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语文教学论文

2023-02-27 论文

  在学习和工作的日常里,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论文吧,论文是对某些学术问题进行研究的手段。那么你有了解过论文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生态语文教学论文,欢迎大家分享。

  生态语文教学论文 篇1

  一、生态语文教学的内涵

  一是多元性。“生态”的语文由许多元素组成。例如,学习主体多元,生态语文课堂中的学习主体由不同个性的儿童组成,呈现出“多元共生”的学习合作关系。如小组合作,有小组长、计时员、记录员等多种角色,每一种角色处理学习的方式各不相同,在寻求认同中合作完成学习。再如,学习活动多元,一个学习内容往往由不同的学习活动串联起来完成,作为组织者会运用智慧的、生态的学习活动以达到最佳的学习效率。还有,学习能力多元,每个学习主体的学习能力各不相同,学习能力有强弱,能力强的很快就学会,能力弱的可能稍晚一些。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同的学习任务不同分配,让每一位学生在生态的语文课堂中自由自在地学习。二是适应性。生态心理学创始人吉布森将生态环境和学习主体间的关系称为“相互作用的互惠关系”。为此,生态语文的适应性是指生命体与学习现场之间的和谐调适。适应性强调现场感,学生的学习离不开特定的学习现场。学习主体在现场与他人交往、互动,现场的学习环境,随着学习主体的需求而不断变化。

  二、生态语文教学的.研究价值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生态语文教学就是走出“教”的境况,实践“学”的艺术。关注生态教学,就是关注学生的生活、知识、情感、体验和生命发展的过程,就是舒展智慧、落实理念、改变行为、提升教育品质的过程。生态语文的教学理念。每一位教师要珍视生态教学,要对课堂中的“人”充满真切关注和关怀,要让生态教学回归“生命关怀”的教育本质。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寻找共性,尊重差异,有效触动学生心灵,让灵动的智慧和人文的光辉充满课堂。基于学生个体的需要,要给学生融通的课堂空间;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要给学生审美的课堂空间;从学校的小课堂到社会的大课堂,要给学生广阔的课堂空间。追求生态的语文课堂空间,我们的课堂才会成为师生生命成长的家园。生态语文的教学行为。要营造思维自由开放、形态有序和谐的课堂教学空间,这对教师的教学行为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管理组织行为的生态,让学生在自然、和谐、轻松的环境中学习和创造。提问、对话行为的生态,需要生态环境的创设,通过平等对话触及心灵,致力于帮助学生养成终生阅读与思考的习惯,让读书伴随学生一生。辅助行为的生态,教师举手投足要处处体现生态教学的理念,让学生感受和体验生态教学带来的快乐。

  三、生态语文教学建构的实践策略

  笔者在不断实践生态语文教学的过程中,逐渐积累了实践攻略,对生态语文教学有着自己的做法和思考。

  1.教学目标生态,让教学指向“亮”起来

  确立生态教学目标,需要注意三点:人的发展性,教的生活性,学的个性化。核心是强调人的发展,注重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素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让语文教学在生态中前行。教学目标体现发展性。如果学生的生命在课堂上成长了,那么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可能提升和发展,这是生态语文教学的主旨。因此在教学目标的制定过程中一定要把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教学目标体现生活性。有生命力的语文课程应该是来源于生活的,是体现生活的课程。因此,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中要尽量体现教学如何还原生活,如何让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教学有效对接,生态的语文学习应该是生活的教学。教学目标体现个性化。这一教学目标的设置要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张扬个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独立的个体,应该有着个性化的思想。

  2.教学过程生态,让语言文字“活”起来

  陶行知在《创造的儿童教学》中曾提出“六大解放”:解放儿童的头脑,使他能想;解放儿童的双手,使他能干;解放儿童的眼睛,使他能看;解放儿童的嘴巴,使他能说;解放儿童的空间,使他能看到大自然大社会里更丰富的学问;解放儿童的时间,给他一些空闲的时间消化所学的知识,并且学一点自己渴望学的学问,干一点自己想干的事情。这“六大解放”,是生态语文教学的基石。如何让文本中的文字呈现出生活的画面,让文字“活”起来?教学中,学生自己用心去感悟,用嘴巴读一读、说一说;用手画一画、摸一摸;用眼睛看一看;用鼻子闻一闻;用头脑想一想,给学生有联想生活的亲身体验。在教学《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一课时,教师摘来二三枝大荷叶,让学生举一举荷叶,学生欣喜地感受到荷叶就像大伞的感觉,很亲切!贴在黑板上,让学生画上几条小鱼、几只蝴蝶……一幅生动的“荷塘图”呈现眼前:亭亭玉立的荷叶、欢快舞蹈的蝴蝶、嬉戏游动的小鱼……美的画面一下就唤醒了学生对夏日的迷恋,调动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对文本理解充满了愉悦感、亲近感。“我”为什么“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是课文的难点,课上让学生举一举荷叶,想象一下,假如现在烈日当空,举一片荷叶什么感觉,学生一下感受到荷叶带来的清凉、惬意,那假如自己能变成一片荷叶该是多美妙的事呀!学生一下就理解了“我”为什么“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的难点,手脑并用,深深地体会到了荷叶带给人们的美和乐趣,再美美地读完诗歌,升华这种美的情感。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像庄稼一样自由呼吸。语文教学应还生命以本色,将语文学习过程置于个体现实的生命事件中,寻觅、体悟、创造。让整个语文学习系统成为和谐、开放的生态系统,追求语文学习过程与生命活动过程的和谐统一,追求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生态语文教学论文 篇2

