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班级文化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理性思考与实践战略论文

2021-02-08 论文

  高校班级文化作为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大学生综合素养和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实现手段。培养人才作为高校的第一基本职能,是学界和社会达成的普遍共识。因此,以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根本指向和生存依托便是高校职责和使命所在。高校以班级文化建设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是符合教育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的,是承载文化育人重要任务的有效方式,是实现高等教育基本职能的根本需要。

  1 高校班级文化与学生全面发展

  1.1 高校班级文化的概念界定

  文化一词,尚无统一概念。之所以如此,皆因其博大精深、包罗万象。尽管如此,学界却并未停止对于文化研究的积极探索。学者们从不同的学科视野和认识视角对文化的概念界定进行了广泛的阐述和探讨,如组织学、管理学、社会学、文化学等。因为学校和班级均属于社会组织形态,从组织学的角度去探讨班级文化的概念,更切合文化的真正要义。文化就是指人们共同的规范、传统行为、语言以及集体感[1]。这一概念就是从组织学的角度阐述了文化的概念。由此,我们认为,高校班级文化就是体现这个班级特点的态度、价值观、习俗和行为模式。这些态度、价值观、习俗和行为模式是班级管理者和班级大学生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不断摸索和实践,逐渐形成的,并对于班级所有成员具有一定影响作用的。

  1.2 高校班级文化与学生全面发展

  班级文化作为一个群体所具有的共同态度、价值观、习俗和行为模式,它无时无刻、无处不在地深深地影响着生活、学习和工作于其中的每一位班级成员。它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和制约着班级成员的全面发展。班级文化作为高校培养人和教育人的有效途径和方式,对大学生产生着全方位、深层次、全息化的影响作用。全面发展是指每一个学生都有得到发展的权利,学生的发展应是全方位的,注重扬长避短,追求和谐可持续性,更加关注人本身,而非其他。全面发展是学生应该享有的基本教育权利,是学校应致力达到的重要目标。学生的发展是全方位的,既有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提升,又有道德素养、审美能力和其它兴趣爱好的提高;既有人际交往能力的提升,又有创新能力和团队意识的提高;培养学生时,在学生达到学校培养目标基本要求后,要重在扬长,而非一味避短,避免导致“产品”的标准化。只有达到上述要求,学生的发展才会和谐,具有可持续性,这样的发展更加关注人本身,才是s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高校班级文化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学校发挥文化育人功能的具体实践路径和方式,它主要体现在:班级文化的思想理念占领着大学生的思想高地;班级文化的顶层设计决定着大学生的发展方向;班级文化的形式内容规范着大学生的言行举止;班级文化的执行落实影响着大学生的实际行动。

  2 高校班级文化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理性思考

  2.1 高校班级文化的思想理念需清晰、明确

  思想理念是班级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对于班级文化建设具有指导和引领作用。只有清晰的、明确的班级文化思想理念才能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只有这样,班级学生才会有坚定的前进方向,才会在班级文化的指引下不断接受熏染和影响。如果班级文化缺乏清晰、明确的思想理念,就像一艘航船失去舵手,班级和学生发展就会迷失航向。班级文化的似是而非、紊乱失序,也会导致班级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陷入无序和茫然。

  2.2 高校班级文化的顶层设计需全面、缜密

  班级文化的顶层设计是指在班级文化思想理念的指导下,对班级文化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做出全面的设计与规划。班级文化建设最终要以是否能够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为导向和原则,因此,班级文化的顶层设计既要注重班级主流文化的建设,又要重视班级非主流文化的营造;既要注重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的提升,又要重视学生的人际交往和团队能力的提高;既要注重班级文化的整体性,又要重视班级文化的针对性;既要注重班集体的整体发展,又要重视个体的特殊需要。总之,班级文化的顶层设计要以班级大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顶层设计要全面、缜密,不能片面、遗漏。

  2.3 高校班级文化的内容形式需合理、合适

  高校班级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文化的缩影。高校班级文化的内容主要包括班级物质文化、班级精神文化、班级制度文化三方面,基本涵盖了班级文化的方方面面。班级文化的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既可以通过课堂的教与学来实现,也可以通过课外活动来达成;既可以是有形的、静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动态的;既可以是独立的、竞争的,又可以是并列的、合作的。总之,班级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应该是丰富多彩的,是适应、适合和能够最大限度地促进班级成员全面发展的。

