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论文

2023-05-04 论文

  摘 要: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以表扬、奖励为主,使学生自我表现的心理得到最大的满足。学生词语积累多了,扫除了生字的障碍,对阅读就会产生更大的兴趣。指导得法,持之以恒,重视点滴积累,学生的阅读能力就会不断的提高。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论文 篇1

  关键词:阅读能力 阅读兴趣 课外阅读

  人类交往需要每个人都要具备听、说、读,写的能力,无论是口说,还是笔写都是以自身的语言储存为基础的。我们要积极创造条件,指导学生多读书,并采取多种形式进行交流。只有不断熟悉语言,积累语言,才可把古今中外的语言精华内化为自身语言。而这就必须要求学生有广博的阅读面。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就要加强学生的阅读指导,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养成阅读习惯。

  一、因势利导,培养阅读兴趣

  随着信息时代、多媒体时代的到来,电视、电脑和大量的影像占据了我们的神野,塞满了我们的耳朵,正在形成阅读能力的学生也不例外。这对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增加了不利的因素。心理学研究指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主动积极阅读的基础。因此,首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可以根据学生爱看动画的特点,鼓励他们看动画故事书、儿童漫画书,并告诉他们,这些内容书里都有,而且更细致、更精彩,还可以反复地看。只要自己去看书,书中故事层出无穷。逐渐把学生从爱看电视引向爱看书本。当学生阅读的兴趣激发起来后,就要适时地向他们推荐恰当的课外读物,进行必要的阅读指导。比如:根据每天所学的课文,向其推荐一些相关的文章,让他们运用课堂所学的方法去阅读、去体会。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体验阅读的快乐,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建立起阅读的兴趣。

  二、加强课堂阅读训练,积极积累语言

  1、精读课文,品味词句,感悟课文中蕴含的思想和情感

  现代教学模式是"以掌握祖国的语言为目的,以熟读背诵为手段。"阅读教学淡化内容分析,加强朗读,背诵训练。新大纲指出:"小学各年级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重视语言的积累。"要把多读作为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手段,在读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课堂上要读得多,读得好,要指导学生一边读,一边要想,要"三到"--眼到、口到、心到。而在读的`过程中,去感知语境,想象课文中的所描绘的景物和影像。脑海里就会产生一幅幅图画,读出形、读出意、读出神,更要读出情感。对精彩的文段更要精读熟读,要细细品味,通过品析词句来实现积累语言,从而加强阅读的效果。

  2、累积词汇,举一反三

  学生从上学起,就开始接触到了许多优美的课文。然而说话,作文时却"语言贫乏。"那是因为学生对课文所出现的语言材料,仅仅停留在朦胧了解和机械记忆的层面上,还未能使其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语言训练的重要目的在于贮存丰富的语言材料。比如积累词语这件事情,可以通过找近义词和反义词,仿写词语等方法引导学生学习新的词语,有利于积累语言材料。如由"笑盈盈"可以引出"笑吟吟"、"笑哈哈"、"笑眯眯"等词语。学生的词语理解能力会不断提高,会将部分词语转变为自己的语言,这就产生了由一词带出更多的词语。如"甜津津"可引发出"甜滋滋、乐滋滋"等词语。还可以用搭配词语的方法来积累词语,如"悦耳的铃声",可引导学生完成"( )的雨声,( )的风声,( )的读书声。"等词语搭配,从而唤起了学生的记忆,让学生积累到更多精彩的词语。

  三、拓展课外阅读,夯实语言基础。

  提供阅读图书的目录,养成写读书笔记的好习惯。

  在课外阅读训练时,学生和家长常常不能较好地选择图书和刊物,即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也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不利。教师要有计划有选择地为学生提供读书目录。目录不宜太多,要结合学生的知识和接受能力,分阶段有步骤地向学生推荐。这样才能确保学生课外阅读的有效性和保护学生的阅读兴趣。

  课外阅读要有要求,不能泛泛地读,要要求学生每周利用双休日读几篇好文章,同时建议学生准备一本读书笔记,读文章时要摘录其中的好词好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除了鼓励他们订阅《小学生语文报》等学生能读懂易看的书报和优秀的刊物,让学生自行阅读,并鼓励学生们将刊物、书籍和报刊等互相交换阅读,同时向其他同学介绍优秀的文章和书籍。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老师要及时给予帮助,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摘记优美的词句,写出简单的心得。在掌握了读书的基本方法后,再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有选择地多读多看、拓展学生的视野。在作文评讲课中对作文中能用上恰当的好词和佳句的学生给予表扬。同时不定期地举办读书交流活动,对学生的读书表现给予评价和鼓励。这些措施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积累语言的积极性。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以表扬、奖励为主,使学生自我表现的心理得到最大的满足。学生词语积累多了,扫除了生字的障碍,对阅读就会产生更大的兴趣。指导得法,持之以恒,重视点滴积累,学生的阅读能力就会不断的提高。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论文 篇2

  阅读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项重要活动,是人类汲取知识的主要手段和熟悉世界的重要途径。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及“社会的数学化”,阅读越来越显得重要。数学既是一门学科,也是一种语言,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因此,它也离不开阅读。而阅读是自学的主要形式,自学能力的核心是阅读能力,因此,教会学生学习的重头戏就是教会学生阅读,培养其阅读能力,阅读能力的大小也直接影响阅读质量,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一个阅读能力不好的学生就是一个潜伏的差生。假如在小学里没有教会他迅速地阅读,他日后学习中就会碰到无法克服的困难。”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养成学生优良的数学阅读习惯和方式尤为重要,对进步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

  但是,由于在小学阶段,老师总感觉学生年龄小,理解能力弱,自主学习能力差,不敢放手让学生通过阅读来获得新知,课堂上往往是学生听的多,活动多、讨论多、课件多,而读书的少。这种教学现状,不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也对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产生很大负面影响。

  小学生使用的数学教材,是很多专家依据新的课程标准,结合小学生知识结构和年龄特征来组织编写的,编写过程中,已经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心理咨询特征、接受能力,数学学科特点等诸多因素精心编写而成的,因此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小学生应该是可以看懂的。所以,利用现行教材开展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存在可能性。

  一、激发阅读爱好,让学生自愿读,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条件

  心理咨询学以为,爱好是心理咨询活动的倾向,是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开发智力的钥匙。有了爱好,学生就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进行学习。“爱好是最好的老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阅读习惯,进步数学阅读能力,首先要激发学生的阅读爱好,使学生想读、爱读、乐读。

  1.创设题目情景,激发阅读爱好。

  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咨询特点和年龄特征创设题目情景,将数学知识点于耳熟能详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通过向学生提供鲜活的、真实的、有趣味的和具体探索思想价值的数学题目,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的阅读爱好,使学生不知不觉的走进数学阅读的殿堂。

  例如在学习“比例的基本性质”时,让学生通过计算,看到比的前项和后项都不一样,而比值相等。有什么规律在里面呢?当学生纷纷汇报自己发现的规律后再问,怎样用完整的数学语言表述这个规律呢?那就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如此根据教材创设阅读情境,必然会激起学生阅读教材的爱好和主动性,阅读效果也会好一些。

  2.充分利用课外数学阅读材料。

  课外阅读材料是指附于教材之后的数学小史料以及数学小知识等.这些材料主要是针对教材中的重要数学概念的背景先容、知识延伸和实际应用。材料中往往包含丰富的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和解题技巧。如新教材中,学习完负数后,教材就有“你知道吗?”的内容,先容了《九章算术》中记载的,我国古代使用负数的情况。还有学习了时、分、秒后,教材先容了“在古代,我们的祖先就用一种滴水的用具来计时,名叫沙漏”。一方面先容一种古代计时工具,同时还渗透了思想品德教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激励的评价语言进步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受到他人的表扬与肯定是一件心情愉快的事情,成人如此,孩子们更是如此。因此,教师和家长对孩子自觉的阅读行为要适时、恰当地给予激励,见到他在认真阅读时,给他一个微笑,轻轻地点一下头,亲切地抚摩一下他的小脑袋,有时只是走近他翻一下他所阅读的书名,有时把他所阅读的书推荐给大家……这些细小的动作、神态都将对他产生激励作用;同时,开展一些活动中,如“讲一讲——讲数学家的故事”、“编一编——编写数学小报”、“写一写——写数学阅读日记”、“演一演——演示经典题目的解题过程-演示数学实验的过程”等等,每项活动都评选优越奖、创意奖,予以表彰。在一定的场合对孩子的阅读行为加以积极评价,更能使他阅读的劲头越来越大,爱好越来越浓。教师的鼓励与表扬是学生阅读爱好产生的推动力、催化剂,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加强指导,把握阅读方法,优化阅读技巧,是进步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