  一、原生态习作教学的必要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经常给学生制定出写作的标准,让学生把写作当成语言的应用技术,为了迎合教师的品味而写出一些具有华丽辞藻的千篇一律的作文。在传统的作文教学中,教师忽略学生的发展规律,在写作教学中以追求立意高为标准,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指导,给学生规定写作的模式,压制了学生的个性化表达,导致学生的习作千篇一律,因而造成许多学生的写作不是为了自己的需求而写,而是为了应付考试、为了紧跟教师而写,只是把写作当成一种任务,这样学生自然对写作兴趣不浓。而原生态习作关注的是人格的构建,强调的是学生内心深处的触及,通过引导学生体验生活而理解生命的价值。原生态写作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地对待生活,并对生活进行多角度观察,把自己的真实感受和认识写出来。所以强调原生态习作非常必要。

  二、原生态习作教学的策略

  (一)树立正确的习作理念。许多学生之所以不喜欢写作,大部分原因在于他们认为作文是教师给自己布置的任务,是强制完成的,所以对写作也就没有了兴趣,降低了写作的积极性。因此,在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师要让学生从心理上接受作文,认识到习作是他们生命中的组成部分。如可以利用一些具体的事物和现象,让他们理解习作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独特交流方式,从而乐意写作。在教学的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可以给学生创设真实的交流场景,通过交流体会写作的价值,真正从心理上接受用作文与他人交流,把自己的想法自由表达出来的理念。如在选举班干部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写演讲稿,让学生感受到习作是人际交流的需要。教师在教学时也可以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成长经历通过习作的方式记录下来,用习作表达自己的愿望和想法,满足学生的精神诉述的需求。

  (二)引导学生写真实感受。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有许多教师在学生写作时,总是教给他们运用成语、修辞等方法,要求学生的习作结构巧妙,导致学生的习作中出现了修辞不恰当、虚构故事情节等现象。根据这一现象,在写作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平实的语言把自己的真实感受自述出来,不过于强调学生对修辞手法的运用,避免学生习作的成人化、人文化;教师要引导学生说实事、叙真情,保护学生习作的原生态;教师要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要有意识开发和利用学生生活中的经验,通过领悟生活提高创新能力与想象力。如在学习《孔子游春》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说出自己春游的情境,并让他们写出自己组织春游的计划。通过交流与讨论,学生就会把自己在春游中的感受写出来,进而提高自己的写作效率。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愿意把自己的真实想法说出来,并给学生的写作积累素材,充分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积累素材,拓展写作空间。原生态习作要求题材丰富,形式灵活。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多给学生组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从活动中获得资源,积累习作素材。让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投入生活,走向大自然,让他们学会用眼睛观察,用耳杂倾听,用双手感知,用心灵去体验。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三人两足赛、斗蛋比赛、为妈妈做早餐、护蛋行动等活动,让学生在趣味横生的活动中,学会观察、学会体验,积累自己的独特感受,从做有心人,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开始,通过实践学会发现,养成有意识观察积累的习惯。这样,他们在下笔时就会有丰富的素材、饱满的感情、开放的思维和大胆的创新,习作的空间就广,就不会出现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现象,文章自然就妙笔生花。

  (四)追求个性化,抒发真情。原生态习作中,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自身有利条件,运用个性化的话语和表现手法反映自身的生活经历,抒发个性化的感受。在习作教学中,教师就要努力给学生营造激发他们情感的情境,让学生自主选择抒发感受的形式,把自己的情感实感表达出来,使习作变得清新自然。在习作教学中,教师既要重视传统的写作方式,如模仿写作、想象写作以及读写结合的写作方式,更要让学生学会自主命题,激发学生的写作动力;鼓励学生多层面立意,写出自己的感受,表达个性化的思想;鼓励学生采用不同顺序,多角度构思,把习作写得真实自然。如在习作教学时,教师可以把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声音组合起来,引导学生进行合理想象,让他们说出自己的想象,独立命题。也可以让学生多积累词句,仿写句子,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在学生有所感受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写出自己的想法。在小学语文“原生态习作”教学的过程中,要从作文教学的特点和发展规律出发,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让学生自由发挥,把自己的真情实感表达出来。在教学的过程中还要引导学生多观察生活中的事物,为自己的写作积累素材,鼓励学生让学生健康快乐成长,进而使学生的习作实现原生态。

