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即教育”是我国20世纪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开辟的一条改造中国教育的新路。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生活无时不在,无时不变。
“做”是教与学的核心,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积极动手实践才是掌握知识、获取信息的最好方法。在此教育思想的指引下,我们开展了利用周围环境进行科学教育活动的研究,让环境引领幼儿走进科学天地的大门。
一、利用环境,开展正规性科教活动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因此我们觉得,幼儿创造能力的培养不能仅仅局限于幼儿园,家庭和社会也是幼儿创造之地。如果幼儿的创造能力在幼儿园得到充分保护,而在家庭和社会却受到压抑或破坏,这将大大削弱幼儿园的一系列努力。从幼儿的年龄和心理特征来看,大多数幼儿很早就开始对动、植物产生浓厚兴趣。
但传统的教育方式,遏制着幼儿这一兴趣,只是将幼儿认识动、植物的范围,局限在教室里,以呆板的图片、空洞的语言进行课堂教学,形成教师灌输的多,幼儿主动学的少,课堂气氛不浓,幼儿学习兴趣不高等现象。在观察中我们发现:当幼儿置身于室外进行较自由的活动时,直接接触事物,通过实际的感知和操作,主动与材料和周围环境发生交互作用,这时,幼儿所了解的物体和学到的知识,较之从成人那里听到的更容易理解、接受和保持,其积极性也会成倍增长。
如:当春天悄悄地来临,并呈现出一派姹紫嫣红的春光时,幼儿那喜悦的眼睛里发出的光彩尤为明显。因此,我们就打破传统的教育框架,根据幼儿的兴趣爱好,以“春天来了”为主题,为幼儿设计一系列的正规性科学活动:“柳树”、“认识桃花”、“漂亮的蝴蝶”、“美丽的蝴蝶花”、“可爱的小鸟”……带领幼儿去沭河沿岸散步、观赏,沐浴明媚春光,让幼儿在沿着草满堤、花两岸、树成行、鸟燕飞的情景中观水中游鱼、望轻舟荡漾,欣赏风摆杨柳,蝶舞花丛,清澈河水倒映出如画的岸边美景。
在这如诗如画的自然环境里,我们看到幼儿那稚嫩而又认真,天真而又活泼,钟情而又专注的举动与神态,无不显示其求知好学的欲望。在园内,我们领着幼儿在桃树下观花,使他们通过观察了解,掌握了桃花的主要特征,知道先花后叶的生长过程;还从蝴蝶花的色彩鲜艳、形象逼真,月季花的五颜六色、千姿百态、争奇斗艳等景物中领略自然世界的蓬勃生机。
在花园里,孩子们欢乐地相互嬉戏、追逐那翩翩起舞的蝴蝶…感受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热烈而祥和的景象。
坚持经常性地带领幼儿到园内外散步,寓教育于玩耍之中,气氛较宽松,能便于幼儿有一定的自主性和选择性。在活动中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感官、不同方法进行感知、操作,让幼儿用其乐意的形式来表达,有效地指导他们进行科学探索活动,这种效果远远高于课堂中的教学。
在“幼儿园的花” 活动中,孩子们的情绪非常愉快、积极,他们用不同的方式来观赏园中的花:有的看、有的摸、有的闻、有的数…以各自的方式方法来认识花卉,感知花的香和美,从而既丰富了幼儿自然科学知识,也培养了幼儿的数数能力、审美能力、口语表达能力等。
为了让幼儿学到更多的科学知识,我们不仅有计划有目的的教给孩子教材上的内容,也积极创造环境,让他自己去动手操作、感受、了解物体的性能及用途等。如,老师跟孩子一同收集各种各样的夹子、刷子等,让幼儿认识生活中各种物体,了解其不同名称、外形特征,探索实践它们的使用方法,体验它们给人们生活带来的许多便利等。
二、创设环境,开展非正规性科学教育活动
根据陶行知的“六大解放”、“动手动脑”等教育思想,结合幼儿园创造教育主题,利用幼儿园活动室空间大的有利条件,各班创设了开放式的区域活动环境。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提供有利于幼儿手脑并用的操作材料。我们利用本班教室的一角,由老师和幼儿共用设计了一个园地。随着季节的变化,将动、植物及无机物有选择地集中、分类展示于幼儿眼前。这个由人工设计的大自然的缩影是室内微型自然界,是幼儿进行观察和科学探索的场所。
幼儿在自然角的科学活动是一种非正规性的科学活动,是正规性科学活动的延续。如正规科学活动“认识种子”之后,将种子置于自然角,并带领幼儿在泥土中种植积木、种子、石块等,通过操作、探索,发现“什么会长什么不会长,”这个活动也完成了“种子发芽”的实验。在此基础上,老师提出问题:“这些小芽如果没有水会怎样?如果有水而没有空气又会怎样?”带着问题,老师和幼儿一起再做几个实验,让幼儿从中了解了植物的生长与水和空气的密切关系。
