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实证分析与对策论文

2021-06-12 论文

  论文摘要: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存在着自我定位危机、情绪失衡危机及社会责任危机。缓解这些危机的策略有:一要提升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完善社会保障机制;二要推进高校改革,强化择业观的正确引导;三要强化媒体导向,营造健康有序的舆论氛围;四要整合家校资源,提升毕业生情绪管理能力。

  论文关键词:毕业生就业心理 危机 缓解策略

  据我国人社部预计,“十二五”期间我国应届高校毕业生年平均规模将达到近700万人,就业的总量矛盾和结构性矛盾将长期存在,就业形势将愈加严峻。大学毕业生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在毕业临近时面临就业、学业、经济、情感和家庭等诸多压力,心理上处于较高程度的应激状态。面对如此形势,有的毕业生出现焦虑、自卑、就业伦理迷失、诚信观念淡薄、责任意识弱化等倾向;有的毕业生在面试中因屡受打击,产生了悲观厌世的消极宿命心理,甚至出现自残、自杀和危害他人及社会等极端行为。有调查表明,当前大学生心理异常比例高达18.58%,心理学家将其称为社会中新生的“心理弱势”群体,对于高校毕业生而言,这种“心理弱势”尤为明显。就业是民生之本,关乎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切实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对缓解社会压力及构建健康和谐的社会环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当前高校毕业生心理状况实证分析

  为客观了解当前大学毕业生心理状况,笔者编制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状况调查问卷》(以下简称问卷)。本次问卷的设计、因素考虑和问项来源主要参考国内外同类问卷中的有关题项。该量表包括基本情况(毕业生性别、学历构成、专业分布、生源地及是否独生子女等)、就业状况(就业信息提供来源及频度、求职费用、最低工资标准、已签约单位所属地区和单位性质、薪金待遇、影响就业结果因素权重等)、就业压力源特征(就业形势分析、自我定位及感知、家庭影响度、学校就业部门影响力等)、心理危机应对方式选择(积极主动、解决问题、求助、幻想、逃避、自责等)共70个题项。本问卷符合高校毕业生实际情况,反映了大学毕业生心理危机状况、心理特征、就业期望等考查因子,同时也验证了本量表的构想效度。问卷调查对象来自江苏省五所高校(南京工程学院、南京师范大学、南京财经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和徐州工程学院)、安徽省两所高校(蚌埠医学院和滁州学院)及上海市一所高校(上海出版印刷专科学校)900名应届毕业生。经审查删除不符合条件问卷之后,剩余有效问卷776份,有效率85.11%。

  1 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新趋向及特征分析

  (1)自我定位危机

  (2)“情绪失衡”危机

  近年来,由于部分高校墨守成规,教育理念落后,教学形式单一,致使毕业生对就业前景普遍持悲观预期。调查显示,有29.55%的学生认为自己无任何专业特长,52.26%的学生认为自身综合能力不足,学历缺少竞争力。同时,部分高校服务意识不强,人性化管理不够,易引发毕业生不满情绪和诋毁学校声誉的极端行为。另一方面,国内部分高校就业心理咨询部门的状况令人堪忧。调查显示,近67.35%的毕业生认为自己从未寻求学校就业指导和心理咨询中心的支持。这不仅仅反映了学生心理偏激的一面,而且也反映了高校在就业指导和心理健康教育某些方面的缺失与不足。

  (3)社会责任危机

  总体上看,我国高校毕业生对就业中出现的心理困惑能理性面对,并采取积极方式加以克服。统计显示,有83.22%的毕业生在遇到困难时能主动与他人谈论心理困惑,缓解心理压力,61.31%的毕业生善于从就业挫折中吸取教训,46.72%的学生对克服就业困难充满信心。

