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的教育意义论文

2021-06-15 论文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初级阶段,经济建设是我们开展各项工作的中心任务。随着我国不断加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尽管经济的发展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但随之而来环境污染也越来越严重,生态环境系统出现了退化的现象,并且已到了厄待解决的地步。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大计,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的新目标、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重要方略。我国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的地位,对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大学生作为我国经济建设不可缺失的重要力量,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青年先锋,他们对生态文明的理解和自身素质水平的培养,关系到他们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如何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如何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提供合理的建议,具有深远的意义。高校是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是其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融入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是培养其生态文明意识的重要途径。当前,我国部分高校教师授课依旧照本宣科,并未真正将生态文明建设内容纳入思想政治教育范畴,导致大学生对生态文明意识淡薄,不仅自己浪费自然资源,而且毫不关心周围环境遭受破坏的现状。因此,在高校培养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是不容忽视的,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畴,对我国未来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同样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意义

  (一)高校生态文明教育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形态意识和文明素质的基础上,使之自觉遵守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生态系统原理,教育人们积极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观强调的是客观存在主体意识形态、主观能动性的自觉与自律,强调的是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保护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是社会主义经济文化建设新的高度。高校思想政治生态文明教育,要求大学生在不断提升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同时,也应对环境保护以及其他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正确理论的学习,为新时代的发展培养综合素质过硬的合格接班人。生态文明建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突破口之一,所以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生态文明教育显得是那么的必要。通过思想政治生态文明的学习来改变和增强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理念。同时,把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升华,正确处理客观个体与整体的关系,对于促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新时代、新形势下发展的客观要求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在新时代、新形势下的发展理念,明确了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时期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同时,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是“为人民谋福祉、为民族寻未来、为建设社会主义美丽家园、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长远的大计。“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原则和目标的核心内容。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历程上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其不仅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也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基本要求。早在两千多年前道家就强调“天人合一、尊重自然”其核心也正是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的“中国梦”所在。当前我国面临环境污染严重、资源匮乏及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的不协调。所以,在现阶段迫切的需要我们推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高校就更应加强对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培养出新时代、新形势下生态文明建设的先锋队。

  (三)完善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发挥大学生“文化引领”作用

  高校是生态文明教育的主阵地,大学生应掌握时代脉络、积极配合国家发展的要求,把握好意识形态的关键环节。首先,高校在其文化资源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完善的教育体系、齐全的师资配备等,这都为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其次,大学生在各方面都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代表着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而且在主观意识方面也具有较强的能动性,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其在大学这个重要的阶段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生态文明建设意识。最后高校作为大学生学生生涯的最后一站,即将走出校园走进竞争激烈的社会,他们不仅是传播生态文建设明理念的先锋队,也是保护生态环境系统的主力军。所以,开展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对发挥大学生“文化引领”作用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四)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我国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设定的最崇高的社会理想,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终极目标,只有生态文明建设得到了有效的保障,构建和谐社会才能不只是“纸上谈兵”的空想。在现代社会中,全面提高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是大学生进入社会的基本要求,在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唯有不断提高人们的综合能力素质,才能在建设生态文明的道路上不断前行,而提高人们的综合能力素质的最佳途径——教育。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畴,通过教育培养大学生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在增强大学生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感的同时,教会他们从全局出发,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这不仅关乎“你、我、他”还关系到社会建设的整体。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他们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淡薄、参与意识和责任意识不强的现实。在“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路上,生态文明建设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只是专业知识的获得,更应当重视生态文明观念的认知和践行,这不仅提高了其处理生态问题的能力,使其具备时代发展所需要的生态文明素质。

  二、高校实施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方法

  (一)增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育人意识

  高校是大学生获取不同领域文化知识的重要场所,是培养生态文明意识形成的重要阶段,学校领导、教师以及其他教育工作者要与时俱进,高度重视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大政方针、政策,在人力、物力等方面给予充分支持和保障。将生态文明教育列入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在课程的设置和教材内容的选择上吸收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内容尤其重要,培养学生态价值观、生态整体观、生态法治观等生态文明意识。教师自身的生态文明意识是关键,要不断的学习,在授课过程中,自觉将授课内容与生态文明结合起来,加强生态责任感,在言谈举止中引导学生、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观。

  (二)创新生态文明宣传教育载体

  一所学校的校风、学风、班风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声誉,树立优良的校风,对高校大学生意识行为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学校要充分利用校园网、宣传栏、广播、宣传标牌和标语等方式,宣传国家的方针、政策、环境保护的基本知识,让学生时刻感受生态文明就在身边。学校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校风建设之中,营造浓厚的校园生态文明文化氛围。在学校定时举办以“生态文明”为主体的演讲比赛,开展典型生态文明先进事迹评选、邀请模范开展宣讲等活动。

  (三)发挥生态文明榜样作用

  学校党员、校领导、教师、班干部等应处处以身作则,明白自己所处的位置和重要作用,通过身体力行汇成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的巨大能量。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传递更多的正能量,做生态文明建设宣传者和绿色家园的保护者,养成随手关水、电、不大吃大喝、不讲排场的习惯,用自身的言传身教、行为举止影响身边的每一位,将这种无形的精神榜样渗透到日常生活中,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使人们逐渐形成生态文明的意识。

  (四)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建设,抓好生态文明社会实践活动

  高校和地方政府共建生态文明教育基地是实现高校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地方政府将充分发挥其文化特色和地域优势,向高校提供相应的教育实践基地,达到实践兴教的目的,提升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效果。高校充分利用地方政府生态文明教育基地是实现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在丰富多彩的校外活动中,将理论教学与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了解生活的地理环境、人文景观、物产特色、民间风俗等方面的特点;组织学生到湿地公园、生态工业园、生态企业和绿色蔬菜基地学习,通过实地考察、现场参观,让学生亲身感受到生态社会的成效,从而深刻认识到生态文明与自身息息相关,自觉地从身边小事开始,关注周围、社区、国家乃至世界性的环境问题,进而端正自己的态度,对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萌生亲切感、自豪感,并懂得爱惜和保护它们,不自觉成为了绿水青山享受者及生存环境保护者,并灵活地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五)拓展生态文明教育的教学方法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将生态文明意识采用传统优势与网络信息技术高度融合。通过微信群、QQ群、微博与学生加强互动,在博客中分享优秀与生态文明教育相关文章。利用特殊教学方法,例如:CBL、PBL、翻转教学等方法,选择学生感兴趣的生态文明的案例,逐步培养学生生态文明观。总之,高校加强对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正确引导,营造良好的生态文明校园文化氛围,促进其生态文明意识的提高。教师在课堂内外探索形势多样、适合提高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教学方式,这对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生态文明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的教育意义论文】相关文章:

中国近现代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意义论文08-12

数学教学中融入美感教育的意义论文08-09

幼儿教育中融入剪纸教学的意义论文07-04

生态文明建设论文04-12

县域生态文明的论文05-31

幼儿生态文明论文05-31

高校美术教育中版画教学的意义论文08-10

加强高校艺术教育的积极意义论文08-08

浅论湖南高校音乐教育中湖湘文化的融入论文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