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教育论文

2021-06-29 论文

  篇一: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对策

  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现状

  经过三十年左右的发展,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势头迅猛,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校企合作﹑产学结合初见成效;专业数量猛增,专业更新步伐加快,各校积极探索课程教学改革,注意加强学生综和能力的培养与整体素质的训练和提高,初具特色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正在形成,社会对高职毕业生的认可度也在逐步提高。但是,随着大众化进程的加速,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也面临着诸多的矛盾和问题。在学校建设方面,高职教育的定位不准,办学特色不够突出,建设经费投入不足,教学软硬件水平跟不上学校转型的要求;在专业和课程建设方面,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与就业市场的需求还不够协调,实践教学比重不足,实习场地和配套设施不够,适合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监控评价机制还不够完善;在师资建设方面,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双师型教师缺乏,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不够规范等,高职人才培养质量问题日渐突出。

  二、提高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对策

  教育质量是指教育水平的高低和效果的优劣程度,高职教育培养的是技术应用型人才,提高高职教育质量,一要满足学生个人的需求,即高职院校的师资水平﹑专业设置等要满足受教育者的求学和就业需求以及个人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二要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即高职院校的教学大纲﹑课程安排﹑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要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以及高职院校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因此,满足了经济社会和学生个人的双重需求,即是体现了高职教育教学的质量内涵。

  2.1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突出高职学校的特色发展

  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和促进毕业生就业为导向,积极开展人才需求预测和职业岗位要求调查分析,制定完整有效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毕业生质量标准,突出地方办学特色;以体现就业为导向和能力为本位的高等职业院校办学理念来设计课程体系结构,教学内容和课程建设要以应用为主旨,专业课程的教学要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教学内容的组织和安排要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于一体,教学内容要与相应的职业资格鉴定要求有效接轨,重视实践教学,实践教学体系要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成,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开展毕业生跟踪调查,听取行业企业的评价和反馈,结合地方区域经济的规划调整和改善专业设置;争取政府和行业企业的多方支持,加大教学设施设备经费的投入。

  2.2加强职教师资培养,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高等教育的扩招同时带来了师资数量和结构的突出矛盾。一方面,职教师资数量严重不足,学历达标率低。另一方面,职教师资队伍的结构也不尽合理,由高校毕业生直接走上教师岗位的占教师比例的绝大多数,我们应该在现有的师资基础上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课程结构应以掌握职业技术为目标,实践性课程占相当大比重,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的教师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并有,要成为既懂理论﹑会教学,又熟悉生产一线,会应用的双师型教师。要加强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建设,充分利用实训中心﹑合作企业和培训中心开展教师的再培训和在岗实训;进一步拓宽职业教育师资来源渠道,实行开放式教师培养体质,制定优惠政策,吸引社会有关人士报考﹑应聘;重视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继续从社会聘请一部分兼职老师,实行专兼结合;建立职业教育师资继续教育证书制度,促使职业教育师资定期参加培训,不断进修提高。

  2.3提升高职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高职学生的专业技术核心能力高等职业院校培养的主要是各行各业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在课程建设上应围绕拓宽公共素质课﹑改进专业基础课﹑革新专业核心课程几方面来深化教学改革,真正提高教学质量。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职业岗位的流动性和更换频率大大增强,为了长期的职业发展,应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加强他们的适应性,公共素质课应涵盖人文﹑自然﹑社会等全方位的基础知识,考核方式可以更加自由灵活。随着知识更新﹑技术更新速度的大大加快,专业基础课应不断补充前沿的发展成果,让学生了解行业发展趋势,借助多媒体﹑讲座等方式更新专业知识,跟上技术发展的步伐。专业核心课程要改变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方式,适应岗位需求,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课程开发模式,积极探索以项目为中心的学用结合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逐步形成核心技术能力,更好地与工作岗位衔接。

