学习机制,采购管理的机制,成本控制的管理机制,技术开发系统的管理机制,公司治理结构,母子公司的管理控制方法,转移价格和一体化战略,资金调度和管理控制的机制,营销管理的模式和销售市场管理模式等。管理机制的竞争力来自于公司超越竞争对手的管理理念和具有的管理创新能力。某一方面的管理机制如果不能形成公司的竞争能力和竞争优势,使得对主题目标的支持产生不和谐,在这一方面的管理就会产生相应的风险,严重制约公司发展并形成相对劣势,对公司战略的主题目标的实现形成严重不和谐的某一方面的管理机制,构成公司的战略风险因素。

  在公司内部建立有超前理念且适应市场竞争要求的有效的管理体系,需要公司内部建立学习型的组织并形成创新的管理机制。组织学习是指组织机构获取知识的情况(Garrat,1987,Garvin,1993, Probst and Buchel,1994)。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提出组织学习的概念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对组织学习的研究已从心理、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多方面进行了研究和探讨。战略研究对组织的学习的认识已看作是形成未来公司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这种学习的机制在于组织能否通过学习提高对产品、技术和管理的创新能力,形成新的特殊资源,再对这种资源的有效利用形成公司的核心竞争能力。建立在组织学习机制基础上的管理创新机制是公司形成管理优势的源泉。

  根据公司组织理论的研究成果,公司的组织结构应随公司的规模和环境的变化进行适时的调整 (John M.Stopford and louis T.wells,1972)。从跨国公司发展的轨迹来看,依据其规模的扩张,从简单的职能组织结构,到矩阵结构,国际化过程中的母子公司结构,母公司的战略管理,资金融资战略和资金调度,人力资源战略在多子公司情况下的调整,市场的整体战略和局部市场战略的配合等。随规模的扩大母公司的管理要根据职能的转化对组织结构进行调整以适应管理控制的要求和创造新的管理优势的要求。跨国公司对国外的公司的管理也从出口部,发展到国际部,再到区域事业部,甚至发展到区域和产品混合的事业部结构和网络组织结构。

  但是,如果公司规模已经进行了比较大的扩张但公司的组织结构没有进行适时的调整,将会使公司难以对子公司进行有效的管理控制,职能的弱化在很大程度上失去控制能力,产生现实的和潜在的战略风险。

  公司的人才资源指企业家人才资源、管理人才资源和技术人才资源等。公司的人才资源要形成公司的竞争能力需要有优秀的公司文化和人才发展的培育机制和相应的业绩评价与管理机制。有鼓励优秀人才进行管理和技术创新脱颖而出的机制。这种机制是在公司文化形成的凝聚力下,通过才能的发挥创造更大的管理和产品或技术的优势,提高公司的竞争能力。相反,人才的缺乏或与竞争发展要求相背的管理机制使公司形成潜在的战略风险。人才资源满足公司发展的程度、人才资源的开发和管理机制和企业家资源是影响公司发展的重要风险因素。

  (4)公司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能力对公司战略主题目标实现的影响及战略风险因素

  公司的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能力是公司竞争力的重要方面。现代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使公司的技术创新能力和新产品开发能力成为公司核心竞争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如IT业的发展,新理论、新技术、新产品的不断推出和产品的迅速更新换代,是争取市场机会获取垄断利润,取得市场主动权和竞争优势的最重要的能力。如果在产品的技术和推出的频率上超过竞争对手,就获得了这方面的竞争优势,而且在IT行业就获得了超过竞争对手的核心竞争优势。

  影响公司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竞争能力的因素有核心技术的动态开发能力、基于核心技术的新产品开发能力、行业技术的变化频度、竞争对手的相应的开发水平、技术人才资源和技术开发的管理机制。在一个以技术或工艺为核心竞争能力之一的行业,技术人才资源不能满足战略发展的需求,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能力跟不上行业发展的速度,缺乏有效的技术开发机制鼓励技术开发的创新和资源的最有效的利用,新产品推出的频度低于同行业竞争对手等,会使公司在发展和竞争中失去竞争优势,或达不到对工艺的管理控制的需要,从而带来公司发展的战略风险。这种技术与发展主题目标之间的不和谐程度越高,公司的战略风险就越大。

  (5)公司的营销和市场开发能力对公司主题发展战略目标的影响及其产生的战略风险因素

  公司的营销和市场开发能力对公司主题战略目标的影响在于公司产品和营销能力相对于市场和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最大限度地提高公司盈利能力和实现超常规发展,最大限度地支持公司主题发展战略目标实现的能力。影响公司竞争优势和公司业绩的因素有基于利润或业绩目标的市场导向的公司营销战略计划和规划,构成公司战略计划产品和新产品销售战略,市场定位的产品组合,各产品销售网络队伍的规划和建设及相应的学习机制,产品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及品牌价值的提升程度,物流配送体系和机制,销售管理体系的运作模式,对营销的竞争力产生重要的影响,是产生战略风险因素的重要来源。

  营销的战略管理机制是公司战略计划和年度经营计划的管理机制以利润和市场为导向。创造营销管理的竞争优势是公司战略管理过程中谋求的重要管理目标。国内外学者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论述了营销管理办法的重要性,并结合公司经营范围、文化背景、行业特点对营销管理发展的趋势等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些值得借鉴的销售管理的理念、管理思想、理论框架和管理模式。特别是在资源有限条件下公司如何对产品、服务、信息、品牌等资源进行整合形成自己的市场竞争优势,是公司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Lee C.Cooper,20xx)。创造公司营销管理的竞争优势,最重要的是要在有限资源条件下制订和实施更有效的营销战略计划,是在市场开发和管理能力方面建立竞争优势。公司在制订和管理营销战略计划方面的风险来自于公司制订计划的观念、市场分析、技术和市场的不确定性分析、对竞争对手的研究以及超常规发展的目标以及超常规措施等方面是否超越了竞争对手的理念和管理机制。这种战略计划的管理机制落后于对手和公司主题发展战略目标要求形成的差异方面的不和谐程度是影响公司竞争能力和公司业绩的最重要的战略风险因素。

  品牌的管理是公司品牌营销战略的战略管理手段。品牌管理的目标是保持产品在公众中的优秀形象,刺激目标消费群的主动购买欲望。其中最重要的手段是产品的质量和不断推出的新产品的符合消费需求的程度(Lee C.Cooper,20xx)。品牌管理的根本是产品质量的公众形象,把产品质量和公司理念有效传达给消费者的信息传递机制,以及把消费者变化了的需求或为潜在的消费者创造出来的需求信息反馈而进行新的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的管理机制(John P.Workman Jr.,Christian Hom burg,& Kjell Gruner,1998)。品牌的弱化和老化是缺乏品牌管理机制带来的风险,会直接影响公司的市场竞争能力和公司主题战略目标的实现。因而是公司战略风险管理的重要因素。品牌的竞争优势是公司产品的品牌的公众形象和竞争对手的产品的公众形象超过竞争对手形成的高于竞争对手的市场竞争能力,是公司的营销战略追求的主线。

  销售管理体系和管理机制和竞争对手比较在市场上形成的竞争能力直接表现为对市场的控制能力、市场开发能力和市场的反应速度。一般表现为管理市场的模式、市场和网络开发的规则和网络建立的模式、对产品物流和价格等销售政策的控制能力、借助品牌营销的市场拉动力和销售力、内部学习型组织的建立和公司的激励机制形成的对员工的销售市场开发和管理创新水平能力及销售业绩的达成、市场信息的反馈的质量和速度、各种销售的战略和战术的运用和贯彻的程度等。管理机制的风险主要来自于行业竞争的水平是竞争还是品牌竞争,内部机制的运行成本,如高成本运作模式还是低成本运作模式,内部的全面预算管理的机制对营销计划管理的控制程度,激励机制是否鼓励员工达成优秀的业绩,公司的市场开发带来的盈利水平是否高于竞争者,公司内部政策是否能够有效地贯彻到员工和经销商,物流是否能够有效地得到控制,且以客户的要求进行顺畅的分发和传递,内部文化和团队的建立对市场的开发和销售里是否高于竞争对手,战役和战术的配合是否达到既定的阶段性目标等。由以上几个方面构成的整体销售的管理体系的竞争能力是直接影响到公司的竞争优势和公司的业绩,以及战略目标的达成。因此销售体系有效支撑战略营销计划和年度营销计划,内在管理机制的某一个方面的管理滞后或劣于竞争对手的管理机制都会对影响公司的战略主题目标的实现,形成公司的战略风险因素。

