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何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在高职教育中培养面向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人才的重要作用,必须明确其目标定位,改革其课程模式,充分体现职教特色,走出一条高职语文课程的生存之路、必由之路和发展之路。
关键词:高职;语文;课程改革
高职语文课程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体系中有无位置、处于怎样的位置、在一定的位置上应发挥怎样的作用,是在进行高职教育宏观研究和各专业教学计划制定中必然要遇到的一个重要问题。每一次课程改革,这个承载着以传授人文知识和语言文化实用工具为主的语文课程,课程计划难免压缩。客观地说,除了当前急功近利的浮躁思想也突出地反映在高职院校之外,也与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本身存在的一些问题相关。
1.找准定位——高职语文课程的生存之路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开设的语文课程与普通高校一样是《大学语文》。那么,高职《大学语文》到底要教给学生什么?对培养高职人才有何作用?它与普通高校的《大学语文》有何区别?这是高职课程改革者和语文课程教育者首先应该深思的问题。
高职教育的特点之一就是要求学生一毕业就能上岗,一上岗就能顶岗。高职教育的所有课程设置都应该以就业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公共基础课之一的高职语文课程当然也不例外。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面向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人才,不仅需要懂得专业的生产操作能力,还需要一定的组织能力,即善于将技术意图转化为物质实体,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是一种专业理论够用、生产技术操作熟练且组织能力较强的复合型人才,而不只是一台具有专业技能的工作机器。
因此,作为基础课的语文课程应以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其背景,以学生的实际状况为其基础,以社会的需要为其归宿。这种目标定位,与高职教育的以“必需”、“够用”为度的知识传授目标相吻合。这种“必需”、“够用”,在语文课程可以理解为:相关专业文体的写作能力;完整的思想口头表达能力,一定的文学阅读与欣赏能力,普通话达标。概括起来就是四个字:能说会写。要达到这个目标,就目前的一本教材、一种课型、一种教法的课程模式是很难实现的,必须对这种传统的课程模式进行深入的变革。
2.改革课程——高职语文课程的必由之路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课程只开设一学期,一周四节。仅凭这有限的课时数,要提高教学效率、保证课程质量,就必须改革现有的通用的语文课程模式,突出其实用性、应用性和针对性。
高职语文课程一般采用的是大专教学计划,有的是在大学本科的基础上进行了适当压缩。即便采用的是高职统编教材,教材的内容和体式也没有大的改变。就我院所采用的高职统编《大学语文》教材中,有32篇古文,占全部篇幅的46%。所选课文与中学课本重复的竞有20篇,占全部篇幅的28%。这既不能体现高职特色,又与当前学生群体的具体情况有违。笔者认为高职语文课程应当遵循高职培养目标,以“高质、强能、实用”为前提,以“必需和够用”为目标,重新编写教学计划,改革课程模式。采用模块化课程,按照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和工具性两大功用将语文课程大致分为五大模块:实用口才、实用文体写作、书法、文学欣赏、中外文化。前两块作为必修课,集中时问系统有效地对学生进行训练。
必修课可结合专业特点,以培养实用技能为主旨,开设诸如《商务文书写作》、《广告文案》、《毕业论文写作》、《普通话》、《演讲与口才》,《辩论的技巧与艺术》等课程;后三块作为选修课,供学有余力或感兴趣的学生自由选择;选修课以培养学生情感、创造性思维为主旨,结合学校特色、教师专长、课程资源优势等具体条件,开设《书法的魅力》、《我读经典文学作品》、《我爱电影》、《我爱博客》等课程。既突出了职业教育的务实性,又兼顾了语文的陶情养性的功能。无论哪一个模块,可采用不同的课程范型,以实用技能为主的课程,可采取训练中心课程,以培养专项能力为主要目标。课程内容以“技能训练”为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深化运用”的形式,促进学生深入掌握必要的应用理论知识和知识运用能力。人文素养类的课程可采取体验中心课程、活动中心课程,采用模拟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案例教学法等形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语文素养和人文情操,增强语文知识的应用能力。 3.凸现特色——高职语文课程的发展之路
职业知识素质和职业技术能力教育是职业教育的两大目标。作为高职教育基础课程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职语文要凸现课程特色,就必须紧紧围绕“能说会写”这个能力培养目标,突出高职教育的职业特色,采取有效的教育方法和手段,以学生和职业的需求为根本,切实增强高职生的语文知识应用能力,为高职生的顺利就业服务。
