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校体育俱乐部模式的特点
高校体育俱乐部模式是近几年对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下出现的一种新型组织形式。是以自发为性质,以增强人的身体素质和促进人与人之间相互协作为目的的持续性体育活动的社团组织。体育管理部门则对体育俱乐部作出如下定义:体育俱乐部是指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利用非政府的财政拨款举办的,以开展体育活动为主要内容的基层体育组织[2]。目前来看我国高校体育俱乐部主要分为:课外体育俱乐部、课内体育俱乐部和课内外结合的体育俱乐部三种模式。其共性都是从课程宏观角度出发,老师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前提下更加关注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情感,通过对不同学生进行答疑或者辅导,既可以满足学生对体育项目的学习需求,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新型教学模式不再强调教师、教科书以及体育技能的主导地位,而是以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增强自身的身体素质为主要内容,只保留部分基础的课堂常规。这种教学模式在增加了学生和教师自由度的同时,更使学生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实现“终身体育”的目标。高校体育俱乐部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掌握选择任课教师、教学内容以及上课时间的主动性,让学生能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不仅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体育意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体育运动的习惯,还有助于促进学生德、智、体的全面素质发展。俱乐部模式倡导“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以培养为主要教学内容,注重学生的特长以发展学生个性为依据,从理论上解决了传统教学模式注重体育技能的教育而忽略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让学生在体育学习的过程中,以运动为乐,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发展以及终身运动的意识。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能够充分利用现有的体育场馆设备,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高校因扩招导致的学生人数增多,但现有的师资力量和教学场地等教学资源紧缺的问题,从而使教学的时间和空间都得到了有效的拓展。研究结果表明,俱乐部教学模式能较大程度地发展学生个性,满足学生需要[3]。
2、高校俱乐部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比较
2.1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类型及特点
从目前来看,我国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大致分为三基型、一体化型、并列型、三段型(分段型)和分层型。三基型以原行政班级为单位,对学生进行体育基本知识、基本内容和基本技术等相关体育知识的传授;一体化型强调体育课程课内课外一体化,不以课堂成绩为最终体育成绩,而是将成绩与早操锻炼与课外活动相挂钩;并列型在培养学习积极性的基础上强调学生的个体差异,以专项课为主要教学课程,辅以体育相关技术和技能的理论知识,将两者进行有机结合;分段型为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在教学大纲的指导下,将课程体系划分为基础课、选修课和选项课三个部分;分层型,在尊重体育教学规律的前提下,按照学生身心发展状况以及体能特征的差异,划分不同层次的教学班级供学生选择的教学形式。几种教学类型虽然在教学形式上存在差异,但都以增强学生体质和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为最终教学目标。但是从总体来看,教学内容比较单一,以田径术科的内容为主,而缺乏对体育知识和健康理论的学习[4]。教学形式相对呆板,教学方式较为单调,且太过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缺乏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2.2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组织形式
目前体育俱乐部虽然分为课堂俱乐部模式、课外俱乐部模式和课内课外一体化模式三种,但从教学改革情况来看,还以课内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居多。以课内体育俱乐部模式为例,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采用体育俱乐部的模式进行课堂组织,开展形式大致分为大众健身室教学模式、运动处方式模式、流动式教学模式以及自由轮转式教学模式四个类别。大众健身式教学模式,以班级为授课单位,教师依据课程内容进行轮流教学,教学过程在统一授课的基础上对个别学生进行单独指导,在课堂中留给学生足够的训练时间对教学内容加以创新,并进行选择性的练习;运动处方式教学模式,以教师的课堂制定为依据,教师根据教学大纲以及学生的兴趣爱好等具体要求制定阶段性的教学计划,学生则按照教师的制定计划进行练习,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起到指导、纠正和配合学生的作用,并且根据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整计划;流动式教学模式,学生根据自身的身体素质及兴趣爱好,有选择体育项目和授课教师的权力,修满课时且成绩合格则给与学分;自由轮转式教学模式,学生可根据自己的体质特征及体育兴趣,选择同时段课时内开设的项目上课,不同时段可以更换体育项目及课堂教学内容。
2.3高校体育俱乐部模式的教学价值
高校体育俱乐部模式最大的优势在于它的教学形式灵活,教师的作用也不同于传统模式的填鸭式教学,而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课堂计划,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身体素质及兴趣爱好自主选择体育项目及授课教师,因此,学生的学习环境和空间更加自由宽松,学生能够充分发挥在俱乐部模式中的主体地位,不仅提高了学生的体育积极性,还能够发掘学生的体育创新意识,最大程度地发展学生个性,这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具有重要的作用。体育俱乐部模式在对传统教学模式优化改革的前提下,更加注重学生的生理特点和心理要求,重视对学生的启发式教育,充分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实现学生的自我价值。
2.4传统教学与体育俱乐部模式的比较分析