  竞争对手的销售管理体系的机制和市场政策对公司在既定市场上的销售能力和市场开发能力的影响导致公司业绩受到影响。如竞争对手在行业中挑起价格战,影响整个行业的盈利水平,如国内家用电器的销售。控制和争夺某些消费终端的政策加大了销售的成本,如目前国内食品饮料、药品的销售。公司要达成既定的战略目标需要突破这种竞争带来的阻碍战略目标实现的行业竞争风险,即要建立一种市场和技术导向的品牌营销战略,以推出换代的高技术产品,以开发潜在的市场获取垄断的利润。公司营销政策如果不能针对竞争对手的政策变化,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销售管理机制的竞争力和政策应变能力,必然削弱市场开发能力,销售业绩降低,在失去竞争优势的同时,提高了公司的战略风险。

  通过对公司能力结构的重要因素的分析,识别公司关于公司竞争能力这一战略风险要素的具体风险因素。并通过风险因素的评估和计量可以对各个风险因素对公司战略的影响程度进行排序,明确重要风险因素,纳入战略管理的过程。战略-[飞诺网FENO.CN]

  四、公司主题发展战略本身风险的产生机理

  公司主题发展战略,是公司经过战略研究形成的公司的使命、发展方向、战略目标、战略方针和战略指导思想。支持公司战略框架的主要要素是公司的战略重点、特殊资源与核心竞争优势、公司各阶段业绩等。公司主题发展战略本身产生的风险在于战略本身所确定的发展方向是否正确,战略指导方针和指导思想是否符合公司的实际情况和所在行业发展的经营规律。公司的战略资源、竞争能力结构能否有效地支持公司的战略主题目标的实现。

  公司制订的主题发展战略本身的正确性实际上是公司的最大风险因素。战略方向出现错误导向对公司来说将是灾难性的。特别是前期制订的战略的执行对公司来说,有时是不可逆转的,战略的错误是对公司资源的最大浪费。集团公司战略的层次性,使得公司战略包括集团公司战略和各事业部、子公司的战略,其相互的一致性和动态过程的不和谐程度构成主题战略本身的风险因素。通过对公司前期战略的分析,找出前期决策的不正确的发展方向和错误的指导方针和指导思想。这些错误的决策和指导思想是公司主题战略本身存在的重要风险因素。

  制定正确的战略需要有正确的理论指导。由于公司战略管理理论不断得到发展,运用不适应的理论指导制订公司战略,则确定的战略指导思想和主题战略确定的发展方向存在风险。如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企业面临的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战略理论特别是跨国公司经营战略管理的理论得到快速发展。学习型组织理论、知识创新体系和管理体系在建立公司可持续资源优势中的作用、核心竞争优势理论和动态优势理论的发展等拓展了公司研究制订战略的理论思维。战略制订过程对公司管理机制分析的内容和环节得以拓展,应用传统的方法和不适应的理论指导制订的战略难以保证制定战略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对公司所处行业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是公司制定正确战略的前提。公司对行业发展趋势和特点的认识,可以使公司充分认识行业发展为公司提供的机会和威胁。对行业发展的规律的正确认识受到公司管理者的知识结构和管理思维,管理团队的问题识别能力和决策水平,内外部信息的可获得程度,以及对全局发展态势的准确把握等因素的影响。

  公司战略资源和竞争能力结构对公司主题战略目标的支持程度,表现为公司制定的战略是否充分分析了公司的内部竞争优势和劣势,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关键资源的可持续性等。脱离实际的主题发展战略会使公司战略的贯彻遇到困难,或者公司在贯彻战略的过程中难以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和能力。

  环境的变化对公司主题发展战略的支持,在于变化了的环境是否有利于公司主题战略目标的实现,战略指导方针和指导思想是否适应变化了的环境,发展方向是否有利于提高公司的竞争优势或核心竞争优势,以更有利于达成公司的发展目标。环境变化导致的主题战略的某些因素的不适应构成了战略风险因素。

  公司战略管理的机制,是公司战略管理过程中对公司外部环境的变化,通过调节资源以达成公司战略目标的自适应程度的战略管理机制。具备这种机制可以使公司根据变化的环境对公司的发展方向,目标资源分配的原则、指导方针、指导思想等做出适时的或局部的调整。不具备这种机制会导致制订的主题战略本身僵化或对公司的发展不具有正确的指导意义,成为公司发展的重要风险因素。

  诊断公司主题战略本身的风险因素,是为了保持公司在动态变化的环境中战略的正确性,是公司始终沿着正确的发展方向推进,以取得战略的成功。

  五、结论

  本文是在文献1的基础上,对提出的公司战略风险识别管理模式从公司竞争能力和主题战略两个要素分析产生战略风险的内在机理,结合文献1中对公司战略资源和环境两个基本点要素分析产生公司战略风险内在机理分析,形成公司战略风险因素识别的分析理论框架,从而从系统的角度分析诊断公司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风险因素,为战略风险的有效规避创造条件。运用财务指标、EVA评价体系和公司可持续发展方程式,从公司经营成果分析公司的战略风险因素将另文阐述。

管理学论文9

  1911年,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横空出世,这种管理理论的出现适应了当时的社会发展潮流,从此,人们的理性代替了传统经验,管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开始登上历史的舞台,在这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科学管理理论出现之后,管理学的新观点、新研究就不断出现,这些理论与时俱进,适应着社会的发展,在社会的发展和实践过程中,这些新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思想不断进行完善。

  发展一百多年的管理学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它过去的这些研究理论是财富,它不断发展的新理论更是财富,这些经验和理论对于我国管理学的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管理学的概念

  管理学的含义有很多,比较权威的是泰罗、法约尔、德鲁克、孔茨等管理学家对管理学的定义,总体来说,管理学被分为广义和狭义,泰罗和孔茨提出的是广义的管理学,包括很多管理学科,涵盖对象很广泛,适用的领域也是十分广泛的;法约尔和德鲁克提出的则是狭义的管理学,只适用于特定的领域,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对人类社会的管理活动进行了阐述。总之,管理学是一种专门研究管理活动的基本原理的管理科学,即一般管理学,它是一种基础学科。

  管理学在我国是一个学科门类,下面设有五个一级学科: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农林经济管理、公共管理和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它经过多年发展在我国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这是管理学在我国发展的重要成就。

  二、管理学的发展现状

  管理学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出现了很多不同的理论和体系,它们都各有特点,都为它们所处的时期和社会做出了重大贡献,这些理论也不是完全独立的,它们之间都互有借鉴,存在一定的联系,管理学的现状同过去相比,有一定的特色:

  (一)从目标上来说,管理学都是为了促进组织的发展和完善,使组织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社会的竞争是很激烈的, 组织要想在竞争中生存谋发展,就必须改善管理方式,提高自身的效率,这样才能更好的发展和壮大,为了达到这个目标,目前,各个国家的管理学派都在寻找最佳的途径,通过不同的研究手段和和论证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管理学适用的领域展开科学的论证和研究;

  (二)从管理方法上说,现在的管理学有显着的量化特征,决策工具对于管理学来说是很重要的,它必须能起到建议和决策的作用,简明一些来说,决策工具就是把现实中存在的经验数据作为数据输入,用量化的方法进行科学的评估,它主要有两个方向,一个是保留最优化,一个是满足设计。一般的决策工具只会选择一个方向进行建模,达到量化的目的,可是,在目前管理学的理论中,这两个方向是同时存在的,不论是行为理论还是决策理论,一般都会在这两个方向徘徊,任何一个方向都没有偏废,这是过去的管理学所没有的;

  (三)从“人”的因素来说,传统的管理学中人都是理性的,研究的重点都放在了“事”和“物”的上面,人的因素没有那么重要,但也不是忽略人的因素,泰罗、吉尔布雷斯等人还是很重视人的因素的,把人也作为了研究的范畴。现在的行为科学理论对传统的管理学有所突破,将人的因素放在了第一位,并融合了新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复杂人”、“社会人”等假设,对人的研究更加深刻和理性,但是这个理论也不是完美的,它过分重视人的感情和社会作用,对其他方面的积极作用研究较少,令人遗憾。总的来说,对于人在组织中的评价,各个学派都有自己的说法,难达成统一的意见,但有一点可以可定,虽然角度和说辞不同,但是各个学派的研究是互相渗透、互相影响、互相补充、互相借鉴的,它们都对人的因素进行研究;

  (四)从宏观和微观来说,现在的管理学已经不仅仅是通过两种方式来进行管理了,宏观和微观的管理只是适应于某个社会的某个时期,目前,管理学已将朝多元层次发展,如果还是依靠过去的两种方式进行管理是达不到理想目标的,必须用系统而综合的方式进行管理;

  (五)我国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经验源远流长,但是真正意义上的管理学在我国的发展时间却只有几十年,主要有三个时期:

  ①建国之前的萌芽时期;

  ②1949年到1978年的初步形成期;

  ③1978至今的创新发展期;

