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顶层设计,发掘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教育文化资源
1.构建环境文化
①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千年文化底蕴的民族。在对文化进行定位和操作中,我们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特有的民族特色文化,如比较强调自我奋斗和创新的精神。同时,校园科学教育文化一定在传承优秀民族文化的基础上,着眼于现代的科学教育文化,如突出现代科学教育文化中的创新意识等。为了构建好校园科学教育文化,我们对校园里的每幢建筑都进行了命名,如把两幢专用教学楼(陶艺劳技室、自然微机室)分别命名为“陶然”和“仰止”。此命名有着深刻的涵义。陶然:取其庄子《养生主》中的“庖丁解牛”游刃有余,欣然忘返之义,可与陶艺劳技所突出的增进能力、陶冶情操、培养艺术气质的宗旨吻合。仰止:取其《论语子罕》中“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和《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叹为观止”之义,自然微机教室的功能不仅是为学生提供强大信息平台,更在于它使学生享受求知乐趣,潜移默化于诸多先贤楷模,感受前辈沐化之风,追摹前贤开拓创新,高山仰止,勇攀科学高峰。
②吴文化和开发区特色文化的结合
苏州是个古老的城市,是吴文化的发源地。吴文化有着独特的特色文化,如水乡文化、市民文化、重文重教文化等。对于校园科学教育文化的构建,我们从宏观上采撷区域特色吴文化,如突出在吴文化熏陶下的名人榜样作用,同时我们也从微观上把握我校在地理位置上的特色,突出吴江经济开发区的电子科技特色文化,如成立航模、船模、舰模组、科技制作组、电子科技组、机器人组、小发明、小创造组等。
③科学人才榜样塑造与学生的可行性相结合
科学教育是我们学校的办学特色;社会学习理论认为榜样示范作用的力量是巨大的,因此突出科学人才的榜样作用是必然的。科学人才榜样的塑造我们注意了层次性,一是突出本区域高层次的科学人物,二是在校内树立师生中的科学人才榜样,如校内的小发明家。注重理想期望和现实层面的结合。比如,我们利用学校长廊开辟了“科学名人廊”,56根廊柱醒目地展示了古今中外56位科学家画像、生平及他们的重大科学发现和发明。特别是诞生于我们吴地的20多位科学家如吴健雄、杨家墀、程开甲等对师生的影响更是深远的。我们还把校内小发明家的小制作和获奖作品在校园橱窗内展出,还在每个教室走廊的墙壁上推介学校“未来科学家之星”,着重宣传他们的科学教育成果,这都有力地激发了学生的亲切感和自豪感,为学生树立起了身边的榜样。
④主体性与主导性相结合
在校园科学教育文化建设中,学生是校园科学教育文化的主体,教师是校园科学教育文化的主导者,领导是校园科学教育文化的倡导者。要把师生员工看作是学校生活的主人,是校园科学教育文化的建设者。只有把主体性与主导性结合起来,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创新性,才能调动他们参与校园科学教育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在参与建设中受到良好熏陶和教育。如我们在设计学校科学教育标志和特色旗的过程中,就充分发挥师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我们先在全体师生中广泛征集设计创意和作品初稿,遴选有一定创意和内涵的作品,再经领导和行家进行润色和再创造,最后敲定设计方案。我们的科学教育特色旗是以蓝色为底色,给人以沉静的感觉,寓意科学教育研究要沉下心来,也含有青出于蓝的意蕴。旗帜中央有一双貌似活动着的手,又如正在静静观察的眼睛,蕴涵着科学教育要勤动手,多动脑,要手脑结合。
2.打造制度文化
学校制度是学校成员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是控制和约束学校成员行为合理性和发展性的基本机制,是学校和主体成员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
(1)领导例会制度
学校领导每月召开有关科学教育的例会,专门商讨科学教育的进程、活动开展、成果验收等事项,加强学校领导对科学教育的参与度。
(2)教师学习制度
教师(特别是科学辅导教师,现引进科学专职教师两名)定期学习培训,根据学校开展科学教育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研究,以推动科学教育的`开展,扩大科学教育教师的参与面。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等办法加强对教师进行培训提高。几年来,我们多次派教师赴南京等地进行科学教育培训。
(3)学生科学活动制度
学校根据实际开展诸如科技小组活动、科技节特色活动、科技基地活动等科学教育系列活动。充分利用传统节日、重大科技发明纪念日等开展科学教育活动。采取校内外相结合、课内外相结合等方式,加大科学教育活动的自主性和多样性,努力营造活动的氛围,以扩大科学教育的普及面和活动成效。
(4)奖惩激励制度
制定鼓励教师从事科学教育和辅导工作的相应措施,把他们的辅导工作计入工作量,将辅导成果作为考核实绩、评升晋级的依据,对在科学教育中有突出贡献的教师进行重奖。在教师中推行“科学教育导师制”,激发广大教师从事科学教育的热情。在学生中推出“科学学术衔级制”,通过评比“科学小学士”、“科学小硕士”、“科学小博士”、“小小诺贝尔”等方法,激发学生热爱和探索科学的热情与勇气,为小学科学教育的普及和提高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平台构筑,开发生动活泼的科学教育活动资源