  生态语文教学论文 篇3

  【摘要】近年来,我国人民深刻意识到生态破坏带来的后果,国家在大力宣传保护生态的过程中,提倡从小学生入手,在促进小学生全面成长的过程中,促使其养成良好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新时期,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情况下,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积极进行了教学模式及教学内容的改革,有效建立起来生态道德教育与语文教学之间的联系。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生态道德教育策略

  一、前言

  近年来,科学技术的进步促使我国经济水平不断上升,人们对物质生活要求越来越高,在构建优质物质生活环境的同时却忽视了对生态的保护,这给我国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后果。例如,大量汽车尾气的排放,导致气候不断变暖,植被的破坏促使沙尘和雾霾天气增加等。在这种情况下,积极加强生态道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在进行小学教学的过程中,积极融入生态道德教育的内容,对于促进小学生形成正确的环境保护意识具有积极作用。

  二、小学语文教学同生态道德教育之间的重要联系

  小学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功底、帮助学生掌握大量汉字基础知识的重要阶段,它既包含对词汇的掌握,也包含对文章思想的理解。因此,在积极进行生态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将其同小学语文教学进行相连具有重要意义。新课改为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不仅要将课本基础知识进行有效的传播,还应当适当地增加课堂内容,促使学生道德观念的提高。因此,将生态保护这一道德观念融入小学语文课堂十分可行,同时两者之间也存在必然的联系。小学语文教师将重要的生态道德教育内容融入课堂当中,能够促使学生在理解字、词等内容的同时,掌握更多的人文内涵,促使其心灵得到熏陶,从而培养起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热爱Ⅲ。小学生在进行语文知识学习的过程中,不但能够从中收获丰富的.基础知识,心灵还能够得到净化、思想也能够得到熏陶,这种做法充分实现了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同时,小学生在长期学习过程中积累下来的道德知识,能够促使其在进行写作的过程中语言更加丰富,在进行阅读的过程中,理解更加深刻,从而使其口语交际能力得到极大的提高。

  三、小学语文教学渗透生态道德教育的策略

  (一)提高教師进行生态道德教育的意识

  小学语文教师是进行生态道德教育的主体,而小学生又处于身心发展不健全的阶段,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积极引导,逐渐形成正确的思想意识和品德。所以,新时期小学语文教师应在学校的安排下积极参加生态道德素质学习,不断提升个人生态道德素质,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对小学生展开教育活动。同时,学校应积极为教师提供交流和学习的机会,积极同其他小学建立有效联系,促使语文教师的生态道德理论知识和教学实践都能够有所提高,从而促使生态道德教学效率的提升。

  (二)充分运用基础课程展开生态道德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培养目标就是帮助学生掌握大量的基础汉字和词汇等知识,提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词汇教学和阅读教学是必不可少的。新时期,要想积极提高生态道德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小学语文教师应在拥有生态道德培养意识的情况下,将相关知识内容融入词汇和阅读教学。

  首先,将生态道德教育融入识字教学当中。例如,小学生在对儿歌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在学习“天气晴朗河水清,小小青蛙大眼睛”这一句儿歌时,教师应及时抓住歌词中同生态和大自然紧密相关的词汇,在引导学生观察美丽的大自然情境的同时,告诉学生保护河水和天空的重要性,并通过多媒体等软件为学生播放未受到污染和已经受到污染的河水以及青蛙的图片,促使学生从心灵深处产生深刻的环保意识。接下来进行识字教学时,教师也应当制作相关环境和生态词汇的卡片。这样一来,在实现生态道德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紧密相连的基础上,学生的词汇和生态保护意识都能有所提高。

  其次,将生态道德教育融入阅读教学当中。现阶段,我国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包含大量的描述大自然美景的文章,如《火烧云》《海上日出》等。教师应及时抓住文章同生态道德教育之间的关联,积极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例如,在讲解《观潮》一课的过程中,教师应在引导学生深刻体会作者热爱钱塘江潮水美景的情况下,适当地对污染后的钱塘江进行介绍,促使学生了解破坏生态和环境的可恶之处,同时促使其了解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这样一来,有助于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树立起良好的生态道德观念。

  (三)运用实践活动渗透生态道德教育

  新时期,我国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德、智、体、美的全面培养,这样一来,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活动教学有所增加,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课程时间,举办保护生态的主题活动。例如,为学生举办环保知识讲座,促使学生了解更多的环保知识,还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调查,对城市附近环境的变化进行观察,引导学生亲身感受环境变化,总结生态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四、结论