  中国管理学经过三个阶段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例如管理学成为独立学科、我国企业的管理模式取得重大进展等等。在管理学的研究上我国也积极引进和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管理经验,自身也不断进行创新和发展,取得了一些进步,中国的经济发展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例如阿里巴巴、微商等等,就是管理学先进经验的典型代表,这些现象引起了国外一些管理学专家和学者的重视。

  三、管理学的未来趋势研究

  (一)管理学的地位不断提高。众所周知,管理水平是生产力水平的影响因素之一,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管理学的影响越来越突出,地位越来越重要,它在科学体系中的地位也在不断提高,比较明显的例子就是,很多国家的高校内都开设了管理学课程,无论是否是管理学专业的学生,管理学的知识都会被列为一门课程,课程的种类和设置也比较多,足见管理学的重要性。目前的管理学适用领域更广,更加重视人的因素的影响,管理学就是把不断积累着的经验和实践抽象出来,进行概括,进行总结,达到预期的目的,尤其是信息技术出现以后,这种抽象和概括更加迅速和便捷,计算机技术的推动,会让管理学的创新和发展速度更快,发展程度更高,也会让管理学的地位不断提高。

  (二)管理丛进一步延伸。随着社会的发展,管理学的管理丛不会停止不前,而是会向前,向四周不断延伸,社会的文明程度越高,管理学所体现出来的理论水平就越高。社会经济活动的不断复杂和变化,一定会打破管理学现有的格局,管理学研究的课题会日趋复杂,同其他学科融合,例如行政管理学、教育管理学、金融管理学、现代关管理学等等,都是不断发展着的管理学问题,同时,管理学还和心理学、数学、哲学等学科交叉,组成新的分支,这些新兴的分支将会为管理学丛带来全新的课题和生机,为管理学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三)理论会更加联系实际。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社会的结构和生产力水平都会发生变化,在这些不断的变化中取得的经验和实践将会为管理学提供大量的研究对象,再加上理论的不断创新和发展,管理学将会在实践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靠经验和家族式的管理方法已经不适应这个社会,更多的管理人员选择的是科学的管理学理论,他们在科学的管理学理论的指导下,结合自身企业的特点,把理论结合实际,才会有大的发展。不断发展着的管理学理论为企业保驾护航,企业的实践经验也为理论提供实证,理论和实践的互相吸引,互相作用,互相联系,是管理学的未来发展趋势。

  (四)我国管理学的发展趋势。我国管理学虽然初有成效,但是却谈不上成功,在以后的发展道路上,我国的管理学还有很多路要走,首先,要处理好继承和引进的问题,我国的管理思想传承千年,祖先的智慧之中有很多需要我们继承和发扬的,我们要保持本土化的特色,构造有中国特色的管理学;在重视本土管理文化的同时,我们还要引进国外的先进理论和经验,把握好本土和非本土的区别,处理好继承和引进的问题;其次,我国管理学在未来发展上要处理号基础理论和现实热点的关系,在关注热点的同时,重视对基础理论的巩固和研究;最后,在管理学的教育问题上,要区分开学院型教育和实用型教育,针对不同的阶段和不同的市场培养不同的管理学人才,为我国的管理学培养理论人才和管理人才。只有做到以上三点,中国管理学的未来才有希望。

  四、结语

  总之,管理学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不断创新和完善的,它是一门与时俱进的学科,有着光辉的未来,国际上的管理学成绩斐然,处于高速发展时期的我国当然不能落后,虽然中国管理学发展较慢,这是劣势,但是市场经济中的我国实践经验丰富,能提供丰富的资料和实践经验,这是重大的优势,需要好好利用。在不断的发展中开创出具有我国特色的管理学,指导我国的市场主体在国际竞争中乘风破浪,才是我国管理学未来的重要使命。

  参考文献:

  [1]李传军,管理学的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分析,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xx年2月,第28卷第一期:128-132

  [2]陈海涛,管理学发展的现状与趋势,管理世界,20xx年12月刊(总第480期):89,91

  [3] 陈 佳 贵 , 管 理 学 百 年 与 中 国 管 理 学 创 新 发 展 , 经 济 管理,20xx年第3期(总第507期):195-199

管理学论文10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研究

  摘要:湖南人文科技学院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一门新开的专业,在专业建设过程中,面临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课程建设、实习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方法手段的革新等,其中师资队伍相对薄弱、教学条件有待改进、实践教学条件有待加强等是重点研究和改革的领域, 通过专业建设研究,以更好地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改革

  作者简介:谭景林,女,湖南人文科技学院经管系讲师,公共事业管理教研室主任,硕士,研究方向:公共事业管理、行政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xx.05.27 文章编号:1672-3309(20xx)05-63-02

  专业建设的主要内容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教学计划调整、课程开发、教材建设、实验室建设、实习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方法手段的革新等,其中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条件建设是重点。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一门新开的专业,对其建设进行研究是很有意义的。

  一、培养目标

  高等学校专业人才培养必须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根据自身的教育资源优势,确立灵活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尤其是结合本地的市场需求。根据社会需求实行人才培养目标分类,把专业知识与职业能力两种目标有机结合起来。可根据各学校自身教学资源状况,分类确定人才培养方案,并建立一系列有力的教学保障体系,确保人才培养方案顺利实施。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处于湖南省的中部地区,属于相对不发达地区,根据高校人才的培养目标与市场挂钩的原则,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前景是光明的。因为该地区的各种公共事业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该校现有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设置了两个方向,一个是社会保障,另一个是房地产管理,基本上符合市场对人才的需要,也符合高校培养人才的目标。但是,根据我们对市场需求的调查研究,在公共事业领域还存在着对以下人才的强烈需求:社区管理、教育管理、医药卫生管理、城市管理、公用企业管理等,所以我们的培养目标也要根据市场需求作出适当调整,以满足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进一步提高公共事业管理的服务质量。

  二、课程建设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立后,就需建立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公共事业管理包括教育、科学、文化、体育、人口、卫生、资源与环境保护、社会保险等公共事业,以及水、电、煤气、邮电、通讯、公共交通等公用企业的管理,它们关系到社会公众整体的生活质量和共同利益。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教学在重视理论基础教学的前提下,更加注重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教师应结合专业方向和教学实践经验编写高质量的教材,反映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处理好与其他学科或专业的关系,反映出学生应具备的文化素质和能力。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的情况具有普遍性,没有很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也没有自主编制的符合地方实际需要的教材。我们要根据本地区的市场需要,有针对性地开设一些专业课程。具体来说,应结合市场对社会保险、房地产管理、教育管理以及社区管理等专业人才的需要,开设一些有地方特色的课程,比如房地产管理的课程,就可以根据娄底本地区房地产的实际情况,由专业教师编写相关的房地产管理教材,这比通用一般的房地产教材要实用得多,因为这样的教材会有地方特色,会让学生在实际工作当中迅速派上用场。再比如教育管理,因为现在的民办学校越来越多,已经成为教育领域一支强大的队伍,但是民办学校的师资力量相对是比较薄弱的,需要大量的教育管理专业人才。我们就应该根据娄底本地民办学校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编写适合地方教育的教材,根据市场需要开设操作性较强的课程,因为娄底是一个中小型城市,一些大城市比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的教育管理理念和方式不一定完全适合这里,最多只能借鉴,我们必须具有自己的特色课程。

  三、师资队伍建设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要求教师既要专又要博,既要通理论又要懂实践,因此,必须采取措施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是强化师资培训。通过在职短期培训、进修、自学、学术交流等,提高现有在职教师的专业素质,更新知识,以适应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二是培养实践型教师。加强高校与社会的联系,通过专业教师在政府或其他公共事业部门挂职、担任顾问等形式,促使教师更深地理解公共事业及其管理的相关理论,避免教学中照本宣科现象的出现。三是校企加强联系,学校可以选派教师去相关单位锻炼学习,增强实践能力,也可以从企业请专家到学校上课,把他们的实战经验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学习目标更加明确。

  目前,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公共事业管理教研室的教师基本上是年轻的教师,他们精力旺盛,接受能力强,有创新意识,但这不符合老中青的年龄结构的合理搭配原则,现有的教师队伍缺乏经验,社会阅历也相对浅薄,尤其是没有相应的公共事业领域的工作经验,这样,在教授学生的时候,就很难很好地教一些实际性的东西,很难以切身的体会去传授相关的知识。针对目前这种情况,最好的方法是多给现有教师出去交流学习的机会,或者提供足够的条件,让教师去公共事业管理部门兼职或在一定时期内任职,积累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还有,就是聘请公共事业管理相关的工作部门的领导或专业人才来校兼课或讲座,把他们的实际工作经验传授给我们,让我们在学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能很好地领悟到实际的运用。

