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我国高等学校发展规划研究论文

2021-06-12 论文

  论文摘要:随着高校办学自主权的不断扩大及日趋激烈的办学竞争,越来越多的高校意识到科学合理地制定并实施发展规划对学校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作为战略规划表现形式的规划文本,不仅是规划前期调研成果的表现,也是后期实施的依据。通过从指导思想、发展目标、数量化指标、办学特色、战略管理五个方面对我国百余所高等学校的发展规划文本进行的阐述和分析,发现在各级各类高校的发展规划中普遍存在着不尽完善之处。

  一、样本选择

  二、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现实要求

  指导思想是制定学校发展规划的理论基础,也是关系到学校未来走向的核心和灵魂,对学校的发展起着根本性、全局性的重要作用。任何发展目标的制定,都必然有相应的思想作指导。以先进、科学思想为指导制定的战略目标,对组织的发展将起到极好的引导作用;相反,则有可能将组织的发展引向岐途。纵观这一百所院校,其指导思想多涵盖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分别为:体现学校社会主义办学性质的政策理论指导;涵盖学校精神、理念及特色的办学思路;规定学校工作重点及发展任务的总体阐述。

  1.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也是科学发展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一点在高校十一五发展规划中主要表现为以教师为中心,“211”、“985”工程高校纷纷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积极创造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和人才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努力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各高职高专院校也在为大力引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创造条件。而学生的主体地位明显受到忽视,一般本科公办高校表现尤甚,即使有对学生的关注,也多集中在注重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方面。

  2.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的关系

  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主要表现为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的统一。我国高校表现出自上而下的内涵发展道路趋势,在“985”“211”工程高校中,几乎所有高校都提出走内涵发展道路;但是在高职高专院校,呈现出明显的规模扩张、粗放发展态势;一般本科院校的内涵发展道路也面临着很多挑战。

  首先在规模上,“985”、“211”工程高校提出要稳定或控制本科生的数量,重点及适度加快发展研究生教育,逐步构建研究型大学的人才培养体系。这不仅说明了我国高层次的高校走向更加理智成熟的发展道路,也对我国其他层次的高校指明了科学发展方向。一般本科院校多在“十五”规划时期完成了规模扩张,这部分院校本科生的规模已基本趋于稳定,另一部分发展较晚的本科院校年扩招率多在10%以下。此外,一般本科院校还积极申报硕士学位授予点,其研究生规模呈现出大力扩张态势,与此同时,学校还积极发展成人教育。民办高校、独立学院、高职高专院校当前的竞争主要表现为招生人数、办学规模的竞争,其招生人数进入了一个逐步并持续增长的阶段,我国高等教育的增量主要靠此类学校完成。

  其次在质量上,从“985”工程高校,到一般本科院校,再到民办、高职高专院校,所有的学校都提出要以质量求得生存和发展,根据自身情况的不同,他们从不同渠道和角度出发,以提高办学质量。“985”、“211”工程高校多把精力放在科研创新、发展重点学科群及交叉学科、建设高水平队伍、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在学科结构调整上,我国高校表现出战略的一致性,即集中优势力量提高国际化水平和建立现代大学管理体制上;一般本科院校多注重优化学科结构,加强省、校级重点学科建设,积极申报硕、博学位授予点,国家、省精品课程建设等可以量化的指标建设上,以期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民办及高职高专院校通过引进“双师型”人才、加强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完善校园基础设施建设,面向市场、加强校企合作,走产学研相结合道路等提高办学质量。

  再次在结构上,结构上的优化和调整主要表现在人才培养结构、学科建设结构、师资队伍结构三个方面。“985”、“211”工程院校及全国重点院校为构建研究型大学的人才培养体系,纷纷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转变研究生培养模式,坚持“有可为、有可不为”的方针,打造学科品牌,构建核心竞争力,凸显办学特色。民办高校、高职高专院校现阶段非常注重教师队伍结构的调整,在其十一五发展规划中对师资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专兼职都有明确的量化及比例要求,此外,还大力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比例。