  由于数学学习内容的精炼性、数学语言的抽象性,很多学生不会把数学文本当作一件轻松快乐的事,阅读时经常“走马观花”或“囫囵吞枣”。所以,教师要加强指导学生把握数学阅读的方法,使学生从愿读到会读。

  (一)数学阅读要求认真细致。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一些学生在做计算题时正确率很高,但碰到判定题、解决实际题目等类型的题目时却由于理解不清题目中文字所表达的意思或没有正确阅读,而造成很多错误。只有认真阅读,理解题意,才能正确解决题目。例如,有一道判定题,题目是:判定下面各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很多同学不明白题意还是按照以前碰到过的对的打“√”,错的打“×”要求做题,导致该题失分。究其原因是他们在做题之前根本就没有阅读过题目要求,也就根本谈不上按要求正确完成习题了。这实际上就是没养成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事实上,很多学生对数学中的基本语言甚至关于解题要求都不能正确理解。如:“请问调整价格后商店最少要卖出多少台才能才能达到预定的营业额?”有很多学生就不能正确理解问句中的关系词“最少……才能达到”。因此,让学生养成在做题之前要一定要认真阅读题目及题目要求的良好学习习惯,逐步养成他们数学阅读的能力,从根本上减少并杜尽上述错误情况发生。

  (二)教给学生学会初读、细读、精读。

  初读时先初步了解要学什么知识;细读时讨论题目,理解知识;精读时让学生质疑问难。古人说:“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主动质疑问难是主动学习的`体现,因此在“阅读”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主动探索,学生能解决的题目让学生自己解决。学生独立解决不了的题目分组讨论,共同解决。有的题目让学生课后查找资料解决,学生就形成主动学习的氛围。

  如,我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这一课时,指导学生初读时先了解要学什么知识(百分数的意义),细读时思考讨论教师提出的题目:分母是100的分数就是百分数吗?在什么情况下分母为100的数是百分数,什么情况下分母为100的数是分数?学生在细读时就理解和把握了百分数的意义。精读时留有一段时间让学生质疑问难,学生提出了题目为什么分母为100的分数有的是分数,有的是百分数?分数和百分数有什么区别呢?老师不急于表态,让学生先讲。

  (三)优化过程,进步阅读技巧。

  数学阅读的过程应是一个积极的思考过程,数学阅读不能只是用眼浏览,而应是眼、口、手、脑等器官充分协同参与。

  1.阅读要动口。数学阅读要对数学概念、公式、定律等知识反复咀嚼,正确理解。

  2.阅读要动手。一是动笔圈画。教会学生运用各种符号表示来不同的意义,以强化阅读重点与关键,做到自我阅读理解、把握心中有数,如:在进行“应用题”的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边读题边圈-圈题中出现了哪些信息。二是动手操纵。指导学生边看内容,边动手实践,通过亲身剪、拼、折、量、摆、画、观察、比较、体验,感悟新知,深进理解,如:在进行“轴对称图形”的教学时,学生通过对提供的素材折一折,画一画,描述,亲身体验中直观感受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三是动笔演练。读中演,尝试演算验证推理;读后练,形成技能技巧;练后再读,反思失误,总结经验,回顾内化,变“厚”为“薄”。

  3.阅读要动脑。数学知识系统性强,内在联系密切。前后联系,新旧联系,相互转化;新知识转化为旧知识,用旧知识解决新题目。在教学中,教师一概地都往示范、讲解,会束缚学生的手脚,不利于学生主动、积极地往学。教师要善于利用“语言智能”这个媒体沟通“数学逻辑智能”,扶持、指教、点拨学生仔仔细细地阅读,找准和利用知识间的共同因素,寻求到解决题目的途径。例如:第十册第64页的第10题:写出分母是9的所有最简真分数。要完成这道题,必须从以下三个方面思考:分母指定是12,最简分数,真分数。既培养了思维的严密性和周全性,又将知识串联起来。通过阅读,联系新旧知识,既温习、巩固了旧知,还把握了新知,又辨别了易混淆的概念,可以使学生实现从机械阅读到意义阅读的转化,让学生在阅读中体验和把握数学思想方法,真正进步阅读效果。

  三、根据阅读内容,把握好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阅读,是进步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

  1.课前预习时阅读。

  课前预习是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恰当的课前预习有助于进步学生独立获取新知的能力,学生带着预习中不懂的题目听课,必定会增强听课的效果。课前预习离不开阅读,为进步预习阅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教师要明确预习的范围和要求。若有必要,还要设计相应的与旧知联系的带有悬念性的题目或与新知相关的有趣练习题,促使学生主动预习。新授前,还应检查预习的情况。

  例如我在教学《比例尺》一课时,提出如下预习要求:认真阅读教材第48页的内容,初步熟悉比例尺,理解比例尺的含义。通过让学生仔细地阅读教材,在理解比例尺公式的同时了解为什么写比例尺时通常比的前项用“1”表示?后项用“1”表示行不行呢?这样既起到了拓展延伸的作用,也让学生发现还有在把比较小的物体画在图纸上会扩大的这一知识,进一步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同时通过阅读把数学知识与生活情境联系起来,让生活数学化,数学生活化,使学生学起来更有爱好。上课时,围绕课前预习的题目展开讨论,彼此交换对这些题目的熟悉,教师只要稍加点拨,学生便能完全理解预习的内容,而且积极主动,爱好盎然。

  2.引进新知时阅读。

  小学生学习新知,不仅需要充分的知识预备,而且也需要一种积极的心理咨询状态。在课堂上导进新知识前,恰当地安排一个阅读环节,经常能激发起学生好奇、好问的探究心理咨询,引起学生内部认知矛盾的冲突,从而产生新知学习的“自我需要”。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学习新知之前进行阅读,阅读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手:第一,从欣赏的角度往读。如第六册第61页教材中的“你知道吗”,就是先容古今中外很多著名建筑是对称的,学生读起来爱好盎然,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很轻易从这些建筑物在结构上发现共同特征,同时激发了学生对学习数学的积极性。第二,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的角度往读。如第十一册教材第29页的“你知道吗”就是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学生通过阅读可以激发他们学习新知的爱好。

  3.学习新知时阅读。

  学生在获取数学知识、探索解题思路的过程中,经常由于认知水平的限制或思维方向的偏差产生思维阻滞,此时引导阅读教材,经常能使学生突破定势、激活思维,深进理解学习内容,找到解决题目的途径,收到豁然开朗的效果。

  如教学《圆锥的体积》,在熟悉了圆锥的一些基本特征后,教师提出求圆锥体积的要求。学生根据以往的经验,很快熟悉到应该想法把圆锥转化为熟悉的形体,从而得到求体积的方法,甚至也能意识到这个“熟悉的形体”应该是圆柱体。但怎样才能把圆锥体转化为圆柱体,学生一筹莫展。此时,引导学生阅读课本,从阅读中寻找解决题目的方法。当学生读了课本上先容的实验后,顿时恍然大悟。不待老师要求,纷纷拿起课前预备好的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进行实验。解决题目后成功的愉悦溢于言表。