(1)改革传统教法目前,大多数高职语文课堂仍以“讲授法”为主。这显然不利于实现“能说会写”这种实践性很强的高职语文课程目标。高职语文课程应突出实践性和应用性,不同的课型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首先,多上活动课,采用互动式教学方法。如实用口才类课程可以采取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方式,将课程内容由易到难分成几个训练环节。从最基础的朗诵、自我介绍、互相推荐、见闻陈述逐渐过渡到即席发言、即兴演讲、节目主持、专题辩论和表演课本剧之类的训练,使学生“讲述见闻言之有物、说明事理言之有序、发表看法言之有理”。其次,充分体现语文与各行各业的关联及其实用性。在教学上,强调不同专业确立不同的教学重点。譬如:管理类专业,就要把“一副好口才、一篇好文章”作为训练的重点;服务营销类专业应注重“一副好口才”的训练,同时又不忽略应用文的写作;对于工程技术类专业应着重科技论文的写作,同时拓宽他们的专业知识面。如《道路桥梁工程技术》、《汽车美容技术》等专业应适当增加工程美学知识,不仅能强化专业知识,又能体现出语文的美育功能。第三,结合社会实践,提高学生综合能力。语文教学必须注重与现实生活、实践活动相联系,培养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应用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如让信息类专业的学生综合所学的专业知识和语文课文内容制作别出心裁的课件;让汽车营销类专业学生为某种品牌的汽车策划一个广告文案或进行市场调查写出调查报告;让工程技术类专业学生就某项专业知识问题整理一篇小论文等。总之,与现实相联的知识才是活的知识,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2)改革传统的考试考核方式根据所确立的'高职语文课程“能说会写”的主要目标,辅之以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应建立相应的能力培养和考核评价体系。首先,采取多元化原则。即采用多种考核形式,打破传统单一的考试方法,对不同的课程采取不同的能力考核评价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的语文能力。如《实用口才》课程考核,可以准备一个或几个话题,让学生进行一次辩论比赛,以在整个活动中的表现作为考核的依据。从查找资料开始到活动结束,整个过程包含的工作量较大,各小组内部成员有分工、有协作,组之间有竞争、有压力。既有目的地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竞争意识,又培养了合作能力、创造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社会活动能力等。对着重“写”的课程,以小型课题研究方式考核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及综合运用。课题内容涉及的知识面和技能项目尽可能全面、尽可能与专业紧密联系,让学生在进行课题研究过程中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其次是动态性和综合性原则。注重过程考核,将学生平时书面作业、作文周记、阅读笔记、课堂讨论、演讲、课外社团活动、参赛获奖等均作为语文平时成绩的一部分,由参与教学活动的教师、同学、学生本人一起来评定,把学生自觉引导到语文课程能力培养目标上来,达到评价标准与课程目标的一致。
(3)采用特色教材针对改革的课程模式,选取相应的教材。同时鼓励教师收集相关资料,根据课程特点,编写不同课型范式的讲义。突出高职语文教材的实用性、科学性和易学性。教材特色不仅体现在内容上,也体现在形式上。既应有传统的纸质印刷出版物,也应有新兴的电子教材。口语交际能力训练及写作指导练习和相关知识拓展等都应包括在内。总之,应提供给学生的是一个方便易学的全方位多媒体视听感受的学习包。
高职语文课程的去留与否、发展与否,关键在于语文课程本身如何跟随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脚步,找准自身定位,适应职业教育的发展需求,将特定的人文关怀与特定的工具性很好地有机融合,兼容并蓄、因势利导、灵活多样,走出一条高职语文教育的特色之路。
【高职院校语文教学改革的思考论文】相关文章:
新疆高职院校俄语教学改革思考论文05-12
高职院校语文教学改革初探论文01-09
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考论文01-22
高职院校资产管理思考论文01-13
高职语文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论文01-09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反思论文07-19
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论文01-17
高职院校篮球教学改革研究的论文08-28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初探的论文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