  四、教学条件建设

  这里的教学条件建设主要是指教学硬件的建设,包括多媒体建设、公共事业管理实验室的建设、实习基地的建设等。多媒体的建设直接关系到课堂容量和教学效果;实验室的建设则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实践能力的锻炼,书本知识是纯粹的理论知识,而实验室就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第一环节,实验室建设得好与坏,会影响到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学生的实习是大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实习基地建设的质量关乎到他们实习的效果,学校必须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多实地调查和考察,与实习基地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加大投入的力度。

  良好的教学条件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现有的教学条件相对来说是比较落后的,尤其是实验室和实习基地的建设,基本上处于空白,当然,这跟该专业的开设时间短是有关系的,该专业20xx级首届招生,一切都处于摸索和学习的阶段。但不管怎样,想要办好一个专业,尤其是要办好一个跟市场需要接轨的专业,就必须要有合适的实验室建设,让学生增强动手能力,提高实际处理问题的能力。20xx级马上就进入实习阶段,但至今没有任何实习基地,我们应该加快步伐建立实习基地,尽快与相应的公共事业部门联系和沟通,争取和规模大、信誉好、用人多的单位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让我们的学生有一个较好的实习环境,让学生真正能在实习中学到真本领。

  五、教学方法手段的革新

  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讲授,而公共事业管理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传统的讲授已经无法满足专业的需求,我们必须进行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首先要充分发挥教研室的基础作用,以教研室为中心,安排一定的时间进行集体备课,备课的过程中,大家一起出谋划策,共同商讨教学方法和手段,力争让教学方法多样化、实践化,多让学生参与,多走出教室去学习。还要加强师德建设,用教师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和引导学生,进行榜样学习,这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一个好方法。重视实践能力培养是专业培养的重点,我们要强化质量意识,培养真正有用的人才。最后要拓宽人才培养途径,多渠道多方式对学生进行培养,避免过去单一的培养途径。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公共事业管理教研室现有的教师都是认真负责的,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是毫不马虎的,但教学方法和手段也和大多数的专业教师一样,比较单一,基本上是以传统的讲授为主,只满足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渴求,而在实践教学等方面还有待改进。目前,我们应该结合本专业和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把学生培养成为动手能力强的人才,可以让学生多上讲台展示对某一知识点的理解,展示对某一问题的个人看法,或者让学生评价其他学生的某个观点,把课堂变成学生展示自我风采和才能的平台;可以让学生做老师,给大家讲解一个或几个知识点,然后老师进行点评和补充;可以让学生就某一个问题做社会调查,写出调查过程和调查报告,但应该注意确保调查的真正完成,而不是敷衍塞责;还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进公共事业相关工作部门,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该专业的工作性质和工作流程以及工作内容,以便于更好地结合理论知识学习。

  参考文献:

  [1] 陈华平.公共事业管理学科体系的构建与发展难题 [J].江西社会科学, 20xx,(01).

  [2] 张钢.英国公共管理的教育和研究[J].浙江大学(人文社科版), 20xx,(02).

  [3] 莫利拉、李燕凌.基于就业岗位分流的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高等农业教育, 20xx,(05).

  [4] 郑文范、孙萍、马立晓.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的联合培养方式[J].中国高教研究,20xx,(04) .

  [5] 孙晓娟、赵红梅.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施[J].黑龙江高教研究,20xx,(05) .

  [6] 李燕凌等.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科建设现状与发展[J].高等农业教育, 20xx, (06) .

管理学论文11

  摘要:发现油田基层班组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讨论和分析,提出相应的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班组管理 绩效考核 班组氛围 标准化管理

  班组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个缩影,如同人体细胞至于人体,班组管理的好坏和优劣从根本上影响企业的效益、形象、发展前景等方方面面。对于油田基层班组班站而言,做好班组管理工作不仅仅是指挥生产、衔接生产、服务生产,还有更繁重复杂繁琐的问题就是人员的管理。人员的管理面临着许多阻力和困难,包括怎样消除班组内部上下级和同级员工因工作导致的矛盾,消除工作中的惰性;怎样实现班组管理现实、可行、有效的民主化,从根本上和实际上提升班组的积极性和凝聚力;怎样增强对本质工作的责任感,培养良好的大局意识等等。下面将一些广泛性的问题分别探讨一下。

  一、消除员工的不平衡心理,克服班组的惰性毒瘤

  基层班组,特别是油田生产的基层班站中,工作的正常运行不仅需要班站长的指挥和协调,更需要员工主观能动性的配合。在实际生产工作中,油田基层单位的工作不同于其它某些类型的企业。比如说有的企业有严格的流水作业程序和任务分配,通过一定强度的传递将生产任务分配到不同的车间、不同的班组直至个人,个人的工资收益与本身的重复性作业有紧密的联系。在油田基层班站中,除了必须的生产状态变更或递进是需要班组长分配生产任务,更多需要员工本身是否积极的参与和投入到生产运行的维护中,是否将工作的责任担负起来,是否具备作为班组集体一员的荣誉感和使命感。这不仅取决于员工个人的能力、素质、修养,取决于上一级或更上一级的管理制度和体制,还取决于班站长的管理方法和管理策略,且后者对调动员工积极性和责任感有更强的促进作用和深远意义。 在实际工作中,生产任务和工作任务的特点是繁琐,既然存在“繁”和“琐”,就必然存在工作任务和工作完成量的不均衡,这就不可避免的存在人与人之间的不平衡心理甚至是攀比心理。比如在稠油热采中,设备需要变更运行状态,切断或接通工艺流程,电力系统和机泵系统的运行等一系列活动需要人员操作和维护,这一系列工作的每项具体任务需要班站长将任务分配给个人,集体协作来完成工作任务。这个任务的分配过程当然是必要的,但必要过程的存在同时也导致另一种矛盾的积累。任务的分配不可能完全绝对的公平和均衡,更不可能完全迎合个人的特长或爱好,这样,个别人就会有想法:“为什么每次最脏最累的活都让我去做?”“为什么最危险的工作总是安排给我?”不存在制度上细化的分工,这个分工只能通过班组管理来完成,通过班组长管理的手段和策略来平衡这种不平衡。如果,当问题和矛盾存在并慢慢积累时,必然会增加管理的阻力甚至导致工作的脱节,上下之间的执行力就会荡然无存。

  如何消除这种不平衡心理是每个班组管理者纠结的问题,即使存在表面上消除攀比心理心态的策略,付诸实施也必然表现的差强人意,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班组管理者就必须加强与下级之间的沟通,促进下级员工之间的沟通。除班组正式的、制度程序化的交流途径外,还需要班组或班站的管理者积极的引导、鼓励非正式的交流,这种交流可以由别的任何层面引申到工作层面,进而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活跃工作的氛围,使员工不再拈轻怕重,挑三拣四,增强班组的凝聚力,培养班组成员的和谐心态。有了好的心态和氛围,员工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就会同时被激发,班组管理的阻力才会消失。

  二、细化绩效考核制度,杜绝“钻空子”的行为

  企业管理制度的核心在于人员管理。完善的绩效考核制度可以有效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在规范员工基本行为的基础上突出榜样的力量,奖惩分明,达到以点带面、先进带动落后,最终提高班站的整体水平。

  现阶段实际的班组绩效管理方法存在诸多不足之处,亟待完善。绩效考核,是与生产工作和工人收入紧密挂钩的,既然使用绩效考核管理,就需要考核生产工作的方方面面,不能有遗漏。如果绩效考核的片面或不全,就会导致员工的不满情绪,还会导致钻绩效考核空子的现象发生。所谓钻空子行为,就是部分功利心较重的员工认识到片面绩效考核所侧重的方向,一方面用奖励的侧重点指导自己工作的侧重点,针对奖励奖金多的工作拼命做,另一方面对绩效奖励未涉及的工作不重视,久而久之,不良的工作心态成为一种风气,从而在大局上影响工作的开展和执行。

  绩效管理是提升班组精益化管理水平,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的重要途径。绩效考核制度是必要的,同时绩效考核制度的完善更是必要的。奖金考核,就要全面覆盖员工的工作,肯定员工的工作,尊重员工付出的劳动,不能因为员工的默默无闻而忽视,细化每一条考核制度,让班站员工真正做到心服口也服。在油田班站管理中,将绩效考核落到实处,真正做到“公开、公正、公平”。绩效考核制度在把日常考勤、连班作业、班站临时增加的工作内容纳入考核的基础上,将考核内容进一步细化。考核内容应以班站日产工作为依据,将日常工作量化,用数字说话,建立透明化的绩效管理制度,不断更新完善奖惩制度,把奖惩与绩效管理、规范管理紧密结合在一起。