  4.突破重难点时阅读。

  研读教材,要对每一概念、法则进行分析探讨,同时参阅其他书籍,对同一概念的不同阐述、同一例题的不同解法进行比较,虽是针对“疑难”探讨研究。例如第十一册教材第70页的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必须反复重复“0除外”。为什么“0除外”?通过仔细研读,使学生理解在这个定律中“0”除外这一内容的重要性,也为将来学习比例的基本性质打好基础。

  再如四年级上册教材第22页在学习着平角时,有学生受平角表象的干扰,以为平角就是一条直线,直线也就是平角。为此学生间还产生了激烈的争论。此时,我并没有给予简单的判定,而是要求学生再往阅读教材中角的定义(从一点起画两条射线,可以组成一个角)。通过阅读,进一步明确:平角作为一个角应该有一顶点;它的两边是从顶点引出的方向相反的两条射线;平角的两边在一条直线上。

  5.总结学法时阅读。

  在新知学习后,为帮助学生进一步领悟学习内容中所蕴含的基本数学思想方法,从而使知识本身具有更广泛的迁移性而进行阅读。指导此类阅读,一方面要求教师具有自觉渗透的意识,同时还要善于从平常的教学内容中,提炼出对学生素质发展有促进作用的基本思想方法,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如在学习《圆的周长》后,要求学生带着如下题目往阅读教材,重新回顾获得圆周率概念以及推导圆周长公式的过程。

  1、教材上是用哪些办法把圆周长转化为线段来丈量的?

  2、教材是用什么办法发现圆周率的?你自己又是通过几次丈量发现的?从而使学生进一步感悟“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以及由特殊到一般的回纳方法。

  6、课后温习时阅读。

  课后温习也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及时的课后温习,不仅能巩固新知、强化记忆,促进知识的系统化,而且能帮助学生对学习活动进行有效的反思,客观地自身回因,进步学习的质量。

  正确的课后温习方法,应该是回忆、解题与阅读思考的有机结合。那种只解题、不读书的课后温习对正确学习方法、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是极其有害的。因此教师要明确提出课后温习的阅读要求,并给予必要的方法指导,使学生在温习阅读后有强烈的收获体验。如:学会了什么知识?运用了什么学习方法?把握新知识的关键是什么?难点在哪里?新旧知识有何联系?还有哪些疑问等等。

  在课堂教学中,适合阅读学习的内容和环节还有很多,如何在课堂上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数学阅读学习,不断进步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构建一个既体现现代教学思想,又利于发展学生个性、进步学生的阅读能力及学生素质的基本教学模式,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的实践和探索。

  四、让阅读丰富多彩,是进步学生的阅读能力的保证。

  1.组织学生阅读课本教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阅读材料。如教材中“读一读”、“练一练”、“你知道吗”等阅读材料生动有趣,有一定的超前性和拓展性,如第11册教材中先容祖冲之的生平及中国对圆周率研究的贡献,学生从欣赏的角度往读,爱好昂然。

  2.教师要积极组织学生收集有关数学方面的素材,丰富学生的的阅读材料。如古今中外著名科学家刻苦学习,不断攀登科学高峰的事迹材料。又如从报刊杂志、电视广播等媒体提供的很多有意义的题目,教师可以充分地从中挖掘适合学生学习的素材让学生阅读,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又进步了数学阅读水平。

  3.优美的音乐,鲜艳的色彩,美丽的图画也都是丰富多彩的数学阅读材料。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上风,利用多媒体、电脑等现代化工具进行阅读,这样能为学生提供更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强的数学信息。

  学生从上面这些鲜活的、真实的、有趣味的阅读材料,都能激发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热情,也为进步学生的阅读能力提供保证,使学生真正理解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实现新课标所题出的“人人学有用的数学”的目标。

  五、其他

  在阅读教学中,除了根据教材内容的不同,激发学生的阅读爱好,优化阅读技巧等方法来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外,还需留意几个题目:

  1.教师应根据不同的阅读任务和性质,公道安排阅读时间,时间太长,影响教学进度,也不利于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时间太短,学生来不及思考,阅读也就会流于形式。向学生提出阅读要求,让学生带着题目边阅读边思考,使阅读更有效。

  2.留意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和阅读习惯安排阅读。如对低年级学生以“扶”为主着重示范,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慢慢学会阅读;对中年级学生应采取半“扶”半“放”的办法;到了高年级,则应采取以“放”为主的办法,让学生逐步学会独立阅读。

  3.及时反馈,促进数学交流。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握契机,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留意给学生提供多向交流的机会,及时反馈,让xxx的氛围、成功的体验、竞争的机制激励学生主动求知,主动发展,主动将数学作为信息交流的工具。让学生在交流中真正实现思维的撞击和聪明的交锋。

  总之,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是一门学问,只要我们钻研进往,就可以享受数学阅读带给我们的乐趣。未来社会越来越数学化,面向未来,教师在数学教学中更应重视数学阅读,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使其养成“边阅读,边思考”的阅读习惯,有利于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使他们获得终身学习的本领,也让我们的数学课堂因阅读而变得更加有滋有味!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论文 篇3

  【摘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新课程改革对物理教学提出的要求。文章结合教学实践,分析探讨初中物理教学中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策略。

  【关键词】阅读;能力;技能;情境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要学会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会正确阅读教科书,学会归纳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和鉴别各种信息,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分析探讨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1.创设情境,提升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学习兴趣

  在实际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应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为此,教师应该创设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情境,如运用教材中的导图、章首语、插图等创设问题情境。现在初中物理教科书的每一章节都有导图、章首语和插图,形象生动,充满了人文气息,符合广大初中生的阅读习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巧妙利用这些有利因素,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如在教学《声现象》(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第一章)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观看教材中海豚发声的图片,让学生通过图片分析为什么人听不到海豚之间交流的声音,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2.培养学生自主阅读习惯

  习惯,就是为了完成某一类型行动的需要,多次重复某一行为(或方式)使得动作趋向于自动化、稳固的行为习性。为了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应该注意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习惯。在物理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习惯,教师可以提供导学案,引导学生预习下一节课要学习的内容。通过预习,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从而提升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成就感和学习兴趣。为了提高预习效果,教师在新课开始之前,应该根据课堂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精心设计导学案,为学生提供阅读提纲和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教材。在问题的设计上,教师应该注意问题的概括性、启发性、针对性,形式上可以采用问答式、填空式、计算式等。在课堂教学前,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如通过与学生交流、沟通,了解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也可以通过学生对导学案中的习题的解答情况,分析学生对有关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在教学《摩擦力》时,教师可以这样为学生拟定预习提纲:

  ①摩擦力是什么?滑动摩擦力又是什么?

  ②在实验过程中,为什么要突出木块是在木板上做匀速运动?为什么要通过弹簧测力计拉木板,并读出弹簧测力计的读数?

  ③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有哪些?通过预习提纲,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自主探索问题的答案,这样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3.多方实践,提高阅读技能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指导学生提高阅读技巧。在实际阅读过程中,教师应该指导学生抓关键词,增强阅读效果。例如,在讲述“阿基米德定律”的时候,教师应该指导学生抓住“浮力的大小”“浸”“排开”等字词。其中,“浸”是原理发生的条件,“排开液体应承受的重力”“浮力的大小”是理解把握阿基米德定律的关键。通过对这些关键词的分析理解,学生对“阿基米德定律”的内涵就有了深刻的理解,运用定律时就不容易出错。教师还应该教会学生分析语句结构。当学生阅读到结构比较复杂的长句时,可以分析句子的主、谓、宾和定、状、补。最后,教师还应该指导学生学会归纳总结。通过某一章节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结合课本内容,列出本章的知识结构,并通过知识结构表,对学习的知识进行纵横对比、前后联系,使零碎的知识条理化。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论文 篇4

  摘要:在初中教育的课程体系中,语文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尤为重要,因为它不仅促进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而且对其他知识的理解有一定的影响,因而阅读能力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为了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中学生的阅读能力十分必要。本文就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解能力的培养进行了一定的探究,为更好的提高中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供了建议和意见。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阅读能力;培养策略

