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城乡教育托管,采用优质教育资源“整体进驻”的方式,将城区学校先进的教育理念与实践直接“植入”农村学校,依托“一个学校、N个校区”的管理模式,优化配置教育资源,加快农村学校的内涵建设,有力推进了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
[关键词]一校N区;教育托管;城乡教育均衡
近年来,随着农村城市化进程的日益提速,农村学校的硬件条件得到显著改善,但尽管如此,城乡学校在办学理念、学校管理、师资队伍和教育教学质量等内涵建设方面仍存在明显的差异,阻碍了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步伐。面对这一困窘,如果采用传统的“学校结对” “教师支教”等模式,对整体提升农村学校办学水平的力度明显不够,无法解决根本问题。因此,寻求新模式以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已成为求解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必然趋势。
经过长期的思考与探索,采用优质教育资源“整体进驻”的方式,将城区学校先进的教育理念与实践直接“植入”农村学校“土壤”,10实行“一个学校、N个校区”管理模式的教育托管也就应运而生。“一校N区”的教育托管以城区学校为主校区,农村学校为分校区,主要从办学条件的改善和办学水平的提高两方面调优、配强、做大农村教育资源,促使农村学校快速有效地走上内涵发展之路,有力推进了城乡教育的均衡、协调发展。
一、城乡共享,实践推进“一校N区”的教育托管
“一校N区”的教育托管追求“共享”,以城区学校在制度建设、教育教学管理、师资队伍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已有的优势和经验,弥补农村教育的“区域落差”,促进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
(一)实行城乡学校统一管理,夯实农村学校制度保障
学校的发展取决于管理。要缩小城乡学校之间的差距,首先要从学校管理层面人手,规范农村学校管理体制,优化组合学校的各种因素。
实行“一校N区”模式,城区学校的校长兼任农村学校的校长,以便对城、乡校区的人、财、物实行统一核算和管理。城区学校输出教育理念、管理模式、教学方法和师资队伍,通过出资改造农村校区的基础设施、选派骨干教师下乡任教和引领办学特色等措施,对农村校区进行跨越空间的托管,实现师资、设施同待遇。农村校区无论是在校风、教风、学风的确立上,在学校教育教学常规体系的建立上,还是在教学进度的把握、教学过程的管理、教学质量的检测等方面都与城区学校有着统一的制度,实施统一的管理,促使农村校区的管理有章可循。在此基础上,城乡校区进行学校管理岗位的结对,各个结对岗位依据实际,有计划、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至此,农村学校原先管理粗放的状况得到了有效遏制,各项工作按部就班、有条不紊地运行,学校的管理逐步走上规范化和专业化轨道。
(二)完善城乡教师互动机制,提升农村学校教师素质
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关键是师资的均衡。“一校N区”的模式,打破城乡教师身份的差别,城里优秀的师资回流到农村学校,实现城乡教师的对流,有利于缩小城乡教师素质差异。
城区学校精心挑选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到农村校区,开展“名师下乡指导活动”和“优秀青年教师支教活动”,以充分发挥城区骨干教师的示范辐射作用,带动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名师主要通过开设讲座、研究课和观摩课等方式。启发引导农村教师对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进行深入反思。优秀青年教师则依托集体教研、专题汇报、上研究课等形式,开展支教帮扶活动,支教的时间一般为1~3年。城市优秀教师走进农村,精心移植“新理念”“新方法”及其在教学实践中的良好示范,有助于农村教师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对新课程改革的适应性。为促成城乡教师的“对流”,农村校区也要抽调一定比例的青年教师到城区学校,参与全部的教育教学活动,实践强化“新理念”“新方法”,实习锻炼期一般为1年。在实习锻炼期间,指导教师会对抽调教师的教育教学、科研、班级管理等方面进行指导。抽调教师经由城区学校的教育教学实践锻炼,成长迅速,回归农村之后,能迅速地担负起“新理念”“新方法”的宣传、吸收和内化的重任,推进农村分校与城区学校的自然衔接和均衡发展。
不仅如此,学校还要以校本研修为主渠道,有计划分层次地推进农村教师在职业道德、业务素质与教学水平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一方面,学校针对教师实际,提出分层要求,采用不同的研修策略。如:对新教师采用“带教制”的研修策略,主要从班级管理、教学两方面进行具体指导;对中青年教师则实施“帮教制”,依托教研组的优势,促使他们在反思中不断提高素养;对老年教师重在采用“导学制”,增强其教育教学改革意识,并发挥良好的合作、指导、示范和辐射能力。另一方面,强调科研、教研、师训的有机结合。鼓励农村教师基于工作和教学实际,主动参与农村学校教育教学发展策略的研究并接受相应的指导和培训,既切实解决农村校区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又不断提高农村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开展科研活动的意识和水平,改进教育管理和教育教学方法,推动农村学校办学水平的提升;以“同题异教”课为切入点开展教研活动,进一步引发广大教师的教研新思考,增强校本教研的实效性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构建网络教研平台,提高城乡教育资源共享率
要实现教育均衡发展,构建网络教研平台,提高城乡教育资源共享率,不失为是一条惠及广、见效快的理想路径。