  三、标准化管理班组,强化监督和管理力度,提高班组整体素质

  班组管理需要有层次的实现标准化。首先,要积极完善班组建设体制,建立健全班组组织管理,进一步明确班组管理责任,形成符合标准化的管理体制和层次。其次,把各个班组的建设工作有机整合,减少不必要的重复设置,保证班组与班组之间管理信息的对称。实现班组管理民主的标准化,对班组民主管理的内容、方式从组织上落实,丛制度上保证。通过每天早会、班前讲话、每周例会等形式,鼓励班组的成员参与生产决策,广泛征求合理化建议,并不断改进和完善员工意见反馈体系,最大程度发挥班组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班组每一名成员都能敢于发言,畅所欲言。

  提升班组管理的整体执行力,从根本上要提升每名员工的技术水平和基本素质,技术水平的提高是必要的,拥有良好的基本素质和修养也是必不可少的。强化教育,就是在提高员工工作能力的同时,也要培养员工的责任心和大局意识,不要总是斤斤计较个人得失,消除员工的自私心理心态,真正认识到班组和企业的荣辱与自己系系相关,培养奉献精神和服务精神。

  总结:我们一直在谈讨在倡导在号召“以人为本”,首先要确立这个“本”究竟是怎样一个“本”,这个“本”应该掌握怎样一个度。在油田基层生产中,不仅需要将人的“本”与生产和工作协调好,同时也需要将人的“本”与班组的进步发展串联起来。做好班组管理,必须能够做到标准化管理和决策,细化各种制度和规范,做好员工的交流沟通工作,创造出和谐向上且富有凝聚力的班组氛围,从而促进班组和企业的`共同进步。

管理学论文12

  摘要:生活化教学立足于社会生活实践,将理论知识通过与生活世界的融合使得理论知识形象化、生动化。高校《行政管理学》课程采用生活化教学方式可以摆脱传统教学枯燥乏味且忽视实践性的单一知识传授的窠臼,提高大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大学生的行政管理思维,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行课堂教学情景生活化,形成主导—主体的师生关系,构建互联网师生交流平台,加强建设行政管理实训基地等途径促进教学生活化。

  关键词:行政管理;大学生生;活化教学

  《行政管理学》是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主干核心课程,研究政府组织有效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学问。由于课程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个体之外的政府如何进行行政管理,因此对一些倾向于个人利益考虑的大学生来说容易产生一种淡然的距离感。立足于社会生活实践,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将课本上的理论知识通过与生活世界的融合使得理论知识形象化、生动化,从而增强课堂亲和力,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提高教学实效性,培养学生运用行政管理理论思考和解决行政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对切实提升学生应有的行政管理学专业知识的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生活化教学的基本内涵

  德国哲学家胡塞尔最早提出“生活世界”理论,生活世界是人类一切实践的基础和出发点。他说:“生活世界对于我们这些清醒地生活于其中的人来说,总是已经在那里了,对于我们来说是预先就存在的,是一切实践(不论是理论的实践还是理论之外的实践)的‘基础’。”[1]而教育只不过向自己提出了与人类其他实践不一样的目标罢了,教育不能脱离社会生活。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理论,着力于从生活视角去解释教育,即“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抱持类似思想,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但他的视角与杜威不同,着重于生活本身具有的教育意义,他指出:“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2]综观这三位大师的思想,生活教育就是要把大学生的生活过程和受教育过程统一起来,让大学生在生活中接受教育。那么,什么是生活化教学呢?生活化的教育理念指的是以现实生活为中心,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关心学生的生活世界,使教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并且回归生活,充分地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中领悟教育教学的内涵和真谛,从而不断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生活化教学的内涵包含着以下四个方面解析:其一,从教学目标要求来看,目标设计不要过高,可望不可及的目标反而使教育效果适得其反,而应该把教学目标既体现出一定的理想性,又能反映出现实性,让学生所接受。其二,从本体论层面来说,教育教学内容应当来源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生活实践,而不能单纯地将理论知识和抽象概念作为全部内容。其三,在方法论层面上,要求教育教学的主要途径基本依托于学生的生活体验,实现教育教学与现实生活世界的健康的、良性的互动。其四,在教学评价方面,不仅仅为检测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更重要的是着眼于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关注其在实际的生活情境或者类似于现实生活情境中的表现对其进行客观评价,提高学生在现实社会生活情境中运用相关理论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行政管理学》生活化教学缺失及其解析

  《行政管理学》作为行政管理专业一门核心课程,是集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综合性学科。它研究的对象是行政机关在管理公共事务和内部活动现象、行为及规律,并把相应规律转化为社会管理实践活动的一门学科。它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学生对行政管理过程的认识,使学生正确地掌握行政管理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对行政管理活动的敏锐性和适应性,提高有效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能力。由于《行政管理学》是从政治学分支出来,在政治学、法学、管理学、行为科学等学科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门学科,起步比较晚,学科性质有着一定的模糊性,办学目标定位缺乏特色,加上受办学经费不足、办学场地有限、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严重不足,以及传统应试教育惯性的影响,目前这门课的教学相当程度地存在生活化教学的缺失现象,其问题主要有以下表现。

  (一)教学理念的偏颇和教学能力的制约

  当今知识经济、信息社会向更加广袤和纵深领域发展,社会危机频发不断,各种对内、对外的公共关系处理、组织的危机处理等情况变得更加错综复杂,致使行政工作的内容以及需要的任职人员的能力也在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生变化。作为行政管理专业教师必须紧随时代的需求,精心研究生活,选择与理论知识相匹配的生活情景,调整教学模式和方法,使之更易于学生接受和消化。生活化教学模式对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客观上一些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能力总体上有一些差距,还不能很好地适应新形势下教学的新要求。一方面,他们没有主动转换自身角色,调整与学生的关系,师生关系仍然停留在传统的主体—客体关系,而不能很好地转化成主导—主体关系,因此其教学观念也依然停留在传统的“灌输”式层面上。另一方面,《行政管理学》作为一门学科交叉性较强的综合性学科,要求教师不仅要掌握较扎实的理论知识,而且要敏锐地对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热点事件,国家、地方的某些相关政策或者条例给予及时地分析,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学习和启发学生对社会现实问题的思考。此外,从资历来说,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教师中从事过行政管理实践又具备较高学历的教师比较少,多数是理论型的或者是由政治学和法学专业转型的,有的则是刚从学校毕业任教,在专业能力上与现实的行政管理实务脱节就不可避免,从而导致教师在《行政管理学》的教学中难于切实做到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难以充分应用“新鲜出炉”的行政管理案例,难以选择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形式进行教学。

  (二)教学偏重理论性,操作性和实践性弱

  课程内容的知识结构安排不合理。目前《行政管理学》教材多是停留于行政管理的基本知识,从笼统的层面上阐释政府的整体概念,基本上都缺少对不同层级政府各个职能部门的职能、机构、人员、职责等全方位介绍[3]。因此在平时教学中,一些教师也往往乐意于进行理论教学,理论灌输远远多于知识的实践和应用,忽视了学生将理论运用于实践方面的能力培养。同时,考查也倾向于对相关理论知识、结论的记忆。这势必导致学生处理社会现实问题和交往能力的技能很难有所提升,他们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明显存在不平衡,很难适应信息社会高速发展的需要。操作性和实践性教学严重薄弱。虽然目前我国高校《行政管理学》课程内容体系一般都设置了教学实习、实训等实践环节,但由于其时间短、任务重,而且管理松散,缺乏常态化和规范化,所以收效与实际培养目标有较大差距,出现实际能力明显不能满足社会需要的现象。只有创新教学方法,加大实训、实践教学含量,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得到锻炼,才能铸就适应现代行政管理工作需要的预测能力、快速反应能力和灵活处理能力,形成工作积极、团队协作和谐、办事灵活的管理人才。

  三、《行政管理学》生活化教学的意义

  (一)有助于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大学生学习兴趣

  高校在进行人才培养的时候不能脱离现实的需求而对学生进行“闭门造车”,而生活化教学是一个比较“接地气”的方法,可以有效弥补传统教学中乏味且单一的知识传授教学方法之不足,让传统枯燥乏味的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以生活世界为视觉切入点,将行政管理专业的相关知识置于生活情境中,使得课程学习有新鲜感,充盈着兴趣盎然。这样可以吸引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缩短大学生的专业学习与他们之前所接受的义务教育阶段在知识上存在的距离感,消除其因知识跨度引起的困惑感,引导大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有助于大学生尽快进入大学生活及其以后立足于社会的角色。

  (二)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行政管理思维

  行政管理思维,指的是人们在认识行政管理的本质和规律的活动中逐渐形成的有目的、有条理的一种对行政管理问题思考的路线、方法、规律的思维模式。行政管理过程是一项较为繁琐的工作,在实际工作中,具备行政管理思维对行政管理相关工作的展开是非常必要的,而且是提高行政管理效率的关键因素。生活化教学可以帮助学生以社会生活实践为视觉,探究社会生活实践的种种样式所蕴含的行政管理,涉及日常的行政环境、职能、组织、领导、人事、财政、信息、政策过程及分析、伦理、法治、监督、危机、后勤、绩效和改革发展等各个环节,从中挖掘行政管理环节问题、分析问题原因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对于不断培养大学生的行政管理思维,调动大学生学习知识的探索求知欲,提升学科的创造思考能力都起到“水到渠成”的作用。