  1前言

  新课标改革的落实使得培养初中生的阅读能力越来越受到重视,在以前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一般都是老师进行知识的灌输,然后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对于教学知识理解的重任自然而然的落到了学生身上,这种教学模式教师执行起来十分轻松,但是会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打击,不仅影响阅读教学的教学质量,而且对于学习的兴趣也会大打折扣。新课标改革落实后,为了更好的改变这种情况,初中老师应该积极的改变原有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中更加注重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从而为以后更好的学习各门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2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意义

  首先,较高的语文阅读能力水平有助于初中生更加深入的了解文章内容和教学知识。在培养初中生语文阅读能力的过程中,可以更好的培养他们的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帮助他们更加深入的理解句子排列和词语结构等知识,从而更加轻松的学习语文。其次,培养初中生语文阅读能力,也可以培养他们的语文表达能力。语文的表达能力主要体现在口语和写作两个方面的表达能力,教师对重点词汇和句子的解释和分析,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词汇和句子的含义,从而提高语文表达能力。

  3培养初中生在语文教学中阅读能力的策略

  3.1培养学生广泛阅读的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培养中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才能进一步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但就目前中学生的现状来看,他们只是局限于教科书上面的语文知识的学习,很少接触课外阅读,导致学生阅读面狭隘,缺少阅读的兴趣。我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点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习惯。

  (1)激发阅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顾名思义,如果要培养学生广泛阅读的习惯,首先就要激发他们对于阅读的兴趣。老师可以为学生选择一些内容生动、语言质朴的课外读物,让学生爱上阅读。需要注意的是,在选择时要注意阅读难度要由易到难,这样才能提高学生阅读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拓宽阅读范围。提高中学生的阅读能力就不能仅仅局限于教科书中的阅读,老师应当鼓励学生去阅读和学习更多的课外读物,包括一些人物传记、科普知识及人文历史等等。老师也要鼓励学生多多去图书馆借阅各种书刊,以此来拓宽学生的阅读范围。

  3.2调动学生主动阅读的兴趣

  老师应当培养学生积极主动阅读的好习惯,学生只有主动的投入到阅读和学习中去,才能感受到阅读的快乐,才能更快的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老师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来充分的调动学生主动阅读的兴趣。

  (1)设置悬念。在进行阅读能力的训练时,老师要善于给学生设置悬念,让学生带着悬念去阅读文章,更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在阅读时的注意力。比如老师可以为学生描述一些精彩的内容却不告诉结局,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这样学生便会带着好奇和问题去阅读文章,学生也可以渐渐的培养出自己的阅读能力,寻找到属于自己的阅读空间。

  (2)故事梗概。在阅读过程中给予学故事梗概,他们便可以通过故事梗概来发散自己的阅读思维和思考方式。老师可以通过生动形象的描述将文章的大体梗概告诉学生,以此来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可是听的兴致勃勃,课下也会更加有兴趣去阅读。

  3.3培养学生科学阅读的方法

  (1)明确文题。阅读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通过文章的叙述来明白作者要表达的意思,因此读懂文题是最终目标,而题目在整篇文章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所以老师要让学生明白题目对文章中的作用,明确题目的重要性。

  (2)理清层次。作者的每一篇文章都有他独特的文章思路和层次,在阅读文章时一定要理清文章的层次,这样在阅读过程中就能够理解文章的发展情况,降低阅读的难度,提高学生阅读的自信心,从而提高阅读能力。

  (3)控制速度。学生在阅读时要注意阅读速度。对于需要在短时间内完成阅读任务的文章,只需把握文章大意即可,可采用快速阅读。对于重要的文章,需要透彻的了解文章内容,需采用字斟句酌的阅读方式,方可详细掌握文章的重点内容。

  4结语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所以为了更好的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阅读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在结合学生自身的兴趣特点的基础上,探究相应的教学方法,从而最大限度的将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出来,为学生更好的进行阅读活动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使我国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水平迈上一个新的台阶,从而培养出更加符合时代要求的全面型人才,更好的为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徐石彬.初中语文自主阅读教学策略实践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5(06).

  [2]陈丽清.初中语文自主阅读的教学模式探析[J].考试周刊,2015(44).

  [3]林昌春.初中语文自主阅读教学策略[J].少儿科学周刊(教育版),2014(03).

  [4]张丽平.探析初中语文多元化教学新策略[J].课外语文(下),2015(10).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论文 篇5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阅读教学已成为课堂中的重头戏,它不仅是搜集处理信息、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还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培养学生感受阅读乐趣,有利于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使文本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这是语文教师最重要的一项工作。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阅读是一种探索与创造的过程。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个性化地阅读。实践表明,阅读效果的好差与一个人阅读能力的强弱有关。为了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教师有必要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

  如何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呢?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摸索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在具体的阅读教学中强调“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让学生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将有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阅读状态中去,从而直接影响学生阅读的质量和效果。而学习兴趣的产生离不开教师的激发。根据小学生好奇心强、喜欢探究新知识这一心理特征,教师可以在课堂导入部分精心设计一些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例如,在教学《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一课时,我先让学生通过做游戏,回忆自己喜欢的童话故事里可爱的小动物,并模仿它们的声音。学生个个兴致勃勃,纷纷举手模仿。在表扬了学生的优异表现后,我说道:“学校将要举办一个‘梦想成真’的童话剧大赛,全校的`小朋友都可以报名参加,同学们愿意参加表演吗?”学生们个个兴趣盎然,从而引入了新课。

  二、教给学生阅读方法

  要想提高阅读能力,学生仅有兴趣是不够的,还应该掌握一些阅读方法。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教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让学生学会阅读,从而形成阅读的技能,提高阅读的能力。

  在指导学生阅读时,我通常把阅读过程划分为粗读、熟读和精读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粗读阶段,先读课题,想想课文会告诉我们什么样的事,再读课文,想想课文中先写了什么、再写什么,对文章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第二阶段——熟读阶段,安排学生自学生字、新词,找出不理解的语句和问题,然后带着问题深入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第三阶段——精读阶段,这一阶段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多种感官协调参与,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所要表达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粗读、熟读和精读这三个阶段实际上是阅读过程中一个有机的整体。遵循这样的阅读流程,学生对课文就基本能理解和掌握了。同时,要鼓励学生好读书、读好书、读经典的书。除此之外,还要花大力气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以及使用工具书的习惯等等。

  三、拓展学生的阅读深度

  “文之思也,其神远矣。”这句话告诉我们,写文章时,要把自己置身在特定的情境之中,这样才能身临其境地体验到文字蕴含的深层意思。为此,教师应利用多种方式创设阅读情境,让学生融入情境,这样的阅读才能更加透彻,才能拓展学生阅读的深度。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多篇童话、寓言等课文,人物故事的形象性和生动性是它们的共性,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表演走近作者、走近文本,从而正确领悟课文所要表达的深层含义。

  例如,在教学《公仪休拒收礼物》一课时,课前让学生查阅大量相关资料,并了解古时服饰,动手制作表演道具。课上让学生表演课本剧,让他们想象人物的表情和语调,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当学生通过角色转换初步理解课文内容时,就会对课文产生亲切感,从而加深内心的深层体验。这一课中,表演这一形式不仅使课文所描述的形象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官,而且带上了浓厚的情感色彩,学生的阅读效果显著。

