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是什么的优秀论文

2021-06-12 论文

  篇一:语文是什么

  “语文”是语文教育的一个根本概念。通过对“语文”不同解释的分析得出一个共识:语文是一个整体,它包含“语”和“文”两方面。但是这个共识自身有矛盾——语文既然是一个整体,就要把它当作一个整体来认识,而不能再分为“语”和“文”两部分来认识。

  我认为:语文是作为主体的个人运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对客观存在的认知;个人运用汉语言和汉文字表达出来的对客观存在的认知是汉语文。

  我对语文的定义有这样几层含义:第一、语文的本质是个人对客观存在的认知;第二、语文和其他文化区别的标志是语言文字;第三、语文就是言语,但又不完全等同于言语;第四、语言文字是社会的,而语文却是个人的,它具有非常强的个体性。

  关键词:语文汉语文语言文字言语文化

  语文是什么?这是语文教育的一个根本性的概念问题。中国古代没有独立的语文课程;清朝末年,语文课程从多学科的融合中分化出来;1949年前,课程名称使用过中国文字、国文、国语;直至1949年后,才这正式使用“语文”这个名称。名称虽定,但大家对它的理解却很不一致。请看大家对“语文”的不同解释。

  1、追根溯源,对“语文”这一概念解释最权威的当数叶圣陶先生。他曾经做过说明:“什么叫语文?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到纸面上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语文’一名,始用于1949年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选用中小学课本之时,彼时同人之意,以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其后有人释为‘语言’、‘文字’,有人释为‘语言’、‘文学’,

  皆非立名之原意。第二种解释与原意近,惟‘文’字含义较文学为广,缘书面之‘文’不尽属于文学也。课本中有文学作品,有非文学之各体文章,可以证之。第一种解释之‘文字’,如理解成成篇之书面语,则亦与原意合矣。”(《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138页,第730页,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8月版)

  2、所谓语文,应是以北京音系为标准的普通话和照普通话写出的语体文。(1950年教育部拟定的《小学语文课程暂行标准·草案》)

  3、“语文”是一个整体,包括“语”(语言)和“文”(文字、文学、文化)两方面。(《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第153页)

  4、“语”者,语言,“文”者,文字,“语文”就是语言和文字,这里似乎没有什么问题。不然,第一,“文”也可以指“文学”。??其次,“语言”有广狭两义。狭义的“语言”指人们说的话,也就是所谓的“口语”,跟“文字”也就是“书面语”相对应。广义的“语言”包括口语和书面语??又其次,“文字”也有两个意思:一、书面语;二、书面语里使用的符号??(吕叔湘语)(《语言学资料选编》第58页,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3年10月版)

  5、语文——①书面语言或文章;②语言和文字;③语言和文学。(《汉语大辞典》)

  6、语文——①语言和文字;②语言和文学的简称。(《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社,1983年1月版)

  7、尽管现在对“文”已有“文字”“文章”“文学”“文化”四种解释,且各有道理,但我们可以取“文章”为代表将四者统一起来。因为,文章既是成篇的文字,又可包括文学作品在内,还充当主要载体。把“语文”理解为“话语和文章”是简明而概括的。(《中学语文教育学》,于亚中、鱼浦江主编,第22-23页,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6月版)

  对于以上种种解释,我们可以做如下分析:

  “语文是一个整体”,这应是一个共识。叶圣陶认为“口头为‘语’,书面

  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这就说明“语文”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语体文”概念的提出更是强化了“语文是一个整体”的判断。同时,大家又都认为“语文”包含“语”和“文”两方面,只不过大家对“语”和“文”的含义有着不同的理解。

  “语”指“语言”,似乎没有争议,但是大家甚至各种辞书在使用“语言”这一词语时,却有着两种不同的意义。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把“语言”和“言语”作为一对同义词来使用。在语言学意义上,“语言是一种用于人类交际的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言语是个人说的行为和结果”。(《语言学概论》)叶圣陶所说的.“什么叫语文?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到纸面上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中的“语言”显然是指“言语”。《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汉语大辞典》、《现代汉语词典》上对“语文”的解释中所用的“语言”一词的含义显然也是“言语”。至于“所谓语文,应是以北京音系为标准的普通话和照普通话写出的语体文”这句话就更奇怪了:“以北京音系为标准的普通话”显然是指“语言”,而“照普通话写出的语体文”显然是指“言语”。