  在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的背景下,积极加强生态道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小学语文教师担负着培养学生树立正确道德观的重任,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积极渗透生态道德教育的内容势在必行。增强教师生态道德教育的认识,促使其在小学语文基础知识教学中积极开展生态道德教育,能够促使学生在获得丰富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生态和道德观念。

  生态语文教学论文 篇4

  目前,在中学语文课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进行“填鸭式"教学,“满堂灌”;仅仅关注优秀生;学生厌恶、逃避学习语文课等不和谐现象还比比皆是。引入生态学的原理、方法和价值观来建构全新的生态化语文课教学,有利于克服以上弊端,使教师、学生、教学环境等教学要素和谐共进,形成良好的教育教学生态。

  论文关键词:中学语文课,生态化教学,建构

  中学语文课教学是一个极其复杂而精细的活动过!程,但是,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传统的教学弊端在语文学科教学中表现还比较突出: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取“填鸭式”“满堂灌”教学方式;教师主宰教学过程,控制学生的一言一行;教师只关注优秀生和学困生,却忽略各方面表现都普通的一批中间层次的学生;学生厌恶、逃避学习语文课;学生之间存在不合理竞争和排斥等课堂生态失衡等现象普遍存在。随着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学生主体意识的不断觉醒和增强,这些不和谐、非生态现象不仅在实践上难以为继,而且与当代语文课的性质、目的和内容格格不入,导致语文课教学内容可信度降低,教育功能弱化,进而影响到学生对语文学科的接受度和认同感。

  20世纪70年代以来,运用生态学的原理、方法和价值观来对教育教学进行研究,从而建构全新的生态化课堂教学的独特思想引起了教育界的好奇与关注,是一种特别值得肯定的教育教学研究方向。

  一、何谓“生态化教学”

  1976年,美国哥伦比亚师范学院院长劳伦斯·克雷明(LawranceCremin)在《公共教育》(PublicEducation)一书中首次提出了“教育生态学’’(EducationalEcology)的概念,从此,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开始渗透到教育学及其分支学科,被用于研究各种教育现象。以教育生态学的视角审视教育“终端"环节——课堂教学,教学被认为是一个生态系统,即“在这个系统中教师、教材、学生、学习方法、思维模式、课程设置等都是这个生态系统的生态要素,具有一定的生态位。学校中的教学活动是人与环境之间的信息传递过程,是人对自然和社会环境所具有的信息的采集、编码、翻译和利用过程,也就是人和环境的对话过程。”[1]从教育生态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角度看,教学活动系统最本质的特征就是它的生态性,它不是僵死的物质系统而是具有生命活力的生态系统。

  生态学理念主张用系统、多样、和谐、共生等思想来对待每一个生命,包括动物、植物以及人类,这种思想表现在教学中,就是要将教学看成一个整体、一个系统,该系统由教师、学生、教学环境等子系统构成,善待教学中的生命,关照学生的`个性及多样性,关注教师和学生的生活世界,促进教师和学生生命价值的生成和实现;同时认为教学过程的参与者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在沟通、理解和对话中寻求和谐发展、共同进步。

  综上所述,生态化教学就是运用生态学原理和理论研究教学问题,强调以一种生态的眼光、态度、原理和方法来关照、思考、理解、解释复杂的教学问题,挖掘教学本身具有的生态性,处理好教学中的各种关系,最终促进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各方面能力得到最大发展,教师的生命价值得以最大提升。就其本质而言,生态化教学就是要寻求生命的和谐发展,即尊重教学中的每一个生命个体,充分体现生命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让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教学,共同建构和丰富个体生命的内涵和价值,促进其整体、和谐、有序发展。

  二、语文课生态化教学的基本特征

  1、教学系统各要素具有开放性

  开放性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特征,因此,也是良好教学生态特征的表现。生态化教学的开放是全方位的,涉及教学系统的各要素,既有内容上的也有形式上的,既有教师方面的也有学生方面的。具体表现在:第一,教师和学生作为教学主体,他们的意识、思维都是开放的;第二,教学目标不仅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还培养学生的情感意志、态度等。第三,教学内容除了教材上的内容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地方特色、学校特色,选取挖掘适合本校学生特色的课程资源,也可以利用互联网从网上选取下载各种电子资源供教学用。第四,不同区域、不同学校、不同教师的教学方法可以有较大差异,即使同一教师在不同的时间段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也可不同,具有很强的开放性。第五,教师真挚坦率地与学生相处,互相交流思想,给学生创造一个畅所欲言、勇于思考、敢于创新的教学环境。第六,课程教学评价强调参与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将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发展与课程的发展融为一体。