  四、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

  著名科学家李政道曾经说过:“什么叫学问?就是要学怎样问,就是要学会思考问题。”教师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这样的阅读才是高质量的阅读。高质量阅读对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促进主动探究、激活思维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例如,教学《但愿人长久》一课,学生在读到第四自然段时产生了疑问:“中秋月圆之夜,苏轼为什么要埋怨月亮呢?”此时,我借机引导学生再次阅读这段文字,并揣摩作者当时的处境和心情。学生读后渐渐明白:“苏轼要不是思念弟弟,手足情深,他才不会埋怨月亮呢!”我进一步引导学生注意一个词“眼睁睁”,学生经过反复阅读后终于理解了:月亮本身并没有感情,更不会和苏轼过不去,苏轼的埋怨确实是无理的。不过他的埋怨却是有情有义的,因为手足情深,思念弟弟,他才会埋怨圆圆的月亮,这是触景生情。教师引导学生带着疑问阅读,学生从疑问到反思再到理解,能设身处地领悟主人公的心境,提高了阅读质量。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营造民主、团结、和谐的学习氛围,使阅读教学课堂精彩纷呈,引导学生主动、能动地学习,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论文 篇6

  【摘要】要想切实有效地培养中学生的快速阅读能力,单靠课堂训练还不够,还必须加强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在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下,因材施教。在进行阅读前,教师应将培养能力的目的、方法、要求等告诉学生,使他们心理上有所准备,在阅读中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从而使阅读能力得到提高。

  【关键词】中学生;阅读能力;阅读方法;阅读习惯

  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很值得探讨和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是日益盛行的读书方法。它不单是指能读得通文字,更主要的是理解。因此,阅读不同于一般的浏览,而是注重读书质量的一种创造性的理解过程。

  为了提高阅读的速度和质量,可以采取比较同定的读书程序,每次阅读时让学生都遵循这个程序,在脑子里形成“定势”,从而养成读书要讲速度又需求甚解的习惯。只要一看书,就会自然地、习惯地循着下面七项内容去读,这样就能读得快、理解得快。七项内容是:文章的题目;文章的作者;文章的出处及发表时间;文章的基本内容;文章所涉及到的重要事实(或重要词语、甸子);文章的特点或有争议之处;文章的新观点、新思想,以及读后的启示。要更快更好地提高阅读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课堂训练

  按三步训练法进行有计划的系统训练:

  1、提出要求,讲明目标。提出本次训练要达到的目标,训练的题目。开始训练时,可提示该次训练的目标,逐渐地就取消了目标提示。题目南单一逐渐到复杂全面、循序渐进地过渡。最初训练,可只注重字词的注音、注释的运用,这时就可采用“误读”(此指阅读学上讲的,读者根据上、下文按自己的理解诠释的高级阅读方法);然后到训练语、句的诠释、运用、“误读”;再到段、篇的分析;最后是对一些有较高艺术成就的作品进行艺术鉴赏。使学生得到比较系统的、反复的整体训练。

  2、给予材料,规定时间。注意材料的丰富性、多样性。同时,选择的材料要讲求知识性,使其通过对该材料的阅读,既培养了快速阅读的能力,更又达到了学习知识,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的。对于时间的规定,一定要注意科学性。即是说,所给的'时间,不能过多,导致达不到快速阅读训练的目的;也不能过少,导致学不到知识、回答不了问题的后果;而应是针对学生实际,以全班中等偏上一些学生的阅读水平为准。一般地讲,要求初中学生每分钟阅读500-600字,要求高中学生每分钟阅读600-700字为标准。同时还要给予适当的思考时间。所有这些,都应在实际运用中灵活处理。

  3、到时检查,纠正评析。规定的时间一到,应立即交卷,严格检查、总结,纠正错误答案。重要的是对典型的错误进行精到的分析,找出其中产生错误的原因。提出补救的办法。而且,检查评析,还要注意兼顾评析上、中、下各等级学生的答案。实践证明,最好是采用现身说教法,即南答案正确的学生介绍自己怎么地进行快速阅读的,把他成功的思路介绍给其他同学同时,由答案错误的学生谈自己的错误思路,老师纠正;对于根本就没能安时完成的学生,更应让他们谈白己的阅读情况,然后给予正确引导。

  二、阅读习惯的培养

  只要形成了习惯,要改也难。所以,我们要想切实有效地培养中学生的阅读能力,单靠课堂那点训练还远不够,还必须重视习惯的培养。这包含两层意思,,一是相对于教师来讲,我们对学生进行阅读能力的培养要养成习惯。除了要求背诵默写的课文和需要逐字逐句进行讲解、研讨的课文外,都应进行快速阅读的训练。即是说,每个单元,可重点讲析、研讨一两篇课文,其他的课文,就可大胆地按照前述的“课堂三步训练法”进行快速阅读训练。二是相对于学生来讲,既要通过课堂训练逐步养成习惯,更重要的是使他们在生活中的阅读(包括课外阅读)养成阅读的习惯。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如果在某个问题上学生的见解有独特精神,而自己的理解属于很一般的看法或是看法片面陈旧的时候,要勇于肯定学生的见解而否定自己原来的观点。”在认识到相信学生,激起他们的成就动机面适度的指导和帮助,特别是缺乏阅读基础和习惯的学生,困难是可想而知的。因此,教师必须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因材施教。在进行快速阅读前,教师应将培养能力的目的、方法、要求等告诉学生,使他们心理上有准备。当他们遇到困难时,重在启发点拨,“拨开迷雾,使见端倪”。这样才有可能取得应有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曾娟.弘扬个性的语文教学[J]

  [2]蔡任重,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办法[J]

  [3]刘丰.关于语文教学中口语能力训练的探讨[J]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论文 篇7

  一、在化学教材中,标题以外的黑体字一般都属于概念性的范畴,每个概念都有它的外延和内涵两个方面。

  1.概念提出之前的叙述部分。着重引导学生利用旧知识,认识新问题,通过联想、讨论、推理来启发学生提出问题与讨论结果。

  2.化学基本概念的文字阅读。着重在引导学生进行字和词、概念之间的区别与概念用语几个方面的阅读。

  ①化学概念中关键的字和词。应引导学生字斟句酌地读,要让学生明白概念有它自己的严密性和准确性,不得任意删改,只能深入地理解,明确其中的化学涵义,实质上是要了解概念产生的条件与要求。

  ②概念之间的区别。对于一些容易混淆不清的问题,可以通过阅读内容,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学讨论,加以判断。有些概念往往罗列在一起,只有通过比较,才能加以区别和联系,也只有对化学概念进行类比,才能加深对化学概念的认识。

  ③概念用语。化学教材的用语,书写都有严格的要求。通过阅读,加深对概念的认识。

  二、图形的阅读指导

  1.对于理论图的阅读,由于内容抽象,用图可以使理论形象化,增强感性认识,便于理解概念。在引导学生阅读时,着重指出与概念密切相关的部分,阅读的注意点应随教材内容而变化。

  2.对于实验装置和实验操作图的阅读,要引导学生阅读以下几个内容:

  (1)实验内容;

  (2)实验所需要的仪器和药品;

  (3)实验装置图的原理;

  (4)实验要求的条件;

  (5)推测实验时的正确现象,并回答:

  a、化学实验的原理;

  b、实验结论;

  c、对实验中各种化学现象的解释。当然,有关实验图的阅读必须与实验的操作结合起来,要把阅读教材与观察实验现象紧密结合起来。特别是初三学生由于刚开始接触化学,往往把描述现象和结论混为一谈,他们往往只注意理论,而忽视实验。要指导他们勤于观察,提高观察能力,特别是要使他们能迅速而敏锐地注意到有关事物的各种极不显着,但非常重要的细节和特征。

  3.对于曲线图的阅读,这方面多属于一些综合知识的应用,需要一定的知识广度。简单地说,就是要学会坐标的应用。在每一条曲线中横坐标和纵坐标所代表的化学意义,同时,还要了解图上的点、线、面的化学意义。

  三、数据方面的阅读指导

  化学教材中的数据都是经过科学家们的实验积累而得出来的。数据的引用是为了说明某一概念。因此,要在教材的阅读中,培养学生从数据中分析问题,导出概念。在阅读时,要告诉学生学会比较的方法。比较是思维的一种重要的基本过程,不经过比较就不可能分辨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就不可能确定事物的关系,也不可能区别事物的.异同。在指导方法上着重比较以下几个方面:

