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当今社会,已经开始进入了网络时代。不论国家、种族,不论职业、地位,不论性别、年龄,现代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会与互联网发生或多或少的联系。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广泛应用,不仅改变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而且也在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包括出版业在内的诸多行业的生产经营理念,甚至是行业的竞争格局。网络出版从概念走向现实、受众对网络出版的接受、网络出版商业模式的成熟等都需要一定的时间,而且网络出版至今仍未形成清晰完整的业态,但总有一台年网络出版会成为出版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网络出版具有很多新的特性,如出版过程的完全无纸化,受众在使用过程中的可选择性、可交互性,内容的扩展性,形式的多样性,等等。网络出版的新特性,对传统出版领域的编辑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作为把握出版物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的重要角色,编辑应该主动了解网络出版的新特性,主动转变固有的角色定位,尽快融入网络出版时代。
本文将从编辑的思维/意识、知识/能力和行为/习惯等三个维度,对网络出版语境下的编辑角色进行界定。在三个维度中,思维意识的转变是角色转变的前提,能力模型的构成是实施角色转变的基础,行为习惯的再造是完成角色转变的保障。
一、思维和意识的转变
(一)从被动到主动。
编辑活动的文化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有价值的信息的选择、传播与积累;二是参与社会文化体系的建设、整合与重构;三是传播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和主流意识形态。编辑活动的文化价值与编辑活动的本质属性密不可分。正是基于这一点,编辑活动才成为文化创造、信息传播过程不可缺少的环节。编辑组织、编辑人员的自身价值,也体现在他们为社会提供的精神文化产品中,以及他们为信息传播、文化建设所作的贡献中。
要实现编辑活动的价值,必须要有强烈的主动意识。但在中国,由于实施市场经济体制的时间较短,社会价值在一定时期内呈现多元化、复杂化的倾向,其中,物质利益至上的价值取向尤为突出。而且,出版业存在种种非良性竞争,使得很多编辑人员放松了对自身思想意识方面的要求,缺乏对社会主流价值取向的主动选择,而是被动地随波逐流于物质社会。很多编辑只满足于为他人做嫁衣,并没有主动参与到他人作品的再设计与再创造。更有甚者,发现热点选题便盲目跟风,热衷于重复和效仿,甚至是赤裸裸的抄袭。这都严重违背了编辑的基本定位。
在网络出版时代,由于网络社会价值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趋势更为明显,就更需要编辑工作者具备传播有价值信息的主动意识,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和评判能力,争取从纷繁芜杂的信息中,去伪存真,抑恶扬善。
(二)从消极到积极。
人类社会的每一次重大技术革命,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似乎都会在变革初期对某些群体的职业生涯产生威胁。比如蒸汽机的出现引发了工业革命,解放了很多工人的双手,但同时也使很多工人失去了工作;再如激光照排技术的推行提升了新闻出版业的工作效率,但也使捡字工种失去了存在的必要。因此,有很多编辑担心,网络出版的繁荣必将对自己的职业造成强烈的冲击,因而以消极心态对待网络出版,甚至是排斥和抗拒网络出版。他们认为,因为网络出版的便利性、快捷性和全民性等特性将削弱传统的编辑工种的专业性和权威性,因而将威胁编辑工作的重要地位。
表面看起来这种意识似乎是正确的,但我们在看待技术革命产生的影响时,应该积极地融入,而不是被动地接受;除了要看局部影响还要看整体影响,除了要看短期效应还要看长期效应。不论是工业革命,还是激光照排技术,都从整体和长期这两个角度对社会的进步起到了积极的影响。对待网络出版也一样,如果只是消极地认为网络出版的出现将削弱编辑的重要性,那么只会沦为技术变革的牺牲品;相反,如果能够积极地研究网络出版,发挥主观能动性,对自己的角色进行再定位与再挖掘,则必将成为网络出版时代的主角。
(三)从封闭到开放。
传统出版业的工作流程分工明确,广义上的编辑虽然涵盖了策划编辑、案头编辑、营销编辑等若干细分岗位,但工作的重心仍然是选题,而出版过程中的排版、印刷、发行等工作则由专门的岗位负责实施。因此,编辑的工作相对来说仍然是封闭的,只要专心做好选题即可。
而在网络出版语境下,出版业的工作流程将从传统的线性流程向非线性流程转变,排版、印刷等环节基本已经消失,而发行工作也可以在读者下载某一出版物的一瞬间之内完成。在这种情况下,编辑的`岗位职责也应从封闭走向开放,编辑不仅要关注选题的组织和加工过程,还要关注选题的生产和销售过程,以及市场的反馈情况。