  2、教学活动具有动态平衡性

  生态学中,生态平衡是指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生物各个种群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使他们相互间达到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生态平衡是动态的,维护生态平衡不只是保持其原初稳定状态,而且是在人为的有益影响下,建立新的平衡,达到更合理的结构、发挥更有效的功能和取得更好的生态效益。正是这种平衡到不平衡再到新的平衡的反复过程,才推动了生态系统整体和各组成部分的发展和进化。与生态系统一样,语文课教学也是这样一个在动态平衡中求发展的教学过程。在生态化教学中,教师会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做出灵活的调整、选择与组合,教师会根据情况不同随时调整和改变自己的教学策略;教师和学生之间是一个交流对话的过程,两者之间可能会出现矛盾,但正是从这些矛盾中来发现问题并进而找出解决办法,使教师和学生达到暂时的平衡,如此反复,由矛盾到平衡到新的矛盾再到新的平衡,教学在动态平衡中不断前进,达到教学目的。

  生态语文教学论文 篇5

  【摘要】随着新课标内容对高中语文教学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提出的相应的要求和建议,高中语文老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模式的改进和对阅读教学模式的改进都要充分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主思考能力和阅读积极性,可以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通过自主学习自主听讲,能够积极地与老师进行课堂交流,使师生能够在生态课堂的构建模式下完成教学和学习。本文将从高中语文教学生态课堂构建的要素和高中语文中阅读教学生态课堂构建的分析两个方面入手来分析。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生态课堂构建

  一、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生态课堂的要素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生态课堂是指教师能够在教学任务进行过程中,在阅读教学课堂上可以把学生作为主体,老师只是在阅读教学课堂中扮演指导老师的作用而不是一个讲课者,教师通过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阅读的能力,可以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率,然后加之教师的引导,学生对阅读课的内容会理解的更加透彻。所以阅读教学生态课堂的构建,需要教师重视培养学生在课堂上的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让学生在阅读之后能够及时的发现阅读的问题,并通过自己的自主思考来解决问题,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成对阅读只是的学习和动脑能力的培养。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生态课堂主要有以下两个因素组成:一是高中语文阅读教师需要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阅读课作为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课程,其主要是为了锻炼学生的快速阅读能力和阅读分析能力,但是往往学生对阅读课不是特别的喜欢,因为太单调,只是单纯地学生阅读,老师讲解的传统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已经完全满足不了现在的学生对趣味性和拓展性知识的需求。所以,教师应该对自己的阅读教学课堂模式进行改进,构建生态课堂,才能鼓励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并积极主动地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不仅可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地习惯,还能提高学生对阅读地学习兴趣。二是高中语文教师应该根据每一个学生在阅读教学课堂中的表现和实际阅读能力,随时对阅读教学课堂的活动进行调整。避免发生一些教师与学生理解不一致或者其他的问题,是可以顺利的引导学生去完成阅读的联系和思考。高中语文教学课堂的教学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所以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和对阅读课堂大纲的充分了解显得尤为重要,在不影响教学大纲的同时,可以及时的对课堂教学活动进行调整,帮助学生拜摆脱一些困扰,从而帮助学生可以根据教师的引导来形成自己对阅读内容的理解和自己的看法。高中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创新型的教学方式,来改进阅读教学课堂,以学生为课堂中心,能够在师生互相交流之中进行阅读的学习。

  二、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生态课堂的构建方式分析

  (一)与日常生活、实践相结合

  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对社会的了解正处于一种萌芽时期,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是离不开对实践活动的参与和调查,离不开对日常生活的细致观察。每个高中生的成长环境都不尽相同,他们的语文学习能力和阅读能力都是有所差距的,所以高中语文教师应该及时准确地了解到每位同学的特点,因材施教,并将语文阅读知识和日常生活、实践相联系起来,通过学生本身对阅读的感受来想象到自己身边所发生的事、出现的人,从而做出自己的判断和思考。高中语文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进行细致分析,教师可以通过展示某个范文的知识点提炼来引导学生去自主地学习,不但可以使学生能够通过查资料来了解更多地有关阅读材料的知识,还能够极大的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以阅读教材为出发点和基础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生态课堂的构建主要是通过以学生为课堂主体,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进行自主学习和自主思考,教师只是起到了一个指导作用,所以教师往往都要对阅读内容进行课外拓展,难免一些老师的教学过程中会偏离阅读教材。但是,阅读教材中的知识仍然是学生需要主要掌握并能够做到学以致用的,所以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生态课堂构建的同时,不要忽视了阅读教材的重要性,对阅读教材中的一些经典的课文和知识能够精简出来进行细致讲解,可以给学生的阅读学习打好基础,对学习课外拓展的阅读文章更有利。