  1.看数据的大小。

  2.看数据之间有没有内在联系。

  化学教学中还有有关表格的阅读、化学方程式中各种条件的阅读、实验现象的描述阅读等等。

  在阅读过程中我认为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做出简要的标记或笔记

  对重要的概念、论述以及关键的字、词、句等,要学生以勾、画、圈、点等方式做出必要的标记。或者写出简要的读书笔记,以加深理解和记忆。

  2.控制阅读的时间和节奏

  对每节课中阅读所用的时间,一般安排为老师阅读时间的1.5~2倍。在课堂上根据学生阅读情况,特别是后进学生的阅读速度随机进行调整。

  在阅读时,应保持适当的速度和节奏。对内容不同、难易有别的教材,阅读的速度和节奏,也应当有不同的要求。对易懂的内容、节奏应当明快,速度可适当加快。对抽象费解的内容、节奏则应当重缓,速度可适当放慢。

  3.阅读中注重思考

  阅读的过程也是一个思维的过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所以阅读的时间中应包括学生思考的时间。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论文 篇8

  一、阅读教学的本义

  叶圣陶先生在《文艺作品的鉴赏》一文中谈到阅读教学时说“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这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见面,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这段话生动形象而通俗易懂地阐述了阅读教学的内涵,告诉我们是学生要通过文字这道桥梁和作者“见面”。

  《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的核心目标是“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这就明确了学生才是也必须是真正的阅读主体,教师只是阅读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摆正这点关系很重要。

  二、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师喧宾夺主,学生沦为配角。阅读教学的主体式学生。但有些教师记不住这一点,个人表现欲过强,常常越俎代庖。很多需要学生去思想的,教师替他们想了;很多需要学生去说的,教师替他们说了;很多需要学生去做的,教师也替他们做了,根本不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表现的机会。还要学生干什么?仅仅当个观众和执行命令的“死士”吗?学生完全处于被动,成了彻彻底底的附庸品,还谈什么发展学生的思维?还谈什么张扬学生的个性?

  2、利用琐碎分析,代替培养能力。多年以来,语文教学一直把重点放在分段、概括段意、归纳主题思想、分析写作特点上。直至现在,在平常听课时也屡见不鲜。“教材只是例子”,我们是用教材教,不是教教材,教每一篇课文的目的`绝不仅仅是把它肢解了、撕碎了,让学生吞下去、记住它(这样做即使是应付考试也毫无用途);而是以课文为引导,帮助学生理解一些语文规律,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等阅读能力。

  3、注重机械训练,忽略积累诵读。当前语文教学中有一种倾向,就是把语文教学变成了语文训练,这在毕业班尤为突出。这种训练的简单化、试题化、模式化,不但不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反而妨碍了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在教材中选取的文章,大都是文质兼美的,完全可以通过声情并茂的诵读,加深理解;通过积累,丰富知识,提高能力,陶冶情操。

  三、在阅读教学中的做法

  在阅读教学中,笔者更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所谓学生个性化阅读,意思是说学生在从书面语言中获取的信息,及对这种信息的理解、体验存在着差异,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教师要尊重这种个性化行为,引导学生创造性地接受、理解、评价、鉴赏文本,做好评价与激励工作;而不能充当“二传手”,代替学生阅读。具体做法如下:

  1、先学后教,注重学生个体。在学习一篇新课文时,先不做任何的介绍和提示,让学生在自然状态下进入阅读界,让学生通过自己品读,去发现信息点,去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获得独有的感受。例如在学习《雷电颂》一课时,我就是让学生自己先去学,去读,去感受,然后让学生汇报学习成果。学生体会到屈原对风、雷、电的呼唤与歌颂,对黑暗的愤激和对光明的礼赞与向往。我表扬了学生。接着就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启发学生;作者塑造屈原这一形象,就是为了表现屈原的精神品质吗?后来学生通过思考、交流,明白了作者是借助屈原这个人物形象,来表现自己痛恨黑暗、向往光明、忠于祖国、热爱人民的高尚情操。看来,只要对学生有信心,给其时间和空间,学生的主体作用还是很明显的。

  2、提供充分时间,保证充分的诵读。学习一篇文章,教师必须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对教材进行诵读,决不能让学生匆匆一瞥就急于探究文章内涵。尤其是文质兼美、文情并茂的好文章,更应该让学生有层次地多遍诵读。在读的过程中,就引导了学生的思考;在悟的过程中,就解决了许多问题。假如满足于学生的粗读,便浅尝则止,学生对内容不甚了解,根本无法推进阅读思维和情感活动,教师即使花再大的力气解读,学生也无法获取深刻的感受,更不用谈独特的体验。

  3、提供合作、探究的平台,开展创造性练笔。新课标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就意味着教学要着眼于学生思维的发展,能力的提高,个性的培养,品质的完善等。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课文中多元化理解的内容、值得探讨争论的问题或者“空白”,构筑一个合作探究的平台,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思考、讨论,发表自己个性化的看法,也可以让学生写读后感、写赏析片段、续写,或者补写“空白”等;把“读”和“写”紧密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潜能,促进学生的;联想、想象的能力。当然,教师也要相继组织学生进行评议或亲自点评,推动学生向更高层次、更广阔的思维空间延伸。久之,展示表达会成为一种自觉的阅读行为习惯和创造意识。

  4、引导学生通过美读、表演等形式,创造性地解读文本。有些内容学生不好理解,或者说部分学生理解不了,主要是因为文字在他们脑海里形成不了概念,无法构成合适的词句表达。这样可以让学生通过美或者表演的形式来启迪另外一部分学生,这比教师大讲特讲要有效。记得在听一位教师讲《孙权劝学》一课时,教师让体会文中几处对话应读出怎样的语气,学生就是体会不到位,无法准确概括出来最后教师选择了自己概括。其时,教师如果亲自或让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范读一下,再让学生揣摩品读,估计就能体会出来。

  以上是笔者个人一点不成熟的看法和做法,简而言之就是:在阅读教学中一定要充分利用“读”这一重要手段,引导学生在“读”中悟出充满个性的理解、感受、体验,形成独立阅读的能力。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论文 篇9

  摘要:在初中历史日常教学中,教师如何指导学生有效阅读,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文章结合笔者日常教学中的一些做法,介绍了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指导学生提高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终身阅读的一些方法。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阅读能力;培养

  一、引言

  教育部颁布制定的《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中,对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总体设计思路是:面向全体学生,从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人文素养出发,遵循历史教育规律,充分发挥历史教育功能,使学生掌握中外历史基础知识,初步学会学习历史的方法,提高历史学习能力,逐步形成对历史的正确认识,并提高正确认识现实的能力,达到课程目标的要求,学生这些能力的培养必须建立在良好的阅读能力基础之上。因此,我们在日常历史教学中,要不断加强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积极转变思维,认识到历史学习必须加强学生对史料阅读的能力培养,这一能力的培养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不断渗透。2001年修订后的初中历史课本(人教版)编排有序、图文并茂、重难点突出,需要学生自主阅读的信息量非常大。第一,课前提示(导入框),放在每课最前面的方框内,以生动形象的历史故事、诗歌、文物、图画等形式呈现,便于把师生带入正文的学习;第二,正文,也就是课文,是学生阅读的主要内容,既帮助学生掌握历史发展线索,又补充大量史料,拓展学生的知识面;第三,穿插许多图表和注解,形象直观地再现历史情境,便于学生感知;第四,利用黑体字(即竖排字)引用大量文献资料,增强了历史知识的真实性;第五,设置了许多课内动脑筋和课后活动探究题,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潜能;第六,课后附设诸多自由阅读卡,扩展与课本有关的历史知识。这样的教材安排,增强了课本的趣味性、知识性和可读性,对学生而言,是比较符合口味的,对教师而言,可以把课本作为培养学生历史阅读能力的范本。