  (三)有助于把立德树人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在现实生活中,伦理、道德作为人类实践理性并无自身的纯粹独立的感性空间,总是存在于社会实践生活的各种具体领域之中,并通过这些领域显现自身,因此《行政管理学》教学必定与道德教育“纠缠”在一起,立德树人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是必然的行动。实施生活化教学,通过活生生的典型事迹、感人事件、感动人物等案例,讲好“政府故事”,诠释公职人员超越一般个体“社会人”身份,在工作中始终遵循公平、公正和公开的原则,为公众达成公共利益最大化而奋斗;与此同时也就培植了大学生的公共性价值观念,端正大学生价值选择取向,在未来工作中所持有的正确的政治态度及行为方式,让大学生树立公民应有的社会责任感。

  四、《行政管理学》生活化教学的途径

  (一)课堂教学情景生活化

  将生活化教学法引入高校行政管理专业课堂,一是通过建构生活化语言课堂。课堂语言的生活化即是将理论知识以生活化的语言讲解,以更贴近我们生活的表达方式进行课堂语言应用,而不是一味应用专业术语。二是教学方式生活化。高校教师要研究我国国情,当前我国正处于体制转轨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迈进了新时代,高校教师必须从生活源头挖掘有效的生活化内容,深入研究我国在改革过程中面临着诸多的热点、难点、重点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分析这些热点、难点、重点问题,寻求科学、合理的答案,提炼出具有针对性、实用性的观点。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有效消除行政管理过程对于学生的神秘感,使学生真正体会行政管理过程,从而更好地结合理论知识,提升对理论的感知度,增强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二)转变传统师生关系,变主体—客体关系为主导—主体关系

  教学活动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组成的双边活动。学生的学以教师的教为主导,教师要结合自身和大学生实际,以生活视觉为切入点,注重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增加学生的课堂成就感,变教师独白式的课堂为师生互动的课堂,激发培养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参加教学的主体能动性。同时满足于社会实际需要,着力考虑社会实务,增加操作性强的课程,理论教学精讲管用。

  (三)建构行政管理专业交流平台

  新媒体已经广泛应用于社会各个领域,教师可以以课业任务为导向,利用网络媒介,建设年级或者跨级行政管理交流平台,由教师布置任务,用学分积累的形式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与行政管理有关的议题,并放在平台上讨论,真正把行政管理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另一方面是由于学生对就业前景的认识不足造成的,这需要教师充分与学生沟通,使学生认识到就业存在的竞争状况,利用社会人力资源招聘的数据帮助学生提高就业竞争意识和专业学习意识。

  (四)建设模拟行政管理社会

  一般情况下,学生班级设置班委,并赋予班委职责,各班委各司其职,负责班里各项事务,主要是传达学校和系部的各项通知并组织班级同学落实和组织班级同学开展各项活动。这其实与行政管理的程序有相似性,如果在行政管理专业班级建设一个行政管理社会,包括让学生把分组扮演社会各个部门,让学生体验行政管理的过程,赋予学生各项模拟身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将行政管理模式融入学生生活,使行政管理过程日常化,并通过积分等形式鼓励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这将有助于拉近学生与专业的距离,培养学生的形成行政管理思维。

  (五)建设行政管理专业实训基地

  要解决教师与现实的行政管理实务脱节这一问题,需要高校与当地政府、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定期输送行政管理专业教师到政府、企事业单位进行挂职锻炼或者跟班学习,积累实践经验,丰富教师知识储备,促进课堂教学与社会人才需求相衔接。同时,建设学生见习基地,形成“学校—政府”、“学校—公司”模式,以学生兼职的形式进行实践,改变以往集中一个月实习的方式,使学生真正接触到现实的行政管理过程,以更好的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五、结语

  高校《行政管理学》课程的实效性如何与教学生活化程度的深浅有着直接关联,必须切实贯彻生活化教学使之充分到位,最终有效实现《行政管理学》课程的教学目标。高校教师必须保持教育教学工作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创新教学措施,转变教学理念,改变教学方法。从生活世界这个基本源头掘取有效的生活化内容,使内容贴近学生实际,提高大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教学、网络交往、社会实践等形成生活化教育教学的合力,促进《行政管理学》教学生活化工作有效发展,全面提高大学生为适应社会需求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参考文献:

  [1]胡塞尔.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M].王炳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172.

  [2]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4卷)[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289.

  [3]叶毅.高校行政管理学课程教改研究[J].科教文化,2014(3)(上):92-94.

管理学论文13

  题目:基于SWOT分析的湖南新晃黄牛肉出口营销策略研究

  一、选题的目的、意义及相关研究动态和自己的见解:

  选题目的:

  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的消费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对各种肉制品的需求越来越大,牛肉以其低脂肪、高蛋白、低胆固醇等优点开始得到人们的认可和青睐。20xx年12月28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批准新晃黄牛肉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新晃以独特丰富的草山资源为依托,以新晃黄牛肉入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为契机,将全力整合牛肉资源精深加工,以推动牛肉产业化建设。打开国际市场,以出口带动发展是新晃牛肉产业做大做强的重要途径。本文从新晃黄牛肉出口的现状分析入手,再通过SWOT分析了新晃黄牛肉出口的优势与劣势,面临的机会与威胁,在这两个部分的基础上构造新晃黄牛肉出口的营销策略。

  选题意义:

  1、我国是世界第三大牛肉生产国,但出口量低,在国际上缺乏竞争力。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农产品市场的进一步开放,使我国牛肉产业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但我们也应该抓住我国牛肉产业的发展机遇,充分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扬长避短,这对推动我国牛肉产业的发展壮大以至加快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2、解决农业、农村、农民“三农”问题是我国国民经济协调、健康、全面发展的重大问题。目前,新晃县政府已将牛肉产业作为全县的重点工作,积极促进牛肉产业的发展,这有效地调整了新晃县的农业结构,发展了地域优势特色经济。同时,对增加农民收入,帮助农民脱贫致富,促进农村稳定,促进全县经济的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地作用。

  3、新晃县牛肉产业的发展壮大可以为该县乃至整个湖南省经济注入活力。培育发展新晃牛肉出口品牌,扩大新晃牛肉出口,将有力地带动地方经济,带动农业科技等相关产业链的技术进步以及相关加工产业的蓬勃发展。

  相关研究动态:

  我国牛肉业是从八十年代以来才开始快速发展,牛肉产量和所占份额的增长速度较高。目前,国内对我国牛肉产业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关于牛肉整体生产与发展方面的研究。乔娟(20xx)分析指出1980—20xx年中国牛肉产量年平均增长率达14.6%,高于世界年平均增长率,更高于中国肉类总计、猪肉、鸡肉和羊肉产量年平均增长率,使牛肉占中国肉类总计产量比重从1980年的1.8%增加到20xx年的9.2%。翟印礼,孔媛(20xx)对我国牛肉生产与贸易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我国牛肉生产大幅度增长,牛肉进口呈现出较快的增长趋势,虽然我国牛肉出口有价格优势,但却没有竞争优势。张梅(20xx)认为我国牛肉产量总体上虽然不断的上涨,但是单产却呈下降的趋势。同时,通过实证研究得出,我国除了牛肉制品出口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外,其他牛肉产品都不具有比较优势。吕品(20xx)运用灰关联和GM模型分析也得出,与其他肉类相比,我国牛肉产出量的增加幅度和增长速度都没有明显的优势,但是我国牛肉生产的技术效率总体上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

  二是对牛肉产业化发展战略和对策的研究。王爱国(20xx)浅析了我国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若干经营模式。王明利、潘庆杰(20xx)等人认为我国牛肉产业化发展战略应是:以市场为导向,以龙头企业为主导,在规模化、专业化和区域化的基础上,重点突出规模养殖、加工储运、市场营销,将产品的产前、产中、产后连接起来,提高产业整体素质。张梅(20xx)认为我国的牛肉产业发展的战略在于产业的国际化之路,她提出应该要通过科技创新、扩大生产规模以及树立品牌等方式促进我国的牛肉产业的发展壮大。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对牛肉产业分析主要集中于现状和产业化发展等方面,而对我国牛肉产品如何开拓国际市场,建立合理的出口营销策略研究较少。新晃黄牛肉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可塑性很强,所以本文拟从新晃黄牛肉如何走出国门,并立足于国际市场为角度,为其设计出口的营销策略,希望找出一条提升新晃黄牛肉产业实力的道路。

