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审美教育在认知教育中的作用论文

2021-07-03 论文

  摘要:本文主要从文学艺术、绘画艺术角度,结合美学,以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感受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创造力六方面去论述审美教育在认知教育中的作用。作为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审美育的重要性,充分发挥审美的功能,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从而使人们更进一步认识审美教育的重要性。

  关键词:感受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

  美国著名教育家艾德勒教授,曾设想了20世纪末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模式,他特别强调设置“美育”课程,以提高学生对人类艺术活动作品的观察力、理解力、鉴赏力,最大限度地拓展儿童智力活动的广阔空间。美育与其他认知教育不同,其他教育要求学生集中注意力,强制学习。美育则是让学生在观察、感知、体验中不知不觉学到知识,发展学生的智力,具有很强的趣味性。智力是认知能力的综合体现,主要包括:感受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创造力等,思维能力和创造力为核心。美育过程,实际上就是发展和提高各种认知能力,形成完整的智力结构的过程。美育对学生认知教育的促进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发展和提高学生的感受力

  美育有助于人的感知能力的提高,进而扩大和深化学生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感知能力即人的感受力,人的认知能力与的高低与他的感受力的高低有密切联系。缺乏足够的感性材料,抽象思维活动就不能进行,就无法认识事物的本质规律,更难以进行科学的发明与创造。因此学生认识客观世界、获取文化知识不仅要依赖于各门理论学科,更需要借助于艺术。通过生动、可感的艺术形象,唤起代人们对美的向往和求知的渴望,以愉悦的心态、理智的情感去感受这些审美意象,从而获取有关历史与现实、社会与人生的种种认识。古人说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也就是增加我们的感性材料。在文学史中,东汉时期班固的《三都赋》引起了“洛阳纸贵”的美喻。宋代,柳永创造了大量的市井内容的慢词,史书上记载,凡是有水井的地方,便能听到有人吟唱柳永的词。由此可见,文学的感受力是多强。在中国画中,“黄家富贵,徐熙野逸”也有着迥然不同的审美情趣。马克思在谈到英国的现实主义作家狄更斯时也曾说过:“现代英国的一派出色的小说家,以他们那明白晓畅和令人感动的描写,向世界揭示了政治和社会的真理,比起政治家和道德家合起来所作的还多。”五四时期,胡适创导的文学改良运动并写了一首诗《黄蝴蝶》,现在读起来感到可笑,但这是中国第一首白话诗,在当时是一个壮举。《红与黑》这部小说揭示了新兴事物“资产阶级”向“封建贵族”的挑战。巴尔扎克的《高老头》揭示了“资本主义”这一新兴阶级的资本积累的肮脏史。鲁迅的《阿Q正传》中的主人公阿Q,让我们在这个愚昧、可笑的人物形象中深深感受到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这种真实不只是文学上的,感受也不只停留在文字的表面。

  二、发展和提高学生的观察力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思维活动的高级形式的感知过程。观察力是指人们通过观察、感觉和知觉,使自己内在的知识同外部的知觉表象联系起来,从而达到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能力,具有很大的个性特点。不同的人对事物的观察能力是不同,除了先天的赋予外,后天的训练也很重要。一个老工人,能分辩毫米之间的区别:艺术家对美的东西特别的敏锐。这都是后天的训练的结果。美育是一种培养、发展和提高学生观察力的重要途径。审美教育中的美术和音乐不但具有娱乐和消遣的功能,而且是指导学生观察事物,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在西方,古时人类的悲剧被认为是神的戏弄,中世纪认为是命运产生的悲剧。叔本华把悲剧引到“床第间”的悲剧。让人们把观察目光注意到日常生活,产生了尤利库斯《秃头歌女》,波得莱尔的《罪恶之花》,以及被恩格斯称为“丑得如此精美”的罗丹的雕塑《老妓》,杜尚根据他的“存在就是艺术”把一个小便器送入艺术展览,称之为《泉》。这些艺术家的创作都是源于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思索。车尼尔雪夫斯基提出“美在生活”的命题就是让我们用敏锐的观察力发现生活中的美。通过美育发展学生的观察力,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认知能力。