  二、缓解毕业生心理危机的策略

  我们必须充分认识毕业生心理危机的严重性和现实紧迫性,并根据学生心理状况采取相应措施,尽快构建由社会、高校、毕业生及家庭组成的“四位一体”的预防和干预体系。

  1 提升毕业生核心竞争力,完善社会保障机制

  当前,毕业生心理危机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源于就业核心竞争力的缺失。提升毕业生核心竞争力就是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不断提升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同时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与此同时,不断完善以就业增长为核心的经济政策,加快以增加就业机会总量为目标的产业结构调整,重视毕业生劳动人事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加大就业市场管理和法制实施的力度,完善社会保障机制。

  2 推进高校改革,强化择业观的正确引导

  当前,高校的.教学专业设置、课程体系与市场需求相脱节,致使毕业生难以顺利就业。长期以来,高校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出现程度不同的矛盾。高校的专业设置只有贴紧社会经济发展的“脉搏”,同时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使高校学科设置和人才培养机制与产业转型有机匹配,才能切实缓解毕业生与人才市场之间供需矛盾。

  其次,应强化高校择业观的正确引导,重视开展大学生价值观、就业观和心理危机观教育。切实发挥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和心理咨询中心的职能,加强人员专业化队伍建设。此外,加强毕业生个性化心理咨询与辅导,强化其职业生涯意识,使就业指导与咨询适应时代发展需要,为疏导毕业生心理压力发挥积极作用。

  3 强化媒体导向,营造健康有序的舆论氛围

  当前,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众传媒应承担更多社会责任。大众媒体对大学生就业报道要站在全局高度,提高舆论引导能力。要理性评价大学生就业中的种种现象和问题,正确引导大学生就业舆论,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信息支撑与精神动力。事实上,大学生就业难有诸多影响因素,如结构失衡导致的专业人才不配套、人才供需结构性矛盾及热门专业盲目扩招导致人才过剩等。大学生就业难的报道失范,必然导致社会对“读书”或求学的实用价值的广泛质疑,从而导致新的“读书无用论”泛滥。毕业生择业只是人生另一个起点,媒体应鼓励大学生改变“等、靠、要”等消极择业观,大力提倡“行行建功、处处立业”的新型择业观,真正起到有效引导舆论的积极作用。

  4 整合家校资源,提升毕业生情绪管理能力

  大学毕业生心理状况与家庭环境息息相关。父母的心理期望、职业定位、社会背景等都会对毕业生求职产生重要影响。毕业期间,家长应与高校保持紧密联系,及时洞悉孩子心理动态。不仅要给予一定的经济支持和物质保障,还要做好孩子择业、升学与情感选择的参谋,但不要充当所谓的“关键先生”。调查显示,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对家长充满抱怨。一方面与大学生不合理的归因方式有关,另一方面也是与家长教育方式及对子女过度干预有关。建议家长在子女就业时,在观念上多分享,但不要强加;在方法上多建议,但不要干预。用宽容、体谅和爱心多与子女沟通,构筑心灵交流平台,用亲情和爱的力量切实缓解毕业生心理压力。

  另一方面,要强化毕业生的理性认知,提升毕业生情绪管理能力。首先,不断完善毕业生自我理性认知,做到客观评价自我、悦纳自我。其次,引导毕业生学会合理归因,主动剖析自身心理危机根源,深入挖掘潜能,加强耐挫锻炼,提高心理素质和抗压能力,逐步提升就业竞争力。第三,进一步开展毕业生情绪危机管理。让毕业生了解情绪类型及发生机制,明确危机心理对日常生活和身心健康的影响,反省自己的情绪表现,学会自我情绪调节和管理的技巧,实现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最终统一。

【试析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实证分析与对策论文】相关文章:

试析高校学籍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论文07-02

艺术类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教育论文07-03

高校创业教育的对策措施分析论文06-15

高校钢琴教学培养对策分析论文06-21

高校新生心理教育分析论文06-22

临汾就业形势分析与对策论文06-12

探析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实证研究现状综述论文07-04

试析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思考的论文07-04

浅谈高校危机管理的对策分析教育论文07-02