  2.4 高校班级文化的贯彻执行需高效、到位

  班级文化能否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依赖于班级文化的贯彻执行是否高效和到位。班级文化具备了相应的思想理念、顶层设计和内容形式,但是,最终却并没有得到高效、到位的落实和执行,那么前期所做的一切工作都失去了意义。班级文化的落实执行既要靠班级管理者的管理与监督和班级所有成员的共同努力与付出,还需要班级规章制度和激励机制的规范与引导。班级管理主体的积极参与和班级管理制度的有效运行,才能使得班级文化落实执行的高效和到位,才能最终促进班级成员向着更高、更快、更好的方向发展。

  3 高校班级文化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实践策略

  3.1 明确“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

  思想统领全局,所以,班级文化的建设应从思想入手。文化是一种思想理念,是一种信仰,是以人和物不断激励人、感化人、教育人的情感交流过程,是一种可以触及灵魂深处的东西。它应该以一种客观的实际存在作为依托,不是虚无缥缈、难以触及的主观臆想。笔者作为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辅导员,自新生入学伊始,在进行班级文化建设时,就有意识地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在班级文化建设中不断灌输和解读“以人为本”思想理念的真正内涵。“以人为本”主要是指在班级文化建设中要始终关注学生本身,以学生的需要和全面发展为导向,注重以文化人,文化要为人的最终全面发展而服务。在班级文化建设实践中,首先,让班级学生成为班级文化建设的主体和主要完成者,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其次,班级文化的内容要以班级学生的需要和全面发展为指南和导向,尊重班级学生的专业、兴趣爱好和优势特长,体现班级文化的特殊性和因人而异性。最后,班级文化的形式,应体现班级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所处阶段,采取当代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态和方式来开展,体现文化的时代性和创新性。班级文化建设和形成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只有具__有了鲜明的思想理念的文化才具有真正影响人、鼓舞人和教育人的`力量,也只有这样的文化才真正有了灵魂,文化才会不断生泛出生机和活力,才会在继承、发展和创新的过程中不断影响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2 实行分类化管理

  分类化管理是“以人为本”班级文化思想理念的具体化,是班级文化顶层设计的主体思路。作为高校辅导员,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积极完善班级文化的顶层设计,并以分类化管理作为切入点。所谓班级文化的分类化管理是指班级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和志向,自主选择兴趣小组,自愿组成学习社团,共同学习和进步的管理方式。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结合班级学生的意见,设置多个兴趣小组。英语、教学、读书三个小组是师范大学生完成高等教育和将来从事幼教职业的基本要求;美术、书法、手工、游戏、音乐、舞蹈等技能是与专业学习息息相关,且与将来职业发展有着紧密的关联;科研、演讲、职业创业小组等主要是根据班级学生和社会发展需要来确定的。所有这些兴趣小组均采取自愿的形式进行,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人选择,每人最多可选两个小组,根据小组大小确定组长人数。班级文化的分类化管理以兴趣小组作为切入点,但并不是全部,还包括以班委会为主体的“官阶阶层”科层管理模式,主要负责班级日常的管理事务。兴趣小组是以班级所有学生为主体的“非官阶阶层”志向管理模式。这二者相得益彰,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使得班级日常管理文化和学业专长发展文化同时并存,共同促进班级学生的全面发展。

  3.3 规范高校班级文化内容与形式

  高校班级文化为了能够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就必然需要在班级文化的内容和形式上下功夫。高校班级文化主要分为班级物质文化、班级精神文化和班级制度文化三方面。班级物质文化主要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环境文化,主要包括班级教室文化和宿舍文化;班级精神文化是班级文化的核心,是指一个班级的班训、班歌、班徽等;班级制度文化是指班级各种规章管理制度以及在实施这些制度中所秉持的态度和行为方式。

  班级文化的建设需要内容维度,同时也需要依靠形式来巩固和强化。根据文化史学家余秋雨的观点,文化是有内容的,但更需要形式或仪式来加以传扬。针对高校班级文化的特点,建议以班级文化的具体物态形式、抽象理念形式和二者相互渗透形式来进行班级文化的建设,以此来影响和促进班级学生的全方位发展。具体物态形式主要是指以符合班级大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为出发点,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的场所、环境、设施、物品等进行相应的加工、改造和装饰,使他们处于其中享受文化的熏染,并逐渐做出与之相适应的改变和变化。抽象理念形式主要是指将大学生的发展需要和远大志向凝结为理想、方向、动力等激励因素,让他们身处其中,能够不断受到正向激励和鼓舞,灵魂得到洗礼,精神得到升华,从而在道德、意志和心灵等方面得到不断的升华和提升。具体物态与抽象理念相互渗透的形式是指文化的外显表现与内在依托,是一体两面,主要表现在制度上。制度是一种外显的文化表现形式,是显性的结果,但是在制定和执行制度的过程中,它却凝结着制度制定者的思想、理念、价值观、信念和坚守等。正是这种水乳交融、彼此相依的两种共存的形式让班级文化更加彰显其价值和力量,更加能够促进班级学生在接受制度规范制约和制定制度时的判断力和思想力,也使得大学生将来走出大学之门,更加明白制度之庄重与威严和制定实施制度时的慎重与严肃。