  (三)确立学生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生态课堂中的自主学习地位

  高中生在这么多年的语文阅读学习中,一定是积累了很多阅读知识,同时也具有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一般各个同学的学习习惯也都已经养成了,想要改变比较困难。所以高中语文教师应该细致地对每个同学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进行了解,利用学生的有效地学习能力和恰当的学习习惯这些优势,通过引导来对每个同学的阅读学习进行改进。教师可以通过对语文阅读生态课堂的构建,利用问题引导,将语文阅读知识融入问题之中,培养学生“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习惯,这样不仅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语文阅读生态课堂的构建中,还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同学之间相互讨论与交流,对阅读课文进行思想碰撞,磨合出更好地理解方式,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虚心听取他人想法的习惯。从而确立学生在高中语文教学生态课堂中的主导地位,教师只是作为一个引导者。

  三、总结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生态课堂的构建,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主思考能力和联系实践的能力,通过学生在课堂中的自主学习与老师的引导,学生可以极大地提升这些能力。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在阅读教学生态课堂中的学习情况和表现,对课堂活动进行及时的有效的调整,确立学生在生态课堂中的自主学习地位。

  生态语文教学论文 篇6

  品味优美诗歌,带领学生融情入境“没有感性基础的理性认识,只是稀薄的理性,对于体悟性很强的诗歌鉴赏而言,应该走从感性到理性的路。”[2]在鉴赏著名的现代诗歌《再别康桥》时,注意将感性的诗歌与理性的环保结合起来,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先和学生一道寻着诗人那一行行充满色彩、跳跃着阳光的文字,去想象康河的模样和人与自然互为灵动的美妙意境,在学生们沿着春意阑珊的青春之河溯流而上,屏息感受这份醉人的美时,因势提问:如果康河也像我们见过的某些河流污水横流、垃圾遍野、臭气熏天、死鱼翻身……,我们还能来一个心灵“SPA”吗?还能“沉醉不知归路”吗?问题一下子击中了学生的环保神经,学生们深刻认识到:呵护自然,刻不容缓,美化环境人人有责!

  1潜心选择生态教育话题,为写作教学张本

  “我们的祖先捕鱼打猎、穿行森林,与大自然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亲近感,今天我们越亲近自然,就越接近生命的原点。”[3]224作为塑造人的艺术,作文教学必须使学生能够与大自然保持经常的联系,只有让学生不断地接触亲近大自然,他们才有可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的“人”。

  1.1激发学生写作的情感本源“观察实物及生活的目的在于形成鲜明的表象,产生写作的激情,有助于独立思考事物之间千丝万缕的相互联系。”[4]高职学生有着较为丰富的旅游体验,如何将这种体验流露在笔端、形成文字,是笔者在写作教学中着力思考和实践的问题。在多年的高职语文教学实践中逐渐探索出“触景—模仿—反思”的教学方法。如曾在一个雨过天晴的周末约学生秋游南山,在学生融入自然、阅览美景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倾心研读王维的《山居秋暝》,让学生在诗中秋凉、月照、泉声以及浣女、归舟的动态和美中,感受清新秀丽的山水画,欣赏恬静优美的抒情乐曲,遐想田园牧歌的生活图,写作的冲动就此激发,行文的路径就此找到。

  1.2锤炼写作的思维本质“生活是具有灵动生命的主体人,人在生活中舒展着自己的生命,体验着自己的生存状态,享受着生活的快乐,而后焕发理性的光芒。”[5]写作教学中,笔者十分注意突出学生的主体性,经常将现实的生态问题作为写作话题,以此引导学生作为社会主人,行使权利,担当责任。比如针对当前越来越严重的空气污染,在班级里开展以“保卫蓝天”为题的作文竞赛,并不断扩展竞赛的边际效应,将写作行为引向更深层次,让学生在对蓝天白云的`向往与怀念中,冷静思考美与真之间的距离、理想与现实的反差,学生思如泉涌,对理想环境的向往与现实状况的不满汩汩流露,思想的闸门就此打开,环境保护意识也再次得到了强化。

  2精心设计生态教育活动,为语文实践搭台

  利用活动的具体情境,激发学生的动机,使之产生心理需要,在此基础上,用情感染学生,使之产生一种神往的心理需求,而后教师用情感染,使之由情绪上升到情感的水平。由于在参与策划过程中强化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大家在系列活动中就有了明确的环保目标[6]。

  2.1设置辩论模拟训练“语文教育旨在提高语文素养,语文能力是语文素养的核心,能说会道,谈吐不凡,写得一手好字,写得一手好文章,往往被人看作是颇具语文素养的标志。”[1]56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笔者通过开展“辩论”活动,在系统性的训练中强化环保意识,提高高职学生语言表达能力:1)结合社会热点和关注焦点选好辩题,根据调查研究撰写辩论稿;2)围绕议论文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教给学生辩论技巧;3)根据双方优势、强项确定正反方;4)学生代表点评,教师总结深化。通过严格系统的辩论训练,学生对环保重要性的认识上升到了理性的高度。正如一位学生在发言中说道:“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是造就人才的土壤,而人又能动地作用于环境,有人用自己的愚昧和野蛮让环境雪上加霜,有人以自己的责任和付出为环境锦上添花。我们一定要自觉维护环境,自觉努力学习,让学校更加美好。”

