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为主,把人的基本素质充分发展起来。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必须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自觉主动地去学习。同时还应引导学生主动探索问题、发现规律,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创新能力是创造型人才必须具备的品质。那么,在生物教学中如何开展创新教育呢?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谈到创新,学生往往会有一种神秘感和可望而不可即的惧怕心理,认为那是科学家的事,自己没有资格,也没有能力去创新。其实,人人都有创新的潜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加以挖掘,从而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培养创新意识。如在讲解“种子萌发”时,课前向学生提出问题:种子萌发时是否需要光和氧气?萌发时是先发芽,还是先生根?学生平时并没有注意到这些现象,对此问题并不清楚。教师在设疑的同时,布置学生设置几个种子萌发的对比实验,仔细观察并做好记录,以促进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上课时,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每一种实验方法产生的结果,评定出设置最佳者。通过设疑,启发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应从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出发,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学会质疑。在教师的带动下让学生自己质疑,这既是学生积极思维的内驱力,又是创造性活动过程。如讲“家兔”一节时,可请有饲养家兔经验的学生讲述家兔的生活习性和饲养、管理方法。随后提出问题:家兔可当成宠物饲养吗?家兔资源如何利用?然后让学生讨论交流,相互启发,破解疑难。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大胆想象,让学生根据语言描述或示意,在大脑中再造相应的新形象。如讲述“光合作用”时,可联系实际提出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如“鱼缸中为什么常放一些新鲜的水草?”“如果没有这些水草,结果会如何?”这些有趣、新颖的问题,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中,还应组织学生积极开展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的思维全方位展开。第二课堂强调让学生动手、动脑,在实践中培养创新思维。如在教学《花的结构》一课后,让学生准备几种花,粘在纸上做“贴花”。将所有的贴花放在一起,归类总结哪些是完全花、不完全花、单性花、两性花以及花序,并说出理由。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要渗透科学意识和辩证唯物主义观,让学生不要人云亦云,要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鼓励学生提出疑问,敢于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要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敏锐力。教材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例子,教学中教师既要依靠它又不要受它的限制,这样才能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实验结束后,学生往往会得出一些与课本不同的结果,而多数学生一般都会对此置之不理,而把课本上的正确结论写进实验报告。教师应鼓励学生针对实验结果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想一想产生不同结果及实验失败的原因,是否有改进的方法。当学生提出问题时,教师要耐心细致地帮助学生分析解答,不要指责学生操作方法上的差异,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得到同样的结论。如在做“制作并观察植物细胞临时装片”实验时,有的学生根本无法观察到细胞,要让他们再重新做一次,尝试把洋葱鳞片叶内表皮撕厚或撕薄,撕大、撕小或适中,内表皮展平与不展平等。学生经过重新对比操作,终于观察到了植物细胞,并从中总结出影响观察的因素:
(1)撕取的内表皮一定要薄,不能带叶肉,大小要适中;
(2)内表皮不能重叠,一定要展开;
(3)盖盖玻片时,先让盖玻片的一边接触水滴的边缘,再缓缓放下盖玻片,避免气泡产生。教学中,只有不断“设疑—动手—观察—讨论—解疑”,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转变思想,也需要改变观念。要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去体验、去创造。只要我们善于发现,善于启发,积极推动引导,就可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只有让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才能让他们在激烈竞争的当今世界占有一席之地。
【生物教学创新教育研究论文】相关文章:
生物教学对策研究论文09-24
初中数学教学创新研究论文09-26
高校素描教学创新研究论文08-29
人才培养创新研究教育论文11-06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论文08-07
成人教育管理创新的研究论文06-24
创新素养教育教学论文02-03
教育教学与研究论文03-30
体育教学方法创新研究论文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