  二、课题的主要内容:

  文章分为四个部分,首先是引言部分,提出了论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并且对相关的文献进行综述;接着对新晃黄牛肉产业发展的现状进行了分析。第三部分运用SWOT法,对新晃黄牛肉出口所面临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进行了综合的分析。最后,在前面二个部分的基础上,针对新晃黄牛肉出口所面临的实际情况,设计了促进新晃黄牛肉出口的营销策略。

  三、研究方法、设计方案或论文撰写提纲:

  研究方法:

  实地调查法、文献检索法、比较分析法、SWOT分析法

  撰写提纲: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研究动态

  (三)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二、新晃黄牛肉产业发展概况

  三、新晃黄牛肉出口SWOT分析

  (一)优势分析

  (二)劣势分析

  (三)机会分析

  (四)威胁分析

  四、新晃牛肉出口营销策略设计

  (一)新晃黄牛肉出口的市场细分及目标市场选择

  (二)产品策略

  (三)价格策略

  (四)渠道策略

  (五)促销策略

  结论

  四、完成期限和预期进度:

  20xx.9.25—20xx.10.14 收集、整理相关资料,进入论文初步研究阶段

  20xx.10.15—20xx.10.31 撰写开题报告,开题答辩

  20xx.11.1—20xx.1.10 撰写初稿

  20xx.4.25—20xx.5.15 根据论文指导老师的意见进行修改

  20xx.5.16—20xx.6.8 再次修改,定稿,答辩,并按规定格式打印装订并装袋

  五、主要参考文献(不少于10篇):

  [1]崔新建.国际市场营销[M].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

  [2]林祥金. 加强宏观调控和政策支持促进牛肉产业健康发展[J]. 农业养殖技术,20xx,(14)

  [3]董玲. 我国牛肉生产贸易状况及发展对策[D]. 内蒙古农业大学,20xx

  [4]潘志强,曹玉书. 我国牛肉贸易国际竞争力实证研究[J]. 华商,20xx,(2):1-2

  [5]张梅,我国牛肉对外贸易竞争力分析[D].江南大学,20xx

  [6]李宁. 陕西秦川牛出口策略研究[D]. 西安理工大学,20xx

  [7]张向前,徐幸莲. 转变思想,走发展高档牛肉产业之路[J].黄牛杂志,20xx,(06):56-58

  [8]乔娟. 中国牛肉国际竞争力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农业出版社,20xx

  [9]翟印礼,孔媛. 以科技为支撑提升我国牛肉产品国际竞争力[J]. 沈阳农业科学报,20xx,(9):35-39

  [10]李建平,罗其友. 我国畜产品比较优势和国际竞争力的实证分析[J]. 管理世界,20xx(01)

  [11]胡定寰. 影响我国牛肉生产和消费行为的各因素研究[J]. 中国农村经济,20xx,(4):38-43

  [12]刘玉满. 我国牛肉业的发展与制约因素[J]. 中国农业经济,20xx,(9):67-69

  [13]李新桥. 促进我国牛肉产业健康发展的几点思考[J]. 中国畜牧杂志,20xx,(22)

  [14]王爱国.浅谈畜牧业产业化的若干经营模式[J].甘肃畜牧兽医,20xx,(03)

  [15]潘庆杰.畜牧业产业化及其可持续发展[J].山东畜牧兽医,20xx,(03)

  [16]王明利.我国畜牧业产业化发展战略和对策[J].农业经济导刊,20xx,(02)

  [17]吕品,我国牛肉的供给与需求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xx

管理学论文14

  摘要:最近几年,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逐渐受到社会的普遍重视与认可,其在为社会培养专业素质人才当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为了进一步提高酒店管理学生的职业素养,首先分析了当前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主要内容,指出了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最后论述了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策略。

  关键词: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职业素养

  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在为社会培养酒店专业素质人才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只有保证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才能推动我国酒店事业的健康发展,高职院校是学生进入社会的纽带,所以务必要重视培养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

  一、酒店行业职业素养的主要内容

  高职院校的酒店管理专业职业素养涉及方方面面的内容,主要包括下面这些:第一,业务能力。在酒店工作的每一位员工都必须具备高超的业务能力,只有为顾客提供专业化与规范化的服务才能达到客户的满意。第二,有着一定的管理能力。酒店管理专业一个突出的特色就是“管理”,很多学生毕业后要进入高级酒店工作,因此只有具备较强的管理能力,能够胜任组织、计划、控制等各项工作才能促进自身全面发展。第三,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酒店员工需要经常与客人接触、交流,因此学生必须要学会与人沟通,善于与人合作,为自己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

  二、高职酒店专业职业素养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高职院校的酒店管理专业教育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下面这些:

  1.不能及时创新教育方法

  很多高职院校在开展教学过程中还一直沿用传统教学方法,很多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不能及时更新,教学观念仍未转变。一味应用传统教学模式,本身不能及时引进系统、完善的实验实训设备,强行将管理的理论知识灌输给学生,以完成教学任务。这种教学模式不能保证学生真实感受酒店的工作环境,不能提高学生的服务意识,因此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过分重视理论学习而忽视了职业素养

  在过去较长时期内,很多酒店管理专业一味将管理理论传授给学生,而没有认识到职业素养培养的重要性,因此学生的职业能力也受到了很大影响。有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为只要自己掌握了一定的专业技能与理论知识,有了毕业文凭就可以顺利进入酒店工作,就能胜任酒店的各个岗位,因此思想上出现偏差,不具备职业观念,不能积极投入到学习当中,不能严格要求自己,不能合理规划自己未来的发展。

  3.不能适应酒店工作

  很多学生在酒店实习时感到工作很累,很多酒店为了节约运行成本,在时间上对员工的要求过细,会随着客户的增多或减少随时调整员工的上下班时间,由于实行这种做法导致很多员工不定时加班,因此学生在实习中需要工作的时间很长。

  三、高职院校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策略

  1.建设完善的职业素养培养长效机制

  培养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不是一朝一夕的工作,应在学生的全部学习过程中融入职业素养教育内容。高职院校在开展职业素养教育时要做到长期坚持,在日常教学中结合开展素养教育。高职院校在创建校园文化时可以融入企业的管理理念,使教学活动与企业需求顺利对接。根据企业人才需求情况大力开展教学改革,创新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使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2.真正将学生发展放在第一位

  高职院校还需与企业及时交流,有效保障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得到合理休息,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实习任务,要做到尊重与理解学生,要善于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鼓励学生正确评价自己,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生实习过程中要依据实习方案进行,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

  3.专业教学与职业素养培养的融合

  利用平时教学活动可以顺利开展职业素养教育,但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不但要重视利用课堂教学进行,而且也要结合开展职业活动进行。在专业教学与实践活动中,高职院校可以应用企业岗位规范与流程标准,可以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感受到酒店真实的工作氛围,帮助学生得到真正的提高,认识到自己工作的重要性。

  4.采用校企合作交替培养模式

  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校与酒店实习单位同时设置管理部门,共同参加学生的管理。拥有丰富实践工作经验的酒店管理人员可以与学校专业教师共同研讨,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可以应用二者“交替培养”的做法。总之,高职院校在教育教学中要以学生就业为导向,大力培养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帮助学生实现顺利就业。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与“交替培养”过程中贯穿职业素养教育内容,实现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融合发展,培养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就必然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赵致萱.酒店管理专业实习过程中的管理探讨[J].教育现代化,2017,(05).

  [2]靳慧,朱军.酒店管理专业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构建的实践研究———以淮北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01).

  [3]李志书.酒店管理专业开展现代学徒制的必要性分析[J].人才资源开发,2016,(22).