自然角,为幼儿提供了学科学的物质条件,所有的物品各有特点,但又具有共同的特征,根据其共同点,我们把物品分成若干类,如植物类、水果类、干果类、无机物……这些物品置在便于幼儿仔细观察、自由操作的地方,为幼儿提供观察、操作、探索的机会与条件,弥补了集体活动所造成的不足。
自然角拓展了科学教育渠道和内容,丰富了幼儿的学习与生活,也美化了教室的环境。多彩的花卉、美丽的四季鱼等,吸引了幼儿对自然角的关心和管理;各种形式的实验开发了幼儿的智力,使自然角的多种功能和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三、抓住环境,开展偶发性科学教育活动
结合我园的实际现状,围绕陶先生的“创造教育”主线,幼儿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周围世界的.各种事物、现象都可以成为他们观察、探索的对象:起大雾的天气、空中飞扬的雪花、下大雨前的蚂蚁搬家、墙角那掉了尾巴的小壁虎……这些突然发生的科学现象、事物或有趣的情景容易引起幼儿的好奇心和关注。对此,我们不是视而不见,无动于衷,而是以支持、鼓励的态度去引导幼儿的活动,激发幼儿探索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针对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给以引导、点拨和帮助,启发幼儿继续观察、探索,鼓励幼儿自己寻找答案,较好地发展了幼儿的好奇心,培养了幼儿对事物认识的积极情感和科学探索的兴趣。
利用自然环境,带领幼儿走向自然,让自然开阔幼儿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知识,让幼儿在玩乐中初步了解生物形态,生物与环境乃至与人类的关系,培养幼儿从小热爱自然、关心爱护动、植物的情感,激发他们对周围世界的探索兴趣。我们曾对桃树进行过一系列的连续观察活动,即从缀花苞——开花——凋谢——发芽——长叶——结果等一步步有趣的生态变化,使幼儿从中了解什么叫凋谢,知道了桃树是属于先开花后长叶的植物类,学会了一些正确的观察方法和观察顺序,观察兴趣明显提高。
记得在一次自由活动中,一个幼儿欣喜地对我说:“老师,我看到幼儿园的桃树上有桃子啦!”这说明幼儿是关心身边事物的,而且对事物的发展、演变抱有浓厚的兴趣和欣喜,同时还带有一定的欲望。于是我便趁此机会,将桃树须经嫁接后结出的桃子才大、好吃,而园内的桃树没有嫁接过,所以结出的桃子长不大、不好吃,只属于观赏桃等基本常识交给孩子,让幼儿初步掌握桃树类型与种植知识,从而丰富幼儿对植物的认识,也使他们从观察中获取新的科学知识。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仅鼓励幼儿关注周围生活中的一些自然现象,也引导他们去了解有些自然现象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如眼前的玉树地震,让幼儿回家关注这类报道,收集此类信息,开展以地震为主题的科教活动。
通过利用周围环境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的尝试,幼儿的眼界开阔了,思维活跃了,兴趣增强了,自觉操作、探索和语言表达等能力均得到普遍提高。他们学会了初步的分类比较方法和观察方法,对周围的事物表现出积极态度,加深了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求知探索的主动性与积极性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激发与提高,这也为他们向科学知识的深度与广度发展乃至未来接受更专业的科学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生活即教育”,我们只是打开了生活中的一扇小门——环境,愿孩子们沿着这扇小门,走进更广阔的科学天地。
【环境引领幼儿走进科学天地的大门论文】相关文章:
引领学生走进书香暗涌的天地的方法05-02
如何引领幼儿有效进行科学探究论文11-16
追随幼儿兴趣引领幼儿发展的论文04-30
走进小说天地11-06
走进小说天地03-08
环境科学与工程论文03-12
环境与科学论文11-15
《走进小说天地》教案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