  二、教师对学生阅读的'指导

  1.对照课文子目,阅读课前提示

  现行初中历史课本(人教版)每课前面都有课前提示(导入框),主要概述本课主要内容和帮助教师引入正文学习。教师要指导学生对照课本子目阅读课前提示,明确本课主要内容,并在出示学习目标时,突出“重点、难点目标”,点明三维目标时,突出“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教师要经常给学生强调贯串整个初中历史课本的主线:以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为主,以历史事件为纲,从而使学生在阅读时有一个清晰的思路,分清主次,把握重点,突破难点。

  2.大字和小字相结合阅读

  大小字结合,小字多于大字,内容富有弹性,是现行初中历史课本(人教版)的一大特点。大字言简意赅,但结论性比较强,学生不易理解。小字则是对大字的补充,尤其是课后附设的自由阅读卡,多姿多彩,既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又能帮助学生拓展历史知识。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把大字和小字结合起来阅读,加深对历史事件或历史结论的理解。例如,学习七年级历史下册《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一课中“‘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机户是早期的资本家,机工是早期的雇佣工人。他们之间这种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是一种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这一部分内容时,涉及到经济术语,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阅读小字。明朝小说《醒世恒言》里描写的施复夫妇发家致富的故事,了解当时一些小手工者发展成为早期资本家,一些小的家庭作坊变为大型手工工场的过程,就不难理解课本出现的“机户“机工”“机房”三个历史概念和明朝中后期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3.文字和图表相结合阅读

  图表文并茂,以图表佐证文字或直接叙史或充实文字等是现行初中历史课本(人教版)的又一大特点。学生喜欢看图,但往往肤于浅表,抓不住图中反映的问题,或者仅仅看图,而忽视文字阅读。教师要指导学生把看图和阅读文字有机结合起来。例如,学习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三课《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一课中“凡尔赛体系”这一目内容时,对“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国家在欧洲、西亚、非洲的统治的新秩序”这一结论,学生在空间概念上是难以理解的。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阅读“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欧洲”“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两幅地图,通过对比,就能从空间看出帝国主义国家在一战前后势力范围发生的变化,从而就弄明白了“凡尔赛体系”确立的统治新秩序。

  4.讲练结合阅读黑体字

  现行初中历史课本(人教版)几乎每课中都有黑体字(竖排字)引用的大量文献资料,这些文献资料既增强了历史知识的真实性,同时也是学生平时考试或中考历史材料分析题的重要素材。因此,教师在平时教学中,不仅要指导学生阅读这些黑体字,还要详细讲解,帮助学生弄清意思。同时,要根据文献资料,设置一定问题,加强训练,提高学生阅读和解决中考历史材料分析题的能力。

  5.整理课堂笔记

  学生整理课堂笔记的过程,就是一个分析整理、归纳概括的过程。教师应以规范的板书和醒目的提纲进行示范,指导学生领会知识要点,建立知识体系。学生在整理课堂笔记时,教师指导学生既要记住知识点,也要记住重点、难点和疑点,而且要简明扼要抓住关键“字”“词”“句”。这样,学生既归纳整理了课堂笔记,也提高了识记效果和阅读能力。

  三、结束语

  初中学生具有爱看图、爱发问、爱动手等特点,教师要充分利用他们的积极性,尽量为他们创造自我表现的机会,鼓励他们阅读。同时,教师要抓住初中学生的阅读心理,精心设计阅读模式,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加强对他们的阅读指导,让他们逐渐掌握阅读的方法,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为他们以后的历史学习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论文 篇10

  在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高低直接影响着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与此同时,学生阅读能力的高低与培养方面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那么,如何才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下面谈谈我个人的做法。

  一、教师应树立阅读教学新理念

  新课标关于阅读教学的建议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就是教师应树立的阅读教学新理念。

  所以,我们的阅读教学,不应再是老师的理解与认识的传达,更不应只是教学参考书的照本宣科,而是要重视阅读主体——学生的体验和感悟。

  “书籍对于少年来说,并不是真理的仓库,而是内心体验的源泉”。阅读的奇妙之处,在于它可以打破时空界限,进行精神的自由交流,是心灵的对话与撞击。从这一意义出发,阅读教学必须注重阅读主体,即学生的体验和感悟。

  二、课堂应讲究阅读教学方法

  实践证明,“三步读书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阅读教学方法。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在课堂上,首先让学生朗读或默读课文。给学生提出朗读的基本要求或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比如,要求学生朗读课文时,一是要准确、清楚,使用普通话;二是要自然流畅,节奏停顿恰当合理,语气畅达;三是要能用抑扬顿挫的声调,准确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果是默读,也要提出相应的要求,如不动唇、不指读、注意搜集信息等。通过这种初读,要求学生能了解文章大概内容,并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能初步把握文章所表达的情感、初步了解人物的性格等。

  2、精读课文,深入研究。

  通过朗读,学会自己感悟、品析文章内容,这是精读课文的关键。所以,对文本的重要语段一定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品味,以达到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主题,甚至有自己创造性体验的教学目的。

  一篇文章的中心、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人物性格的鲜明体现、情节的高潮等,往往是重要语段所要体现的,所以,精读重要语段就显得特别重要。

  3、品读课文,佳句赏析。

  阅读文章,找出其妙处,从欣赏的角度仔细品味文章的思想感情及其语言的表达效果,这是阅读的较高目标。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教给学生赏析的方法,帮他们学会捕捉品析的角度。比如常见的品析角度就有:句子表达方式的判定、句中字词的品析、句中标点作用的分析、句子形式的欣赏、句子内容的赏析、句子表达优劣的比较、句子修辞手法的认识、句子内涵、含义的揣摩、句子表达效果的分析等等。具体到赏析语言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会判断、体味句子是否用到修辞手法,是否是特殊句式,某些词用得是否传神等。

  三、应注重扩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面

  1、要注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束缚及传统教法的影响,初中生在语文学习上较为严重地存在着重记忆轻理解、重接受轻探究、重练习轻阅读、重课内轻课外的倾向。新课标中对初中生阅读量的规定和要求,使得我们必须拓展和扩大学生的阅读面,认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水平。因此,老师要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上多下功夫。比如,可以经常向学生推介新书,经常讲一些名人大家的读书趣事,还可利用课余时间为学生开设名著讲座等。

  2、要指导学生制订读书计划。

  为了克服学生课外阅读的盲目性、随意性,老师应指导学生认真制订课外阅读计划,和学生一起列出初中选读书目,如《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木偶奇遇记》《西游记》《格列佛游记》《鲁宾逊漂流记》《男生贾里》《三国演义》《水浒传》《上下五千年》《冰心诗集》等。另外,适合初中生阅读的杂志报纸有很多,如《读者》《青年文摘》《意林》《小小说选刊》等等,这些报纸杂志上的时事报道、时文、美文,不仅能丰富学生们的阅读种类,更重要的是能陶冶学生的心灵,提高其综合素养,有益于他们健康成长。

  3、要为学生提供阅读条件。

  课外阅读教学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学生缺少充裕的读书时间和能够阅读到的书籍。因此,应努力改革课堂教学,探索和构建低负高效的课堂教学结构。教学任务及作业力求在课内完成,让学生在自习及课余时间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课外阅读。同时,还要在语文课内的阅读、写作、实践活动等课型中,力求课内向课外延伸,在这些课堂教学活动中有意、有机、有序地进行课外阅读的兴趣激发、方法指导和心得交流。

  另外,班级还可以设图书柜,让学生们把自己喜欢的书拿来充实,使班内学生可以互通有无,相互交换图书阅读,扩大图书阅读。当然,还可以进一步进行班与班之间的图书换读。如此,就可大大弥补学校馆藏图书的不足,改善学生课外阅读的环境。

  总之,初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学习、训练、揣摩的过程,必须讲究方法,循序渐进,不断积累,才能达到切实提高的目的。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论文 篇11