精心构筑科学教育平台,通过对科学教育活动资源的开发,以求真创新、合作进取的科学精神影响学生,呵护学生好奇和幻想的天性,培养实践和思考的习惯,磨练坚持探索的意志,发展创造的思维和能力,引领学生做一个有智慧的人。
1.拓展空间
陶行知先生在他的“六大解放”中明确指出了“解放儿童的空间”,学生只有在自由畅达的空间中才能得到自由充分的发展。
(1)学科渗透,扩大科学教育的内涵
科学教育内容知识面广,科学性强,与各学科具有紧密和显著的互补性,能活化学科科学知识,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学生科学教育的成效,在一定程度上有赖于学生对语文、数学、科学、劳动等学科的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我校各学科教师在教学中都能认真钻研教材,注重加强科学教育与学科的联系,加强在学科教学中科学教育的渗透。例如,我校教师在执教《人类的“老师”》这篇课文时呈现了如下精彩教学片段———师:同学们,我手里拿的是什么?生:(齐)鸡蛋!师:谁有本领将它捏碎,我们就封他为大力士。(学生磨拳擦掌,跃跃欲试,争先恐后地捏,可没有谁能够捏碎)师:知道为什么捏不碎吗?生1:我们人小力气小。生2:这是一只特殊的鸡蛋,它的壳特别坚硬。生3:老师,你的力气比我们大,肯定捏得碎。师:那本人也亲自试试(运足气力,使劲地捏,可鸡蛋仍然安然无恙)。师:抱歉,老师的力气也太小了!生:老师,蛋壳薄薄的,并不结实,怎么会这么坚固呢?师:想知道答案?答案就在课文第五自然段,请读一读课文,然后拿笔画出来。这不仅寓科学教育于学科教学中,而且提高了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趣味性和积极性。
(2)项目介入,拓展科学教育活动的广度和深度
我们投入近30万元高标准地创设了两个“未来工程师工作室”———一个电子探索宫,一个机器人世界。让学生有固定的活动场所,有一批能够玩的设备设施。建立校外科学教育实践基地———吴江市博物馆、吴江市档案馆、吴江市中小学素质教育培训中心等相继成了我校科学教育的活动基地,让学生走出校门,接触社会、了解科学在社会生产实践中的巨大作用。定期举办科普讲座,请专家来校举行科普讲座,让学生了解科学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利用黑板报、学习园地介绍科学知识、科学动态;开设红领巾科学专题节目;举办一年一度的科学感恩节;举行“小小诺贝尔”的科学小发明小创造比赛。活动期间,我校举行了科学幻想画、创意作文、科技小制作小发明。其中一位学生为妈妈设计的保暖手套获创意一等奖。值得一提的是我校居政同学发明的盖插式电水壶获吴江市科技发明一等奖、吴江市科技发明市长奖。科学活动项目具有强烈的吸引力,适合学生好奇好动的特点。为了让他们从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我们利用科学活动项目认真开发研究性学习小课题,努力提高科普小课题的比例,鼓励学生把学习着眼点更多地放在科学方面,有计划地介入科技小制作、七巧板、航模建模制作等科技活动项目,并利用研究性学习的小课题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得到教育,提高其科学素养。我们引导学生积极介入这些科学活动项目,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激发创造
陶行知先生在他的《创造宣言》中开宗明义: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接触新的知识领域,在制作和探索的过程中不断遇到新的问题,他们会感到困惑、疑难。这时通过教师把遇到的新知识新问题与有关的科学知识相联系,深入浅出,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和思考,在科学知识与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创造一种悬念,使学生产生向往和探索的欲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形成学生科学素养的核心,因此在活动中我们既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其求知欲,又加强了学生直觉思维和分析的训练。在科学实践活动中更注重实践,手脑并用,使学生动手能力得到了加强,使学生学到的基础知识转化为基本能力,为他们长大后成为创造型人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活动资源开发科学教育论文】相关文章:
小学科学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论文01-27
开发语文资源提高语文素养的教育论文07-04
小学科学教学中课程资源的开发及利用论文01-26
水资源环保科学的论文05-02
科学规划银行资源论文04-02
资源科学小学教学论文04-05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论文(精选7篇)08-03
开发利用水资源论文05-30
高职实践教学资源的开发与优化论文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