一般来说,出版营销人员对文化产品的受众定位、思想内涵方面的把握普遍低于编辑人员,所以在网络出版环境下,编辑的岗位职责应延伸至管理、组织、市场策划和营销等多个方面。具体而言,编辑的组织职责主要体现在与出版社内部、与读者、与技术供应商等多个方面的沟通与协调,以便最大程度地掌握信息,发现机会;编辑的宣传职责主要体现在通过网络对出版物进行宣传和推广;编辑的营销职责主要在于确定出版物的内容和形态能否适合读者需求,以营造一种引导读者愿意了解该出版物的市场氛围,从而创造、引导读者的购买需求,最终实现销售目标。
二、知识和能力的构成
(一)信息处理能力。
在网络出版语境下,编辑的信息处理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信息处理能力是编辑素质在网络出版时代的延伸和拓展,是多种能力的综合。具体而言,信息处理能力可以归结为一种识别何时需要信息以及查找、评估、有效利用和传播不同形式的信息的能力,是指编辑对信息进行识别、加工、利用、创新和管理的过程中在知识、能力与情意等各方面体现的基本素质的总和。信息处理能力是编辑对信息活动的态度以及对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评估、创新和传播等方面的表现,比如:了解某一项目需要何种信息,了解在何处获取该信息,了解如何获取、加工、传播该信息。
信息处理能力是网络出版时代对编辑提出的新的能力要求。编辑对市场的判断和把握,对内容的评判和取舍,对信息的掌握和合理运用,都离不开成熟的信息处理能力。随着网络出版的日益普及,出版单位对于编辑信息处理能力的要求也将由隐性转向显性,成为评价编辑工作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
(二)语言文字使用能力。
语言文字使用能力一直都是编辑工作的基础。编辑工作是典型的文字工作,无论策划选题、审稿、改稿,还是与作者交流、与读者交流,都离不开语言和文字的使用。而传统出版过程中对出版物内容的编审和把关,也是以语言和文字为工具的。
网络出版的出现使出版行为“走下神坛”,以往只有专家学者才能著书立说、社会名流才能树碑立传的时代,将因为网络出版的出现,而成为历史。然而,尽管网络出版缩短了普通人与出版行为之间的距离,但并不代表网络出版将降低对出版物内容的把关的要求。相反,由于当今时代信息过剩,且网络出版在一定时期内难以像传统出版过程那样实行严格的内容控制制度,因此,更加要求编辑具有扎实的语言文字使用能力。尤其是在写稿质量整体下滑和出版周期越压越短的今天,语言文字能力强的编辑在工作中将具有较大的优势。
(三)学习能力。
当今社会已经成为学习型社会,编辑作为传播优秀文化价值的重要一环,更应成为学习型社会的排头兵。网络出版时代,编辑的学习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吸纳新知识的能力。当今社会,不更新知识,就会成为当代意义上的文盲。目前我国出版业大多数编辑的主要知识基本上局限于以前所学的内容,知识陈旧、老化,这样的知识结构显然不能适应网络出版发展的要求。一些传统的编辑在网络出版的大潮面前已经感觉到了一种“知识危机”。为改变这一弊端,编辑应对一切有用的新知识开放,通过对新知识的不断接纳和吸收,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
其次,运用知识的能力。知识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是知识的一体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在高度分化的基础上正在走向高度统一。编辑理应顺应这种趋势,不做某一门学科的狭隘的专业人士,而是能够合理运用各种知识,成为具有全面性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比如,网络出版语境下的编辑需要在包括文本、音频、视频等多媒体出版过程中担任类似于“导演”的角色,这就需要不断吸收、运用多媒体方面的知识。
第三,对知识的更新和创造的能力。个人头脑中接受知识的程度和类型不同,其创造性的强度和方向也不同。未来社会的知识将处于不断的更新过程中,而出版物作为传播知识的重要媒介,编辑首先就应当具备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因此,编辑必须调整自身的知识结构,不断提升对知识的更新和创造的能力。
(四)危机处理能力。
网络出版的交互性,使读者对出版物的反馈行为具有跨时空、低成本等特性。从积极的一面来看,这些特性有助于编辑及时得到受众反馈信息,快速调整市场策略,不断提升出版物的市场满意度;而从消极的一面来看,如果读者对出版物存在意见或者不满,读者不仅可以快速反馈给编辑(或出版社的其他部门),同时还可以将这些信息通过网络上的各种传播形式快速传递给第三方。因此,如果编辑的危机处理能力不强,缺乏信息敏感性,就很容易造成对出版社非常不利的危机事件。
(五)信息技术知识。
对信息技术知识的要求,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对职场人士的普遍要求。而网络出版语境下的编辑,更应该在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知识的基础上,对自身的信息技术知识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