  一、加强学生的阅读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学生提高学习成绩的强大推动力,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应当注重对学生兴趣的培养。首先,要创设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使学生在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中进行阅读兴趣的培养。教育的民主化是当前教育发展的主要潮流,教师要改变以往一言堂的教学模式,积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自由的表达自我观点的过程中培养起对语文阅读的热爱之情。其次,要多采用积极的评价方式增进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难以对学生起到激励的作用,当前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当注重学生自我意识的构建,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积极推动学生合作学习以及创新思维精神的发展。

  二、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

  新课程标准中关于语文教学目标的'规定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三个方面。高中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首先应当积极利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其次要帮助学生主观能动性充分的发挥出来,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即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注意留给学生一定的阅读空间与时间供其自由支配,使学生真正享有阅读的权利。在此基础上,还要注意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关注学生的个性需求,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促进学生的创新性阅读,从而达到高中语文阅读中自我感觉的实现。

  三、教师有意识的引导学生

  高中生不同于初中生以及小学生的重要特点就是其已经具备了比较成熟的心智,能够感受到教师的品质对他们的影响作用。就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而言,教师对学生有意识的引导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目标引导。就是在引导学生进行逐渐深入的阅读过程中注重阅读材料的层次性以及阅读目标的明确性,从而逐步提高高中学生的阅读能力;第二,有效指导。教师对学生阅读的有效指导就是要做到教师的课堂讲解难度要与学生的理解能力相适应。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当在课堂上进行有效的提问,保证所问问题的开放性以及深度,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积极的反馈,从而指导学生有效的进行下一步的阅读学习。

  四、加强训练意识

  语文知识是一种特殊的知识,不仅有陈述性的知识,而且还有程序性的知识。语文知识的教学具有一定的技能性。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首先应当关注的就是语言的训练。然而,遗憾的是纵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以及《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条文规定中,笔者没有发现一处提及“训练”二字的内容。针对这一现状,笔者认为阅读教学不注重语言的训练,以机械的做题替代了真正的语言训练,这一做法使得语文阅读课堂失去了其原有的特色与个性,这可以说是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一种悲哀。在注重学生人格全面发展的今天,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展开必须遵循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如果没有对语言的感受,就没有对文章思想的真正感悟。高中学生文本思想与精神的领会、把握和吸收必须通过对语言的学习来实现。“强化训练”不等于多做练习,把多练视为“题海战术”都是对多练的曲解。所谓的强化训练就是要把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角度多变的训练贯穿于教学的始终,使每一篇课文的教学都成为一个组织得很好的训练过程。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把学习的重点引导到学习写作驳论文的方法上来。从严密和准确两个特点来对学生进行训练,再辅之以有针对性的练习,学生阅读、写作议论文的水平必然会逐步提升。

  五、结束语

  作为一线教师,应当在充分结合当前教学实际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方式方法上的探究,不断培养高中学生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继承中华优秀语文阅读传统的基础上,进行积极的阅读方法改进与创新,从而达到提高高中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目的。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论文 篇12

  摘要:初中思想品德课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既是实现思想品德课三维目标的要求,也是学生成长的需要。阅读能力是人的基本能力之一,是学生获取知识和发展智力的重要途径。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培养自学能力,培养对思想品德课的兴趣。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阅读能力高效课堂

  思想品德课是一门较为抽象和理论的学科,给人的感觉就是特别枯燥,总是让学生背条条框框,忽略了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因而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兴趣不高。实际上思想品德课不仅要提高学生的品德意识,更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辩证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阅读能力等。尤其是阅读能力,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长期以来别忽视了,教师力求把教材讲得淋漓尽致,面面俱到。学生只需背诵条条框框,阅读意识淡薄,阅读能力差。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必须教会少年阅读。阅读能力是人的基本能力之一,是学生获取知识和发展智力的重要途径。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培养自学能力,培养对思想品德课的兴趣。

  一、思想品德课教学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必要性

  (一)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促进学生能力全面发展的客观需要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是古人在长期阅读实践中积累的感悟经验。阅读能力在学生求知的过程中发挥着持久的作用。现在的思想品德课本图文并茂,除了知识性的课本知识,还有部分相关链接,辅助材料等。另外,现在的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目标是三维的,我们除了实现知识目标外,情感价值观目标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更需要我们关注。这些文字对课本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培养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新课改特别强调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从这个角度来讲,阅读能力的培养符合新课改的思想。

  (二)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

  以前每当提起思想品德课学生会觉得很枯燥,思想品德课的老师都是照本宣科,说教式的老学究。思想政治的教学,让学生常感枯燥无味、兴趣索然。究其原因,一是因为政治课内容有些枯燥,与现实落差较大;二是因为课堂老师讲授太多,学生只需听懂,没有多大思考余地。新课改要求课堂上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欲望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课堂主体的作用。我们教师要着重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讲解一些阅读方法和技巧,然后放手让学生去阅读。在阅读中让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为学生创造一种积极参与的氛围,则能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尝试成功的喜悦,满足求知的欲望,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实现高效课堂的重要途径

  新课改要求实现高效和谐的课堂,充分实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人地位。

  课堂教学改革的目的是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能达到理想的效果,传统“满堂灌”式的老师讲学生听、把学生当作是盛放知识容器的课堂,教师的`教学预计目标与阶段检测的结果相差甚远,显而易见,这样的课堂不是有效课堂。课堂教学的终极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学”而不是为了展示教师的“教”,在思想政治课堂中,让学生围绕教学目标去阅读教材、带着问题去阅读材料,找到问题的答案,在阅读中再发现问题,通过多次阅读去思考解决问题,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这样课堂才会真正的有效。学生是求知的主体,学习的主体,参与的主体,这样的课堂才会实现高效。

  二、思想品德课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策略

  (一)改变学生对思想品德课阅读能力不重视的现状

  意识是行动的先导。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当代学习理论的一场革命,也是是新课改的理论依据之一,它强调的学习过程就是鼓励学生个体建构自己的知识过程,这意味着学习是主动的,学生不是被动的刺激接受者,而要对外部信息做主动的选择和加工。阅读过程就伴随着这样一种信息的选择和加工。因此,必须改变对思想品德课阅读不重视的现状,我们才可能在课堂上很好开展阅读能力的培养。

  (二)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学案方式对本课知识目标进行展现,向学生表明学习任务,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教材,有针对性,而且容易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成就感。学生通过自己阅读去提取信息、发现问题,从而不断的清除学生的惰性意识,然后根据教材设计有层次的的问题,加强实践磨练,并对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引导分析,以摸索技巧、训练方法,使学生阅读能力不断提高;同时针对学生的点滴进步做好及时点评,在表扬与鼓励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进行相应方法的总结与反思,让学生在阅读中提升能力,从而提高阅读的兴趣。

  (三)教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

  阅读其实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如果没有正确的阅读方法,阅读教学估计仅是流于形式,也很难起到良好的效果,而阅读的方法需要教师潜移默化的传授,需要学生的长期的日积月累。现行的中学思想政治教材的一大特色就是可读性强,这无疑有利于学生自学。但许多学生在阅读教材内容之后,往往对书本表述似懂非懂,既不能抓住要领,更不能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这其实就是学生没有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在教材的阅读方面要求学生进行“粗读——精读——质疑——释疑”几个步骤。通过粗读了解整课内容的梗概;通过精读把重要知识加以梳理;通过质疑提出相应的思考问题;然后根据前后知识联系做好总结和反思;在指导学生做阅读材料题时,要求学生做到三到”(心到、眼到、口到);找准关键词,关键句,并用记号记下,找出问题与问题间的内在关系,与课本知识联系,作出正确的回答。同时也可以依据材料内容,由学生自己设计问题,这样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就会得到切实的培养和提高。

  参考文献:

  [1][苏]苏霍姆林斯基,杜殿坤译.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2]高文,徐斌艳,吴刚.建构主义教育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 相关推荐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论文】相关文章: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的论文08-07

如何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论文09-16

如何培养学生能力04-11

浅谈英语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论文10-01

语文活动中培养学生说话能力论文10-01

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12-19

浅谈学习能力的培养03-21

如何培养学生英语创新思维能力论文10-01

浅谈如何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论文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