管理学论文15

  中小房地产企业的市场需求分析及其发展策略_流动性需求

  论文摘要:我国房地产市场主要有三大需求: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所引发的房地产需求,人口增长所引发的房地产需求,投机需求引发的房地产需求。在商品经济条件下,需求会或多或少的影响到商品的价格弹性变动,而对于房地产这种无法替代的需求而言,需求的变化起到举足轻重的地位,资源的稀缺,需求的膨胀,必然导致其价格的大幅度变动。本文意在探讨中小房地产企业应对房地产需求构成类型分析及其发展策略。

  论文关键词:城市化,住房需求,流动性需求,发展策略

  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中一支重要的力量,在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中都起着战略性作用。国际经济界、学术界普遍认为,中小企业将是21世纪经济发展的主角。中小房地产企业作为中小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房地产行业中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我国房地产业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总投资额年平均增长约为24%。目前,我国大型房地产企业不足1000家,仅占企业总数的5%左右;而中小房地产企业数量众多,占总数的95%左右。近年来,房地产作为我国经济增长的引擎和支柱产业,房地产及固定资产投资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日益显著。房地产业作为我国的支柱产业,在扩大内需和全面推进住房制度改革等宏观经济政策引导下,我国房地产业蓬勃兴起,出现高速增长的态势。

  1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所引发的房地产需求

  从房地产需求上看,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更刺激了房地产的需求。从“十二五”时期开始起步,用20年时间解决中国“半城市化”的问题。也就是说,以平均每年20xx万人的速度,从20xx到20xx年基本解决已经在城市中的以及未来进城的4亿农民工及其他们愿意留在城市生活的家属的市民化问题,中国统计局的数据表明,20xx年中国城市化率46.6%,这个数字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到20xx年中国14.31亿人(根据联合国的测算),中国城市化率将达到55%(中国官方预测),则20xx年城镇人口为7.8705亿人,按照人均居住面积30平方米计算,到20xx年城镇居住面积需要增加至236.12亿平方米。相当于截止到09年177.5亿平方米的1.33倍,即未来10年城市化带来的新增住宅需求是建面58.62亿平方米,即年新增刚性需求5.862亿平方米。所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住房供应需保持高增长才能满足需求。

  住房需求“1+1”原理

  任选一个人在城市里,都要至少有一张床有一间房;一个人居住于某地,起码要有一张床,稍有条件的则要有间房供其居住,这是典型的流动性住房需求。这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世间道理。“中国人口总量世界第一,所以房子的数量也必然是第一”。在当代中国,影响住房需求的关键是要看人口的移动。移动带来增量需求,也带来了我们难以解决的城市住房供需矛盾。在这里有必要重提“春运”这个让国人一年一次无比敏感的字眼。官方公布的数据:20xx年全国春运客流量达到惊人的31亿人次。这个数字在20xx年时是25亿,20xx年则是17.9亿。

  春运客流总量是全国就业流动人口的直接体现。这一点,相信不会有人有所质疑。也就是说,这个宠大巨量的流动人口除了在自己家乡的房和床之外,在他们的工作生活地,至少还要有他们的一张床和一间房。而我们从20xx年到20xx年,再到20xx年春运数字增长之快速变化之大,无疑也可以让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这七年间,随中国流动人口的急速增加,就业目的地城市的住房需求也一定在同步快速增长。我们再去看中国城市的房地产,这七年间,中国房地产恰恰是最快速增长的七年。信息和交通等物质条件的快速改善,对中国牵动世界的城市化进程起到了巨大的助推作用。特别是近年高速公路网络化建设和高铁超速建设,便捷的交通大大提高了人口流动的速度和频率。

  在中国近三十年高速经济增长过后,我们至今仍面对着有目共睹的巨大的城乡差距、东西部差距、沿海与内地差距,我们仍存在甚至还在继续扩大着城乡民众接受教育的差距、医疗保健以及救护的差距、生活资源享受的差距、社会公共设施享受的差距,以及个人寻找发展、就业、创业机会的差距。

  在计划经济时代最束缚人们的户藉制度已被对绝大多数人所无视的现今中国,在交通、通讯物质条件大为改善的形势之下,上述的这些差距逼使不单是农村进入的人口,而且包括小城市、小地方城镇的人口多数涌向大城市、中心城市。进而造成大城市中心城市日益紧迫严重的住房需求压力。

  “人往高处走”构成了当今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促使的人口往城市集中流动的基数规模。而出于创富和安全的需求,则让当代中国财富和富有人群过于密集的涌入大城市。

  回顾过去七、八年间中国房地产急速增长的规律,我们不难发现,房地产发展最快、房价上涨领先的城市,绝大多数与这些城市的辐射力有着非常直接的关系。也就是说,一个城市的辐射范围越强,外来人口涌入的压力也就越大,房地产上涨也就越快。比如北京、深圳、上海这几个城市,其辐射外来住民的范围都是全国甚至全世界;杭州、成都、大连、青岛等城市属于区域性中心辐射城市,这些城市的房地产市场主体上都被外来购房人群所主导。

  从马斯洛人的需求层次理论去看,乡镇和小城市先富裕起来的民众移居至大城市,符合马氏理论的“安全需求”。山西煤老板在山里一夜暴富后,先想的是要把妻小父母以及他的财产移到相对安全的大城市;小县城里靠手工作坊积累起财富的江浙农民,也要想着把儿女送到上海、北京去上学前途才有保障。

  改革开放物质生活水平的改善让中国大陆13亿人口解决了生存的基本需求。

  但对于13亿人口基数下涌现的巨量的巨富阶层和中产阶级,离开“小地方”进入大城市是多数人必然的选择。所以就有了“村里的去县里,县城里的去省城,省城的人去京、沪、深,大城市的人向国外移民”这样一幅世界前所未有的、庞大的移民洪潮线路图。

  2人口增长所引发的房地产需求

  从人口总量方面来看,当前仍处于人口红利期间,人口绝对数量和婚育比列的提升将有效支撑房地产市场的刚性需求。从人口层面分析,对住房的需求将很难在五年内有所下降,因此预测在20xx年房地产市场的潜在需求依然保持旺盛。20xx~20xx年这段人口暴利期,在经济持续高增长,高储蓄率的背景下,购买力强,住房消费将保持旺盛增长。

  3投机需求引发的房地产需求

  高空置的背后显示的是巨大的房市投机需求,其中境外投资也是推高房价的一股强大力量。房地产高利润率,高回报率的特性使热钱大量涌入房地产市场,赚取人民币升值和房地产未来升值所带来的巨额利润。据商务部统计,从20xx年至20xx年;房地产业的来华直接投资占外资流入总量的比例基本保持在10%以上,20xx年以后占比逐步提高,20xx年达到23%,20xx年“热钱”净流入355亿美元。热钱进入房地产市场,产生房地产大量需求,推高房价,引发房地产泡沫。

  影响房地产市场需求的因素是千变万化的,而且各类因素是相互作用的,做为中小型房地产企业,要善于窥测房地产市场的变化,并在变化的市场中勇于决策,才能创造有利于自我发展的市场。

  面对如此巨大的市场需求,中小型房地产企业应该以何种发展策略应对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呢?中小型房地产企业虽然在当前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面临严峻的挑战,但其自身的优势也是大型房地产不能完全替代的。所以中小型房地产企业应当将有效的发展策略应用于现有的优势中来,抓住机遇,营造未来发展的良好局面。其中品牌化策略是中小型房地产企业发展的基础性策略,只有提升自身的品牌优势,才能从根本上树立稳定的行业竞争力。与此同时,多元化融资对于企业弥补自身的劣势具有重要作用。最后,联盟化策略是企业之间共建核心竞争力的新型选择。通过以上策略的共同实施对于今后中小房地产企业的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品牌化发展策略

  中小型房地产企业的品牌化发展策略应当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努力:

  第一,精确市场定位。中小型房地产企业应当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在房地产行业的市场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如选择精致小楼盘开发,或是选择小型商务楼宇建设等,逐步建立品牌优势。

  第二,塑造优质产品。这是与大型房地产企业竞争的关键因素,质量是品牌的内核,只有持续不断地塑造高质量的产品,才能在品牌上凸显实力所在。

  第三,增强企业管理水平。科学规划企业所需的管理职能,合理配置现有的各项资源,实现在有限条件下的高效管理。

  第四,制定企业发展规划。中小型房地产企业必须明确今后的中长期发展计划,从小范围内进行品牌塑造。通过规划的实施,可以充分调动起员工的热情,增强企业的凝聚力,推进品牌建设的力度。

  第五,营造良好的客户服务氛围。中小型房地产企业应当通过客户的口碑来提升企业品牌。满意的客户不自然的在各自的圈子里为企业做免费的宣传,提高了企业的影响力,有利于品牌的形成。

  (二)多元化融资发展策略

  在当前融资难度加大的局面下,中小型房地产企业必须转换思维,应用多渠道、多元化的融资策略来获得新的生机.中小型房地产企业可以同时选择上述一项或多项融资渠道,分散金融风险,增强资金支持,并在实践中继续开发更多的融资方式。

  (三)联盟发展策略

  所谓房地产企业战略联盟是指两个以上的房地产企业出于对市场的预期目标和企业自身总体经营目标的意愿,采取一种长期性联合与合作的经营行为方式。中小型房地产企业之间在保持各自灵活战略和独立地位的基础上,通过结成联盟共同进行项目开发,有利于弥补各自的不足,实现资源互补,协作分工,经验共享,最终增强企业竞争力。

【管理学论文】相关文章:

管理学论文12-19

护理管理学教学论文03-29

学校管理学论文题目07-05

管理学论文(精选15篇)05-18

管理学论文范文12-09

公共管理学论文例文06-11

企业管理学概论论文04-01

大学管理学论文3000字01-16

企业管理学2000字论文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