  2.4重视实践环节的教学,建立健全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

  高职院校应增加现代化教学设施的投资,大力加强实训中心的建设,优化学生的实践条件,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新方法﹑新路子,构建优化﹑高效的实践教学体系。一是建立符合专业设置标准的校内实验实习基地,与社会企事业等单位挂钩签约,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保证学生实习的需要。二是切实加强实践环节的管理,规范标准,严格考核和检查。对学生实行学历毕业证和专业技术等级证“双证制”,要求毕业班学生必须参加专业技术等级考核。三是实行产教结合,建立校办企业,把教学实习延伸到社会,开展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进行订单式委托培养。

  三、小结

  产学结合绝不仅仅是实践环节的内容,它应当贯穿于从业环节等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其根本目的是培养适应社会要求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要不断推进学校与用人单位各种层次的合作,广泛开展实习实训﹑工学结合﹑顶岗实习﹑订单培养等,并利用学校知识密集的优势,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科技协作。在产学结合过程中,必须注意发挥学校﹑学生﹑企业和政府四方面的积极性。

  篇二:高等职业教育在城镇化建设中的思路

  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现状

  高等职业教育已经步入了从重数量到重质量﹑从重规模到重内涵发展阶段,素质教育越来越成为各高等职业院校推动内涵发展﹑提高教育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追求。可以说,高等职业教育已成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主力军和基本阵地。高职院校和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正在为我们国家的新兴工业化以及我们工业的升级换代,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与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仍存在着不少差距。一是职业教育办学能力不足,特别是基础能力建设较为薄弱。全国高等职业教育办学资源仅占高等教育办学资源的30%左右,缺乏上规模﹑上档次的龙头院校和职教集团;二是实训基地和装备建设投入不足,实训设施设备陈旧﹑落后,实训实习岗位严重不足。校企合作﹑工学交替﹑订单办学难以推进;三是师资力量不足,专业课教师偏紧﹑实习指导教师紧缺“﹑双师型”教师短缺﹑专业课教师补充和引进困难。这些不足,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或制约着国家及当地的经济发展。因此,为适应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对职业教育提出的要求,高等职业学校必须从转变思想观念入手,从根本上改变高等职业教育体制,按照市场的需要办学,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打造特需的专业,培养新型的人才。

  二、城镇化建设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

  当前,我国城镇化建设正在加速推进。城镇化建设的`发展和推进,关键在于人才。通过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加强人才培养,可以助力城镇化建设的发展。首先,城镇化建设的发展,将带来大量新的就业专业﹑就业岗位,创造更多的就业空间,吸引更多的劳动力资源向城镇转移。尤其是以服务业为主的物流业﹑物业﹑营销﹑建筑装璜﹑学前教育﹑餐饮﹑酒店管理等行业的迅速发展,就业空间巨大,这就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大批适应新的就业专业﹑就业岗位﹑就业能力的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以满足城镇化建设发展的需要。其次,城镇化建设对劳动力技能和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将带来大量的就业岗位,而这些就业岗位,大多数是需要一定专业技能和素质。但进入到就业市场的大学毕业生,受过专业技能训练的却很少,将很难适应城镇化建设的发展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具有专业性﹑实用性﹑多样性等特点,所以必须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提高大学毕业生的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使他们能适应城镇化建设的需要。第三,城镇化建设将降低低素质劳动力的劳动参与率。在城镇化的进程中,高等职业教育除了能够提高大学毕业生的整体素质外,还有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延长劳动力进入就业市场的时间,降低低素质劳动力的劳动参与率。目前,部分劳动力一方面因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劳动收入相当低;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增大了就业市场的压力。高等职业教育作为劳动力的存储器,可以吸收和培养大量的高素质劳动力,缓解就业市场压力。而且通过对大学生的教育培训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和职业能力,为地方经济建设提前储备大批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