  2.2举办有关语文知识的参与性活动以问题为中心的活动课程,是当前中小学语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活动课程是在与语文学科课程的共存共荣相辅相成中发展起来的。”[1]329语文教学“生活化”,学生生活“语文化”[7]。“为了使学生深刻认识并体验到知识的价值和作用,教师应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课外实践活动,使学生可以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加以具体运用,不断探讨和设法解决实际中遇到的问题,既能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能引起去掌握新知识的渴求和热情。”[8]为此,笔者经常在国庆、元旦等节庆日前夕,举行猜谜、抢答竞赛活动,把环保的内容贯穿其中,收到良好的效果。此外,笔者还注重引导学生关注和积累语文教材以外的生态环境素材,如中央电视台“第九频道”、美国的“国家地理杂志”、“动物星球”等栏目,让学生利用合适的时机进行介绍和讨论等;或者组织全班学生,学习续写游记,将旅途所闻所见所感以接龙的方式串成“班游地图”。这些活动身体力行,寓教于乐,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宣传和强化了生态环境理念,进一步提高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关注现实、解决问题、回馈社会的能力,升华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3尝试开展生态教育研究性学习,为乡土语文开源

  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独霸话语权,形成教师说学生记的一维模式,课堂教学如一潭死水。有鉴于此,新课程改革倡导研究性学习,尤其倡导那种“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和自我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9]。“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没有现成的教学经验、模式,也缺乏得心应手的教材与参考资源,因此只有具备自主意识,才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自觉性、积极性和自控性,积极探索课程与教学改革,实现自我超越。”[3]35作为历史文化名城,镇江既有丰富厚重的文化底蕴,又有无与伦比的山水资源,这本身就为语文研究性学习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比如,宋代大书法家米芾亲自题写的“城市山林”,如今高高悬挂在南山国家森林公园的入口,带学生去踏青时,有学生念“城市山林”,有学生当即反驳,说这是米芾的笔误,应该写作“山林城市”,到底谁是谁非?笔者因势利导开展了一次语文研究性学习活动。指导学生查阅典籍、搜寻资料、比对印证、得出结论。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有了一次零距离接触学习家乡历史文化的机会,既深入详细了解了米芾、米友仁父子“米氏云山”与镇江的关系,又全面梳理了自南朝以来,林木幽深、风景如画的南山接纳的文化名人和其在此创作的不朽佳作,还通过对“城市山林”和“山林城市”两个词语的流变过程感受到生态环保理念与时俱进的发展脉络。在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土壤中,从来就不乏生态文化的基因,从“阴阳五行”到“天人合一”到“道法自然”,生态理念源远流长,特别是到了商品经济高度发达、个体意识迅速觉醒的明代,文人学士更加向往闹中取静、曲径通幽的生活,山水清音自然成为“化物心游”的人生知已,镇江的南山也因此结缘更多的文人雅士。

  如今,享有“天下第一江山”美誉的镇江,正秉持“生态立市、文化发展、绿色崛起”的理念,调优产业结构,改善人居环境,推进绿色发展,加速建设令人向往的山水花园城市,脱胎于“城市山林”的镇江正越来越呈现出个个可感可触、人人得而享之的“山林城市”的现实模样,只要拥有善于发现的双眼,就可挖掘出生态教育的素材,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一定要跳出语文来教语文,尤其要注意找准课堂与社会、理论与实践、人与自然之间的结合点。在社会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人们环保意识愈发强烈的今天,作为高职语文教师,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生态环境元素,时刻关注现实中的环境问题,积极实践教学中的有效方法,既是应有之意,更是必行之路。

  生态语文教学论文 篇7

  摘要:近些年来,我国的教育事业进行了不断的改革,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教育也要与时俱进,因此在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生态价值观成为了我国各个学校的重点教学目标之一。而语文学科中蕴藏着很多生态文学知识,也包含有丰富的生态文化精神,因此探究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生态价值观意义重大。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生态价值观;培养

  〇前言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生态价值观实质上是贯彻素质教育的一种体现,因为生态价值观能够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态,能够使学生善待自然,善待周边的事物,爱戴身边的人。总之,有利于学生关爱自然、善待他人,有利于学生健康快乐的学习和成长。

  1生态价值观的定义

  我们把能够妥善处理人类与生态之间的关系的价值观念称之为生态价值观。首先,自然界的生态平衡离不开每个个体的存在;其次,任何个体之间都是相互依存的,这也是个体生存的必然条件;再次,人类的生存离不开稳定的自然生态系统。以上三点就是生态价值观的主要内容。此外,生态价值观以生态的伦理价值、经济价值和功能价值为主要表现形式。

