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习惯于将2001年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正式出台、新课标教材在全国各地实验区使用视为新课程改革的开端。一转眼,新课改已走过了十年。采撷收获十年来我国中小学教育改革尤其是语文教学改革成果,我以为最实在的莫过于课堂观念的嬗变。这可以概括为学生观的转变与教师观的转变两方面。从学生方面,我们的课堂教学经历了从要我学到我要学再到我会学的变化;从教师方面,我们的课堂则经历了由主宰者到传授者再到促进者的转变。两种转变给我们的启示是:教学的目的是学而非教,课堂关注的是学生的求知状态而不是知识本身,课堂教学最有价值的资源不是教师也不是教材,而是学生。教科书不是教师的全部世界,学生才是教师最好的教科书。
一、新课改全面关注学生的自我发展,凸显了基础教育的本质。
中国传统的学而优则仕思想、无数家长的棍棒成才教育,西方赫尔巴特们强调发挥教师对教学过程的绝对支配作用,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转,以教定学。这些将学生严重地置于被动接受地位。要我学让摇曳多姿的生活变得乏味,让乐趣无穷的知识变得单调,让孜孜不倦的探索变得枯燥。作为中国基础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学语文教学进入新时期以来,面对少慢差费,传统的师生角色定位遭到质疑:学生既不是一个待灌的瓶,也不是一个硬塞的鸭,而是一个活生生的有情有感有血有肉的人。于是灌输式填鸭式被抛弃,以学生为主体被认可,一切为了学生成共识。近年来,伴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教坛新锐们不断向课堂要质量,向课堂要效率,努力实践多快好省。在教师、学生、文本三者间,课堂教学将视角更多地转向了学生,转向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挖掘学生潜质,我要学的生本角色定位唤起了课堂的主角学生的觉醒。在教改前卫们看来,营造平等、激励、和谐的人文氛围,激发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远比考河题海更能提升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率。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实际上是教师和学生地位、角色的互换,我要学凸显了课堂的主体,激发了主体的潜质,触及了潜质的灵魂。更可贵的是,探索者不仅将视角转向学生的主动学,如何学会,又更进一步思考如何让学生会学,如何加强学法指导,如何培养自学能力,如何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兴趣等在和谐的课堂教学文化中的生成。对于教师来说,课堂的意义和价值不只在于教会学生学多少知识,而重在教会学生学习。45分钟的教学过程就是满足学生好奇心、求知欲的发现之旅,就是教师以自己的智慧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带领学生超越知识、共同展示智慧的探究之旅。基于此,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方式由单一性转入多样性,独学,对学,群学,读中学,玩中学,做中学,听中学,在合作中学习,在游戏中学习,教师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更多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我会学中增强自信、掌握方法、提升能力。
从要我学到我要学再到我会学,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确立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活跃了,学生的个性彰显了,如此,课堂的有效甚至高效就不难预见。
二、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教师角色定位得到了重新审视。
漫长的封建社会,天地君亲师师道尊严的古训让教师成为主宰者,师生的关系处于一种严格的等级制度中,学生只是接受知识文化的容器。学生唯有对教师言听计从才是乖学生,才能博得教师的喜爱。训斥惩戒学生就是严师,严师出高徒,严师就是好老师。据词源学界定,教学就是成人用鞭子逼迫孩子效仿学习,以获得各种知识的活动,棍棒成才是传统的教学理念。继教师是主宰者之后,一句传道授业解惑的古语又将教师定位为传授者。师生之间是我教你学,我讲你听,教师是知识的权威、思想的先哲。曾几何时,专家学者们又一再告诫广大教师:你要教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得有一桶水。于是乎,我们的课堂上,教师不厌其烦地讲,学生全神贯注地听;教师认认真真地念,学生仔仔细细地记。教师的任务就是传授知识、灌输书本,只重认知过程,忽略情感体验,忽视学生对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完全消解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此时,教师从事的工作充其量只是教书,根本不是在教育。这正是造成学生厌学、课堂低效的一个重要原因。上世纪九十年代末,误尽苍生的惊世质问更让语文教育界的同仁们如坐针毡、反躬自省。在此背景下,受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建构主义教育理论等影响,随着新课改的普及深入,传统的师生关系黯然转身,师生的主从、主客关系渐趋式微,教师从主宰者、传授者、主导者转变为组织者、参与者、促进者,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放弃课堂上语言霸权,扮演一个平等中的首席角色已成大众声音,以教为主逐步转移到以学为主的重心上来。课堂上,师生不再是我主你客、我说你听的单向传输,而是平等的对话与交流的伙伴。