  三、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推进城镇化建设发展的新思路

  3.1整合高等职业教育资源,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整合高等职业教育资源,做大做强高等职业教育,更好地为城镇化建设服务。高等职业教育要加快资源的优化整合,形成办学规模大﹑师资力量雄厚﹑专业覆盖面广﹑办学条件好的发展态势;要加强高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工程建设,通过整合﹑扩建﹑迁建﹑引进等方式,建成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重﹑产学结合,融职教院校和培训机构为一体的职业教育基地﹑引导企业和行业参与,组建多元一体的高等职业教育集团;加强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增强职业教育自身的办学能力和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力,使高等职业教育在布局结构﹑专业设置﹑育人质量上与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推进城镇化建设。

  3.2面向新型城镇化,改革人才培养方式

  高等职业教育要根据国家城镇化发展的总体要求,改变以学历教育为主的传统人才培养方式,引企进校,全面推行“学校=企业”的人才培养模式,采用工学结合﹑弹性学制﹑模块教学﹑学历教育与技能培训相结合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不同规格﹑不同层次的教育和培训,让更多的学生掌握一﹑两项专业技术,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四、结语

  总之,新型城镇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高等职业教育要主动与城镇化建设接轨,充分利用高等职业教育的优质职教资源,着力抓好大学生技能和素质的培养和培训工作,为推进城镇化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篇三:高等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互动发展

  一、地方经济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影响

  (一)地方经济整体水平影响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和质量

  高等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存在着密切联系,高等职业教育必然受到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其发展规模与发展质量都要受到地方经济的影响。高等职业教育规模的大小与地方经济的发展水平呈线性正相关,只有当地方经济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充分条件时,高等职业教育才会发展壮大,没有充足的资金支持,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发展壮大是不现实的。同样,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质量也受到地方经济的发展水平制约。高等职业教育要想发展,必须要有先进的教育设施、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以及良好的教学环境等。如果地方经济疲软,提供不了这些条件,或者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投入不足时,必然会影响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

  (二)地方经济影响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与层次结构

  不同地方的产业结构对劳动力的类型结构有着不同的要求,地方经济的产业结构发展变化趋势对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有着直接的影响,产业结构的调整推动着专业结构的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主要表现在知识与技术的密集化,对有知识有技能人才需求的增大。这也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考验,进而对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产生影响。

  (三)地方经济有助于高等职业教育扩大生源、吸纳就业

  地方经济发展较快,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居民用于教育的支出一般较高,接受高层次教育的需求更为迫切,接受高等教育包括高等职业教育的比例较高,这就相对扩大了高等职业教育的生源。同时,随着地方经济的发展,对于从业人员的知识与技能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人员迫于压力而选择继续教育或培训,这也为高等职业教育发挥其再教育和培训提供了条件。随着地方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毕业生就业将从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产业再转向第三产业,导致第一产业毕业生就业人员逐步减少,第二、第三产业毕业生就业人员比例逐步增加。第二、第三产业注重就业人员的知识与技能,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为地方经济服务的教育,其培养出的毕业生将主要从事第二、第三产业。可见,地方经济的发展,相应地扩大了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生的就业机会,提高了地方企业与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生的吸纳能力。

  二、高等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互动协调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办学理念落后,服务地方经济的意识不强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培养生产、建设、管理及服务一线的应用型人才的阵地,以提高地方经济发展水平为目标。它不仅具有高等教育的一般属性,还具有区域性、行业性、专业性、职业性等特征。目前,许多职业院校的办学定位不明确,不能很好地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忽视高等职业教育的服务职能,认为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技能型人才,但人才的培养标准难以与现实的需求相适应,导致其毕业生操作能力与创新能力不足,难以适应当地经济发展的需求。

  (二)经费的投入不足,办学条件需改善

  目前,大多数高等职业院校发展规模较小,办学条件相对较差。相对于普通高校,政府对于高等职业教育的投入较少,使得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条件,如科技信息化程度和教学技术的应用仍然相对落后于普通高等教育。由于财力不足,高等职业院校的实训条件比较落后,使得培训出来的学生实践能力难以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