为使城乡教师能更好地融合在一起,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学校设立城乡教研QQ群、教师博客、在线案例培训等网络教研平台,让各校区教师的沟通与交流跨越时空的障碍,变得平坦而密切。教师置身于其中,提出问题、诉说困惑、“碰撞”观点,以引发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较深层次的思考和讨论,形成研究意识并改善教学行为。与此同时,城区学校还要积极组建学校教育教学资源库,将所积累的丰富的教育资源诸如校内外的优质课、特色教学活动资料、“名师讲坛”学术讲座、优秀教案等制作成多媒体教学软件,依托校园网向农村分校开放,供广大农村教师学习和借鉴。另外,学校对重大教学活动实行网络视频直播,让分处两地的师生能同时享受优秀教师的精彩表演,感受现场浓郁的教学氛围。这可以促使农村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开拓教学思路、研究新课改,这大大加快了农村教师成长的步伐。
(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农村学校办学品位
结合农村学校和孩子的实际需求,“以学生为本”,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努力提升学校的办学品位。
优美的校园环境,良好的文化氛围,可以使学生从小受到美的熏陶,促其身心健康发展。在学校整体布局方面,以原有的环境布局为主体,充分利用校园空间进行绿化,合理设置宣传栏、添置点缀景点,使校园环境整洁优美、错落有致、品位高雅;在人文环境建设方面,学校要充分挖掘、利用当地的历史文化资源,无论是在校舍建筑、景点的布置上,还是在学校规章制度的宣传上,均营造具有人文内涵的环境氛围。基于和谐的校园环境,学校还要根据自身优势,因地制宜,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孩子们搭建一系列展示自我、张扬个性的平台。如:开展“我能行”主题活动,培养农村孩子的自信、自立、自强意识;在“学校艺术节”上,由学生自己申报节目,组织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在参与中不断感悟,并完善自我;通过校园广播电台,让孩子们自信地展示声音,与大家分享他们的读后感、小故事等。此外,开展城乡学生同台表演、“分批互换”等交流活动,增强了城乡孩子之间的感情,缩小了相互之间的差距。
(五)鼓励因地制宜,追求农村学校办学特色
办学特色化,不仅是基础教育发展的大趋势,也是实现更高层次均衡发展的迫切需要。学校要取得竞争优势,赢得社会的广泛认可,就必须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打造鲜明的办学特色。“一校N区”模式的实施,并非要把农村学校改造成为城区学校的翻版,而是在保证教育质量的同时,鼓励农村学校因地制宜,积极创新,办出特色,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多样化的选择空间。为此,学校设立特色项目专项资金,把农村当地民间文化与校本课程有机地结合起来,并通过开展“收集家乡传说”“画家乡”“唱家乡”等多种活动,使乡土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紧密结合,在培养学生“爱”家乡之情的同时,为学生的个性化成长提供了良好的氛围。
二、成效显著,“一校N区”教育托管促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一校N区”的教育托管,有效统筹了城乡学校教育资源,通过学校内部的统一管理、师资共享和文化融合,极大地提高了农村学校管理水平与教学效率,推进了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
(一)学校管理工作走向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结合农村实际,学校建立并完善了各项教学管理制度,明确了工作职责,使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加强教案、作业的检查监控,加强教学质量检测,加强学生管理;并且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思想,在制订制度、执行制度、强化制度时,体现出对人陸的关注,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营造民主氛围,学校管理日趋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自强不息、坚韧不懈”的校风、“耐心、研究、合作、交流”的教风和“乐学、善思、勤奋、创新”的学风已悄然形成,促使学校可持续性发展。
(二)教师安心扎根农村教育
城区学校接管农村学校之后,“一校N区”模式的实施,消除了以往“城乡”教师的身份差异。农村教师虽说工作地点未变,但身份却已经变更为“城市教师”,享有与城区教师同样的待遇。以前的那种“周一盼周五,天天想着往外调”的局面已大为改观,教师变得安心了,寻求调换学校的现象大幅减少,教师队伍日趋稳定。心“定”下来的教师,业余时间忙充电,学习新课程理念、学习如何改进教学方法、如何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和手段等以求自我提高。学校的教科研氛围也越来越浓厚,教师在课题和教学比武中也频频获奖,并由最初的追求数量的变化逐渐转化为质量的提升,师资水平有了明显的改善。
(三)学生开心享受优质教育
“托管”后,城乡各校区的教师打通使用、教师实行定期轮岗制,农村学校也因此配齐了英语、计算机、音体美等学科的专职教师。农村学校由单一的语文、数学教育转变为多样化的体艺教育、综合实践教育等,使农村学生接受到完整的、规范的课程教育。尤其是城区学校名师进课堂、骨干教师进驻农村实行制度化以来,农村学生更是享受到了优质教育的“实惠”。“名师”和“支教”教师们新颖的教学方式开阔了学生眼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效率,受到学生的欢迎,学校的学习风气也迅速浓郁了起来。