在多元化教育的理论支撑下,课堂互动不再单一,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师本对话、生本对话使课堂教学得以创生。正如联合国《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与明天》所说,现在教师的职责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是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如果说传统课堂教师过于注重教学的预设性,那么,以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为特征的新课堂就更注重教学过程生成性和学生知识的建构性,主张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兴趣等在和谐的课堂中的生成。教师逐步从知识的传授者向学生知识建构的促进者转变。尊重学生的发现,课堂因生成而变得更加精彩。
从主宰者到传授者再到促进者,教师的主角意识、支配意识受到抑制,学生的主体性、独特性得以张扬。
三、转变观念,提高效率,并非要抛弃传统。
更新观念,提高质量,并非跟往事说再见。面对当下新课改的繁华,我们须洗去铅华。接受新思想、走进新课程,切忌走极端。
在有些教师看来,实施新课改,只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积极探究,一切问题便可迎刃而解,课堂可以淡化知识教学。这种理解的片面性显而易见。无论何时何地,知识教学都是非常必要的,轻慢知识教学势必造成教学效率低下、教学任务难以完成。从新课改理念看,学生是知识建构的主体,教师是学生知识建构的促进者。时下风行的少教多学先学后教策略中的学指的主要是基本知识。
在师生关系上,有些教师为了突出学生的主角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任由学生在课堂上展示,将自己置于无为无奈之地。由先前的.居高临下到时下的平起平坐,这种矫枉过正实在是对新课改师生关系的肤浅认识。强调学生主体不能取代教师主导,此时的学生作为一个无论身体、心理还是知识、经验都欠缺的受教育对象,各方面都有待于进步、完善,而教师无论在职业角色还是知识阅历上都担当着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任务。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这个平等说的是人格意义上的平等而不是两相对等、平起平坐。教师在主导教学过程时应当尊重学生课堂的表现,把学生纳入到一种和谐共生、双向交流的师生关系之中。教改先锋们呼吁要多给孩子一些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多给孩子一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体验;多给孩子一些问题,让他们自己去解决就准确诠释了师生主导与主体的关系。
当下赛课成风,一些教师片面理解新课改就是课堂上追求热闹,师生互动就是教师精彩表演。于是出奇招、变新法,十八般武艺纷纷亮相,教师两眼只盯着听课专家表情,丝毫不关心孩子的收获,最终将公开课上成作秀课,而且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大有愈演愈烈之势。从以教论教到以学论教,我们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教师的讲绝不能替代学生的学,讲得好不等于学生学得好。教师上课不是演员表演,浮华热闹不是新课改,师生平等互动、教学和谐共生的课堂才是理想课堂。
四、评价一节课的成功与否,我们当看三点,即结点、原点、落点。
结点就是课堂上师生的角色定位。课堂教学就像居家生活,一个三口之家,妻子越强势丈夫往往越弱弱,妈妈诸事包办儿女百事无成。教师越具表现欲学生往往越迷茫被动。教师既不能充当言语霸权者,也不能不自觉地让出了平等中的首席,学生是课堂的主角,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原点就是看这节课是否遵循教育规律,是否让学生身心得到生动、活泼、健康的发展,是否传授科学的方法,让学生获得知识、技能和技巧,全面发展他们的认识和创造能力。而落点则体现在三个关注上:一是关注学生的参与广度与学习效度,是全体参与还是个别参与,是临界点启发还是填鸭式硬灌,是攻坚克难还是避重就轻;二是关注学生的思维状态与思维品质,是主动思考还是被动思考,是深层思考还是浅层思考,是独立思考还是人云亦云;三是关注学生的生成状态,但凡教学必有预设,凡有预设自会生成。一个成熟的、优秀的教师首先关注的是学生最需要什么,这是教学的起点,也是提高课堂效率最本质的东西。自己要教的是什么,先教什么,再教什么,一步一步考虑周全,想清楚这一点就可以在课堂上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关注学生的状态与反应上,才可以从容应对,不乱章法,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预设。成功的课堂不在于单纯追逐知识的增长而在于享受追逐知识的过程,学习的主要意义取决于学生的课堂体验、课堂收获,课堂教学的价值与魅力就在于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预设、不可复制的生命旅程。你万不必为学生的越轨而惶恐,也不必为一节课没有完成预设任务而不安,一堂好课就是人在课中,课在人中人即是课,课即是人,好课当收放自如、舒卷无迹、取舍无痕。
【教学论文:转变师生角色观念】相关文章:
教师角色的转变论文06-12
浅谈课堂教学观念的转变的论文06-19
改变传统师生观念 (人教版 教学论文)12-06
对高校体育教学观念转变的几点思考论文07-05
改变传统师生的观念论文02-15
新课改下的教学观念转变11-26
案例教学中师生角色探析论文06-12
浅谈西部山区教师观念的转变论文06-18
幼儿教师课堂教学角色的转变论文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