  (三)师资队伍不合理,缺乏实践性

  目前,在高等职业院校师资队伍结构上,学科型教师的比重较大,而专业技能和实践教学能力较强的“双师型”教师严重不足。与普通本科院校相比,高等职业院校教师的整体素质都比较低。随着这些年高等职业教育的扩招,高等职业院校的规模和数量不断地扩大,对于教师的需求不断地增加,许多教师来自中专、中职、大专等学校,或者是刚刚走出高校校门的年轻人,要么理论水平和综合素质较低,要么缺乏实践能力。

  (四)专业设置与地方经济发展脱节,缺乏适应性

  许多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结构与社会的产业结构、市场需求不相符合,比如专业设置重复、混乱,没有体现出职业教育的特点。许多高等职业院校甚至简单地套用本科学科专业目录,这种专业设置远离了市场需求,与经济发展严重脱节,也不符合职业教育重实践的特点,且缺乏适应性。由于专业设置缺乏对与市场适应性,导致专业设置的盲目性,造成专业结构与地方经济发展相脱节的现象。

  (五)高等职业院校与企业关系不紧密,校企合作不深入

  与普通高等教育的不同,高等职业教育有明确的办学目标,即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企业是开展职业教育培训的主题,也是直接受益者。而目前,高职校企合作深度不够,高等职业院校注重升学,忽视与企业间的联系,人才培养没有很好地结合企业所需,影响到地方经济的发展。

  三、高等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互动协调发展的策略

  (一)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明确办学定位

  高等职业教育只有先明确其办学定位,了解地方经济的发展状况与趋势,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培养目标、教训内容,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满足市场需求,使得高等职业教育自身得到改善和发展。因此,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参与地方经济发展中去,实现为地方经济服务的职能,根据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合理的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培养适合地方经济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以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进而在不断为地方经济服务的过程中,找出自身发展与地方经济发展不协调之处,完善自身,以更好地为地方经济服务。

  (二)改善办学条件,建立多元的高等职业教育投资机制

  相比较于普通高等教育而言,高等职业教育更偏重于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对于实训基地的要求更加严格,这就需要较多较好的实训设施,也就需要较多的资金投入。因此,应逐步建立起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共同承担,多种渠道的高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建立多元的投资机制的同时,应该尽可能地避免资金的浪费,提高资金的利用率,用以高等职业院校实习实训设备的更新,改善教学条件。

  (三)提高教师实践能力,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以培养知识技能为中心的教育,其教师不仅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同时,应具有较强的实践教学能力,即具备双师型素质。提高高等职业院校的师资水平,拥有较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提升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关键。[6]一方面,应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分期对教师进行理论培训,并定期检查,同时,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让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培训,让他们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的技能,让他们在做中学、学中做,逐步成长为双师型教师;另一方面,针对教师数量不足,质量有限的情况,高等职业院校可以面向社会和企业外聘专业技能型人才,扩大双师型比例。

  (四)对接地方经济,优化专业结构

  高等职业院校要以市场需求和岗位需求为取向,结合地方经济发展以及地方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对人才的需求,在对市场及岗位需求做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对现有专业进行调整,适当增加新的专业,对于老专业进行改造,实现其专业设置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对接。

  (五)推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校企合作

  加强校企合作,走产学研发展之路,由学校、企业和社会来共同培养人才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要坚持以市场的需求为标准,为行业、社会、企业培养人才,同时,坚持互惠互利的原则,实现产学研各方共赢。还应该建立相应的制度,保证产学研合作的顺利进行。[7]显然,订单式培养是一种培养知识型、技能型人才的有效的产学研合作的教育模式,能够很好地调动学校、企业、社会的积极性,调解三方的矛盾,真正实现互惠互利、共同发展。因此,高等职业院校必须加强校企合作,大力推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高等职业教育论文】相关文章:

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区别论文07-03

高等职业教育的产学研结合的初探论文07-03

微课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影响论文11-20

探析高等职业教育的高端技能论文11-20

餐饮高等职业教育改革论文11-20

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论文11-19

高等职业教育管理论文11-20

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特征分析论文11-17

高等职业教育创新途径论文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