  假如“语”指“言语”,“文”指语言学意义上的“文字”的话,则“语”不能和“文”并列;“文”若指“成篇之书面语”即“文章”,而“文章既是成篇的文字,又可包括文学作品在内,还充当主要载体”。从本质上来说,“文章”可以看作“个人写的行为和结果”,它是言语的书面形式。这样一来,“语文”就是指口头言语和书面言语了。至于“可以取‘文章’为代表将四者(文字、文学、文章、文化)统一起来”,我是不认同的,因为“文章”不能统一(包含)“文化”,它只是“文化”一种表现形式。雕塑、绘画、音乐等等都属于文化范畴,“文章”能统一(包含)它们吗?显然不能!故此,“语”若指“语言”,那么它只能被理解为“一种用于人类交际的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

  大家对“文”的理解有四种。即文字、文学、文章、文化。叶圣陶认为“文”

  不仅属于文学,文字若代指“成篇之书面语,则亦与原意合矣”。由此可知,叶圣陶认为“文”指“文章”,只不过他的表述是“成篇之书面语”。于亚中、鱼浦江认为“文章”可以将“文字”、“文学”、“文章”、“文化”四者统一起来,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文字”是“成篇的文字”,其含义是叶圣陶所说的“成篇之书面语”,而非文字之语言学上的意义。在语言学意义上,文字是“按照一定的方式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是辅助语言并且扩大它的作用的工具”。(《语言学概论》);“文字是人类用来进行交际的约定俗成的可见的符号系统”(《文化学词典》,覃光广、冯利、陈朴主编,中国民族学院出版社,1988.北京);它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汉语大词典》普及本),也可以称之为符号的符号。所以,我们可以把“文字”归入“语言”。这样,大家对“文”的理解实际上只有两种,即“文章”和“文化”。但是,这样一来,又有问题了。正如前文所述,“文化”和“文章”是真包含关系,即“文章”只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文化的范畴大于且包含文章的范畴。

  文化是什么呢?这个问题也同样不好回答,其现代含义是广泛而复杂的。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文化”一词出现颇早,如汉刘向《说苑·指武》篇云:“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其实《易经》就已论述了“文化”。《易·贲》卦曰:“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唐人孔颖达在《周易正文》中对此解释道:“圣人观察人文,则诗书礼乐之谓。”刘向、孔颖达的认识,自汉唐以来一直影响到清代,如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自身而至于家国天下,制之为度数,发之为音容,莫非文也。”这些观点代表了中国古代人们对“文化”的最通常的认识,其核心意思为:文化就是文治教化。这个含义显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文化的含义,我不在此讨论。

  在众多对文化下定义的西方学者中,我认为要特别关注康德和泰勒。康德在《判断力的批判》中给“文化”下的定义是:“有理性的实体为了一定的目的而进行的能力之创造”,这种“创造”就是人类在精神、心灵和肉体上的自然力,从人受自然力统治的“原始状态”向着人统治自然力的状态的逐步发展。泰勒

  在他的《原始文化》一书中给文化下了一个著名的定义:“所谓文化或文明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包括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而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习惯在内的一种综合体。”(《文化学辞典》覃光广、冯利、陈朴主编)我们从以上两个文化定义中可以看出:康德认为文化是一种创造,这种创造是人类自然力的逐步发展,这是以一种纵向的思维,从人类发展的历时角度给文化下的定义;泰勒认为文化是一种人——整体的人和个体的人的综合体,这是以一种横向的思维,从人类所处某一阶段的共时角度给文化下的定义。如果把二人的文化定义结合起来看,我们就能对文化有一个比较深刻而全面的认识。从二人的文化定义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判断:文化只与人有关,并且这里的“人”不只是生物意义上的概念,还是社会意义上的,它是社会意义与生物意义合一的人的概念;文化就是人化,就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它体现在生活的一切方面和一切的生活之中,或者说“文化就是生活”(杨东莼((中国文化史大纲》第1页)。

  明确了文化的含义之后,我们又有一个新的疑问:文化的范畴大于语文的范畴,如果把语文看作文化,又怎么能区别语文和文化呢?如果把语文看作是文化的载体,语言学意义上的“语言和文字”也是文化的载体,把语文解释为(注意,不是定义为)语言和文字也就毫不奇怪了,而混乱也就不奇怪了。

  语文应该具有区别于文化的独特性,应该具有区别于语言文字的独特性。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对“语文”这一概念是这样表述的:“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这个解释中,我们可以看出,文化的外延大于语文的外延。但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这句话的前半句——“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这里所说的“语文”显然是指言语和文字,它们均应该是语言学意义上的概念,不是指言语,即个人说或写的行为和结果。工具性是语言文字自身的特性。所以,这个解释实际上就是说:语文就是指语言学意义上的语言和文