(四)学校办学水平明显提高
实行“一校N区”的教育托管,城区学校主动送优质教育资源下乡,城乡学校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在多样化的'选择空间及多元评价氛围下,学生的特长得到较好的培养,学生的个性得到较好的发展。高效率的课堂教学更是促进了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许多家长见证了学校托管的喜人变化之后,纷纷把本已转出就学的孩子又转回,改变了以往“学生家长跑、农村孩子跑”的局面,有效缓解了农村学生择校矛盾。“一校N区”的教育托管,让更多的农村孩子在家门口享受到了优质的教育,这无疑促进了教育均衡和教育公平。
(五)家长教育观念转变明显
随着教育托管的深入开展,一方面是学校环境的改观、教师的上进、学生的变化,激起了家长对学校的期盼,家长对学校、对孩子的关注程度日渐提高;另一方面,学校通过定期家访、召开家长会、“家长开放日”、开办“家长学校”等途径,向家长宣传新课程改革,解读家庭教育新理念,家长的教育观念有了很大的改变。原来的“紧盯分数”已逐渐发展为注重对孩子的全面培养;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家长陪孩子的时间变多了,家长变得通情达理了。家校紧密联系并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共促学校的良好发展。
“一校N区”模式在给农村学校带来惊喜的同时,也促使城区学校在发展中不断充实、不断丰富优质教育资源,形成既“造峰”、又“填谷”的良好发展态势。
三、创新机制,深化发展“一校N区”的教育托管
“一校N区”的教育托管在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过程中,注重“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的同步推进。办学条件的均衡需要政府的保障为基础,办学水平的均衡需要根据区域实际,建立机制,让优质教育资源合理流动。
(一)完善教育托管政策,以保障教育托管落到实处
“一校N区”的教育托管能否落到实处,政策的制定和完善是保障。地方教育当局出台《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制度》(关于在职省特级教师跨县(市区)带走的通知《中小学名师管理细则》等相关规章制度,明确相关部门和人员的职责。对教育行政部门而言,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改善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提高农村教师的实际待遇;建立人才柔性流动机制,提倡特级教师和名师要长期联系农村学校,并出台相应的考核细则;关注农村师资队伍的结构均衡,尤其是信息技术教育、英语、音体美等学科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工作等。对城区学校而言,鼓励优秀教师下乡送教、指导教科研等活动,并且要求他们在农村学校上好示范课、做好专题讲座、带好一个教研组、带优一个徒弟,表现突出者在评优表彰、进修学习、奖励晋级等方面优先考虑;对农村学校而言,在优化组合教育理念、教育资源促使办学规范化的基础上,要凸显自身办学特色,以真正实现城乡教育的均衡化发展。
(二)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以提高教育托管的实效性
“一校N区”的教育托管,其核心是农村学校共享城区学校的优质教育资源。为充分共享城区学校的办学优势和经验,提高教育托管的实效性。就必须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以信息化推进城乡教育资源共享。如:加大资源开发整合的力度,丰富站;大力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在教师专业成长中的作用;依托县域教育资源的整体优势,建立健全覆盖当地的以数字化、交互性和多媒体为标志的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切实提高教育信息化程度;办好“区域教育网站”,充实和丰富教育信息资源库;抓好农村教学设备与设施标准化建设,努力打造数字校园和数字教研,实现优质资源共享,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三)建立完善的“教育督导评估机制”,以保证教育托管的高质量
根据当地义务教育的发展实际,在依靠政府强化保障的基础上,发挥城乡学校办学的主动陸。地方教育当局要明确有关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体系、考核指标,通过建立完善的“教育督导评估机制”以引导城乡学校资源共享、自主发展:差异合作。在教育托管期间,地方教育当局要重视过程督查,定期与城区学校、农村学校沟通交流,了解托管方案的执行情况,并根据实际不断修订、完善托管方案,以确保托管的各项工作措施按期落实到位。在此基础上,地方教育当局还要及时总结托管经验,逐步扩大受托管学校的数量和范围,提高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从而促使农村学校整体质量的提高,有力地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一校N区的教育托管论文】相关文章:
从构式语法看“比N还N”论文07-06
中东部高职教育校校企人才联合培养协调机制探索教育论文12-04
性心理教育校不容回避的话题论文08-16
农机校的农民职业教育策略论文11-20
谈谈彝区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论文07-03
校企合作论文06-01
出土《算数书》校释一则论文02-14
试析校企合作培养创新人才教育论文12-06
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机制探讨论文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