  目前,我国各级各类高校的可持续发展都受到办学资金的不同程度的制约,长期以来盲目的扩张、粗放的增长方式是其根源。因此,坚定不移地走稳定规模、优化结构、提高质量的内涵发展道路,将是处理好规模、结构、质量、效益之间关系的不二选择,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经之路。此外,一些新合并的院校和专升本院校面临着全面实现层次结构、学科结构、师资结构等多重结构性转型的考验,在人才培养、师资建设、学科融合、资源配置等诸多方面都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其内涵建设任重而道远。

  三、发展目标:“同质化、拔高化、求全化”倾向明显

  高等学校的发展目标是一个完整的目标体系,它既包括学校总体发展目标,各分项事业发展目标,也包括各院系事业发展目标等。这些目标以总体发展目标为纲,各部分之间有序协调发展。由于我国高校对自身内外环境分析和把握不到位,以及急于求成或缺乏战略思维等一系列的原因,造成我国高校发展目标中存在着一些不甚科学合理的地方。

  1.办学目标趋同与攀升现象非常明显

  在“985”、“211”工程高校,国家、省重点高校、一般本科院校甚至高职高专院校中关于学校发展目标的表述中使用最多的词就是一流、知名、高水平、有影响。这四个词的不同排列组合,基本涵盖了我国高等学校的办学目标。如不同程度的一流又可分为世界一流、国内一流、一流研究型综合大学、一流工科院校、一流多科性院校、部分学科国际一流、部分学科国内一流、省内一流,知名又可分为世界知名、中国知名,有影响包括国内外有影响、有重要影响、有一定影响,水平又有高水平、较高水平程度上的不同。

  “985”工程高校的发展目标多为世界一流,在所选取的十一所国家“985”工程高校的“十一五”规划中,其中有七所高校以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为奋斗目标,占63.7%。“211”工程高校的表述多为国内一流、世界知名、国际知名、国内高水平、国内外知名高水平、国内知名、国际上有影响、国内一流、部分学科国际知名、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高水平大学。国家、省属重点院校的表述多为国内一流、国内同类院校先进水平、国内高水平。一般本科院校多为国内有较大影响、国际有一定的知名度、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高水平、全国同类高校前列、省内一流、全国有较大影响、省内有较高知名度、部分学科国内先进水平。独立学院以达到同类院校前列为奋斗目标。高职高专、民办高校的办学目标多为创建国家、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

  从以上的列举表述中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我国各层次院校的发展目标呈现出高度的统一性,且层次越高,发展目标越雷同。在一般本科、独立学院、高职高专及民办高校中存在盲目攀高现象,如本科院校千方百计增设硕士学位授予点,高职高专学校热衷于“升本”。 "

  2.办学层次呈现拔高化现象

  全国重点大学稳步发展本科生教育,重点发展研究生教育;一般本科学校,以本科教育为基础,大力、积极及创造条件发展研究生教育,适度发展继续教育。高职高专院校以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为主要办学形式,兼顾成人教育、短期培训、远程教育等多种教育形式,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高等学校定位,包括高等学校在整个社会大系统中的定位,一所学校在整个高等教育系统中的定位,学校内部各要素在学校发展中的定位三个层面。各级各类的高校应该依据自身的实力和特色科学合理地定位,找准自身发展的方向和着力点,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3.办学类型层层提升,学科类型向多科、综合型发展

  4.人才培养目标缺乏“求同存异”的特色高等学校培养的人才按类型可以分为学术型、应用型、复合型、专业型、职业型等。“985”工程高校主要实施精英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高素质的杰出人才和领袖式人物;高职高专院校主要实施职业教育,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作为我国高等教育金字塔上下两端的学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我们可以看出他们有着明显的区别,这也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人才的需求。但是在全国、省属重点及一般本科院校中,很多学校只提到了指标化的招生人数,很难看出甚至没有提出其人才培养目标,仅有的一些学校的表述也多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等陈旧提法。