  三、发展和提高学生的记忆力

  人类的认识过程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这是人与动物的区别。人类的进步就是一个经验积累的过程,也是一个记忆的过程。记忆在这过程起了重要的作用。记忆是通过识记、保持、再现或再认等方式,在人们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记忆力是指把感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感或从事过的活动在头脑中贮存起来并在现出来的能力。艺术家的知识结构,情感体验都要靠记忆力把它们储存起来,在创作时再把它取出。科学家的发明创造也不例外。弗洛依德的“灵感来于无意识”其实是个体的知识经验的积累,对于一些问题百思不得其解,最后在无意识中被意识到。没有记忆,感知就不会有任何的痕迹,智力也就不可能得以发展。记忆可分为词语逻辑记忆、形象记忆、情绪记忆和运动记忆。学校中的智育一般着重于强化学生对概念、数学、命题、逻辑推理方面的语词性记忆,而审美教育则可以利用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培养和训练学生对于具体事物的形象记忆。实践证明,美育有助于通过培养学生的记忆力而促进认知教育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四、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力是指在人脑中对以往形成的若干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的形象的能力。拿破仑曾说过:“想象支配着整个世界”。爱因斯坦就曾指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远古时期,我国大量的神话传说就是想象力的产物。如:女蜗补天,大禹治水,共工刑天以舞等,都是人们想象中的产物。宋代的文人绘画,如苏轼的赤竹,是作者赋予它人的品格,使它具有新的意义,是想象力的杰作。在闽西流传的民谣中有一首:“出门见到树缠藤,入山见藤缠树;树死藤生,缠到死;藤死树生,死也缠。”如此丰富的想象力,把爱情坚贞的描写却是如此的深刻。在文学作品中也有许多大量充满神奇想象力的作品,如但丁的《神曲》对地狱的描写,郭沫若诗集《凤凰般涅》:在小说中,西方的《浮世德》,中国的《西游记》等,不胜枚举。

  艺术品给读者提供的只上一个想象的框架,读者读解艺术品的时候往往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和人生体验去理解它,所以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现代科学揭示:想象是人类头脑的特殊功能,是人类所特有的把自己的知觉表象与所感知的知觉表象重新组合从而形成新的知觉表象的过程。想象力使人们“视通万里,思接千载”,开拓未来的“神奇的魔杖”。

  五、发展和提学生的思维力

  思维是一种探索和发现新事物的心理过程,包含具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审美教育往往是具象思维,但它离不开思维的抽象化。一个由现象到本质的一个过程,它揭示事物的本质内部联系,预见和推知事物的发展方向与趋势,是认识的高级形式。所谓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是指将现有的知识,经过分析和综合、判断和推理、抽象和概括等思维活动作出新结论的能力。

  在我国的诗词中,许多把具体形象运用抽象化的方法。“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从“落花”、“人”、“微雨”、“双燕”这些具体形象描绘了一个春愁的心境,而且通过人的“独”和“燕”的“双”使人倍感孤独,使愁更为强烈。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从字里行间渗透出淡淡的不可言语的憨思。我国《诗经》的“比、兴”手法就是具体事物到具体事物之间的联想。

  白居易的《长恨歌》“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里枝”也是用“比翼鸟”“连里技”比喻杨贵妃与李玄宗的爱情。

  在现代波普艺术里,《玛丽莲·梦露》这一作品时使我们通过这作品的本身形象,想到玛丽莲·梦露这一电影明星,她的生活,她对在当时的社会的影响等,这都要要通过我们的思维读解它。

  在我们带领学生欣赏这些作品时,引导学生去思索,增加学生的知识,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力,增进学生的认知能力。

  六、发展和提高学生的创连力

  审美教育就是培养学生的独特的审美个性和创造性。西方解释学这样表述:“伽达默尔以哲学和科学有许多新发现证明,一切对作品本来意义的重建都是不可能的,既使是作品的意义被再造,也不再是原来的意义。就像那些按照原来的条件重恢的古建筑不再是原来的建筑一样。既然如些,解释学追求的东西就不应该是恢复作者的原意,而是作者原初的视野与读者的视野融合和对后形成的新东两。”

  审美教育培莽学生的创造精神,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足以发展学生认知能力为最终目的。而美育通常是人们新颖活泼的独创精神的“契机”。

  审美教育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融汇与促进作用,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使学生增强感受力、培养学生蕊察力、提高学生的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和创造力。从而提商学生的认知能力,把审美与道德教育相结合,思想分析与艺术鉴赏相结合,情绪体验与逻辑思维相结合,使学生积极参与审美活动,培养审美情趣,成为一名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人材。

  审美教育是学校教育乃至整个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不分。然而也是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薄弱环节。审美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高度重视,遵循教育规律,形成教育合力。增强审美教育,在欣赏艺术作品的同时,欣赏者的艺术情趣和生活情趣也受到了影响,从而受到教育,正如马克思所说,“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在这个意义上审美的教育功能、意义就不言而喻了。

【试谈审美教育在认知教育中的作用论文】相关文章:

也谈文学的审美教育作用12-06

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论文07-03

审美教育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作用论文07-04

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论文07-03

谈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渗透论文07-04

论审美教育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12-06

论钢琴教学中审美教育与情感教育论文07-04

中学语文教育中的审美教育论文07-03

浅论教育美学的审美标准及作用论文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