  本班的班级文化内容和形式,在依照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和形式的同时,注意根据班级文化建设的实际做出灵活调整。例如,教室和宿舍文化要体现专业特点和特色;班级文化活动和兴趣小组活动要照顾到女生多的实际情况;班级制度文化要体现民主、公平和透明的管理思想;班歌、班训和班徽要从思想上统一,便于认识和理解,体现班级精神风貌和精神追求等。

  3.4 完善考评激励机制

  为了更好地实现高校班级文化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既需要思想上形成统一认识和做好顶层设计,又需要具有可操作性的实践路径,同时还需要具体的落实和反馈,以保障班级文化建设落实到位,从而真正形成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合力和推力。

  在实现班级文化建设目标过程中,机制是保障。机制建设需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考评机制。从不同的考评主体上讲,主要是指学校、班级管理者和班级学生三个维度。从考评的内容上讲,主要涉及到班级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三个方面。从考评形式上讲,可以分为定性考评与定量考评、他评与自评、定期与不定期考评等形式。总的原则是,要根据考评的内容和其它因素选择相应的考评形式,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二是激励机制。班级文化建设,要持续和长久且具有效力,仅仅有考评机制还是不够,还需要相应的激励机制作为保障。既然是激励机制,就要奖励与惩罚。要选择相应的强化物和惩罚物作为奖惩的内容,也就是说适合的刺激物能够对于班级学生起到相应的吸引力或破坏力,能够起到影响作用。结合高校和各个班级的普遍做法,有组织选择性,因此,健全的志愿组织既会强化主体的志愿服务意识也会弱化主体的服务意识。由此看来,大学生志愿组织不健全是导致河北省大学生志愿服务意识缺失的原因。

  3.4 缺乏激励机制

  激励理论认为,激励是组织通过改变外部环境,以奖惩的形式引导、归化、激发成员行为,以保持组织系统性的活动。调查显示,约占61%的人认为志愿者组织提供报酬是吸引他们参加志愿活动的因素。报酬是最为直接的激励手段,但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最重要的手段。双因素理论认为,激励的成分分为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只有激励因素才能达到激励作用,包括成就感、自我实现等。成就需要理论也认为人在组织中追求卓越、争取成功等因素是激发人们活动的内驱力。因此,自我实现的需要处于组织激励金字塔的顶峰。通过对河北大学生志愿组织的激励机制调查发现,很少有志愿组织能够为志愿者提供系统的激励。激励手段也较为单一,往往以钱财或实物为激励手段,而忽视了更为重要的激励途径。综合以上因素,缺乏激励机制是导致河北大学生志愿服务意识缺失的又一原因。

  3.5 大学生自身因素

  河北大学生志愿服务意识缺失与大学生自身也有关系。其一,功利心强。大学参加志愿服务与评优、入党、就业优惠等相挂钩,等这些目标到达后,“激励”因子也就随之消失,也就不会把志愿活动继续下去。其二,对志愿服务认识的缺乏。通过调查显示,对志愿服务有系统了解的仅占被调查人数的9.2%。许多大学生认为,志愿服务是一种形式主义,“作秀”的成分大于其本身的意义。“在高校,大学生志愿者往往会受到周围同学的不认可甚至嘲笑,认为他们是‘傻’、‘假积极’,这些都会挫伤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影响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发展。”

  4 结论

  河北省大学生服务意识缺失既有传统伦理断层、组织不健全、支持力度不足等层面的原因,也有志愿教育缺位的学校方面的原因,还有大学生自身因素。

【 高校班级文化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理性思考与实践战略论文】相关文章:

浅谈高校德育管理的理性思考论文12-29

高校体育社团管理理性思考论文12-25

高校德育管理机制的理性思考论文12-29

浅谈班级博客促进班级文化建设论文10-05

高校文化艺术教育思考论文10-07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论文02-17

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理性思考论文09-29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论文10-05

把握评价时机促进全面发展的论文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