随着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发展和优化,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弊端日趋明显,学生从小学至大学之间所接受的都是相同的体育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枯燥乏味,教学形式单调呆板,因此,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多元化的大学课堂,也不利于学生主观创造性的发挥,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而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注重现代体育教育与现代教学模式的结合,从多角度、多层面对传统的班级授课制进行内容和理念上的更新,提倡课堂形式的多元化,重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锻炼习惯的养成,提倡“终身体育”的教学理念。
3、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改革探析
3.1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发展现状
体育俱乐部模式是我国深化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产物,随着全面健身运动的发展以及终身体育理念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开始加入到体育活动中,并已形成了良好的锻炼习惯,在发挥自身运动特长的同时在体育中获得了更多的尊重和满足。学校有责任也有义务为他们创造更多的条件,提供更好的体育服务,满足他们的运动需求,只有形成了这种体育氛围,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才能在高校教学中得以扩大和发展。从目前来看,高校体育俱乐部模式的组织形式多以单项运动为主,例如:羽毛球、乒乓球、网球、足球、健美操等,但是受到体育设施以及指导教师的体育软硬件因素影响,有的体育项目的发展空间受到了极大的阻碍,例如一些球类运动的场地因素限制等。另外,社团参与的男女比例不平衡,以男生居多,女生所占份额极少,且大多集中在健美操、体育舞蹈等项目中。
3.2目前影响高校体育俱乐部模式开展的限制因素
3.2.1社团活动经费不足,参加社团活动人数少
目前普通高校的体育社团经费来源过于单一,从某种层面上限制了社团的发展,高校体育社团的经费主要来源于学校的活动经费和小部分的入团时学生缴纳的入团费。如果体育社团只靠这些有限的经费必定制约了场地、器材等硬件设施,而场地、器材的不足又制约了相关体育活动的开展。因此,学生入团的积极性也势必受到影响。
3.2.2课内体育俱乐部教学缺乏分层次和延续性
目前我国部分高校虽然已经开展体育俱乐部的教学,但具体的教学现状只是选修课的升级模式,冠以俱乐部教学的名称而实际上仍然和选修课并无实际性的区别。俱乐部教学不仅是单一的将体育运动项目分类,而是一种递进式的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的教学模式。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重点应该是学习阶段的分层和课内教学的延续性,例如:初级班、中级班、高级班等,通过细分不同的层次来实现针对性的强化教学,达到全面提高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效果。
3.2.3课内外结合体育俱乐部教学管理体系不完善
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应将课内教学与课外的社团活动和学生体育竞赛相结合。课外的体育活动是课内教学的补充和延续,既强化了课堂教学内容又丰富了学生课余文化生活。课堂体育教学与课外体育竞赛相结合,相应的教学管理部门就应该与学生管理部门相结合,在课外体育活动中针对课内教学开展相应的竞赛活动。而当前高校的体育教学管理体系只覆盖到课内的教学当中,因此,从制度上应该实现高校内部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协调管理,使管理制度更加完善,以达到课内、课外相统一,全面提高教学的质量。
3.3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改革模式探析
随着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优化改革,调动学生体育活动积极性和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的模式已成为体育教学改革的主流。大学生体育消费意识的增强,也使得越来越多的学生重视自我身体健康的投资。高校体育俱乐部的成立,为更多的学生加入到体育健身中来创造了更多的客观条件,学生在丰富了体育文化生活之余,提高了自身的身体素质和创造能力,因此,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会更加符合大学生的需求。纵观我国的高校体育教学,体育课程仅开设两个学年,到三、四年级便会中断,而体育俱乐部模式的出现,使学生的体育兴趣和运动得到了延续,大学生在课余时间也可以进行练习,这对学生养成自我锻炼的习惯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体育俱乐部模式不仅能够满足学生参与体育的运动需求,还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自我价值的实现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在良好的体育环境中,全面发掘自身的运动潜能,将体育理论与课外体育活动和生活教育相结合,提升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这种教学模式的尝试也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教师具备多项运动的能力,还要求教师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身体特征和心理需求,在有限的条件基础上,对传统的教学资源进行创新设计,给予学生在教学内容中更多的自主选择性,并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在选项、练习中辅以指导和建议,同时教师要对阶段性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估,根据反馈意见及时调整学习计划,以此实现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预期效果。
总之,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发展,不仅促进了高校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还丰富了学生课外业余大学生活,培养了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体育兴趣,有利于大学体育活动的顺利开展,也为优化大学体育教学和实现全面健身计划的目标起到了极大地推动作用。但是,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人数的增多,体育场馆设施与学生人数的配比矛盾越发明显,这也不同程度的影响了高校体育俱乐部模式的发展。因此,体育俱乐部模式的顺利开展还需要学校体育主管部门采取正确的引导措施,健全管理制度,使学生在锻炼身体之余更好地配合教师完成体育课堂教学。
【体育俱乐部教学改革思路论文】相关文章:
大学体育教学改革创新思路论文10-17
浅析职业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新思路论文06-27
高职体育课教学改革新思路论文10-16
高校篮球教学改革的思路论文07-25
动画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与路径论文09-10
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论文范文06-11
水力学课程教学改革思路论文09-01
高职篮球教学改革思路及对策论文07-25
高职体育教学改革措施论文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