  2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生态价值观应坚持的原则

  2.1由浅及深、循序渐进: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生态价值观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而不是能够在短时间内就能迅速完成的。培养学生的生态价值观需要语文教师对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生理特征进行分析,并结合这些特征采取合适的方法进行由浅及深、循序渐进的培养,只有如此,学生的生态意识才容易被唤醒,生态价值观教育才能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顺利的展开。

  2.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教师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生态意识的同时,也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生态保护的实践活动,使学生懂得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在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生态意识的情况下,教师要鼓励学生做出关爱环境、保护自然的实际行动,比如,组织学生进行植树活动、树林垃圾清理活动等,让学生意识到保护环境、关爱自然人人有责。

  3培养生态价值观的主要内容

  3.1自然生态观:生态平衡是人类和自然界的万物得以共同生存的根本条件,而且人类的生存与自然界万物相互依存、相互关联,而不是独立存在的,因此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而如今我们的环境面临着一定的威胁,甚至在一定成都上遭受到了破坏,比如工业造成环境污染,再如一些非法排放导致水污染、大气污染等,这些现象不仅不利于生态平衡,也不利于人类的生存。因此,语文教师在培养学生的生态价值观时不要忽略对自然生态观的培养和教育。

  3.2生命敬畏观:尊重自然界的所有生命体就是对生命的敬畏,自然界的所有生物都是平等的,任何一个生物的灭亡都会给人类带来损失,都会给人类的生存造成一定的威胁。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进行生命敬畏观的教育,让学生意识到自然界的一切生命都是平等的,培养学生珍惜生命、关爱生命、敬畏生命的意识。

  3.3可持续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指的是既能满足人类当前发展的需求又不会牺牲后代人的利益的一种观念,这也是人类获取良好的生存条件的必然条件,只有努力的实现可持续发展,人类才能更好的生存。

  4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生态价值观的策略

  4.1挖掘并利用教材资源:初中语文教材中蕴含着很多生态文化方面的内容,也有很多包含有丰富的生态精神的内容,语文教师要充分的挖掘这些资源,并将这些含有生态价值观念的内容充分的展现在课堂上,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生态价值观念。比如,《斑羚飞渡》这篇课文就蕴含了意义深远的生态精神,文章描述了一群斑羚羊被猎人追赶至悬崖边无路可退、无路可逃,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斑羚羊选择了用老年斑羚羊的牺牲换取年轻斑羚羊的生存的悲壮故事。读了这篇文章每个学生内心都会被震撼到,为老年斑羚羊的勇敢牺牲精神感到敬佩,为猎人的残忍猎捕行为感到愤慨。此时,教师再将爱惜自然界万物的生命的重要性和自然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宣传给学生,培养学生的生态价值观念。

  4.2从学生的思想情感入手:从学生的思想情感入手对学生进行生态价值观的培养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因此语文教师可以采取带领学生观察生态被破坏的现象的方法来触动学生的思想感情,然后再进行生态意识的教育和宣传,效果最佳。比如,组织学生去当地查看被污染的.河流湖泊,引导学生分析河流湖泊被污染的重要性,触动学生的对污染因为的愤慨以及对保护自然的欲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生态意识无形之中得到了加强。

  4.3利用课外实践活动:课外实践活动能够使生态价值观方面的知识变得具体化,更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接收,有利于学生的生态意识和生态价值观的形成。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去动物救助站学习如何帮助受伤的动物做简单的止血和包扎等救助活动,向学生分析动物受伤的主要原因,比如人为丢弃、伤害等原因,并向学生宣传保护动物的重要性。在整个过程中学生的保护动物的责任感和决心加强,在今后的生活中一旦发现受伤的动物,学生还能够运用学会的基本的救助措施对动物进行救助,能够培养学生的爱心、责任心和善心,有利于生态价值观的形成。

  4.4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在学生的实际生活中有很多有关生态文化的内容,语文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生态价值观的培养时要注重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以提高教育效率。比如,让学生调查当地有哪些常见的鸟类,它们的生活习性是怎样的,环境对它们的影响是怎样的,有没有发现因为环境的改变而出现某种鸟类减少或者消失的现象?通过调查学生能够深刻的了解到环境对于鸟类的影响,能够增强学生的保护环境和保护动物的责任意识,进而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生态价值观。

  5结语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生态价值观实质上是贯彻素质教育的一种体现,是顺应我国教育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关爱自然、爱护环境的生态意识。

  • 相关推荐

【生态语文教学论文】相关文章:

生态文明建设论文08-29

语文教学论文12-15

语文教学论文05-21

谈语文积累教学论文09-24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精选07-27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07-15

关于贵州生态文明建设的论文02-24

生态环境论文3000字06-26

对语文教学的认识论文08-29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论文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