与传统出版模式相比,网络出版模式有全新的出版环境,编辑收集信息、策划选题、向作者约稿、编辑加工、校对以及排版,甚至发行等环节,都将在网络上进行,出版工作将越来越多地与互联网相关联。网络出版要求编辑必须掌握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制作技术等方面的应用能力,能熟练地运用电脑和网络,将文字内容转变成数字信息。同时,还应具备网络运行、硬件维护和软件管理等方面的知识。此外,还需要具备使用DREAMWEAVER等网页制作软件、FLASH等动画制作软件、PhotoShop等平面设计软件的能力。
(六)著作权相关法律法规的知识。
随着网络出版的发展,非互联网环境中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受到了极大的挑战。事实上,网络条件下的著作权保护情况是比较混乱的,盗版、侵权现象比比皆是,非常严重,且不容易治理。因此,编辑必须熟悉相应的法规制度,从源头上保障作者、出版社的权益不受侵害。同时,也要避免因为对版权意识的忽视和法规制度知识的缺乏,而对他人造成侵权。
具体而言,今后在与作者签订出版合同时,编辑要尽量标明每个出版物的网络传播权的归属,为该出版物在互联网上的合法传播进行法律上的准备。而对已经出版的出版物,则应考虑与作者补签网络传播权的授权协议。同时,编辑还应经常关注与网络出版相关的最新法规、条例和政策。
三、行为和习惯的再造
(一)善于发现。
信息社会具有“海量”信息,如何从信息海洋中寻找自己需要的信息,是衡量一个编辑的水平高低的重要依据。这就要求编辑不仅要培养自己对信息的价值和重要性的判别能力,同时也要培养自己对信息的敏感性。对信息敏感的人,对新闻事件、技术趋势、人物观点等具有特殊的敏锐度和感受力,善于从别人看来司空见惯、微不足道的微观现象中捕捉最新的、最有价值的信息。这在网络出版领域,是优秀的编辑人员必须培养的行为习惯。
(二)勇于尝试。
由于传统出版过程在严谨性、准确性和规范性等方面具有严格的要求,因此传统出版领域的编辑为保证自己工作的质量,习惯于谨小慎微地完成工作。长期如此,便会形成循规蹈矩、墨守成规的行为和习惯。面对网络出版的到来,编辑必须适当改变这种行为和习惯。
在网络出版领域,尚有许多新生事物和未知领域,业界对网络出版的定义、内涵和外延正在不断的完善之中,国家相关主管部门对网络出版的制度约束和法规约束也在建立健全的过程之中。因此,编辑应该勇于尝试、大胆探索,不被传统习惯束缚手脚,在不断的摸索过程中积累经验、寻找“蓝海”,使自己更加适应网络出版的发展。
(三)重在引导。
出版物要实现传播优秀文化价值的功能,必须考虑采取适当的传播方式。当今社会,不论是新闻媒体,还是普通人的言论,如果以刻板、严肃的形式对受众进行说教,甚至强迫受众接受其观点,势必引起受众的逆反心理,从而导致传播效果的下降。尤其是网络环境中,说教式的传播并不会引人注目,而那些将传播者自身定义为“引导者”的传播行为,才能引发受众参与的积极性。编辑人员的价值,体现在对优秀文化作品的发现、选择、加工和整体设计方面,而不是向受众灌输自身对文化产品的价值的评判。如果超越了这个范畴,编辑的作用会适得其反。
在网络出版领域,也会遵循上述传播规律。因此,编辑应重视自身的表达习惯,尽力避免使自己成为高高在上的布道者,而是以受众(读者)乐于接受的方式,提高文化价值(通过出版物)的传播效果,从而扩大传播范围(增加出版物发行量)。
(四)分清主次。
网络出版时代的来临,将使编辑人员的工作方式从线性到非线性转变,工作节奏由慢向快转变,工作重点由选题向整个出版流程转变。这些变化的产生,必将带来一系列需要编辑重新梳理和定位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编辑人员应该培养自身的分析和判断能力,分清主次,抓住主要矛盾,忽略次要矛盾,时刻将精力放在最重要、最有价值的工作上,能够根据自己设定的目标,充分运用各种工具和资源,调用所获取的有效信息资源,不断改进工作流程,提升编辑工作的价值和质量。
结论
网络出版是否会取代传统出版还有待观察,但网络出版代表了出版业发展的最新趋势,已是不争的事实。网络出版将使编辑活动发生深刻的变化,传统出版领域的编辑正面临崭新的挑战。顺应网络出版发展的潮流,主动改变、主动适应也许是传统编辑的明智选择。编辑人员应深入了解网络出版语境下编辑工作的新特点与新规律,破旧立新,努力提高自身素质,迎接网络出版时代的到来。
【参考文献】
[1]王新春.网络编辑的职能研究[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8,(09)
[2]曾祥雪,陈盼.优秀网络编辑必备技能与知识结构[J].中国编辑,2008,(01)
[3]单文盛.作为新兴传者的网络编辑及其素质要求[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8,(04)
[4]楼文高,宋红艳,匡罗平.创意产业及出版业创意发展策略[J],出版发行研究,2007,(2)
[5]黄先蓉.数字时代出版产业发展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6]田胜立.数字复合出版催生出版新业态[J].出版科学,2008,(02)
[7]张振接.传统出版与网络出版:优势互补,携手共进[J].中国编辑,2006,(06)
[8]江凌.试论提高网络编辑的信息发现力[J].图书情报知识,2003,(03)
【网络出版语境下编辑角色的转变和发展论文】相关文章:
教师角色的转变论文07-11
关于网络出版的发展与策略的论文07-02
电视台编辑角色的定位及其转变研究论文04-14
播音主持专业在新媒体语境下的发展论文05-11
比较语境下的抒情传统论文06-24
教学论文:转变师生角色观念06-12
新课程改革语境下的教师专业发展浅谈论文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