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论文

2021-06-23 论文

  一、小学数学教学现状

  (一)只重视知识传授,忽视兴趣培养

  由于受到教学任务和教学排名的影响,很多教师都非常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在日常教学中对学生的教育也都只是考试的重点和难点,而忽视学生对数学学科兴趣的激发与培养,无视学生的个体需求与体验,这样的教学只能成为枯燥而机械的知识传授。没有情感参与的教学只能成为学生的负担,无法激起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与主动性,让学生对数学学科彻底失去兴趣,使得学生的能力不能得到有效的提高。很显然这与高效课堂背道而驰。

  (二)只重视数学知识,忽视实际运用

  小学数学教学不仅仅只是教学生数学知识,仅仅掌握数学知识而不会应用那是没有意义的。数学教师在教学中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思想的干扰,还存在课堂中以教师为主体的错误观念,整节数学课都是数学教师在不停地书写板书和讲解例题,不给学生留出自由学习和思考的时间,这样就大大地影响了小学生的综合能力。小学数学知识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入门知识,必须要学会利用现有的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这样才是发挥出了数学的实际作用。

  (三)只注重教学任务,忽视课堂质量

  数学课堂教学任务固然重要,教师也会在课堂设计中有意地安排教学环节以确保教学任务的完成,可是很多数学教师在教学时只注重教学任务的`实现,而忽视学生的实际掌握情况以及课堂教学质量。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会充分备课,运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可是在数学课堂实际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状况,比如当教师讲到重点知识时,发现时间不够了就会立即转变教学方式,匆匆结束课堂教学。这种情况就是忽视了课堂质量,学生很可能还没有理解教师讲的内容。

  二、构建高效课堂的策略

  高效课堂的构建并不只是口号,不是单纯的理论层次的研究,而是要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探讨结合起来,要深入实践,发现问题,找到症结,才能对症下药,构建高效课堂。

  (一)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效的学习是一个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共同参与的结果。以兴趣为代表的非智力因素是整个认知活动的调节剂与推动力量,学有兴趣,才能学得主动积极,这正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先决条件。而导入在整节课堂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巧妙地导入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在学习“梯形的认识”这一内容时,可以猜图形的游戏来引入新知的学习。教师事先在白板上画一个梯形,然后用计算机的特效将这个图形盖住,告诉学生这是一个四边形,然后只露出其中的一个角,再慢慢移到,让露出来的图形部分逐渐增大,让学生猜测这个图形可能是哪个图形,不可能是哪个图形。这样随着露出部分的增大,学生的思考范围也逐渐缩小,到最后图形完全暴露出来。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思考这个图形和前面所学过的四边形有什么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由此来引入梯形的认识。

  (二)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以致用是教学的重要目标,也是高效课堂的重要体现。在数学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概念与定理,掌握教材的知识点,更为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能够运用课堂所学来解决现实问题,在实际运用中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真正为我所用,学以致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要机械地照搬教材,而是要将数学教学与现实生活密切结合起来,为学生设计更多亲自实践与运用的机会,让学生在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中来认知得到提升,情感得到升华。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同时又可以让学生通过问题的解决来增强数学学科的实用性,更加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以学生为中心,构建生本课堂这才是高效的课堂。我们的教学要围绕着学生这个中心来展开,要以学生为出发点与最终的归宿,整个教学活动要以学生为中心,引领课堂动态生成,确立学生在整个认知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展现学生的个性,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开展探究,这才是高效课堂。在教学中,教师不要一味地打压学生,不让学生有任何超常的举动,相反还要给予学生更为宽广的平台、自由的空间,确立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让学生能够尽情地展现自己,发表不同的见解与想法,进行思想的交汇与思维的碰撞,教师要成为主持人,掌控方向,引领生成。这样才能让教学围绕着学生这个主体展开,促进学生富有个性化的成长与发展,让学生在学知识、长技能的同时得到情感的丰富与升华。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论文】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论文09-26

小学科学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论文06-28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论文10-08

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构建策略的论文01-19

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构建策略论文01-19

浅谈新课改背景下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论文06-20

刍议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论文04-16

农村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论文04-16

小学体育教学高效课堂的构建论文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