  篇二:语文稿纸

  【活动目的】

  调节学生的学习生活,巩固语文课堂知识,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训练对语文学科技能的综合运用,调动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角度,提高学生参与第二课堂学习模式的积极性,以营造充满活力而又团结向上的班风和学风。

  【活动形式】

  以第二课堂模式在班上所有同学之间展开,具体时间和地点可根据活动内容灵活采用。

  【活动原则】

  全班学生参加,活动内容可操作性强,形式丰富多彩,以学生为参加主体,教师发挥旁引作用。

  一、活动前奏

  在第二课堂开始之前的准备工作主要包括:

  1、积极与指导老师沟通,就拟好的方案进行商量考虑,可根据具体情况作必要的修改,一旦通过,确定好活动时间;

  2、由同学毛遂自荐或者同学推选或者班主任推荐,选出男女主持人各1名,熟悉整个活动流程;

  3、由生委准备活动过程中所需要的道具和其他用品,如纸牌、奖状;

  4、全班分为4个组,每组选出1名组长,可以与先引导组群积极准备活动中所需具备的相关内容。

  二、活动主旋律

  1、名句大串烧

  1)这是必答环节,每个小组有4道题,题目内容来自初高中所学名篇及课外积累,答题内容依据为对这些名篇的理解和回顾;

  2)根据主持人提示的具体内容回答,每一道题5分,答题时按顺序由各小组的全体成员自由举手回答。

  2、抗干扰记忆王

  1)此环节也是必答,每个小组最多有4道题,题目内容来自各学科中常见的名词或术语;

  2)由两名主持人配合,男主持从准备好的纸箱中每次随机抽取七张写有名词术语的

  卡片,按顺序以慢速显示给挑战者看,只有一次机会。女主持趁机向挑战者提出各种小问题进行干扰,挑战者要一边答题一边默记下卡片上的内容,而且对于主持人的问题要知无不言,最后按顺序复述;

  3)每道题5分,每次测试都可由小组同学现场自主参加。答对少于4道的按数量相应加分,答错的不扣分。

  3、字谜猜猜猜

  1)抢答环节,总共9道题,利用一些语文的基本常识和技巧进行猜字;

  2)各小组推选3名代表在前面,为了维持正常的比赛秩序,指定其中1名同学负责举

  牌抢答。在主持人暗示开始后方可举起纸牌抢题,违者第一次予以警告,第二次起,每次扣5分。抢到题后,先由小组的三名代表回答,如若不对,有两种解决方法:①可向组群求答一次,答对一道5分,若得出答案错误并坚持,每道题扣除5分;②则按规定次序给下一组回答,即第一组让给第二组依次循环下去,第四组给第一组,只有一次机会,答对加分,答错减分。

  4、成语游击战

  1)各小组选派1名代表抽签,抽中卡片上的成语作为本小组的“成语炮弹”;

  2)按小组编号从一到四进行,比如,第一小组将其“成语炮弹”打出,后面的三个小组分别要一次以前一小组的成语中最后一个字或者与这个字读音完全相同的字为开头

  “抛出”一个新的成语,依次循环接答,一直延续到某个小组不能接应上或者出现重复为止,这个小组将被扣除5分。

  5、主题接力棒

  1)各小组选派1名代表抽签,抽中的卡片上写有一个主题词,代表将抽到的主题词写在黑板上,这个环节围绕各自的主题词展开;

  2)主持人宣布活动开始后,各组员可主动上台写出与主题词相关的信息,不能重复;

  3)按照由主持人统计到的各小组筹集到的信息数量从多到少分别加20分、15分、10分和5分。

  三、活动尾篇

  1、工作人员将4个小组在5个环节中所得的分数进行汇总,由主持人宣布各小组的具体得分,并依据分数的从多到少分别奖励各小组以“最佳智多星奖”“最佳精神风貌

  奖”“最佳团队合作奖”“最具潜力奖”;

  2、由班主任对各小组及整个活动进行点评,并为全班同学总结先前的5个环节中顺利得分的“秘技”。

【语文是什么的优秀论文】相关文章:

有关小学语文优秀论文04-23

小学语文教师优秀论文09-10

幸福语文课优秀论文07-13

让孩子说“我能行”语文优秀论文04-24

小学语文写字识字教学优秀论文05-31

什么的目光中考语文作文12-28

让孩子说“我能行”小学语文优秀论文04-23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优秀论文04-16

如何让汉语文的课堂有效利用的优秀论文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