  我国高校并不缺乏精英人才的培养,这一职能主要由“985”、“211”工程院校承担。但是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人民群众对教育形式的需求也呈现出多样化的态势,近来我国高校毕业生出现了结构性失业的情况,这一状况的本源是由人才培养目标与就业市场的脱节和错位造成的,作为地方高等教育的承担者,一般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要找准自己的定位,不能一味贪大求全、盲目上层次,要在人才培养质量上多作文章,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以避免同一层次教育的过度发展而造成的资源浪费。

  5.高校服务社会的意识还不够强

  我国高校由于原有隶属关系的不同,在共同服务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形成了面向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主体服务领域。从地区上划分,我国高校的服务面向可以分为世界性、全国性和省区性。

  在“985”、“211”工程高校中,除部分高校如暨南大学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由于地理位置和学校类型的特殊性,提出面向海外和面向世界的办学方针,其他高校呈现出明显的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面向特定行业及研究领域的定位。特别是西部地区的高校,如兰州大学提出扎根西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南财经大学、长安大学、延边大学也均提出立足本区域,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人才。在师范、财经、民族、工科、林业等特色鲜明的高校中,呈现出面向特定领域的优势发展路线。如北京师范大学和东北师范大学均提出为基础教育服务的理念;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提出要成为重点解决财经政法领域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的重要知识创新基地。

  全国、省属重点及省部共建大学均立足于本省,发挥其社会服务职能;一般本科院校和独立学院提出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如温州大学提出立足温州、常熟理工学院立足苏南、塔里木大学立足南疆、成都大学立足成都等;高职高专院校根据学校办学特色呈现出面向行业及地区的特点。

  区域发展需要地方性的院校,但我国的地方性高校尽管提出了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目标,却在制定发展规划时未能对本地区的环境作全面细致的分析,没能把握住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对人才需求的特殊性,未能与当地形成良性、有效的互动,服务社会的意识还不够强,成都大学的发展规划给我们提供了可以借鉴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四、数量化指标:主要衡量因素

  在我国高等学校发展规划的文本中,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学校都制定了“十一五”时期学校事业发展的主要指标,从招生规模、师资队伍、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人才培养、开放办学等多方面都或多或少地提出了明确的数量指标要求。我们要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学校的这些指标,一方面,这些指标很容易把握和考核,也很符合我国高校的现实情况,因为有指标是很容易受到社会监督的,也会督促学校改变“规划规划,墙上挂挂”的形式主义,进而迫使学校以发展规划为指导,促进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但是我们要把握住发展规划的本质和内涵,发展规划是对学校未来发展目标的确定、落实和实现所进行的谋划、安排或展望,是动态和静态的内外环境相互作用、相互结合所作出的前导性的预测。特别是在社会急速变革的今天,高校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是层出不穷、无法预测的。所以规划要预留一定的发展空间,体现出灵活性和环境适应性。因此,构建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评估标准和办法显得尤为迫切。

  五、战略管理:发展规划的最终走向

  科学合理地制订规划只是基础,规划的价值和生命力在于它的执行,得不到执行的规划只能是无所意义的摆设。在我国高等学校“十一五”发展规划的文本中,几乎所有学校都花了很大的篇幅制定了发展规划的实施及保障措施,但是这些措施的落实情况由于普遍存在着缺乏评估和控制环节而无从得知。评估与控制环节的缺失,使得我们很难对规划执行情况进行及时有效的跟踪、监测与调整。高校的发展规划仅仅停留在文件层面而流于形式,随着时间的流逝,发展规划也多束之高阁,缺乏对学校实际运行的指导,也就失去了自身应有的价值与意义。因此,重视高校发展规划工作,必须建立起一整套完善的规划评估和控制机制,从而实现高校从战略规划向战略管理的转变。

【新时期我国高等学校发展规划研究论文】相关文章:

新时期我国服务贸易论文参考06-01

新时期继电保护的广域保护研究的论文06-17

对我国海洋科学研究战略的研究论文06-28

我国职师培训研究论文04-16

我国银行的绩效管理研究论文06-29

新时期幼儿园安全建设研究论文04-12

新时期基层群众文化的建设研究论文06-23

我国反生产行为的现状研究论文04-16

我国传统戏曲的传播研究论文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